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卷第四

3个月前 作者: 刘熙
    释言语第十二


    【题解】


    言语,指言辞,话。本篇解释的是普通词汇的词源</a>,所收词汇具有抽象性,与其他篇解释具体事、物的得名之由不同。本篇各条的编排,除同类排列外,还有成对排列、反义对立的。从词性来看,形容词最多,动词稍次,名词最少。


    12.1 道①,导也②,所以通导万物也③。


    【注释】


    ①道:事理,规律。


    ②导:带领,指引。


    ③通导:通达引导。


    【译文】


    道,来源于“导”,它可以通达引导宇宙间的一切物类。


    12.2 德①,得也②,得事宜也③。


    【注释】


    ①德:准则,规范。


    ②得:知晓,明白。


    ③事宜:事情的道理。


    【译文】


    德,来源于“得”,明白事情的道理。


    12.3 文者①,会集众彩以成锦绣②,会集众字以成辞义③,如文绣然也④。


    【注释】


    ①文:本指彩色交错,也指彩色交错的图形。引申为文字、文辞、文章、锦绣织物、礼乐制度、礼节仪式、法令条文、文治、文饰、文化等诸多意义。


    ②会集:聚集,集合。彩:彩色的丝织品。锦绣:花纹精美色彩鲜艳的丝织品。


    ③辞义:辞采和文义。指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又指辞章,诗文。


    ④文绣:刺绣华美的丝织品或衣服。


    【译文】


    文,汇集众多彩线织成花纹精美色彩鲜艳的丝织品,汇集众多文字组成辞章诗文,就好像刺绣华美的丝织品或衣服那样。


    12.4 武①,舞也②,征伐动行③,如物鼓舞也④。故《乐记</a>》曰⑤:“发扬蹈厉⑥,太公之志也⑦。”


    【注释】


    ①武:舞蹈。又指军事征伐或技击等暴力行动。与“文”相对。


    ②舞:挥动,舞动。


    ③征伐:出征讨伐。动行:走动,行动。


    ④物:事务,事情。鼓舞:激发,激励。


    ⑤《乐(yuè)记》:《礼记</a>》篇名。记音乐之义。


    ⑥发扬蹈厉:指舞蹈时精神奋发、动作威武。


    ⑦太公:指太公望吕尚</a>,民间熟知的姜子牙</a>。


    【译文】


    武,来源于“舞”,出征讨伐行动,好像被什么事情激发了似的。所以《乐记》书上说:“舞蹈时精神奋发动作威武,这是姜太公的意志啊。”


    12.5 仁①,忍也②,好生恶杀③,善含忍也④。


    【注释】


    ①仁:仁爱,相亲爱。


    ②忍:忍耐,容忍。


    ③好(hào)生:爱惜生灵,不嗜杀。恶(wù)杀:厌恶杀生。


    ④善:擅长,善于。含忍:容忍。


    【译文】


    仁,来源于“忍”,爱惜生命憎恶杀生,善于容忍。


    12.6 义①,宜也②,裁制事物③,使合宜也④。


    【注释】


    ①义:合宜。谓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


    ②宜:合适,适当,适宜。又指正当的道理,适宜的事情或办法,适当的地位。


    ③裁制:规划,安排。事物:事务,事情。


    ④合宜:合适,恰当。


    【译文】


    义,来源于“宜”,规划安排事务,使它合适恰当。


    12.7 礼①,体也②,得事体也③。


    【注释】


    ①礼: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


    ②体:体统,体制。泛指言行举措应遵守的规范道理。


    ③得:知晓,明白。事体:事理,大体(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


    【译文】


    礼,来源于“体”,知晓事情的大体。


    12.8 智①,知也②,无所不知也③。


    【注释】


    ①智:智慧,聪明。又指知识。


    ②知:晓得,了解。又指认识,辨别。


    ③无所不知:没有不懂得的,什么事情都知道。


    【译文】


    智,来源于“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12.9 信①,申也②,言以相申束③,使不相违也④。


    【注释】


    ①信:诚实不欺。


    ②申:束,缚。


    ③言:说话,谈论。也有“誓言”“约定”的意思。申束:约束。


    ④相违:彼此违背。


    【译文】


    信,来源于“申”,谈话约定以便互相约束,使人们不相违背。


    12.10 孝①,好也②,爱好父母③,如所悦好也④。《孝经</a>说》曰⑤:“孝,畜也⑥;畜,养也⑦。”


    【注释】


    ①孝:顺从并尽心奉养父母,善事父母。


    ②好(hào):喜爱,爱好。


    ③爱好:喜爱,喜好。


    ④悦好:喜悦,爱好。


    ⑤《孝经说》:书名。汉时说解《孝经》的纬书。已亡佚。


    ⑥畜(xù):兼有养育、孝顺二义。


    ⑦养:赡养,供养。


    【译文】


    孝,来源于“好”,喜欢父母,就像男女之间的喜爱一样。《孝经说》讲:“孝,就是畜;蓄,就是养。”


    12.11 慈①,字也②,字爱物也③。


    【注释】


    ①慈:上爱下,父母爱子女。


    ②字:抚爱,爱护。


    ③字爱:抚爱,爱护。物:人。


    【译文】


    慈,来源于“字”,抚爱孩子。


    12.12 友①,有也②,相保有也③。


    【注释】


    ①友:亲近相爱。


    ②有:亲爱,相亲。


    ③保有:拥有,获得。


    【译文】


    友,来源于“有”,互相拥有亲爱。


    12.13 恭①,拱也②,自拱持也③。亦言供给事人也④。


    【注释】


    ①恭:肃敬,有礼貌。


    ②拱:拱手。两手相合以示敬意。


    ③持:拿着,握住。


    ④供给(gōng jǐ):供(gōng)养。供,奉养。给,供养。事人:事奉人,服侍人。


    【译文】


    恭,来源于“拱”,自己两手相合互握以示恭敬。也说的是供养侍奉他人。


    12.14 悌①,弟也②。


    【注释】


    ①悌(tì):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


    ②弟:次第。又指兄弟之弟。


    【译文】


    悌,来源于“弟”。


    12.15 敬①,警也②,恒自肃警也③。


    【注释】


    ①敬:恭敬,尊重。引申为警戒、警惕。


    ②警:戒备。


    ③恒:经常,常常。肃警:犹“警肃”。严密戒备。


    【译文】


    敬,来源于“警”,常常自我警惕戒备。


    12.16 慢①,漫也②,漫漫③,心无所限忌也④。


    【注释】


    ①慢:轻忽,怠惰。


    ②漫:放纵,散漫,不受约束。


    ③漫漫:没有拘束的样子。


    ④限忌:限制和禁忌。


    【译文】


    慢,来源于“漫”,无拘无束,心里没有什么限制和禁忌。


    12.17 通①,洞也②,无所不贯洞也③。


    【注释】


    ①通:通晓。


    ②洞:通晓,悉知。


    ③贯洞:犹“贯通”。谓全部、透彻地理解,通晓明白。


    【译文】


    通,来源于“洞”,没有什么不明白的。


    12.18 达①,彻也②。


    【注释】


    ①达:通晓,明白。


    ②彻:通达,通晓。


    【译文】


    达,来源于“彻”。


    12.19 敏①,闵也②,进叙无否滞之言也③,故汝颍言“敏”曰“闵”也④。


    【注释】


    ①敏:勤勉。


    ②闵(mǐn):勉,尽力,努力。


    ③进叙:谓按等级次第以进职或奖功。叙,古代指按规定的等级次第授予官职,或按劳绩大小给予奖励。否(pǐ)滞:停滞,阻塞。


    ④汝颍:汝南郡和颍川郡的合称,东汉属豫州刺史部。颍,原作“颖”,据《逸雅》本、疏证本等改。


    【译文】


    敏,来源于“闵”,说的是晋级升职没有停滞,所以汝南郡和颍川郡一带的人说“敏”发音为“闵”。


    12.20 笃①,筑也②;筑,坚实称也③。


    【注释】


    ①笃:固,坚实。也指深厚、敦厚。


    ②筑:捣土使坚实。


    ③坚实:坚固,牢固。


    【译文】


    笃,来源于“筑”;筑,是使物体坚固牢实的说法。


    12.21 厚①,后也②,有终后也③,故青徐人言“厚”曰“后”也。


    【注释】


    ①厚: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与“薄”相对。也指人敦厚、厚道。


    ②后:时间较迟或较晚。与“先”相对。


    ③终后:结局,终止。


    ④青徐:青州和徐州的并称。


    【译文】


    厚,来源于“后”,做事有始有终,所以青州和徐州一带的人说“厚”发音为“后”。


    12.22 薄①,迫也②,单薄相逼迫也③。


    【注释】


    ①薄(bó):厚度小。也指人虚假刻薄,不诚朴宽厚。


    ②迫:逼近,接近。


    ③逼迫:紧迫逼近。逼,迫近。迫,逼近。


    【译文】


    薄,来源于“迫”,既少又薄两面紧迫逼近。


    12.23 懿①,僾也②,言奥僾也③。


    【注释】


    ①懿(yì):美,美德。


    ②僾(ài):隐约,仿佛。


    ③奥僾:同“隩爱”。荫庇。引申为疼爱,怜爱。


    【译文】


    懿,来源于“僾”,说的是受到荫蔽疼爱。


    12.24 良①,量也②,量力而动③,不敢越限也④。


    【注释】


    ①良:美好,良好。


    ②量(liáng):衡量,估计。


    ③量力:衡量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④越限:超越限度。


    【译文】


    良,来源于“量”,衡量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行动,不敢超越限度。


    12.25 言①,宣也②,宣彼此之意也③。


    【注释】


    ①言:说,说话。又指话,言语。


    ②宣:宣泄,抒发。


    ③彼此:那个和这个,双方。


    【译文】


    言,来源于“宣”,宣泄各自的想法。


    12.26 语①,叙也②,叙己所欲说也③。


    【注释】


    ①语:谈话,谈论。又指话,语言。


    ②叙:陈述</a>,记述。


    ③欲说:想说。


    【译文】


    语,来源于“叙”,叙述自己想要说的。


    12.27 说①,述也②,序述之也③。


    【注释】


    ①说:叙说,讲述。


    ②述:记述,叙述。又指阐述前人成说。


    ③序述:叙述。


    【译文】


    说,来源于“述”,叙述自己的想法或别人的说法。


    12.28 序①,抒也②,拽抒其实也③。


    【注释】


    ①序:表示,叙述。


    ②抒:原作“杼”,“抒”之形讹,据卢文弨、段玉裁</a>等校改。抒,表达,发泄。


    ③拽(yè)抒:抒发,发泄。拽,旧同“曳”。牵引,拉。此指引出内心想法,即抒发。实:实际,事实。


    【译文】


    序,来源于“抒”,发泄实情。


    12.29 曳①,泄也②,发泄出之也③。


    【注释】


    ①曳:原作“枻”,“曳(抴)”之形讹,据疏证本、黄丕烈校改。


    ②泄:发泄,发散。


    ③发泄:散发,舒发。


    【译文】


    曳,来源于“泄”,把想法发泄出去。


    12.30 发①,拨也②,拨使开也。


    【注释】


    ①发:发布,宣告。


    ②拨:分开,拨开。也是散布之义。


    【译文】


    发,来源于“拨”,散布想法使之公开。


    12.31 拨,播也①,播使移散也②。


    【注释】


    ①播:分散。


    ②移散:转移,分散。


    【译文】


    拨,来源于“播”,把想法播散出去。


    12.32 导①,陶也②,陶演己意也③。


    【注释】


    ①导:表达,传达。


    ②陶:广大貌。


    ③演:推广,传布,延及。


    【译文】


    导,来源于“陶”,广泛地传布自己的思想感情。


    12.33 演①,延也②,言蔓延而广也③。


    【注释】


    ①演:推演,阐发。


    ②延:展开,蔓延。


    ③蔓延: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


    【译文】


    演,来源于“延”,说的是蔓延开来范围越来越大。


    12.34 颂①,容也②,序说其成功之形容也③。


    【注释】


    ①颂:颂扬,赞美。又为文体的一种。以颂扬为宗旨的诗文。


    ②容:事物的形状或气象。


    ③序说:叙说,叙述。成功: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形容:表现,体现。


    【译文】


    颂,来源于“容”,是叙说他成就功业的表现。


    12.35 读①,录也②,省录之也③。


    【注释】


    ①读:原作“讚(赞)”,据王鸣盛、疏证本等校改。读,讲说,宣扬。又为文体名,属题跋类,犹如现在的读后感。


    ②录:记载,登记。此指记录功绩而言。


    ③省(xǐng)录:察看并记录。省,察看,察视。


    【译文】


    读,来源于“录”,宣扬功绩前要先察看并记录它。


    12.36 铭①,名也②,记名其功也③。


    【注释】


    ①铭:记载,镂刻。又为文体名,古代常刻于碑版或器物,或以称功德,或用以自警。


    ②名:形容,称说。


    ③记名:记载,称说。功:功劳,功绩。


    【译文】


    铭,来源于“名”,记载他的功绩。


    12.37 勒①,刻也②,刻识之也③。


    【注释】


    ①勒:雕刻,刻写。又指刻在金石上的文字。


    ②刻:雕镂。


    ③刻识(zhì):刻记,标志。


    【译文】


    勒,来源于“刻”,刻在石头等坚固物体上以作记载。


    12.38 纪①,记也②,纪识之也③。


    【注释】


    ①纪:通“记”。记载,记录。又指我国史书的一种体裁。专记帝王的事迹及有关大事。如《史记</a>·秦始皇</a>本纪》。


    ②记:记录,载录。


    ③纪识(zhì):记住,记载。


    【译文】


    纪,来源于“记”,记录以便于记住帝王事迹及历史大事。


    12.39 识①,帜也②,有章帜可按视也③。


    【注释】


    ①识(zhì):标记,记号。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本分开另起。


    ②帜(zhì):标志,标记。


    ③章帜:标志,标记,记号。章,标记,徽章。按视:查看,察看。按,查验,考核。


    【译文】


    识,来源于“帜”,有标记可以查看。


    12.40 视①,是也②,察其是非也③。


    【注释】


    ①视:观察,审察。


    ②是:正确。


    ③察:明辨,详审。是非:对的和错的,正确与错误。


    【译文】


    视,来源于“是”,明辨事物的是非对错。


    12.41 是①,嗜也②,人嗜乐之也③。


    【注释】


    ①是:正确。


    ②嗜:爱好,喜爱。


    ③嗜乐(yào):喜爱,乐意。乐,喜爱,喜欢。


    【译文】


    是,来源于“嗜”,是人们所喜爱的。


    12.42 非①,排也②,人所恶③,排去也④。


    【注释】


    ①非:不对,错误。


    ②排:排斥,排挤。


    ③恶(wù):讨厌,憎恨。


    ④去:赶走,除去。


    【译文】


    非,来源于“排”,人们厌恶的,就排斥赶走它。


    12.43 基①,据也②,在下,物所依据也③。


    【注释】


    ①基:建筑物的根脚。引申为最下面的、事物的根本、起始等义。也指事业、规划。


    ②据:依靠,依据。


    ③物:事物,事情。


    【译文】


    基,得名于“据”,在下边,是事物依靠的基础。


    12.44 业①,捷也②,事捷乃有功业也③。


    【注释】


    ①业:基业,功业。


    ②捷:战胜,成功。


    ③功业:功勋事业。


    【译文】


    业,来源于“捷”,事情成功了才算有功勋事业。


    12.45 事①,倳也②;倳,立也,凡所立之功也③。故青徐言“立”曰“倳”也。


    【注释】


    ①事:事业,功业。


    ②倳(zì):原作“伟”,据卢文弨、疏证本、巾箱本校改,下同。疏证本曰:“案:‘倳’字,本皆作‘伟’,误。《周礼</a>·天官·大宰职》:‘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注:‘任犹倳也。’陆德明</a>云:‘倳,侧吏反……犹立也。’疏云:‘东齐人物立地中为倳。’……皆与此云‘青徐人言立’合,故定为‘倳’字。”倳,同“剚(zì)”。刺入,插入。引申为树立,建立。


    ③凡:所有。


    【译文】


    事,来源于“倳”;倳,就是“立”,指所有建立的功业。所以青州和徐州的人说“立”发音为“倳”。


    12.46 功①,攻也②,攻治之乃成也③。


    【注释】


    ①功:事情,事业。


    ②攻:治理,加工。


    ③攻治:加工,治理。治,治理,整治。


    【译文】


    功,来源于“攻”,加工治理才能成就功业。


    12.47 取①,趣也②。


    【注释】


    ①取:捕捉,捉拿。


    ②趣(qū):趋向,归向。


    【译文】


    取,来源于“趣”。


    12.48 名①,明也②,名实事使分明也③。


    【注释】


    ①名:起名,命名。又指事物的名称。


    ②明:明白,清楚。


    ③实事:真实存在的事物或情况。分明:明确,清楚。


    【译文】


    名,来源于“明”,给真实存在的事物命名使它显得清楚明白。


    12.49 号①,呼也②,以其善恶呼名之也③。


    【注释】


    ①号(hào):给以称号或取号。又指名称,名号。


    ②呼:称谓,称呼。


    ③善恶:好坏。呼名:定名,命名。


    【译文】


    号,来源于“呼”,根据人或事物的好坏为之命名。


    12.50 善①,演也②,演尽物理也③。


    【注释】


    ①善:善行,善事。又指擅长,善于。


    ②演:推演,阐发。


    ③物理:事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译文】


    善,来源于“演”,推演穷尽有利于事物顺利发展的道理和规律。


    12.51 恶①,扼也②,扼困物也③。


    【注释】


    ①恶:罪过,罪恶。


    ②扼:掐住,握住。


    ③扼:阻塞,拦阻。困:阻碍。


    【译文】


    恶,来源于“扼”,阻碍事物顺利发展。


    12.52 好①,巧也②,如巧者之造物③,无不皆善④,人好之也⑤。


    【注释】


    ①好(hǎo):善,优良。


    ②巧:机巧,灵巧。


    ③造物:制造器物。


    ④善:好,美好。


    ⑤好(hào):喜爱,爱好。


    【译文】


    好,来源于“巧”,就像灵巧的人制造器物,没有不是各方面都好的,都是人们喜欢的。


    12.53 丑(醜)①,臭也,如臭秽也②。


    【注释】


    ①丑(醜):凶,邪恶。


    ②臭:秽恶之气。秽:脏物,污物。


    【译文】


    丑(醜),来源于“臭”,就像肮脏发臭的东西那样。


    12.54 迟①,颓也②,不进之言也。


    【注释】


    ①迟:缓慢。也指迟滞。


    ②颓:萎靡不振貌。


    【译文】


    迟,来源于“颓”,说的是不前进。


    12.55 疾①,截也②,有所越截也③。


    【注释】


    ①疾:快速。也指急剧而猛烈。


    ②截:直渡,跨越。


    ③越截:越过,超越。


    【译文】


    疾,来源于“截”,直截了当地跨越某地。


    12.56 缓①,浣也,断也②,持之不急,则动摇浣断③,自放纵也④。


    【注释】


    ①缓:迟,慢。


    ②浣(huàn)也,断也:此将联绵词“浣断”分开解释。在“浣断”中,“浣”和“断”单字无义,合起来才有意义。又疑“浣”“断”中“也”字衍。


    ③动摇:摇摆晃动。浣断:犹“輐断”“宛转”。回旋盘曲,随顺变化。


    ④放纵:放任而不受约束。


    【译文】


    缓,来源于“浣”,也就是“断”,拿到手了不着急,就摇摆晃动随意改变,自我放任而没有约束。


    12.57 急①,及也②,操切之③,使相逮及也④。


    【注释】


    ①急:迫切,急需。


    ②及:追上,赶上。


    ③操切(qiè):切,原作“功”,据吕柟</a>《重刊〈释名</a>〉后序》、王宗炎等校改。操切,胁迫,劫持。


    ④逮(dài)及:至,达到,赶上。


    【译文】


    急,来源于“及”,胁迫他,使他赶上。


    12.58 巧,考也①,考合异类②,共成一体也③。


    【注释】


    ①考:省(xǐng)察,研求。又指完成,制成。


    ②考合:研究综合。异类:不同种类的事物。


    ③一体:谓关系密切或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


    【译文】


    巧,来源于“考”,研究综合不同种类的事物,使它们协调为一个整体。


    12.59 拙①,屈也②,使物否屈不为用也③。


    【注释】


    ①拙(zhuō):笨拙,迟钝。


    ②屈:压抑,屈抑。又音jué,竭尽,穷尽。


    ③否(pǐ)屈:困顿受挫。


    【译文】


    拙,来源于“屈”,使物品困顿穷尽不堪使用。


    12.60 燥①,燋也②。


    【注释】


    ①燥:缺少水分,干燥。


    ②燋:通“焦”。烧焦。


    【译文】


    燥,来源于“燋”。


    12.61 湿,浥也①。


    【注释】


    ①浥(yì):湿,湿润。又指沾湿,浸渍。


    【译文】


    湿,来源于“浥”。


    12.62 强,畺也①。


    【注释】


    ①畺:同“疆”,通“强”。强大。


    【译文】


    强,来源于“畺”。


    12.63 弱,衄也①,言委衄也②。


    【注释】


    ①衄(nǜ):挫折,挫伤,失败。


    ②言委衄也:原作“言委也”,另起,据吴志忠校使上下合并,并增补“衄”字。委衄,挫败。委,通“萎”。委顿,衰败。


    【译文】


    弱,来源于“衄”,说的是委顿衰败。


    12.64 能①,该也②,无物不兼该也③。


    【注释】


    ①能:能够。


    ②该:具备,充足。


    ③兼该:兼备,包括各个方面。


    【译文】


    能,来源于“该”,没有什么不是充足兼备的。


    12.65 否①,鄙也②,鄙劣不能有所堪成也③。


    【注释】


    ①否(fǒu):不可。又音pǐ,通“鄙”。鄙陋,卑微。


    ②鄙:粗俗,低贱。


    ③鄙劣:浅陋低劣。堪成:胜任,成就。


    【译文】


    否,来源于“鄙”,浅陋低劣不能胜任成就任何事情。


    12.66 躁①,燥也,物燥乃动而飞扬也②。


    【注释】


    ①躁:动乱,不安定。


    ②飞扬:飘扬,飞腾。


    【译文】


    躁,来源于“燥”,物品干燥就会动乱不安甚而飞扬。


    12.67 静①,整也②。


    【注释】


    ①静:静止,不动。


    ②整:端方,端庄,严肃。


    【译文】


    静,来源于“整”。


    12.68 逆①,遌也②,不从其理③,则生殿遌不顺也④。


    【注释】


    ①逆:违背,拂逆。


    ②遌(è):抵触。


    ③不从:“不从”前原空缺一字,蔡天祜刊本、疏证本等此处有一“遌”字;《古今逸史》本、吴志忠本等作“言”。王先谦</a>《释名疏证补》曰:“吴校作‘言不从其理’。”不从,不顺从,不服从。理:纹路。


    ④生殿遌(è):形容高起而边界明显的形状。殿遌,犹“垠堮”。边际,悬崖。


    【译文】


    逆,来源于“遌”,不顺从纹理,就会凸凹不平地不顺畅。


    12.69 顺,循也①,循其理也。


    【注释】


    ①循:沿着,顺着。


    【译文】


    顺,来源于“循”,顺从它的纹理。


    12.70 清,青也①,去浊远秽②,色如青也。


    【注释】


    ①青:近于绿色、蓝色或黑色的颜色,如青草、青天、青丝等。


    ②去浊远秽:去除污浊,远离肮脏。


    【译文】


    清,来源于“青”,去除污浊远离肮脏,颜色就像青色那样。


    12.71 浊①,渎也②,汁滓演渎也③。


    【注释】


    ①浊:液体肮脏浑浊。与“清”相对。


    ②渎(dú):败乱,混杂。


    ③汁滓:汁液与渣滓。演渎:漫延杂乱。演,传布,延及。


    【译文】


    浊,来源于“渎”,汁液与渣滓漫延杂乱。


    12.72 贵,归也,物所归仰也①。汝颍言“贵”,声如“归往”之“归”也②。


    【注释】


    ①物:人。归仰:归附仰仗。


    ②归往:归附,向往。


    【译文】


    贵,来源于“归”,是人们所归附向往的。汝南、颍川一带说“贵”,发音好像“归往”的“归”。


    12.73 贱,践也①,卑下见践履也②。


    【注释】


    ①践:踩,踩踏。


    ②卑下:低贱。见:被,受到。践履:踩,踏。


    【译文】


    贱,来源于“践”,低贱的东西会受到践踏。


    12.74 荣犹荧也①,荧荧照明貌也②。


    【注释】


    ①荣:光荣,荣耀。荧:指光亮。


    ②荧荧:光闪烁貌。照明:明亮,照亮。


    【译文】


    荣犹如“荧”,光彩闪烁明亮。


    12.75 辱,衄也,言折衄也①。


    【注释】


    ①折衄(nǜ):挫折,挫败。


    【译文】


    辱,来源于“衄”,说的是挫折失败。


    12.76 祸,毁也,言毁灭也①。


    【注释】


    ①毁灭:摧毁消灭。


    【译文】


    祸,得名于“毁”,说的是摧毁消灭。


    12.77 福,富也①,其中多品②,如富者也③。


    【注释】


    ①富:充裕,丰厚,多。


    ②品:物品,物件。


    ③富者:富裕的人。


    【译文】


    福,得名于“富”,里面有很多物品,像富翁那样。


    12.78 进,引也①,引而前也②。


    【注释】


    ①引:引导,带领。


    ②前:向前行进,前去。


    【译文】


    进,来源于“引”,引导前进。


    12.79 退,坠也①。


    【注释】


    ①坠:落下。


    【译文】


    退,来源于“坠”。


    12.80 羸①,累也②,恒累于人也。


    【注释】


    ①羸(léi):衰病。


    ②累:拖累,连累,牵累。


    【译文】


    羸,来源于“累”,经常拖累别人。


    12.81 健①,建也②,能有所建为也③。


    【注释】


    ①健:强有力,健康。


    ②建:建立,创立。


    ③建为:建树,作为。


    【译文】


    健,来源于“建”,能够有所建树作为。


    12.82 哀①,爱也,爱乃思念之也②。


    【注释】


    ①哀:悲痛,悲伤。又指怜悯,怜爱。


    ②思念:想念,怀念。


    【译文】


    哀,来源于“爱”,因为爱才想念去世的人。


    12.83 乐①,乐也②,使人好乐之也③。


    【注释】


    ①乐(lè):快乐,欢乐。也指使其欢乐。


    ②乐(yào):喜好。


    ③好乐(hào yào):喜好,嗜好。


    【译文】


    乐,来源于“乐”,使人喜欢它。


    12.84 委①,萎也②,萎蕤就之也③。


    【注释】


    ①委:弯曲,屈曲。又指随顺,顺从。


    ②萎:(植物)枯槁、凋谢。引申为软弱,虚弱。


    ③萎蕤(ruí):柔弱貌,柔软貌。就:就近,凑近。


    【译文】


    委,来源于“萎”,植物屈曲柔软地靠近地面。


    12.85 曲①,局也②,相近局也③。


    【注释】


    ①曲(qū):弯曲,不直。


    ②局:弯曲,委屈。


    ③近局:因弯曲而接近。


    【译文】


    曲,来源于“局”,物体两端因弯曲而互相接近。


    12.86 踪①,从也②,人形从之也③。


    【注释】


    ①踪:脚印,踪迹。又指追随,追踪。


    ②从(cóng):跟从,跟随。


    ②人形:人的形状、模样。


    【译文】


    踪,得名于“从”,人的模样跟随着他。


    12.87 迹①,积也②,积累而前也③。


    【注释】


    ①迹:脚印,足迹。


    ②积:积聚,累积。


    ③积累:逐渐增多。


    【译文】


    迹,来源于“积”,一步一步地逐渐增多而前进。


    12.88 扶①,傅也②,傅近之也③。


    【注释】


    ①扶:扶持,帮助。


    ②傅:迫近,靠近。


    ③傅近:靠近。


    【译文】


    扶,来源于“傅”,靠近要扶助的人。


    12.89 将①,救护之也②。


    【注释】


    ①将:扶助,扶持。按,本条原与上条相合,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本分开。


    ②救护:求助保护。


    【译文】


    将,救助保护他。


    12.90 缚①,薄也②,使相薄著也③。


    【注释】


    ①缚:束,捆绑。


    ②薄:逼近,靠近。


    ③薄著(zhuó):紧贴。著,接触,贴近。


    【译文】


    缚,来源于“薄”,使被绑的物体互相紧贴。


    12.91 束①,促也②,相促近也。


    【注释】


    ①束:捆缚。


    ②促:靠近,迫近。


    【译文】


    束,来源于“促”,使被捆的物体互相逼近。


    12.92 覆①,孚也②,如孚甲之在物外也③。


    【注释】


    ①覆:覆盖,遮蔽。


    ②孚(fū):谷粒的壳。后作“稃”。


    ③孚甲:植物籽实的外皮。物外:物体的外表,事物本体以外。


    【译文】


    覆,来源于“孚”,如同植物籽实的皮壳处在外表。


    12.93 盖,加也①,加物上也。


    【注释】


    ①加:谓置此于彼之上,覆盖。


    【译文】


    盖,来源于“加”,覆加在物体的上面。


    12.94 威①,畏也,可畏惧也。


    【注释】


    ①威:威严。


    【译文】


    威,来源于“畏”,能够使人害怕。


    12.95 严,俨也①,俨然人惮之也②。


    【注释】


    ①俨(yǎn):恭敬庄重,庄严。


    ②俨然:严肃庄重的样子。惮(dàn):畏惧,敬畏。


    【译文】


    严,来源于“俨”,严肃庄重得令人畏惧。


    12.96 政①,正也②,下所取正也③。


    【注释】


    ①政:政治,政事。


    ②正:直,不弯曲。引申为标准,准则。


    ③下:臣下,百姓。取正:用作典范。


    【译文】


    政,得名于“正”,下属和百姓用来作为典范。


    12.97 教①,效也②,下所法效也③。


    【注释】


    ①教(jiào):政教,教化。


    ②效:效法,模仿。


    ③法效:效法。


    【译文】


    教,得名于“效”,是下属和小辈效法的。


    12.98 侍①,时也②,尊者不言③,常于时供所当进者也④。


    【注释】


    ①侍:陪从或伺候尊长、主人。又指奉养,赡养。


    ②时:按时。


    ③尊者:称辈分或地位高的人。不言:不说。


    ④常:固定不变。于时:在一定的时刻,按时。供(gòng):奉献,进献。进:进奉,奉献。


    【译文】


    侍,来源于“时”,辈分或地位高的人不用说话,下属和晚辈就会固定不变地按时献上应当进奉的东西。


    12.99 御①,语也②,尊者将有所欲③,先语之也。亦言职卑,尊者所勒御④,如御牛马然也⑤。


    【注释】


    ①御:驾驭。比喻统治、治理。


    ②语(yù):告诉。


    ③所欲:想要的,希望的。


    ④勒(lè)御:驾驭,统治。勒,拉紧缰绳以止住牲口。御,驾驭车马。


    ⑤牛马:牛和马。


    【译文】


    御,来源于“语”,辈分或地位高的人想要什么,就先告诉晚辈或下属。又说的是下属的职位低下,被地位高的人统治,就像驾驭牛马那样。


    12.100 雅①,雒也②,为之难,人将为之③,雒雒然惮之也④。


    【注释】


    ①雅:正,合乎规范、标准的。又指高雅不俗,优美。


    ②雒:通“詻(è)”。严肃的样子。


    ③为:做,干。此指施行,实现。


    ④雒雒:犹“詻詻”。严肃貌。


    【译文】


    雅,来源于“雒”,施行起来困难,有人要实现它,会因它显得十分严肃而心存畏惧。


    12.101 俗①,欲也②,俗人所欲也③。


    【注释】


    ①俗:庸俗,不高雅。又通“欲”。想要,希望。


    ②欲:欲望,愿望。


    ③俗人:庸俗的人,鄙俗的人。


    【译文】


    俗,来源于“欲”,是庸俗的人想要的。


    12.102 艰①,根也②,如物根也③。


    【注释】


    ①艰:困难,不容易。


    ②根: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③如物根也:吴志忠本、佚名分别于“物根”后增一“引”字。译文从之。


    【译文】


    艰,来源于“根”,像植物的根牵连难除。


    12.103 难,惮也,人所忌惮也①。


    【注释】


    ①忌惮:顾虑畏惧。


    【译文】


    难,来源于“惮”,是人们顾忌畏惧的状况。


    12.104 吉①,实也②,有善实也。


    【注释】


    ①吉:善,美。又指吉利,吉祥。与“凶”相对。


    ②实:实惠,实利。又指财物,物资。


    【译文】


    吉,来源于“实”,有好的实惠。


    12.105 凶①,空也,就空亡也②。


    【注释】


    ①凶:祸殃,不吉利。与“吉”相对。


    ②空亡(wú):占卜用语。古代用干支纪日,十干配十二支,所余二支,谓之“空亡”。又称孤虚。迷信者谓为凶辰(坏日子),做事不利。亡,无,没有。


    【译文】


    凶,来源于“空”,接近不利的坏日子。


    12.106 停,定也①,定于所在也②。


    【注释】


    ①定:稳定,固定。


    ②所在:所处或所到之地。


    【译文】


    停,来源于“定”,定在了所处的地方。


    12.107 起,启也①。启,一举体也②。


    【注释】


    ①启:跪,危坐。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谓之“坐”,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


    ②一:忽然,忽而。“一”字吴志忠本改在“举”字之后,校曰:“各本‘举一’二字倒,今乙。”按,吴氏亦觉“一举”难解。综合本书他条,疑“一”仍在“举”前,为“上”之形讹。“一举体”应为“上举体”。详见8.106条注释②。举体:耸起身体。举,升起,耸起。


    【译文】


    起,来源于“启”。启,一下子升起上身。


    12.108 翱①,敖也②,言敖游也③。


    【注释】


    ①翱(áo):飞翔。


    ②敖:游玩,游逛。


    ③敖游:嬉游,游逛。


    【译文】


    翱,来源于“敖”,说的是四处游玩。


    12.109 翔①,佯也②,言仿佯也③。


    【注释】


    ①翔:回旋而飞,高飞。又指行步,游翱。


    ②佯(yáng):即倘佯。徘徊,安闲自在地步行。


    ③仿(páng)佯:周游,游荡,遨游。


    【译文】


    翔,来源于“佯”,说的是漫步周游。


    12.110 出,推也①,推而前也②。


    【注释】


    ①推: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


    ②前:向前行进,前去。


    【译文】


    出,来源于“推”,推动而前进。


    12.111 入,纳也①,纳使还也。


    【注释】


    ①纳:入,使入。


    【译文】


    入,来源于“纳”,纳入使之回还。


    12.112 候①,护也②,司护诸事也③。


    【注释】


    ①候:伺望,侦察。


    ②护:监视,监督,监察。


    ③司(sì):同“伺”。守候,等待。


    【译文】


    候,来源于“护”,守候监察各种事务。


    12.113 望①,惘也②,视远惘惘也③。


    【注释】


    ①望:期盼,守望。篆字疏证本曰:“案《释姿颂》篇有云:‘望,茫也,远视茫茫也。’谊与此同,此似重出。”“颂(róng)”即“容”的古字。


    ②惘:恍惚貌,失意貌。


    ③视远:看得远,望远。惘惘:犹“罔罔”。心神不定、无所适从貌。


    【译文】


    望,来源于“惘”,看着远方心神不定。


    12.114 狡①,交也②,与物交错也③。


    【注释】


    ①狡:猜疑。


    ②交:错杂,交错。


    ③交错:交叉,错杂。


    【译文】


    狡,来源于“交”,与事物错杂纠缠。


    12.115 夬①,决也②,有所破坏决裂也③。


    【注释】


    ①夬(guài):坚决,果断。


    ②决:决断,决定。


    ③破坏:摧毁,毁坏。决裂:毁坏,败坏。也:原书无,据吴志忠本校补。吴翊寅校议:“吴云‘决裂’下脱‘也’字,案:此当别为条,补‘也’字是。”


    【译文】


    夬,来源于“决”,有摧毁和败坏的东西。


    12.116 终,充也,充之于终始也①。


    【注释】


    ①终,充也,充之于终始也:原作“之于终始也”并连接上条,据吴志忠本校补并另分为条。吴翊寅曰:“吴本作‘终,充也,充之于始也’,云:‘各本“之”上脱“终,充也,充”四字,又“于”下衍“终”字,又误连上条,今正。’案:毕云与‘始’对文,当言‘终’,故据谊补。《仪礼</a>·士冠礼》‘广终幅’,郑注云:‘终,充也。’本书多从郑训。又《尔雅</a>·释言》:‘终,竟也。’《小尔雅</a>·广诂》:‘充,竟也。’则当云‘充之于终始也’,‘终’字非衍文。”按,《尔雅·释言》“弥,终也”郭璞</a>注:“终,竟也。”吴氏误引。充,充足,充满。


    【译文】


    终,来源于“充”,充满于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


    12.117 始,息也①,言滋息也②。


    【注释】


    ①息:滋息,生长。


    ②滋息:繁殖,增生。


    【译文】


    始,来源于“息”,说的是繁殖生长。


    12.118 消①,削也②,言减削也③。


    【注释】


    ①消:减耗,损耗。与“息”相对。


    ②削:削除,削减。


    ③减削:降低,减少。


    【译文】


    消,来源于“削”,说的是降低削减。


    12.119 息,塞也①,塞满也。


    【注释】


    ①塞:充塞,充满。


    【译文】


    息,来源于“塞”,充塞满满。


    12.120 奸(姦)①,奸也②,言奸正法也③。


    【注释】


    ①奸(姦):奸邪,罪恶。


    ②奸:干犯,扰乱。


    ③正法:准则法度。正,标准,准则。


    【译文】


    奸(姦),来源于“奸”,说的是干犯扰乱准则法度。


    12.121 宄①,佹也②,佹易常正也③。


    【注释】


    ①宄(guǐ):作乱或盗窃的坏人。


    ②佹(guǐ):乖戾,悖逆。


    ③易:轻视。常正:法度准则。常,典章法度。


    【译文】


    宄,来源于“佹”,违背藐视法度准则。


    12.122 谁①,相也②,有相择③,言不能一也④。


    【注释】


    ①谁:什么,哪个。


    ②相(xiàng):篆字疏证本曰:“‘相’字疑误,似当为‘择’。”相,选择。


    ③相择:选择。


    ④一:专一。


    【译文】


    谁,来源于“相”,有所选择,说的是不能专一。


    12.123 往,暀也①,归暀于彼也②。故其言之,卬头以指远也③。


    【注释】


    ①暀(wǎng):往,去。


    ②归暀:同“归往”。归附,向往。


    ③卬(yǎng)头:原作“于卬头”,据卢文弨、疏证本等删“于”字。卬头,即“仰头”。抬头。卬,同“仰”。


    【译文】


    往,来源于“暀”,去向另一方归附。所以人们在说“往”的时候,抬头向上以指向远方。


    12.124 来,哀也①,使来入,己哀之②。故其言之,低头以招之也③。


    【注释】


    ①哀:怜悯,怜爱。


    ②入:特指入门,在家。


    ③低头:垂下头。招:以打手势、点头等动作示意人过来。


    【译文】


    来,来源于“哀”,让别人来到家中,自己怜爱他。所以人们在说“来”的时候,低头向下示意别人过来。


    12.125 粗①,错也②,相远之言也③。


    【注释】


    ①粗:粗糙,粗劣。


    ②错:粗糙。


    ③相远:间隙远,孔隙大。


    【译文】


    粗,来源于“错”,说的是间隙较远。


    12.126 细①,弭也②,弭弭两致之言也③。


    【注释】


    ①细:原作“纳”,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本皆作‘纳’,误也。此篇皆两两反对,‘粗’之对当作‘细’。”


    ②弭(mǐ):通“弥”。


    ③弭弭:犹“弥弥”。有光泽貌。两: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曰:“‘两’无义,盖讹字。”按,疑“两致”即“致致”之误。抄者或刻工谓有两“致”字,而误作“两致”。致致,细润光滑貌。正与“弭弭”同义。致:精致,坚密。


    【译文】


    细,来源于“弭”,说的是物品光滑细致。


    12.127 疏①,索也②,获索相远也③。


    【注释】


    ①疏:稀疏,稀少。


    ②索:散,空。


    ③获索:空隙,空廓。获,恢廓,空廓。相远:间隙远,缝隙大。


    【译文】


    疏,来源于“索”,孔隙较大。


    12.128 密①,蜜也②,如蜜所涂,无不满也。


    【注释】


    ①密:稠密。按,本条起头正逢行首,刻工忘记空一格,致使该条看似与上条相合。卢文弨、段玉裁等分别将以下另分为条。《古今逸史》本、《逸雅》本以下另起。据改。


    ②蜜:蜂蜜。蜜蜂用所采的花蜜酿成的黏稠液体。


    【译文】


    密,来源于“蜜”,就像用蜂蜜涂抹缝隙,没有不充满的。


    12.129 甘,含也①,人所含也。


    【注释】


    ①含:置物于口中,既不咽下也不吐出。


    【译文】


    甘,来源于“含”,是人爱含着的味道。


    12.130 苦,吐也①,人所吐也。


    【注释】


    ①吐(tǔ):使物从口中出来。


    【译文】


    苦,来源于“吐”,是人要吐出的味道。


    12.131 安,晏也①,晏晏然和喜②,无动惧也③。


    【注释】


    ①晏(yàn):安定,安宁,恬适。


    ②晏晏:和悦貌。和喜:和洽喜悦。


    ③动:通“恸(tòng)”。悲痛。惧:恐惧,害怕。


    【译文】


    安,来源于“晏”,喜气洋洋,没有悲伤和恐惧。


    12.132 危①,阢也②,阢阢不固之言也③。


    【注释】


    ①危:按,本条起头正逢行首,刻工忘记空一格,致使该条看似与上条相合为一条。卢文弨、段玉裁将此分开。疏证本、吴志忠本等另分为条。据改。


    ②阢(wù):阢陧(niè),动摇不安。形容危险。


    ③阢阢:犹“兀兀”。摇晃貌。固:稳固,牢固。


    【译文】


    危,来源于“阢”,说的是摇摇晃晃不稳固。


    12.133 成,盛也①。


    【注释】


    ①盛(shèng):旺盛,兴盛,茂盛。


    【译文】


    成,来源于“盛”。


    12.134 败,溃也①。


    【注释】


    ①溃:败逃,散乱。


    【译文】


    败,来源于“溃”。


    12.135 乱①,浑也②。


    【注释】


    ①乱:无秩序,混乱。引申指政治昏乱,社会动荡。与“治”相对。


    ②浑(hùn):混杂,混淆。


    【译文】


    乱,来源于“浑”。


    12.136 治①,值也②,物皆值其所也。


    【注释】


    ①治:有规矩,严整。引申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乱”相对。


    ②值:当,对。


    【译文】


    治,来源于“值”,事物都各得其所。


    12.137 烦①,繁也②,物繁则相杂挠也③。


    【注释】


    ①烦:众多,繁杂。与“省”相对。


    ②繁:多。


    ③杂挠:混杂扰乱。挠,扰乱,阻挠。


    【译文】


    烦,来源于“繁”,事物繁多就互相混杂干扰。


    12.138 省①,眚也②,臞眚约少之言也③。


    【注释】


    ①省:简,少。与“繁”相对。


    ②眚(shěng):原作“啬”,吴志忠本校作“”。然而“啬”“”形不近,受其启发改为“眚”。“眚”与“啬”形近,且与“省”音近,符合《释名》音训条例。本书1.91条:“眚,也,如病者瘦也。”以“眚”释“省”,正如以“”释“眚”。眚,减省,消瘦。下同。


    ③臞(qú)眚:原作“曜啬”,据篆字疏证本、吴志忠本、胡玉缙校改。臞眚,消瘦。臞,消瘦。约少:简约瘦小。约,少,省减,简约。


    【译文】


    省,来源于“眚”,说的是简约瘦小。


    12.139 闲①,简也②,事功简省也③。


    【注释】


    ①闲:原作“間”,同“閒”。“閒”又同“閑”,今简作“闲”。故据疏证本改作“闲”。闲,闲暇。与“剧”相对。


    ②简:简省,稀少。


    ③事功:事情,功夫。简省:节约,省略。


    【译文】


    闲,来源于“简”,事情和功夫简化省略了。


    12.140 剧①,巨也,事功巨也②。


    【注释】


    ①剧:繁多,繁忙。与“闲”相对。


    ②事功:职责,任务。


    【译文】


    剧,来源于“巨”,工作任务量大。


    12.141 贞①,定也,精定不动惑也②。


    【注释】


    ①贞:稳定,安定。又指操守坚定不移,端方正直。与“淫”相对。


    ②精:精神,精力。动惑:动摇惑乱。


    【译文】


    贞,来源于“定”,精神坚定不动摇不惑乱。


    12.142 淫①,浸也,浸淫旁入之言也②。


    【注释】


    ①淫:沉湎,放纵。与“贞”相对。


    ②浸(qīn)淫:逐渐蔓延、扩展。旁入:从旁边侵入。


    【译文】


    淫,来源于“浸”,说的是逐渐蔓延扩展从旁边侵入。


    12.143 沉①,澹也②,澹然安著之言也③。


    【注释】


    ①沉:没入水中,沉没。


    ②澹(dàn):安定,安静。


    ③澹然:安定貌,安静貌。安著(zhuó):安放,安置。


    【译文】


    沉,来源于“澹”,说的是沉着冷静地安置。


    12.144 浮,孚也①,孚甲在上称也②。


    【注释】


    ①孚(fū):谷粒的壳。后作“稃”。


    ②孚甲:植物籽实的外皮。


    【译文】


    浮,来源于“孚”,说的是像植物籽实的外皮那样浮在上边。


    12.145 贪,探也①,探入他分也②。


    【注释】


    ①探:取,摸取。


    ②他分(fèn):别人那一份。他,别的,另外的。


    【译文】


    贪,来源于“探”,摸到别人那一份里面去。


    12.146 廉,敛也①,自检敛也②。


    【注释】


    ①敛:约束,节制。


    ②检敛:检点约束。


    【译文】


    廉,来源于“敛”,自己检点约束。


    12.147 洁,确也①,确然不群貌也②。


    【注释】


    ①确:坚定,坚决。


    ②确然不群:志节坚定,不同流俗。确然,刚强,坚定。不群,不平凡,不合群。


    【译文】


    洁,来源于“确”,刚强坚定不同流俗。


    12.148 污①,洿也②,如洿泥也③。


    【注释】


    ①污:贪赃,不廉洁。


    ②洿(wū):污秽,不廉洁。


    ③洿泥:污泥。


    【译文】


    污,来源于“洿”,贪污就像洿泥一样污秽。


    12.149 公①,广也②,可广施也③。


    【注释】


    ①公:朝廷,国家,公家。


    ②广:大。指规模、范围、程度等超过一般。


    ③广施:广泛施予。施,给予,施舍。


    【译文】


    公,得名于“广”,能够广泛地施舍恩惠。


    12.150 私①,恤也②,所恤念也③。


    【注释】


    ①私:私情,私心,属于个人的。


    ②恤(xù):体恤,怜悯。又指顾及,顾念。


    ③恤念:体恤,顾念。念,爱怜。


    【译文】


    私,得名于“恤”,是体恤顾念的对象。


    12.151 勇①,踊也②,遇敌踊跃③,欲击之也④。


    【注释】


    ①勇:勇敢,勇猛。


    ②踊:向上跳,跳跃。


    ③踊跃:跳跃。也形容情绪高涨、热烈,争先恐后。


    ④击:攻打,进攻。


    【译文】


    勇,来源于“踊”,遇到敌人就情绪高涨,要击退他们。


    12.152 怯①,胁也②,见敌恐胁也③。


    【注释】


    ①怯(qiè):胆小,懦弱。


    ②胁:恐惧。


    ③恐胁:恐惧,害怕。


    【译文】


    怯,来源于“胁”,见到敌人就恐惧害怕。


    12.153 断,段也①,分为异段也。


    【注释】


    ①段:分段,截断。


    【译文】


    断,来源于“段”,分成不同的各段。


    12.154 绝①,截也②,如割截也③。


    【注释】


    ①绝:断,分成两段或几段。


    ②截:断,割断。


    ③割截:割断,截断。


    【译文】


    绝,来源于“截”,就像切割截断。


    12.155 骂,迫也①,以恶言被迫人也②。


    【注释】


    ①迫:逼迫,强迫。


    ②恶言:无礼、中伤的言语。被迫:强加逼迫、压迫。被,加,施加。


    【译文】


    骂,来源于“迫”,用恶毒的语言逼迫别人。


    12.156 詈①,历也②,以恶言相弥历也③。亦言离也,以此挂离之也④。


    【注释】


    ①詈(lì):骂,责备。


    ②历:乱,紊乱。引申为扰乱,触犯。


    ③恶言:无礼、恶毒的言语。弥历:犹“灭裂”。败坏,毀灭。


    ④挂:划分,界画。


    【译文】


    詈,来源于“历”,用恶毒的语言冒犯对方。也说的是“离”,用恶言分离他人。


    12.157 祝①,属也②,以善恶之词相属著也③。


    【注释】


    ①祝(zhòu):诅咒,发誓。又音zhù。祝祷,祝颂。“咒(呪)”与“祝”同,一正一反,本为一事,即向上天、神灵等寄托意愿。


    ②属(zhǔ):依托,寄托。


    ③善恶:好坏,褒贬。词:言辞。属著(zhǔ zhuó):寄托附着。


    【译文】


    祝,来源于“属”,把好的或坏的言辞寄托依附于人。


    12.158 诅①,阻也②,使人行事阻限于言也③。


    【注释】


    ①诅(zǔ):诅咒,咒骂。又指盟誓。


    ②阻:阻止,障隔。


    ③行事:办事,从事。限:阻隔,限制。


    【译文】


    诅,来源于“阻”,让别人办事为语言所阻碍限制。


    12.159 盟①,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②。


    【注释】


    ①盟:古代诸侯为释疑取信而对神立誓缔约的一种仪礼。多杀牲歃(shà)血。泛指发誓、起誓。


    ②告:上报,报告。神明:天地间一切神灵的总称。


    【译文】


    盟,来源于“明”,把约定的事报告给神灵。


    12.160 誓①,制也②,以拘制之也③。


    【注释】


    ①誓:盟约,誓言。


    ②制:管束,控制。


    ③拘制:约束,限制。


    【译文】


    誓,来源于“制”,用盟誓来控制约束他。


    12.161 佐①,左也②,在左右也③。


    【注释】


    ①佐:辅助,帮助。


    ②左:左边。


    ③左右:左边和右边。泛指旁边。


    【译文】


    佐,来源于“左”,在旁边辅佐。


    12.162 助,乍也①,乍往相助②,非长久也。


    【注释】


    ①乍(zhà):暂时,短暂。


    ②助:原作“阻”,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相助,本皆作‘相阻’,讹。今从段校本校改。”译文从之。


    【译文】


    助,来源于“乍”,暂时前往相助,不是很长久。


    12.163 饰①,拭也②,物秽者③,拭其上使明。由他物而后明④,犹加文于质上也⑤。


    【注释】


    ①饰:刷洗清洁,拭。


    ②拭:揩,擦。


    ③秽:污浊,肮脏。


    ④由:使用。他物:别的物体。而后:然后。


    ⑤文:彩色交错。亦指彩色交错的图形。质:质地,底子。


    【译文】


    饰,来源于“拭”,物体肮脏了,擦拭它的上面使它变得明亮。通过使用别的物体擦拭然后明亮了,就好像在物体底子上添加交错的色彩。


    12.164 荡①,盪也②,排盪去秽垢也③。


    【注释】


    ①荡:冲洗,清除。


    ②盪(dàng):移动,摇动。又指洗涤,清除。


    ③排盪:激荡,冲激。秽垢:污浊。


    【译文】


    荡,来源于“盪”,摇摆激荡清除污秽泥垢。


    12.165 啜①,惙也②,心有所念③,惙然发此声也④。


    【注释】


    ①啜(chuò):哭泣,抽噎。


    ②惙(chuò):忧愁。


    ③念:思考,考虑。引申为忧虑。


    ④惙然:叹气貌。


    【译文】


    啜,来源于“惙”,心里有所思虑,唉声叹气地发出这种声音。


    12.166 嗟①,佐也,言之不足以尽意②,故发此声以自佐也③。


    【注释】


    ①嗟(jiē ):叹息。


    ②不足以:不够格,不能够。尽意:充分表达心意。


    ③自佐:辅助自己。


    【译文】


    嗟,来源于“佐”,说话不能够充分表达心意,所以发出“嗟”声用以辅佐自己。


    12.167 噫①,忆也②,忆念之③,故发此声忆之也。


    【注释】


    ①噫(yī):叹词。表示悲痛或叹息。


    ②忆:思念,想念。


    ③忆念:思念。


    【译文】


    噫,来源于“忆”,想念他,所以发出“噫”声来表达对他的思念。


    12.168 呜①,舒也②,气愤满③,故发此声以舒写之也④。


    【注释】


    ①呜(wù):哀伤。


    ②舒:抒发,发泄。


    ③气:指精神状态,情绪。愤满:充盈于内而发于外。


    ④舒写(xiè):同“舒泻”。抒发,发泄。写,同“泻”。倾泻。


    【译文】


    呜,来源于“舒”,情绪充盈,所以发出“呜”声用以发泄出去。


    12.169 念①,黏也②,意相亲爱③,心黏著不能忘也④。


    【注释】


    ①念:思念,怀念。


    ②黏(nián):胶附,黏合。


    ③意:情意,感情。亲爱:亲近喜爱。


    ④黏著(zhuó):黏连在一起。


    【译文】


    念,来源于“黏”,个人的情意对另一人亲近喜爱,心里牵挂着对方难以忘怀。


    12.170 忆①,意也②,恒在意中也③。


    【注释】


    ①忆:思念,想念。


    ②意:胸怀,内心。


    ③恒:长久,固定。意中:心里。


    【译文】


    忆,来源于“意”,长久地存留在心里。


    12.171 思,司也①,凡有所司捕②,必静思③。“忖”亦然也④。


    【注释】


    ①司(sì):同“伺”。窥伺,窥探。暗中观察或监视。


    ②司捕:犹“伺捕”。暗中侦察并抓捕。


    ③静思:沉静地思考、省察。


    ④忖(cǔn):思量,揣度。


    【译文】


    思,来源于“司”,凡是要侦察并抓捕什么人,必定沉静地思考省察。“忖”也是这样。


    12.172 克①,刻也②,刻物有定处③,人所克念有常心也④。


    【注释】


    ①克:通“刻”。铭记。


    ②刻:雕镂。


    ③定处:固定之处。


    ④克念:记念,怀念。常心:固定不变的心。


    【译文】


    克,来源于“刻”,雕刻物品有固定的地方,人对怀念的人和事物有长久不变的心迹。


    12.173 虑①,旅也②。旅,众也。《易》曰:“一致百虑。”③虑及众物④,以一定之也⑤。


    【注释】


    ①虑:思考,谋划。


    ②旅:众,众多。


    ③一致百虑:语见《周易</a>·系辞下》。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常指虑虽百端,理归于一。致,指思想的趋归。《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a>疏:“‘一致而百虑’者,所致虽一,虑必有百。言虑虽百种,必归于一致也。”


    ④众物:万物,诸物。


    ⑤一:相同,一样。定:确定,规定。


    【译文】


    虑,来源于“旅”。旅,就是众多。《周易》里说:“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思虑。”考虑到万事万物,用一个道理确定下来。


    释饮食第十三


    【题解】


    饮食,既是动词,指吃喝,如《尚书</a>·酒诰》:“尔乃饮食醉饱。”又是名词,指饮料和食品,如《诗经</a>·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本篇解释饮食相关词语的得名之由,包括饮食动作词语,主食名称及主食烹制方法词语,调料名称及烹制方法词语,肉类名称及储存、烹制方法词语,饮品名称及加工方法词语,果蔬的腌制等加工储存方法词语,海鲜的再加工烹制方法词语以及借用的非本族食品名称词语,堪称古代烹饪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13.1 饮①,奄也②,以口奄而引咽之也③。


    【注释】


    ①饮:喝。


    ②奄:覆盖。引申为尽,包括。又同“掩”。关闭,掩藏。


    ③引:收纳,引进。


    【译文】


    饮,来源于“奄”,用口掩盖然后吸纳吞咽下去。


    13.2 食①,殖也②,所以自生殖也③。


    【注释】


    ①食:吃饭,进餐。


    ②殖:增加,增长。


    ③生殖:孳生,生长。


    【译文】


    食,来源于“殖”,是保障自身生长发育的行为。


    13.3 啜①,绝也②,乍啜而绝于口也③。


    【注释】


    ①啜(chuò):食,饮。


    ②绝:断绝,净尽。也指竭,尽。


    ③乍:暂,短暂。引申为初,刚刚。


    【译文】


    啜,来源于“绝”,刚刚吃进去不久就从嘴里消失了。


    13.4 餐①,干也②,干入口也③。


    【注释】


    ①餐:吃,吞食。


    ②干(gān):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③入口:进入嘴中。此指饮食。


    【译文】


    餐,来源于“干”,干巴巴的食物进入嘴里。


    13.5 吮①,循也②,不绝口③,稍引滋液④,循咽而下也⑤。


    【注释】


    ①吮(shǔn):用嘴吸。


    ②循:沿着,顺着。


    ③绝口:闭口,住口。


    ④稍:略微,稍微。滋液:唾液。液,原作“汋”,为“液”的形讹。详见8.19“液,泽也,有润泽也”条注释①。


    ⑤咽(yān):咽喉。


    【译文】


    吮,来源于“循”,不闭口,稍微吸引一些唾液,顺着咽喉吞下。


    13.6 嗽①,促也②,用口急促也③。


    【注释】


    ①嗽(suō):吮吸。


    ②促:急速,紧迫。


    ③急促:快而短促。


    【译文】


    嗽,来源于“促”,用嘴急促地吸食。


    13.7 含①,合也,合口停之也②。衔亦然也③。


    【注释】


    ①含:置物于口中,既不咽下也不吐出。


    ②合口:闭口,使嘴合拢。


    ③衔:含在嘴里,用嘴咬着。


    【译文】


    含,来源于“合”,闭上嘴让物品停留。“衔”也是这样。


    13.8 咀①,藉也②,以藉齿牙也③。


    【注释】


    ①咀(jǔ):嚼,嚼食。


    ②藉(jiè):以物衬垫。


    ③齿牙:牙齿。


    【译文】


    咀,来源于“藉”,用食物衬垫在上下牙齿之间。


    13.9 嚼①,削也②,稍削也③。


    【注释】


    ①嚼(jiáo):用牙齿磨碎食物,咀嚼。


    ②削(xiāo):分,割裂。


    ③稍:渐,逐渐。


    【译文】


    嚼,来源于“削”,逐渐地割裂食物。


    13.10 鸟曰“啄”①,如啄物②,上复下也③。


    【注释】


    ①啄:鸟用嘴取食。


    ②啄物:叩击物品。啄,叩击。


    ③复:又,更,再。


    【译文】


    鸟吃食叫作“啄”,就像叩击物品,一上又一下。


    13.11 兽曰“啮”①。啮,齾也②,所临则秃齾也③。


    【注释】


    ①啮(niè):咬。


    ②齾(yà):缺齿。引申为残缺、挫损。


    ③临:碰上,逢着。则:立即,马上。秃:脱落。又指物体失去尖端。


    【译文】


    兽吃食叫作“啮”。啮,来源于“齾”,碰上的东西立马破损脱落。


    13.12 饼①,并也②,溲面使合并也③。


    【注释】


    ①饼:古称烤熟或蒸熟的面食。后专指扁圆形的用面粉、米粉等做成的食品。


    ②并:合并,并合。


    ③溲(sǒu)面:和面。溲,以液体调和粉状物。


    【译文】


    饼,得名于“并”,加水和面使它们结合到一起。


    13.13 胡饼①,作之大漫沍也②。亦言以胡麻著上也③。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④,皆随形而名之也。


    【注释】


    ①胡饼:指经烘烤制成的面饼。由西域胡人传入,故名。


    ②漫沍(hú):囫囵模糊的样子。


    ③胡麻:即芝麻。相传得其种于西域胡人,故名。著(zhuó):依附,附着。


    ④蒸饼:蒸制而成的面饼。即馒头。汤饼:水煮的面片之类的食品。蝎饼:一种面食,又称“蝎子”“截饼”。北魏贾思勰</a>《齐民要术</a>·饼法·细环饼截饼》:“截饼一名‘蝎子’,皆须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美脆。”髓饼:用骨髓油等和面做成的饼。《齐民要术·饼法·髓饼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金饼:外面有一层黄豆之类细粉的饼,因色黄而得名。又,经油煎炸后的面饼色泽金黄,也可能是油煎之饼。索饼:即面条,以其细长如线索而得名。


    【译文】


    胡饼,做出的是囫囵一团。也说的是用芝麻附着在上面。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类的,都是根据它们的形状命名的。


    13.14 糁①,也②,相黏也③。


    【注释】


    ①糁(sǎn):以米和羹。


    ②(rǔ):黏。


    ③黏:黏着,黏连在一起。


    【译文】


    糁,得名于“”,互相黏连在一起。


    13.15 饵①,胹也②,相黏胹也③。兖、豫曰“糖”④,就形名之也⑤。


    【注释】


    ①饵(ěr):糕饼。


    ②胹(ér):原作“而”,段玉裁校作“濡(ér)”,据此改作“胹”(同“濡”)。下同。胹,以汁调和烹煮。


    ③黏胹:调和黏着在一起。


    ④兖(yǎn):即兖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东西南部及河南东部地区。豫:豫州。约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地区。糖(tí):原作“溏浃”,据《原本玉篇</a>残卷》及成蓉镜、许克勤等校改。《原本玉篇残卷》收罗振玉影印《玉篇》残卷,“餹(糖)”字条引《释名》作:“兖、豫谓饵曰餹也。”(中华书局1985年版,95页)成蓉镜补证:“案‘溏浃’疑即‘餹’之讹。《集韵</a>》:‘,饵也,兖、豫谓之餹。’当本此。”糖,一种甜饼。按,此条原书另起,据卢文弨、段玉裁、疏证本等与上条合并。


    ⑤就:依从,按照。


    【译文】


    饵,得名于“胹”,互相调和黏连在一起。兖州、豫州叫作“糖”,是按照它的形状命名的。


    13.16 糍①,渍也②,烝糁屑③,使相润渍④,饼之也⑤。


    【注释】


    ①糍(cí):用稻米、黍米的粉粒制成的糕饼。现在叫“糍粑”“糍糕”。


    ②渍(zì):浸润,湿润。


    ③烝:原作“丞”,据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疏证本曰:“今本讹作‘丞’,据《太平御览</a>》引改。”烝,用蒸汽加热,后作“蒸”。糁(sǎn):原作“燥”,林海鹰《〈太平御览〉引〈释名·释饮食〉考》:“糁,《说文》:‘以米和羹也。’故有粘性,以‘糁’先讹为‘’又讹为‘燥’。”按,“”非“燥”之讹,实为“燥”之俗写。“燥”又有俗写作“”的,《释名》此条之“糁(糝)应是讹为“燦”,而成为“燥”的。或者,“糁”又可写作“”,而讹为“燥”。糁,米粒,粮食碎屑。


    ④润渍:滋润。饼:此指做饼,使成饼。


    ⑤饼:做饼,使成饼。


    【译文】


    糍,得名于“渍”,蒸谷米的碎屑,使它们滋润,做成饼。


    13.17 饙①,分也,众粒各自分也。


    【注释】


    ①饙(fēn):蒸饭,米煮半熟后漉出再蒸熟。


    【译文】


    饙,得名于“分”,谷米的众多碎粒各自分散。


    13.18 飧①,散也②,投水于中解散也。


    【注释】


    ①飧(sūn):熟食品,用水泡饭。


    ②散(sàn):分散,由聚集而分离。


    【译文】


    飧,得名于“散”,把水浇到饭里让饭分散。


    13.19 羹①,汪也②,汁汪郎也③。


    【注释】


    ①羹:原作“嘆”,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羹,今本讹作‘叹’,据《初学记</a>》《太平御览》引改。《仪礼·士昏礼》有‘大羹湆(qì)’,湆,汁也。则羹,多汁者也,故曰‘汁汪郎’。”羹,用肉类或菜蔬等制成的带浓汁的食物。


    ②汪:池,水或其他液体停积处。又指液体聚积。


    ③汪郎:犹“汪汪”。汁水或其他液体聚积、充盈貌。


    【译文】


    羹,得名于“汪”,汁水汪汪。


    13.20 ①,蒿也②,香气蒿蒿也③。


    【注释】


    ①(hè):同“”。肉羹。


    ②蒿:通“歊(xiāo)”。气蒸发的样子。


    ③香气:芳香的气味。蒿蒿:犹“歊歊”。气体浮生貌。


    【译文】


    ,得名于“蒿”,气味香喷喷的。


    13.21 糜①,煮米使糜烂也②。


    【注释】


    ①糜(mí):稠粥。


    ②米:去皮的谷实。糜(mí)烂:碎烂。糜,碎烂,毁坏。


    【译文】


    糜,烹煮谷米使之碎烂。


    13.22 粥①,濯于糜②,粥粥然也③。


    【注释】


    ①粥:稀饭。也泛指用粮食或粮食加其他东西煮成的半流质食物。引申为软弱,柔弱。


    ②濯(zhuó):本是清洗之义,引申为明净义。这里指粥稀。


    ③粥粥:柔弱无能貌。此指粥柔烂。


    【译文】


    粥,比糜更稀,柔烂的样子。


    13.23 浆①,将也②,饮之寒温、多少③,与体相将顺也④。


    【注释】


    ①浆(jiāng):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


    ②将:顺从。


    ③寒温:冷热。


    ④将顺:顺势,顺应。


    【译文】


    浆,得名于“将”,喝它时的冷热、多少,要与身体相适应。


    13.24 汤①,热汤汤也。


    【注释】


    ①汤:沸水,热水。


    【译文】


    汤,热腾腾的样子。


    13.25 酪①,泽也②,乳汁所作③,使人肥泽也④。


    【注释】


    ①酪(lào):用牛、羊、马等的乳汁炼制成的食品,有干、湿二种,干者成块,湿者为浆。


    ②泽:光亮,润泽。


    ③乳汁所作:原作“乳作汁所”,据疏证本校改。疏证本曰:“乳汁所作,今本误作‘乳作汁所’,据《艺文类聚</a>》《太平御览》引改。”


    ④肥泽:肌肉丰润。


    【译文】


    酪,得名于“泽”,用牛、羊、马等的乳汁炼制而成,能够使人肌肉丰满皮肤光润。


    13.26 齑①,济也②,与诸味相济成也③。


    【注释】


    ①齑(jī):调味用的姜、蒜、葱、韭等菜的碎末。


    ②济(jì):救助,补益。


    ③诸:众,各种。济成:相助促成。


    【译文】


    齑,得名于“济”,与各种味道相助促成。


    13.27 菹①,阻也②,生酿之③,遂使阻于寒温之间④,不得烂也。


    【注释】


    ①菹(zū):腌菜。


    ②阻:隔绝,断绝。可能指封坛。


    ③酿:切割拌和,糅合。


    ④遂(suì):于是,就。寒温之间:不冷不热的中等温度。


    【译文】


    菹,得名于“阻”,把生的蔬菜切割拌和,于是使它们隔绝封闭在不冷不热的温度中,不致于烂掉。


    13.28 ①,投也②,味相投成也③。


    【注释】


    ①(tú):酱名。


    ②投:合,投合。


    ③投成:合成。


    【译文】


    ,得名于“投”,味道互相投合而成。


    13.29 醢①,晦也②,冥也③。封涂使密④,冥乃成也。醢多汁者曰“醓”⑤。醓,渖也⑥,宋、鲁人皆谓汁为“渖”⑦。醢有骨者曰“臡”如吮反⑧。臡,胒也⑨,骨肉相搏胒无汁也⑩。


    【注释】


    ①醢(hǎi):肉酱。


    ②晦(huì):原作“海”,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晦,昏暗,不明亮。也指掩蔽。


    ③冥:昏暗。也指隐藏,幽深。


    ④封涂:用泥土堵塞孔穴。


    ⑤醢:原作“醯(xī)”,据蔡天祜刊本、《逸雅》本等校改。醓(tǎn):原作“醯”,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下同。疏证本校作“”,曰:“郑注《周礼·醢人职》云:‘醓,肉汁也。’今本‘’作‘醯’,误。”“”同“醓”。吴志忠本校作“醓”。醓,肉汁。


    ⑥渖(shěn):汁。


    ⑦宋: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河南商丘。鲁: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兖州东南至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


    ⑧臡(ní):有骨的肉酱。亦泛指肉酱。


    ⑨胒(nì):油腻,黏腻。


    ⑩搏胒:粘附,胶着。搏,通“傅”。附着。


    【译文】


    醢,得名于“晦”,昏暗不明。用泥土涂抹坛口使坛子密封,幽闭掩藏才能成功。肉酱多汁的叫作“醓”。醓,得名于“渖”,宋国、鲁国一带的人都把汁叫作“渖”。肉酱有骨头的叫作“臡”。臡,得名于“胒”,骨头与肉互相粘附胶着而没有汁水。


    13.30 豉①,嗜也②,五味调和③,须之而成④,乃可甘嗜也⑤。故齐人谓“豉”⑥,声如“嗜”也。


    【注释】


    ①豉(chǐ):即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淡的也可入药。也有用小麦制成的。


    ②嗜:爱好,喜爱。


    ③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调和:烹调,调味。


    ④须:等待。


    ⑤甘嗜:嗜好。甘,嗜好,爱好。


    ⑥齐:古国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


    【译文】


    豉,得名于“嗜”,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调和,等待一段时间而成,就可以甜美地品尝了。所以齐国一带的人说“豉”,发音如同“嗜”。


    13.31 曲(麹)①,朽也,郁之使生衣朽败也②。


    【注释】


    ①曲(qū,麹):酒曲,酿酒用的发酵剂。


    ②郁:蕴蓄,蕴藏。生衣:即俗称的发霉长毛。衣,蒙覆在表面的东西,这里指酒曲表面茂盛的菌丝。朽败:腐烂,朽坏。


    【译文】


    曲(麹),得名于“朽”,蕴藏起来让它长毛腐败。


    13.32 糵①,缺也②,渍麦覆之③,使生牙开缺也④。


    【注释】


    ①糵(niè):原作“蘖”,据邵晋涵校改。邵晋涵曰:“以意改。”糵,酒曲。


    ②缺:破损,残缺。


    ③渍(zì):浸泡。麦:原作“夌”,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胡楚生《释名考》曰:“慧琳</a>《音义》卷五十四引此条,‘夌’作‘麦’。”按,“麦”字俗写或作“”,形近而讹为“夌”。


    ④生牙:生芽。牙,通“芽”,植物的幼芽。


    【译文】


    糵,得名于“缺”,浸泡麦子并且覆盖,让它打开缺口生出芽来。


    13.33 鲊①,菹也②,以盐米酿之如菹,熟而食之也。


    【注释】


    ①鲊(zhǎ):用腌、糟等方法加工的鱼类食品。泛指腌制食品。


    ②菹(zū):原书此处空缺一字,蔡天祜刊本、瑞桃堂刻本等作“滓”,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作‘滓’也,据《广韵》《太平御览》引改。”按,疏证本所谓“今本”,指蔡天祜刊本。菹,腌菜。


    【译文】


    鲊,得名于“菹”,用盐和米拌和就像腌菜那样,煮熟后吃它。


    13.34 腊①,干昔也②。


    【注释】


    ①腊(xī):干肉。


    ②昔:同“腊”。晒干,制成干肉,保持干燥。


    【译文】


    腊,晒干制成。


    13.35 脯①,搏也,干燥相搏著也②。又曰“脩”③。脩,缩也,干燥而缩也。


    【注释】


    ①脯(fǔ):干肉。


    ②搏著(zhuó):附着。搏,通“傅”。


    ③脩(xiū):干肉。


    【译文】


    脯,得名于“搏”,干巴巴的紧贴着。又叫作“脩”。脩,得名于“缩”,干巴巴的紧缩着。


    13.36 膊①,迫也②,薄肉③,迫著物使燥也④。


    【注释】


    ①膊(pò):(捶打后)晒干的肉。


    ②迫:逼近,接近。


    ③(zhuó):敲打,槌击。


    ④迫著(zhuó):犹“薄著”。紧贴。


    【译文】


    膊,得名于“迫”,薄薄地捶打肉,贴在物体上使它干燥。


    13.37 脍①,会也,细切肉令散②,分其赤白异切之③,已乃会合和之也④。


    【注释】


    ①脍(kuài):细切的鱼肉。


    ②散(sàn):分散,由聚集而分离。


    ③赤白:红色与白色。异:区别,分开。


    ④已:完毕。会合:聚集,聚合。和(huò):掺合,混杂。


    【译文】


    脍,得名于“会”,细细地切开肉使它们散开,区分红肉与白肉的不同来切,切完后再聚拢掺和到一起。


    13.38 炙①,炙也②,炙于火上也。


    【注释】


    ①炙(zhì):烤熟的肉食。


    ②炙:烤。


    【译文】


    炙,得名于“炙”,在火上炙烤。


    13.39 脯炙①,以饧密、豉汁淹之②,脯脯然也③。


    【注释】


    ①脯炙:用晒干的肉烤成的食品。


    ②饧(táng)密:即“饧蜜”。蜜糖。饧,同“糖”。密,通“蜜”。豉汁:淡豆豉加入椒、姜、盐等的加工制成品。淹:用盐、香料等浸渍食物以利保藏。后作“醃”,同“腌”。


    ③脯脯然:干巴巴的。黎锦熙《“巴”字十义及其复合词和成语》:“‘脯脯然’者,即近代语之‘巴巴的’也。(详下释训。按:顾千里校《释名》,后六字改作‘淹而炙之,如脯然也’;王先谦曰:‘脯脯,无义。’皆不明古音,不证方俗,致失审谛。)‘脯’本干肉,引申得为‘凡物之干而腊者’之称,北京特产有‘果脯’者(即枣杏桃李之类,以饧蜜淹而干之者),其名可谓雅训。”


    【译文】


    脯炙,把晒干的肉用蜜糖、豆豉汁腌浸然后烤熟,干巴巴的。


    13.40 釜炙①,于釜汁中和熟之也。


    【注释】


    ①釜炙:在釜中用汤汁煮熟的肉食。釜,古炊器。敛口,圆底,或有二耳。其用如鬲,置于灶口,上置甑以蒸煮。


    【译文】


    釜炙,在釜里盛装的汁水中掺和煮熟。


    13.41 ①,衔也②,衔炙③。细宓肉④,和以姜、椒、盐、豉⑤,已乃以肉衔裹其表而炙之也⑥。


    【注释】


    ①(hàn):烤肉。


    ②衔(xián):包含,藏。


    ③衔炙:一种烤炙鹅鸭等家禽的方法。


    ④细宓:犹“细密”。细小而密集。宓,同“密”。


    ⑤椒:花椒。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具有香气。果实可做调味的香料,也可供药用。其种子亦用以和泥涂壁。


    ⑥衔裹:包裹,包含。表:外边,外面。


    【译文】


    ,得名于“衔”,也就是衔炙。细小密集的肉丝,拌和姜丝、花椒、食盐、豆豉,完成后用鹅鸭的肉包裹在外表炙烤。


    13.42 貊炙①,全体炙之②,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③。


    【注释】


    ①貊(mò)炙:流行于胡人和貊人中的将整个羊或猎物在火上烧烤熟后用刀割取而吃的食品。貊,古代北方部族。


    ②全体:指整个身体。


    ③胡貊:亦作“胡貉”,古代称北方各民族。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称呼。


    【译文】


    貊炙,把整个羊或猎物在火上烧烤熟,再各自用刀割取而吃,是出自北方民族的行为。


    13.43 脍炙①,细切猪、羊、马肉,使如脍也②。


    【注释】


    ①脍炙:原作“脍”,吴志忠本、佚名增“炙”字连上,据补。脍炙,炙烤并细切的肉。脍,泛指切割。


    ②脍:细切的鱼肉。


    【译文】


    脍炙,细细地切割猪肉、羊肉、马肉,使它们像细切的鱼肉那样。


    13.44 生脠①,以一分脍、二分细切合和②,挻搅之也③。


    【注释】


    ①生脠(shān):生肉酱。《齐民要术·作酱法》:“生脠法:羊肉一斤,猪肉白四两,豆酱清渍之,缕切。生姜、鸡子,春秋</a>用苏、蓼(liǎo)著之。”


    ②细切:将生姜、橘皮、紫苏、香蓼等切成细丝做配料。合和(huò):掺合,混合。


    ③挻(shān)搅:搅和。挻,揉,和。


    【译文】


    生脠,用一份细切的肉、两份切成细丝的配料混合在一起,并揉和搅拌它们。


    13.45 血①,以血作之,增其酢、豉之味②,使甚苦③,以消酒也④。


    【注释】


    ①血(kàn):血羹。,原作“”,据疏证本、苏舆</a>校改。,凝血制成的食品。


    ②酢(cù):同“醋”。一种酸味的液体调料。多以粮食经发酵酿制而成。


    ③甚:原作“苦”,为“甚”之形讹,据蔡天祜刊本等改。


    ④消酒:解酒,醒酒。


    【译文】


    血,用血做成,添上醋、豆豉的味道,使它变得很苦,用来解酒。


    13.46 膏饡①,消膏而加菹其中②,亦以消酒也。


    【注释】


    ①膏饡(zàn):原书无,据卢文弨、疏证本校补。疏证本曰:“今本脱此二字。案,下文有‘如膏饡’之语,即谓此也。今据补。”按,“如膏饡”见13.52条。膏饡,油脂拌米饭。膏,脂肪,油脂。饡,以羹浇之饭。


    ②消:通“销”。熔化。


    【译文】


    膏饡,熔化油脂并且加腌菜到里面,也可以用来解酒。


    13.47 生瀹葱、薤曰“兑”①,言其柔滑②,兑兑然也③。


    【注释】


    ①瀹(yuè):浸渍。薤(xiè):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圆锥形鳞茎,叶丛生,细长中空,断面为三角形,伞形花序,花紫色。鳞茎又叫“藠(jiào)头”,新鲜者可作蔬菜,干燥者可入药。兑:通“(duì)”。切碎的腌菜。


    ②柔滑:柔软润滑。


    ③兑兑:柔滑貌。


    【译文】


    生腌的葱、藠头叫作“兑”,说的是它们柔软滑润,滑溜溜的样子。


    13.48 韩羊、韩兔、韩鸡①,本法出韩国所为也②,犹酒言“宜成醪”“苍梧清”之属也③。


    【注释】


    ①韩羊:以韩国烹饪法制作的羊肉。“韩兔”“韩鸡”例此。一说韩羊即寒羊。


    ②韩国: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前230年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或指朝鲜半岛。周武王战胜商纣,封箕子于朝鲜,肃慎、燕、亳(貊)等归周武王之子治下的韩国统治。后韩国被晋国所灭,其所统治的貊受猃狁所逼,逃到中国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汉朝建立后,在朝鲜半岛南部出现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辰韩人是秦朝时逃避秦役的黔首,马韩割让东部土地给予他们,弁韩人和辰韩人杂居。马韩是三韩中最大的一个,后被百济统一。弁韩发展为后来的加罗。辰韩发展为后来的新罗。三韩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所为:所做。


    ③宜成醪(láo):酒名。也称“宜城酒”。古代襄州宜城(今湖北宜城)所产美酒。据《方舆胜览</a>》记载,宜城县东一里有金沙泉,造酒极美,世谓宜城春,又名竹叶酒。醪,汁渣混合的酒,又称浊酒,也称“醪糟”。又为酒的总称。苍梧清:酒名。苍梧,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辖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a>、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清,滤去汁滓的甜酒。


    【译文】


    韩羊、韩兔、韩鸡,本来是韩国创造的烹饪法,就好像酒叫作“宜成醪”“苍梧清”之类。


    13.49 ①,奥也②,藏肉于奥内③,稍出用之也④。


    【注释】


    ①(ào):贮藏肉类。字或作“奥”。


    ②奥:室内西南隅。泛指室内深处。


    ③奥内:室内隐奥的地方。内,内室。


    ④稍:渐,逐渐。


    【译文】


    ,得名于“奥”,把肉贮藏在室内隐蔽的地方,逐渐地拿出食用。


    13.50 脬①,赴也②,夏月赴疾作之③,久则臭也。


    【注释】


    ①脬(pāo):鼓起而松软的食品,如鱼鳔之类。


    ②赴:急速。


    ③夏月:夏天。赴疾:急疾。


    【译文】


    脬,得名于“赴”,夏天的时候要急急忙忙地做,时间一长就臭了。


    13.51 粉干①,切猪肉以梧②,粉干其中而和之也。


    【注释】


    ①粉干:猪肉食品名。疑即今之粉蒸肉。粉,原作“分”,据篆字疏证本校改。篆字疏证本曰:“粉,今本作‘分’,据谊改,下同。”


    ②梧:叶德炯曰:“‘梧’当读为‘枝梧’之‘梧’,谓斜解也。《史记·项羽</a>纪》:‘莫敢枝梧。’集解引臣瓒曰:‘斜柱曰梧。’”梧,支撑。此指堆放。


    【译文】


    粉干,切好猪肉块堆放着,用米粉等配料掺杂在里面搅和在一起。


    13.52 肺①,②,饡也,以米糁之③,如膏饡也。


    【注释】


    ①肺(sǔn):肉类食品名。


    ②:将熟肉切了再煮。


    ③糁(sǎn):杂,混和。


    【译文】


    肺,,得名于“饡”,用米掺杂,就像用猪油和稻米粉制作的膏饡那样。


    13.53 鸡纤①,细擗其腊令纤②,然后渍以酢也③。兔纤亦如之④。


    【注释】


    ①鸡纤(xiān):鸡肉丝。纤,细小,微细。


    ②擗(pǐ):分开,剖裂,掰开。腊(xī):干肉。


    ③渍(zì):腌渍,浸泡。酢(cù):同“醋”。


    ④兔纤:兔肉丝。如之:如此,像这样。


    【译文】


    鸡纤,把鸡肉干细细地切成丝,然后用醋浸渍。兔纤也像这样。


    13.54 饧①,洋也②,煮米消烂③,洋洋然也④。


    【注释】


    ①饧(xíng):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


    ②洋:用同“烊(yáng)”。熔化,融化。


    ③消烂:糜烂。


    ④洋洋:充满的样子,义同“汪汪”。


    【译文】


    饧,得名于“洋”,把米煮得稀烂,汁水汪汪的样子。


    13.55 饴①,小弱于饧②,形怡怡也③。


    【注释】


    ①饴(yí):饴糖。用米、麦芽熬成的糖浆。


    ②小弱:弱小。这里指与“饧”相比,饴较稀、软。


    ③怡怡:和顺的样子。


    【译文】


    饴,形体比饧弱小,软绵绵的样子。


    13.56 餔①,哺也②,如饧而浊,可哺也。


    【注释】


    ①餔(bù):原作“哺”,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餔,用糖渍的干果。


    ②哺:原作“餔”,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下同。哺,给幼儿喂食。


    【译文】


    餔,得名于“哺”,像饧那样而更浓稠,可以喂给幼儿吃。


    13.57 酒,酋也①,酿之米、曲(麹)②,酋泽久而味美也③。亦言“踧”也④,能否⑤,皆强相踧待饮之也⑥;又入口咽之,皆踧其面也⑦。


    【注释】


    ①酋(qiú):原作“酉”,据段玉裁校及篆字疏证本校改,下同。酋,陈酒,久酿的酒。引申指久熟、精熟。


    ②之:介词。相当于“以”。曲(qū,麹):酒曲。


    ③酋泽(yì):指酿造精熟的酒。泽,原作“释”,据蔡天祜刊本、疏证本等以及13.63“醳酒,久酿酋泽也”校改。泽,通“醳(yì)”。醇酒。


    ④踧(cù):通“蹙”。聚拢,收拢。


    ⑤能否:能够或不能够。此指不管能不能喝酒。


    ⑥强(qiǎng):劝勉,强迫。待:通“持”。执持,拿着。


    ⑦踧(cù):通“蹙”。皱缩。


    【译文】


    酒,得名于“酋”,用谷米、酒曲酿造,酿造精熟的酒时间越久味道越好。也说的是“踧”,不管能喝不能喝的人,大家都劝勉着相互聚拢端起喝掉它;又形容喝进嘴里并咽下时,都皱着脸皮。


    13.58 缇齐①,色赤如缇也②。


    【注释】


    ①缇齐(tí jì):五齐之一。古代按酒的清浊,将之分为五等,合称“五齐”。由浊至清排列,依次是: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沉齐。缇齐因颜色赤红如缇而得名。齐,带糟的浊酒。


    ②缇:橘红色的丝织物。一说赤色的丝织物。


    【译文】


    缇齐,酒的颜色红得像缇那样。


    13.59 盎齐①,盎②,滃滃然浊色也③。


    【注释】


    ①盎齐(àng jì):五齐之一。呈白色。


    ②盎:浊酒。


    ③滃滃(wěng):犹“翁翁(wěng)”。形容葱白色。


    【译文】


    盎齐,盎,白花花的酒颜色浑浊。


    13.60 泛齐①,浮蚁在上②,泛泛然也③。


    【注释】


    ①泛齐(jì):五齐之一。因酒色最浊,上有浮沫,故名。


    ②浮蚁:此指酒面上的浮沫。


    ③泛泛:漂浮貌,浮行貌。


    【译文】


    泛齐,浮沫在酒面上,漂漂荡荡的样子。


    13.61 沉齐①,浊滓沉下②,汁清在上也。


    【注释】


    ①沉齐(jì):五齐之一。指糟滓下沉的清酒。


    ②浊滓:浑浊的渣滓。


    【译文】


    沉齐,酒的渣滓沉淀下去,清的酒水在上面。


    13.62 醴齐①,醴,礼也②,酿之一宿而成礼③,有酒味而已也。


    【注释】


    ①醴齐(lǐ jì):五齐之一。醴酒,甜酒。


    ②礼:通“体”。整体,总体。《周礼·天官·酒正》“二曰醴齐”贾公彦疏:“醴,体也。此齐孰时,上下一体,汁滓相将,故名‘醴齐’。”


    ③一宿(xiǔ):一夜。成礼:成为一体。指酒汁与酒糟混合,糟滓既不漂浮又不下沉的状态。


    【译文】


    醴齐,醴,得名于“礼”,酿造一个夜晚使汁、滓混为一体,出点酒味就完成了。


    13.63 醳酒①,久酿酋泽也②。


    【注释】


    ①醳(yì)酒:旨酒,醇酒。


    ②酋泽(yì):犹“酋醳”。酿造精熟的酒。酋,原作“酉”,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此《礼记》所谓旧绎之酒也。‘醳’当作‘绎(繹)’,从糸(mì),睪声;俗从酉,非。酉泽,从《说文》当作‘酋绎’。”泽,通“醳”。


    【译文】


    醳酒,长期酿造而精熟的酒。


    13.64 事酒①,有事而酿之酒也②。


    【注释】


    ①事酒:古指“三酒”中冬酿春成的新酒。三酒,指事酒、昔酒和清酒。


    ②有事:有事情。事,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


    【译文】


    事酒,为有事的时候特意酿造的酒。


    13.65 苦酒①,淳毒甚者②,酢苦也③。


    【注释】


    ①苦酒:苦酸味的酒。


    ②淳毒:义同“淳笃”。质朴厚重。淳,深厚,浓厚。毒,厚,多。


    ③酢(cù):酸涩。


    【译文】


    苦酒,酒味特别浓厚,又酸又苦。


    13.66 寒粥①,末稻米投寒水中②,育育然也③。


    【注释】


    ①寒粥:寒水杂和米物制成之粥。


    ②末:粉碎,研为细末。稻米:稻谷的米粒。寒水:凉水。


    ③育育:活泼自如貌。


    【译文】


    寒粥,粉碎稻米倒进凉水里,晃晃荡荡的样子。


    13.67 干饭①,饭而暴干之也②。


    【注释】


    ①干饭:用小米、大米等粮食做成的干硬米饭。


    ②饭:煮熟的谷类食品。此指将谷类食品煮熟。暴(pù):晒。


    【译文】


    干饭,做好饭以后再晒干它。


    13.68 糗①,龋也②,饭而磨之③,使龋碎也④。


    【注释】


    ①糗(qiǔ):炒(蒸)熟的米麦面粉。也泛指干粮。按,本条起头正逢行首,刻工忘记空一格,致使该条看似与上条相合为一条。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另分为条。


    ②龋(qǔ):齿朽。此指朽。参见26.21条:“龋,朽也。”


    ③磨(mò):用磨子碎物。


    ④龋碎:朽碎。


    【译文】


    糗,得名于“龋”,把粮食做熟后再用磨加工,使它朽碎。


    13.69 糇①,候也②,候人饥(饑)者以食之也③。


    【注释】


    ①糇(hóu):干粮。


    ②候:等候,等待。


    ③饥(饑):通“饥(飢)”。肚子空,饥饿。以:而。


    【译文】


    糇,得名于“候”,等候人们饥饿的时候吃它。


    13.70 煮麦曰“麮”①。麮亦“龋”也,煮熟亦龋坏也。


    【注释】


    ①麮(qù):原作“(móu)”,据篆字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下同。篆字疏证本曰:“今本作‘煮麦曰,亦龋也’,盖冡上‘糗,龋也’之训,故云‘亦龋’。《太平御览》引作:‘煮麦曰麮,麮,炙龋也。’‘炙’乃‘亦’字之讹也。案《说文》云:‘,来,麦也。’‘麮,麦甘鬻也。’又‘麮’‘龋’声相近,则作‘麮’为是,据改。”麮,大麦粥。按,《太平御览》卷八百五十九实际作“麮龋”,“”是“亦”的俗写,篆字疏证本认作“炙”,并说是“亦”之讹,误。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疏证本、吴志忠本另分为条。


    【译文】


    煮麦粒叫作“麮”。麮,得名于“龋”,煮熟了也就朽烂了。


    13.71 枣油①,捣枣实②,和以涂缯上③,燥而发之④,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⑤。


    【注释】


    ①枣:原作“柰(nài)”,据卢文弨、段玉裁校等改,下同。朱彬校曰:“柰,卢据《齐民要术》引郑康成说作‘枣’。”


    ②捣:舂,捶。枣实:枣子。


    ③和(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黏在一起。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总称。


    ④燥:使干燥。发:揭开。


    ⑤杏:原作“柰”,据卢文弨、段玉裁校等改。段玉裁曰:“《齐民要术》说‘杏’引《释名》:‘杏可以为油。’然则此句‘杏油亦如之’。”篆字疏证本曰:“今本末句‘杏油’亦作‘柰油’,误也,据《太平御览》引改正。《齐民要术》说‘柰油法’,称郑康成曰:‘枣油,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与此相似,但非引《释名》,不可据改,姑识于此。”


    【译文】


    枣油,捣碎枣子,搅和以后涂在丝织品上,让它干燥后揭下来,形状像是油脂。杏油也是这样。


    13.72 桃滥①,水渍而藏之②,其味滥滥然酢也③。


    【注释】


    ①滥(làn):以干果浸渍于水中做成的清凉饮料。


    ②渍(zì):浸泡。


    ③滥滥:酸涩貌。


    【译文】


    桃滥,用水浸泡后收藏起来,它的味道酸溜溜的。


    13.73 柰脯①,切柰暴干之如脯也②。


    【注释】


    ①柰(nài):指柰树的果实。近于圆形,黄色或红色,可供食用。通称“柰子”,也称花红、沙果、林檎。段玉裁校作“枣”,下同。疏证本曰:“《齐民要术》说‘枣脯法’:‘切枣暴之,干如脯也。’又说‘作柰脯法’:‘柰熟时中破,暴干即成矣。’二法相仿,此似当作‘枣脯’,据《太平御览》引则实是柰脯。”脯(fǔ):干制的果仁和果肉。


    ②干之:段玉裁校作“之干”。


    【译文】


    柰脯,切开柰子晒干它就像肉干似的。


    13.74 鲍鱼①,鲍,腐也,埋藏奄②,使腐臭也。


    【注释】


    ①鲍鱼:盐渍鱼,干鱼。其气腥臭。鲍,盐渍,腌制。


    ②埋藏(cáng):掩埋隐藏。藏在泥土或其他细碎物体之中。奄(yǎn):覆盖。


    【译文】


    鲍鱼,鲍,得名于“腐”,埋藏掩盖起来,让它腐烂发臭。


    13.75 蟹胥①,取蟹藏之②,使骨肉解之③,胥胥然也④。


    【注释】


    ①蟹胥(xū):蟹酱。


    ②取:捕捉,捉拿。藏:收藏,储藏。


    ③骨肉:骨壳和肉。解:分裂,分散。


    ④胥胥:松散貌。


    【译文】


    蟹胥,抓蟹并把它储藏起来,使蟹壳和肉分解,松松散散的样子。


    13.76 蟹齑①,去其匡脐②,熟捣之③,令如齑也。


    【注释】


    ①蟹齑(jī):蟹酱。


    ②匡:螃蟹的背壳。脐:螃蟹腹部的甲壳。脐,吴志忠本校作“齐”。吴翊寅校议:“吴本作‘匡齐’。案:‘匡’即‘筐’,‘齐’即‘脐’,谓蟹背腹也。”按,“脐”字古作“”或“”,原作“齑(虀)”,后隶定作“脐”。“脐”之古字形更接近“齑”,而“齐”通假为“脐”,故在吴校基础上校改作“脐”。


    ③熟捣:谓捣烂。熟,仔细,周密</a>。引申指程度深。


    【译文】


    蟹齑,去掉蟹的背壳和腹壳,捣得碎烂,使它像酱菜那样。


    13.77 桃诸①,藏桃也。诸②,储也,藏以为储待③,给冬月用之也④。


    【注释】


    ①桃诸:犹“桃菹”。经过淹渍晾晒,供冬天食用的桃果。


    ②诸:干果。


    ③储待:犹“储偫(zhì)”。储备,特指存储物资以备需用。


    ④给(jǐ):供给,供应。冬月:指冬天。


    【译文】


    桃诸,储藏的桃子。诸,得名于“储”,收藏起来作为粮食储备,供给冬天食用。


    13.78 瓠蓄①,皮瓠以为脯②,蓄积以待冬月时用之也③。


    【注释】


    ①瓠(hù)蓄:以瓠瓜、葫芦等做的干菜。


    ②皮:通“披”。分割,劈开。瓠:蔬类名。即瓠瓜。


    ③蓄积:积聚,储存。


    【译文】


    瓠蓄,割开瓠瓜做成干脯,储存起来等到了冬天食用。


    释采帛第十四


    【题解】


    采帛,即“彩帛”,指彩色丝绸。本篇解释了诸多颜色的得名之由。布帛织品与颜色息息相关,有好些表示颜色的字就是“纟”旁的,比如本篇提到的红、绿、缃、绛、缥、素等等,这些字兼有颜色名和布帛名的“双重身份”。


    14.1 青①,生也,象物生时色也。


    【注释】


    ①青:近于绿色、蓝色或黑色的颜色,如青草、青天、青丝等。


    【译文】


    青,得名于“生”,像植物长出时的颜色。


    14.2 赤①,赫也②,太阳之色也③。


    【注释】


    ①赤:浅著色。亦泛指红色。


    ②赫:红色鲜明貌。又指明亮。


    ③太阳之色也:吴志忠本、佚名于“太阳”前增“赫赫”二字。


    【译文】


    赤,得名于“赫”,是太阳的颜色。


    14.3 黄,晃也①,犹晃晃②,象日光色也。


    【注释】


    ①晃(huǎng):明亮,光明闪耀。


    ②晃晃:明亮貌。


    【译文】


    黄,得名于“晃”,犹如说“明晃晃”,像太阳光的颜色。


    14.4 白,启也①,如冰启时色也。


    【注释】


    ①启:开,分开。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曰:“白、启声不近,俟考。”疑“启”当作“破”。“启”原作“啓”,又可作“啟”,与“破”形近。“破”或作“”,也与“啟”形近。


    【译文】


    白,得名于“启”,好像冰块分开时的颜色。


    14.5 黑,晦也①,如晦冥时色也②。


    【注释】


    ①晦:昏暗,不明亮。


    ②晦冥:昏暗,阴沉。


    【译文】


    黑,得名于“晦”,好像阴沉昏暗时的颜色。


    14.6 绛①,工也②,染之难得色,以得色为工也。


    【注释】


    ①绛(jiàng):深红色。


    ②工:巧,精。


    【译文】


    绛,得名于“工”,染颜色时难以得到满意的颜色,把得到理想的颜色视为工巧。


    14.7 紫①,疵也②,非正色③,五色之疵瑕④,以惑人者也⑤。


    【注释】


    ①紫:蓝与红合成的颜色。


    ②疵(cī):小病。引申为缺点。


    ③正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纯正的颜色,其他为间色。


    ④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疵瑕:毛病,缺点。


    ⑤惑人:迷惑人。


    【译文】


    紫,得名于“疵”,不是纯正的颜色,而是青、赤、黄、白、黑这五种纯正颜色的瑕疵,是会迷惑人的。


    14.8 红①,绛也②,白色之似绛者也。


    【注释】


    ①红:浅红色。


    ②绛:深红色。


    【译文】


    红,得名于“绛”,红中泛白像是绛色。


    14.9 缃①,桑也,如桑叶初生之色也。


    【注释】


    ①缃(xiāng):浅黄色。也指浅黄色的绢帛。


    【译文】


    缃,得名于“桑”,犹如桑树的叶子刚刚生出。


    14.10 绿,浏也①,荆泉之水②,于上视之,浏然绿色,此似之也。


    【注释】


    ①浏(liú):水深而清澈的样子。


    ②荆泉:在山东滕州城东北的后荆沟和俞寨附近,水注成潭,面积亩许。一说荆泉即长沙郡之浏水,源出大围山,西流经长沙入湘。二水交汇之际,水色迥别若泾渭,浏水清澈碧绿,湘水色白如霜,命名者可能以色分别二水。


    【译文】


    绿,得名于“浏”,荆泉的水,从上面看它,清凌凌的绿色,这就像它。


    14.11 缥犹漂漂①,浅青色也。有碧缥②,有天缥③,有骨缥④,各以其色所象言之也。


    【注释】


    ①缥(piǎo):淡青色,青白色。今所谓月白。也指青白色的丝织品。漂漂(piāo):轻浅浮泛的色彩,浅青色。


    ②碧缥:接近碧玉的青白色。


    ③天缥:天青色。


    ④骨缥:青黄色。


    【译文】


    缥犹如“漂漂”,是浅淡的青色。有色如碧玉的碧缥,有色如青天的天缥,有色如骨头的骨缥,各自根据它们所类似的物体来称呼。


    14.12 缁①,滓也②,泥之黑者曰“滓”,此色然也③。


    【注释】


    ①缁(zī):黑色。


    ②滓(zǐ):污垢。


    ③然:如此,这样。


    【译文】


    缁,得名于“滓”,黑色的泥土叫作“滓”,缁这种颜色就是这样的。


    14.13 皂①,早也,日未出时,早起视物皆黑,此色如之也。


    【注释】


    ①皂:黑色。


    【译文】


    皂,得名于“早”,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早早起来看什么都是黑的,皂这种颜色就像它。


    14.14 布①,布也②,布列众缕为经③,以纬横成之也④。又太古衣皮⑤,女工之始始于是施布其法⑥,使民尽用之也。


    【注释】


    ①布:用植物纤维织成的可制衣物的材料。


    ②布:展开,铺设。


    ③布列:分布陈列,遍布。缕(lǚ):线。经: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


    ④纬:织物的横线。


    ⑤太古:远古,上古。衣(yì):穿(衣服)。


    ⑥女工:指女子所作纺织、刺绣、缝纫等事。始始:前“始”指始祖,后“始”指开始。是:通“时”。此时,那时,当时。施布:传布,散布。


    【译文】


    可制衣物的布,得名于展开铺设义的“布”,分布铺列众多竖着的经线,用纬线横着来织成布。又说的是远古的时候人们穿着兽皮,女工的始祖从那时开始传布编织缝纫的方法,让众民都用上它。


    14.15 疏者①,言其经纬疏也②。


    【注释】


    ①疏:粗布。


    ②经纬:织物的纵线和横线。疏:稀疏。


    【译文】


    疏,是说粗布的经线和纬线稀疏。


    14.16 绢①,也②,其丝厚而疏也③。


    【注释】


    ①绢:平纹的生丝织物,似缣而疏,挺括滑爽。


    ②(jiān):原作“”,为“”字之形讹,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下同。段玉裁曰:“《初学记》两引。,‘古千’切,古‘坚’字也,当从‘糸’,‘臣’声。”,同“坚”。坚固,牢固。


    【译文】


    绢,得名于“”,绢中的丝坚固厚实而又稀疏。


    14.17 缣①,兼也②,其丝细致③,数兼于布绢也。


    【注释】


    ①缣(jiān):双丝织的浅黄色细绢。


    ②兼:两倍或两倍以上。此指两倍。


    ③细致:细密精致。


    【译文】


    缣,得名于“兼”,缣的丝细密精致,数量是绢的双倍。


    14.18 细致①,染缣为五色,细且致②,不漏水也。


    【注释】


    ①细致:细密的缯、练等丝织品。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徐复校分开另立为条。徐复《〈释名〉补疏》:“《释名》原本‘细致’分列,不误。毕沅</a>改之非是。《广雅</a>·释器》:‘致,练也。’王念孙</a>疏证:‘致,一名细致。《释名》:“细致,染缣为五色,细致不漏水也。”《潜夫论</a>·浮侈篇》云:“从奴仆妾,皆服葛子升越,筒中女布,细致绮縠,冰纨锦绣。”’”按,徐先生所说的“分列”,指“细致”单独为一个词头而言,与我们说的“与上条不分”不矛盾。


    ②致:密致,精密。


    【译文】


    细致,把缣染成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又细又密,不漏水。


    14.19 练①,烂也②,煮使委烂也③。


    【注释】


    ①练:柔软洁白的丝绢。


    ②烂:本指食物煮得很熟后的松软状态。此指丝绢煮后松软的状态。


    ③委:通“萎”。柔软。


    【译文】


    练,得名于“烂”,把蚕茧煮得松软熟烂。


    14.20 素①,朴素也②,已织则供用③,不复加巧饰也④。又物不加饰,皆自谓之素⑤,此色然也。


    【注释】


    ①素:白色生绢。


    ②朴素:质朴,无文饰。


    ③供用:供给使用。


    ④不复:不再。巧饰:工巧装饰。


    ⑤自:自然,当然。


    【译文】


    素,因其朴素而得名,已经织出的就供给使用,不再加以工巧的装饰。又说的是物品不加装饰,当然都可以叫作“素”,这种颜色就是这样。


    14.21 绨①,似虫之色②,绿而泽也③。


    【注释】


    ①绨(tí):厚实平滑而有光泽的丝织物。


    ②(tí):螗(táng),一种小蝉,背青绿色,头有花冠。


    ③泽:光滑,光润,光亮。


    【译文】


    绨,因其像螗的颜色而得名,发绿而有光泽。


    14.22 锦①,金也,作之用功重②,其价如金③。故其制字④,“帛”与“金”也。


    【注释】


    ①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②用功:下功夫。重(zhòng):繁重,大。


    ③其:原书前有“于”,据段玉裁、疏证本等删去。段玉裁曰:“《初学记》无‘于’字。”


    ④制字:造字。


    【译文】


    锦,得名于“金”,制作时下的功夫大,它的价值像黄金。所以为它造的字,是“帛”加上“金”。


    14.23 绮①,欹也②,其文欹邪③,不顺经纬之纵横也。有杯文④,形似杯也。有长命⑤,其彩色相间⑥,皆横终幅⑦,此之谓也。言“长命”者,服之使人命长⑧,本造者之意也⑨。有棋文者⑩,方文如棋也。


    【注释】


    ①绮(qǐ):有花纹的丝织品。


    ②欹(qī):歪斜,倾斜。


    ③文:纹理,花纹。欹邪:歪斜,倾斜。邪,不正。


    ④杯文:杯形的花纹。此指一种有杯形花纹的丝织品。


    ⑤长命:长寿。此指一种彩色相间的长花纹的丝织品。


    ⑥彩色:多种颜色。相间(jiàn):相互隔开,一个隔着一个。


    ⑦横:横贯。终:整个,由始至终的。幅:指布帛或纸张。


    ⑧服:穿。


    ⑨造者:原作“造意”,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造者,今本讹作‘造意’,据《太平御览》引改。”


    ⑩棋文:棋盘上的方格式花纹。此指有棋文的丝织品。


    【译文】


    绮,得名于“欹”,它的花纹是倾斜的,不顺从经线的竖向和纬线的横向路线。有种绮叫杯文,花纹的形状像杯子。有种绮叫长命,它的多种颜色相互间隔,横贯穷尽整幅绮的宽度,说的就是这个。之所以叫作“长命”,是说穿着它能够使人寿命延长,本来是织造者的意图。有种绮叫棋文,方形的花纹像棋盘。


    14.24 绫①,凌也②,其文望之,如冰凌之理也③。


    【注释】


    ①绫(líng):一种薄而细、纹如冰凌、光如镜面的丝织品。


    ②凌(líng):冰,积聚的冰。


    ③冰凌:冰。理:纹路。


    【译文】


    绫,得名于“凌”,它的花纹看上去,犹如冰凌的纹理。


    14.25 绣①,修也②,文修修然也③。


    【注释】


    ①绣:用彩色线在布帛上刺成花、鸟、图案等。


    ②修:美好。


    ③文:纹理,花纹。修修:美好貌。


    【译文】


    绣,得名于“修”,花纹漂漂亮亮的样子。


    14.26 罗①,文疏罗也②。


    【注释】


    ①罗:稀疏而轻软的丝织品。


    ②疏罗:稀疏,疏散。罗,分布,分散。


    【译文】


    罗,因其纹理稀疏分散而得名。


    14.27 纚①,簁也②,粗可以簁物也③。


    【注释】


    ①纚(xǐ):束发用的帛。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段玉裁、疏证本、吴志忠本分开另立为条。


    ②簁(shāi):犹“筛”,将东西放在筛具中来回摇动,以别粗细,去尘土。


    ③粗:粗疏,粗略。


    【译文】


    纚,得名于“簁”,粗疏得可以用来筛除细小的物品。


    14.28 令辟①,经丝贯杼中②,一间并③,一间疏④,疏者苓苓然⑤,并者历辟而密也⑥。


    【注释】


    ①令辟:布帛名。所指未详。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本分开另立为条。


    ②经丝:编织时纵向的丝线。杼(zhù):织机的梭子。疑当作“柚(zhóu)”,也就是筘(kòu),织机的主要部件,由薄长的钢片(筘齿)按一定的密度排列后予以固定,形状像梳子。经线从筘缝中依次穿过。纬线通过经线后,筘即将纬线并紧(也称“打纬”)而成织品。《诗经·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朱熹</a>集传:“杼,持纬者也;柚,受经者也。”


    ③间(jiān):量词。格,片。并:通“傍”。依傍,紧挨。


    ④疏:分开,分散。


    ⑤苓苓:即“笭笭”。形容空疏的样子。


    ⑥历辟:严密貌。


    【译文】


    令辟,编织时纵向的丝线贯穿在梭子里,一格紧挨,一格稀疏,稀疏的玲珑明彻,紧挨的闭合严密。


    14.29 纺粗丝织之曰“疏”①。疏,寥也②,寥寥然也③。


    【注释】


    ①粗丝:絮,一种粗丝绵。疏:指粗布。


    ②寥(liáo):空虚。


    ③寥寥:空虚貌。


    【译文】


    把粗糙的丝绵纺成线织成的布叫作“疏”。疏,得名于“寥”,空落落的样子。


    14.30 縠①,粟也②,其形蹙蹙而踧③,视之如粟也。又谓“沙縠”④,亦取踧踧如沙也⑤。


    【注释】


    ①縠(hú):绉(zhòu)纱,有皱纹的纱。


    ②粟(sù):谷粒。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引申可指皮肤触寒而收缩起粒,这也接近縠的外形。


    ③蹙蹙(cù):原作“足足”,据吴翊寅、王先谦校改。吴翊寅校议:“原本作‘足足’,《御览》引作‘戚戚’,皆‘蹙蹙’之讹,依本书例作‘蹙蹙’为是。”蹙蹙,皱缩的样子。踧(cù):通“蹙”。皱缩。


    ④沙縠:绉纱。


    ⑤踧踧:同“蹙蹙”。局缩不展的样子。


    【译文】


    縠,得名于“粟”,它的形状皱巴巴地蹙缩,看起来像是小米粒。又叫作“沙縠”,也是选取它皱缩凸起如沙粒的特征而命名。


    14.31 繐①,齐人谓凉谓“惠”②,言服之轻细凉惠也③。


    【注释】


    ①繐(suì):细而稀疏的麻布。


    ②齐:古国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谓:卢文弨、吴志忠等校作“为”。吴志忠曰:“‘为’依毕校。”惠:柔和,此指凉爽。


    ③轻细:指薄而细致。凉惠:犹言“凉快”。凉爽。


    【译文】


    繐,齐国一带的人把凉说成“惠”,说的是穿上它轻薄细致感觉凉快。


    14.32 纨①,涣也②,细泽有光,涣涣然也③。


    【注释】


    ①纨(wán):白色细绢。


    ②涣:同“焕”。光明,灿烂。


    ③涣涣:犹“焕焕”。光彩闪耀的样子。


    【译文】


    纨,得名于“涣”,细致而有光泽,亮闪闪的样子。


    14.33 蒸栗①,染绀使黄②,色如蒸栗然也。


    【注释】


    ①蒸栗:黄色的丝织品。


    ②绀(gàn):深青透红之色。此指这种颜色的丝织品。


    【译文】


    蒸栗,把深青透红的丝织品染成黄色,颜色像是蒸熟的栗子那样。


    14.34 绀,含也,青而含赤色也。


    【译文】


    绀,得名于“含”,青色之中含有红色。


    14.35 绵犹缅缅①,柔而无文也。


    【注释】


    ①绵(mián):丝绵。缅缅:原作“湎湎”,据胡吉宣《〈玉篇〉引书考异》校改。胡吉宣曰:“六朝原本‘湎湎’作‘缅缅’,顾氏引刘兆注《穀梁传》云:‘缅谓轻而薄也。’《说文》:‘微丝也。’故成国以‘缅缅’形况绵质之轻柔也。今作‘湎’,讹字也。”缅缅,轻柔貌。


    【译文】


    绵犹如说“缅缅”,轻柔而又没有花纹。


    14.36 纶①,伦也②,作之有伦理也③。


    【注释】


    ①纶(lún):丝绵。


    ②伦:条理,顺序。


    ③伦理:条理。


    【译文】


    纶,得名于“伦”,制作它是有条理的。


    14.37 絮①,胥也②,胥久故解落也③。


    【注释】


    ①絮:粗丝绵。


    ②胥(xū):等待。


    ③故:必定,一定。解落:解散,散落。


    【译文】


    絮,得名于“胥”,等待长久了就必定散落。


    14.38 紬①,抽也,抽引丝端②,出细绪也③。又谓之“絓”④。絓,挂也,挂于杖端⑤,振举之也⑥。


    【注释】


    ①紬(chóu):粗绸,用废茧残丝纺织成的织物,也指丝缕。


    ②抽引:抽取引出。


    ③绪:丝头。


    ④絓(kuā):从废茧中抽缫出的粗丝,或缫茧时弄结了的丝。


    ⑤杖:原作“帐”,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疏证本曰:“今本‘杖’作‘帐’,据《太平御览》引改。”杖,棍棒或棒状物。


    ⑥振举:扬起,举起。


    【译文】


    紬,得名于“抽”,抽取拉出丝的一端,引出细的丝绪。又叫作“絓”。絓,得名于“挂”,挂在棍棒的一端,举起它来。


    14.39 著茧曰“莫”。莫,幕也①,贫者著衣②,可以幕络絮也③。或谓之“牵离”④,煮熟烂⑤,牵引使离散⑥,如绵然也。


    【注释】


    ①著(zhuó)茧曰“莫(mì)”。莫,幕也:原作“茧曰幕也”,据卢文弨、疏证本,结合吴翊寅校议增补。卢文弨、疏证本据《太平御览》于“茧”前增一“煮”字,于“曰”后增两“莫”字。吴翊寅曰:“‘煮茧’当作‘著襺’。《玉藻》:‘纩为茧,蕴为袍。’郑云:‘衣有著之异名也。纩谓新绵也。’《左传</a>》‘重茧’疏云:‘茧谓新绵著袍。’《说文》作‘襺’,云:‘以絮曰襺。’是‘茧’即‘襺’之叚借字。又《说文》:‘絮,敝绵也。’郑云‘新绵’,许云‘敝绵’,说虽稍异,然则襺用新绵,著其表以幕络敝絮,则二家之谊可通矣。”著,用絮填充。茧,丝絮的疙瘩。莫,通“幂(mì)”。封,覆盖。此指里面铺摊丝茧的衣服。幕:覆盖,笼罩。


    ②著衣:在衣服里填充丝絮。


    ③幕络:犹“莫落”。缀结。


    ④牵离:系(lí),疙瘩。指打结的丝、劣等絮。


    ⑤熟烂:熟透。


    ⑥牵引:拉,拖。离散:分离,分散。


    【译文】


    在衣服里铺摊丝絮疙瘩叫作“莫”。莫,得名于“幕”,贫穷的人在衣服里铺摊纤维物质,可以缀结丝絮疙瘩。又叫作“牵离”,拉扯丝絮疙瘩使它松散,就像丝绵一样。


    释首饰第十五


    【题解】


    首饰,本指戴在头上的装饰品,不过本篇所称的“首饰”涵盖的内容比较宽泛,包括冠帽,衣冠成套的盛装礼服,簪钗、珠玉等饰品,镜、梳、刷、镊等用具,还有假发、脂粉油膏等美妆物品,使人得以想见古人的衣着打扮和当时的社会时髦风尚。


    15.1 冠①,贯也②,所以贯韬发也③。


    【注释】


    ①冠(guān):帽子的总称。


    ②贯:串连,连结。


    ③所以:用以,用来。韬(tāo)发:未成年者用帻(zé)巾包扎头发。韬,包扎,敛束。


    【译文】


    冠,得名于“贯”,用来连贯包扎着的头发。


    15.2 缨①,颈也,自上而系于颈也。


    【注释】


    ①缨(yīng):系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于冠,结在下巴的下面。


    【译文】


    缨,得名于“颈”,从上面垂下系在颈部。


    15.3 笄①,系(係)也②,所以系(係)冠,使不坠也③。


    【注释】


    ①笄(jī):簪。古时用以贯穿发髻或固定弁、冕。


    ②系(xì,係):联结,维系。此指固定。


    ③不坠:不掉落。


    【译文】


    笄,得名于“系(係)”,用来固定住帽子,使它不坠落。


    15.4 祭服曰“冕”①。冕犹俯也②。俯,平直貌也。亦言“文”也③,玄上纁下④,前后垂珠⑤,有文饰也⑥。


    【注释】


    ①服:穿戴。冕(miǎn):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行朝仪、祭礼时所戴的礼帽。冕冠主要由冠圈、玉笄、冕延、冕旒(liú)、充耳等部分组成,冕延是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延板,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君王应关怀百姓。


    ②俯:卧伏。


    ③文:彩色交错。也指花纹。


    ④玄:赤黑色。后多用以指黑色。在此指冕板的上面用赤黑色的细布帛包裹。纁(xūn):浅绛色。在此指冕板的下面用浅绛色的细布帛包裹。浅绛色和黑色,古代以为象征天地之色。


    ⑤珠:此指冕旒,冕的前后有两段垂旒,用五彩丝线穿五彩圆珠而成,象征君王有所见有所不见。


    ⑥文饰:彩饰。此指后文中的龙纹、鷩纹、藻纹等。


    【译文】


    祭祀时戴的叫作“冕”。冕,得名于“俯”。俯,平坦不弯曲的样子。也说的是“文”,赤黑色在上面而浅绛色在下面,前面和后面都有下垂的珠串,并且有花纹彩饰。


    15.5 有衮冕①,衮②,卷也,画卷龙于衣也③。


    【注释】


    ①衮(gǔn)冕:搭配衮衣的礼帽。


    ②衮:古代帝王与上公穿的绣有卷龙的礼服。


    ③画:绘,作图。此指以针线作图,即绣。卷龙: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


    【译文】


    有衮冕,衮,得名于“卷”,绣有蟠卷的龙在礼服上。


    15.6 有鷩冕①,鷩②,雉之憋恶者③,山鸡是也④。鷩,憋也,性急憋⑤,不可生服⑥,必自杀。故画其形于衣,以象人执耿介之节也⑦。


    【注释】


    ①鷩(bì)冕:搭配鷩衣的礼帽。鷩,绣有鷩形图案的礼服。


    ②鷩:雉的一种。即锦鸡。


    ③雉:通称野鸡、山鸡。雄者羽色美丽,尾长,可做装饰品。雌者尾较短,灰褐色。善跑,不能远飞。憋恶:凶恶。憋,恶。也指急。


    ④山鸡:形似雉。雄者羽毛红黄色,有黑斑,尾长;雌者黑色,微赤,尾短。古称鸐雉,今名锦鸡。


    ⑤急憋:急躁,猛烈。


    ⑥服:顺从,降服。


    ⑦象:象征。执:持守。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节:节操,气节。


    【译文】


    有鷩冕,鷩,是雉鸡里面脾性急躁凶恶的一种,也就是山鸡。鷩,得名于“憋”,脾性急躁,不能活着降服,否则它一定会杀死自己。所以把它的形象画在衣服上,用来象征人秉持正直不阿和廉洁自持的节操。


    15.7 毳冕①,毳②,芮也③,画藻文于衣④,象水草之毳芮温暖而洁也⑤。


    【注释】


    ①毳(cuì)冕:搭配毳衣的礼帽。


    ②毳:鸟兽的细毛。也指毛皮或毛织品所制衣服。


    ③芮(ruì):草初生时鲜嫩柔软的样子。


    ④藻文:古代官员衣服上所绣作为标志用的水藻图纹。


    ⑤毳芮:细小柔软貌。


    【译文】


    毳冕,毳,得名于“芮”,在衣服上画有水藻的图纹,象征水草的轻细柔软,暖和而又整洁。


    15.8 黹冕①,黹②,紩也③,紩粉米于衣也④。此皆随衣而名之也⑤,所垂前后珠转减耳⑥。


    【注释】


    ①黹(zhǐ)冕:原作“黻(fú)冕”,据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下同。黹冕,古代贵族用的有绣饰的礼帽。


    ②黹:做针线,刺绣。


    ③紩(zhì):缝,用针线连缀。


    ④紩粉米于衣也:本句前面原有“画黻”二字,据段玉裁、疏证本、吴志忠本删。疏证本曰:“‘画黻’二字疑衍文。黹冕,衣刺粉米,一章,无画,裳刺黼黻,二章,故得‘黹’名。《周礼》作‘希冕’,康成注云:‘希刺粉米,无画也。……’案:此乃所谓‘黻冕’。今并合二冕,无分别,似非。”粉米,原作“文彩”,据吴志忠本改。粉米,古代贵族礼服上的白色米形绣文。


    ⑤此:指上述“衮冕”“鷩冕”“毳冕”“黹冕”等。它们都是根据衣服所绣的图案而得名。名:起名字,命名。


    ⑥转(zhuǎn)减:递减,逐渐减少。转,渐渐。


    【译文】


    黹冕,黹,得名于“紩”,在礼冠上缝上白色米形的花纹。这些冠冕都依据衣服的不同而命名,前后垂挂的珠子也逐渐地减少。


    15.9 章甫</a>①,殷冠名也②。甫③,丈夫也④,服之所以表章丈夫也⑤。


    【注释】


    ①章甫:殷代一种常用的黑布礼冠,前方后圆,较高深。后亦泛指士大夫之冠。


    ②殷冠:殷代的礼冠。


    ③甫:古代为男子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④丈夫:指成年男子。


    ⑤服:穿戴。表章:表明。


    【译文】


    章甫,是殷商时代的礼冠名称。甫,因丈夫而得名,戴上章甫用来表明已成为大男人。


    15.10 牟追①,牟②,冒也③,言其形冒发追追然也④。


    【注释】


    ①牟(móu)追:古冠名。形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


    ②牟:通“鍪(móu)”。形似头盔的帽子。


    ③冒:覆盖,笼罩。


    ④追追:堆高貌。追,通“堆”。小丘。


    【译文】


    牟追,牟,得名于“冒”,说的是它的形状是笼罩着头发而显得高高的样子。


    15.11 收①,夏后氏冠名也②,言收敛发也③。


    【注释】


    ①收:夏代对冠的称呼。


    ②夏后氏:指禹建立的夏王朝。


    ③收敛:收拢,聚敛。


    【译文】


    收,是夏朝的礼冠名称,说的是它能收拢头发。


    15.12 委貌①,冠形又委曲之貌②,上小下大也。


    【注释】


    ①委貌:古代冠帽的一种,用黑色丝绢缝制而成,高四寸,长七寸,形似覆杯。


    ②又:通“有”。委曲:原作“委貌”,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疏证本曰:“委曲之貌,今本作‘又委貌之貌’,据《太平御览》引改。”委曲,弯曲。


    【译文】


    委貌,礼冠的形状有弯曲的面貌,上面小而下面大。


    15.13 弁①,如两手相合抃时也②。以爵韦为之③,谓之“爵弁”④;以鹿皮为之,谓之“皮弁”⑤;以韎韦为之⑥,谓之“韦弁”也⑦。


    【注释】


    ①弁(biàn):古代贵族穿礼服时用的一种帽子。赤黑色的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


    ②抃(biàn):鼓掌,拍手表示欢欣。


    ③爵韦(wéi):赤黑色的皮革。爵,通“雀”。赤黑色。


    ④爵弁:古代礼帽的一种,次冕一等。


    ⑤皮弁:用白鹿皮制成的帽子。


    ⑥韎(mèi)韦:染成赤黄色的皮子,用作蔽膝护膝。


    ⑦谓之“韦弁”:原书无,据吴志忠本、巾箱本等增补。


    【译文】


    弁,戴时就像两只手合拍鼓掌时那样。用赤黑色的皮革做的,叫作“爵弁”;用鹿皮做的,叫作“皮弁”;用赤黄色的皮子做的,叫作“韦弁”。


    15.14 纚①,以韬发者也②,以纚为之③,因以为名。


    【注释】


    ①纚(xǐ):束发的帛。


    ②以:用来。


    ③以纚为之:用纚这种布帛做的。按,14.27条:“纚,簁也,粗可以簁物也。”“纚”这个词在《释采帛》和《释首饰》两篇中,前者指织品,后者指饰品,意义各有侧重。


    【译文】


    纚,是用来包扎头发的,用丝帛做的,所以用“纚”作名称。


    15.15 总①,束发也②,总而束之也③。


    【注释】


    ①总:束发的带子。


    ②束发:束扎发髻。也指用以束发的头饰。


    ③总:聚合,汇集。束:捆缚。


    【译文】


    总,是用来扎束头发的头饰,聚拢到一起再捆扎起来。


    15.16 帻①,赜也②,下齐员③,赜然也。


    【注释】


    ①帻(zé):包扎发髻的巾。


    ②赜(zé):原作“蹟”,据《后汉书</a>》及《太平御览》引改。《后汉书</a>·舆服志》:“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七《服章四》引《释名》:“帻,赜也,下齐眉,赜然也。”本书19.26条:“册,赜也,敕使整赜,不犯之也。”亦正作“赜”字。赜,通“嫧(zé)”。整齐。


    ③齐员:平齐而呈圆形。员,同“圆”。一说作“眉”,下同。齐眉,与眉毛齐平。


    【译文】


    帻,得名于“赜”,下面平齐而呈圆形,很整齐的样子。


    15.17 兑①,上小下大②,兑兑然也③。或曰“聗”④,聗折其后也⑤;或曰“帻”,形似帻也。贱者所著曰“兑发”⑥,作之裁裹发也⑦;或曰“牛心”⑧,形似之也。


    【注释】


    ①兑(ruì):上小下大。此指上小下大的尖形帽子。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吴志忠本分开另立为条。吴翊寅校议:“吴本别为条。案:毕本‘兑’上有‘或曰’二字,云:‘据谊增。’今考本书,‘兑’‘帻’对文,各为一条。下言‘兑或曰帻’,此不当作‘帻或曰兑’也。”


    ②上小下大:原作“上下小大”,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


    ③兑兑:尖尖的样子。兑,同“锐”。尖,上小下大。


    ④聗(liè):包发的头巾。


    ⑤聗:耳垂。此指像耳垂一样。


    ⑥贱者:地位低下的人。著(zhuó):穿,戴。


    ⑦裁:通“才”。仅仅。


    ⑧牛心:形似牛的心脏的头巾。


    【译文】


    兑,上面小下面大,尖尖的样子。有人把它叫作“聗”,折叠在后面像耳垂似的;有人把它叫作“帻”,因为形状像帻。地位低下的人戴的叫作“兑发”,制作的大小刚刚掩盖住头发;有人把它叫作“牛心”,形状与牛心相似。


    15.18 帽,冒也①。


    【注释】


    ①冒:覆盖,蒙住。指戴帽。


    【译文】


    帽,得名于“冒”。


    15.19 巾①,谨也②,二十成人③,士冠④,庶人巾⑤,当自谨修于四教也⑥。


    【注释】


    ①巾:供擦拭、覆盖、包裹、佩带等用的一方布帛。古人以巾裹头,后即演变成冠的一种。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疏证本、吴志忠本及卢文弨校分开另立为条。


    ②谨:谨慎,慎重。又指谨严,严格。


    ③成人:成年。


    ④士:介于大夫与庶人之间的阶层。亦泛称知识阶层。冠(guàn):戴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guān)礼,叫作冠(guàn)。


    ⑤庶人:平民,百姓。巾:指戴头巾。


    ⑥谨修:谓敬慎修习、守持。四教:旧时的四项教育科目。所指因教育对象而异。其一,孔子</a>以文、行、忠、信为教人的四要目。其二,指儒家所传授的四门学科:诗、书、礼、乐。其三,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四,指治家的四条准则:勤、俭、恭、恕。


    【译文】


    巾,得名于“谨”,二十岁成为成年人,知识阶层举行加冠礼,平民戴上头巾,应当敬慎修习并守持四项教育科目了。


    15.20 簪①,兓也②,以兓连冠于发也③。


    【注释】


    ①簪(zān):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②兓(jīn):同“尖”。


    ③连:连接,连缀。此指固定。


    【译文】


    簪,得名于“兓”,用它的尖端把帽子固定到头发上。


    15.21 叉①,杈也②,因形名之也。


    【注释】


    ①叉(chāi):原作“又”,据吴志忠本、顾广圻校改。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吴志忠本及顾广圻等校分开另立为条。顾广圻曰:“当作‘叉,杈也’,另为一条。”吴翊寅校议:“吴本作‘叉,杈也’,云各本误连上为条,今正。案:‘叉杈’与‘又枝’形近,故讹。《艺文类聚》引本书:‘叉,枝(当作“杈”)也,因形名之也。’即此条。古‘钗’字皆作‘叉’,与‘簪’对文,故系‘簪’下。毕移补‘爵钗’上,非是。各本合‘簪’为条,亦非是。”叉,同“钗”。妇女头上所戴的首饰,形似叉(chā),用金、玉制成。


    ②杈:原作“枝”,据吴志忠本、顾广圻等校改。杈,树干的歧枝或植物的杈枒。借指叉状。


    【译文】


    叉,得名于“杈”,是根据它的形状命名的。


    15.22 揥①,摘也②,所以摘发也③。


    【注释】


    ①揥(tì):搔头的簪。


    ②摘(zhì):搔头,也指搔。


    ③摘发:刮梳头发。


    【译文】


    揥,得名于“摘”,是用来刮梳头发的。


    15.23 导①,所以导栎鬓发②,使入巾帻之里也③。或曰“栎鬓”④,以事名之也⑤。


    【注释】


    ①导:引头发入冠帻的器具。栉(zhì,梳篦的总称)的一种,常以玉为之,也作为首饰。


    ②栎(lì):刮擦。鬓(bìn)发:鬓角的头发,是在耳朵前面的一绺(liǔ)头发或一簇卷发。


    ③巾帻:头巾,以幅巾制成的帽子。


    ④栎鬓:梳理鬓发的梳子。


    ⑤事:才能。此指功能、作用。


    【译文】


    导,是用来引导头发或刮擦鬓发的,使它们进入头巾的里面。有人叫作“栎鬓”,是根据它的作用命名的。


    15.24 镜①,景也②,言有光景也③。


    【注释】


    ①镜:用来反映物体形象的器具。古代用铜、铁等金属磨光制成。


    ②景(jǐng):亮光,日光。一读yǐng,同“影”。影子。


    ③光景:光辉,光亮。


    【译文】


    镜,得名于“景”,说的是有亮光。


    15.25 梳,言其齿疏也①。数言比②,比于疏③,其齿差数也④。比,言细相比也⑤。


    【注释】


    ①疏:稀疏,稀少。


    ②数(cù):细密,稠密。比:篦(bì)子。用竹子制成的梳头、洁发用具。中间有一梁,两侧有密齿。


    ③比:紧密,细密。疏:通“梳”。梳子。


    ④差(chā):比较,略微。


    ⑤相比:互相靠拢。比,近,靠近。


    【译文】


    梳,说的是它的齿稀疏。齿稠密的叫作“比”,比起梳子来,它的齿略微密一些。比,说的是齿细密而互相靠拢。


    15.26 刷①,帅也②,帅发,长短皆令上从也③。亦言瑟也④,刷发令上,瑟然也。


    【注释】


    ①刷:刷子。涂抹、刷刮用具。


    ②帅:引导。


    ③上从:跟着向上。从,跟从,跟随。


    ④瑟:洁净、明亮貌。


    【译文】


    刷,得名于“帅”,引导头发,无论长的短的都让它跟着向上。也说的是“瑟”,刷刮头发使它们朝上,显得洁净明亮。


    15.27 镊①,摄也②,摄取发也③。


    【注释】


    ①镊:拔除毛发或夹取细小东西的钳子,又指用镊子拔除或夹取。


    ②摄:捉拿,提起,执持。


    ③摄取:捉取,夹取。


    【译文】


    镊,得名于“摄”,夹取头发。


    15.28 绡头①,绡②,钞也③,钞发使上从也。或曰“陌头”④,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⑤。齐人谓之“”⑥,言敛发使上从也。


    【注释】


    ①绡(xiāo)头:古代束发的头巾。


    ②绡:薄的生丝织品,轻纱。


    ③钞:同“抄”。抓取,拿。


    ④陌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⑤陌:通“帕(mò)”。裹扎。


    ⑥齐:古国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yé):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译文】


    绡头,绡,得名于“钞”,收敛头发使它们向上。有人叫它“陌头”,说的是从后面横向裹扎到前面。齐国一带的人把它叫作“”,是说收敛头发使它们朝上。


    15.29 王后首饰曰“副”①。副,覆也②,以覆首。亦言“副贰”也③,兼用众物成其饰也④。


    【注释】


    ①王后:天子的嫡妻。副:假髻。假发所做之髻。古代贵族妇女头饰。


    ②覆:覆盖,遮蔽。


    ③副贰:古时妇女以假发制成的发髻。


    ④众物:万物,诸物。


    【译文】


    王后的首饰叫作“副”。副,得名于“覆”,用来覆盖头部。也说的是“副贰”,同时使用众多物品制成这种首饰。


    15.30 编①,编发为之②。


    【注释】


    ①编(biàn):结发为辫。后作“辫”。这里作名词,指辫子。


    ②编(biān):交织,编结。


    【译文】


    编,编结头发成为辫子。


    15.31 次①,次第发也②。


    【注释】


    ①次:原书无,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补。疏证本曰:“今本脱此字,据《周礼》注增。”篆字疏证本所补为“(cì)”字,曰:“‘’,《周礼》作‘次’。郑注《追师》云:‘次,次第发长短为之,所谓髲鬄(bì dì)。’”次,同“”。发饰。古时以受髡(kūn)刑者或贱民的头发编成紒(jì,髻),供贵族妇女饰用。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吴志忠本分开另立为条。


    ②次第:排比编次。


    【译文】


    次,排比编次头发。


    15.32 髲①,被也②,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③。


    【注释】


    ①髲(bì):原作“发”,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髲,假发。


    ②被:加上。


    ③得以:可以,赖以。


    【译文】


    髲,得名于“被”,头发少的人可以用假发补助他的头发。


    15.33鬄①,剔也②,剔刑人之发为之也③。


    【注释】


    ①鬄(dì):原作“(qián)”,据卢文弨、吴志忠本等校改。鬄,又作“髢”或“髰”,形近而讹为“”。鬄,假发。


    ②剔(tì):同“剃”。用刀刮去毛发。


    ③刑人:受刑之人,古代多以刑人充服劳役的奴隶。


    【译文】


    鬄,得名于“剔”,剃掉受刑之人的头发做成假发。


    15.34 步摇①,上有垂珠②,步则摇也③。


    【注释】


    ①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


    ②垂珠:悬挂的珠串。


    ③步:行走。


    【译文】


    步摇,上面有悬挂的珠串,走路就会摇动。


    15.35 簂①,恢也②,恢廓覆发上也③。鲁人曰“”④。,倾也⑤,著之倾近前也⑥。齐人曰“”⑦,饰形貌也⑧。


    【注释】


    ①簂(guó):妇女覆于发上的饰物。


    ②恢:弘大,宽广。


    ③恢廓:宽宏,宽阔。


    ④鲁: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兖州东南至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kuǐ):古代用以束发固冠的发饰。


    ⑤倾:偏斜,倾斜。


    ⑥著(zhuó):戴。近前:靠近前方。


    ⑦(mào):原作“幌”,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段玉裁曰:“《广雅》:‘簂谓之。’音‘皃’,《玉篇》《广韵》皆云:‘,帼也。’亡教切。‘’‘皃’于同音求之。”,古代妇女的发饰,覆于发上。


    ⑧形貌:外形容貌。


    【译文】


    簂,得名于“恢”,形体宽大覆盖在头发上。鲁国一带的人把它叫作“”。,得名于“倾”,戴在头上倾斜靠近前方。齐国一带的人把它叫作“”,用它来装饰外形容貌。


    15.36 华胜①:华②,象草木华也;胜③,言人形容正等④,一人著之则胜也⑤。蔽发前为饰也⑥。


    【注释】


    ①华(huā)胜:原书无,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本增补。疏证本曰:“今本脱此二字,据《太平御览》引增。”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


    ②华:花。按,原书“华”与上条连接,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分开提行另起。


    ③胜:胜过,超过。按,“胜”及以下原书另起,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与上文相连。


    ④形容:外貌,模样。正等:相当,相同。


    ⑤著(zhuó):戴。


    ⑥蔽发前为饰也:按,此句原书另起,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与上文相连。


    【译文】


    华胜:华,是说它像草木的花;胜,说的是人们的外貌相当,有一个人戴上它就胜出了。华胜遮蔽头发前面作为装饰。


    15.37 爵钗①,钗头及上施爵也②。


    【注释】


    ①爵钗:饰以雀形的发钗。


    ②钗头:钗的首端。施:设置,安放。爵:通“雀”。麻雀等小鸟。此指鸟形装饰物。


    【译文】


    爵钗,钗的头部及其上面安放有雀鸟型的装饰。


    15.38 瑱①,镇也②,悬当耳旁③,不欲使人妄听④,自镇重也⑤。或曰“充耳”⑥,充,塞也,塞耳亦所以止听也⑦。故里语曰⑧:“不瘖不聋⑨,不成姑公⑩。”


    【注释】


    ①瑱(tiàn):古人垂在冠冕两侧用以塞耳的玉坠。


    ②镇:用重物压在上面,向下加重量。


    ③当(dāng):遮蔽,阻挡。


    ④妄听:乱听,偏听。


    ⑤镇重:镇定,庄重。


    ⑥充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


    ⑦塞耳:堵住耳朵。谓有意不听。


    ⑧里语:民间谚语。里,乡村的庐舍、宅院。后泛指乡村居民聚落。


    ⑨瘖(yīn):失音病,哑。


    ⑩姑公:丈夫的父母,即公婆。


    【译文】


    瑱,得名于“镇”,垂挂在冠冕两侧挡住耳朵两旁,不想让人乱听,自己庄重一些。有人把它叫作“充耳”,充,就是塞,堵住耳朵也是用来止住听闻的。所以民间谚语说:“不哑不聋,当不成婆婆和公公。”


    15.39 穿耳施珠曰“珰”①,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②。蛮夷妇女轻浮好走③,故以此琅珰锤之也④。今中国人效之耳⑤。


    【注释】


    ①穿耳:在耳朵上穿孔,饰以珠环。珰(dāng):古代妇女的耳饰。


    ②蛮夷:古代中原地区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为:穿,着。此指戴。


    ③轻浮:轻佻浮夸。浮,原作“淫”,据卢文弨、疏证本校改。疏证本曰:“今本‘浮’误作‘淫’,据《太平御览》引改。”好(hào):喜欢,爱好。走:疾趋,奔跑。


    ④琅珰(láng dāng):同“锒铛”。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的声音。锤(chuí):锻打,敲击。


    ⑤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效:效法,模仿。


    【译文】


    在耳朵上穿孔装上珠环叫作“珰”,本来是出自少数民族地区的穿戴。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轻佻浮夸喜欢乱跑,所以用这个物品琅琅珰珰敲打作响。现在中原地区的人也都效法这种做法了。


    15.40 脂①,砥也②,著面柔滑③,如砥石也。


    【注释】


    ①脂:指面脂、唇脂一类含油脂的化妆品。


    ②砥(dǐ):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③著(zhuó):附着。此指涂抹。


    【译文】


    脂,得名于“砥”,涂抹在脸上使之柔滑,就像质地细腻的磨刀石那样。


    15.41 粉①,分也,研米使分散也②。


    【注释】


    ①粉:妆饰用的白色粉末,亦有染成红色者。


    ②研:研磨,研细。分散:分开,散开。


    【译文】


    粉,得名于“分”,研磨谷米使它分散开来。


    15.42 胡粉①,胡,糊也②,脂和以涂面也③。


    【注释】


    ①胡粉:古时用来搽脸或绘画的铅粉,由西域传入。


    ②糊:指粉加水调和煮成的胶状物。又指涂抹。


    ③和(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黏在一起。涂面:涂饰面部。


    【译文】


    胡粉,胡,得名于“糊”,用油脂搅拌细粉用来抹脸。


    15.43 黛①,代也,灭眉毛去之②,以此画代其处也。


    【注释】


    ①黛: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以画眉。


    ②灭:除尽,使不存在。去:去掉,除去。


    【译文】


    黛,得名于“代”,除尽眉毛不要它,用黛颜料涂画代替眉毛的地方。


    15.44 唇脂①,以丹作之②,象唇赤也。


    【注释】


    ①唇脂:用以涂唇的化妆品。


    ②丹:丹砂等赤色的矿石,可以制成颜料。


    【译文】


    唇脂,用丹砂等做成,像是嘴唇的红色。


    15.45 香泽者①,人发恒枯悴②,以此濡泽之也③。


    【注释】


    ①香泽:指发油一类的化妆品。


    ②恒:经常,常常。枯悴(cuì):犹“枯萎”。


    ③濡泽:沾润。


    【译文】


    香泽,人的头发常常干枯,用香泽来沾湿润泽它。


    15.46 强①,其性凝强②,以制服乱发也③。


    【注释】


    ①强:古代妇女刷发的发胶。


    ②凝强:固定,坚硬。凝,坚定,巩固。强,坚硬。


    ③以:可以,能够。


    【译文】


    强,它的性质坚硬,能制服凌乱的头发。


    15.47 以丹注面曰“勺”①。勺,灼也②。此本天子、诸侯群妾当以次进御③,其有月事者④,止而不御⑤,重以口说⑥,故注此于面,灼然为识⑦,女史见之⑧,则不书其名于第录也⑨。


    【注释】


    ①注:涂抹。勺(dì):同“的”。古代妇女的面饰。


    ②灼(zhuó):明显,明亮,鲜明。


    ③妾:旧时男子在妻以外娶的女子。以次:按次序。进御:指为君王所御幸。


    ④月事:月经。


    ⑤御:与女子交合。


    ⑥重(zhòng):不轻易,难。


    ⑦识(zhì):标志,记号。


    ⑧女史:古代职官名。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


    ⑨书:书写,记录,记载。第:编次。录:簿籍,册籍。


    【译文】


    用丹砂等制成的颜料叫作“勺”。勺,得名于“灼”,这本来是帝王、各国君主的成群姬妾按照次序当值为君王所御幸,其中有来月经的,停止而不能御幸,难以开口说明,所以把这颜料涂抹在脸上,明明白白地作为标志,女官见到了,就不把她的名字编写到当晚当值的次序名单里。


    15.48 粉①,,赤也,染粉使赤,以著颊上也②。


    【注释】


    ①(chēng):原作“”,为“”之形讹。,浅红色。


    ②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部分。


    【译文】


    粉,,是浅红色,给妆粉染色使它变红,用来涂抹在脸颊上。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