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果之味部

3个月前 作者: 杨时泰
    蜀椒


    今归峡及蜀川陕洛间多种之。四月结子。枝叶间如小豆而圆。无花。皮紫赤色。


    八月采实。江淮北土亦有之。不及蜀中者皮浓里白味烈也。(颂)


    味辛而麻。气温以热。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重蜀产)大热有毒。气味俱浓。


    阳也。


    温中化。


    入右逆。以益命门二十颗者。必有良以蛔丸中用乃为益火丸五十颗止。此除服椒红补下一斤炒去汗。


    飧泄不化及久小泄泻。小儿瓷器贮之。每〔论〕 蜀椒结实于大火司令时。故其气热。然采实必以八月。且其味绝无苦。但辛而麻。


    微云命门于阴何以自下中而脾属气怯气下达曰。


    而生丙。


    至于火而有水。心行呼吸。


    如附子之以致其金必达水火。故而不峻也。


    秦椒


    即俗所谓花椒。主治与蜀椒不甚异。然色黄味短。不及蜀椒。


    肺胃素有火热者。忌之。一切阴虚阳盛诸证。法所咸忌。(仲淳)


    〔修治〕 收椒。须用纸包。入瓷器中。再封。勿令见风。盖专取其气以补命门也。凡使去


    椒目


    蜀椒肉浓皮皱。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谓之目。他椒子虽光黑。亦不似之。


    则子无光彩矣。


    气味苦辛。有小毒。治水气。及肾虚耳卒鸣聋。并止气喘。肾虚耳鸣。用巴豆菖蒲同研细。以聋者。


    后乃随湖)按与椒谅〔修治〕 入药微炒。


    吴茱萸


    一种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其色青绿。


    苦辛大热。有小毒。气味俱浓。浮而沉。阳中阴也。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经气分。


    吴治湿毒咳嗽血。着痹谵妄不能食。嘈杂大便不通小便数。痘疹余毒。耳证虫。吴萸禀火气以生。故其言土阴厥上下可代其色即数日蜜丸梧作茱萸至数十不止。


    七十丸。


    一滚。取仁。去皮尖半条。去脂脾泄。老人暖膀胱。水三盏。煎七炮姜等分。


    熟布裹熨症〔论〕 吴萸震坤合见。其色青绿。木皮亦绿。是木为土用者也。三月开花红紫色。本春木之辛以畅厥阴风所以辛至阴肾降土于湿气。


    阴不得阳如甄便燥或和与交泰升。阳味以奏治浊气而以致脾患于湿。若血不滞则肝自润。而脾自燥。此即下气而除湿血痹之义也。如濒湖所云吞酸。即方书湿热之治。有吐酸吞酸者。投咽醋丸。用黄连为君。苍芩陈茱为辅也。其湿热滞气甚者。投参茱丸。用六一散为君。吴萸为佐。合服也。至治虚寒之吞酸。有醋心上攻。止用浓醋煎吴萸汤顿服者。有食已吞酸。将吴萸炮姜等分末服者。盖是证有湿热寒湿之殊。惟此味下气除湿。为其主要如寒湿之治。治其因寒而成湿。湿在寒之后也。湿热之治。治其因湿而化热。热在湿之后也。又此味之治泄泻。亦有湿热寒湿之殊。其因湿化热者。热在湿之后。故用黄连燥之清之。更以此味行中土之滞。俾湿先化而奏功。至于寒湿泄泻。类由于元阳虚。正经所谓中气之湿也。必如吴萸之温中下气。乃能偕诸味以回元阳于无何有之乡尔。


    再如疝证。亦有湿热寒湿之治。其寒类从外受。不专责于元阳之虚也。因寒而阳不得化。阳不化而郁于寒中。是为寒化湿。而湿因化热。故丹溪论治。惟宜于通。或疏散。或分利。或针灸。皆通其由外而受之邪也。第外邪固属病因。实则病于肾中寒水之化不行。致风木郁于所生之中。而小腹及外肾。凡肾肝部分。见于病者不爽。此所云湿热。不止于因寒而化湿。


    复即导归召阴第似随其湿血于气见气连芩湿热不以其阴之。另有气除血痹热甚者用用也。)


    头旋眼晕。


    萸茴香甘草萸不足以助寒而补其中土又其次则治是六腑受腑或脏。行气畅血。皆不可少。概不越于下气除湿血痹之悉之。而余证可以类推。总之。兹味之用。全取其气。古气。至此尽为金用。有如是其烈也欤。化原本于火土。而以谓为阳中阴。惟为阳中之阴。故能分解清浊。经云阴阳气也。阴阳合而分。分而合。兹物得其元机乃如此。是不亦难齐其运化之功矣。明者其善用之。


    缪氏云。阳厥似阴。手足虽逆冷。而口多渴喜饮水。大小便秘结。小便或通亦赤涩短少。


    此所小寒〔修治〕 滚汤浸去苦烈汁七次。焙用。


    食茱萸 本与吴萸一类二种。但取吴地者入药。名吴萸耳。食萸颗粒差大。一名 子经久色黄皮黑。


    气味苦辛大热。有小毒。主治同吴萸。功力少劣。去暴冷腹痛食不消。并治冷痢。一女子于得畅倍加


    胡椒


    大辛。气热。纯阳。无毒。气味俱浓。阳中之阳。入手足阳明经。下气快膈。主心腹冷痛。霍乱呕吐。胃口虚寒。冷气刺痛。宿食不消。大肠寒滑亦可用。(须以他药佐之。过剂则走气。)杀一切鱼肉鳖蕈毒故食料多用之。去胃中寒痰。食已则吐水。(或寒痰冷积。四体如冰。)甚验。辛走气。热助火。惟宜于肠胃寒湿之病。(濒湖)噎膈证或因酒得。或因气得。或因胃火。三阳既结。食必上潮。然亦有食入反出无火之证。又有痰气郁结得辛热暂开之证。不必一例禁予胡椒。(又)心下大痛。(此即胃脘当心而痛。非心痛也。)胡椒五分。


    没营米〔论〕 胡椒。非椒也。因其辛辣似椒。故得椒名。产于南荒。亦结实于大火司令时。


    但与凡阴虚血分有热。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热气暴冲。目昏口臭。齿浮鼻衄。肠风脏毒。


    痔漏常食之〔修治〕 内无皱壳者力大。石槽中研末用。


    荜澄茄


    与胡椒一类二种。海南诸番皆有之。蔓生。春开白花。夏结黑实。似梧子微大蒂圆。又一说。向阳者胡椒。向阴者为澄茄。


    气味辛苦。微温。下气消食。治一切冷气痰癖。暖脾胃。止呕吐哕逆。并霍乱吐泻腹痛。


    及胃愈后。服平胃散三百帖。(一证吐黑水。水中有似绿草者。此肝肾阳虚极。而见木脏之色也。即兹方之治。可参。)伤寒呃逆。日夜不定者。用荜澄茄良姜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


    水六分。煎十沸。入醋少许服之。(此属寒证。阴盛呃逆也。如属阳逆。投之则危。须审之。)鼻塞不通。由肺气上攻而致者。荜澄茄五钱。薄荷叶三钱。荆芥穗一钱半。为末。蜜丸芡子大。时时含咽。


    〔论〕 荜澄茄疗肾气膀胱冷。少类于蜀椒。治阴逆下气塞。少类于吴萸。以温为补。


    洵属夫所观治鼻塞之荜澄茄丸。则其归肾而温及膀胱也。乃阳出地中。所谓根于极下。际于极上者。


    方书用荜澄茄温补下气。如菟丝子丸。治伤劳倦致肾气虚。并以疗肾虚之暴嗽也。如藿香养胃汤。治阳明胃虚。宗筋无所养。遂成痿证。又如育气汤。治不能食。用以通流百脉。调畅脾元。补中脘。益气海。祛阴寒。止腹痛。进饮食。此温补而亦藉其稍助于下气者也。如沉附汤。治诸逆冲上。气急甚不能眠卧者。用附子为君。沉香辣桂澄茄补阳而归之。少借香附助其下行。又如青木香丸。治胸膈噎塞。气滞不行。呕哕痰逆。不思饮食。其责效在同于下气之剂。但借澄茄助故纸以归肾气而行之。为诸下气者之枢也。至于中满分消之治寒胀。以温中下寒逆为君。祛痰行气为臣。佐辛热以益肾气。理中气。却有升清降浊之味。导其气之滞。且入连柏于中。以泻寒不散而郁化之热。俾之从辛热以消。此不专取其温补。而更藉其下气者也。更有生津甘露饮。治膈消大渴饮水无度。舌上赤裂。小便数。方中折热补气。


    用石膏为君。连柏知栀泻热补水为臣。归杏麦翘全蝎白葵花兰香。和血润燥为佐。升柴行经。澄茄白蔻木藿反佐以取之。此方治热用寒。兼入热剂。前方治寒用温。兼入寒剂。一皆不舍澄茄。然则此味虽曰温补。其于气分。似能行而利之。有妙于寒热之先者矣。


    〔修治〕 去柄及皱皮。酒浸。蒸半日。细杵。


    盐麸子


    此树七月结子。粒如小豆而扁。生青熟微紫。其核淡绿。形状如肾。核外薄皮上有薄盐。


    滇蜀人采为木盐。叶上有虫。结成五倍子。八月采之。


    气味酸咸。微寒。阴中阴也。主治生津降火。化痰润肺。滋肾消毒。止痢收汗。治风湿眼病痰。入水之功。所以痰涎盗汗风湿下泪涕唾之证。皆宜用之。(濒湖)未尽之义。详五倍子百药条下。


    茗


    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摘于夏为良。其粗恶苦涩品类。服之贻害。


    气味苦甘。微寒。入手足厥阴经。清头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治中风昏愦煎饮。


    秽滓。专烦。百节不之气。味虽苦惟饮食后浓茶治痢。姜助阳。


    皆良。(仁斋)按阴。不惟伤阳。而阴亦由其化气以生枣仁通草莲子火者。热毒下痢〔论〕 海藏谓茶气寒味苦。入手足厥阴经。夫足厥阴肝。乃由阴中达阳以上升者。手厥阴达阳立孤黄瘦气乎患则不然暗中损阳不宜饮于酒后〔辨治〕 入药有名腊茶者。惟建州北苑数处产之。研治作饼。日晒。得火愈良。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