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 夏曾祐《周秦之际之学派》
3个月前 作者: 钱基博
周秦之际,至要之事,莫如诸家之学派。大约中国自古及今,至美之文章,至精之政论</a>,至深之哲理,并在其中,百世之后,研穷终不能尽,亦犹欧洲之于希腊学派也。然诸子并兴,群言淆乱,欲讨其源流,寻其得失,甚不易言,自古以来,即无定论。著录百家之书,始于《汉书</a>·艺文志》(《汉书》汉班固</a>撰,而《艺文志》则刘向</a>、刘歆</a>之成说也),后人皆遵用其说。然《艺文志》实与古人不合。案《艺文志》分古今(自上古至汉初)学术为六大类:一曰六艺(即儒家所传之经)。二曰诸子(即周秦诸子)。三曰诗赋。四曰兵(中分四派:一权谋,二形势,三阴阳,四技巧)。五曰术数(中分六派:一天文,二历谱,三五行,四蓍龟,五杂占,六形法)。六曰方技(中分四派:一医经,二经方,三房中,四神仙)。此六者,加以提要一类,名曰七略,而其精粹则皆在六艺、诸子二略之中。六艺前已言之,今但当言诸子。分诸子为十家:一儒家(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二道家(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三阴阳家(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四法家(十家二百二十七篇)。五名家(七家三十六篇)。六墨家(六家八十六篇)。七纵横家(十二家百七篇)。八杂家(二十家四百三篇)。九农家(九家百十四篇)。十小说家(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其间除去小说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谓之九流。此周秦诸子之纲要也。向、歆父子又一一溯九流所自出,而谓其皆六艺之支流余裔。儒家出于司徒之官,道家出于史官,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法家出于理官,名家出于礼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杂家出于议官,农家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出于稗官,其初皆王官也。王道既微,官失其职,散在四方,流为诸子。此说自古通儒皆宗之。(近人分诸子为南北派:儒、墨、名、法、阴阳为北,道、农为南。然此说求之古书,绝无可证。且又何以处纵横家、杂家乎?其说不足从也。)然其中有一大蔽存焉。盖六艺皆儒家所传,授受渊源明文具在,既为一家之言,必不足以概九流之说。而向、歆云尔者,因向、歆之大蔽,在以经为史。古人以六艺为教书,故其排列之次自浅及深,而为《诗》、《书》、《礼》、《乐》、《易象》、《春秋</a>》。向、歆以六艺为史记</a>,故其排列之次自古及今,而为《易》、《书》、《诗》、《礼》、《乐》、《春秋》。此宗教之一大变也。既已视之为史,自以为九流之所共矣。然又何以自解于附《论语</a>》、《孝经</a>》于其后乎?其不通如此。分别各家之说,见于周秦西汉间人者,言人人殊。庄子</a>(名周,楚人,道家)《天下》篇所引凡六家:一墨翟(宋人,墨家之初祖)、禽滑釐(墨翟弟子)。二宋钘(即《孟子</a>》中之宋)、尹文</a>(齐宣王时人,令尹文子</a>书尚在)。三彭蒙(未详)。田骈</a>(齐人,游稷下,著书十五篇)、慎到</a>(又名广,韩非</a>称之)。四关尹(名喜,老子</a>弟子)、老聃(即老子)。五庄周(自表其家)。六惠施</a>(名车,庄子之友)。荀子</a>《非十二子》篇所引凡六家:一它嚣</a>(疑是楚人)、魏牟</a>(魏公子有书四篇)。二陈仲(即《孟子》书中陈仲子,或作田仲)、史䲡(卫大夫,字子鱼)。三墨翟、宋钘(见前)。四田骈、慎到(见前)。五惠施(见前)、邓析</a>(郑大夫,书一卷今存)。六子思</a>(名伋,孔子</a>孙,有《中庸</a>》二篇)、孟轲</a>(字子舆,子思弟子,有书七篇)。皆胪其学说而不著其所自出。今案其学说(文繁不录,在《庄子》第十卷、《荀子》第三卷中),则庄子所言,第一为墨家,第二亦墨家,第三道而近于法家,第四道家,第五亦道家,第六名家。荀子所言,第一道家,第二墨家之一派,第三墨家,第四道家,第五名法家,第六儒家。总之不过道、儒、墨三家(名法出于道家、儒家之间)而已。其他周秦间书</a>所引学者之名,其分合之间,亦粗有以类相从之例,大约亦与此相似。至司马迁</a>则分为六家:一阴阳,二儒,三墨,四法,五名,六道。则于庄、荀所举之外增入一阴阳家。惟不举其人,无从证其同异。观此则可知诸子虽号十家,其真能成宗教者,老、孔、墨三家而已。而皆为师弟子,同导源于史官,亦可见图书之府之可贵也。然周秦之际之学术,出于周之史者,又不仅此三家。儒、道、名法、墨固已证其同源矣。若阴阳家,老子未改教以前之旧派也。此即周史之本质。纵横出于时势之不得不然,初无待于师说。然鬼谷子</a>、苏秦、张仪并周人,而《鬼谷子书》义兼道德。杂家号为调停,实皆以道家为主。农家传书最少,然据许行之遗说以推之,亦近道家也。小说家即史之别体。是诸子十家之说,同出一原。其他诗赋略固不能于六艺九流之外,别有所谓文章义理。兵略别为一事,与诸学无与。术数方技,事等阴阳,皆老子以前之旧教。此七略之大概也。其后儒、墨独盛,皆有可为国教之势。周秦间人,以儒、墨对举之文,殆数百见,而其后卒以儒为国教,而墨教遂亡。兴亡之际,虽因缘繁复,然至大之因,总不外吾民之与儒家相宜耳。然自此以还,遂成今日之局。墨蹶儒兴,其涿鹿之战后之第一大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