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3个月前 作者: 李中梓
    通治部分


    \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


    其气芳香,其性和融,温中达表,散风解凝。发表而不优于峻,性阳而无损于阴。通鼻塞、行气滞。虚人需发汗,而弱不能投者,当以人参为伍。暑期受寒凉,用辛热而于时有侮者,可与藿香同行。梗:能下气安胎,胎元复固。子:可消痰定喘,喘息安宁。


    此药温能散寒,香可和气。譬诸盛德之人,可无往而不利。若与橘皮同用,尤为适宜。


    治受之藿香正气散,治脚气之鸡鸣散,均作如此配伍。又可外治,孕妇呕吐不止,以梗、叶煮水,嗅吸其蒸气,能止逆下气,可得平复。尚能解蟹毒。


    \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甘,性温,无毒。入肺、小肠、膀胱三经。畏萆 。


    恶干姜、芫花。杀附子毒。色白而润者佳。


    散风解表,止痛医疮。清咽喉及口齿,治风疹与搔痒。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俱可疗也。骨节之烦疼,四肢之挛急,均能解之。


    能御防外风,故名防风,乃风药中润剂也。疮科多用之,为其风湿交攻耳。张元素谓其“为手足太阳经之本药。”王好古又谓其“行足阳明、太阴二经,为肝经气分药”。又谓“钱仲阳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日华诸家本草》谓其“匀气脉”,乃经验之谈。


    \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性温、无毒。入肝经,反驴肉、无鳞鱼、河豚、蟹、黄 鱼。


    散风邪:清巅顶。利咽喉,透麻疹。化瘀血,消瘰 。理疮疡,破聚结。


    长于治风,又兼治血,何也?为其入风木之藏,即是血海,故能并主。风在皮里膜外者宜之。


    \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性平。入肺、胃二经。忌枣、蜜、犬、雉肉。


    通中发汗,头疼风湿总蠲除。利便开关,脚气奔豚通解散。专攻喉痹,亦可安胎。伤寒寒热皆宜,面目浮肿亦治。


    葱味最辛,肺之药也。故解散之用居多。


    多食葱,令人神昏、发落、虚气上冲。


    \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性热,无毒。入肺、胃二经。


    生能发表,熟可温中。开胃有奇功。止呕为圣剂。气胀腹疼俱妙,痰凝血滞皆良。刮下姜皮,胀家必用。


    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霍乱等一切卒暴之证,用姜汁和童便服之。姜汁能开痰,童便能降火也。古方以姜茶治痢,热痢留皮,冷痢去皮,大妙。忌服同干姜。


    \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三经。


    助阳散寒,温经通脉。达营卫,和表里。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理心腹之痛。搜关节之痹。


    直行兼为奔豚之向导。


    本经疏证云:“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为桂枝之六大功效。”


    \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肺、膀胱、大肠四经。浓朴为使。恶辛夷、石苇。去根节,水煮,去沫。


    去营中寒气,泄卫分风邪。发汗仗其温散,消肿在其行水。既主用于实喘,亦伍用于痛痹。


    轻可去实,为发散第一药。惟在冬月,真有寒邪在表者,宜之。或非冬月,或无寒邪,或寒邪在里,或伤风等证,虽发热恶寒,不头痛身疼而拘急,六脉不浮紧者,皆不可用。虽可汗之证,亦不宜多服,汗为心液,若不可汗而汗,与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矣。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大患,可不慎哉。


    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发散虽同,所入迥异。


    \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性温,无毒。入心、小肠二经。恶黄 、山茱萸。畏滑石。反藜芦。


    风寒湿痹,头痛鼻塞。下气破痰,头面游风。百节拘挛,齿痛目泪。


    味辛,性温,禀升阳之气,而为风剂,辛香开窍,故主疗如上。单服末至一钱,令人闷绝,辛药不可多用也。


    细辛发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痰饮,用之得当,收效甚捷。然其性燥烈,凡血虚内热,因而头痛咳嗽者,痛戒之。


    \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产苏州者良。


    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净龈舌。辟口臭,畅鼻塞。透痧疹,通关节。下滞气,除秽恶。


    发汗解表,故去风清热、利于头面,辛香开气,故胀满食滞者,并主之。


    薄荷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


    \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甘、苦,性寒,无毒。入肺、脾二经。


    解肌发汗,头疼与寒热同除。下气清烦,满闷与温 并妙。疫气瘴气,皆可用也。痢疾疟疾,无不宜之。外用治口舌生疮,煮汁救喉痹不语。


    豆经蒸窨,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止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炒熟又能止汗,亦要药也。


    伤寒直中三阴,与传入阴经者,勿用。热结胸烦闷,宜下不宜汗亦忌之。


    \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辛,性寒,无毒。入肺经。


    通毛窍,达肌肤,透瘾疹,痒能除。发汗开鬼门,下水洁净腑。


    水萍轻浮,入肺经发汗,气化及州都,因而利水。


    水萍,发汗力比麻黄,下水功同通草,苟非大实大热者,安敢轻试耶。


    \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微苦,性寒。入肺,脾、肝诸经。


    散风去湿,解热止痛,感冒鼻塞,用之可通。


    此即一般杨柳之芽,须尚未飞花者为佳。


    \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苦、甘,性寒。入肺、肝二经。


    散风解热,治感冒与干咳。清上平肝,疗眩晕与头疼。耳鸣重听,视弱目昏。桑菊往往偕行,表里均治着称。风湿日久,健筋骨配以乌麻。疫喉初起,清高热伍以葛根。痨热可用其止汗,肤痒能仗其安宁。嫩叶煎酒醴关节通利,蚕蚀之残络,喉患堪珍。沏茶止渴,沐发生新。作汤洗浴老年麻木遍于肢体,研汁涂小儿吻疮延及牙龈。经霜为上,气质尤纯。


    《石室秘录》谓桑叶乃收汗之妙品。与乌麻(即黑芝麻)共为蜜丸,即桑麻丸,尚可却老驻颜。蚕蚀之残络,其上有蚕涎附着,故因痰热之咽喉疼痛,音哑声嘶者多效。因药肆不备,须预蓄之。


    \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肺、肾二经。枸杞、桑白皮为使,去蒂。


    散风清热,明目平肝。头痛眩晕,耳鸣心烦。血脉欠利,风阳上干。令发不白,耐老驻颜。


    饮水益寿,郦有菊潭。野生苦薏,解毒凉肝。疗疮痈疖,用之咸安。


    独禀金精,善制风木,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主用多在上部。目者,肝之窍也;泪者,肝之热也,宜其瘳矣。


    \发散药、退热药


    (三)解暑利湿退热


    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脾、胃二经。忌见火。


    发汗解表,和中利湿。暑期感冒,无汗发热。腹痛吐利,阳为阴遏。


    治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以致头疼、发热、烦躁、口渴。吐泻者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愈。若劳役受热,反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温,则大误矣。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剂,无表邪者戒之。


    \发散药、退热药


    (三)解暑利湿退热


    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脾,肺二经。


    解暑辟浊,化湿快膈。温中开胃,行气止呕。


    禀清和芳郁之气,为脾肺达气要药。若阴虚火旺,胃热作呕,法当戒用。


    \发散药、退热药


    (三)解暑利湿退热


    味甘,性平。入脾、胃二经。


    利湿解热。袭受暑湿,脘闷蒸热。得汗不解,午后加炽,肢体酸沉,溲少便涩。


    此物具通达宣利之能,故可分利湿热,清达表邪,缠绵之患,用之有益。


    \发散药、退热药


    (四)解肌


    味甘、性平,无毒。入肝经。


    散郁火,解肌热。生津液,止消渴。头痛干呕,泄泻下痢。生用能堕胎,蒸熟化酒毒。


    迹其治验,皆在阳明一经。止痢者,升举之功;散郁者,火郁则发之义也。东垣曰:葛根鼓午胃气上行,治虚泻之圣药。风药多燥,葛根独止渴者,以其升胃家下陷。上输肺金以生水耳。《圣惠方》治小儿热渴久不止,用葛根煎服。此法尤适用于夏季。


    附:葛蔓,治喉痹,消痈肿。


    \发散药、退热药


    (五)和解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肝、胆二经。恶皂荚,畏藜芦。忌见火。


    少阳经药,性主升腾。理肝胆,善和解。祛时疾内外热不解,治邪气半表复半里。寒热往来,伤寒疟疾。胸胁满痛,热入血室。


    柴胡,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药,病在太阳者,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病在阴经者,复用柴胡,则重伤其表。世俗不知柴胡之用,每遇伤寒,传经未明,以柴胡为不汗、不吐、不下可以藏拙、辄混用之,致命不可胜数矣。劳证唯在肝经者,用之。若气虚者,不过些小助参耆,非用柴胡退热也。若遇劳证,便用柴胡,不死安待。惟此一味,贻祸极多,故特详言之。


    《幼科铁镜》卷一,首列九恨,其第八恨云:恨必用柴胡退烧,……脾虚肾虚,气血两虚,诸烧热亦用柴胡。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发散药、退热药


    (六)治发作有时之寒热


    味辛,性温。入胃经。


    破瘴疠之疟,消痰食之愆。


    气猛而浊,故前人以仲由未见孔子</a>时气象比之。


    疟不由于岚瘴,气不实,邪不盛者并忌。


    \发散药、退热药


    (六)治发作有时之寒热


    味辛、苦,性寒,有毒。入肝经。酒炒透。


    疗痰饮有灵,截疟疾必效。


    常山去老痰积饮,为疟家要药。必须好酒久炒令透,不尔使人吐也。


    常山猛烈,施之强壮者多效。若稍稍挟虚,不可轻入。


    \清热药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


    清热除瘟,消痈解毒。净咽喉,治龈舌。风温温毒,火丹疮疖。可宽膨胀,能疗痢血。


    取用其藤,通经入络。饮用其叶,祛暑止渴。


    禀春气以生,性极中和,故无禁忌。乃清解热毒之良药也。藤名忍冬、另有专条。


    \清热药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胃、胆、肾、大肠五经。


    清热解毒,消肿凉血。除胸中火焰,散诸经血结。


    手少阴主药也。诸疮痛痒,皆属心火,故为疮家要药。


    连翘苦寒,多服即减食,谨之。


    \清热药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味辛,性寒,无毒。入肺,大肠二经。山茱萸、龙骨为使。畏丹砂、牡丹、藜芦。酒浸蒸熟,曝之。


    中枯而大者,清肺部而止嗽化痰,并理目赤疔痈。坚实而细者,泻大肠,而除湿治痢,兼可安胎利水。


    苦能燥湿,苦能泄热,苦能下气,故治疗如下:经飘者上行,坚重者下降,不可不别也。


    杨仁斋谓:柴胡退热,不及黄芩,不知柴胡苦以发之,出火之标,黄芩寒以胜热,折火之本。


    又黄芩所清为腑热,柴胡所解为经热。


    苦寒伤胃,证挟虚寒者均戒,女人虚胎亦不宜与。


    \清热药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味苦,性寒,无毒。入肺、三焦二经。炒透。


    治胸中懊 ,而眠卧不宁。疏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清太阴肺,轻飘而上达。泻三焦火,屈曲而下行。


    栀子本非吐药,仲景谓邪气在上,得吐则邪出,所谓高者因而越之也。亦非利小便药,盖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腑,奉气化而出矣。


    大苦大寒,能损胃伐气,虚者忌之。心腹痛,不因火者,尤为大戒。世人每用治血,不知血寒则凝,反为败证。治实火之吐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吐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能摄血,此治疗之大法,不可少违者也。


    栀子花:另有专条。见咽喉用药。


    \清热药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肾二经。童便浸一宿,曝。


    清热、凉血。解暑热,退潮热,清虚热,治痨热。温疟瘅疟,早凉暮热,热自阴来,用之多捷。


    苦寒之药,多与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袭脾,宜于血虚有热之人,取其不犯冲和之气耳。


    寒而泄泻者,仍当避之。


    \清热药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味苦,性寒,无毒。入肺、肾二经。忌铁器。肥白者佳。去毛,盐酒炒透。


    清肺热而消痰捐咳,泻肾火而利水滑肠。肢体肿浮为上剂,伤寒烦热号神良。补寒水于不充,益五脏之阴气。


    泻肾家有余之火,是其本功,至夫清金治肿诸效,良由相火不炎,自当驯致也。


    知母阴寒,不宜多服,近世理痨,尊为上品,往往致泄泻而毙,故肾虚阳痿,脾虚溏泄,不思食,不化食者,皆不可用。


    \清热药


    (二)清热凉血、退骨蒸


    味甘,性寒,无毒。入肾经。


    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主传尸有汗之骨蒸。清血热,退低烧。


    热氵?于内,泻以甘寒,退热除蒸,目宜尔也。又去风邪者,肝肾同治也。肝有热则风自内生,热退则风息,此与外感之风不同耳。春日饮其汤,可防皮肤病。


    地骨皮乃除热之剂,中寒者勿服。


    \清热药


    (二)清热凉血、退骨蒸


    味辛,性微寒,无毒。入心、心胞、肝、肾四经。畏贝母、大黄、菟丝子。忌蒜、胡荽与铁器。红花单瓣者佳。


    酒拌蒸,晒用。


    去血中之伏火,退无汗之骨蒸,消瘀通经,排脓生血,更散诸痛,能疗诸风。


    洁古云:牡丹为群花之首,其色赤而其性寒,故能去血中之伏火,因入手厥阴与足少阴,故能退无汗之骨蒸。消瘀通经,乃其辛散之用,排脓生血,皆其去热之功,且能入厥阴风木,而善消瘀滞、又何诸风诸痛之患哉。李濒湖云:“血中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尚黄柏。不知牡丹皮之功更胜也。此乃千载秘奥,特为拈出。”


    牡丹皮性寒而辛散,若久病血虚发热、及产妇虚热而无瘀者,宜斟酌用之。


    红牡丹花瓣,另列专条,见咽喉用药。


    \清热药


    (二)清热凉血、退骨蒸


    味苦、咸,性寒,无毒。入肝、胃二经。


    清热,凉血。阴虚发热,血虚昏厥,产后烦乱,冲任须协。低烧难退,断续不绝。丹皮、地骨、青蒿、竹叶。分别配伍、随症而设。用之得宜,收效尚捷。


    白薇凉降,能清血热。既为女科药,又为温热证邪入血分之药,更为种种低烧如喉蛾、久咳、浮肿、腰酸、溲浑等之有效药,配伍得宜,颇有良效。因与白前易混淆,故处方多书“软白薇”、以之与“硬白前”相对比也。


    \清热药


    (二)清热凉血、退骨蒸


    味咸,性寒,有毒。入心、肾二经。恶沙参、蜚蠊。去肋,酥炙。


    补肾退骨蒸,养心增智慧。固大肠而止泻痢,除崩漏而截 疟。小儿囟门不合, 疮腐臭难闻。治软弱之四肢,愈赤白之带下。


    龟禀北方之气,故有补阴之功,若入丸散须研极细,恐着人肠胃,变为瘕也。(煎成胶良)龟鹿皆永年,龟首藏向腹,能通任脉,取下甲以补肾补血,皆阴也。鹿鼻反向尾,能通督脉,取上角以补火补气,皆阳也。


    肾虚而无热者不用。


    \清热药


    (二)清热凉血、退骨蒸


    味咸,性寒,无毒。入肝经。恶矾。酒浸一宿,炙黄。


    解骨间蒸热,消心腹症瘕。妇人漏下五色,小儿胁下坚疼。


    鳖色青,主治皆肝证。龟色黑,主治皆肾证。同归补阴,实有分别。龟甲以自败者为佳。


    鳖甲以不经汤煮者为佳。肝无热者忌之。鳖肉凉血补阴,亦治疟痢,唯冷而难消,脾虚者,大忌。


    \清热药


    (三)清热泻火


    味辛、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恶莽草、巴豆。畏铁。


    营卫伤于风寒,青龙收佐使之勋。相付囚于火热,白虎定为君之剂。头疼齿痛肌肤热,入胃而搜逐。消渴阳狂逆气起,入肺以驱除。口干舌焦,可得效也。中暑自汗、又何患焉。


    气味俱薄,体重而沉,少壮火热之人,功如反掌;老弱虚寒之人,祸不旋踵。极能寒胃、使人肠滑不能食,非有大热者,切勿轻投。


    熟石膏: 熟,研极细末。外用可生皮,治疮口不敛。与少量赤石脂为伍,酌加冰片,掺之有良效。


    \清热药


    (三)清热泻火


    味辛、咸,性寒。入胃、肾二经。


    降火,清热。治天行火症,止躁狂出血,口干齿衄,丹投紫雪。


    此药与石膏相仿,但能入肾,故降火之力更着,能直达下焦。


    \清热药


    (三)清热泻火


    味咸,性寒,入脾、胃二经。


    清热定惊,平喘通络。火症高烧,神昏抽搐。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风阳上扰、蒙蔽头目。


    此物易霉易蛀,若已霉蛀者,万不可再用。


    \清热药


    (四)清热燥湿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龙骨、连翘为使。恶菊花、玄参、芫花、白藓皮、白僵蚕。


    畏款冬、牛膝。解巴豆、附子毒。忌猪肉。姜汁炒。


    体阴质燥,清热除湿。泻心除痞满,明目理疮疡。痢疾腹疼,心痛惊烦。杀虫安蛔,利水浓肠。


    禀清寒之气,直泻丙丁,痞满、目疾、疮疡、惊痛,南方亢上之象。泄痢、蛔虫,湿热之愆固宜痊也。韩 曰:“黄连与官桂同行,能使心肾交于顷刻。”时珍曰:“香连丸用黄连、木香。木火散用黄连、干姜。左金丸用黄连、吴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口疮方用黄连、细辛。皆一冷一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


    \清热药


    (四)清热燥湿


    味苦,性寒,无毒。入肾经。恶干漆。盐酒炒。肥浓鲜黄者佳。


    泻龙火而救水,利膀胱以燥湿。佐以苍术,理足膝之痹痛。渍以蜜水,漱口舌之生疮。


    黄柏泻阴火,除湿热,故治疗如上。昔人谓其补阴者,非其性补益,热去则阴不受伤,虽谓之补亦宜。按苦寒之性利于实热,不利于虚热,凡脾虚食少,或泻或呕,或好热,或恶冷,或肾虚五更泄泻,小便不禁,少腹冷痛,阳虚发热,瘀血停止,产后血虚发热,金疮发热,痈疽溃后发热,伤寒发热,阴虚小水不利,痘后脾虚小水不利,血虚烦躁不眠等症,法咸忌之。


    \清热药


    (四)清热燥湿


    味苦,性寒,无毒。入肾经。玄参为使。恶贝母、菟丝、漏芦,反藜芦。泔浸一宿,蒸过曝干。


    除热祛湿,利水固齿。痈肿疮疡,肠 下血。风疠疥癣,在所亟需。


    味苦性寒,纯阴之品,故理湿热有功。疮毒肠 。皆湿蒸热阏之愆,宜其咸主。齿乃骨之余,清肾骨自固耳。


    苦参,大苦大寒,不惟损胃,兼且寒精,向非大热,恶敢轻投。


    \清热药


    (五)清热解毒


    味苦、酸、咸,性寒,无毒。入心、胃、肝三经。升麻为使。恶乌头、乌喙。忌盐。


    解烦热而心宁,惊悸狂邪都扫。散风毒而肝清,目昏痰壅偕消。吐衄崩淋,投之辄止。


    痈疽发背,用以消除。解毒高于甘草,祛邪过于牛黄。


    犀角虽有彻上彻下之功,不过凉血解毒,驱邪清热而已。


    大寒之性,非大热者,不敢轻服。妊妇多服,能消胎气。


    \清热药


    (五)清热解毒


    味苦、甘,性平,无毒。入心、肝二经。人参为使。恶龙骨、龙胆、地黄、常山、蜚蠊。


    畏牛膝、干漆。


    清心主之烦,热狂邪祟俱消,摄肝脏之魂,惊痫健忘同疗。利痰气而无滞,入筋骨以搜风。


    东垣曰:牛黄入肝治筋,中风入脏者,用以入骨追风。若中腑,中经者,误用之,反引风入骨,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清热药


    (五)清热解毒


    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肝二经。


    解毒清热,镇心平肝。热病传里,五内灼燔。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能救客忤,可止惊痫。


    局方至宝丹中用之,乃救急之良剂也。


    \清热药


    (五)清热解毒


    味苦,性寒,有毒。入肝经。去皮毛,锉,焙。


    杀虫解毒,化哽破症。产后崩淋,金疮鼻血。


    有毒而能解毒,去瘀而能生新,然古方中不恒用之,别名管仲</a>,岂音相类耶,抑为其有杂霸之气耶?


    \清热药


    (五)清热解毒


    味酸,性寒,无毒。入心、大肠二经。


    清利湿热,解毒散血。内服治痢,又疗疮疖,禳解疫疠,通利关节。外敷消肿,疔痈流火,蜂螫剧疼,涂之缓和。


    唐宝经验方云:“六月六日采马齿苋晒干,元旦煮熟,同盐醋食之,可解疫疠气。”迄今,长江下游,春节尚食用马齿点心,名之曰安乐菜。盖此菜可以清肠,可防节日伤食所致诸疾也。一切红肿热痛之症,以之挤汁外涂,均有良效。


    \补益药


    (一)补气


    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茯苓为使。恶藜芦。畏五灵脂。去芦用。


    补气安神,除邪益智。疗心腹寒痛,除胸胁逆满。止消渴,破坚积。气壮而胃自开,气和而食自化。


    人参得阳和之气,能回元气于垂亡。气足则神安,正旺则邪去。益智者,心气强,则善思而多智也。真气虚者,中寒而痛,胸满而逆,阳春一至,寒转为温,否转为泰矣。破积消食者,脾得干健之运耳。


    人参,亦有不宜用者:世之录其长者,遂忘其短,摘其瑕者,并弃其瑜。或当用而后时,或非宜而妄设。不蒙其利,只见其害,遂使良药见疑于世,粗工互腾其口,良可憾也。


    参须:性专下行,宜于胃虚呕逆、咳血等。不宜于久痢、滑精、崩中、下血等。


    参叶:能生津,可代茶饮。


    \补益药


    (一)补气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


    补中益气,脾肺均宜。健脾运而中宫不燥。滋胃阴而胸膈不泥。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中气微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体倦易疲。鼓午清阳,常服有济。


    党参功同人参,而力量较薄,但能久服、可无大弊。


    \补益药


    (一)补气


    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茯苓为使。恶龟甲、白藓皮。嫩绿色者佳。蜜炙透。


    补肺气,而实皮毛,敛汗托疮,解渴定喘。益胃气,而去肤热,止泻生肌,补虚治痨。


    风癞急需,痘疡莫缺。


    种种功勋,皆是补脾实肺之力。能理风癞者,经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充于外,邪无所


    黄 ,实表,有表邪者勿用。助气,气实者勿用。多怒则肝气不和,亦禁用也。


    \补益药


    (一)补气


    味苦、甘,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防风为使。忌桃、李、青鱼。产于潜者佳。米泔水浸半日,土蒸,切片,蜜水拌匀,炒令褐色。


    健脾进食,消谷补中。化胃经痰水,理心下急满。利腰脐血结,祛周身湿痹。君枳实以消痞,佐黄芩以安胎。


    白术甘温,得土之冲气,补脾胃之良药也。脾胃健于转输,新谷善进,宿谷善消。土旺自能胜湿,痰水易化,急满易解。腰脐间血,周身之痹,皆湿停为害,湿去则安矣。消痞者,强脾胃之力。安胎者,化湿热之功。


    阴虚燥渴,便闭滞下,肝肾有筑筑动气者勿服。又《百草镜》谓冬采者为冬术,汁归本根,滋润而不枯燥,却易油不能止泻。故处方称为冬术。


    \补益药


    (一)补气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白术为使。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恶远志。


    忌猪肉,令人阳痿。


    补脾以和中,润肺而疗痿,退热止泻,坚筋长肌,调和群品,普治百邪。解一切毒,和一切药。稍止茎中作痛,节医肿毒诸疮。


    外赤内黄,备坤离之色,味甘气平,资戊己之功。益阴除热,有裨金宫,故咳嗽、咽痛、肺痿均治也。安中扶正,补益土脏,故泻痢、虚热、肌肉均赖也。诸毒遇土则化,甘草为九土之精,故百毒化。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理中汤用之,恐其僭上,承气汤用之,恐其速下。


    黄宫绣</a>谓“《伤寒论</a>》、《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一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


    甘能作胀,故中满者忌之。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


    \补益药


    (二)补阳


    味甘、咸,性温,无毒。入肾经。形如茄子,色如玛瑙,红玉者良。烙去毛、酥炙。


    益气而强志,健骨而生齿,去肢体酸疼,除腰脊软痛。虚痨圣剂,崩漏神丹。


    角(茸生两月,即成角矣。)补肾生精髓,强骨壮腰膝。止崩中与吐血,除腹痛而安胎。


    肉(甘温)补中强五脏,通脉益气力。


    鹿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其性极氵?。一牡常御百牝,肾气有余,足于精者也。故主用最多。专以壮阳道、补精髓为功。


    茸:较佳于角。


    肉:有益于脾。


    上焦有痰热,胃家有火,吐血属阴衰火盛者,俱忌。


    (生角,消肿毒,逐恶血,不及胶之用宏也。)


    鹿,山兽属阳,夏至解角,阴生阳退之象也。麋泽兽属阴,冬至解角,阳生阴退之象也。主用相悬,不可不辨。


    \补益药


    (二)补阳


    味甘,性热,有毒。蛇床为使。恶牡丹、牡蒙。畏紫石英。忌羊血。反人参、白术。入银器、煮水,减即添煮,三日夜,色变黄白,换水再煮,色清不变,毒去尽矣。水飞过,再研半日。


    益精壮阳,下焦之虚弱堪珍。止嗽解渴,上部之虚寒宜宝。


    其气剽悍,令阳气暴充,饮食倍进。昧者,得此肆氵?,则精竭火炎,发为痈疽淋浊,岂钟乳之罪邪?大抵命门火衰者,相宜。不尔,便有害矣。


    \补益药


    (三)补阴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肺经。恶防己,反藜芦。


    补中益肺,养胃生津。整肃上热,疏痰利咳。定心内惊烦,退皮间邪热。


    气轻力薄,非肩弘任大之品也。人参甘温体重,专益肺气,补阳而生阴。沙参甘寒体轻,专清肺热,补阴而制阳。


    沙参性寒,脏腑无实热及寒留肺经而嗽者,勿服。


    \补益药


    (三)补阴


    又名孩儿参。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


    益气健脾,生津养肺。气血不足,病后虚羸。倦怠乏力,自汗萎靡。食少心悸,口干液亏,用以调补,能使春回。


    此药力薄,须持续服用,其效始着。


    \补益药


    (三)补阴


    味苦、甘,性凉,无毒。入肺、胃二经。


    滋补肺金称善,疗治虚火尤宜。能养胃以生津,除烦倦而不疲。


    伤寒论之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改用西洋参。


    \补益药


    (三)补阴


    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肝、脾、肾四经。恶贝母。


    忌铜、铁、葱、蒜、萝卜、诸血。产怀庆,黑而实肥者佳。


    凉血补阴,去瘀生新。养筋骨,益气力。理胎产,主劳伤,通二便,消宿食。心病而掌中热痛,脾病而痿 贪眠。


    \补益药


    (三)补阴


    性、味、畏、忌俱同生地黄。用砂锅、柳甑,衬以荷叶,将生地黄酒润,用缩砂仁粗末拌蒸,盖复极密。文武火蒸半日,取起,贮极干。如前又蒸九次,为度。令中心透熟,纯黑乃佳。


    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久病余,胫股酸痛。新产后,脐腹急疼。


    地黄合地之坚凝,得土之正色,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禀仲冬之气,故凉血有功,阴血赖养。新者生则瘀者去,血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矣。胎产劳伤,皆血之愆,血得其养,证因以痊,肾开窍于二阴,况血主濡之,二便所以利也。湿热盛则食不消,地黄去湿热以安脾胃,宿滞乃化,掌中应心主,痿蹶乃脾热,奉君主而清其仓廪,两证可瘳矣。熟者稍温,补阴补血,滋肾养肝,其功更溥。六味丸以之为首,天一所生之本也。四物汤以之为主,乙癸同源之义也。久病阴伤,新产血败,在所极需。


    生地黄,性寒而润,胃虚食少,脾虚泻多,均在禁例。熟者性滞,若痰多气郁之人,能窒碍胸膈,当斟酌用之。姜酒拌炒,生者不妨胃,熟者不泥膈。


    \补益药


    (三)补阴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


    益气养阴,补脾润肺。肺燥干咳,气馁消渴。体虚乏力,用以服食。


    味甘气和,为益脾阴之剂,土旺则湿除,故又能祛湿。


    \补益药


    (三)补阴


    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恶巴豆。畏僵蚕。


    酒浸,酥拌,蒸。


    清胃生肌,逐皮肤虚热。强肾益精,疗脚膝痹弱。浓肠止泻,安神定惊。益阴也,而愈伤中入胃清湿热,故理痹证泄泻;入肾强阴,故理精衰骨痛;其安神定惊,兼入心也。


    石斛,宜于汤液,不宜入丸,形长而细且坚,味甘不苦为真。误用木斛,味大苦,饵之损人。


    \补益药


    (三)补阴


    一名鳢肠。味甘、咸,无毒。入肾经。


    补肾止血,黑发乌须。


    其效甚宏,当及时多收之。苗如旋复,实如莲房,断之有汁,须臾而黑,故名墨旱莲。


    或酒煎,或熬膏。


    \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脾、肝、肾四经。蜜水拌蒸。


    润肺而止嗽痰;补脾而去湿热;养肝而理 伤泪出;益肾而除腰痛茎寒。


    葳蕤,滋益yin精,与地黄同功;增长阳气,与人参同力。润而不滑,和而不偏。譬诸盛德之人,无往不利。本经谓其主诸不足,确是如此。


    \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苦、涩,性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茯苓为使。


    忌猪血、无鳞鱼、萝卜、葱、蒜、铁器。选大者,赤白合用。泔浸,黑豆拌,九蒸九晒。


    补真阴而理虚痨,益精髓而能续嗣。强筋壮骨,黑发悦颜。消诸种痈疮,疗阴伤久疟,治崩中带下,调产后胎前。


    昔有老叟何姓者,见有藤夜交,掘而服之,须发尽黑,故名何首乌。补阴而不滞不寒,强阳而不燥不热,禀中和之性,而得天地之纯气者欤。


    何首乌与白萝卜同食,能令须发早白,犯铁器损人,谨之。


    \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酸,性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蓼实为使。忌桔梗、防风、防己。酒润去核,微火烘干。


    补肾助阳事,腰膝之 ,不必虑也。固精缩小便,遗泄之证,宁足患乎。月事多而可以止。


    耳鸣响而还其聪。益肾养肝,阴阳双补。


    四时之令,春气暖而生,秋气凉而杀,万物之性,喜温而恶寒。人身精气,亦赖温暖而后充足,况肾肝居至阴之位,非得温暖之气,则孤阴无以生,山茱萸正入二经,性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而腰膝强也。


    强阳不痿,小便不利者不宜用。


    \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甘、酸,核中苦、辛、咸,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


    苁蓉为使。恶葳蕤。嗽药生用,补药微焙。辽东肥润者佳。


    滋肾经不足之水,强阴涩精,除热解渴。收肺气耗散之金,疗咳定喘,敛汗固肠。


    洁古云:“夏服五味,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东垣云:“收瞳神散大,火热必用之药”。丹溪云:“收肺保肾,乃火嗽必用之药。五味功用虽多,收肺保肾四字,足以尽之。”


    五味,乃要药,人多不敢用者,寇氏虚热之说误之耳。惟风邪在表,痧疹初发,一切停饮,肺家有实热者,皆当禁之。


    \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酸、甘,性平。入肺、脾、肾三经。


    益气力,强筋骨。固精气,驻颜色。敛肺金,治久咳。


    此药得效即止,不宜常用。亦阴阳双补之品也。


    \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甘、咸,性温,无毒。入心、肾二经。米泔洗净,童便浸揉,色白为度,入铅瓶中,封固,重汤煮三时,待冷方开。


    补心除惊悸,滋肾理虚痨。养血益气、宁志返老。阴阳双补,坎气名高。


    此物陈藏器、吴球二氏均富使用之经验。吴氏所订之大造丸乃传世之名方也。


    \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肝、肾三经。


    去瘀血,补真阴。父发与鸡子同煎,免婴儿惊悸。己发与川椒共 ,令本体乌头。吐血衄红取效,肠风崩带宜求。


    发者,血之余也。故于血证多功。入罐中,盐泥固济, 存性。


    肺肾阴虚之失音,以血余炭加入适当方中,活血补阴,颇有裨益。


    \补益药


    (五)补血药


    (见女科)


    \补益药


    (五)补血药


    (见补阴)


    \补益药


    (五)补血药


    味甘、苦,性温,无毒。


    生者:散瘀止血,消肿定痛。跌仆外伤,诸种失红。熟品。补血和血、虚症堪用。


    此药既能内服,亦可外治。活血化瘀、旅行及居家备之,可以救急。


    \补益药


    (五)补血药


    味辛、涩,性偏温,无毒。入肺、肝、脾三经。


    能强身止血,治过力劳伤。热病肠红拯救,虚人吐衄频尝。


    此草止血和血,又能补益,为虚人血症不可或缺之药。


    \补益药


    (五)补血药


    (见食疗)


    \补益药


    (五)补血药


    (见女科)


    \理血药


    (一)凉血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胞络、肝三经。


    凉血和血,清解疮疡。宣发痘疹、通大小肠。治五疳以称善,利九窍而允藏。


    紫草,凉而不凝,为痘家血热之要药。但痘证极重脾胃,过用则有肠滑之虞。


    \理血药


    (一)凉血


    (见退骨蒸药)


    \理血药


    (一)凉血


    (见退骨蒸药)


    \理血药


    (一)凉血


    味苦,性寒,入肝经。


    凉血清营,散瘀通结,止痛消肿,用于痈疖。


    《本草求真</a>》曰:“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味甘,性寒,无毒。入肺经。


    凉金定喘,治吐衄并血瘀。利水通淋,祛黄胆及痈肿。茅针溃痈,茅花止血。


    甘寒可除内热,性又入血消瘀,且下达州都,引热下降,故吐血衄血者急需之。


    吐血有因于寒,有因于虚者,非所宜也。


    \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味甘,性平。无毒。入肝经。


    熟用止血,生用行血。伍五灵脂,治心腹痛。


    入东方血海,是其本职。利小便者,兼入州都耳。蒲黄,乃手足厥阴血分药,能凉血散血,故血分瘀滞之痛,皆可用之。又舌胀满口,及舌上生疮,均可外用。


    无瘀血者勿用。


    \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肺经。反乌头。


    肺伤吐血建奇功。痈肿排脓称要剂。


    性收色白,合乎秋金,入肺经以疗诸热之证,收中有散,又能排脓。


    痈疽溃后,不宜与苦寒药同服。


    \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胞、肾二经。


    行血止血、消瘀通经。风痹咸宜,扑损可治。


    茜草忌铁、根可染绛,但无瘀者勿用。


    \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味甘,性温,无毒。入心、肝二经。


    崩中吐衄,瘀血停留。


    二蓟性味,主疗皆同,但大蓟兼主痈疽也。


    二蓟,破血之外,无他长,不能益人。


    \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止血,解毒。吐血下血,崩中齿衄。口疮常发,频餐可复。浑身疥赖, 疮湿毒,溃疡不愈,用之洗浴。速效难期,贵在持续。


    此草有拨乱反正之功。顽固难愈之出血与溃疡,常用于适当方中,颇有灵验。


    \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肝经。牡蛎为使。忌同柏子仁。


    止吐衄来红,定崩淋下血。历节风疼可愈,周身湿痹能安。


    微寒补阴,故应止血,其治风湿者,益脾之力也。柏有数种,惟根上发枝数茎,蒙葺茂密,名千头柏,又名佛手柏,是真侧柏也。


    柏性挟燥,血家不宜多服。


    \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味辛、性温,无毒。烧红,研细。


    止血以苦酒送下。消痈用猪胆调涂。磨浓点入目之飞丝。和酒治胞胎之不下。


    墨者,北方之色,血者,南方之色,止血者,火见水而伏也。内有鹿角胶、非 红,不可用。


    \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即乌贼骨。味咸,性温,无毒。入肝经。恶白芨、白蔹、附子。炙黄。


    止吐衄肠风、涩久虚泻痢。外科燥脓收水,眼科去翳清烦。吐血下血,腹痛环脐,女子血枯,漏下赤白。


    味咸入血,性涩能收,故有软坚止滑之功。


    \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味酸,性平,无毒。火 ,水飞。


    止吐衄如神,消瘀血为水。


    血见花蕊石,即化为水。过用损血,不可不谨。


    \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味苦,甘,性平,无毒。入肝、大肠二经。香附为使。


    泡,去皮尖,炒。勿用双仁者。


    破诸经之血瘀,润大肠之血燥。肌有血凝,而燥痒堪除,热入血室,而谵言可止。


    苦重于甘,气薄味浓,沉而下降,为阴中之阳,苦以推陈,甘以生新,故血疾恒需之。


    桃仁破血,血瘀者当用,若用之不当,大伤阴气。


    \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味苦,性平,无毒。入肝经。醋炒。


    下血积有神,化坚癖为水。


    昔有患癖死者,遗言开腹取视得病块,坚如石,纹理五色,人谓异物,窃作刀柄,后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故治癖多用焉。


    洁古谓三棱泻真气,虚者勿用。东垣五积诸方,皆有人参赞助,如专用克削,脾胃愈虚,不能营运,积安得去乎。


    \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味甘咸,性平,无毒。入心、肝、脾三经。


    能除新旧之瘀血,兼宣表里之风邪。


    苏木理血,与红花同功,少用和血,多用即破血也。故能治跌扑损伤、壅塞作痛。其治风者,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一名血竭。味甘咸,性平,有小毒。入心、肝二经。


    凡用另研,若同他药捣,则化为飞尘。产于外国,难得真者,磨之透甲,烧灰不变色者佳。


    走南方,兼达东方,遂作阴经之主。和新血,且推陈血,真为止痛之君。


    乳香、没药兼主气血,此则专于血分者也。善收疮口,然性急,不可多使,却能引脓。


    \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味咸,苦,性平。入肝经。畏锻石。盐炒枯黄。


    恶血积聚,闭结坚牢,炒末调吞多效。赤白丹肿,痈毒初生,竹筒含咂有功。


    咸走血,苦胜血,故为攻血要药。


    \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味咸,性寒,有毒。畏皂荚、菖蒲、屋游。即地鳖虫。


    去血积,搜剔极周,主折伤,补接至妙。煎含而木舌旋消,水服而乳浆立至。


    仲景有大黄 虫丸,以有攻坚下血之功也。虚人斟酌用之。


    \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见女科)


    \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见女科)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一)气血兼理


    味辛、苦,性寒,无毒。入肺、心、心胞、肝、胃五经。


    解郁行气,止痛活血。凉心通肺,宽胸舒胁。配明矾,豁痰涎,开神明之蒙。伍射干,治喉痹,散阴阳之结。


    能开肺金之郁,故名郁金。丹溪又谓:“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


    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由产地不同,尚可区分其功效。广产者色黄,善行气而有功肺部。川产者色紫,能入营而长于活血。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一)气血兼理


    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脾、肝二经。破血下气,散肿消痈。


    辛散苦泄,故专功于破血,下气其旁及者耳。此药能宣通血中之气,使气行而血无壅滞。别有一种片子姜黄,止臂痛有效。


    血虚者,不宜服之。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一)气血兼理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肝二经。酒炒。


    活血利气,止腹痛心疼。调经利产,主血晕崩淋。


    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理通身诸痛,疗疝舒筋,乃破血利气之良药也。


    玄胡索走而不守,惟有瘀滞者宜之,若经事先期,虚而崩漏,产后血虚而晕,则不可服。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一)气血兼理


    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脾、肝二经。酒炒。


    破气行血,消积止痛。妇人结聚,丈夫奔豚。


    气不调和,脏腑壅滞,阴阳乖隔,病邪凭之,此能利气达窍,则邪无所容矣。


    蓬莪术诚为磨积之药。但虚人得之,积不去而真已竭,重可虞也,或与健脾补元之药同用,乃无损耳。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一)气血兼理


    味辛,性温,无毒。色红者良。


    行瘀滞之血如神,止金疮之血至验,理肝伤吐血,胜似郁金,理刀伤出血,过于花蕊。


    降香色鲜红者,行血下气有功,若紫黑色者,不堪用也。兼可辟邪逐秽,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一)气血兼理


    味甘,性温,无毒,入肝经。恶人参。酒飞去沙,晒。


    止血气之痛,无异手拈。行冷滞之瘀,真同仙授。


    五灵脂,乃寒号禽之粪也。气味俱浓,独入厥阴。主血,生用行血,炒熟止血,痛证若因血滞者,下咽如神。


    性极膻恶,脾胃虚薄者,不能胜也。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肺、肝二经。童便浸,晒,焙。


    生用发表,制用化气。消痰开郁,解忧释疑。止胁下痛与腹内胀疼,治胸中热与脘际闷痞。


    胎产常用,女科偏宜。


    十二经通,三焦畅利。


    禀天地温燥之气,入人身金木之宫,血中之气药也。


    韩飞霞称香附,于气分为君药,统领诸药,随用得宜,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性燥而苦,独用久用,反能耗血,如上所述之功,皆取其治标,非治本也。惧燥蜜水炒,惧散醋炒之。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肝三经。生用理气,煨熟止泻。


    平肝降气,郁可开而胎可安,健胃宽中,食可消而痢可止。何患乎,鬼邪蛊毒,无忧于冷气心疼。


    气味纯阳,故辟邪止痛。吐泻停食,脾疾也;土喜温燥,得之即效。气郁气逆,肝疾也。


    木喜疏通,得之即平,胎前须顺气,故能安胎。


    木香香燥,而偏于阳,肺虚有热,血枯而燥者慎用。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甘、微苦,性平。入肝、胃二经。


    舒气化痰,通络散结。可消阻滞,又能活血。


    金御乘称之为橘丝,谓其专能宣通经络滞气。赵学敏谓其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苦,微寒,无毒。入肺、脾、胃、大肠四经。面炒。


    破至高之气,除咳逆停痰。助传导之官,消水留胀满。枳实(即枳壳之小者)破积有雷厉风行之势,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威。解伤寒结胸,除心下急痞。


    枳壳、枳实,上世未尝分别。自东垣分枳壳治高、枳实治下。海藏分枳壳主气、枳实主血,然究其功用,皆利气也。又何必分上与下,气与血乎。但枳实则性急,枳壳则性缓,为确当耳。


    枳壳花:《致富全书》云:“花细而香、闻之破郁结。”急症关下喉痹,嗅其芳香之气有益。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脾、胃二经。


    开心腹之气,逐皮肤之水。


    主用与槟榔相仿,但力少缓耳。鸩鸟多集大腹树上,宜以大豆汁多洗,令黑汁去尽,火焙用。


    病涉虚者勿用。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一名金铃子。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肺二经。


    热厥心痛,腹疼疝气。可杀三虫,能利小便。根微寒。杀诸虫,通大肠。


    与延胡索相伍,治心腹痛颇灵。性寒极苦,若脾胃虚寒者忌之。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辛,性温,无毒。入胃、膀胱二经。


    主膀胱冷气攻冲,疗胸腹积停为痛。天行疫瘴宜投,祟犯蛊伤莫废。


    辛温芳馥,为下气温中要药。


    气虚及血虚者勿用。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肝、肾四经。


    调和中气,破结滞而胃开。温补下焦,壮元阳而肾暖。疗脾家痰涎之血,去肌肤水肿之邪。


    大肠虚闭宜投,小便气淋须用。


    芬芳之气,与脾胃相投,温而下沉,与命门相契。怒则气上,肝之过也,辛温下降,故平肝有功。


    沉香降气之要药,然命门火衰,不宜多用,气虚下陷者,切勿沾唇。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心、胃三经。


    芳香辟秽,降逆理气,运中宫,能于开胃进食疗噎。调上焦,气在胸膈咽嗌之间。通鼻窍塞,止心腹疼。


    东垣云:“白檀调气,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辅以砂、蔻、益智,通行阳明之经,为理气要药。”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见食疗)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苦,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年久者良。去白,炒。


    理上焦之气,止呕宜求。进中州之食,健脾宜简。


    性虽中和,单用多用,亦损正气、脾虚者,须与参术并行,乃有相成之益耳。


    花:作茶饮、可舒气宽胸。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辛、苦,酸。性温,无毒。入肝、胃二经。


    行气开郁,豁痰辟恶。舒肝悦脾,和胃止恶。胸闷胁胀,咳喘频作。梅核气阻,时时感觉。


    花:芳香止痛,和畅肺肝。


    阴血不足者,不宜常用多用。


    \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辛,性平,无毒。入肺、脾、胃、肝四经。


    生津止渴,开胃消痰。通舒经络、流畅肺肝。陈郁</a>之气、久积能散。


    辛平能散结滞、芳香能除秽恶。又能润肌肤、悦颜色。产闽中者,力胜江浙诸种。


    \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广中者最佳,福建者力薄,浙产便又逊矣。陈久愈佳。


    去蒂及浮膜,晒干。


    止嗽定呕,颇有中和之妙。清痰理气,却无峻烈之嫌。留白者,补胃偏宜,去白者,疏通端掌。


    苦能泄气,又能燥湿,辛能散气,温能和气,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夫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故独入二经;气虽中和,然单服久服,亦损真元。橘皮下气消痰,橘肉生痰聚气,一物也、而相反如此。


    橘红:性热。除寒下气、消痰散结。


    \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辛,性温,有毒。入心、脾、胃三经。柴胡为使。恶皂荚。畏雄黄、姜、鳖甲及乌头。


    忌羊血、海藻、饴糖。水浸五日,每日换水,去涎,姜矾同煮,汁干为度。


    消痰燥湿,开胃健脾。咳逆呕吐,头眩昏迷。痰厥头痛,心下满坚。消痈可也,堕胎有焉。


    汪机</a>曰:脾胃湿热,涎化为痰,此非半夏,曷可治乎。时珍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治痰,为其体滑辛温也。俗以半夏为燥,不知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其性燥也,但恐非湿热之邪而用之,是重竭其津液,诚非所宜。按半夏主治最多,莫非脾湿之证,苟无湿者,均在禁例。古人谓半夏有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若无脾湿,且有肺燥,误服半夏,悔不可追,责在司命,谨诸戒诸。


    \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苦,辛,性温,有毒。入肝、脾二经。畏附子、干姜、生姜。冬月研末,入牛胆中,悬风处。


    风痰阻络之麻痹以及上扰之眩晕,均堪医治。痰浊凝聚之坚积,破伤风、湿之噤强。亦可酌施。伍木香利痰行气,和龙脑急救揩齿。配荆芥治风痰头痛,调姜汁治风痛痰迷。


    南星入肝去风痰,性烈而燥,得牛胆则燥气减;得火炮则烈性缓;得防风则不麻。和猪胆能治小儿痫后之喑。


    南星治风痰,半夏治湿痰,功用虽类,而实殊也。非西北人真中风及怀孕之人勿服。


    \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辛,性温,有毒。入胃经。炮,去皮脐。


    消痰去湿,止痉除麻。中风失音,口眼 斜。


    白附子,引药上行,与黑附子非一类也。


    白附子,燥药也。似中风证,虽有痰亦禁用,小儿慢惊勿用。


    \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辛,性热,无毒。入肺经。


    解肌发汗,利气疏痰。温中而冷滞冰消,辟邪而祟魔远遁。酒服而反胃宜痊,醋涂而痈毒可散。伍苏莱为三子养亲,同术枣治胸胁痰饮。


    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达,煎汤不可太过,便减力量。


    肺经有热,阴虚火亢者勿服。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者俱忌。


    \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味甘、微苦、酸,性寒,无毒。入心、脾二经。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燥得以润,痰可以清。排脓散肿,利膈清心。止渴退烦热,通乳生唾津。消瘀血,催月经。


    消痰解热,是其职专,通经者,非若桃仁姜黄之直行血分,热清则血不瘀耳。旧称补虚,亦以热退为补,不可不察。耳聋未久者,可用酿酒,饮之有益。


    天花粉禀清寒之气,脾胃虚寒及泄泻者忌用。


    \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胃二经。姜汁为使。


    痰在皮里膜外者,直达以宣通。痰在经络四肢者,屈曲而搜剔。失音不语偏宜,肢体挛蜷决用。


    竹沥滑肠,脾虚泄泻者勿用。惟痰在皮里膜外,经络肢节者相宜。若寒痰、湿痰与食积痰勿用。


    \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味甘,性平。入心、肺、肝诸经。


    除风热,开经络。行血气,导痰涎。去胸中烦闷,治头风眩晕。大人中风失音,小儿心热惊痫。


    牡荆,俗名黄荆。截取尺余架砖上,中间火炙,两头以器承取,即得。


    李时珍云:“荆沥:化痰去风为妙药。”千金翼方</a>云:“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竹沥、荆沥、姜汁合计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延年秘录云:“热多用竹沥,寒多用荆沥”。朱震亨云:“二汁同功,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用荆沥”。


    \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味咸,性平,无毒。入肺经。


    清金降火,止浊治淋。积块老痰逢便化,瘿瘤结核遇旋消。


    海石乃水沫结成,体质轻飘,肺家之象也。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治证如上。


    多服损人气血。


    \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味咸,性平。入肝经。火 ,水飞。


    化顽痰癖结,行食积停留。


    痰见青礞,即化为水。脾虚者大忌。


    \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即蚶壳也。味咸,性平,无毒。火 ,醋淬,研。


    消老痰至效,破血癖殊灵。


    咸走血而软坚,故主治如上。


    \治痰药


    (三)逐痰


    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入肺、肝、胃三经。柏子为使。恶麦门冬。畏人参、苦参。


    刮去粗皮及弦与子,酥炙用。


    宣壅导滞,开窍通关。驱邪辟疫,搜风逐疫。 之治噤口中风,濯之则除湿去垢,涂之而散肿消毒,焚之可辟疫除瘟。


    性极尖利,无闭不开,无坚不破,中风伤寒门,赖为济急之神丹。若类中风、由于阴虚者,禁之。孕妇亦禁。


    子:去皮,水浸软,煮糖渍食之,治大肠虚秘,瘰 恶疮。


    刺:另见外科类。


    \温里药


    附子


    味辛、甘,性热,有毒。入脾、肾二经。畏防风、黑豆、甘草、黄 、人参、童便、犀角。


    稀者佳。童便浸一日,去皮,切作四片,童便及浓甘草汤同煮,汁尽为度,烘干。(冬采为附子、主寒疾。春采为乌头,主风疾。)


    补元阳,益气力,堕胎孕,坚筋骨。心腹冷疼,寒湿 。足膝瘫软,坚瘕症癖。


    主治繁众,皆由风、寒、湿三气所致。邪客上焦,咳逆心痛。邪客中焦,腹痛积聚。邪客下焦,腰膝脚痛。附子热而善走,诸证自瘥也。虞抟曰:“禀雄壮之质,有斩关之能,引补气药,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以驱在表之风邪;引温暖药,以除在里之寒湿。”吴绶曰:“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厥冷腹痛,脉沉而细,唇青囊缩者,急用之。近世往往不敢用,直至阴极阳竭,而后议用,晚矣。”


    附子,退阴益阳,祛寒湿之要药也。若非阴寒寒湿,阳虚气弱之病,而误用于阴虚内热,祸不旋踵。


    \温里药


    肉桂


    味辛、甘,性大热,有小毒。入肝、肾二经。畏石脂。


    忌生葱,去皮用。见火无功。


    益火消阴,救元阳之痼冷。温中降气,扶脾胃之虚寒。坚筋骨、强阳道,乃助火之勋。


    定惊痫,通血脉,属平肝之绩。下焦腹痛,非此不除。奔豚疝瘕,用之即效。宣通百药,善堕胞胎。


    桂心:(入心肾二经)理心腹之恙,三虫九痛皆瘥。补气脉之虚,五痨七伤多验。宣气血而无壅,利关节而有灵。托痈疽痘毒,能引血成脓。


    肉桂乃近根之最浓者,桂心即在中之次浓者。桂枝即顶上细枝。(另列专条)以其皮薄,又名薄桂。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此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之道也。


    桂性偏阳,不可误投,如阴虚之人,一切血证、及无虚寒者,均当忌之。


    \温里药


    干姜


    味辛,性热,无毒。入肺、脾二经。


    破血消痰,腹痛胃翻均可服。温中下气,症瘕积胀悉皆除。开胃扶脾,消食去滞。生行则发汗有灵,炮黑则止血颇验。


    干姜本辛,炮之则苦,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其止血者,盖血虚则热,热则妄行,炒黑则能引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热退,且黑为水色,故血不妄行也。然血寒者可多用,血热者不过用三四分,为向导而已。


    姜味大辛,辛能僭上,亦能散气,走血,久服损阴伤目,凡阴虚有热者勿服。


    \温里药


    蜀椒


    味辛,性热,有毒。入肺、脾、胃三经。杏仁为使。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闭口者害人。


    温脾土,而击三焦之冷滞,补元阳,而荡六腑之沉寒。饮癖气症和水肿,累建奇功,杀虫止呕及肠虚,恒收速效。通血脉则痿痹消除,行肢节则机关健运。椒目:“善消水肿,可塞耳聋。”椒禀纯阳之气、乃祛寒湿,散风邪,温脾胃,暖命门之良药。


    命门火衰,中气寒冷者,宜之。若阴虚火旺之人,在所大忌。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