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虚损门

3个月前 作者: 戴思恭
    五劳


    五劳者。五脏之劳也。皆因不量才力。勉强运为。忧思过度。嗜饮无节。或病失调理。


    将积久成劳。其病头旋眼晕。身疼脚弱。心怯气短。自汗盗汗。或发寒热。或五心常热。或往来潮热。或骨蒸作热。夜多恶梦。昼少精神。耳内蝉鸣。口苦无味。饮食减少。此皆劳伤之证五脏虽皆有劳。心肾为多。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则痨生。治劳之法。当以调心补肾为先。不当用峻烈之剂。惟当温养滋补。以久取效。天雄附子之类。投之太多。适足以发其虚阳。缘内无精血。不足当此猛剂。不可因有热。纯用甜冷之药。以伤肾气。独用热药者犹釜中无水而进火也。过用冷药者。犹釜下无火而添水也。非徒无益。又害之耳。宜十全大补汤。


    或双和散、养荣汤、七珍散、药令建中汤。皆可选用。间进双补丸。若有无故身体瘦软。绝无力气。别无他证。此平日作劳太过。血气虚而筋失养。宜劫劳散或和气汤。倍芎归。又有言语读诵。过耗神气。致成虚损。是为叫呼走气。宜于十全大补汤等药选用。


    虚人老人病中忽一旦语言不出。扣之不应。此不是哑风。久欠药力到。补调功成。自复应矣。


    气虚人多不得寝。亦有痰多。胆经伏涎。欲寐不得者。不可例作虚治。妄补则痰愈盛。


    有于坐卧之中。似欲得人按捻。意方始安者。此亦虚证也。诸发及有寒热者。已各见本门审知因虚劳得之。并宜用前药。未效用十四味建中汤。渴而不胜热药者。七珍散加木香五味子各七分。热多。黄 鳖甲散。或人参散。独五心发热。将欲成劳者。茯苓补心汤。外虽恶热。内自畏寒。盛夏不可单衣。大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正元饮、参附汤。


    饮食减少。畏食而呕者。难独用前滞甜药。须斟酌用前快脾之剂。缩砂陈皮药却不可少如药令建中汤内有陈皮半夏细辛却可用。仍下鹿茸橘皮煎丸。如不呕不畏食。用前十全大补汤双和散等药。亦当少加快脾之剂。以为之防。


    有患精血不足。明知当补肾。方欲一求之归 等药。其人素减食。又恐不利于脾。方欲理脾气。则不免用疏刷之药。又恐愈耗肾水。全一举而两得之功。莫若鹿茸橘皮煎丸为第一。故曰。精不足。补之以味。又曰。补肾不如补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道家交构心肾。以脾为黄婆者。即此意。若肾元大段虚损。病势困笃。则肾不容少缓。又不拘于此说。


    要知于滋肾之中。佐以砂仁澄茄之类。于壮脾之中。参以北五味。黄 之属。此又临时审病用药之活法。劳疾久而嗽血。咽疼无声。此病自下而传上。若不嗽不痛。久而溺浊脱精。


    此为自上传下。皆死证已。


    有面色如故。肌体自充。外看如无病内实虚损。俗呼为桃花蛀。宜看其何证。于前药审而用之。


    有传尸劳。骨肉相传。甚至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劳虫。古名瘵疾。难以医之。


    外有因动作劳力。或发寒热。或身疼气短。或劳倦嗜卧。乃一时发劳。却非五劳者比。


    宜和气饮。详见诸痛门身体痛证。


    有嗽咳痰多者。名曰劳嗽。与风寒壅热之嗽不同。此乃有本有标。本在肾而标在肺。可与前诸药第一段求之。选用加五味杏仁阿胶贝母款冬花之属。嗽而加以喘者。于前药更加磨沉香仍吞灵砂丹。或三妙丹。详见嗽门。嗽而有血者。详见血门嗽血证。


    盗汗自汗


    眠熟而汗出者。曰盗汗。又名一寝汗。不分坐卧而汗者。曰自汗。伤风伤暑。伤寒伤湿痰嗽等自汗。各载本门。其无病而常自汗出。与病后多汗。皆属表虚。胃气不固。荣血漏泄。


    宜黄 建中汤。加浮麦少许。煎黄 六一汤或玉屏风散。或身温如常而汗出冷者。或身体冷而汗亦冷。别无他病。并属本证。


    有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此方已载二百四十九肾逆散之下。有气不顺而自汗不止须理气。使荣卫调和。小建中汤加木香。


    有病后多汗。服正元饮诸重补剂不愈。惟八珍散宜之。有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


    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只宜一条用药。仍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名曰心汗。青桑第二叶焙干研末。空心米饮汤调下。最治盗汗。


    若阴汗惟密陀僧和蛇床子研末。扑之立止。


    若服药汗仍出者。小建中汤加熟附子一钱。不去皮。或正元饮。仍以温粉扑之。大汗不止。宜于诸药入 牡蛎粉一分。并吞朱砂丹。或茸朱丹。


    常自汗出。经年累月者。多用黑锡丹。久病及大病新愈汗出者。亦可用此。若不宜热补须交济其阴阳。自愈。当以灵砂丹主之。凡此皆非为他病而止病于汗者设。非谓有兼病者也。


    若服诸药。欲止汗固表里。并无效验。药愈热而汗愈不收。可只理心血。盖汗乃心之液。


    心无所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宜用大黄 汤。加炒酸枣仁半钱。有微热者。更加炒石斛半钱。兼下灵砂丹。


    汗出如胶之粘。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难治。漏风颇汗。出诸中门中风证。


    应汗多而发虚热者。不当泥于热。宜用收敛之剂。汗出而有邪热者。其人若不渴。小柴胡汤加桂枝半钱最良。


    治心虚多汗不睡。 猪心一个。破开带血。用人参二两。当归二两。装入心中煮熟。去二味药。只吃猪心。不满三四日。其病即愈。


    眩晕


    痰饮头风七气失血中酒等病。皆能眩晕。已各见本证。今独举不兼他病见眩晕者。是皆虚损也。然有不时眩者。有早起眩晕。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正元饮下黑锡丹。


    伤湿头晕。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


    有因虚致晕虽晕醒时。面常欲近火。欲得暖手按之。盖头面乃诸阳之会。阳气不足故耳有头风证。耳内常鸣。头上有如鸟雀啾啾之声。切不可全谓耳鸣为虚。此头脑挟风所为也。


    有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两。宜小三五七散。或芎附汤。生料正元饮。加鹿茸一钱。下灵砂丹。或用正元饮。炒川椒一十五粒。下茸朱丸。


    若不效。则独用鹿茸一味。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缘鹿茸生于头。头晕而治以鹿茸。盖以类相从也。曾有头疼痛不愈。服茸朱丹而效。


    虚炎短乏


    虚炎阴阳不升降。下虚上盛。气促喘急。宜苏子降气汤。去前胡。下黑锡丹。或养正丹气急甚而不能眠卧者。沉附汤或正元饮。或四桂散去木香用沉香。并以盐煎。下黑锡丹或灵砂丹。三妙丹。不效。则以前药下朱砂丹。


    短乏者。下气不接上。呼吸不来。语言无力。宜补虚四桂饮。木香减半。加黄 山药各一钱若不胜热药及痰多之人。当易熟附子作生附。在人活法。余皆仿此。药轻病重。四桂饮不足取效。宜于本方去木香加炒川椒十五粒。更不效。则用椒附汤。上焦干燥不胜热药者。宜于椒附汤加人参一钱。寻常病当用姜附。而或上盛燥热不可服者。惟此最良。


    气短乏力之人。于进药之外。选一盛壮男子。吸自己之气。嘘入病患口中。如此数次。


    亦可为药力一助。此法不特可治虚乏。寻常气暴逆致呃者。用之良验。


    惊季


    (附健忘)


    惊悸者。因事有所大惊。触忤心神。气与涎郁。遂生惊悸。此乃心虚胆怯所致。宜温胆汤。呕则以人参代竹茹。


    若惊悸眠多异梦。随即惊觉者。宜温胆汤。加酸枣仁莲肉各一钱。以金银煎下十四友丸或镇心丹远志丸。酒调妙香散。


    健忘者。所过之事。转盼遗忘。此乃思虑过度。病在心脾。宜归脾汤。


    怔忡


    怔忡。久思所爱。触事不意虚耗真血。心血不足。遂成怔忡。俗谓心忡脉乱是也。宜益荣汤。


    怔忡即忪悸也。忪悸与惊悸若相类而实不同。惊悸者。因事有所惊而悸。忪悸者。本无所惊。常心忪而自悸。焉得无辨。


    感风寒暑湿闭塞诸经而忪忡。各见本门。


    因痰饮怔忡者。导痰汤加炒酸枣仁。下寿星丸。


    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嗟叹不已。独语书空。若有所失。宜温胆汤。


    去竹茹加人参柏子仁各一钱。下定志丸。仍佐以酒。调辰砂妙香散。


    有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怯。爱处暗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名为卑之证。以血不足故示谷神嘉禾散。加当归半钱。黄 半钱。


    五痫


    痫有五。马牛鸡羊猪。五者以其病状偶类之耳。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发则头旋颠倒。


    手足触搦。口眼相引。胸背强直叫吼吐沫。食顷乃苏。俗止呼为发猪痫。疾发鸡风。宜星香散。加全蝎三个。下苏角丸。


    癫狂


    (附心风)


    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不省人事。目瞪不瞬。妄言叫骂。甚则逾垣上屋。


    裸体打人。当治痰宁心。宜辰砂妙香散。加金箔珍珠末。杂青州白丸子末。浓姜汤调下。吞十四友丸。滑石六一汤。加珍珠末。白汤调下。


    有病癫人专服四七汤而愈。盖痰迷为颠。气结为痰故也。如健忘如惊悸。如怔忡五痫。


    亦宜用此。


    如颠狂不定。非轻剂所能愈者。宜太乙膏及抱胆丸。心风者。精神恍惚。喜怒不常。


    无语时或错乱。有颠之意。不如颠之甚。亦痰气所为也。宜星香散。加石菖蒲人参各半钱。


    下寿星丸。


    有心经蕴热。发作不常。或时烦躁。鼻眼各有热气。不能自由。有类心风。稍定复作。


    参苏饮加石菖蒲一钱。有妇人狂言叫骂。歌笑不常。似祟凭根据。一边眼与口角吊起。或作颠治。


    或作心风治。皆不效。乃是旧有头风之疾。风痰作之使然。用芎心汤加防风十分。数服其病顿愈。


    不寐


    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虚者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炙黄 各半钱。痰者。宜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各半钱下青灵丹。


    伤寒不寐。当于活人书中求之。


    自惊悸以后诸证。亦可用温胆汤加。或同金银煎竹茹。则随其寒热虚实而去取之。导痰汤加石菖蒲半钱尤治。


    大抵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风。皆是胆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用凉心之剂。


    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减。惟当以理痰气为第一义。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