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3个月前 作者: 谢玉琼
咳嗽第五十
发热蒸蒸咳嗽频。涕流鼻孔泪满睛。面浮眼肿双腮赤。此是天行麻毒侵。
发热蒸蒸咳声频。目肿面浮气上行。坐卧不安痰唾少。肺叶焦举热邪蒸。
麻症百声咳不歇。初热未出正相宜。不咳少咳皆不顺。启咳须要用陈皮。
正收收尽宜无咳。此时有咳须早医。清金泻肺为先务。若待危时悔已迟。
麻毒连绵上气咳。发作百声终不歇。胸高肩耸衄长流。摆手摇头泉下客。
天行麻疹。与伤寒相似。惟麻则喷嚏、鼻流清涕、眼胞肿、目泪汪汪之为异耳。但见此等症候。便是麻症。夫麻原发于心。心火内亢。则肺金受克。以致肺叶焦举。故有咳嗽。(朱曰 释麻证之咳嗽。要言不烦。)法当清金泻火。以加味人参白虎汤(见二十九条)去人参、甘草、糯米。加牛蒡子、连翘主之。有用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去甘草、糯米。加牛蒡子、薄荷叶治之者。或以三味消毒散合泻白散二方俱去甘草治之。方中桑白皮。采取鲜者。多用为妙。热甚烦渴者。加知母、天花粉、石膏、黄芩之类。如咳甚者。以二母散或麦门冬汤。除去升麻、赤芍、甘草。或清肺汤去桔梗、甘草。加苏子。或秘本清肺汤去桔梗、甘草。或聂氏清肺饮去柴胡、陈皮、桔梗、甘草等方。随症而用之。然确宜清热透毒。不可止咳。故古人多用清扬饮子去甘草加连翘主之。慎勿用五味子及收敛等药。秘塞肺窍。令咳嗽终身不已。(朱曰 收敛等药。秘塞肺窍。切记勿用。)只宜清余热、消痰壅、而咳自止。贝母麦冬饮。除甘草、桔梗。加连翘、牛蒡子、黄连、黄芩之类。前后咳嗽。
俱可施用。夫麻有咳。则肺气疏通。毛窍开豁。而麻则易于出透。所以麻症初热未出之先。最喜咳嗽。(朱曰 麻有咳之故。不可不知。)多咳则为顺候。俚言所谓扑麻是也。麻疹出透。则心经火息。肺无克伐。而咳自止。(朱曰 麻出透自不咳。心火息而肺不受刑也。)正出之际。若无连声咳嗽。及少咳与不咳者。则腠理闭密。麻难透表。急于升发药中。多加留白陈皮。以启其咳。使毛窍开泄。腠理舒畅。(朱曰 加留白陈皮以启咳。即疏通腠理之意。)而麻自易出透矣。已出之后。
及将收收后。则又以无咳为佳。如麻已出而咳不止。身热作渴。烦躁不食。脉洪者。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生地黄、鲜骨皮治之。肺热如咳喘者。用生地黄散去陈皮。加黄芩、葶苈、桑白皮治之。喘甚者。加栝蒌霜、白芥子、苏子、莱菔子治之。出尽及收后微微咳嗽者。此余邪未尽。肺气未平也。不须服药。若欲治之。则以泻白散合三味消毒散。俱去甘草与服。如肺燥塞不利而咳者。以利金汤去陈皮、桔梗、甘草、生姜。加麦冬、牛蒡子、黄芩、桑白皮治之。麻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闭者。以除热清肺汤去赤芍、甘草。加黄连、黄芩、地骨皮、火麻仁、枳壳以清利之。或加大黄下之。如出尽及收后。咳嗽甚而仍不止者。是属瘀热。治宜清热降火。佐以消痰之品。以清咽滋肺汤去玉竹、桔梗、甘草。加黄连、枯黄芩。或聂氏清肺饮去陈皮、柴胡、桔梗、甘草。
加贝母、黄连主之。出尽收后。咳嗽不止而多痰者。以清咽滋肺汤去玉竹、麦冬、桔梗、甘草。加枳壳、茯苓、陈皮治之。或聂氏清肺饮去柴胡、桔梗、麦冬。加枳壳治之。若麻至五六日。而仍咳嗽气粗。外热不退。乃尚有余毒留于肺胃。宜用孟介石清肺饮。除僵蚕、柴胡、陈皮、桔梗、甘草。加地骨皮、桑白皮、葶苈治之。或以静远主人清肺饮。去桔梗、甘草。加石膏、黄芩治之。如麻后咳嗽。声音不清。不思饮食。眼目不清。唇口干燥者。以清肺消毒化痰汤去桔梗、甘草、治之。
若麻后气喘。咳嗽连声不住者。此乃毒流于肺经。肺中伏火。金虚叶焦。故咳嗽连声不住也。以秘本门冬清肺汤。或用骨皮清膈散。俱去桔梗、甘草、糯米治之。如体热者。亦以秘本门冬清肺汤。去甘草、桔梗、糯米。加黄连、黄芩、牛蒡子治之。咳嗽甚而气喘连声不住。甚至饮食呕水者。
此热毒乘肺而然也。亦以秘本门冬清肺汤去甘草、桔梗、糯米。加蜜炙枇杷叶治之。见血者。再加茅根、阿胶治之。如咳嗽有吐血者。以麦冬清肺汤去楂肉、桔梗。加生地黄主之。兼有呕水者。
亦以此方除楂肉、桔梗治之。如麻后咳嗽气急者。以枳壳前胡汤除甘草、桔梗。以苏子易苏梗。
加芥子、莱菔子、葶苈、栝蒌霜以治之。然亦有加沉香者。在麻后似亦无害。如麻后但气粗者。以聂氏清肺饮仍除柴胡、桔梗、甘草。加芥子、苏子、莱菔子、葶苈治之。如麻后咳嗽不止。内热不清。心神不宁。夜卧不安。以天真膏除黄 、白朮、薏苡仁。加酒炒黄连、酒炒黄芩、辰砂主之。如麻后咳嗽失声发热者。以葶苈丸加地骨皮、天花粉、酒炒黄连、黄芩。水煎与服。麻后咳嗽、腹胀、喘急、烦躁、泄泻、声哑、唇青、口青者。以贾兰峰传方。除麻黄、陈皮、桔梗、甘草、白芍、加麦冬、骨皮、芥子治之。或不除白芍。更加柴胡亦可。此在麻后治法。变通在乎其人。然切不宜遽用白朮等味。如麻后久咳不止。以生地黄、当归身、白茯苓、川贝母、桑白皮、杏仁、柿霜等味。以养血、凉血、清金。而咳自止。然竟有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合枳桔二陈汤。加栝蒌霜、杏仁治之者。虽曰无碍。反不若以前之七味治。药简而功捷也。如兼渴者。加麦冬、枳壳。兼喘者。加苏子、芥子治之。或更加葶苈、莱菔子亦可。其有感触风寒。咳嗽烦闷。呕逆清水。眼赤咽痛。口舌生疮者。以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加生黄芩治之。如咳嗽气喘唇焦。热结在内。烦躁不宁。或口鼻出血。不拘前后。并宜以犀角解毒化痰汤。去赤芍、甘草。加麦冬、杏仁、葶苈治之。或用聂氏清肺饮。去陈皮、柴胡、淡竹叶、甘草、桔梗。加黄连、当归尾治之。收后如见此候。以加味人参白虎汤(见二十九条)去人参、甘草、糯米。加生地黄、地骨皮、黄芩以滋润之。倘或久咳不止。面浮目肿、胸高如龟、肩耸气喘、摇手摆头、口鼻出血、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枯、鼻燥昏闷者。皆不治之症也。(朱曰 不治之症加此。)
三味消毒散
治咽喉疼痛。及麻疹已出未出。与未出匀。又治一切疮毒。并能凉膈消痰。
牛蒡子(炒研二两) 荆芥穗(二钱五分) 甘草(五钱) 研末。每用三钱。水煎服。
泻白散
治喘嗽。并脾肺经有热。目黄。口不吮乳。
桑白皮(蜜炙) 地骨皮(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糯米一百粒引。水煎。食后服。加人参、白茯苓、知母、黄芩。名加减泻白散。治肺炎喘嗽。
二母散 治麻后咳嗽甚。及肺热咳嗽。
知母 贝母(去心童便洗) 生姜一片引。水煎服。或为末。白水下一钱。
麦门冬汤
(即二十八条内葛根麦门冬散去人参、淡竹叶)。
麦冬(去心) 葛根 熟石膏(各一钱) 茯苓 赤芍药(酒炒各六分) 升麻(四分) 炙甘草(四分) 水煎服。
清肺汤
治麻后咳甚。
枯黄芩 贝母 桔梗(各七分) 防风 炙甘草(各四分) 水煎服。
秘本清肺汤
治不时咳嗽。寒热唾红。
黄芩 当归 麦冬 防风 赤茯苓 生地黄 连翘 苏叶 前胡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桑白皮(一钱) 水煎服。
聂氏清肺饮
治麻后气粗咳嗽。
桑白皮(蜜炒) 地骨皮(去骨各五分) 麦冬(去心一钱五分) 天花粉 元参(各八分) 柴胡(六分) 桔梗 黄芩(酒炒) 川木通(去皮各三分) 熟石膏 生地黄(各一钱) 陈皮 生甘草(去皮各三分) 淡竹叶、灯心引。水煎。加羚羊角磨汁对服。
清扬饮子
麻疹主方。
西河柳(五钱) 麦冬 元参(各二钱) 牛蒡子(炒) 葛根(各一钱五分) 知母(蜜炒) 蝉蜕肚(洗去土) 薄荷叶 荆芥穗 甘草(各一钱)
淡竹叶(三十片) 水煎服。
贝母麦冬饮
贝母 麦冬 薄荷叶 元参 栝蒌仁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生地黄散
治麻肺热喘咳。斑疹身热。口干心烦。
生地黄(一钱) 麦冬(五分) 杏仁 款冬花 陈皮(各八分) 水煎服。准绳有甘草。一书并有桔梗。
利金汤
治肺燥塞不利而咳。
贝母 茯苓 枳壳 陈皮 桔梗 甘草 生姜、白蜜引。
除热清肺汤
治麻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闭结。
石膏(三钱) 麦冬(去心一钱五分) 元参 生地黄 贝母 栝蒌根赤芍药(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温服。
清咽滋肺汤
治麻后余热。咳嗽声喑。
元参 牛蒡子 荆芥 贝母 麦冬 栝蒌根 马兜铃 明玉竹 桔梗(各八分) 甘草(四分) 水煎服。此方缪仲淳有薄荷。无马兜铃。
孟介石清肺饮
熟石膏 生地黄(各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淡竹叶(七分) 陈皮(七分) 元参 柴胡(各一钱) 当归尾 黄芩 知母(炒) 桔梗(各七分) 僵蚕(炒五只) 甘草(去皮三分) 灯心五十寸引。
静远主人清肺饮
治麻后传肺胃二经。咳喘急。
麦冬 牛蒡子 防风 茯苓 桑白皮 地骨皮 知母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清肺消毒化痰汤
牛蒡子 荆芥穗 防风 贝母(各五分) 连翘 黄芩 前胡 茯苓(各七分) 枳壳 桔梗(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煎。作十余次徐徐服。
秘本门冬清肺汤
天冬 麦冬 知母 贝母 杏仁(去皮尖炒研) 石膏 骨皮 牛蒡子 款冬花 桑白皮 马兜铃 桔梗 甘草、糯米引。水煎服。
骨皮清膈散
黄芩(二钱五分) 石膏(七分) 滑石(七分五厘) 地骨皮 当归 知母桑白皮 紫菀茸(蜜炒) 白茯苓 桔梗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引。水煎服。此方加人参、柴胡、白芍、白朮、黄。(蜜炙各五分)。名人参清膈散。治肺热。鼻干涕唾稠黏。
麦冬清肺汤
麦冬 知母 贝母 黄芩 杏仁 天花粉 枳壳 陈皮 丹皮 楂肉 桔梗 水煎服。
枳壳前胡汤
枳壳 前胡 防风 赤茯苓 苏梗 桔梗 甘草 水煎服。气急者。以沉香磨水对服。
天真膏
治麻后咳嗽不止。内热不清。心神不宁。夜卧不安。或生疮疥。
生地黄 麦冬 元参 白茯苓 紫菀茸 知母 陈皮 桑白皮 沙参 生黄 薏苡仁枣仁 丹皮 茯神 当归身 白朮 此方以生地、麦冬、元参、沙参、黄 、苡仁、炒白朮为君。白茯苓、炒枣仁、茯神、当归、丹皮、陈皮、紫菀茸为臣。炒知母、桑白皮为佐。入砂锅内。
以长流水浸。用桑柴文武火煮两时之久。水减。再添水于内。取出去滓。将药水澄清。复入砂锅再熬。加蜜和成膏。以瓷 收贮。每用三匙。滚水调服。
葶苈丸
治麻出气喘。将成龟胸。
葶苈子(隔纸略炒) 汉防己 牵牛子(略炒) 杏仁(去皮尖油) 莱菔子 煎服。大便溏滑者。除牵牛。
贾兰峰传方
黄连 黄芩 连翘 元参 知母 杏仁 干葛 麻黄 牛蒡子 陈皮 浓朴 白芍 桔梗甘草 水煎服。
枳桔二陈汤
半夏(姜汁蒸三钱) 陈皮(去白) 白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枳壳 桔梗(各八分) 姜引。水煎服。
犀角解毒化痰汤
治麻后咳嗽气喘。唇焦结热。或烦躁不安。或口鼻出血。
犀角(磨汁) 丹皮 连翘 贝母 天花粉 薄荷 紫草茸 甘草梢(各一钱) 当归(八分) 牛蒡子(九分) 赤芍(六分) 生地黄(二钱) 黄连(五分) 淡竹叶(三十片) 水煎服。
气促发喘鼻扇胸高第五十一
气促原因肺未清。开口出纳喘候真。鼻扇痰鸣肺将绝。胸高必定归幽冥。
气促之症。多缘肺热不清所致。治法当分时候。若见于未出及正出之时。药宜疏托。以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甘草主之。如见于正收及收后。药宜降火及泻肺气。以清咽滋肺汤(见五十条)去玉竹、桔梗、甘草。加茯苓、陈皮以消痰。若开口而作出纳。胸胁高迭。起止不常不定。
是为喘症。乃属痰火之候。热邪壅遏肺窍。气道阻塞而然也。然喘症有虚实之分。实者易治。虚者难为。欲察其虚实之确。在于大便之溏泄。小便之清利。大便之坚结。小便之赤涩上别之。(朱曰虚实之分。当于见证求之。)若大便溏泄。小便清利。唇白而身无大热。皆为虚症。治以半夏、苏子、芥子、葶苈、桔梗、甘草、莱菔子、陈皮、南星、茯苓之类。以清痰润肺。多难获效。实则大便坚燥。小便赤涩。唇红而身发壮热。用甘草、桔梗、陈皮、枳壳、苏子、栝蒌仁、杏仁、桑白皮、黄芩、黄连、天冬、麦冬等味。多易于取效。果系实者。以竹叶石膏汤(见二十六条)去人参、半夏、炙甘草、粳米。加栝蒌仁、贝母、白芥子治之。冬月更加蜜酒炒麻黄少许。可以随手而应。大抵未出时喘者易治。收后而喘者难治。如发热时多喘。邪热壅于肺故也。慎勿用定喘之剂。惟宜以大剂石膏知母竹叶汤。或柽叶葛根汤。去甘草主之。初发热而喘者。以麻黄汤去甘草。加连翘、牛蒡子、枳壳。或以清金散火汤去桔梗、甘草。加酒炒黄芩、杏仁、连翘、枳壳治之。初发热未出之时而喘者。以三拗汤去甘草。加荆芥、石膏、芽茶治之。如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发喘而鼻黑干燥者。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主之。如痰实壮热。胸中壅闷。卧则喘急。以前胡枳壳散去甘草。加贝母、黄连、黄芩、栝蒌霜治之。如麻已出而喘者。用加味清肺降火汤主之。如麻出三日后而作喘者。急以静远主人清肺饮(见五十条)去知母、桔梗、甘草。加古仁、栝蒌霜、芥子治之。或以生地黄散(见五十条)治之。如麻后发喘。以清咽滋肺汤(见五十条)去玉竹、桔梗、甘草。合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去甘草、粳米。以滋润肺胃。若麻后而喘。日久胃虚。不可用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只宜以静远主人清肺饮(见五十条)主之。麻后如有日久发喘不歇者。以小柴胡汤(见二十二条)。以贝母易半夏、沙参易人参。加五味子从权治之。若喘而无涕。兼之鼻扇者。则难治矣。盖鼻扇症。肺气将绝。若鼻扇而喘满痰鸣者。此必不治。如鼻扇而咽喉清利。无喘满而精神如故不减者。十救二三。宜滋培肺气药。以润肺清痰为主。以补肺阿胶散治之。收后而鼻扇者不治。若麻喘而胸高者。乃肺经热甚而胀起者也。其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凡麻见胸高之症。为肺坏。乃不治之候。有用葶苈桑白皮散治之者。亦仅十全一二而已。若冀其施无不应。未之有也。
石膏知母竹叶汤
石膏(五钱至一两) 肥知母(一钱至二三钱) 淡竹叶(三十片至一百片) 麦冬(三钱至五钱) 薄荷叶(三钱) 西河柳(两许) 水煎服。
柽叶葛根汤
西河柳 前胡 葛根 荆芥穗 贝母 元参 知母 麦冬 甘草 水煎服。
麻黄汤
麻黄(泡去绿汁) 杏仁(去皮尖油) 甘草(各五分) 石膏 腊茶叶(各一钱) 一方去石膏。加桑白皮。水煎服。
清金散火汤
麻黄(泡去绿汁) 苏叶 牛蒡子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三拗汤
麻黄(去节三钱) 杏仁(去油皮尖二十粒) 生甘草 水煎服。加桔梗、荆芥。名加味三拗汤。
加味泻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白茯苓 知母 黄芩 人参 甘草 糯米一百粒引。水煎。食后服。
前胡枳壳散
前胡 枳壳 赤茯苓 炙甘草(各五钱) 大黄(量儿加减)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旋服。
加味清肺降火汤治麻出喘急。
陈皮 枯黄芩 麦冬 桑白皮 生地黄 贝母 栀仁 栝蒌仁 天花粉 石膏 葶苈子地骨皮 苏子(炒) 灯心二十根引。水煎服。
补肺阿胶散
治肺虚有火。嗽无津液而气梗鼻扇。
阿井胶(蛤粉炒一两五钱。能补血液。清肺滋肾。益血补阴。气顺则不梗。液补则津生。火退而嗽宁。) 马兜铃(一两。象肺。故入肺清热降火。) 牛蒡子(炒香。一两。利膈滑痰。而润肺解毒。
能治火嗽。) 杏仁(去皮尖七钱。润燥散风。降气止嗽。) 粳米(一两。即HT 米。益脾胃。) 炙甘草(一两。益脾胃。) 水煎服。
李时珍曰。补肺阿胶散用马兜铃。非取补肺。取其清热降气。而肺自安也。中间之阿胶HT 米。
乃补肺之正药。要知清热降气。泻之即所以补之也。若专于用补。反能助肺火而增咳嗽。
葶苈桑白皮散
治胸高气喘。
葶苈子(隔纸炒香研) 汉防己 杏仁 贝母 萝卜子</a>(姜汁炒研) 家苏子(姜汁炒研) 桑白皮(蜜炒) 枳壳 黄芩 白芥子(姜汁炒研) 水煎服。胸高而喘者。加蜜炒麻黄。
第五十二
喉中 痰 。毒火不得发越者。未出正出十全一。正收收后难为也。
麻属肺胃。如喉中有痰 而鸣者。其症属痰火之候。此因毒火内结之极。邪热阻逆。不得发越所致也。若见于未出正出之间。治当清肺降火消痰为主。十中可救一二。以除热清肺汤(见五十条)去赤芍、甘草主之。若见于正收及收后者。必邪热未透。毒火传里。或露风早收。余热内攻。而肺气受伤也。实为难治。此症宜防之未得之先。
朱曰 此证余热内攻。肺气受伤。十救一二。医者病者。当预先防之。
喑哑声音不清第五十三
咳嗽咽伤声喑哑。非与痘疮同例也。此乃麻疹之常候。认作危症是愚者。
麻本属火。喑哑乃麻之常候。多吉无凶。不可以痘疮喑哑比例。盖因肺胃热邪。为风寒所袭。
不能尽达于表。咳甚咽伤。故喑哑也。治宜清肺降火消痰为主。以清咽滋肺汤(见五十条)除去玉竹、桔梗、甘草。加黄芩、木通主之。若肺热咳嗽声哑者。以万氏清肺饮去菖蒲、诃子仁、桔梗。加黄芩、贝母主之。若声喑而咽痛者。以射干消毒饮去甘草。加黄芩、山豆根主之。如麻后声音不清。咳嗽不思饮食。眼目不清。唇口干燥者。以清肺消毒化痰汤(见五十条)去桔梗、甘草。加麦冬、黄连、天花粉主之。如心虚声音不扬者。以导赤通气汤除去甘草、人参。加沙参主之。如系肺热。声音不清响者。以甘草清金散主之。兼有咳者。以清金降火汤主之。或以验方治之。
朱曰 音哑声嘶。证颇骇人。读此诗始释然。
射干消毒饮
射干 元参 连翘 荆芥 牛蒡子 甘草 水煎温服。
万氏清肺饮
麦冬 荆芥穗 天花粉 知母 桔梗(各一钱) 石菖蒲 诃子仁(各八分) 水煎服。
导赤通气汤
木通 生地黄 麦冬 当归身 石菖蒲 人参 甘草 灯心引。
甘桔清金散
麻后肺热。声音不清有用之。而喑甚者宜删。
桔梗(一两) 甘草 连翘 诃子皮(各五分) 牛蒡子(七钱) 为末。每用一钱。加薄荷叶少许。水煎服。
清金降火汤
治麻后肺热。声哑咳嗽。
当归 白芍药(酒炒) 生地黄(酒洗) 栝蒌仁 白茯苓 陈皮 贝母(去心姜汁蒸)
桑白皮(蜜炒) 麦冬 黄芩(酒炒) 杏仁(去皮尖) 黄连(酒炒) 栀仁(炒) 元参苏梗 石膏 天冬 甘草 姜三片引。水煎服。
治麻后咳嗽失音验方
牛蒡子 黄芩 天花粉 薄荷叶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呃逆第五十四
呃逆虽曰有虚实。麻症实多虚无一。只因逆气上冲喉。胃火炎炎作呃逆。
呃逆之症。乃气逆上冲而作声也。其症虽有虚实之分。而麻属火候而发呃逆。乃胃火上冲所致。实者八九。而虚者未常见一二也。治法宜以清火安胃为主。如实热痰火发呃逆者。以竹茹柿蒂汤去半夏、甘草。加贝母、石膏主之。如呃逆不止者。以安胃散去楂肉治之。若呃逆一连二三十声不歇者。以纸条宣鼻孔中。得嚏即已。或以生姜汁、同蜜汁、煎热顿服之。亦可。
朱曰 呃逆外治法。以纸条宣鼻孔。得嚏即已。生姜汁同蜜汁煎热顿服之。亦治呃逆。
竹茹柿蒂汤
竹茹 柿蒂 陈皮 半夏 甘草 因恼怒发呃者。加柴胡、青皮、黄芩。
安胃散
陈皮 麦冬 木通 泽泻 黄芩 石斛 楂肉 水煎。食远服。胃火甚者加石膏。
喷嚏第五十五
喷嚏能令肺气清。始终有嚏麻必轻。若还鼻塞而无嚏。风邪留滞毒来侵。
麻症初起而多嚏者。乃内火因风邪搏激而然。故有喷嚏者。则肺毒得解。而肺气全通矣。(朱曰喷嚏是麻证吉兆。)初热未出之时。若有喷嚏者。必是先因外感。而后得通也。其毒纵凶可救。正出之时。有喷嚏者。其麻必轻。收后而尚有喷嚏者。方为尽退。乃毒得尽解。可无余患矣。若嚏而多涕。浊壅得泄。肺气自清。最为吉兆。若无嚏而鼻塞不通者。必有风邪留滞。如清肺汤(见五十条)除去桔梗、甘草。加荆芥、薄荷叶、连翘、牛蒡子、枳壳、赤茯苓。或利金汤(见五十条)去桔梗、甘草、生姜。加赤茯苓、薄荷叶、连翘、牛蒡子。或全书除热清肺汤等方。俱可施用。但凡遇有鼻塞不通之症。总宜用辛凉之剂以透达之。如荆芥、干葛、牛蒡子、薄荷叶、麻黄辛散之品。元参、石膏、淡竹叶、栝蒌根清凉之味。在所当施。
全书除热清肺汤
(重出) 泻心火清肺金主方。
麦冬 黄芩(酒炒) 石膏 元参 生地黄 贝母 赤茯苓 水煎服。壮热加地骨皮。壮热太甚更加黄连。气粗加葶苈子、栝蒌霜。气喘加苏子、芥子。便闭加火麻仁、枳壳。便闭甚加大黄。
鼻通多涕鼻干无涕第五十六
始终多涕本为吉。鼻干无涕肺腑热。其间形症有数般。叮咛良工细认识。
鼻通多涕。肺气顺也。所谓多涕者。鼻常有涕。非鼻涕暂见比也。麻症得肺腑平和。鼻无阻塞。此为顺候。初热至出时。多涕者皆为吉兆。收后亦以多涕为易治。至于鼻干无涕。必须鼻孔之内。绝无物塞。而鼻干燥。方是真候。此乃肺腑热极闭塞而不通也。初热未出之时见之。其症必重。以清肺饮去陈皮、五味子、桔梗、甘草。合清扬饮子(见五十条)除甘草、淡竹叶。加石膏、黄芩。更量加蜜酒炒麻黄。以解表而疏通肺气。或以聂氏第二清肺饮。去柴胡、陈皮、僵蚕、桔梗、归尾、淡竹叶。合苏葛汤(见第六条)去柴胡、赤芍、甘草。加枳壳治之。若已出大热。致鼻干无涕者。此症亦重。宜以全书除热清肺汤(见五十五条)加黄连、地骨皮、连翘、牛蒡子、枳壳、治之。或暂有而暂无涕者。虽重亦可救。以杏仁清肺汤去桔梗、甘草。加黄芩治之。又有先无涕。其后热退鼻通有涕者。又有因热甚。鼻外被塞。干结似无涕者。以利金汤(见五十条)去桔梗、甘草、生姜、陈皮。加牛蒡子、黄芩、赤茯苓、连翘治之。或更加桑白皮、杏仁治之。以上数症。总皆要气血通畅。虽凶可救。医家须宜详察施治。
朱曰 多涕者。肺热浅也。鼻干者。肺热深也。两言可以蔽之。但伤风肺气闭者。亦多涕。
清肺饮
杏仁 贝母 茯苓(各一钱) 陈皮 桔梗 五味子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聂氏第二清肺饮
治麻出四五日。尚有余毒留于肺胃。多咳嗽气粗。外热不退。
熟石膏 生地黄(各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 柴胡(一钱) 麦冬(二钱) 陈皮(六分) 枯黄芩(酒炒) 当归尾 知母(炒) 淡竹叶(炒) 桔梗(各七分) 僵蚕(炒五条) 生甘草(去皮三分) 灯心引。水煎服。
杏仁清肺汤
杏仁 麦冬 贝母 款冬花 牛蒡子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微汗自汗大汗无汗第五十七
微汗常出热不留。初出未收总沐庥。升发之味须禁用。用之大泄反为仇。
自汗之症属阳虚。麻后见之更可危。勿令见风成痉病。治阴抑阳症自除。
发热浑身汗最宜。元府开豁麻出时。卫中表邪从此散。汗多亡阳又忌之。
壮热无汗大非吉。不因风寒因火郁。自始至末总无汗。纵麻已收症百出。
麻有自汗、微汗、大汗、无汗等症。而均有宜有忌。麻初出至未收之时。皆宜微汗。有微汗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而麻易透。发热之际。有自汗者。则有发散之义。乃为常候。(朱曰 微汗、自汗。皆为美候。)盖麻遇自汗。则毒从汗解。元府开而麻毒透。卫中之表邪。则从之而散矣。不可遽止。亦不可复用升发之剂。若自汗而更升发。恐汗大泄。致有亡阳之患。夫自汗之症。原属阳虚。初时无妨。若麻后自汗。多成痉病。切勿见风。法当治阴抑阳。使腹内虚热清退。而汗自止。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仍去白芍、川芎。加元参、牡蛎粉主之。如麻后自汗。兼不食吐蛔者。真是虚症。最为难治。(朱曰 自汗不食吐蛔。又为难治之虚证。)亦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牡蛎、藿香、KT 石斛。用旧蒲扇或旧蒲席烧灰研细末。入药中调服。若误投药饵。传变多端。难收功矣。切勿拘治麻初起常法。而用辛温解散之剂。如果系脾热。可用泻黄散去甘草。因症加减而治。
则又可循麻初之常法矣。若自汗而烦渴气壅脉数者。则以静远主人化斑东加栝蒌霜主之。至于大汗过多之症。则有二因。一因衣被盖浓。而致大汗过多者。一因用升发之剂过甚。而发汗过多者。二者皆不宜也。(朱曰 大汗本非正治。只可偶用。)盖恐大汗过多。致有亡阳之变。轻则症难脱体。重则多有不救。倘遇麻有隐暗不透之坏症。从权施治。而用升发之剂。取其大汗。使毒从汗解。此特语其变。而非正治也。然亦多凶。经曰。汗多亡阳。急须止之。以秘本黄连汤或当归六黄汤。外用温粉扑法治之。(有以人参白虎汤合古方黄连解毒汤治之者。似乎未当。方仍列后备用。)若妇人麻后汗多。心慌神昏者。亦有因而致。不可不察。有因麻症初起。适遇经行。麻乃火候。心火旺盛。荣血多亏。今又月期适至。血又下泄。亏耗大过。至麻收之后。气血两虚。未有不成汗多怔忡神昏等候。(朱曰 麻后气血两虚。又有汗多怔忡等证。)急宜以玉屏散加牡蛎粉与服。
以止其汗。免至亡阳。旋用人参养荣汤。去桂心、五味子。多加牡蛎粉、龙骨。数大剂与服。须宜急治。迟则不救。若麻症初起。壮热而无汗者。多因外感风寒太重。以致皮肤干燥。毛窍不开。麻疹壅滞。而汗亦难出。多成内攻之症。(朱曰 麻证无汗。多成内攻之症。寒凉降火清肺。佐以升发。
是救急治法。)或肚腹胀痛。或发喘促。夏秋之间。宜微升散。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木通、枳壳治之。春冬寒月。重为发散。如加味三拗汤去桔梗、甘草。或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加炒麻黄治之。但不可过剂。使浑身常得微汗为妙。有微汗则腠理润泽。而麻易出。又有一等。因热极火郁而无汗。亦致皮肤干燥而不活泽。麻亦难出。此症外必见唇舌破裂。二便结涩。昏沉壮热。或身痛肚腹胀疼。多发喘促。 痰鸣。不拘何时。无分迟早。急用寒凉降火清肺之剂。佐以升发之药。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地骨皮、贝母、元参、牛蒡子、前胡、干葛治之。迟则恐成坏症。大抵麻症常以微汗为顺。自始至末。必以得汗为妙。经曰。微汗常出热。热越而不留。此之谓也。若始终无汗。麻难收敛。后必有余症。宜用寒凉升发解毒为当。
泻黄散
防风(四钱) 栀仁(炒黑一钱) 藿香叶(七分) 石膏(五钱) 甘草(二钱) 为末。白汤下。或用蜜同酒拌炒。仍用白汤下。
加味三拗汤
麻黄(不去节三钱) 杏仁(不去皮尖油二十粒) 生甘草 荆芥穗 桔梗 水煎服。
静远主人化斑汤
石膏 知母 元参 麦冬 牛蒡子 连翘 黄芩 地骨皮 淡竹叶 水煎服。
秘本黄连汤
黄连 黄柏 黄芩 麦冬 生地黄 当归 生黄 水煎。加入烧蒲扇灰调服。
当归六黄汤
治自汗、盗汗。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 (蜜炒各一钱)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五分) 水煎服。
温粉扑法
黄连 牡蛎粉 贝母(各五钱) 粳米粉(一升) 为末。扑身上。
玉屏风散
黄 (炙炒一两) 大当归(六钱) 陈糯米(一合炒黄色) 水煎服。
玉屏散
治自汗不收。气虚表弱。
黄 (蜜炒) 防风(各一两) 白朮(土炒五钱) 生姜、红枣引。水煎服。
人参养营汤
治脾经气虚。营血不足。惊悸健忘。寝汗发热。食少无味。身倦肌瘦。
人参 白朮(土炒) 黄 (蜜炒) 炙甘草 陈皮 全当归 桂心(各一钱) 熟地黄 五味子(蜜炒)
白茯苓(各七分) 白芍药(酒炒八分) 远志肉(去骨甘草水煮五分) 生姜、红枣引。水煎服。
人参白虎汤
(见六十四条)
黄连解毒汤
(见三十五条)
衄血诸失血第五十八
毒邪并迫血离经。衄流于鼻不须惊。当知热毒从兹解。血去荣中毒少轻。
吐血便血与溺血。当分热甚和血甚。热入血室劳动火。总而名为失血症。
鼻之衄血。因内热炽甚。邪火沸腾。血随火载。自肺胃上行而溢于鼻也。麻疹本乎肺胃。故初起及未出之先而衄血者。是为顺候。亦发散之义也。盖麻毒从衄而解。而荣中之毒则轻少矣。不必遽止。热得开泄。不药而衄自已。非错经妄行之比。但不宜久耳。如衄血过多。此为火迫。经曰。
夺血者亡。急须止之。如衄血不已。或有失血者。俱宜清肺泻火。佐以凉血之药治之。以犀角地黄汤去白芍。加荆芥穗、枯黄芩主之。凡初热即见衄血者。乃心火上冲烦闷。其症不妨。用生地黄栀子汤。加枯黄芩以散心火之郁热而清肺。已出而衄血者。以加减犀角地黄茅花汤去甘草治之。
已出大便下血。或小便溺血者。或吐血衄血。或二便闭涩。热渴赤痛。以犀角解毒汤去赤芍治之。
如衄血不已。急须止之。以茅根东加黄连。或元参地黄汤去升麻、白芍、甘草。加茅根、黄连。或茅花汤去甘草加黄连等方主之。已收之后。或出鼻血。或失血者。俱宜以加减犀角地黄茅花汤去甘草治之。(有用四物东加茅根治之者。)凡麻症血热。及劳动火。热入血室。吐血衄血。发狂发黄者。俱宜用犀角地黄汤去白芍加桃仁治之。若正收及收后。仍衄不止者。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茅根、麦冬以滋润之。然麻症衄血。或便血溺血。俱为失血之候。须当分热甚、血甚施治。热甚者。以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主之。血甚者。以犀角地黄汤去白芍主之。
朱曰 衄血吐血。证虽骇人。一经清热凉血。便可奏功。此等证予治愈甚多。故一见即胸有成竹。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温病。本应发汗而不得汗。内蓄血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大便出血。
面黄。或中脘作痛。
犀角 生地黄(酒浸另捣) 牡丹皮 白芍 各等分 水煎服。喜妄如狂加大黄、黄芩。吐血、衄血者加扁柏、藕汁、童便。脉大来迟腹不满而自言满者加当归、肉桂。
生地栀子汤
治心火上冲、衄血。
生地黄 栀子 葛根 薄荷叶 灯心引。
加减犀角地黄茅花汤
犀角(磨汁) 生地黄 茅花 丹皮 枳壳 黄芩 栀仁 连翘 黄连 麦冬 当归尾 甘草灯心三十根引。
犀角解毒汤
犀角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仁 生地黄 牡丹皮 赤芍 水煎服。
茅根汤
茅根 当归 生地黄 山栀仁 枯黄芩 水煎。加百草霜入药中服。
元参地黄汤
止痘疹衄。
元参 生地黄 丹皮 栀仁 升麻 甘草(各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 水煎。
按此方均勿宜用升麻。以塞上冲之源。勿谓但属阳明胃经。即可用升麻也。
茅花汤
治衄血。
净茅花 当归头 牡丹皮 生地黄 甘草 水煎服。
又茅花汤
茅花 郁金 生地黄 黄芩 水煎。入百草霜调服。
元参解毒汤
治衄血、失血。
元参 黄芩 栀仁(炒) 生地黄 粉葛 荆芥穗 桔梗 甘草 水煎。加茅根汁、京墨汁对服。
犀角地黄汤
治失血、衄血、便血、尿血。
犀角 升麻 生地黄 木通 桔梗 京芍 甘草 水煎服。
呕吐第五十九
毒火郁遏胃气伤。初热呕吐原无妨。欲吐不吐干霍乱。二者一见最难当。
麻症初起。呕吐亦属常候。而吐泻交作者顺。干霍乱者逆。欲吐不吐者危。夫麻症之有呕吐者。皆因胃间火毒。不能发泄。而郁于内。致伤胃气而作也。初热而得呕吐之症。此毒未发出。药宜疏托。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或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主之。正出及正收时。而见呕吐之症者。是毒未尽。药宜清凉解毒。少加疏散可也。以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去甘草。加枳壳、黄连治之。多痰者加栝蒌霜、贝母治之。收后而仍有呕吐者。乃是余毒留于胃脘所致。脾胃虚而热滞也。宜用清凉脾胃之药。佐以分利之剂。用石斛清胃散去赤芍、甘草主之。取此方中之陈皮、扁豆、藿香以止呕吐。若呕一止。而陈皮、藿香叶、扁豆又宜除之。不可过用。恐致燥害。此症若不间以金石之品。全用轻浮之药。其呕难定。如呕吐不止者。以竹茹汤主之。如热甚呕吐者。以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去桔梗。加竹茹、枇杷叶主之。
朱曰 呕吐与泻。邪有向外之势。或清或散。成法俱在。均无足虑。惟欲吐不吐者危。
石斛清胃散
治麻后呕吐。胃虚不食。热滞。
石斛 茯苓 枳壳 丹皮 扁豆 藿香 陈皮 赤芍(各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引。
竹茹汤
竹茹 陈皮 柿蒂 楂肉 水煎服。
吐痰麻后有痰胸口痰甚第六十
吐痰之症有多般。都缘肺胃火邪干。俱宜清肺消痰火。治者须作一例看。
吐痰之症有二。有吐出而白者。有吐出而成块者。皆肺胃之火未清而作也。俱宜清肺、消痰、降火、为急。以杏仁清肺汤(见五十六条)去甘草、桔梗。加黄芩。或以清肺饮(见五十六条)去五味子、白桔梗、甘草。加麦冬、黄芩、知母、石膏治之。但清痰切勿用半夏、南星等燥药。惟宜用天花粉、贝母、陈皮之类。清肺降火。宜用天门冬、麦冬、杏仁、桑白皮、黄芩、黄连之类。切勿用桔梗中州之品。如麻后有痰而不吐痰者。宜用加味二陈汤去半夏、甘草。加贝母、栝蒌霜主之。如麻后胸口痰甚者。用经验敷方。或敷或揩治之。
朱曰 因火生痰。是麻证之轻者。其治痰不用辛燥药。最有分寸。
加味二陈汤
陈皮 半夏 白茯苓 防风 天麻 连翘 甘草 水煎服。
经验敷方
治胸口痰甚。
吴茱萸(炒一两) 葱白(十余寸) 为末。以生姜自然汁。和葱白捣和作饼。蒸温。敷胸上。立效。
吐蛔虫第六十一
吐蛔之症是何因。胃虚无谷虫上行。急宜施治免胃烂。调养脾胃症自平。
麻前吐蛔。乃胃热不进谷食所致。治法宜清肺解散。以秘本门冬清肺汤(见五十条)去甘草、桔梗主之。若将出正出之际而吐蛔者。是因胃间有热。膈上有痰。虫不能安故也。患者能食则已。
不必用药。若欲用药。则以杀虫丹与之。在初热未见麻时而吐蛔者。与吐蛔过多而不能食者。皆为胃气虚败。必不能治。然吐蛔之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之时。亦因胃火燃甚。多致少食。虫无所养。故望上而出。或三四条、或五六条、或十余条而止。不宜过多。多则有害。治当安胃为急。久则胃烂难救矣。以七味白朮散加乌梅。再斟酌加减而治之。虫得酸则安矣。如麻后热退能食而吐蛔者。宜调养脾胃。庶无他变。以安蛔散除胡粉、白矾。七味白朮散加乌梅等方治之。若麻后吐蛔不食而兼自汗者。真是胃虚。最为难治。以七味白朮散。加乌梅、牡蛎粉、KT 石斛治之。如系脾热。
则以泻黄散(见五十七条)加乌梅、牡蛎粉、KT 石斛治之。
朱曰 吐蛔一证。因胃热而虫不安者多。如胃虚吐蛔。七味白朮散加乌梅、石斛。尚为救急之法。
杀虫丹
生葱(一把) 炒食。虫即化为水。
七味白朮散
治胃虚津气不行而渴。
人参 白朮(炒) 白茯苓 炙甘草 藿香叶 干葛根(煨) 木香 水煎服。
安蛔散
治吐蛔色赤。成团而活。属热者。
乌梅肉(三钱) 黄连 蜀椒 藿香 槟榔(各一钱) 胡粉 白矾(各五钱) 为末。每用三钱。水煎如糊。空心服。
吐沫(音末。口中汁也。)
口中流涎不止第六十二
清涕之中见白沫。实为胃火旺所致。治宜清胃并降火。莫以白沫作寒治。
吐出痰中有白沫。流涎不止均非虚。都因胃中邪火旺。急宜清胃免倾危。
吐沫者。吐出清痰之中而有白珠是也。乃是胃火旺甚所致。治宜清胃降火为急。宜以加味清胃散加连翘、牛蒡子主之。其不去升麻者。盖欲用之以开提胃热故也。然亦须斟酌而用。如麻后有口中流涎不止者。亦是胃火旺甚所致也。宜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治之。但方中有大黄、芒硝。须要察人之虚实强弱大小。及大便之坚涩而施。不可概用。以诛伐无过。
朱曰 口中流涎。乃大人小儿常有之证。亦有终身不愈者。总由胃火旺甚所致。
加味清胃散
治胃中蕴热。中脘作痛。痛后。火气发泄。必作寒热乃止。及齿龈肿痛出血。疼引头脑。
生地黄(四钱) 川升麻(一钱五分) 牡丹皮(五钱) 当归尾(酒洗三钱) 川黄连(酒蒸三钱) 防风 荆芥 石膏 水煎服。
泄泻第六十三
麻初泄泻最为宜。泻而日久须治之。热寒食冷便脓血。数般当分新与迟。
麻症泄泻。慎勿遽止。盖麻有泻。而胃与大肠之邪热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义也。初热作泻者。用猪苓汤去阿胶、甘草。加葛根、连翘、牛蒡子主之。(有用香苏散者。然终不若分利之为当也。香苏散方仍列。)若麻见二三日泄泻者。以透斑和中汤去升麻、川芎、柴胡、桔梗、半夏、陈皮、甘草、生姜。加连翘、牛蒡子、地骨皮主之。若身热烦渴泄泻者。用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地骨皮、黄连、黄芩、麦冬主之。夏月用辰砂益元散去甘草治之。如麻后泄泻者。以薏苡仁散去香附、甘草主之。麻后泄泻及便脓血者。皆由热邪内陷故也。大忌止泄。惟宜用升散之药。以黄连葛根东加扁豆、滑石、白芍药。数剂与服当自愈。然麻症泄泻。须分新、久、寒、热、伤食、伤冷、六般。若初热泻者。用三苓散加木通。以重泻心经之热。寒泻则十中无一。或有伤食伤冷而作寒泻。四肢冰冷。肚腹不热。口不作渴。小便不赤者。不得已而用理中汤。一剂止之。久泻不止者。以六君子东加肉豆蔻。或香蔻丸止之。如再不止。用醒脾散与服。或以五倍子、罂粟壳烧灰。用米饮调下涩之。凡后数方。盖亦万不得已。从权而用。切不可目为定规而滥用也。
朱曰 泄泻亦非重证。惟不可久耳。
猪苓汤
猪苓 泽泻 赤苓 滑石 阿胶 甘草 水煎服。
香苏散
苏叶 陈皮 白芷 川芎 香附米 甘草 生姜、葱白引。
透斑和中汤
葛根 猪苓 泽泻 茯苓 川芎 升麻(各七分) 前胡 桔梗(各一钱) 柴胡(五分) 陈皮 半夏(各七分) 甘草(三分) 生姜三片引。水煎。分作数次服。
辰砂益元散
治暑月小便不利。
辰砂(一钱) 桂府滑石(水飞过六两) 甘草(一两) 为细末。清水调下二三钱。老人、虚人。及病后伤津而小便不利者。不宜用。又治暑月发惊多汗。小便涩痛。兼泻心火。前方加薄荷叶少许。以清肺热。名鸡苏散。加青黛少许。以散肝火。名碧玉散。加石膏少许。以除胃热。名白玉散。治同本方。加红曲五钱。以治赤痢。名清六丸。加吴茱萸一两。以治湿热吞酸。(一书治白痢。)名茱萸六一散。加干姜五钱。以治白痢。(一书消饮食)名温六丸。加生柏叶、生车前、生藕节、以治血淋。名三生益元散。加葱豉治虚烦不得眠。名葱豉益元散。以水煎服。则兼散表邪。
薏苡仁散
薏苡仁 淮山药 白茯苓 谷麦芽 白扁豆 香附米 山楂肉 甘草 水煎服。
黄连葛根汤
黄连(酒炒) 葛根 升麻 甘草 水煎服。
理中汤
人参 白朮 干姜 甘草 水煎服。一书加肉豆蔻去人参。
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朮 白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 红枣、姜引。
香蔻丸
黄连(炒) 肉豆蔻(麸包煨) 诃子肉(麸包煨去壳) 木香 砂仁 白茯苓 为末。饭丸。麻子大。米饮下。十五丸。
醒脾散
北全蝎(五只糯米拌炒) 白附子(乌豆水浸蒸) 人参 木香 白茯苓 天麻(姜汁蒸)
石菖蒲(去尾姜汁蒸) 炙甘草 为末。水调服。
粪溏水泻第六十四
粪溏之症不须除。麻得斯候毒得舒。始终粪如黄褐色。虽有变症保无虞。
粪出有沫名水泄。初热正出见为吉。久泻气陷恐成痢。溺赤燥遏脾胃热。
麻症粪溏。理势必然。此肺胃之火所作而致。不必施治。何则。火势极则大便闭结。麻本火候。倘再便闭。则火毒内作极矣。麻出必险。是以粪溏为正候。初出与出时见此症。其麻纵险可救。正收与收后。而粪溏色如黄褐者。虽有变症。可保无虞。若水泻之症。粪色必黄而有沫。小便赤。口干唇燥。皆由脾胃有热所致。然麻症泄泻。热邪得以开泄。是为顺候。初热未出之间。水泻者以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葛根、连翘、木通、滑石主之。正出之时水泻者。亦以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连翘、麦冬。潮热甚者更加黄连、黄芩主之。(古人有用人参白虎汤去知母加麦冬治之者、实为不妥、方仍收列。)夫麻泄泻。毒火因泻而解。虽曰美候。然不可令其久泻。倘或久泻不止。则正气必衰。脾气下陷。凡在未发热之前水泻。至正出之际而不止。其为日已久。则麻毒难以发越。后则留毒。为害不小。宜以加味三苓散主之。倘执泥毒邪得泻而解之说。纵其久泻。而不为之早治。恐至麻收靥之后。变成痢症。或下紫红血等症。治疗维艰。正收及收后而水泻者。
毒邪虽得泻而尽。然止宜泻三五次。不可过多。若自首至尾。水泻不止者。宜用清凉利水之药。
而佐以升提。古有用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香白芷、大麦冬治之者。须当审理察宜。随机加减而施。正收及收后、水泻过甚者。须以理脾胃为主。宜以枳实理中汤。随意消息、加减而治。若不急治。多成肿胀、便血、痢疾等候。至若麻后泻痢不止、口干目闭、四肢不温、与呕吐不食、洞泄不知者。皆为不治之症。
加味三苓散
治痘麻泻甚。小便红黄。
猪苓 木通 赤苓 车前子(炒各七分) 泽泻(八分) 黄芩(酒炒) 牛蒡子(各五分) 黄连(酒炒二分) 灯心五十寸引。水煎。食前服。
人参白虎汤
治热病。舌干大渴。发热背寒。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石膏(一钱、一书用五钱) 知母(三钱) 糯米(半合)水煎。分作三次。温服。一日饮尽。
枳实理中汤
治胃挟食及结胸。本虚不能受攻者。
干姜(炒黑五分至一钱) 人参(一钱至三钱) 白朮(炒焦一钱至二钱) 枳实 茯苓(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至一钱) 水煎服。
泻清第六十五
麻症泄泻本常候。当分属热与属寒。泻下清稀白沫者。莫作热候一般看。
麻症泄泻。本属常候。属热者多。属寒者少。然亦有泻下清稀白沫者。其症喜温。腹疼喜按。
此属寒泻。宜以胃苓汤。去苍朮。少用白朮、肉桂。加煨姜治之。不可一例而治也。
胃苓汤
治饮食停积。浮肿泄泻。脉症俱实者。
苍朮(米泔水浸、去皮、以芝麻油拌炒黄色、四两) 川浓朴(去皮姜汁炒) 广陈皮(去白) 肉桂(一钱) 炙甘草(各三两) 生白朮 白茯苓 坚猪苓(各二钱) 泽泻(三钱) 水煎服。
平胃本平胃气之敦阜。若因脾土之虚。不能消运。又须稍借参苓。如养胃汤之类。然复有土衰不能分利。而成肿胀。且气壅不胜参术。难合理中者。宜合五苓。以健运水土之正气。与假苏藿以散客邪。两不易之定例也。
泻而腹痛胀满第六十六
泻下腹疼与胀满。嗳气秽息如败卵。饮食不节腹中停。宽肠化食自安妥。
泻而窘急。腹痛胀满。或有嗳气如败卵者。此乃饮食不节。停滞腹中。宜用枳壳汤(见四十九条)去炙甘草。加山楂肉、麦芽、木通治之。
咳嗽鼻衄呕吐泄泻首尾治法总论第六十七
咳衄吐泻麻之宜。热毒由斯消减时。治法解毒同一例。用方首尾不共施。
麻疹初出。必要咳嗽。使腠理疏通。鼻衄则热毒得以随衄而解。泄泻则上下热毒得出。呕吐均属美候。亦脾胃二经热毒所致。且麻出自肺胃。其理只以解热毒为主。六一散、至宝丹、或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黄连、黄芩。仍凭择用。若麻出之后。而见咳嗽、鼻衄、吐泻等候。则又不宜用上三方。俱宜以三味消毒饮(见三十三条)主之。
六一散
治表里三焦之热。解肌清燥。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为末。灯心汤、或姜汤下。
前方滑石四两。甘草一两。名曰天水散。治痘干燥而痛。用蜜水调涂。并白汤调服。
至宝丹
(又名祛风至宝丹)
防风 荆芥 连翘 麻黄 薄荷叶 川芎 当归 白芍(炒) 栀仁(炒黑) 大黄(酒蒸) 芒硝(各五钱) 枯黄芩 石膏 桔梗(各二钱) 甘草(二两) 滑石(三两) 人参 熟地 川黄柏 黄连 羌活独活 天麻 细辛 全蝎 白朮(五钱) 为末。蜜丸。弹子大。不拘茶酒。任下一丸。
前方即防风通圣散。此则加人参补气。熟地益血。黄柏、黄连除热。羌活、独活、天麻、细辛、全蝎祛风。自利。去硝、黄。自汗。去麻黄、加桂枝。涎嗽。加姜制半夏。
大便秘第六十八
火壅血燥津液竭。大便因之而秘涩。无分先后急通润。稽延日久变紫黑。
大便秘结者。乃火壅血燥而耗精液故也。麻之为候。大便宜滑。如黄褐色。乃为正候。若大便秘而不通。大非所宜。无论先后日期。但大便秘者。急当用通润清凉之剂。初时大便难通而坚结难出者。宜微润之。不可过利。以通幽汤。去升麻、甘草、熟地黄。加火麻仁、枳实、黄连治之。如麻未出之初。有面色或青或红、或唇紫、或烦闷、而大便秘而不通者。宜以大承气汤。去浓朴。加连翘、牛蒡子、防风、葛根、荆芥穗下之。使毒从大肠经而出。然后再用毒发表汤。(见第五条)
去升麻、桔梗、甘草。以发出麻疹。其症自痊。若正收及收后。大便不通者。则宜用大通润之剂。
以四顺清凉饮治之。甚则用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以通利之。若大便秘结。发热身痛者。以大柴胡汤主之。腹痛气喘者。以前胡枳壳汤(见五十一条)去炙甘草。加姜汁炒芥子治之。凡麻见便秘之症。急宜早治。慎勿迟延日久。则麻变焦紫枯黑而难救矣。
通幽汤
升清阳。降浊阴。治噎塞、便秘。
油当归(二钱五分) 升麻(醋浸三分) 桃仁(研如泥一钱) 红花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熟地黄 生地黄(各一钱五分) 水煎。以药汁磨槟榔五分。对药稍热服。(加火麻仁、大黄名当归润肠汤)
大承气汤
大黄(酒洗四钱) 芒硝(三钱) 浓朴 枳实(各七分) 水煎服。
四顺清凉饮
(一名四顺饮)
当归 赤芍 大黄(酒蒸) 甘草(各等分) 水煎。入生白蜜一二匙。对药热服。
大柴胡汤
治表症未除。里症又急。汗下兼行用之。
柴胡(一钱) 黄芩 芍药(各三分) 枳实(三分) 半夏(五分) 大黄(二分) 姜、枣引。
小便赤涩第六十九
膀胱余热小便涩。火毒如何消散得。无分初潮与收后。三苓导赤为定格。
小便赤涩。此里热甚之症也。在初热正出之时见之。乃热邪下渗。是为正候。麻出现时。小便赤涩或淋者。以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灯心、石膏、葶苈、射干治之。若热甚。小便赤涩、谵语惊恐者。以导赤散(见二十六条)去甘草。合三苓散(见二十七条)加辰砂主之。夏月以辰砂益元散(见六十三条)去甘草。加石膏主之。若小便不利而呕吐者。以三苓散(见三十三条)加藿香、竹茹、枇杷叶治之。一二日不通者。以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主之。若于正收及收后、而见小便不通者。是内有热毒。不得消散。而余热下匿膀胱。用导赤散(见二十六条)加麦冬。或用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以滋气化。导利而小便仍不通者。必因大便秘郁之故。速宜通利大便。以通幽汤(见六十八条)去升麻、熟地、甘草、加枳壳、丑牛、合导赤散(见二十六条)治之。大便一通。而小便自利矣。
大小便不通第七十
麻疹二便闭不通。邪火炽甚在其中。通关凉膈利脏腑。管取一服见奇功。
麻疹自出至收。总宜大小便滑利。二便俱不宜秘。秘则急宜通利。若麻症有大小便俱不通者。是火邪内炽之极。宜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甘草。加牛蒡、车前、木通治之。甚则以通关散去甘草、人参。八正散去甘草治之。
通关散
通心经、利小便、良方。
栀仁(炒) 大黄(酒蒸各一钱) 木通 赤茯苓 车前子(炒) 瞿麦 滑石 蓄(炒)
人参 甘草(各三五分) 灯心十根引。
八正散
治湿热下注。口渴咽干。淋痛尿血。小腹急满。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栀仁 大黄 滑石 蓄 甘草梢 灯心引。木通、瞿麦、灯心、入小肠而降心火。车前、入膀胱而泻肝火。山栀仁、泻三焦之郁火。大黄、滑石、乃泻火利水之捷药。 蓄、利水止痛。甘草梢、入茎止痛。虽治下焦。而不专治下焦。必三焦通利。水方能下行也。一书加木香。
吐利并作下滞里急后重脱肛第七十一
发热之时吐利并。任他吐利不须惊。胞胎蓄毒从斯解。肠胃停污自此清。
发热蒸蒸吐利并。或时滞下作肠鸣。火邪内迫宜清解。法向时行麻症寻。
自利甚时多变更。里急后重症随生。须为通利泄其毒。若犯涩剂病更增。
麻症脱肛何所因。火邪内迫后重成。升提清热是神手。若作气虚定伤人。
久泻脱肛气血虚。治法不可一例拘。养血升提成妙用。破滞用下更增危。
麻本胎毒。发热之时。吐利并作。毒火因之而解。此为美候。如吐利并作。或时下滞。或作肠鸣。亦是火邪内迫而然。纯是热候。不可作寒而治。治法总宜清解。依麻科凭症施治。庶保无虞。
如上焦火甚者则吐。下焦火甚者则泻。中焦火甚者则吐泻并作。(朱曰 此三句。抉出吐泻之因。)自利甚者。则必见里急后重、而为滞下矣。如见里急后重之症。而病者不耐。猛力下气催便。
而脱肛之症。又势所必致也。如麻发热之时。吐多者。以竹茹石膏汤、去半夏、加柿蒂主之。自利甚者。以秘本猪苓汤、去升麻、甘草分利之。发热时、吐利并作者。以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竹茹、柿蒂、滑石主之。(朱曰 柿蒂敛内蕴之热。既有竹茹、石膏以清热。更加柿蒂以敛之。止吐自速。)下滞以加味黄芩汤。去白芍药、甘草。加枳实、连翘、牛蒡子、青皮以治之。麻收后、热毒未曾解尽。有下积滞者。当以连石茱萸丸。去升麻、干葛、甘草、白芍药。加枳壳、山楂肉、麦芽、青皮治之。但方中茱、萸。若非阴寒膈寒而挟有热者。亦须除去。愚按下积滞之症。非仅麻收后有之。
即将出正出之时。亦常有见者。愚谓不拘先后。但麻见有下积者。则当以清热导滞汤(见七十二条)去白芍药、浓朴、甘草、当归、淡竹叶。加山楂肉、麦芽治之。更为妥当。自利甚、而变为里急后重者。以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连翘、牛蒡子、青皮治之。若小便短少者。更加木通、滑石治之。如里急甚者。则当加半生半炒黑白丑牛以利之。或以铜壁山人黄芩汤。去人参、赤芍、甘草。加连翘、牛蒡子、丑牛以利之。或以加味黄芩汤。去白芍、甘草。加枳实、木通、连翘、牛蒡子、丑牛以利之。若夫脱肛之症。多见于将收已收之后。而治法有不可一例者。若因毒火内迫。
大肠枯涩。肺金受伤。不能传送。致成里急后重之症。而病者难忍不耐、用力送气催便、以冀稍松。适肛脱出。不可认作气虚施治。治法总宜清热解毒。导利行滞。泻火清金。兼用升提之品。以加味导赤散。去薄荷、淡竹叶。加当归尾润肠胃、破恶血、而养心血。牛蒡子以消毒。枯黄芩泻肺火、以凉肺血。枳壳以破气滞。滑石通利六腑九窍、以荡热散湿。上五味。各八分。丑牛四五分。以除壅滞。丹皮四五分。以开陷伏之邪、使之外散。升麻五六分。以升散大肠、胃、胆、三焦之火热。
如兼有潮热者。加鲜地骨皮二三钱治之。若因久泻而脱肛者。亦以加味导赤散。去薄荷、竹叶。加当归身钱许。川芎钱许。升麻六七分。以养血理气。升散大肠、胃、胆、三焦之火热。而枳壳、丑牛。
又不宜概用矣。
朱曰 麻证脱肛与气虚脱肛不同。所示清热解毒诸法。允为合拍。
竹茹石膏汤
竹茹 石膏 黄芩 陈皮 半夏 水煎服。
秘本猪苓汤
治泄。
猪苓 泽泻 滑石 赤茯苓 黄连 升麻 甘草 灯心引。水煎服。并治病患用力催便脱肛。
加味黄芩汤
黄连 黄芩(各一钱五分) 滑石 白芍(各三钱) 甘草(七分) 水煎服。血痢。加地榆皮二钱。
连石茱萸丸
黄连(酒炒) 滑石(飞过各一两) 黄芩 干葛 白芍(各八分) 茱萸(一两) 升麻(七分)
甘草(四分) 为末。以山药研粉、作糊合丸。梧子大。食远。用白汤送下三五钱。
铜壁山人黄芩汤
治里急后重。
黄芩 黄连 生地黄 木通 枳壳 当归尾 赤芍药 人参 甘草 三剂。水煎服。初剂。加大黄微利之。
加味导赤散
生地黄(酒洗一钱五分) 川木通 川元参(各五分) 连翘(六分) 川黄连(六分) 薄荷叶(四分) 淡竹叶(七分) 灯心引。水煎服。
痢症第七十二
热邪内陷因成痢。凭症进剂莫雷同。用心调理起沉痼。勿轻劫涩图霸功。
麻之成痢。乃热邪内陷所致。多见于正收及收后。间有见于初热未出及正出之时者。亦有自首至尾、而作痢不辄者。又有因久泻而成痢者。当分别治疗。不可混施。若于初热未出与正出之时、而作痢者。药宜以疏托为君。行滞气为臣为佐。解毒为使。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少用葛根。去赤芍、蝉蜕、木通、甘草。略加青皮、槟榔。再加防风主之。若麻已出透。身热未全退。毒瓦斯流注而成痢者。以清热导滞汤。去白芍、楂肉、甘草、川浓朴。加生地黄、地骨皮、木通主之。若麻毒未清。变成赤白痢者。以加减黄芩汤。去白芍、楂肉、甘草。加黑地榆、连翘、牛蒡子主之。如麻后成痢。赤白腹痛者。以古方黄芩东加枳壳治之。亦有久泻而成痢者。原因气血已虚。不得已。
用人参、黄连、枯黄芩、干姜煎汤。从权治之。如正收及收后、而下痢白色者。药宜用解毒凉血行滞气之品。以静远主人黄芩汤、除去人参、木香、甘草。加生地黄、牛蒡子、连翘、防风主之。痢下脓血者。以白头翁汤。去黄柏、加防风主之。或因食积下滞者。以消食化气为主。用枳壳汤。(见四十九条)去甘草、加山楂、麦芽、木通、青皮主之。若腹中作胀。时痛时止者。以浓朴汤去干姜、甘草。加槟榔、山楂主之。夫麻后成痢。乃积热移于大肠。以治麻后痢统方加减主之。(有以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木通枯黄芩治之者、)麻后下痢。而身热腹痛者。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治之。若壮盛之人。内有挟食、积滞、能食者。以三黄丸(见四十八条)利之。若麻后赤痢。
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合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去栀仁。加当归尾、枳壳治之。稍轻者。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姜汁炒黄连、地榆治之。如麻后白痢。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陈皮、茯苓、木香。更有加生白朮者。须宜酌用。麻后作痢。如兼小便赤涩者。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车前子、木通治之。麻后痢症。或赤或白者。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倍白芍、当归。加大黄少许。以利泻数次。麻后泄泻成痢者。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地骨皮、酒炒黄芩主之。若麻前已经泄泻。日久未曾清解。至于麻后变为休息痢。不问赤白。但见里急后重。昼夜无停者。此余毒在大肠。乃积热移于大肠也。急宜行气养血。切不可妄施涩剂、以图霸功。河间曰。养血而痢自止。行气则后重自除。诚格言也。宜以河间治久痢方。去人参、白芍药主之。(有用古方黄芩汤、合天水、与香蔻丸、见六十三条、相间服者。有用静远主人黄芩汤、送下香蔻丸。体虚者、香蔻丸内、更加人参。肠滑者、香蔻丸内、加榆根白皮治之者。实不若河间治久痢方之为当也。)
如自首至尾。辄痢不辍者。必有风毒留滞于内。宜解毒行滞。而兼疏风实脾之剂。庶几立应。以清热导滞汤。去当归、淡竹叶。加防风、荆芥治之。(有用四君子汤、加山药吴茱萸治之者。猛而有理。方并列后。)若痢而兼呕吐。噤口不食。更肠滑不止。或下鲜血。或下紫黯色。或下如痈脓。
或下如屋漏水。或下如鸡肝色。如黑豆汁之类。兼之气喘烦渴、热甚发呃、麻色紫晦者。皆不治之症。
朱曰 治痢不外数法。曰清热、曰行滞、曰养血、曰凉血。有外感者兼解表。有宿食者兼消导。至于日久气虚。无妨补气。阴血亏损。亦可养阴。惟麻证则必加以解毒。
清热导滞汤
黄连(酒炒) 槟榔 黄芩(酒炒) 生白芍 枳壳(曲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七分)
青皮 甘草(各三分) 连翘 牛蒡子(炒研各八分) 楂肉 当归 淡竹叶(各一钱) 灯心五十寸引。水煎。加犀角末三分、调服。红多者。加红花(二分) 地榆桃仁酒炒(各八分) 闭涩甚者。与里急后重之极者。加酒炒大黄(八分)
加减黄芩汤
黄芩 黄连 当归 枳壳 槟榔 青皮 泽泻 山楂 槐花 白芍 甘草 灯心引。
古方黄芩汤
治伏气发溢。小肠膀胱三焦胆腑合病自痢。
黄芩(一钱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一钱) 大枣二枚引。加半夏(二钱) 名黄芩加半夏汤。生姜引。
人参黄芩黄连干姜汤
治胃虚客热痞满。
人参 黄芩 黄连 炮干姜(各二钱) 水煎温服。
静远主人黄芩汤
黄芩 黄连 当归 枳壳 槟榔 青皮 川芎 木香 人参 甘草 水煎。调六一散服。
白头翁汤
治热痢下重。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各等分。水煎温服。不愈再服。
浓朴汤
治脾胃虚作胀。腹中时痛时止。
浓朴(姜汁炒) 陈皮(去白) 茯苓 干姜 炙甘草 水煎服。
治麻后痢统方
黄连(酒炒) 黄芩(酒炒) 麦冬 防风 天花粉 元参 枳壳 牛蒡子 木通 栀仁 滑石桔梗 赤芍 钩藤钩 甘草 二剂。水煎服。不愈。加猪苓、青皮。
河间治久痢方
当归 白茯苓 黄芩 车前子 陈皮 人参 白芍药 甘草 炮干姜少许为引。水煎服。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朮(土炒) 白茯苓 甘草 红枣、姜引。
〔附〕治麻后痢丹方西河柳 为末。以砂糖水调服四钱。
〔附〕万氏治麻后痢下鲜血验方当归尾 生地黄 条子芩 黄连(酒炒) 枳壳(炒) 乌梅肉 人参 白芍 生甘草 水煎服。
下蛔虫第七十三
上膈胃火盛少食。蛔上不安往下行。此候不须用方药。调其余食症自平。
下蛔之症。多见于麻收之后。乃上膈及胃火壮盛。少食。虫不能上安。而往下行。虫往下行。
亦顺症也。与过食伤中、虫不能容而下、不同。但调其饮食自愈。非若口中吐虫之比耳。不须施治。
朱曰 下蛔为小儿常有之证。故可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