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评《最后的晚餐》

3个月前 作者: 朱光潜
    你设身处地,想象这寺院食堂是怎样幽雅,


    你就会惊赞作者的本领。


    译者说明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雷阿那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杰作。他作这幅画时画稿构思的情形可以从当时小说家班戴洛(Bandello)的一段记载里看得出。他说:“我常看他清早就来,瞟着他爬上画梯,从日出到日落,废饮忘食,却不着一笔,日落后乃一气挥扫,不稍停留。他有时两天三天或四天都不着一笔,但是每天都要花一两点钟在这画稿前默想,拿画中人物翻来覆去的斟酌比较,有时我见他在酷热的夏午,偶然高兴起来,立刻就离开他在雕骑士像的宫殿匆忙跑到圣马利亚寺,爬上画梯,提起笔来在那些人物上面画一笔或两笔,然后又回转头来跑开。”


    据美术家瓦萨利(Vasari)说,当时圣马利亚寺长老见他尝整天站在画前呆想不着一笔,嫌他贪懒,跑去陈诉他的荐主米兰侯。米兰侯转告他,他大怒,向米兰侯说:“大画家作画都要先经许久的意匠经营,到动手时一切就已车成马就了。我还差两个头,一个是耶稣的,在人间很难寻得模型,一个是叛徒犹大的,我想不出一个合式的面孔表示他的奸险。如果长老嫌我费功夫,我就借用他的面孔做犹大的模型了。”长老不愿他那副尊容负着叛逆的名声传到后世,以后再不敢催促雷阿那多了。


    大家都知道,耶稣有十二个门徒,其中有一个名叫犹大,后来卖了他,勾通犹太长官捕捉他,把他钉上十字架死了。在被捕之前,耶稣和十二门徒在一块晚餐,从容的向他们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将来要卖我。”这是《最后的晚餐》的由来。


    雷阿那多的《最后的晚餐》是用油彩画的。那时油彩才初兴,难免有许多手续上的欠缺,而圣马利亚寺又落在米兰城的洼下地方,湿气甚重。原画逐渐蚀落,后来又经许多庸手增改,现在我们已不能再窥原迹了。我们现在研究《最后的晚餐》,只有两种材料可根据,一是诸家临本,一是雷阿那多自己的稿本。临本甚多,歌德所据的是波希(Bossi)的手笔(1807)。


    这篇评论是从Noehden英译本重译出来的。Noehden在德国居住颇久,和歌德是朋友,译文经歌德自己看过的,译本1821年出版,现已绝版。原文较长,大部分述本画剥蚀的经过及诸家临本的历史。兹只译批评一段。歌德是一位绝大的艺术天才,这段批评派脱(W.Pater)在《文艺复兴》中推为诸家评论中最精彩的。从这寥寥千余字中,我们一方面可以了解雷阿那多的杰作的神髓,一方面又能见出一位大文学家的批评方法。


    《最后的晚餐》是在米兰圣马利亚寺壁上画的。读者如果把摩冈(Morghen)的印本摆在面前,就可以明白下文关于此画全体及各部的评语。


    画所在的地方应先注意,因为作者的灵心妙运在这里最易见出。那间屋原来是僧众的食堂,所以最适宜的画题莫过于百世之下令人追念起敬的《最后的晚餐》。


    几年前我游意大利时,看见那间食堂还未毁坏。长老的席沿着后壁朝进口门摆着,左右两旁摆的是僧众的席。这些席座都比平地高一级。游人进门之后,转过头来可以看见第四面墙壁进口门之上画着这幅画,画中的席上坐着耶稣和他的门徒,好像在陪着寺内僧众一块儿进膳。在进膳时,长老仿佛与耶稣对席,而僧众则侍坐两旁,这种景致是很能引起遐思的。因此,作者就用寺僧的席做模型,也是意中之事,席布和它的褶痕、条纹、所绣的人物以及两隅的结扣也是借僧院的席布为蓝本,连杯盘器皿也许是摹仿僧院所固有的。


    因此,他无须取材于荒古渺茫的习俗。在这种地方,这班圣洁的座客不宜坐在褥上,应该和在座僧众一致。耶稣是要在黑衣派僧众中间庆贺他的最后晚餐。


    这幅画还另有几点动人的地方。画中十三人离地面十尺许,每人都有原身一半大,总共占了横二十八尺的地位。只有坐在桌子两头的两个人见出全身,其余都是半身。只要画半身实是一种便宜,通常可表现性格的部分只是上身,足部往往成为赘疣。作者在这里画了十一个半身像,腿膝被席布遮住,脚在隐影中也分辨不出来。


    你设身处地,想象这寺院食堂是怎样幽雅,你就会惊赞作者的本领。他能使他的作品中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活泼的生气,既妙肖自然而同时又和实在环境相反称。他藉以感动那班安静的座客们的是救世主的“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一句话。这句话一说出,座客立表惊恐。他低头俯视,他的全身姿态,手和臂的动作,一切都似乎在复述那句预言,座客的静默仿佛也暗认他说中了:“真的,真的,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


    我们来分析作者灌输生气到作品的方法,秘诀在手的动作。这个秘诀懂得最清楚的要推意大利人。在意大利国里,浑身都是活动,心一有所感触,有所思考,枝枝节节都把它表现出来了。只把手略微移动一下,意大利人就表现出这些意思:“我不管!”“来!”“这是一个流氓!”“小心防着他!”“哼,叫他到阴司去!”“这话对呀!”“请听我说!”


    雷阿那多对于一切特征,观感都异样灵敏,这个特殊的国俗自然也逃不开他的慧眼。在这幅画中尤其容易见出这一点,我们须用心鉴赏。画中姿态和动作都配得极匀称,各部分彼此相谐和,而同时又各有特点,不落单调。


    在耶稣左右的人物可以分成三人一组,每组自成一整体,而同时却与全局相呼应。


    耶稣右手是约翰、犹大和彼得。彼得最远,听到耶稣的话,慌忙站起来,他本是一个性急的人。犹大坐在他前面,吓倒了,伏在桌上抬起头望着,右手紧握钱袋,左手发出不由自主的颤动,好像说:“什么?有什么事体?”彼得用左手抓住约翰的右肩,约翰转过身来向他,他指着耶稣,好像请这位特被宠爱的门徒(约翰)问耶稣究竟谁是叛徒。他右手捉着切肉的刀,无意中把刀柄砸了犹大,犹大像受惊吓,腰向前一倾,把盐盒撞倒了。这个姿势画得惟妙惟肖。这一组在全画中最先构成,最为完善。


    耶稣右手诸门徒所表现的情节似乎含有马上就要惩报的意味,左手诸门徒表现于一种对于奸险的恐怖和憎恶。大雅各吓得把身体向后一倾,张开两肘,低头呆视,好像一个人听到一件可怕的事体就觉得亲眼看到一般的神气。多马站在他的背后,走到耶稣面前,把右手的食指举起与额相平。这组中第三人腓力尤其有趣。他站起来,身体微向耶稣前倾,用双手指着心,好像用清脆声音说:“救世主,不是我,你知道的,你看透我的纯洁的心,不是我!”


    这一边最后三个人又给一种新材料让我们玩味。他们正在谈刚才听到的恶消息。马太很性急似的转头向左边两位同座,同时很快的伸双手向耶稣一指。这个姿势就把左边两组贯串成一气了。达太又惊讶,又猜疑,把左手背摆在桌面,平起右掌作击左掌的姿势。这个姿势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例如一个人遇到不期然而然的事时,心里要说:“我不是向你说过吗!我老早就有些疑心!”西门很严肃地坐在桌子左端,全身都现出来。他在门徒中年纪最大,所以穿着长袍。他的面貌和姿势表现他心里虽然也很着急,却没有怎样惊恐。


    如果我们转眼向桌子右端,就看见巴多罗买站在右脚上,左脚交在后面,身体向前倾,双手支在桌上。他好像在静听耶稣如何回答约翰,请约翰发问是从这边起的。小雅各靠近他的后面,把左手摆在彼得的肩上,如同彼得自己的手摆在约翰的肩上。但是小雅各的面色很和婉,好像只要解决这一种疑问,而彼得却带有惩报的神气,彼得的手伸在犹大的背后,小雅各的手也伸在安得烈的背后。安得烈是圈中一个最惹注目的人物,两肘平举,两掌张开,表现惊惧的神气。惊惧的神气在这幅画中只见过这一次,而在天才和思考力较薄弱的作品中就不免重复而又重复了。


    《最后的晚餐》中人物的位置:(自左至右)


    1.巴多罗买(Bartholomew)


    2.小雅各(James the Younger)


    3.安得烈(Andrew)


    4.彼得(Peter)


    5.犹大(Judas)


    9.约翰(John)


    7.耶稣(Jesus)


    8.大雅各(James the Elder)


    9.多马(Thomas)


    10.腓力(Philip)


    11.马太(Matthew)


    12.达太(Thaddaeus)


    13.西门(Simon)


    (载《中学生》第3期,1930年3月)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