五版自序

3个月前 作者: 郭绍虞
    我的写《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治中国文学史中间一部分的业绩。一方面固然把文学批评整理出一个头绪,一方面也多少可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一些问题。这在我的期望是如此,至于在这方面究竟尽了多少力量,那是不敢自信的。


    为了材料之多与分期的关系,所以分为两卷,先后出版。上卷所述,自古代以至北宋,是文学批评因了文学观念的不同而分途发展的时期。从周秦至南北朝是文学观念由混而析的时期,也即是从文章的形式上以认识文学的时期。从隋唐以至北宋,是文学观念由析而返于混的时期,也即是从文章的内容上以认识文学的时期。下卷所述,自南宋以至清代,是文学批评理论建立的时期。所以上卷中讨论问题的重心,是文学性质与方法的讨论,而下卷的重心,又转移到批评理论的讨论。因此,下卷的分期,是以南宋、金、元为文学批评体系建立的时期,明代是文学批评理论偏胜的时期,而清代则是文学批评理论综合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南宋、金、元综合以上两极端的文学观点而建立了系统的理论,明代则于批评理论各主一端以建立其系统的理论,而清代则又于集诸家大成之中,自成其一家之言。所以由整个文学批评的历史而言,显然是逐渐在进步着底。


    正因为上下两卷讨论问题的重心不相一致,所以上下两卷的编例也有些分别。上卷所述,以问题为纲而以批评家的理论纳于问题之中,所以即如刘勰</a>这样比较重要的批评家犹且不为之特立一章;下卷所述,以批评家为纲而以当时的问题纳入批评家的理论体系之中,那又因为当时的批评家大都能自成一家言之故。


    这是上下两卷内容与体例不同的地方。至于我的态度,则在上卷初版的《自序》中间即已说过:“我总想竭力避免主观的成分,减少武断的论调,所以对于古人的文学理论,重在说明而不重在批评。……总之,我想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因此,在书中的叙述,并不是不加论断;而是所加的论断都重在说明,却不是站在现代的立场,对古人施攻击。


    上卷出版的时间较早,所以后来写文每有一些补充修改的地方。一篇是《文笔再辨》,载《文学年报》第三期,是对于六朝文笔问题作一比较更详尽的剖析。一篇是《永明声病说》,载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第二至第三期,是对于“永明体”作一比较有系统的论述。这两篇已收入开明书店出版的《语文通论》及《语文通论续编》中,读者可以参考。


    又上卷初版《自序》中也说过:“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如诗话之类,其性质本与文学批评不尽相同,而且一一罗举,加以考订,也与史的体例不合。这在将来预备另辑诗话考一类的书。”因此,除掉上卷还有一些论及诗话的地方,下卷就完全删去。至于涉及诗话考订方面的,另有《宋诗话辑佚》二册,《燕京学报》专号之十四,哈佛燕京学社出版。《北宋诗话考》载《燕京学报》二十一期,《四库著录南宋诗话提要评述》载《燕京学报》二十六期,《南宋诗话残佚本考》载《文学年报》第六期。读者也可以参阅。


    正因这些诗话中的材料,太琐屑而凌乱,与文学批评很少关系,所以不须要论述。不但如此,即词话曲话</a>中关于词曲的批评也有同样的弊病,所以本书下卷也没有论到词曲的部分。


    至于现代的文学批评,因为性质不同,预备另出专书论述之。


    一九五〇,四,一五,郭绍虞</a>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