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第十一

3个月前 作者: 李浴日
    本篇可看作《九变》《行军》《地形》诸篇的补遗。其中反复论述九种地势的活用法,用兵贵因士卒自然之情,“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便是本篇理论的重心。


    孙子</a>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在用兵之法上</a>,关于地势可分为九种,即散、轻、争、交、衢、重、圮、围、死的九地。


    前篇是说地形的常态,举出六种地形;本篇是述地势的变化,揭出九种地势。前后篇有密切关联。又,本篇所述的九地,除列入《九变》篇中的圮地、衢地、围地、死地外,另加五地。然所谓九地或地势也者,仅为本篇的外貌,非其核心,而全篇所论要以精神为主,即如何把握士兵的心理而利用之,读者往下研究,便可了然。


    北村佳逸说:“九地是论各种地势,即研究人地合一。其实离开土地便没有战争。军舰要有根据地,空军要有飞行基地,不论空军或海军均可以说是地上战的延长。”


    以下是关于九地的说明。


    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


    本国为敌侵入而与敌战于境内,叫作散地,即兵心离散,不能专一作战之地。


    民族战则不然


    【散地】指在本国领土内作战而言,其所受失之大,像地方被蹂躏,人民被残杀与财产被焚掠,这是人人皆知的。至说兵心离散一层,也许在春秋</a>之世的同胞之战,充满着这种现象。但是在现代民族战争中,以民族思想的普遍与澎湃,这种现象已不似以前的严重,倘若再加以政府的巧妙宣传,则士兵必可同仇敌忾,为图自己的生存,为谋民族的解放,而更加团结起来,燃烧着必死的斗志,而抗战到底。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


    进入敌国尚浅之地,叫作轻地,即士卒的觉悟心尚轻,由于望乡思家之念切,与忧虑前途之心深,动辄出于逃遁之地。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某种重要地盘或地点,为我军先占据之,则可导致战局于我有利,同样,敌先取之亦利,这种地方叫作争地。


    今日之争地


    【争地】是敌我相争的重要地点,如古代的散关、潼关等。至在现代战上,如军需工业城市、金融中心地等,亦可称为争地。


    争地是具有战略价值的要地,如我国东北,过去成为日苏的争地,今日又成为美苏的争地,倘若美苏他日交战,自然以谁先占领此地为对谁有利,这是我国当局应知要处置和应对的。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敌我可以自由往来的平原,叫作交地,即在交通上有互相便利的地形。


    【交地】为彼我往来之处,如国境是,但须有交通自由的条件。如德法国境是交通自由的,所以自拿破仑战役,一八七〇年普法战争,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每一次都在这国境间,上演了惊人的战斗。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诸侯之地——中立国。三属——接壤两三个国家,即介于我、敌及他国之间的中立邻国。这种邻国,谁能先与之交好,结成同盟,并取得其民众同情援助,便可导致战局于谁有利,这种地方叫作衢地。


    【衢地】如我国战国时代,介于齐、楚、晋三国之间的郑国。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比利时,及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深入敌地,背后阻隔着重重城邑的这种难返之地,叫作重地。


    在战史上,如白起</a>攻楚,乐毅伐齐,均为重地作战。又如过去的日军进犯我国,曾深入风陵渡、宜昌、独山等地,亦属重地作战。


    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山林、险阻、沮泽以及一切难以行军之地,叫作圮地。


    【圮地】圮同毁,足以毁灭军队之地。


    《九变》篇所说“圮地无舍”与这项意思不同,已详于前。又,《行军》篇所说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均可称为圮地。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进入的路径狭隘,退却时,必须取迂远之路,恰如大袋形的地势,故敌利用其天险,可以寡兵而击破优势的我军,这种地势,叫作围地。


    围地与蹇卦


    【围地】是山川围绕,进退困难之地。此地虽似《地形》篇所说的隘形,其实不然,因为隘形可用作我军的要害,然而此地则难用为我军的要害。


    围地可当《易经</a>》蹇卦的烦恼的地形。这卦,上为坎险,下为艮山,蹇是难意,堕入危险之地,则不能出(且前为险隘,有进不得之象)。故陷于这种危险之地时,若无大人(英雄)的英断,则将不能自救。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决意迅速突破敌线,则全军可生存,倘若踌躇逡巡,失去时机,则难免灭亡,例如受敌包围日紧,各方通路已被截断,或遇敌而无要害可守,或临敌而食尽等诸情形,均可谓陷于死地。


    死地与否卦


    【死地】如否卦,天气升而不降,地精降而不升,阴阳闭塞而不通。《易经》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又说:“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又说:“君子以俭德辟难。”——虽是乏助的穷境,但舍身奋斗,却可以打开难关,死中求活。


    吴子说:“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以下述关于九地作战指导的方略。


    是故散地则无战,


    散地以本国为战场,对我不利,已如上述,所以务要避免,而以敌国或第三国为战场。但万一被敌侵入,则以固守城塞,采取所谓“清野”之计,使敌人无所掠,又扰乱其后方的联络线等,使陷于孤立为宜。例如拿破仑深入俄国,因俄军坚壁清野之计,而遭败衄。


    轻地则无止,


    在轻地时,即在敌国边境时,宜长驱深入,不可停留,使士卒斗志专一,力量固结。此为主张在敌境内去找战场。至于亚历山大王与波斯名将麦慕安,亦认为在国外交战比在本国为优。即在今日,依然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争地则无攻,


    为敌我互相争夺的要害之地,倘若先为敌占据,我则不可向之力攻,因为所受的损失必大。此时,宜用机动部队使敌出战于争地以外之地,或攻击其他重要之点,使之赴援,方可乘争地之虚而夺之。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占领了比利时的德军,顿时羽翼大张,在其所占领地,立刻筑成袭击英国伦敦的空军机场根据地,对协约军的作战给予无比的不利与威胁,弄得协约军对此方面的攻击,在地势战势上均告不利,又因德军守备极固,所以在全战役期间,终于不攻此方面。


    交地则无绝,


    在彼此交通自由的阵地,对于敌人不可分兵截断其进路,因为这样是不会有效果的,言外之意是,以集中兵力向之猛攻为宜。


    衢地则合交,


    对于衢地——中立国,须与之亲交,或缔结同盟,或使其守中立,万不可为敌人先行拉去。


    【衢地】在现代国际法上,所谓守中立与不守中立,属于国家的自由意志。一九〇七年海牙和平会议,虽规定了中立国的权利与义务,但一般所说的严正中立或好意中立,不是国际法的用语,所谓永久中立国如瑞士、比利时,虽有列强缔约的规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比利时的中立被打破了。两方交战,中立国的向背,常足以支配大局,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美国在战争进行中,因加入协约军,遂使同盟军败衄。


    重地则掠,


    重地是进入敌地已深,这时运输困难,或粮道已断,则宜掠夺其粮食,以为己军给养。


    封建时代战争形态


    【掠】孙子在《军争》篇说“侵掠如火”,又说“掠乡分众”;在本篇又说“重地则掠”,再说“掠于饶野”。全书四提“掠”字,此为封建时代战争的形态,又为今日帝国主义战争的写实。但以现代社会的进化,文化的发达,此后应为正义和平而战,再不应有掠夺的行为。所以我们对于孙子这种思想固须消毒,尤希望各国军政当局有深切的觉悟。


    圮地则行,


    遇着进退艰难的圮地,要迅速通过,不可停留。


    【圮地】为山林、险阻、沮泽等地,在用兵上,易受敌不意的袭击,纵拥有大兵,也没法使用,必为敌的寡兵所阻挡,故非急行通过不可。前人有言:“森林吞兵。”即戒在森林内作战,这种战理,至今虽大体可用,但在防空上,若为秘匿昼间军的运动,则宜利用森林,这时不是“圮地则行”,而有解释为“圮地利用”的必要了。


    围地则谋,


    陷入围地时,难以力胜,必须发奇谋以打破僵局。


    谋以时、地与敌情而定,大凡在围地时,或构筑伪装工事,以转移敌人视线,而乘机脱围;或遣使卑辞请降,而乘其不备脱围,均可谓为一种计谋。在历史上,围地的用谋,如:“汉高祖伐匈奴,被围于白登七日,陈平乃画美人,使人以上阏氏曰:‘单于围汉急,汉将以美人献单于。’阏氏恐单于之受美人也,说单于解围而去。”又如:“田单围于即墨,使女子乘城约降,又收民金千镒,令富家遣燕将书曰:‘城即降,愿无虏妻妾。’燕人益懈,乃出兵击,大破之。”(均见《史记</a>》)


    死地则战。


    陷于死地时,务要并力疾战,以图死里求生。


    【死地则战】亦有故意置军于死地而后求胜意,如韩信的背水阵。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古来良将进攻敌军时,是能够这样发挥其本领的:


    (一)使敌部队前后分离,不能互相联络。以威胁侧背为其手段。


    (二)使敌大部队与小部队或主力与某部分不能互相协力。


    (三)使敌将士间完全失了互信心、共信心,各不愿相救助。放流言,使间谍为其手段。


    (四)使敌上下指挥权混乱。这便要讲求令上下反目的手段了。


    (五)使被击破的敌兵,不能再集结。亦有解为:使敌的士心离散,不愿集结应战。


    (六)使已被击败而应归复原队的敌兵,不愿一致归复,急相逃脱。亦有解为:使敌兵于合战时,不愿协同一致动作。


    如上所述,自然必须遇着虚的敌人,原来“胜不可为”的,但遇着虚的敌人却可为之。至于天才的将帅,亦可捕捉敌人自然发生的细微之虚陈,而用人为之力以扩大之。


    思想战


    本节亦可解为现代所谓的思想战,即运用宣传,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思想战的手段是宣传,宣传的形态,从性质上分为攻击的宣传,防御的宣传;从对象上分为:


    (一)对敌的宣传——使敌国军队的志气沮丧,陷于混乱,或扰乱敌军的指挥而误其作战,再进而摧毁其国民的战意,崩坏其战胜的信念;或导之(国民)暴动革命,而破坏其社会秩序与组织。


    (二)对中立国的宣传——使之对敌产生恶感,对我抱有好感,并使其参加我方作战,或至少亦使其站于利我的好意中立地位。


    (三)对我国民众的宣传——使民众对敌国产生义愤,并加强其战争意志,战胜信念,而实现举国一致的战争。


    两次大战中的宣传战


    这样实施下去,尤其等第一项获得成功,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自己宣传工作做得不好,同时又饱受协约国宣传战的猛烈进攻,曾引起这位发动战争的魔王威廉二世慨叹道:“朕没有一种伦敦的《泰晤士报》!”在军队方面,像基尔运河的兵变及其他各部队的哗变与反战,莫不受协约国宣传的影响。当时协约国用飞机散发于德军的传单,最多的时候,每天达百万份,弄得兴登堡将军徒唤奈何,说:“敌军的炮弹不足畏,而敌机散发的纸弹则最可怕。”结果,德国战败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对于宣传战更为注意,像英国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就有999名。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要而言之,所谓良将者,为达到上述的目的,不管任何手段,如果认为有利的,就不顾一切而用之,否则不用。就是说,用与不用,全以利益为前提。但亦有解为:战机成熟则战(即合于利),否则不战。或认为在战略战术上有利则战,否则,止而不战。


    敢问:“敌众以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试设一问题:现有优势之敌,打着整然的阵容而来攻击我,则我将怎样应对呢?孙子自答道:“宜暂避其锋,先夺取其最爱惜、最重要之所,如战略战术上的要点,或敌后方联络线及其他不能放弃之地等,那就可以使他听从我了。”在用兵的真谛</a>上,必须以迅速为第一,通过出乎敌的意表之途,而攻击其疏忽于警戒之点。


    武装和平时代


    现今是一个武装和平的时代!以上解说,大家读罢,必感到非常常守着国境线不可,因为有着“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危险,弄得寝食不安,年年过着紧张的生活。但为免除这种紧张,而预防战争的惨祸,及为缓和平时军备竞争所招来的痛苦,因此军备缩小的运动开始了。这运动一直到具有实际的力量,始于一九一九年《凡尔赛条约》,一面强迫限制了战败国的军备,另一面亦取得了对战胜国军备缩小的谅解。更因此实际问题,在华盛顿会议上成立了英、美、日、法、意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同时,各国亦自动限制陆军兵力。但是一九二七年,英、美、日三国于日内瓦会议上讨论补助舰的限制问题,终于决裂了。一九三五年、一九三六年所开的国际会议,虽高唱军缩,反增加了猜忌与嫉视。表面是和平的逆梦,里面是战争的正梦。毕竟日、德、意撕毁一切国际条约,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了。在春秋之世,有五霸的威力和平主义,其中如齐桓公于葵丘所召集的国际和平会议算是最有效的,在议席上很起劲地赞同和平的诸侯,于归国后,便努力于军备的扩充了。在战国时代,则有墨子</a>一派的伦理和平论。在现代,国际法虽俨然存在,但对于国家来说,却没有更高级的强制执行权力的机关。因此,对于违法行为的制裁力也就薄弱了。原来国际法分有平时法与战时法,后者更有战争法与中立法之分,战争法是关于战争及其附带行为的法律,但因在法典上没有体系,构成的材料,仅是习惯、道德、条约、学说等杂说,所以不论从理论上说,或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完整的东西,那当然不能发挥其制裁的效力。而发挥制裁的效力,或防止“攻其所不戒”,则须建立有强大的“国际武力”。国际联盟是过去了,我们且瞧着今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努力吧!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统率军队作战于敌国领土的所谓客兵,其侵入敌地愈深(重地)则士兵的斗志亦愈专而坚;反之,迎我于国内的敌军(主人),则士心涣散,取胜殊难。深入的客兵,因为从本国补给粮秣的困难,所以进入敌的饶野——资源丰富的都市乡村,则须着手征发以给养三军。好好地休养着,竭力避免无谓的疲劳,并统一上下的意志及蓄积战斗力,一到运用兵力,使出其妙计奇谋,乘敌不备而攻之。这样,纵投士卒于无所往之地——死地,虽死也不愿退却或私逃,即士卒只恨不得其所而死,人人各效全力而作战(这两句是用以加强上面二句的意思)。


    客兵主义


    孙子于本篇所主张的“客兵主义”,向为日本军阀所拜倒。故过去进犯我国,深入而不忌;发动太平洋战争,远征而不惮。其间虽曾收“专”及“掠于饶野”的效果,但以碰着强敌美国,终于一败再败,以至投降了。


    西谚说:“勇气从好的粮食而生。”鲁登道夫说:“坚强精神,造成胜利。此坚强精神,寓于坚强之身体。”每论及兵食,士兵康健,都足见真理不分东西。


    美军的粮食


    说到兵食,近读马歇尔将军《致美国陆军部二年报告书》,我感觉到我国军队的粮食更应亟加改善,该书说:“此次美国陆军战地食粮之改善,已几可谓革命。现所规定战斗部队所食用的‘C’‘K’两种食粮,其变化范围之大,当为数年前士兵所梦想不到。其中‘C’种食粮,即曾引起许多有趣之批评者,此乃由十种不同之肉类杂拌品而成,即:肉与豆;肉与煮蔬菜;肉与通心粉;火腿、蛋与山薯;肉与蛋皮;肉与米饭;红香肠与豆;猪排与豆;火腿与扁豆;鸡与蔬菜。这种食品使即使处在炮火剧烈下的士兵亦得食之。若烹调时间较充裕,则部队可得一种‘十合一’食品,包含蔬菜与水果罐头,点心罐头,巧克力糖及其他糖果,烤牛肉,烤猪肉,及类似的肉类拌杂品,甚至有汉堡鸡罐头。若战地部队不接火,则供以‘B’种食品,视当地情形而有很多品类可选择。只是在供给‘B’种食品的地区,食品冷藏与保存往往不便利,所以仍不得不用蔬菜、肉类、水果罐头和抽去水分的山薯、鸡蛋等。与美国一般家庭所吃的鲜蛋、鲜肉、鲜菜相比,这种食物的滋味自然不好,然比之往日军队所发之食粮,则已有极大的进步。至在后方区域,食物运输较速,冷藏较便,则部队可得‘A’种食物供给。此即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无异。”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入深则拘,不得已则斗。


    原来士兵的性情是这样的:陷于重围时,由于死里求生之念切,则恐怖之心自灭;觉得已不能逃走时,则斗志自坚固;入敌地已深,则举目皆敌,精神上自受拘束,而众志趋于一致;又,到了不得已时,即陷于死地时,则自尽全力而战斗。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客兵的本质,如上已述。所以深入敌地时,不待加以修明(指纪律)而自知警戒;不求服从,而自然服从;不待约束,而自相亲和;不待禁令,而各自忠实于所掌的职务。但最忌的是妖祥之言的发生,与敌人流言的散布(尤以长期战争,为易起之事),所以为将者必须严加禁止之,扫除之,以免扰乱军心。这样,则士卒就可专心致力于战斗,至死不变。


    【禁祥去疑】祥是妖祥之言,即吉凶祸福的预言等。疑指敌人的流言,或反宣传、足使军心发生疑惑者。


    《作战纲要》说:“当审察情报时,不可有‘先入为主’之成见,或陷于无的确凭据之想象”。同书又说:“敌人用各种宣传方法,以图眩惑我军队,特宜注意,严密防范取缔,并切实晓谕部下为要。”这也是就“禁祥去疑”而言的。


    鲁登道夫的《总体战》上说:“两性之神经病的懦弱者,与夫皈依神秘主义星相卜筮之流,在民族生存之战争中,为极大之危险。诚以国家处于危急之际,所要求于人民者至多,非患精神病者与迷信者所能支持。以上一点,乃负全体性政治之责任者应第一明了之事,即令战争危险不致发生,此点亦为对于不死之民族的责任上,不可不实行者也。”接着说:“德国之所需者,乃为精神上,体力上健全之民族,此种民族在穷年累月中,有极充分的力量以抵抗敌人,毁其意志,使其屈服于我。”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


    我军士卒不蓄(或不要)财货,并不是没有物质欲望,讨厌财货;又不惜(或不要)生命,也并不是没有生存的欲望和讨厌长寿。其实,均由于效死之心坚决,其他不暇计较了。


    没有物质的欲念则刚,有则依恋于生存之欲强,虽刚亦变为怯,刚是建立在无欲之上的。《论语</a>》:“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


    所以当长官悲壮作战命令一发,弄得坐着的士卒,涕泪沾襟;伏卧着的士卒,两眼之泪交流于两颊。


    【坐者、偃卧者】为抱病或负伤的士卒。士卒之所以哭泣,悲哀愤慨,是由于恨不得早参加杀敌,以决一死。


    孙子主张投军于死地,以加强其牺牲精神。鲁登道夫曾主张士兵阅读壮烈的文学作品,以振其勇气,他说:“欲求民族精神之坚固维持,不应采用机械方法(指勉强压迫之言),应顺人情而振起之。如歌德之《浮士德》,非兵士行囊中应带之书。而席勒所著之《威廉·退尔》等诸剧中之‘自由热望’,可以唤起各人之英雄气概。昔时斯巴达之作战,有提尔泰奥斯读诗歌以振奋士兵之气,惜大战中之德国,无此等诗人焉。”这是值得注意的。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像这样专心一志的士卒,倘若投之于无所往的死地,必皆变为专诸与曹刿一样的勇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


    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张仲素


    【诸、刿之勇】专诸、曹刿俱为春秋时代有名的勇士。专诸,吴人,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吴王僚,与谋臣伍子胥</a>商议,由伍子胥所荐的负责人。一日,公子光在本邸招待吴王僚,在烧鱼中藏着匕首,使专诸献而刺之。结果,僚被刺死,专诸当场亦被吴王的左右杀了。孙子对于吴王阖闾而以专诸之勇喻之,确是深入肺腑之言。曹刿,鲁人,见于《左传</a>》。《史记》载称“曹沫”,彼以勇力见用于鲁庄公,将兵与齐三战三败,割地于齐。但鲁庄公与齐桓公会于柯,缔结和约时,曹刿在席上用匕首威胁齐桓公,尽复失地。


    成吉思汗</a>的成功


    十三世纪初叶,崛起于兴安岭的成吉思汗,统率草原民族,东从太平洋,西至俄罗斯,南至印度,征服了渺茫如海的大陆,不待说是得力于客兵。


    那确是基于“无所往,不能逃”——远在几万里的异域所驱使客兵的强点,原来彼所统率的纯粹蒙古民族的兵很少,其他大部分是鞑靼以及数百被征服民族所征集的杂牌混合军队,由于指挥得法,与置于客兵的情况之下,恰如经过多年训练的劲旅一样,一同决死奋斗。又有成吉思汗的统御法,不是孙子的“不修而戒,不求而得”,而是严刑峻法,毫不宽待。临战时,把其他种族军队置于最前线,后方配以亲近的鞑靼,更在最后方配以基本的蒙古军,实施着二重三重的督战监视,若有退却者,不问是非,即斩之。


    拔都征俄


    成吉思汗之孙拔都远征俄罗斯,一二三六年春二月出发于蒙古的根据地,到五六月就已达今日的南俄,他命令军队休息于伏加尔河畔,牧马于肥饶的沃野,以肥壮之;掠于近邻之地,以充足粮食。这样休养兵力,约一年有余,充分蓄积了军队的弹性后,翌年即一二三七年冬月便蹶然而起展开攻势。


    拿破仑困于莫斯科的严冬酷寒而败衄,拔都则选择严冬进攻而成功,这固是凭他特有的战略,最重要的还是窥伺秋收冬藏的农时,掠而养军,这是客兵的“三军足食”的妙法。


    基于这样的掠于饶野,与以疾风般的袭击,所以蒙军在翌年正月便占领莫斯科了。


    ——大场弥平《孙子兵法</a>》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良将用兵,简直可以比喻为率然。率然是什么呢?会稽常山的一种蛇。这种蛇,击它的头,则用其尾反噬而来;击它的尾,则用其头反噬而来;击它的中央,则其尾首俱反噬而来。即是说:如果敌击我的右翼,则左翼包抄而至;击我左翼,则右翼包抄而至;击我中央,则两翼俱包围而至,首尾为一,上下一心。此与前说“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不同。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于此再设一问:究竟军队的运用,可以使其同那率然蛇一样吗?——当然可以(即良将投兵于死地,导于前后左右不得不相救的情势)。今举一事以喻之:原来吴人与越人不是相仇视着吗?当同舟共渡时,突遇狂风暴雨,舟船被打得动荡欲覆,这时大家必忘了平生的仇恨,协同动作,以相救援,好像我们左右手的动作一样。


    【吴、越】吴在今之江苏,越在今之浙江。这两个国家在春秋时代,好像近代的德法两国,互相仇视,攻战无已。


    【吴越同舟】这个惯用语,即出于此。孙子说:船将覆了,吴人越人便协力相救。这真是看穿人情的机微,投士卒于死地,则他们自相救助,不求协同联系,而自然协同联系的非常手段。亘古今东西的战史,被目为败战乱战者,皆由缺此。


    从腓特烈大帝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实例看,由于联合军散漫迟缓的协同作战,所以便为他们(腓特烈与拿破仑)所乘,取得兵力的优势,逐个击破敌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军之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俄军为策应英法协约军,便以怒涛般的大军侵入东普鲁士,使在西部战线追击协约军的德军,不得已地分割一部分兵力急往防御俄军的猛袭,这本是俄军一个很好的机会,可笑的是,反造成俄军于坦能堡悲惨的败北。当时萨姆索诺夫将军所带的第二集团军陷于兴登堡将军的战略,正处在被包围歼灭的紧急关头时,平素与萨姆索诺夫交怨的伦宁坎普将军,拥有数军团的大兵却不驰援,而远远地隔岸观火。倘若那时萨姆索诺夫与伦宁坎普具有“吴越同舟,济而遇风”时的精神,则宛如常山之蛇,德军若击左的萨姆索诺夫,则右的伦宁坎普至;若击右的伦宁坎普,则左的萨姆索诺夫至;若击其中央,则萨、伦的首尾俱至。若有这样的协同动作,则兵力悬殊的俄军(优势),将一踢兴登堡,而奔泻千里,杀到柏林,亦未可知。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投士卒于死地,则自然勠力奋斗,已如上述。所以纵设有险阻以阻碍敌马敌车也是不足恃的。而齐一全军的勇者怯者,使其一致奋战,总算是把握着统帅军队的要道。又,对于刚柔的地势,利用得其宜,才算是明了地舆的自然之理。故良将用兵,纵统率百万之众,宛如执着一人之手而推拉之一样的自由,这是由于把握着“政之道”与“地之理”,而投他们于不得不斗的死地。


    沟浍,泛指田间水道;借指荒野。 <span style="white-space:pre"> 【方马埋轮】过去各家注解均谓方为缚意,即说:纵是缚着战马并埋了战车之轮,也不足以一士心而作一致的行动。其实这都是错误的。据编者的研究,古时中国民族,当进入农业经济时代,就遇着游牧民族的压迫,乃应用治水术,编成方阵形的农田 (井田)——开设许多阡陌,许多沟浍 <span style="white-space:pre"> ,以阻止敌骑兵(方其足)及战车(埋其轮)的突击,使不能驰驱自若,如入无人之境。总之,是在使军事与农事合一,寓设险守国之意。


    【齐勇若一】为《军争》篇的“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意。【刚柔皆得】据《周易</a>》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故刚可解为山坡丘陵之地,柔可解为海川沮洳之地,刚柔亦即地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将军应修养之事:第一要沉着深邃,第二要严正而不乱。即前者是深谋远虑,且为人不可测的条件;后者是立身严正,且处事有条有理的条件。


    静的哲学


    孙子以静与正为将军之事,老子</a>以静与正为政治家之务,孔孟则以其为修身之基。老子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又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我好静,而民自正。”又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大学</a>》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大将军统率军队,必须能够蒙蔽士卒的听觉视觉,使他们无从知道用兵上的秘密,以免自生疑惧或泄漏于人。


    这一节是中国哲学的蕴奥,孙子用于兵法上,而老子、孔子</a>则用于政治上。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同时,对于敌人,则须随时变更我已干过的事情,及我已用过的计谋,即同事不再为,同谋不再用,使其对我无从认识判断。又随时变更我的居处(驻地),或去险就易,或舍安就危,迂回了我前进之途径,或舍近就远,或舍易就难,完全出乎敌的意表,使其无从策谋制我。(此可作为现代游击战术原则。)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大将统率士兵开赴所预期的战地,突然下令,使之作战,宛如令人登了高台,在下阴去其梯子,示以必死。又,统率士兵深入敌国诸侯的领土,突然下令,使与敌战,恰如拉开强弩的发条机,示以一往不回。总之,好像牧者驱策羊群一样,往来随其驱策,而它不知其动向,即军之进退,仅依大将的命令,而士卒唯有服从。


    【帅】是动词,统率意。


    机械动作


    孙子所要求士兵的是“若驱群羊”,鲁登道夫所要求的是“类于机械动作”,其词虽异,而意则同。鲁登道夫在其所著《总体战》中说</a>:“余以为各兵士训练之目的,即为精神上之坚决,虽彼等明知危险,而仍不惜牺牲其性命。此类情形,为现代战争必然之要求,几使各兵士之生活类于机械动作,有非如此不可之势,而后能冒万险以达其毁灭敌人之目的。要知一个战士在多数大众之中,其行动随大众而转移,彼心中以为大众之目光集注于彼之一身,故彼自视如无物,事事听命于同伍之人可矣。盖同伍之人予彼以精神上之安顿,彼既为队伍中之一人,故以队伍之心理为心理矣。”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总之,统率大军而投于危险之地,使士兵不得不协同奋斗以取胜,这是将军本来的责任。不过对于前面所述的——依地势而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屈而退守,与伸而进攻的利与不利,发挥自然的人情的机微等,必要详加审察,而妥为调和利用。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这是孙子再就客兵的攻势作战而说,意义与前相同,唯文章稍异。


    【师】是用兵,作战意。【固】是险固之地,其他已无再加解释必要。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本节亦与前大同小异,略加解释如下:


    “一其志”——专一士兵的意志。“使之属”——使部队间前后连属以固其心。“趋其后”——争地如先为敌占领,不可从正面攻击,必须诱出敌人,一俟分兵离开,即急趋而夺取之。此项解释,众说纷纷,亦有采取陈皥所注的“若地利在前,先分精锐以据之;彼若恃众来争,我以大众趋其后,无不克者。”“谨其守”——处处配备军队,以严密守备之。“固其结”——结交诸侯,务使其固。“继其食”——掠敌,因粮于敌。“进其途”——迅速前进,勿停。“塞其阙”——敌人围我,如留一面退路以诱我,而我则要自行阻止,以一士心,并使其无从突入。“示之以不活”——激励士兵非死不可。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士兵的真情是:被围时,则尽力抵抗;不得已时,则奋斗到底;危机迫切时,则依长官的命令而动作。这也和前文意义相同。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此为重复之文,见《军争》篇。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四加五为九,即指九地。这九地之变,多不必说,只少知其一,都不能成为霸王的军队。


    【霸王】这个名词是多么充溢着英雄的气氛!《史记·项羽</a>本纪》载:“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霸与王不同,孟子</a>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本节所谓霸王,纯为霸意,在春秋,如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穆;在现代,则为帝国主义国家。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说到霸王的强大军队,当发动征伐大国的战争时,所向披靡,使敌慌张混乱而不能集中应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攻法及攻苏的情况)。又以强大的威势加于敌国,使彼同盟陷于徘徊观望,不敢持续其友好关系。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本与德奥同盟,但慑于英法协约军的威势,不敢遽出援助德奥同盟军,观望徘徊一年有余,结果反参加协约国作战,这是一个例证。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霸王之国,平时决不竞争结交天下诸侯(同盟国),因为这适足养成被结交者的权势,成为将来之患。到了战时,唯有信赖自己的实力,并以庞大的威势加于敌国,这样,自可拔敌城,灭敌国了。


    证以孟子的话


    【不争天下之交】因为到战时,平时在外交上所缔结的盟约,往往靠不住,正如上述的意大利,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破坏德苏协约。孙子之发是言,大概是由于目击春秋之世,策士跳梁,合纵连横</a>之说盛行,虽是大国亦乏自主独立的观念。这,我且在《孟子》一书中找出一些证明: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美国的自强


    本节倡导求己主义,自立自强主义。其实一个国家不求己,不自立,不自强,唯依赖于大国庇护,必致陷于若存亡的状态中,此就诸弱国而言。至于大国之所以制霸,当然由于其奋发自强,常拥有强大的力量。美国总统杜鲁门于一九四五年美国海军节发表演说道:“美国即在复员之后,亦将为世界最大海军国。美海军在对日战争胜利日,有军舰1200艘,另有小艇50000艘,飞机40000架。此一庞大攻击力量之平时成分,将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之骨干,以维护世界和平,保证美国之自由。”又《纽约时报》亦同时发表言论说:“今日我们必须牢记所受之教训,我们应知如欲使我们声威闻之全世,而此世上仍有强大之武力时,则我们即必须维持强大之军力,即于海上保持强大力量。”自然美国不只要拥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且要拥有强大的陆上与空中军力。于此,我们想起孙子的话是多么有价值,又合乎现实。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主将在作战时,对于部下有功者,必须颁给超乎常法的优厚赏赐,以鼓励之;同时,亦须揭示超乎普通政令的严峻禁令,以约束之。于是人人奋勇,不敢犯法,而形成指挥三军之众,好比驱使一人一样容易顺畅。


    拿破仑施无法之赏


    拿破仑,他在法兰西革命混混沌沌、恐怖骚动的时代,如巨星之出现,使全国国民为之奋起,青年血气之士为之踊跃集合于军旗之下,而且为拿破仑驱使于战场,各自奋斗到底,其原因,就是拿破仑施行孙子所谓“无法之赏”,即今日在卒伍间执干而战的士兵,若树立勇战伟功,明日就可一跃而升为一军之将,统领几万大兵,浴于谒见皇帝的光荣,或升为元帅而领广大的土地,——这样的纲领。


    拿破仑善战善胜,荡平群敌,一时巍然君临全欧,固由彼不世出的天才,但凭于“施无法之赏”,而麻醉人类的本能,满足三军之众的功名心,——这种的策略,是不可忽视的。然而他们的富贵,曾几</a>何时,跟着拿破仑的没落,也烟消云散了。


    成吉思汗悬无政之令


    作战时候,驱使大军,好比手足一样,第一要有严</a>峻的军纪。这,正如克劳塞维茨说:“血气若无规则,到底是不能限制的。”中国、日本、欧洲在古代,不论任何军队,于战时都“悬无政之令”,以制裁官兵的放恣,而维持军纪。


    蒙古成吉思汗揭旗于大兴安岭山头,所统率的是蕃族中窃盗、强夺、奸淫、暴虐、莫可劝导的放纵无赖之徒,于是乃确立军纪,以统率之,“悬无政之令”以保持其秩序。例如盗马或骆驼者处死刑;当小盗不能赔盗品三倍以上的价值者笞刑七十乃至一百;强奸者处死刑,就地捕获奸夫时,有杀死之权;严禁大声谩骂,以调和其虎狼般的习性;受贿赂者处死刑;隐匿他国的奴隶,给予衣服饮食者处死刑;不奉君命者虽带十万兵的大将,亦处以刑罚或死刑;不经许可而擅往援他者处死刑。这样“悬无政之令”,比当时欧亚大陆任何国家的军队,其军纪都来得严峻,而得以如使一人般地指挥大军。


    ——大场弥平《孙子兵法》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对于部下士兵,仅可命令其所做的事情,不可告知以我的用意,以免传闻于外,而败事机。又,仅可使其知道有利方面,不可使其知道有害方面。因为人情,见利则勇进,见害则畏避。一切事情,利害是不相离的,若有一面之利,必有他面之害,没有仅有利的事,也没有仅有害的事。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士兵的心理是这样的:把他们投于灭亡之地时,则他们必出于苦斗,常可保存;又,把他们陷于必死之地时,则他们必出于苦战,常可得生。总之,陷士兵于生命危险之地时,他们定可奋斗到底,博得伟大的胜利。


    韩信精通孙子


    我国历代将领,莫不研究《孙子兵法》。汉之韩信,便是其一。公元前二〇四年,他在井陉口布背水阵,大破赵军,斩陈余,虏赵王歇,事后部下问以取胜之理,他答道:“兵法不是说过吗?‘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于此,足见韩信精通《孙子兵法》,善用《孙子兵法》,而这两句话也便成为古今的名言了。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用兵之事,贵在佯伪地顺从着敌的意向,即敌欲进则诱之进,欲退则纵之退,不逆其意,随其所为。一至寻出其弱点,即集中力量攻击之,穷追之,皇然杀敌将于千里之外,这真可谓巧于作战取胜了。


    【顺详敌之意】顺同循,详同佯。《史记·殷本纪》中有“箕子惧,乃详狂为奴”之句。【并敌一向】解为:使敌视线集中于某一方向,而忽略了我的动作。【千里杀将】胜算已在握,故长驱作战,捕捉敌人而包围歼灭之。在今日,又可解为:以空军远袭敌军的司令部,而炸毙其首领。


    攻势主义,歼灭主义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这是多么痛快淋漓,寸铁杀人的警句!但在这数语中,实含着远大巧妙的作战原理,如攻势又攻势,打击再打击的克劳塞维茨的歼灭主义。


    自说“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的必须等待集中相当的兵力,拥有压倒的优势,然后动军的兵数战略,与警戒无谋而取攻势的“武进”战略而来的孙子,至此果然面目一新,说穿了古今名将拿手的积极战法,其胸中真是奔腾豪放!


    原来古昔的战争,仅以位置战为主,而军队的运动多是在一个乃至数个的城塞的周围,作无意义的回转,证以欧洲的古战史,便可了然。但是,迦太基伟人哈米尔卡打破了这极迟钝的战略,发明进兵战略。哈米尔卡之子汉尼拔,继承这个战略,远征罗马,蹂躏了十余年的敌地。


    这“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战略革命,至恺撒而达于绝顶。殊不知在东方的两千多年前,已为孙子所说破。于此,足见东方战略的伟大!


    可是,自恺撒殁后,战略重返于旧态,暂呈沉滞之态。但北欧名将古斯塔夫的崛起,又复活了这“千里杀将”的战法;更至腓特烈大帝而被巧妙地活用着;尤以拿破仑之手,而使孙子所谓“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战略,灿然放光。孙子真是明智伟大!近来这“千里杀将”的歼敌的战略精神,在拿破仑战争后,得于克劳塞维茨、若米尼(著有《战争艺术概论》《拿破仑的政治与军事生涯》等书)、冯·维利森(著有《大战争论》)三大兵学家的学说,使其具体化、理论化,成为千古不磨的原则。


    普鲁士的名将毛奇于一八六六年普奥战争、一八七〇年普法战争,在宣战布告后,不出数周间,好像疾风卷沙般击溃了敌人野战军的大半,实不外克劳塞维茨的歼灭战略,即孙子“千里杀将”精神的实现。


    ——大场弥平《孙子兵法》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战时政治施行之日,就封锁四方的关口,并折毁通行券,禁止敌国使者的往来,而绝对地断绝交通。至出兵之后,则在朝廷内,严加督促百官修明政治,而从内部协助军事。


    【政举之日】是战时政治施行之日,军队发动之日,现今所谓宣战布告之日。【夷关折符】夷是塞或封锁意,符是通行券或出入证,折是毁意,即将留存于关口的通行劵宣告无效。总之,其作用在杜绝敌间的潜入。【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厉同励,为勉励、督促意。廊庙为朝廷意,等于现今所谓中央政府。【诛】治或修明意。


    鲁登道夫将军说:“一国处于战时,不仅有全体性政治,同时亦有全体性作战方略,于是产生种种法令,如报纸之严格检查,如军事秘密之严刑,如对于中立国边境交通之禁止,如集会之禁止,如不平分子领袖之逮捕,如铁路电报局之监视。”这是孙子所谓“夷关折符,无通其使”的发展,均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各交战国一一实现了。


    敌人开阖,必亟入之,


    敌人有虚隙,则不失其机,而迅速乘之。


    【开阖】是开闭,阖是开的惯例接尾词。开是间隙,即可乘的弱点。


    鲁登道夫将军说:“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战中,德国最高统帅部既用全力于西线,因而使东普鲁士一省之东南,沦于无法保护。当时俄人不克于动员下令之初即攻入者,非由于德之防御周密</a>,乃敌人疏忽有以致之。英国海军在当时亦未令其舰队攻入北海,以封锁北海中德国海口,此亦由于英人疏忽,非德人保护港口之功也。”这是指摘英军、俄军不知“敌人开阖,必亟入之”。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故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敌所爱之所(如港湾、要害、城市等),或冲击其战线最苦痛之点,而我则时常微微地、偷偷地(不为敌知地)预期着、准备着与敌决战。倘若敌果来夺还(指上说城市等),或救援(指上述最苦痛点),而我则依着预定的作战计划及应着敌情以决战取胜。


    【墨】是墨绳,又为墨守之墨,法度意,在此为预定的作战计划意。


    本节主要是说,于宣战布告之初疾风般作战,侵入敌国而求战场于国外,并冲击其最苦痛之点,而推进歼灭敌军的方略。


    德军的践墨随敌


    孙子在这里所说的战理,简直可移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上。德军于宣战布告之初,立刻侵入为英法协约国最酷爱,不肯放弃,又为战略上最感苦痛之所的比利时,同时又乘该国要塞的守备未完成之际,立即展开无数精锐炮兵以粉碎之,强袭而夺取之;又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的威势,侵入法国境内,心中窃窃地预期着歼灭协约军。


    于是,德军一再出现于比、法国境,践着该国一八六六年普奥战争以来最擅长的左翼作战之墨,即原则与计划,于协约军的态势里,寻出其左翼防备最薄弱之点,而给予打击。迄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对西线的进攻也是践着既定的作战计划,故一鼓而击溃英法联军,直下巴黎。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我的意图行动,须装得像那怕羞的处女一样,态度曚昧,踌躇不进。因之,敌人便疏忽不备,发生虚隙,恰如开了的门户。而我便不失其机,忽然变为脱网之兔,迅速攻去,使敌没有防御的时机。


    且看安全理事会


    孙子对于反复的句子常喜押韵,与老子的文体酷似。虽是押韵,但不是唐以后限制得很狭的韵律:女(上声),户(去声),兔(去声),拒(去声)。兵法之要,在“以虞待不虞”。跟着科学而进步的机械,提供给人类以急速的行动。彼此意见政策冲突时,说要经过什么国际会议或宣战手续,然后动兵,这是在现代速战速决主义之下走不通的。我们看过去日本进攻我国,意大利进攻阿比西尼亚,德国进攻苏联,便可了然。可是到了今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已经成立了,也许从此可以制止国际上的战争,维持世界的和平。然而果能维持世界的和平否?又果能保证没有“脱兔”之国的出现否?那只有留待将来事实的分解了。


    千古名文


    这一节被认为是千古名文,处女是女子中的最圣洁者,脱兔喻其迅速,然迅速不限于兔,尚有马与鹿,但未有如用兔为妙。即在西洋也有此例,与迟的龟比较有速的狮与猫,但都不适合,龟的对照者,仅限于兔。这个机敏的小动物,已见称于春秋时代的兵法上,可想见其意思了。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