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3个月前 作者: 吕思勉
汉族恃其文化之高,把附近的民族,逐渐同化,而汉族的疆域,亦即随之拓展。和汉族接近的民族,当汉族开拓时,自然也有散向四方,即汉族的版图以外去的,然亦多少带了些中原的文化以倶去,这又是中国的文化扩展的路径。
中国民族,以同化力的伟大闻于天下,究竟我们对于异族的同化,是怎样一回事呢?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着眼于中国的地理。亚洲的东部,在世界上,是自成其为一个文化区域的。这一个区域,以黄河、长江两流域为其文化的中心。其北为蒙古高原,便于游牧民族的住居。其南的粤江、闽江两流域,则地势崎岖,气候炎热,开化虽甚早,进步却较迟。黄河、长江两流域,也不是没有山地的,但其下流,则包括淮水流域,以古地理言之,则江、河之间,包括淮、济二水。今黄河下流,为古济水入海之道,黄河则在今天津入海。扩展为一大平原,地味腴沃,气候适宜,这便是中国民族的文化最初函毓之处。汉族,很早的就是个农耕民族,惯居于平地。其所遇见的民族,就其所居之地言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住在山地的,古代称为山戎,多数似亦以农为业,但其农业不及中国的进步。一种是住在平地,大约是广大的草原上,而以畜牧为业的,古人称为骑寇。春秋</a>以前,我族所遇的,以山戎为多,战国以后,才开始和骑寇接触。
夷、蛮、戎、狄,是按着方位分别之辞,并不能代表民族,但亦可见得一个大概。在古代,和中国民族争斗较烈的,似乎是戎狄。据《史记</a>·五帝本纪》,黄帝</a>就北逐獯粥,未知确否。如《史记》此说是正确的,则当时的獯粥,决不在后来的獯粥所在之地。到周朝初年,则和所谓獯粥或称为猃狁,犬戎或称为昆夷、串夷的,争斗甚烈,猃狁亦作玁狁,犬戎亦作畎戎,戎又作夷。此犬或畎字乃译音,非贱视诋毁之辞,昆夷亦作混夷、绲夷,夷亦可作戎,和串夷亦都是犬字的异译,说见《诗经</a>·皇矣正义》。而后来周朝卒亡于犬戎。犬戎在今陕西的中部,甘肃的东部,泾、渭二水流域间,东周以后,大约逐渐为秦人所征服,在其东方的,《春秋》所载,初但称狄,后分为赤狄、白狄。白狄在今陕西境内,向东蔓延到中山。赤狄在今山西、河北境内,大部为晋所并。据《左传</a>》和杜预</a>《注》,赤狄种类凡六:曰东山皋落氏,在今山西昔阳县。曰废咎如,在今山西乐平县。曰潞氏,在今山西潞城县。曰甲氏,在今河北鸡泽县。曰留吁,在今山西屯留县。曰铎辰,在今山西长治县。白狄种类凡三:曰鲜虞,即战国时的中山。曰肥,在今河北藁城县。曰鼓,在今河北晋县。又晋国吕相绝秦,说“白狄及君同州”,则白狄亦有在陕西的。在周朝的西面的,主要的是后世的氐、羌。氐人在今嘉陵江流域,即古所谓巴。羌人,汉时在今黄河、大通河流域。大通河,古遭水。据《后汉书</a>》所载,其初本在黄河之东,后来为秦人所攘斥,才逃到黄河以西去的。据《书经</a>·牧誓》,羌人曾从武王伐纣。又《尚书</a>大传》说:武王伐纣的兵,前歌后舞,《后汉书</a>》说这就是汉时所谓巴氐的兵。这话大约是对的,因为汉世还有一种出于巴氐的巴渝舞,有事实为证。然则这两族,其初必不在今四川、甘肃境内,大约因汉族的开拓,而向西南方走去的。和巴连称的蜀,则和后世的赍字是一音之转,亦即近世之所谓暹。据《牧誓》,亦曾从武王伐纣。战国时,还在今汉中之境,南跨成都。后因和巴人相攻,为秦国所并。
在东北方的民族,古称为貉。此族在后世,蔓衍于今朝鲜半岛之地,其文明程度是很高的宗。但《诗经》已说王锡韩侯,其追其貉。《韩奕</a>》。追不可考。《周官》亦有貉隶,可见此族本在内地,箕子所封的朝鲜,决不在今朝鲜半岛境内,怕还在山海关以内呢!在后世,东北之族,还有肃慎,即今满洲人的祖宗。《左传》昭公九年,周朝人对晋国人说:“自武王克商以来,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此燕当即南燕,亳疑即汤所居之鄣,则肃慎亦在内地,后乃随中国的拓展而东北徙。《国语</a>·晋语》说:成王会诸侯于岐阳,楚与鲜卑守燎,则鲜卑本是南族,后来不知如何,也迁向东北了。据《后汉书》说:鲜卑和乌丸,都是东胡之后。此二族风俗极相像,其本系一个部落,毫无可疑。东胡的风俗,虽少可考,然汉代历史,传者已较详,汉人说他是乌丸、鲜卑所自出,其说该不至误。南族断发,鲜卑婚姻时尚先髡头,即其源出南族之证。然则东胡也是从内地迁徙出去的了。
在南方的有黎族,此即后世所谓俚。古称三苗为九黎之君,三苗系姜姓之国,九黎则系黎民。见《礼记</a>·缁衣》《疏》引《书经·吕刑》郑《注》。此即汉时之长沙武陵蛮,为南蛮的正宗。近世所云苗族,乃蛮字的转音,和古代的三苗之国无涉,有人将二者牵合为一,就错了。《史记》说三苗在江、淮、荆州,《史记·五帝本纪》。《战国·魏策》,吴起</a>说三苗之国,在洞庭、彭蠡之间,《史记·吴起列传》,又见《韩诗外传</a>》。则古代长江流域之地,主要的是为黎族所占据,楚国达到长江流域后,所开辟的,大约是这一族的居地。在沿海一带的,古称为越,亦作粤。此即现在的马来人,分布在亚洲大陆的沿岸和南洋群岛,地理学上称为亚洲大陆的真沿边的。此族有断发文身和食人两种风俗,在后世犹然,古代沿海一带,亦到处有这风俗,可知其为同族。吴、越的初期,都是和此族杂居的。即淮水流域的淮夷、徐戎、山东半岛的莱夷,亦必和此族相杂。《礼记·王制》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此被字为髲字之假借字,即断发,可见蛮夷之俗相同。《左传》僖公十九年,“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可见东夷亦有食人之俗。《续汉书·郡国志》:“临沂有丛亭。”《注》引《博物志</a>》曰:“县东界次睢,有大丛社,民谓之食人社,即次睢之社。”临沂今山东临沂县。随着吴、越等国的进步,此族亦渐进于文明了。西南的大族为濮,此即现在的倮僇。其居地,本在今河南、湖北两省间。《国语·郑语》韦《注》:濮为南阳之国。楚国从河南的西南部,发展向今湖北省的西部,所开辟的,大约是此族的居地。此族又从今湖北的西南境,向贵州、云南分布。战国时,楚国的庄跻,循牂牁江而上,直达滇国,今云南昆明县。所经的,也是这一族之地。庄跻到滇国之后,楚国的巴、黔中郡,巴郡,今四川江北县。黔中郡,今湖南沅陵县。为秦国所夺,庄跻不能来,就在滇国做了一个王。其地虽未正式收入中国的版图,亦已戴汉人为君了,和现在西南土司,以汉人为酋长的一样了。
铜斝这件在淮夷聚居区的安徽省境内发现的铜斝与当时中原的制法极为相似,表明了当地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密切交流和融合。
《礼记·王制》说:古代的疆域,“北不尽恒山”,此所谓恒山,当在今河北正定县附近,即汉朝恒山郡之地。后避文帝讳改常山。自此以南的平地,为汉族所居,这一带山地,则山戎所处,必得把它开拓了,才会和北方骑寇相接,所以汉族和骑寇的接触,必在太原、中山和战国时北燕之地开辟以后。做这件事业的,就是燕、赵两国。赵武灵王开辟云中、雁门、代郡,燕国则开辟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云中,今山西大同县。雁门,今山西右玉县。代郡,今山西代县。上谷,今察哈尔怀来县。渔阳,今河北密云县。右北平,今河北卢龙县。辽西,今河北抚宁县。辽东,今辽宁辽阳县。把现在热、察、绥、辽宁四省,一举而收入版图。
综观以上所述,汉族恃其文化之高,把附近的民族,逐渐同化,而汉族的疆域,亦即随之拓展。和汉族接近的民族,当汉族开拓时,自然也有散向四方,即汉族的版图以外去的,然亦多少带了些中原的文化以俱去,这又是中国的文化扩展的路径。这便是在古代中国同化异民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