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八年

3个月前 作者: 曾国藩
    谕纪泽(看、读、写、作不可缺一)


    字谕纪泽儿:


    余此次出门,略载日记,即将日记封每次家信中。闻林文忠①家书,即系如此办法。尔在省,仅至丁、左②两家,余不轻出,足慰远怀。


    ┃ 今译 ┃


    ╱


    我这一次出门,简略地记下日记,并将日记封在每次寄回家的信中。听说林文忠公的家书,就是采用这样的办法。你在省城,仅仅到过丁、左两家,其余时间不曾轻易外出,这让我这个在外头的父亲感到非常欣慰。


    ┃ 简注 ┃


    ╱


    ①林文忠:林则徐</a>,谥号文忠。此处说林则徐每隔一段时间,便将自己的日记封在家书中寄回,让家人传阅,以作修身指导。


    ②丁、左:丁指丁义方,湖南益阳人,湘军水师将领;左指左宗棠</a>。


    ┃ 实践要点 ┃


    ╱


    咸丰七年二月,因父亲亡故,曾国藩</a>回家守孝。咸丰八年六月再度出山,执掌军务。曾国藩将自己外出时的日记附在家书之中寄回,让子弟们传阅,这是在效法林则徐。其实以记录读书、修身为主的日记,让子弟或友人传阅,也是极有意义的一种教育方法。虽说日记属于隐私,然小范围内的交流则并无妨碍。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a>》《汉书</a>》《韩文》《近思录</a>》①,今年看《周易</a>折中》②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a>》《诗》《书》《易经</a>》《左传</a>》诸经,《昭明文选</a>》、李杜韩苏③之诗、韩欧曾王④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⑤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⑥,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⑦,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a>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⑧二者不可偏废。


    ┃ 今译 ┃


    ╱


    读书的方法,看书、读书、写字、作文四个方面,每日都不可缺少其中之一。


    看书,就像你去年看的《史记》《汉书》《韩愈</a>文集》《近思录》,今年看的《周易折中</a>》之类,都属于看书的范围。读书,比如《四书》《诗经</a>》《尚书</a>》《易经》《左传》等经书,《昭明文选》,李白</a>、杜甫</a>、韩愈、苏轼</a>的诗,韩愈、欧阳修</a>、曾巩</a>、王安石</a>的文,不高声朗诵就不能体会到其中的雄伟气概,不细细吟咏就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远气韵。譬如富家囤积财富,看书则是在外面进行贸易,获利当是成本的三倍;读书则是在家中谨守家业,而不轻易花费。譬如兵家的战争,看书则是四处攻城略地,开疆拓土;读书则是扎下深沟坚垒,所得之地能够守得住。看书又与《论语</a>》子夏说的“日知所亡”相近,每日知道一些自己所未知的;读书则与子夏说的“无忘所能”相近,每月不忘那些自己已知的: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偏废的。


    ┃ 简注 ┃


    ╱


    ①《韩文》:指《昌黎先生文集》之类的唐代韩愈的文集。《近思录》:南宋朱熹</a>、吕祖谦</a>选编的北宋大儒周敦颐</a>、张载</a>、程颐</a>、程颢</a>的语录,是古代理学的入门读物。


    ②《周易折中》:康熙</a>帝御纂的《周易》注本,实际主持编纂者为李光</a>地</a>,主要选取程颐、朱熹二人的解释,并有所折中、调和。此书为清代学习《周易》的入门读本。


    ③李杜韩苏:李白、杜甫、韩愈、苏轼。


    ④韩欧曾王: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⑤密咏恬吟:细密、恬然的吟咏,指低声慢速读书的一种状态。


    ⑥居积:囤积。


    ⑦慎守:谨慎守护。


    ⑧日知所亡、无忘所能:每日知道一些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忘那些自己已知的。此处强调看书如初学未知,读书如巩固已知,二者应当相互结合。语出《论语·子张</a>》。亡,同“无”。


    ┃ 实践要点 ┃


    ╱


    此家书写于此次即将再度长期离家之际,故而细细叮嘱关于读书、写字、作文与做人之道。曾国藩特别讲究读书之法,认为就读书而言,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如果坚持将泛读(浏览)、精读(吟诵)、抄写(写字)、写作四者有机结合,则是最佳的读书方法了。看,是指广泛的浏览,积累、扩充知识储备,泛览各类“经史子集”;读,是指出声的朗诵、吟咏,仅指最为基础的经典,在沉潜往复之中加深对经典的体会。他还特别强调高声朗诵与细细吟咏的区别,体会不同文本的韵味。这些讲法都非常有意义,值得远离了传统读书方法的当代人继续学习并大加推广。


    至于写字,真①、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②矣。


    ┃ 今译 ┃


    ╱


    再说写字,楷书、行书、篆书、隶书,你都有所爱好,都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要间断一日。既要求写得好,又要求写得快。我生平就是因为写字迟钝,吃亏不少。你必须力求敏捷,每日能够写上一万个楷书小字,也就差不多了。


    ┃ 简注 ┃


    ╱


    ①真:楷书。


    ②几:接近,差不多。


    ┃ 实践要点 ┃


    ╱


    此处曾国藩以自己的经验为例,指点其子“写字”,认为应该持之以恒,不可一日间断,在写好的同时也要写快,作为一种能力,应当保持一定的效率。再就现代而言,其实用电脑“写字”,也即打字,也应当注意准确和速度。


    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作四书文①,作试帖诗②,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数者不可不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③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④不肯为矣。


    ┃ 今译 ┃


    ╱


    再说写作各类文体的文章,也应当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基本定型;过了三十岁后,就很难再有大的长进了。写作四书文,写作试帖诗,写作律赋,写作古体诗、近体诗,写作古体散文、骈体韵文,这些文体不可不去一一讲求,一一去尝试。少年人不可害怕出丑,必须要有狂者进取的那种志趣,错过了少年时代而不曾尝试,那么到了以后就更加不敢去做了。


    ┃ 简注 ┃


    ╱


    ①四书文:即八股文,又称时文、时艺、经义、制义。科举考试第一场考试,从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a>》《中庸</a>》《论语》《孟子</a>》之中选取考题,故又称四书文。


    ②试帖诗:科举考试中的诗,选取古人诗中某句为题,并限定韵脚作五言六韵或八韵诗。


    ③狂者进取:狂者、狷者做不到中庸之道,虽不能算是君子,然也是值得称赞的。语出《论语·子路》。


    ④弥:更加。


    ┃ 实践要点 ┃


    ╱


    对于如何作文,曾国藩以为,应该在二三十岁之时基本定型,并且各种体裁,无论是八股文、试帖诗,还是各体的诗、文都应学会。除此而外,最为重要的是敢于尝试,要有狂者进取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怕出丑。这一点,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问仁”一章①,言敬、恕最为亲切。自此以外,如“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②,“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③: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④;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⑤,“以仁存心,以礼存心”⑥,“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⑦: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尔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⑧,敬字则宜勉强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谨。


    科场⑨在即,亦宜保养身体。余在外平安。不多及。


    涤生手谕


    (舟次樵舍下,去江西省城八十里)


    再,此次日记,已封入澄侯叔函中寄至家矣。


    余自十二至湖口,十九夜五更开船晋⑩江西省,二十一申刻即至章门。余不多及。又示。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 今译 ┃


    ╱


    最后再说做人的道理,圣贤们的千言万语,大抵来看不外乎“敬”“恕”这两个字。《论语》“仲弓问仁”一章,讲述敬、恕最为亲切。除此之外,比如“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这几句都是讲“敬”字最好的下手实践之法。孔子</a>说“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这几句都是讲“恕”字最好的下手实践之法。你的心境明白,对于“恕”字大概容易见到效果,“敬”字则应当勉力去做。这些都是立德的根本,不可不谨慎。


    科举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也应当注意保养身体。我在外平安。不多写了。


    再,此次我的日记,已经装入给你澄侯叔的信函寄到家中了。


    我从十二日开始到湖口,十九日夜五更开船进入江西省境内,二十一日申时就到达章门了。其余也不多写了。又示。


    ┃ 简注 ┃


    ╱


    ①仲弓问仁: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说,出门在外要像拜见贵宾那样,治理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在朝廷或在家族之中都不会招致怨恨。“见大宾”“承大祭”句阐发“敬”;“己所不欲”句阐发“恕”。


    ②此句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忠、信、笃、敬四字,站立的时候就好像摆在面前,坐在车厢里就好像刻在车子的横木上。舆,车。衡,车前的横木。


    ③此句语出《论语·尧曰》,曾国藩凭记忆而引,故文字略有不同。意思是说,无论对方是众是寡,或小或大,君子总是不敢怠慢,那岂不也是舒泰而不骄傲吗?君子使自己衣冠整肃,目光严肃,便显得俨然,别人望见了他就会生敬畏心,那岂不也是威严而不刚猛吗?


    ④此句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说,自己想要事业有所树立就先帮别人树立,自己想要事业有所通达就先帮别人通达。


    ⑤此句语出《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凡是行动而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己身上作检讨。


    ⑥此句语出《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说,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⑦此句语出《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说,君子有着为国为民的终身忧虑,但是不会有某一日突发的祸患。


    ⑧著功:明显的功效。


    ⑨科场:科举考试的场所,指代科举考试。


    ⑩晋:进。


    ┃ 实践要点 ┃


    ╱


    关于做人之道,曾国藩认为圣贤说过的千言万语,不过就是“敬”与“恕”二字,也即恭敬、宽容之心,列举孔子、孟子相关言论,则指出其中哪几句最为亲切,哪几句分别是“敬”或“恕”的最好下手之处,这其实就是对儒家修身之道的极好提炼。此则家书之于我们的启示,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在于“理论”,一在于“实践”,而曾国藩更强调勇于实践。这对于当下将子女放诸温室的家长们,不得不说是一记棒喝。


    谕纪泽(读书之法,切己体察,虚心涵泳)


    字谕纪泽:


    八月一日,刘曾撰①来营,接尔第二号信并薛晓帆②信,得悉家中四宅平安,至以为慰。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③。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


    ┃ 今译 ┃


    ╱


    八月一日,刘曾撰来到军营,接到了你的第二号信和薛晓帆的信,得以知悉家中四宅平安,非常欣慰。


    你读《四书》还没什么特别的心得,这是由于不能做到“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的读书法,这两条最为精辟得当。


    ┃ 简注 ┃


    ╱


    ①刘曾撰:字芙孙,号咏如,阳湖(今属江苏常州)人。当时在曾国藩营任职,后任辰州知府、安庆内军械所委员等。


    ②薛晓帆:薛湘,字晓帆,无锡人。薛福成</a>之父,曾国藩的友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曾任湖南安福、新宁县知县。


    ③此处指《朱子读书法</a>》中的两个条目。《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弟子辅广</a>等人,根据其讲学中论</a>如何读书的相关语录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非常注意读书法。朱熹总结出来的诸如“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等被后人称为“朱子读书法”,这些在曾国藩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封家书中的讲述,值得重视。


    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①,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②,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 今译 ┃


    ╱


    你现今正在读《离娄》,比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一句,我往年读的时候,也没觉得有什么值得警惕之处;近几年在外面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下位的人必须遵守法纪,如果人人以遵守道德自许,只从心愿而不从法则,那么就会有以下欺上的事情发生了。再如“爱人不亲”章,往年读的时候,不曾感觉亲切;近几年阅历渐渐深了,方才知道治人者不能治理好人,那是因为智力不够。这就是“切己体察”的一个方面。


    ┃ 简注 ┃


    ╱


    ①语出《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揆,度,准则。此句是说,道义与法度都重要,只讲道义,则小人就会以下欺上。


    ②语出《孟子·离娄上》:“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此处是说,治理别人没有做好,要反省自身关于治理的智力是否足够。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以自己读书的体会来讲解何为“切己体察”。也就是说,读书要与个人阅历、生活体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当下的教育之中,其实最容易被忽视。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①;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②。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③庄子</a>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④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⑤,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⑥,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 今译 ┃


    ╱


    “涵泳”二字,最不容易理解,我曾经从涵意上加以推论。所谓涵,好比是春田的雨水滋润花朵,好比是清澈的渠水灌溉稻秧。雨水滋润花朵,太少了就难以浇透,太多了就下垂倒伏,适中方才滋润渗透而恰到好处;渠水灌溉稻秧,太少就会枯槁,太多则容易造成洪涝,适中方才滋养得当而兴发起来。所谓泳,好比鱼游水中,好比人在洗足。程子说鱼儿跳跃于深渊,活泼泼的样子;庄子说在濠梁观鱼,怎么知道鱼儿不快乐呢?这就是鱼儿在水中的快乐吧!左太冲(左思</a>)曾有“濯足万里流”的句子,苏子瞻(苏轼)有《夜卧濯足》一诗、有《浴罢》一诗,也都是人性当中乐水的一种快乐呀!善于读书的人,必须将书看作水,而将心看作花朵、稻秧、游鱼、濯足,那么“涵泳”二字,也就差不多能够体会其中的意思了。


    ┃ 简注 ┃


    ╱


    ①涵濡(rú):滋润,沉浸。滋液:汁液渗透。


    ②浡(bó)兴:兴起,涌起。


    ③语出《二程</a>遗书</a>》卷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a>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会得时,活泼泼地;不会得时,只是弄精魂。”此处程子,当指大程子程颢。是说“无心”与“有事”二者的自然结合,方才是活泼泼、生机勃勃的。


    ④濠梁观鱼:语出《庄子·秋水篇》:“庄子与惠子游</a>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a>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此处是说游鱼在水中的从容,是鱼的快乐。


    ⑤左太冲:即西晋文学家左思。此句出自《咏史》之五。


    ⑥苏子瞻:即北宋文学家苏轼。《浴罢》:原题《次韵子由浴罢》。


    ┃ 实践要点 ┃


    ╱


    关于“涵泳”,曾国藩以春雨滋润花草、清渠灌溉稻苗比喻“涵”,涵养的关键在于“适中”;又以鱼之游水、人之濯足比喻“泳”,鱼与水、人与水的快乐则是要沉浸于其中方能感知。最后,又说读书人当视书如水,以水润花、溉稻、游鱼、濯足,用心解书,才能透过文义有所深入。如此体会“涵泳”,更是现代人求新求快的读书之中最为缺乏的,沉浸在书中,方能化为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


    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邹叔明新刊地图甚好①。余寄书左季翁,托购致十副,尔收得后,可好藏之。薛晓帆银百两,宜璧还。余有复信,可并交季翁也。此嘱。


    父涤生字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 今译 ┃


    ╱


    你读书比较容易解说文章的大义,但不太能深入体会,可以从朱子的“涵泳”“体察”这两条去悉心求索一番。


    邹叔明(邹汉章)新刊刻的地图非常之好。我寄了书信给左季翁(左宗棠),托他购买十副地图,你收到之后,可要好好收藏起来。薛晓帆的一百两银子,应当完璧归还。我有复信,可以一起交给左季翁。特此叮嘱。


    ┃ 简注 ┃


    ╱


    ①邹叔明:即邹汉章,湖南新化人,曾任湘军水师将领,后被太平军所杀。邹汉章平日留心地图与兵制,著有《黔滇楚水道考》《皇清舆地记》等著作。此处所说地图大概指其所绘《舆地图》。


    ┃ 实践要点 ┃


    ╱


    此处颇有些“在事上磨”的意味,孩子也要适当参与一些家务事。如今的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读书”,将其“与世隔绝”,似乎有些矫枉过正了。


    谕纪泽(作诗讲究声调,雪父生平三耻)


    字谕纪泽儿:


    十九日曾六来营,接尔初七日第五号家信并诗一首,具悉次日入闱①,考具皆齐矣。此时计已出闱还家。


    余于初八日至河口。本拟由铅山入闽,进捣崇安,已拜疏矣。光泽之贼窜扰江西,连陷泸溪、金溪、安仁三县,即在安仁屯踞。十四日派张凯章②往剿,十五日余亦回驻弋阳。待安仁破灭后,余乃由泸溪云际关入闽也。


    ┃ 今译 ┃


    ╱


    十九日,曾六来到军营,接到了你初七日的第五号家信以及诗一首,你次日就入闱考试,考试用具都已齐备,等等,也都知道了。估计此时的你,已经考完试回家了。


    我在初八日到达河口。本来打算由铅山进入福建,进而直捣崇安,此事已经上疏朝廷了。但是福建光泽的敌军又窜扰到了江西,接连攻陷泸溪、金溪、安仁三县,随即又在安仁踞留下来。十四日,派张凯章军前往进剿;十五日,我也回军驻守弋阳。等待安仁的敌军破灭之后,我还是要由泸溪云际关进入福建。


    ┃ 简注 ┃


    ╱


    ①入闱:科举考试时考生进入考场。下文出闱也即走出考场。闱,即考场科、试院。


    ②张凯章:张运兰,字凯章,湖南湘乡人,湘军将领。曾任福建按察使,同治三年被太平军俘杀。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长年在外,便要求儿子经常写来家书,并附上所作诗文,这既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从曾氏子弟的成才来看,这种书信往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代通讯更加方便,父母与子女如分处两地,则也应该通过书信与诗文等,多多沟通。


    尔七古诗,气清而词亦稳,余阅之忻慰①。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余所选钞②五古九家、七古六家,声调皆极铿锵,耐人百读不厌。余所未钞者,如左太冲、江文通、陈子昂</a>、柳子厚之五古,鲍明远、高达夫、王摩诘、陆放翁之七古,③声调亦清越④异常。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⑤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⑥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⑦来。古人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又云“煅诗未就且长吟”,⑧可见古人惨淡经营之时,亦纯在声调上下工夫。盖有字句之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天籁也。解此者,能使天籁、人籁凑泊⑨而成,则于诗之道思过半矣。


    ┃ 今译 ┃


    ╱


    你写的七言古诗,气韵清新而词句稳当,我看了之后深感欣慰。凡是作诗,最应当讲究的就是声调。我所选抄的五言古诗九家、七言古诗六家,声调都是极其铿锵明快的,令人百读不厌。我所未选抄的,比如左思、江淹</a>、陈子昂、柳宗元</a>的五言古诗,鲍照</a>、高适</a>、王维</a>、陆游</a>的七言古诗,声调也是异常清脆激越的。你想要写作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必须熟读五言、七言古诗各数十篇。起先要高声地朗诵,用以畅达其中的气韵;再继续细细地吟咏,用以玩味其中的细节。两种方法齐头并进,使得古人的声调拂拂然好像与我的喉舌相互习惯了,那么下笔作诗的时候,必定会有好的词句、美的声调凑在一起来到你的手腕之下。诗写成之后,自己再读读,也会自觉琅琅上口,引发出一些新的兴致来。古人常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又说“煅诗未就且长吟”,可见古人惨淡经营的时候,也会纯粹在声调上头下工夫。大略说来,有字句的诗,可称之人籁;无字句的诗,可称之天籁。懂得其中的道理,能够使得天籁、人籁凑泊在一起而成为诗,那么对于作诗之道也就明白大半了。


    ┃ 简注 ┃


    ╱


    ①忻(xīn)慰:欣慰。忻,同“欣”。


    ②此处所说的选钞,也即曾国藩后来完成的诗歌选本《十八家诗钞》,包括曹植</a>﹑阮籍</a>﹑陶渊明</a>﹑谢灵运﹑鲍照﹑谢朓</a>、王维﹑孟浩然</a>﹑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a>﹑李商隐</a>﹑杜牧</a>、苏轼﹑黄庭坚</a>﹑陆游、元好问</a>。


    ③左太冲即左思,江文通即江淹,柳子厚即柳宗元,鲍明远即鲍照,高达夫即高适,王摩诘即王维,陆放翁即陆游。


    ④清越:清脆激越。


    ⑤拂拂然:声音颤动的样子。


    ⑥凑赴:聚合到一起。


    ⑦兴会:兴致、趣味。


    ⑧前一句出自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七,后一句出自陆游《昼卧初起书事》。


    ⑨ 凑泊(bó):凑合、聚合。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对儿子所作的诗有所肯定,毫不吝啬赞赏之词,而且在勉励之后,又详论如何将作诗与读诗结合,以求更上层楼。他认为作诗当讲求声调,想要写好诗,必须熟读古人的好诗,故列举各家诗风特色。然后再次强调,高声朗诵与密咏恬吟,体会古人的深意,在声调上下足功夫,作诗自然会有进步。对于现代人而言,虽不求作诗,然而通过熟读背诵古诗名篇,提升文学修养,曾国藩的指南依旧有用。


    尔好写字,是一好气习。近日墨色不甚光润,较去年春夏已稍退矣。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①之勤、染翰②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


    ┃ 今译 ┃


    ╱


    你喜欢写字,也是一种好的习惯。近来写的字,墨色不太光润,比起去年春夏时</a>候的,已经稍微有点退步了。以后写字,必须讲究墨色。自古以来的书法家,没有不善于使用墨色的,能够使得一种神光活色浮现在纸上,这固然是因为临池之勤、染笔之多,也是因为墨块的新旧浓淡、用墨的轻重疾徐,种种精妙的意味运用于其间,故而能够使得神光气息常常新鲜。


    ┃ 简注 ┃


    ╱


    ①临池:即学习书法。池原指墨池,晋卫恒</a>《 四体书势</a>》:“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②染翰:即写字,以笔蘸墨。翰,笔。


    ┃ 实践要点 ┃


    ╱


    此处指点书法,曾国藩认为写字之时应该注意墨色的运用。


    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涘①,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②亦不识认,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③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④殊多,三耻也。


    ┃ 今译 ┃


    ╱


    我生平有三大耻:各种学问,大略都已有所涉猎,摸到了其中的门径,唯独天文、算学几乎毫无所知,即便是恒星、五纬也不能识认,这是第一耻;每每做一件事情、治一个专业,总是有始无终,这是第二耻;小的时候写字,不能坚持临摹一家的书体,以致屡有变更而无所成就,书写迟钝而不能适用,近几年在军营之中,也因为写字太慢,废弃搁置误事很多,这是第三耻。


    ┃ 简注 ┃


    ╱


    ①涯涘(sì):水的边际,引申为事物的界限。


    ②五纬:亦称五星,即金木水火土星。


    ③辄:总是。


    ④阁:即搁,搁置、耽搁。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与子女通信,总会有许多自我批评,这次就详述了平生“三大耻”,也就是在为学上,自己有理想却无法实现的三个方面,期待子女为其“雪耻”,激励、鼓舞子女去实现那些光荣的梦想,并且避免“有始无终”的弊病。曾国藩不端父亲的架子,所谓多年父子如兄弟,平和亲切地言说自己求学之中的遗憾,受教者更能卓然奋起。现在做父母的也当进行自我批评,可以让子女更觉平等,也更能接受相关的建议。


    尔若为克家①之子,当思雪此三耻。推步②、算学纵难通晓,恒星、五纬观认尚易。家中言天文之书,有《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礼通考</a>》③中所辑《观象授时》一种。每夜认明恒星二三座,不过数月,可毕识矣。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作字时,先求圆匀,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毫不费力。将来以之为学,则手钞群书;以之从政,则案无留牍。无穷受用,皆自写字之匀而且捷生出。三者皆足弥吾之缺憾矣。


    ┃ 今译 ┃


    ╱


    你如果要成为真正能够继承我的家业的儿子,就应当思量为父雪此三大耻。推步、算学纵然难以通晓,恒星、五纬还是比较容易观测识认的。家中讲到天文的书,有《十七史》之中各史的天文志,以及《五礼通考》之中所辑录的《观象授时》一种。每夜认得明白恒星二三个星座,不超过数月,就可以全部识认完毕了。凡是做一件事,无论大小难易,都应当有始有终。写字的时候,首先追求圆润均匀,其次追求敏捷。如果一日能够练习楷书一万,或者少一点七八千,愈多愈熟,那就能够手腕毫不费力了。将来用这个工夫从事学问,就能手抄群书;用这个工夫从事政务,就能使书案上没有积压的公文。无穷的受用,都是从写字的均匀与敏捷生发出来的。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足以弥补我的缺憾了。


    ┃ 简注 ┃


    ╱


    ①克家:继承家业,操持家事。


    ②推步:推算天象、历法。古人认为日月五星在天上的转运,犹如人的行步,可以推算而知。


    ③《五礼通考》:清初秦蕙田</a>所撰,凡七十五类,以天文推步、勾股割圆立为“观象授时”一题统之。


    ┃ 实践要点 ┃


    ╱


    以“三大耻”激励其子,此处又给了具体的要求,而且尽量贴近实际,比如希望孩子在天文上有所涉猎,要求做事有始有终,写字笔画圆润均匀、敏捷等,并不是太高的要求。父母希望子女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原本没有错,只是要贴近子女的实际,要求不可过高。


    今年初次下场①,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榜后即当看《诗经注疏》②,以后穷经读史,二者迭进。国朝大儒,如顾、阎、江、戴、段、王数先生之书③,亦不可不熟读而深思之。光阴难得,一刻千金。以后写安禀来营,不妨将胸中所见、简编所得,驰骋议论,俾余得以考察尔之进步,不宜太寥寥。此谕。


    书于弋阳军中


    (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


    ┃ 今译 ┃


    ╱


    今年你初次下考场,或中或不中,都没有什么关系。出榜之后就应当开始读《诗经注疏》,以后读经读史,二者要更替着推进。本朝的大儒,比如顾炎武</a>、阎若璩</a>、江永</a>、戴震</a>、段玉裁</a>、王念孙</a>等先生的书,也不可不熟读而深思。光阴难得,一刻千金。以后写告安的信件寄到军营,不妨将你胸中所见、书中所得,驰骋议论一番,好让我得以考察你的进步如何,不要字数太少,寥寥无几。特此告知。


    ┃ 简注 ┃


    ╱


    ①下场:即进入考场。


    ②《诗经注疏》:当指《十三经</a>注疏》之中的《毛诗</a>注疏》,也称《诗经正义》,汉代毛亨作传、郑玄</a>作注,唐代孔颖达</a>作疏。


    ③顾、阎、江、戴、段、王:指顾炎武、阎若璩、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都是清代的著名考据学家。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教导儿子科考之后,不应过分纠结考试结果,而要循着原定计划继续读经读史,特别重要的就是珍惜时光!这种对待考试的态度值得借鉴。


    谕纪泽(“十三经”外,十一种书当寻究)


    字谕纪泽儿:


    闻儿经书将次①读毕,差用少慰②。


    自《五经</a>》外,《周礼</a>》《仪礼</a>》《尔雅</a>》《孝经</a>》《公羊》《穀梁》六书,自古列之于经,所谓“十三经”也。此六经宜请塾师口授一遍。尔记性平常,不必求熟。


    ┃ 今译 ┃


    ╱


    听说孩儿将要把经书依次读完,稍稍让我感到欣慰。


    在《五经》之外,《周礼》《仪礼》《尔雅》《孝经》《春秋</a>公羊传</a>》《春秋穀梁传</a>》这六种书,自古以来就列在了经部,也就是所谓的“十三经”。这六经应当请塾师口授一遍。你的记性平常,不必要求熟练。


    ┃ 简注 ┃


    ╱


    ①将次:依次。


    ②差用少慰:稍稍感觉欣慰。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认为,读书应当以《五经》《四书》为根本,此外还当通读列入“十三经”的《周礼》《仪礼》《尔雅》《孝经》《春秋公羊传</a>》《春秋穀梁传》这六种书。而且根据其子的天分特点,因为“记性平常”,所以只求熟读而非背诵。做父母的必须注意孩子的长处与短处,因材施教,用心选择精读书目。


    “十三经”外所最宜熟读者,莫如《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余生平好此四书,嗜之成癖,恨未能一一诂释笺疏①,穷力讨治②。自此四种而外,又如《文选》、《通典</a>》、《说文》、《孙武</a>子》、《方舆纪要》、近人姚姬传所辑《古文辞类纂</a>》、余所抄十八家诗,此七书者,亦余嗜好之次也。凡十一种,吾以配之《五经》《四书》之后,而《周礼》等六经者,或反不知笃好,盖未尝致力于其间,而人之性情各有所近焉尔。


    吾儿既读《五经》《四书》,即当将此十一书寻究一番,纵不能讲习贯通,亦当思涉猎其大略,则见解日开矣。


    涤生手谕


    (咸丰八年九月二十八日)


    ┃ 今译 ┃


    ╱


    “十三经”之外所最应当熟读的,莫如《史记》、《汉书》、《庄子》、《韩文》(《昌黎先生文集》)这四种。我生平喜好这四种书,几乎成了怪癖,恨不能一一加以训诂、解释、笺注、疏通,穷尽全力加以讨论研究。除了这四种而外,又如《文选》、《通典》、《说文解字</a>》、《孙武子》(《孙子</a>兵法</a>》)、《读史方舆纪要</a>》、近人姚姬传(姚鼐</a>)所辑的《古文辞类纂》、我所抄录的十八家诗(《十八家诗钞》),这七种书,也是我其次喜好的部分。一共十一种,我将它们配在《五经》《四书》之后,然而《周礼》等六部经书,或者反而不知道去喜好,大约是因为未曾致力于其间,而人的性情又各自有所亲近。


    我的孩儿既然读了《五经》《四书》,就应当将这十一种书寻究一番,纵然不能讲习得十分贯通,也应当想着大略涉猎一番,这样见解就会日益开阔。


    ┃ 简注 ┃


    ╱


    ①诂释笺疏:诠释经典的四种不同体例,大多以当代的语言来解释古代经典。


    ②穷力讨治:尽全力去加以研究探讨。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认为真正值得熟读的,先有司马迁</a>《史记》、班固</a>《汉书》、《庄子》与韩愈《昌黎先生文集》这四种;再加上萧统</a>《文选》、杜佑</a>《通典》、许慎《说文解字》、孙武《孙子兵法》、顾祖禹</a>《读史方舆纪要》、姚鼐《古文辞类纂》以及曾国藩自己选编的《十八家诗钞》,共七种。上述二类合起来则是十一种书,如果能够熟读深思,那么即便不能融会贯通,也可以见解大开了。关于如何读书,曾国藩此处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同于前面说的注重“文字”,而认为读书应该寻得根本,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追求博览。我们在指导孩子读书的时候,应该将孩子的兴趣、性情与家长的读书心得两相结合,方可有效地指引,从而避免孩子任性而为,以致偏废。


    谕纪泽(读《诗经》法,作赋,习字)


    字谕纪泽:


    十月十一日接尔安禀,内附隶字一册。二十四日接澄叔信,内附尔临《元教碑》①一册。王五及各长夫②来,具述家中琐事甚详。


    ┃ 今译 ┃


    ╱


    十月十一日,接到你告安的书信,里头还附有隶书习作一册。二十四日,接到你澄叔(曾国潢)的信,里头附有你临写的《元教碑》一册。王五以及各位长夫来到军营,具体讲述了家中的琐事,很是详尽。


    ┃ 简注 ┃


    ╱


    ①《元教碑》:即《玄教宗传碑》,避康熙帝玄烨讳故称《元教碑》。元代书法家赵孟頫</a>所书,楷书。


    ②长夫:军队里雇佣的民夫。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不得不通过信件来教育孩子,故要求其子在写信的同时,还要附上习字的册子。做父母的,都应当尽最大可能去了解孩子的学业,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


    尔信内言读《诗经注疏》之法,比之前一信已有长进。凡汉人传注、唐人之疏①,其恶处在确守故训,失之穿凿;其好处在确守故训,不参私见。释“谓”为“勤”②,尚不数见;释“言”为“我”③,处处皆然。盖亦十口相传之诂,而不复顾文气之不安。如《伐木》为文王与友人入山,《鸳鸯》为明王交于万物,与尔所疑《螽斯》章解,同一穿凿。


    ┃ 今译 ┃


    ╱


    你的信中说</a>起读《诗经注疏》的方法,比起前一封信来说,已经有了长进。凡是汉人所作的传注、唐人所作的疏,其中的坏处就在于固守传统的解释,故而失之穿凿;其中的好处也在于坚守传统的解释,不掺杂自己的私见。将“谓”解释为“勤”,还不太多见;将“言”解释为“我”,处处都是这样的。大概也就是口口相传的训诂,故而不再顾及文气的不安了。比如《伐木》是说文王与友人入山,《鸳鸯》是说明王与万物相交,以及你所怀疑的《螽斯》章的解释,同是一种穿凿附会。


    ┃ 简注 ┃


    ╱


    ①传、注、疏:都是对经书加以注解的一种方式。传,解释经义;注,解释字义;疏,即疏通,对前人注解的再注解。


    ②释“谓”为“勤”:如“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心乎爱矣,遐不谓矣”(《小雅·隰桑》),郑玄认为“谓”字当解释为“勤”。


    ③释“言”为“我”: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周南·葛覃》),郑玄等人认为“言”字当解释为“我”。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则说:“言,云也,语词也。”故曾国藩也提出怀疑。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虽然以研习宋人的程朱理学为主,然而对于汉唐经学的注疏之学也颇有研究,为了指引其子读经,指出汉唐经学的利弊。读《诗经》,最重要的版本是《诗经正义》(即此处所指《诗经注疏》),包括汉代毛亨与毛苌所作的传、郑玄所作的注,以及唐代孔颖达所作的义疏。指导现在的孩子读书,也应当对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的得失有所了解。


    朱子《集传》,一扫旧障,专在涵泳神味,虚而与之委蛇。然如《郑风》诸什,《注疏》以为皆刺忽①者固非,朱子以为皆淫奔者,亦未必是。尔治经之时,无论看注疏,看宋传,总宜虚心求之。其惬意者,则以朱笔识出;其怀疑者,则以另册写一小条,或多为辨论,或仅著数字,将来疑者渐晰,又记于此条之下,久久渐成卷帙,则自然日进。高邮王怀祖先生父子②,经学为本朝之冠,皆自札记得来。吾虽不及怀祖先生,而望尔为伯申氏③甚切也。


    ┃ 今译 ┃


    ╱


    朱子的《诗集传</a>》,一扫陈旧迷障,专门在涵泳精神韵味上下工夫,虚与委蛇。然如《郑风》等诗篇,《诗经注疏》以为都是讽喻固然不对,朱子以为都是淫奔的爱情诗,也未必正确。你研读经典的时候,无论是看汉唐的注疏,还是看宋人的诗传,都应当虚心去探求。其中的惬意之处,就用朱笔标识出来;其中有疑问之处,就用另外的册子写一小条,有的多写些辩论,有的仅仅写上几个字,等将来疑惑的地方渐渐明晰,再补记在这一条之下,时间久了以后逐渐积累成卷帙,那么自然就日进不已了。高邮的王怀祖(王念孙)先生父子,他们的经学可以说是本朝之冠,都是从写作札记得来的。我虽然不及怀祖先生,但希望你能成为伯申氏(王引之)的心情却是很急切的呢!


    ┃ 简注 ┃


    ╱


    ①刺忽:即上文提及的将《伐木》一诗的意思解释为文王与友人入山之类。《毛诗序</a>》解释《诗经》多用“刺忽”“美刺”等说法,认为每篇诗背后都有讽喻,都有道德教化的用意在。朱熹《诗集传》则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如《郑风》之中的多首诗都为爱情诗,甚至为“淫奔”。


    ②王怀祖:王念孙,字怀祖,江苏高邮人,乾隆</a></a>四十年进士,官至直隶永定河兵备道。著名学者,其所著《读书杂志</a>》《广雅</a>疏证》等为曾国藩所推崇。


    ③伯申氏:王引之,字伯申,王念孙之子,嘉庆四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也是著名学者,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因其理学修养,所以比较认同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但也不偏废汉唐注疏之学的《诗经注疏》,因为二者各有其所长。曾国藩还强调,读书应当动笔,与自己契合的惬意处,应加以圈画;与自己不合的怀疑处,则另找一小册子记下,可以附上辨析、议论,等将来进一步整理为读书札记</a>。读书要动笔,无论哪个时代都不应该轻视。


    尔问时艺可否暂置,抑或它有所学?余惟文章之可以道古,可以适今者,莫如作赋。汉魏六朝之赋,名篇巨制,具载于《文选》,余尝以《西征》《芜城》及《恨》《别》等赋示尔矣。其小品赋,则有《古赋识小录</a>》。律赋,则有本朝之吴穀人、顾耕石、陈秋舫诸家。①尔若学赋,可于每三、八日作一篇,大赋,或数千字;小赋,或仅数十字。或对或不对,均无不可。此事比之八股文略有意趣,不知尔性与之相近否?


    ┃ 今译 ┃


    ╱


    你问起八股时艺是否可以暂时搁置,或者还有什么其他可以学习的?我认为各类文体之中,既可以道古又可以论今的,莫如作赋。汉魏六朝之赋,名篇巨制,都被记载在《文选》之中了,我曾经将《西征》《芜城》以及《恨》《别》等赋展示给你看。其他的小品赋,则有《古赋识小录》一书。律赋,则有本朝的吴穀人(吴锡麒)、顾耕石、陈秋舫(陈沆)等家。你如果想要学赋,可以每逢每三、八日写作一篇,大赋,或者数千字;小赋,或者仅仅数十字。无论对仗或不对仗,均无不可。这种文体,比起写作八股文来说,更有意趣一些,不知道是否会与你的性情比较相近呢?


    ┃ 简注 ┃


    ╱


    ①吴穀人:即吴锡麒,字圣征,号穀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顾耕石:字印若,光绪十七年举人,江苏吴江人。陈秋舫:即陈沆,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蕲水(今湖北浠水)人。这三位都是晚清的文学家。


    ┃ 实践要点 ┃


    ╱


    如果作八股文(时艺)觉得厌烦,则可以尝试作赋,换一种意趣。就读赋与写赋而言,一方面体会汉魏六朝赋之妙处,另一方面则要尝试写赋。曾国藩随时顺应孩子的性情,指导其尝试不同文体的作文,从而让孩子对于写作充满兴趣。这一点也值得现代的作文教学效仿,也就是说可以结合诵读古人名篇,偶然尝试着写点诗词、小赋。


    尔所临隶书《孔宙碑》①,笔太拘束,不甚松活,想系执笔太近毫之故,以后须执于管顶。余以执笔太低,终身吃亏,故教尔趁早改之。《元教碑》墨气甚好,可喜可喜。郭二姻叔②嫌左肩太俯,右肩太耸,吴子序年伯③欲带归示其子弟。尔字姿于草书尤相宜,以后专习真、草二种,篆、隶置之可也。四体并习,恐将来不能一工。


    ┃ 今译 ┃


    ╱


    你所临写的隶书《孔宙碑》,用笔太过拘束,不怎么松活,想来当是执笔太近笔头的缘故,以后必须执笔在笔管的顶部。我就是因为执笔太低,终身吃亏,故而教你趁早改掉这个毛病。《元教碑》的墨气很好,可喜可喜。郭二姻叔(郭嵩焘)觉得你的字左肩太过低俯,右肩太过高耸,吴子序年伯想要带回去,给他的子弟们看看。你的字的姿态,如写作草书则较为相宜,以后专门练习楷书、草书二种,篆书、隶书可以暂时搁置一下。四种书体一起练习,恐怕将来连一种都不能真正精通。


    ┃ 简注 ┃


    ╱


    ①《孔宙碑》:即《汉泰山都尉孔宙碑》,东汉延熹七年立碑,隶书。


    ②郭二姻叔:即郭嵩焘,与曾国藩为儿女亲家。


    ③吴子序年伯:即吴嘉宾,字子序,江西南丰人,与曾国藩为乡试同年。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以自己的经验来指点其子执笔的方法,认为写毛笔字,执笔不可太低,执于笔管的顶部,则可以写得快一些。他还指出,应当专心于楷书与草书,不可贪多而“四体并习”。写字的方法问题,无论执笔还是字体的选择,都应当注意。


    余癣疾近日大愈,目光平平如故。营中各勇夫病者,十分已好六七,惟尚未复元,不能拔营进剿,良深焦灼。闻甲五目疾十愈八九,忻慰之至。尔为下辈之长,须常常存个乐育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况兄弟乎?临三、昆八,系亲表兄弟,尔须与之互相劝勉。尔有所知者,常常与之讲论,则彼此并进矣。此谕。


    (咸丰八年十月廿五日)


    ┃ 今译 ┃


    ╱


    我的癣疾近段日子大好了,眼睛的视力则平平如故。军营中患病的兵勇们,十分已经好了六七分,惟独元气尚未恢复,不能拔营进剿,很是焦灼。听说甲五(曾纪梁)的眼疾十分已经好了八九分,让我感到欣慰极了。你作为下一辈之中的长房,必须常常存着一个关心、教导诸位兄弟的念头。君子之道,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为善,何况还是兄弟呢?临三、昆八,都是亲表兄弟,你应当与他们互相劝勉。你所知道的,要常常与他们讲解讨论,那么就能彼此一起进步了。此谕。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强调,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在于与人为善。而作为小辈之中的长房,又当关心、教导下面的兄弟、表兄弟,必须常常存有“乐育诸弟”的念头。其实无论兄弟、同学、友人相互劝勉、共同进步,都是必须的,所谓“天才成群而来”也就是这个意思。


    谕纪泽(看天文、认星座,三河之败)


    字谕纪泽:


    二十五日寄一信,言读《诗经注疏》之法。二十七日县城二勇至,接尔十一日安禀,具悉一切。


    尔看天文,认得恒星数十座,甚慰甚慰。前信言《五礼通考》中《观象授时》二十卷内恒星图,最为明晰,曾翻阅否?国朝大儒于天文历数之学,讲求精熟,度越前古。自梅定九、王寅旭以至江、戴诸老①,皆称绝学,然皆不讲占验,但讲推步②。占验者,观星象云气以卜吉凶,《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是也。推步者,测七政③行度,以定授时,《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是也。秦味经先生之《观象授时》,简而得要。心壶既肯究心此事,可借此书与之阅看(《五礼通考》内有之,《皇清经解》内亦有之)。若尔与心壶二人能略窥二者之端绪,则足以补余之阙憾矣。


    ┃ 今译 ┃


    ╱


    二十五日寄去的一封信,其中讨论了读《诗经注疏》的方法。二十七日县城来的两个兵勇到了,接到你十一日的告安信,了解了家中的一切。


    你在看天文方面的书,认得了恒星的数十个星座,非常欣慰,非常欣慰。前一信说到《五礼通考》中《观象授时》二十卷内的恒星图,最为明晰,你已经翻阅过了吧?本朝的大儒对于天文历算象数之学,研究得最为精熟,超越了前代的古人。从梅定九(梅文鼎</a>)、王寅旭(王锡阐</a>)一直到江永、戴震等老先生,都可以称为绝学,然而他们都不讲占验,只讲推步。占验之学,通过观测星象、云气来卜算吉凶,《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就是记载这些的。推步之学,通过观测七大星运行的周期、轨迹来确定时日历法,《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就是记载这些的。秦味经(秦蕙田)先生的《观象授时》,简明而又得要领。心壶既然肯去研究这门学问,可以借这本书给他看看(《五礼通考》内有这书,《皇清经解》内也有这书)。如果你与心壶二人能够大略看懂这两门学问的一些头绪,那么也就足以弥补我的缺憾了。


    ┃ 简注 ┃


    ╱


    ①梅定九:即梅文鼎,安徽宣城人。王寅旭:即王锡阐,江苏吴江人。梅、王二人都是天文历算学家。江、戴:即江永、戴震。


    ②推步:推算天象、历法。古人认为日月五星在天上的转运,犹如人的行步,可以推算而知。


    ③七政:又称七曜、七纬。太白星(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镇星(土星)称为五星或五曜,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七曜。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一直希望孩子能懂得一些天文知识,故之前便要求认识恒星星座,此次则指示翻阅秦蕙田《五礼通考·观象授时》之中的恒星图。学天文,但不主张讲“占验”,即观察星象、云气,并占卜吉凶之类,认为应当学习“推步”,即通过推算天象、观测七大星的运行度数制定历法,也即通过《史记·天官书》与《汉书·天文志》来了解天文知识。曾国藩指导其子学习天文,既给出了相关的书籍,同时又教其子与同有此好之人切磋,这一点很值得效仿。


    四六①落脚一字粘法,另纸写示(因接安徽信,遂不开示)。书至此,接赵克彰十五夜自桐城发来之信,温叔②及李迪庵方伯③,尚无确信,想已殉难矣,悲悼曷极!来信寄叔祖父④封内中有往六安州之信,尚有一线生机。余官至二品,诰命三代⑤,封妻荫子,受恩深重,久已置死生于度外,且常恐无以对同事诸君于地下。温叔受恩尚浅,早岁不获一第,近年在军,亦不甚得志,设有不测,赍⑥憾有穷期耶?


    军情变</a>幻不测,春夏间方冀此贼指日可平,不图七月有庐州之变,八九月有江浦、六合之变,兹又有三河之大变,全局破坏,与咸丰四年冬间相似,情怀难堪。但愿尔专心读书,将我所好看之书领略得几分,我所讲求之事钻研得几分,则余在军中,心常常自慰。尔每日之事,亦可写日记,以便查核。


    (建昌营次)


    (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 今译 ┃


    ╱


    四六体骈文落脚处一字的粘法,另用一纸写给你(因为接到安徽来的信,所以不在此处写明)。信写到这里,接到了赵克彰十五日夜从桐城发来的信,你温叔(曾国华)以及李迪庵(李续宾)方伯,尚未有确切的消息,想必已经殉难了,悲悼之极!来信之中寄给你叔祖父的信封内有寄往六安州的信,还有一线生机。我官至二品,诰命三代,封妻荫子,领受皇恩深重,早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并且经常有一种恐惧,担心对不起死于地下的那些同事们。你温叔受恩不多,早年不能获得科举登第,近年来在军营之中,也不太得志,如有不测,那真是抱憾无穷啊!


    军情变幻不测,春夏之间正在期望指日即可将这些贼军平定,没想到七月就有庐州之变,八九月还有江浦、六合之变,现今又有三河这场大变,全局都被破坏了,与咸丰四年冬天相似,情形十分不利。但愿你能够专心读书,将我所喜好研读的几种书都能够领略得几分,我所讲求的学问钻研得几分,那么我在军营之中,心里就能常常得以自我安慰了。你每天做的事,也可写成日记,以便查看核对。


    ┃ 简注 ┃


    ╱


    ①四六:指代骈体文。骈四俪六为骈体文的基本格式。


    ②温叔:曾国华,字温甫,咸丰五年参加湘军,与李续宾为姻亲,赠道员衔,谥愍烈。


    ③李迪庵方伯:李续宾,字迪庵,官至浙江布政使。方伯,管理一方的行政长官。


    ④叔祖父:即曾骥云,无子,过继曾国华为嗣。


    ⑤诰命三代:明清时期有大的庆典,例行对五品以上官员的父、祖、妻授予相应品级的封赠。


    ⑥赍(jī):带着,怀抱着。


    ┃ 实践要点 ┃


    ╱


    此时恰逢“三河之败”。曾国华是曾国藩的胞弟,他跟随李续宾,战死于安徽肥西的三河镇。当时的战局曾对清军有利,本想着太平军指日可平,却又突发庐州之变,以及江浦、六合之变,再到三河镇的大变,原定的战局被破坏殆尽。战局的不利,胞弟的早亡,都使其情怀难堪。想到曾氏家族,只能希望儿子在叔祖、叔父母面前多尽几分爱敬之心,多存几分大家族的休戚与共之念。家中突然遭遇变故,当是子女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引导特别关键。曾国藩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也值得多多留意。


    谕纪泽(岳家凋耗,翻校勘记)


    字谕纪泽:


    初一日接尔十二日一禀,得知四宅平安,尔将有长沙之行,想此时又归也。


    少庚①早世,贺家气象日以凋耗,尔当常常寄信与尔岳母,以慰其意。每年至长沙走一二次,以解其忧。耦耕先生②学问文章,卓绝辈流,居官亦恺恻③慈祥,而家运若此,是不可解!尔挽联尚稳妥。


    ┃ 今译 ┃


    ╱


    初一日,接到你十二日寄出的一封信,我得以知晓家中四宅平安,你将有长沙之行,想必此时又已经回家了。


    少庚去世得早,贺家的气象日渐衰败、凋零,你应当常常寄信给你的岳母,从而给她的内心一些安慰。每年至少到长沙去一两次,也可以给她消解一些忧愁。耦耕先生的学问文章,在他的同辈之中,也可算是卓绝了,身居高位而能和悦、慈祥,然而家运却到了如此地步,实在是不可理解!你所撰写的挽联,也还算稳妥。


    ┃ 简注 ┃


    ╱


    ①少庚:曾纪泽</a>的原配贺氏之兄、贺长龄</a>之子,未满三十岁而早逝。


    ②耦耕先生:贺长龄,字耦耕,号西涯,湖南善化人。


    ③恺恻:和悦恻怛。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因其子曾纪泽参加其前妻之兄、贺长龄之子的葬礼,书信中忆及长龄人品、文章以及官声都很好,但是家运不昌,儿女早亡。曾国藩希望其子可以经常与岳母通信,以表慰藉,不要因亲戚家道衰弱而有所轻视。这种态度难能可贵,对其子如此嘱咐也当会影响其一生。


    《诗经》字不同者,余忘之。凡经文板本不合者,阮氏①校勘记最详(阮刻《十三经注疏》,今年六月在岳州②寄回一部,每卷之末皆附《校勘记》,《皇清经解》中亦刻有校勘记,可取阅也)。凡引经不合者,段氏③《撰异》最详(段茂堂有《诗经撰异》《书经</a>撰异》等著,俱刻于《皇清经解》中),尔翻而校对之,则疑者明矣。


    (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三日)


    ┃ 今译 ┃


    ╱


    《诗经》之中有字不同的情形,我忘记了。凡是经的文字,各种版本不同的,阮氏的校勘记最为详尽(阮刻《十三经注疏》,今年六月我在岳州的时候曾寄回一部,每卷的末尾都附有《校勘记》,《皇清经解》中也刻有校勘记,可以找来翻看一下)。凡是古书引用了经的文字而有不合的,段氏的《撰异》最为详尽(段茂堂有《诗经撰异》《书经撰异》等著作,都刊刻在《皇清经解》之中),你可以找来翻看并校对一下,有疑问的地方自然也就明白了。


    ┃ 简注 ┃


    ╱


    ①阮氏:指阮元</a>,曾任浙江巡抚、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又是乾嘉时期著名文献学家,主持刊校《十三经注疏》,并纂修《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②岳州:即湖南岳阳。


    ③段氏:段玉裁,字若膺,号懋堂,一作茂堂,江苏金坛人,著名文字训诂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a>》等。下文提及的当是指《诗经小学</a>》与《古文尚书撰异》。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指导其子研读《诗经》,仍然强调文字之学的重要性。研读经典,必须注意文字异同,通过《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以及诸如《诗经小学》等考证类的书籍,方能真正把握经典文本。这对于我们今天读懂国学典籍依旧具有指导意义。


    谕纪泽(读书之次序,写字之中锋)


    字谕纪泽:


    日来接尔两禀,知尔《左传注疏》将次看完。《三礼</a>注疏》,非将江慎修①《礼书</a>纲目》识得大段,则注疏亦殊难领会,尔可暂缓,即《公》《穀》②亦可缓看。尔明春将胡刻《文选》③细看一遍,一则含英咀华,可医尔笔下枯涩之弊;一则吾熟读此书,可常常教尔也。


    ┃ 今译 ┃


    ╱


    近日来接到你的两封信,知道你已将《左传注疏》依次看完了。《三礼注疏》一书,如果不能将江慎修(江永)的《礼书纲目</a>》读懂其中的大部分,那么该书的注疏极难领会,你可以暂缓阅读。还有《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二书,也可以暂缓阅读。明年春天,你先将胡刻本的《文选》细细地看一遍,一方面可以含英咀华,正好医治你文笔枯涩的弊病;另一方面因为我曾熟读过此书,也可以常常教导你。


    ┃ 简注 ┃


    ╱


    ①江慎修:江永,字慎修,江西婺源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


    ②《公》《穀》:即《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与《春秋左氏传》合称《春秋》三传。


    ③胡刻《文选》:胡克家,字果泉,江西鄱阳人,乾嘉时期学者。他主持刊刻的《文选》与《资治通鉴</a>》是清代中后期的著名刊本。


    ┃ 实践要点 ┃


    ╱


    因为与其子一直保持通信,故而曾国藩的指引十分到位,如根据经典的难度,要其子暂缓《三礼》与《春秋》类经</a>典的阅读,而要先去细读胡刻本的《文选》。一是因为通过《文选》可以掌握更多词汇,借此改掉文笔枯涩之弊;二是因为曾国藩自己熟稔《文选》,可以随时指点。做父母的,如能与孩子同读一种书,且是自己较有把握的书,则可以让孩子充满兴趣,又可指点得当。


    沅叔及寅皆先生①望尔作四书文,极为勤恳。余念尔庚申、辛酉下两科场②,文章亦不可太丑,惹人笑话。尔自明年正月起,每月作四书文三篇,俱由家信内封寄营中。此外或作得诗赋论策,亦即寄呈。


    ┃ 今译 ┃


    ╱


    你沅叔以及寅皆先生(邓汪琼),都希望你写作科举考试用得着的那种以《四书》为题的八股文,并且极为勤恳。我想到你庚申、辛酉两年就要下考场了,文章也不可以太过出丑,惹人笑话。你从明年正月开始,每月写作四书文三篇,都通过家信的内封寄到军营中来。此外如果还写了诗赋、论策,也可以一起寄来给我看。


    ┃ 简注 ┃


    ╱


    ①沅叔:即曾国荃,字沅甫,曾国藩之弟,湘军重要将领,后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寅皆先生:邓汪琼,字瀛阶,一作寅阶,曾长期担任曾家的私塾先生。


    ②庚申、辛酉:指咸丰十年、十一年。曾纪泽为道光三十年的荫生,故这两年有资格直接参加录科与乡试。


    ┃ 实践要点 ┃


    ╱


    因为曾纪泽将要参加科考,所以对于四书文(即八股文)写作也不得不多加练习,还要他将习作寄来。做父亲的每每都要亲自指导一番,对于孩子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①,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将倒未倒之际,一提笔则为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此谕。


    涤生字


    (咸丰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 今译 ┃


    ╱


    写字所用的中锋,就是要用笔尖着纸,此即古人所谓的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等不同形象。偏锋,则是用笔毫的腹部着纸,不是倒于左,就是倒于右。当笔毫将倒未倒之际,一提笔,就成为蹲锋了。所以说用偏锋的时候,也会用到中锋。此谕。


    ┃ 简注 ┃


    ╱


    ①蹲锋:指中锋运笔而于缓行之中取蹲势,也即笔锋有所驻留,有欲进先退之意。


    ┃ 实践要点 ┃


    ╱


    在写字方面,曾国藩十分善于发现其子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加以告诫,这在相关的家书之中极多。此处则讲解了如何运用中锋、偏锋,如何把握蹲锋等,也非常精到。做父母的,如果能够在百忙之中,多关注孩子存在的问题,每次择其要点加以指引,则可使得教育更加有效。


    谕纪泽(情有等差,爱敬长辈,高邮王氏之学)


    字谕纪泽:


    闻尔至长沙已逾月余,而无禀来营,何也?少庚讣信百余件,闻皆尔亲笔写之。何不发刻,或倩①人帮写?非谓尔宜自惜精力,盖以少庚年未三十,情有等差,礼有隆杀②,则精力亦不宜过竭耳。近想已归家度岁?


    ┃ 今译 ┃


    ╱


    听说你到长沙已经一个多月了,然而没有告安的信寄到军营里来,这是为什么呢?少庚的讣告信有一百多件,听说都是你亲笔写的。为什么不请人刊刻,或者请人帮助抄写?这也不是说你应当自己爱惜精力,而是因为少庚去世时年纪未满三十,情谊要有等差,礼数也要有尊卑、厚薄,故而不必如此亲力亲为。当然就精力而言,也不应当过于殚精竭虑了。近几日想必已经回家过年了吧?


    ┃ 简注 ┃


    ╱


    ①倩:请,央求。


    ②隆杀:尊卑、厚薄、高下。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虽然让其子关心岳母家,但也告诫其子,要注意爱惜自己的精力,做人做事也要注意情谊的等差,不可太过于竭尽全力,保养身体、爱惜时间也是应当的。


    今年家中因温甫叔之变,气象较之往年迥不相同。余因去年在家,争辨细事,与乡里鄙人无异,至今深抱悔憾。故虽在外,亦恻然寡欢。尔当体我此意,于叔祖、各叔父母前尽些爱敬之心。常存休戚①一体之念,无怀彼此歧视之见,则老辈内外必器爱尔,后辈兄弟姊妹必以尔为榜样,日处日亲,愈久愈敬。若使宗族乡党皆曰“纪泽之量大于其父之量”,则余欣然矣。


    ┃ 今译 ┃


    ╱


    今年家中因为你温甫叔的变故,气象比起往年来迥然不同了。我去年在家的时候,因为一些小事而与人争执,几乎与乡里的粗鄙小人没有分别,至今想起来依旧深觉悔恨、遗憾。所以现今虽然在外面,也恻然而寡欢了。你应当体会我的心意,在叔祖、各叔父母面前多尽一些爱敬之心。经常存有休戚与共、全家一体的念头,千万不要怀有彼此歧视的看法,那么老辈之中里里外外的亲人必定器重你、爱护你,后辈之中的兄弟姊妹必定以你为榜样,越是相处得久了,越是与你亲密无间,也越是尊敬你。如能使得宗族、乡党都说“纪泽的气量大过他的父亲的气量”,那么我也就感觉欣然了。


    ┃ 简注 ┃


    ╱


    ①休戚:喜乐和忧虑。


    ┃ 实践要点 ┃


    ╱


    此年曾国华死于三河镇之战,故老家的过年气氛不同以往。曾国藩想起自己前年在家守孝之时态度鄙陋,故要曾纪泽在叔祖(即曾国华的嗣父)、叔父母等长辈面前,多尽几分爱敬之心,多存几分休戚与共之念,不要怀有彼此歧视之类的偏见,好让老辈器重、放心,小辈爱戴而引为榜样。现代家庭大多生活在城市,其实社区之中、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也是应当特别注意的。还有,即便是独生子女,培养孩子的敬爱之心,以及集体观念,也是极为重要的。


    余前有信教尔学作赋,尔复禀并未提及。又有信言“涵养”二字,尔复禀亦未之及。嗣后我信中所论之事,尔宜一一禀复。


    余于本朝大儒,自顾亭林①之外,最好高邮王氏之学。王安国②以鼎甲③官至尚书,谥文肃,正色立朝。生怀祖先生念孙,经学精卓。生王引之,复以鼎甲官尚书,谥文简。三代皆好学深思,有汉韦氏④、唐颜氏⑤之风。余自憾学问无成,有愧王文肃公远甚,而望尔辈为怀祖先生、为伯申氏,则梦寐之际,未尝须臾忘也。


    ┃ 今译 ┃


    ╱


    我之前曾有信教你学习作赋,而你的回信并未提及。又有信说到“涵养”二字,你的回信也未曾提及。今后我在信中所讨论的事情,你都应当一一回应。


    我对于本朝的大儒,除了顾亭林之外,最为欣赏的就是高邮王氏之学。王安国因为科举鼎甲而官至尚书,谥文肃,以严正的姿态傲立于朝廷。王安国生怀祖先生念孙,对于经学的研究精深、卓越。王念孙生王引之,又因为科举鼎甲而官至尚书,谥文简。他们一家三代都好学深思,有汉代韦氏、唐代颜氏家族的遗风。我对自己学问无所成就感到遗憾,有愧于不及王文肃公远甚,然而希望你们这一辈能够成为怀祖先生、成为伯申氏,这样的念头即使在梦寐之际,也未尝须臾敢忘。


    ┃ 简注 ┃


    ╱


    ①顾亭林: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清初著名学者。


    ②王安国:字书臣,号春圃,谥号文肃,江苏高邮人。雍正</a>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广</a>东学政、左都御史兼领广东巡抚、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③鼎甲:因鼎有三足,故称科举考试一甲三名为鼎甲。王安国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及第;王引之殿试一甲三名探花及第。


    ④汉韦氏:汉代的韦贤、韦玄成、韦赏,三代经学家。


    ⑤唐颜氏:唐代训诂学者颜师古</a>,是南朝齐梁时期学者、《颜氏家训</a>》的作者颜之推</a>之孙。


    ┃ 实践要点 ┃


    ╱


    就学问而言,曾国藩希望其子效仿高邮王氏,希望自家的学问也能代代相传。这样的想法许多父母都有,那就需要考虑如何来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加之做父母的又能与孩子一起努力,那么孩子就会信心百倍。


    怀祖先生所著《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家中无之;伯申氏所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皇清经解》内有之。尔可试取一阅,其不知者,写信来问。本朝穷①经者,皆精小学,大约不出段、王两家之范围耳。余不一一。


    父涤生示


    (咸丰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 今译 ┃


    ╱


    怀祖先生(王念孙)所著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家中没有;伯申氏(王引之)所著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家中的《皇清经解》之内就有。你可以找出来试着读读,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写信来问我。本朝钻研经学的人,全都精通小学,大约也不会超出段、王两家的范围了。其余不再一一叙述了。


    ┃ 简注 ┃


    ╱


    ①穷:推究,寻根究源。


    ┃ 实践要点 ┃


    ╱


    曾国藩一再强调读懂经学之书,必须精通小学训诂,这一点对于当下的经典诵读来说,依旧有其指导意义。现代人诵读古代经典,往往好高骛远,如果文字训诂的基础不扎实,那么所谓经学、史学往往都是空中楼阁。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