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3个月前 作者: 潘光旦
    作者于一九二三年始着手写作有关优生学术之文稿;至一九三一年,先后合刊为《人文生物学论丛》第一、第二、第三三辑,并分别名之曰:《优生概论》、《人文史观》、《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一九三一至一九三七年间,续有论列,又尝缀为第四辑之《优生闲话》、第五辑之《民族兴衰各论》。至十余年来所写关于谱牒学传记学之各稿,则别录为第六辑之《家谱新论</a>》 〔1〕 。“七七”变起,仓卒南行,均不及随携付梓,前途能否与读者相见,尚在未知之数;慰情聊胜于无,姑以存目视之。


    一九三七年秋至长沙,次年春又至昆明,始渐得重理旧业,五年以还,前后成优生或涉及优生之文稿约三十篇,或直接与抗战有关,或间接为抗战之时潮所激发,今缀为《人文生物学论丛》第七辑,即名之曰《优生与抗战》。至简末之《图南日记》,则为避地南来旅途中观感之纪录,其中一部分涉及民族品性,或尚不无参考之价值,敢以之作为《附录》。


    本书各稿,除《图南日记》初次付梓外,馀尝散见重庆之《中央日报》,重庆与香港之《大公报》,昆明之《中央日报》、《云南日报》、《民国日报》、《益世报》;重庆之《星期评论》、《交通文摘》,香港之《东方杂志》,昆明之《今日评论》;其中以见于《今日评论》者为最多。


    作者于优生学术作寒螿之鸣,于反优生之思潮与设施作螳臂之争者有年矣。抗战五年,国人鉴于人力之销耗巨大,才力之分配难敷,凡百措施,每感捉襟见肘,缓不济急,乃渐有侧耳而听之者。至最近社会部设人口政策研究委员会,于人口品质一端,且进而采及 荛,作为国家人口政策之局部张本。于以见劳无不获,功不唐捐,民族健康,庶有厚望;本书之梓行,大之所以纪国人观感之变迁,小之所以志一己私怀之庆慰,读者其亦谅许之乎?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潘光旦</a>,


    时寓居昆明西北郊之龙院村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