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六年
3个月前 作者: 左宗棠
与孝同(多读书则义理不隔,肯用心则题蕴毕宣)
字谕孝同:
七月以后,天气渐凉,尔可奉生母挈眷①回兰,细心读书,专意务正,免贻我忧。楷字总少帖意,是临摹欠工夫,亦由心胸中少书味耳。及时力学,尚不为迟。来禀②内有“庶觉阴侵,稍可避暑”两语,“阴侵”两字殊不妥,“侵”或是“浸”字之误耶?
语云:“秀才不中举,归家作小题。”盖谓多做大题则思致庸钝,词意③肤浅,摇笔满纸,尽是陈言</a>,何有一语道着?宜其不能动人心目也。要作几篇好八股,殊不容易。多读书则义理不隔,肯用心则题蕴毕宣,而又于“法脉④”两字细细推寻,勿求其合,乃可望有长进。若下笔构思尽归端宽一路,将终身无悟入处矣。兹选定《四书</a>》、诗题廿一道付尔,每月六课,自限一日完卷寄阅。
六月初一日哈密大营
今译
七月份以后,天气渐渐凉爽,你可以侍奉你的生母(张夫人)和家眷回到兰州,认真读书,专心走正道,免得让我担忧。你写的楷书总是缺少书帖上的意趣,是因为在临摹上下的功夫不足,也是由于平时读书积累不够、心中缺少书法的韵味。你现在努力学习,还来得及。你的来信中有“庶觉阴侵,稍可避暑”两句,“阴侵”两个字在这里用得不妥,“侵”或许是“浸”字的误写吧?
俗话说:“秀才不中举,归家作小题。”(如果秀才没有考中举人,应该回家选一些小题目好好来练习揣摩写文章。)因为题目太大,反而导致思想平庸愚钝,语词所表达的涵意缺乏深度,动笔写得密密麻麻,却都是陈词滥调,哪里有一句说得明白的话?这样的文章是不能打动人心而让人眼前一亮的。要写出几篇优秀的八股文,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多读书才能切近义理,肯用心琢磨才能将题目所蕴含的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还要从文章的法度和脉络两方面好好研究,寻求最好的结合点,写文章才能有进步。若下笔构思落入四平八稳泛泛而论的俗套,则一辈子都不能领悟写好文章的门径。现在从《四书》、诗题中选定二十一道题目一起寄给你,每月分为六次功课,要限定自己在一天内完成答卷,然后寄来给我审阅。
(所附作文题略)
简注
①眷:家属。
②来禀:来信。儿子给父亲写信,称为禀告。
③词意:语词所表达的涵意。
④法脉:法度和脉络。法,法度,写文章的文体和框架。脉,脉络,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实践要点
左宗棠</a>将自己求学路上的多年心得和盘托出,讲述读书作文之法,指出书法功力不到的地方和错别字,亲自出题,还要求写完寄来批阅。对于孝同学业上的事情考虑得很周详,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位父亲了,更像一位严格而慈爱的老师。
好的父母,不仅仅给予子女物质生活保障,还要在言行举止上树立典范,更要帮助子女在学业和思想上一步一步成长。随着子女的成长,子女对父母的要求和期望也会越来越高,所以父母要和子女一起与时俱进!
与孝同(不失寒素佳子弟规模)
返兰后伏案读书,谢绝应酬,勤写家信,庶不失寒素佳子弟规模,至要至要!
近作《冯中允家传》①刻好,以十本寄来,可与丰孙辈读之,亦见乃翁②病中思力③不减。冯君乃同年④生中有学问者,平浙时踪迹相近而音问不通。殁⑤后五年,乃为作佳传,俾吴越士夫有所观焉。
六月廿三日哈密
今译
你返回兰州后应该努力伏案读书,谢绝一切应酬,多写家信,这才是一个寒素人家好弟子应有的样子,切记,切记!
我最近写的《冯中允家传》已经刊刻好了,寄回十本,你可让丰孙那些晚辈们也来读一读,这也可以看出,你父亲虽在病中,但思虑所及的程度和以前没什么差别。冯桂芬</a>君是我们同年中举的儒生中很有学问的人,我平定浙江的时候,他与我行踪相近然却因为战乱而不通音讯。他去世五年后,我才为他写了一篇好的传记,从而使得江浙一带的士大夫对他的才德能够有所了解。
简注
①《冯中允家传》:即《中允冯君景庭家传》,为冯桂芬作的传。冯桂芬,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又号景庭,江苏苏州人。
②翁:父亲。
③思力:思虑所及的程度、范围。
④左宗棠和冯桂芬都是道光十二年乡试中举。
⑤殁(mò):死。
实践要点
寒素佳子弟的标准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勤耕苦读、简朴务本。家风需要世代积累,尤需长辈以身作则。父母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左宗棠正是这样言传身教的。他贵为封疆大吏,统帅三军,生活极其朴素,与士兵同甘共苦,用廉俸接济他人;军务繁杂之余勤于读书写作;尤为可敬的是,他在六十八岁时,从甘肃酒泉出发,踏上前往新疆哈密的征途,命亲兵“舁(yú)榇(chèn)以行”(抬着棺材行进),以表示抗俄收回伊犁的决心,警动中外,真可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连年老多病的父亲在军营中都勤学苦读,还有文章寄回来传阅,家中子孙又有什么理由闲游嬉戏呢?
与孝同(世延处以千金与之)
孝同知悉:
世延处岂可不为安顿,我意以千金与之,尔等总不以为意。宽、勋始终无一字及之,不解何故也。乡俗知利忘义,大率如此。我如还家里居,当自为布置,瞑目以后始听不肖辈再为所欲为已耳。
尔与勋学业既无长进,岁科不能望高等,故我拟为尔捐廪贡①,为勋捐附贡②,可应京兆试③,免岁科④两度奔驰。尔意既不愿就,则捐贡之说当作罢论。如尔等能作文应试,固我所乐也。由廪附平进岂非好事?况将来呈递遗折,尚可望加恩乎!已致吉田,此事无庸议矣。
今译
世延侄儿那边怎么能不帮他安顿呢,我准备送他一千两银子,你们总是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孝宽、孝勋始终没有一个字提及他家,不知是什么原因。乡间的世俗之人见利忘义,大多就是这个样子。我如果告老还乡,当会亲自布置,等我死了以后再听凭你们这些不肖之辈去为所欲为吧。
你与孝勋学业并无长进,不能指望你们通过岁试、科试而更上一层,所以我打算给你捐贡生,给孝勋捐为副贡,取得可以去京城考试的机会,避免因(花时间精力)参加岁试、科试这两次考试而来回奔波。你们既然不愿意这样办,那捐贡生一事就先作罢不说了。如果你们能够通过写作诗文参加科举考试,当然是我高兴看到的。通过捐贡来进阶仕途难道不是好事吗?何况将来向朝廷呈递我去世后的遗折,还有希望得到额外的恩典呢!我已经写信给吉田,这件事就无需再讨论了。
简注
①廪贡:非科举正途而是通过捐纳取得的例贡生的一种,指原科举功名是廪生(秀才中的最高档)的例贡生。
②附贡:非科举正途而是通过捐纳取得的例贡生的一种,指原科举功名是附生(秀才中的最低档)的例贡生。
③应京兆试:参加京城的考试。
④岁科:清制,各省学政一任三年,到任后第一年举行岁试,第二年举行科试。合称岁科。
实践要点
周济</a>世延侄儿一事,孝宽、孝勋没有表态,左宗棠感到不可理解,觉得这是世俗的见利忘义的行为。他感到很失望,因此难免出语激愤。周急济困、重义疏财,是左宗棠一贯秉持的仁爱之心的体现,他要求儿子们接人待物也遵循这一指导原则,并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他希望子孙都能自强自立,自食其力。但看到儿子们的学业不如人意,又不得不替他们打算,比如打算给孝同、孝勋捐贡生,这样才能顺利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一种矛盾心态。从他内心深处来说,他更加希望儿子们凭借自己的本事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而不是靠着父亲的庇护。所以,当儿子们也不赞成时,他就不强求了。
尔辈少小,未尝用心读书,就天分而论,尔优于勋。然自汝兄亡后,家事分心,又不肯就师肄业,致所学旋荒,诗文不进且日退矣。付呈课文与诗均不见思路笔路,且语句亦多疵颣①,肤庸浅滑,下笔满纸。盖由平时于义理少研求,惟揣摩时文②腔调,以致于此。我驰驱戎马③,未暇督课,又未能择延名师与尔讲习,于尔辈何尤④。兹将诗文评改寄还,尔可细心阅看。入居节署⑤,读书最乐,勉之,时不可失也。
七月二十日(书)
今译
你们从小就没有用心读过书,从天赋来看,你比孝勋高。但自从你哥哥去世后,你因家事分心,又不肯跟着老师学完功课,以至于学业很快就荒废了,诗文不但没有进步,反而一日比一日退步了。我看了你寄过来的诗文,觉得没有思路文笔可言,同时词语和句子方面多有不当之处,肤浅庸俗的东西,几乎满纸皆是。这都是由于你平时对写文章的方法和思路琢磨得太少的缘故,只是一味揣摩八股时文那种腔调,以至于到了这个地步。我常年在外督战,没有时间督促你们学习,又没有请名师好好跟你们讲习文章之道,实在也不完全是你们的过失。现在将诗文批改寄回,你们拿到后要仔细阅读体</a>会。(居住)在衙门里,能好好读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你们要好好珍惜,不要白白浪费了这样的好时光。
简注
①颣(lèi):缺点;毛病。
②时文:科举时代称应试的文章,即八股文。
③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
④尤:过失。
⑤节署:总督衙门。
实践要点
虽然和儿子常年不在一起,但是通过零散的信息、家书和诗文,左宗棠还是在认真观察他们,以发现每个人的禀赋和不足。可惜的是,在读书作文方面,儿子们与他的要求还有距离。他既站在儿子的角度找原因,也站在父亲的角度反躬自省,比较客观公正。
他知道,母亲和兄嫂病亡等家庭变故,对儿子们的学业产生了影响。特别是自己成年累月南征北战,和儿子们聚少离多,“未暇督课,又未能择延名师与尔讲习”,对自己未能完全尽到父亲的责任作出自我批评。其中,既有严</a>于律己的自责,更有对儿子的愧意。其实,他只要有闲暇,就会在军营中批改儿子们的功课,家书中屡屡出现作业评语就是证明。左宗棠的反省自责,不仅无损于父亲的形象,留给儿女们的反而是更高大的形象和更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