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3个月前 作者: 孙文胤
    小儿科


    男子妇人之病。可以问而知。可以切而得。断死生。辨难易。审差剧。犹有所根据。而不至于大误。若小儿者。怀抱之时。虽有所苦。而不能言。及能学语。又不能指其苦之处。欲诊其脉。则骸骨短小。气血未足。寸关尺将何以分。浮中沉将何以定。虽有一指滚取二部之说。而终未得其部位。况至数急促。岂能以悉审之。大约八九至为平。五六至为迟。十一二至为数。依稀仿佛之间而已。故哑科治疗之难。每十倍于大人。而尤不可以不慎者也。惟虎口之脉稍为可验。其脉在食指外侧。每一部一关。三节为三关。男视在左。女视在右。有筋脉如系。 于肉内。仔细观之。紫则为风。红则伤寒青则为惊。白则为疳。黄则为脾困。青黑则为慢惊。入掌则为内吊。若三关通度为沉 之候。惟此可以少知之耳。虽然幼科之治病。当多方求之。岂可执虎口之脉法。而尽小儿之诸病哉。必于病之未形。而用意察之。庶可以为预消之地。如小儿呵欠连绵。乃小儿脏腑受邪。病之渐也。若面赤则知其风热。而泻肝之剂可以先服。面青则知其惊风。而治惊之剂可以先服。面黄则知其为脾虚。而补脾之剂可以先服。多睡则知其为内热。而清热之剂可以先服。口中气热则知其为伤风。而疏风之剂可以先服。皆当随症形而先治之。勿俟其发而后用药也。其有不治之症者。尤不可以不知。小儿眼上有赤脉。囟肿及陷者。一不治也。鱼口气粗。啮齿咬人者。二不治也。冷汗如雨。痰热不退者。三不治也。脐风撮口。锁肚吊肠者。四不治也。风攻颐颔。唇项肿硬者。五不治也。鼻有黑色者。六不治也。咳喘心痛者。七不治也。四肢浮肿者。八不治也。胸高而突起者。九不治也。五软五硬者。十不治也。凡见此等之症。即当去矣苟不如几。而复药之。则病者之死。虽不由于我。我亦何辞于彼哉。大凡小儿之病有常。多者不得所欲则易怒而啼。故肝病常多。饮食不知节。虽饱而犹求食。故脾病常多。心神未定。闻响易动。故惊病常多。性喜吮乳。甘食停积。而易感风热。故痰病常多。治儿之病。审其所常多者。酌而施之。以己之意。参病之情。亦庶乎用药之无误也。然此数种。虽或常有。而肝脾之病尤多。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得心应手。不可以言求也。


    初诞法


    小儿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脏腑百骸。藉胎液以滋养。受气既足。自然生育。出世之时。口含血块。啼声一出。随即咽下。而毒伏于命门。遇天行时气。或饮食停滞。或外感风寒。惊风发热等因。发为疮疹。须急于未啼时。用软帛裹指。挖出其血。用黄连朱砂甘草解之。后出痘亦轻。有咽入。实时肚胀。呕吐气短。不乳者。用茯苓丸治之。但黄连性寒。


    若母禀气膏粱积热者。宜服。若滋味淡薄。胎元弱者。又不宜用。朱砂固能解毒。恐金石镇坠。不若牛黄分许。蜜调与吮为佳。又有婴儿。因其难产。或冒风寒。而垂厄者。切不可断脐急烘绵絮包抱怀中。急以胎衣置火中煨烧更大纸捻于脐带上往来燎之。使暖气入腹。须臾气复自苏。犹戒洗浴。恐腠理不密。元气发泄。而外邪乘之也。


    初诞法


    立方


    朱蜜法 先以黄连煎汤拭儿口。吐去恶汁。再以朱砂一分研细。蜂蜜少许。抹儿口吮之。镇心定魄。安神解毒。


    牛黄法 以牛黄二分。朱砂半分。竹叶七片。煎汤调灌。益肝胆。除烦热。祛惊邪。辟恶气。除小儿痫病。


    茯苓丸赤茯苓 黄连(胎冷者易芍药) 枳壳(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乳汁化下。


    护胎法


    小儿初生。肌肤未实。宜用旧絮护其背。不可太暖。更宜频见风日。则血气刚强。肌肉致密。若藏于重帏密室。或浓衣过暖。则筋骨软脆。不任风寒。多易致病。衣服当随寒热加减。


    但令背暖为佳。亦勿令出汗恐表虚风邪易伤。乳哺不宜过饱。若宿滞不化。用消孔丸治之。


    陈氏所谓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要肚暖头凉。皆至论也。须令乳母预慎七情六淫。浓味炙爆。则汁清宁。儿不致病。保婴之法。未病则调治乳母。既病则审治婴儿。


    亦必兼治其母为善。


    护胎法


    立方


    消乳丸砂仁(炒) 蓬术(煨) 三棱 陈皮 神曲 麦芽(各五钱) 香附(一两炒)上为末。面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白汤下。


    面部气色举症图 下颏属肾水。左腮属肝水。天庭印堂属心火。鼻准属脾土。右腮属肺金。半周两岁为婴儿。


    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龀。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矣。


    面部气色举症


    古云小儿为之芽儿。如草之芽。如水之沤。盖因脏腑脆嫩。口不能言。最难投剂。当首察色而知其所属。次验虎口以辨其所因。实为治法之简要也。


    小儿有病看面部。全根据气色决分明。望闻问切能穷究。临病方无拘手寻。面部诸般各有属。


    额同颧脸属心火。左颊原来肝所主。右颊唇中是肺基。四时各有一色强。根据时无急逆时殃。


    要分旺相休囚否。尽在人心自酌量。春天青旺亦为相。黑休白囚黄否家。夏天赤旺黄相吉。


    青休黑囚白不良。假为肝病面青时。白色当春未易医。此是肺金来克木色黄又彼脾家欺。心病夏天尚面赤。望色只愁形色黑。此彼肾水克心火。白色又被肺家屈。肺病愁来面白宜。若行赤色最难除。此因心火克肺金。青色反令肝作威。肾病面黑各天相。黄色现时多悒怏。此乃脾土克肾水。色赤反致心磨障。脾居四季面形黄。如遇青色最难当。此为肝木克脾土。色黑反使肾家强春赤夏黄秋黑色。冬青虽相亦无益。从前来者实形传。实泻其子平方吉。五脏所属各一宫。五色分来人不同。色内能分明与滞。据色方能辨吉凶。心赤顺时鸡冠色。不宜瘀血糊涂赤。肝形翠羽顺光多。色如嫩草安为吉。脾色贵如蟹腹黄。形如枳实必灾殃。肺形独贵猪脂状。枯骨定知寿不长。肾色最尚如鸟羽。形如炭煤非吉理。色色去将两色分。吉凶灼然不虚语。更看人气清明顺。神昏气HT 作凶认。瘦而气壮色必实。肥而气怯色必嫩。气壮则实以安祥。气怯则虚寿不长。再看得病面如何。发热额上红必多。青色现时急惊作。若成昏暗定知殂。额冷足冷夹食惊。额热足热伤风重。囟门贵合不宜陷。肿起成坑两无用。印堂青色惊之 。红色心惊白主和。或见微微青紫色。只因客忤蓦相过。山根青兮惊为疾。紫色伤于乳和食。泻脱宜黄白须死。年寿黄为吐利基。若成 白是乎虚。两颐赤为啼哭热。左腮红是痰气为。右腮红是伤风热。面青唇赤伤寒至。面目皆黄湿热生。面黄弄舌五心热。两眉红主儿夜啼。眉皱头疼痢疾为。眼脬浮肿主久嗽。病之将瘥目皆黄。淡红心热无多说。目多直视乃惊风。赤脉贯睛肝病凶。鱼目定睛非吉兆。瞳人中陷死之宗。


    三关观指举症


    三关观指举症图一 三关观指举症图二 三关观指举症图三 三关观指举症图四


    三关观指脉法


    阴阳运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窍四肢。乃生五脏六腑。部位既别。逆顺难明。若存寸舌之浮沉。必乃横亡于孩子。须明虎口辨别。三关消详。用药始无差误。


    寝后方将形脉看。要分寅卯辰三关。男看左手女看右。气寅风卯命辰安。纹青枝紫惊为病。


    纹紫枝红伤寒症。红为米粒肺结热。黑色透辰伤暑论。青纹泻痢胃家寒。白色微微即是疳。


    枝赤涎潮胸痞膈黄纹隐隐困脾端。枝形宛为钩钓样。伤风伤寒分所向。向外伤风有汗形。向内伤寒无汗相。枝青浑如鱼刺形。惊疳虚风三部分。枝直悬针青黑色。水惊肺热慢脾 。枝如水字三关有。咳嗽积滞风疳久。枝如一字青红纹。总是惊风慢脾疾。一曲如环伤食于。两曲如钩伤冷看。三曲长虫伤硬物。双钩脉样是伤寒。枝形或似如蛇样。定是脾经湿热多乱纹食指如川字。食积相兼五脏疳。


    脐风撮口


    脐风撮口。总为一病。未有脐风而不撮口。未有撮口而非脐风也。患此病者。九死一生。盖心。闭口属脾。风入于脐。先流于脾。由脾而至上传入于心。心为邪所客。故口不能开而频撮也其发搐者。风使之也。究其病之所由。成有内外因之异。盖脐带系于胞。必其未生之时。其母先感风邪。遗其邪于小儿。谓之胎风。其惊搐者。谓之胎惊。病从内得。故曰内因。


    其或断脐之后。包裹失于周密</a>。被窝风入来。及六七日。而脐带已脱。必成此症病从外得。故曰外因。有以艾灸其脐。徒苦之耳。竟何益哉。欲求一生于万死之中。惟下之而已矣。外此更无他法。


    脐风撮口


    立方


    复生饮 治一切脐风撮口。


    牙皂 僵蚕 穿山甲(各六分) 麻黄 防风 胆星 半夏(各五分) 甘草(三分) 大黄(一钱后入略煎一滚)先即以此儿脱下脐带。煎五六沸去带。再入前药煎。临服加入姜汁竹沥各二茶匙。麝香少许调匀。徐徐以匙灌之。以通利则有生机。


    又方 前药不效。再服此剂。


    牛黄 僵蚕(各一钱) 胆星(八分) 麝香(一分) 上为末。每服五分。姜汁调灌下。


    封脐散 生南星为末。封脐。不可再见风。


    重舌鹅口


    舌者。心之苗也。以为君火。其体本热。而况小儿以纯阳之躯。先受于胎。复感热于外。其之症。未必皆儿之自病。或者其母有以致之也。古人云。若要小儿安。常令饥与寒。饥则不致于伤脾。寒则不致于生热。此保婴之道乎。所谓寒者。亦非使之冻也。惟令常温。不至甚暖耳。冷暖得宜。岂复有鹅口重舌之患耶。然何以名之曰重舌。重者舌下肿突。其状又若一层。故谓之重。非真有两舌也。何以名之曰鹅口。鹅口者。满口皆白。有似鹅之口中。俗谓之雪口是也。分而言之。重舌属心。鹅舌属脾。合而言之。总为心热。何者。心统于脾。故曰治于口也。使不由于心热。则口虽白。而舌自赤。何为而舌上皆白耶。大法内服泻心清热之剂。而外敷凉药。则重者可消。白者可退矣。


    重舌鹅口


    立方


    清热饮 治重舌。


    黄连 生地(各一钱) 甘草 木通 连翘 石莲子(各五分) 淡竹叶七片。时时灌入口中。


    泻脾饮 治鹅口。


    山栀 石膏 黄连(各八分) 生地 黄芩 白茯苓(各七分) 灯心十茎。徐徐灌之即愈凉心散 重舌鹅口。皆可吹入舌上。


    青黛 硼砂 黄连(人乳拌晒) 人中白(各二钱 过) 风化硝 黄柏(各一钱) 冰片()上为极细末吹之。并治口疳。


    丹毒门


    丹毒火症也。得于胎热。其母受胎之后。不忌胡椒姜蒜。煎熬炙爆。酒面之类。或感风热。


    或不节房事。皆能助火。火邪内攻。胎受其毒。而传气于儿。故小儿出胎之后。多有是症。


    近则五六日。或十日。或半月。远则弥月之后。或两三月。其症形不同。或颏下如樱桃突出。色赤而光。谓之赤瘤。或遍身红点如洒珠。谓之丹疹。或遍身红肿。热气如蒸谓之火丹。


    或小腹HT 上阴囊等处。忽然红肿如霞。流行不定。谓之赤游丹。病名非一。总为丹毒。丹毒入腹。腹胀不饮乳者死。必于未入腹之时。急服退毒凉剂。外用小刀轻轻刺出恶血。犹有可生。其入腹者。无如一泻。间有泻而得生者。乃千百中之一也。诸丹毒。惟赤游丹为至危。


    善保婴者。若见小儿多啼。多哭。多乳。则遍视其身上。一有红色即急治之。苟看视不周。


    丹毒在身。而母犹未觉。及至觉时。已入腹矣。救之奚及。丹毒惟丝瘤不治。因久服热药迫热在胎。非药所能解也。


    丹毒门


    立方


    解毒汤 治小儿一切肿硬 赤。诸般丹毒。初起即服立愈。


    黄芩 横柏 黄连(各一钱) 甘草 连翘 天花粉 皂角刺(各五分) 竹叶十片。不拘时呷之。


    化毒饮 治火丹遍身红肿。


    赤芍 当归 甘草 大黄(各八分) 水煎不拘时服。


    防犀饮 治丹疹遍身。如洒珠者。


    防己(三钱) 朴硝 犀角 黄芩 黄 升麻(各八分) 淡竹叶十五片。煎服。


    消毒饮 治五种丹毒。


    郁金 天花粉 干葛(各一钱二分) 甘草 赤芍(各八分) 灯心二十茎。不拘时服。


    慰毒散 多年胞衣化开。同金汁涂之。神效。


    又方 绵羊脑子。同朴硝研贴患处。并治赤瘤神效。 十种丹毒。三日不治。毒入肠胃。则不可救。治法录后。


    一从头项起。肿用葱白研汁涂之。 二从头上起红肿痛。用赤小豆末。鸡子清调搽。


    三从面起红肿。用灶心土。鸡子清调搽。 四从背起赤点。用桑白皮为末。羊脂调搽。 五从两臂起赤肿黄色。用柳叶烧灰水调涂。 六从两胁起虚肿。用生铁屑和猪粪调搽。 七从脐上起黄肿。用槟榔末。米醋调搽。 八从两脚起赤肿。用乳香末。羊脂调搽。 九从两脚有赤白点。用猪槽下土。麻油调涂。 十从阴上起黄肿。用屋漏处土。羊脂调搽。


    中恶门


    (天吊 客忤 夜啼)中恶天吊者。为恶鬼之气所中。两目上撺。吊起而不能 也。此因胎气不足。精神失守。


    而鬼得以犯之矣其症面白带青。或土色。目睛上视。口吐白沫。手足拘挛。身冷如冰。有似于惊风。而实非惊风也。又有所谓客忤者。非中恶之谓也。乃偶见生人异物。卒然惊骇。啼哭不止。心志恍惚。闻响即跳。常欲躲避之状者是也。如为所忤犯。故为客忤。岂以客为鬼乎。又有所谓夜啼者。非客忤之谓。乃心经受热也。其症至夜即啼。百计安之。而不能止。盖心为君火。而主于血。夜则血归于肝。而心虚火炽。故烦燥不宁。而多啼也。


    中恶门


    立方


    定神散 治中恶天吊。


    茯神 远志 胆星 麦门冬(各五钱) 石菖蒲(二钱) 琥珀(一钱五分) 为上末。每服二钱。滚汤调下。


    抱龙丸 治中恶天吊。夜啼客忤等症。每一丸。姜汤下。(方见惊风门)安魂汤 治客忤立效。


    枣仁 茯神 远志(各一钱) 当归 胆星(各七分) 灯心二十茎煎服。


    保安丸 治夜啼。


    人参 麦门冬 黄连 茯神 龙齿 远志(各五钱) 朱砂(一钱五分) 金箔(二十片)上为末蜜丸。朱砂金箔为衣。每服一丸。滚汤化下。


    吐泻门


    (附食积伤食)小儿吐泻交作。人皆以为脾胃受寒。不能容饮食。故上则为吐。下则为泻。此据其病形而言耳。而不知脾胃受寒者。止于腹中偎偎作痛。或微泄或吐痰涎而已。其势殊无可畏。至于大吐大泻。一时发越。津液顿亡。面目乍瘦。岂受寒之为病哉。必是平素先伤饮食。郁蒸作热。蓄之既久。将发未发。一感外之风势。势不可遏。故攻击脏腑。一齐而至。遂令小儿困惫。当此之时。若以为吐泻空虚。即投补剂。尽温热之药。立见危亡。慎之慎之。如有吐而无泻。或有泻而无吐者。乃有寒热之分。吐酸臭而苦者热也。清痰则非热矣。泻臭秽而不可


    吐泻门


    立方


    藿半散 治小儿吐酸苦者。


    黄连(姜汁炒) 半夏(姜制) 藿香(各五钱) 白茯苓 砂仁(各三钱)上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姜汤调下。


    安然汤 治吐清痰者。


    白豆蔻 苏子 藿香(各一钱) 胆星 陈皮(各八分) 生姜五片。不拘时煎服。


    霞龄散 治小儿吐泻交作。


    木瓜 浓朴 砂仁 藿香(各五钱) 木通 白扁豆 黄连(姜汁炒) 白芍 广木香(各三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滚汤调下。


    和脾温胃散 治小儿泻利清水不止。


    陈皮 苍术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防风(各五钱) 肉桂(二钱) 上为末。姜汤调下一钱。


    消滞调脾饮 治小儿泄出臭秽之极。


    陈皮 滑石 黄连(各八分) 神曲 麦芽 白芍 车前子 泽泻(各六分) 生姜三片。


    不拘时煎服。


    香橘丸 治吐泻。或食积所伤。肚腹作痛。脾胃不和。


    蛔虫上行。并皆治之。


    橘红 茯神 青皮 麦芽 浓朴 山楂(各二两) 砂仁 三棱 神曲 人参 泽泻(各)甘草(五钱)上为末。蜜丸如龙眼。每服一丸。姜汤化下。


    吐泻门


    附食积伤食。


    消磨散 治小儿诸食所伤。以致肚腹膨胀。面色黄瘦。


    蓬术 三棱 陈皮 山楂 草果(去壳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


    针砂丸 治小儿腹中食积成块。坚硬如石。作疼痞块。身面俱黄。肚腹胀大。


    针砂(四两 红醋淬七次) 使君子(肉) 三棱(各二两) 草乌(一两去皮醋煮) 南木香皂麻( 红) 鸡肫皮(各二两炒) 虾蟆蛆 芦荟(各二两五钱)上为末。以楝树皮煎汤为丸。如绿豆大。量儿大小。或三四五六分。临睡苦茶下。


    连脾饮 治小儿饮食所伤。腹中作痛。脾气不调。


    香附 萝卜子</a> 陈皮 山楂(各六分) 广木香 白术 青皮 丁香(各四分) 生姜二片。不拘时温服。


    惊风门


    夫风一也。在大人则为中风。在小儿则为惊风。大人无惊。故名之曰中。小儿易惊。且易惹而症俱在。表慢惊与中脏同。谓之阴症。而症俱在里。治者能辨其阴阳表里而治之。斯可以无燥不宁者是也。慢惊之症。身常不热。眼常半开。手足微掣。精神倦怠。形体若呆。大便或泄者是也。又有慢脾风者。虎口纹青紫色。或黑色。隐隐相杂。似出而不出。手足不动。遍身皆冷。两眼常合。不能啼哭。症若至此。无复救矣。慢惊病根固有浅深。而亦可以施治于万一之中。若因急惊。而变慢惊。或因吐泻而生慢惊。则难治矣。因慢而成慢脾。或因吐泻而致慢脾。则不治矣。大抵惊属于心。风属于肝。心火动则振跳而不可遏。肝气发故搐搦而不自持。二经相助。其势必盛。心火有余。则火炽而风益猛。是风从火出也。肝有余则风狂而火益旺。是火从风炽也。风火齐发。故可畏。此特以急惊言之耳。而慢惊慢脾。又兼脾虚与寒。势若稍缓而及深焉。然以其病之可生可死。而细分之。则各有所属。非谓止于心肝二经。而不入于他经也。是故不时吊眼者。惊入于肝。梦中切牙者。惊入于肾。夜啼至晚者惊入于小肠。喉中如锯者。惊入于大肠。面青下白。惊入于胆。气喘吸水者。惊入于脾。不时干呕者。惊入于胃。睡中惊哭者。患在三焦。此皆可生之症也。至若爪黑者为肝绝。泻黑血者为心绝。日多盗汗者为胃绝。忽作哑声为肺绝。咬人者为骨绝。眼半开半合者为肾绝。


    口鼻干黑者为脾绝。惊风患此七绝。其儿何能得生耶。


    惊风门


    立方


    秘宝万灵丹 治急慢惊风。慢脾风。垂危者。一丸立愈。


    牛黄 朱砂 礞石(硝 ) 蛇含石(各五钱 醋淬) 僵蚕 全蝎 胆星 半夏(姜制)茯神(各一两) 麝香(三钱) 金箔 银箔(各八十片) 皂角 麦门冬(各一两五钱煎膏)上为末。以皂角麦冬膏为丸。如樱桃大。金银箔为衣。每服一丸。姜汤化下。


    镇惊丹 治急慢惊风。发喘痰盛。或咳嗽。并痰迷心窍。不能言语。


    南星(姜汁炒) 防风 枳实(麦麸炒) 天麻(甘草水浸煨) 半夏(姜制) 桔梗(各二两四钱) 熟大黄(九蒸九晒) 生大黄 礞石(用生各一两) 巴豆霜(去油净二钱) 辰砂 雄黄(各四钱)上为末。蜜丸如粟米大。量小儿大小。或三四分。姜汤下。有风寒葱汤下。


    抱龙丸 治惊风发搐。或风痰身热。


    胆星 琥珀 雄黄 朱砂(各五钱) 天竺黄 全蝎(各六钱) 麝香(一钱) 甘草(二两上为末。甘草膏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姜汤化下。


    保婴秘效散 治急慢惊风。或胎惊。脐风撮口。天吊夜啼。奇性异症。


    牛黄(一钱) 胆星 琥珀 珍珠(各一钱五分) 滑石 茯神 远志(各二钱) 麝香 朱砂(各六分) 大黄(九蒸九晒五钱)上为末。量儿大小。四五分。灯心汤调下。


    聚宝丹 治慢脾风。神效。


    人参(五钱) 白茯苓 琥珀 天麻 胆星 防风(各八钱) 全蝎(三钱) 僵蚕 白附子乌稍蛇 朱砂(各二钱) 麝香(一钱)上为末。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姜汤化下。


    至宝汤 治一切惊风等症。


    天麻 胆星 白附子 陈皮(各五分) 僵蚕 钩藤 白术 白茯苓(各三分) 甘草(一分) 生姜二片。不拘时煎服。


    疳积门


    小儿疳症。大抵多是过食甘甜胶腻之物。停积于脾。不能消化。则变而为疳。疳者甘也。脾喜甘。而凡属于甘者。其味皆属于脾。从病从甘。故名曰疳。其症身体常热。形容黄瘦。小便如泔。肚腹膨胀。毛发黄 。脸多白印。恶心欲吐。饮食不为肌肤。或头面头上多生疮痒而疳之大概有如此者。此脾之症也。脾先受病。传于他脏。故有五疳之名焉。在心则为惊疳。


    亦未尽同悉而言之。则浑身壮热。四肢无力。面黄脸赤。怕寒爱暖。口鼻干燥者。因惊扑而成。所谓惊疳是也。摇头揉鼻。白膜缦眼。揩磨多泪。面有青色。体浑疮癣。毛发焦竖者。


    因感风而成。所谓风疳是也。食物难消。爱食泥土。腹大有筋头发松疏。喘息呵欠。无欢欲啼。痢多酸臭者。因伤食而成。所谓滚疳是也。多啼嗽逆。鼻颈生疮。昏昏爱睡。体瘦肠滑。四肢软弱。面色带白。泻浓吐血者。因伤气而成。所谓气疳是也。泻痢兼作吐逆。脱肛身体壮热。手足偏冷。饮食不进者。病势已急。所谓急疳是也。五疳之症。惟急疳为难疗。以其肾气不足。土来克水故也。要而言之。总归于脾。脾土一虚。则不能摄五脏之气。故其位至于如此耳。


    疳积门


    立方


    保命丹 治诸般疳积神效。


    大蝉(二只剖开。砂仁。胡黄连。各五钱。装入缝好。外以泥裹。 红取出。) 皂角(二枚 灰存性) 蛤粉(三钱) 麝香(三分) 使君子肉(一两)上为末。以神曲打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钱。姜汤下。


    肥儿丸 治疳积。肌肉消瘦。肚大筋青。饮食不思。或泄泻口渴。


    黑蝉(以大者不拘几只。放深缸中。取粪坑内蛆淘净。倒其缸内。任从自食。待五日泻出粪水取起。倒挂阴干。炙脆为末。三两)人参(一两) 白术 砂仁 使君子肉 山楂肉(各一两五钱) 宣黄连 胡黄连 白茯苓芦荟 莲子(各八钱)上为末。陈米糊为丸每服一钱。米饮化下。


    鸡肉丸 治疳痨壮热。形体羸瘦。眼闭不开。四肢渐小肚腹渐大。


    黄连(姜炒) 柴胡 鹤虱 秦艽 知母(酒炒) 黄芩(酒炒) 使君子(炒) 芦荟(各一两) 芜荑(五钱)共为末。用黄雌鸡一只。以大麻子饲之。七日缢死去毛净。尾上开一孔。取肠洗净拭干。入去骨。捣烂为丸。如干加酒少许。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五岁二十丸。量儿大小加之。白鸡肝散 治疳积眼目不明。翳膜朦瞀。


    雄鸡肝(一具) 威灵仙 白土(各二钱为末。即打米光粉)上鸡肝同二末煮熟。只食肝。每日一个。七个全愈。


    疟疾门


    小儿疟疾。不外乎风痰与食。无食不发热。无风不作寒。而痰食风之所成也。外感风寒。则则伤脾也。肺气不清。则生痰。脾土受伤。则裹痰。故痰者风食之所成也。无痰则不成疟。


    故寒热作焉。要而言之。风虽属肺。食虽属脾。而风食之所藏。又近于胆经。故作寒热。盖胆经为足之少阳。其位在半表半里。是以寒热往来也。大率寒多则为风。热多则为食。寒热相半。则风食俱多。治此病者。惟消食疏风化痰而已。然消食必兼疏风。


    疏风必兼消食。而消食疏风必兼化痰。盖三者不全。则不能成疟。故宜兼用。但量其所属轻重可也。


    疟疾门


    立方


    疏脾饮 治小儿因风成疟。


    紫苏 柴胡 半夏(各一钱) 防风 青皮 浓朴 川芎(各五分) 生姜三片。不拘时热服。槟陈饮治小儿因食成疟。


    山楂 青皮 草果(各八分) 槟榔 枳实 半夏 柴胡 麦芽(各六分) 生姜三片。空心煎服。


    平妥饮 治小儿痰疟。来时作呕。


    半夏 贝母 橘红 柴胡(各七分) 黄芩 草果 白术 枳壳(各五分) 生姜三片。不拘时热服。鳖甲饮 治小儿久疟不住。


    何首乌 鳖甲(酒炙) 当归 白术 人参 黄芩(各八分) 黑枣三枚。空心煎服。


    痢疾门


    凡泻在脾。而痢在肾。故先泻而后痢者。则曰脾传肾。为贼邪。其病难愈。先痢而泻者。则曰肾传脾。为微邪。其病易愈。此前人之说也。以愚论之。泻为在脾不暇言矣。而后谓痢为在肾。不能无议焉。泻固多由于饮食。而痢独非饮食之所伤乎。饮食停积。因湿热而化遂为稠浊胶固于肠胃之中。欲下不下。是以有里急后重之苦。明是脾经之病矣。而顾以痢属于肾者。何所谓欤。吾未闻饮食之人。不由于脾。而反由于肾也。大概谓之肾病矣。然治痢之药。


    悉用苍术浓朴黄连。木香白术陈皮之类。并未有用杜仲黄柏牛膝地黄补肾等药。治肾之疾。


    而乃用脾家之剂。必其非肾病故也。要之先痢后泻而易愈者。以其积滞已尽。而脾尚虚也。


    岂肾传脾之谓耶。先泻后痢而难愈者。以脾土已坏。而积滞方壅也。岂脾传肾之谓耶。肾能藏精。不能藏饮食。若以痢属于肾。则饮食皆藏于肾矣。岂理也哉。大约治痢之法。与大人无异。但下痢纯血者。在大人则为难治。在小儿则为食积。而无所妨。而治小儿之痢。又宜多以消积为主。其详具大人痢疾门。不复细赘耳。


    痢疾门


    立方


    通快饮 治小儿痢疾始发。


    山楂(一钱) 麦芽 苍术 莱菔子 枳实 木通(各七分) 大黄 槟榔(各一钱二分)生姜三片。不拘时热服。


    金宝散 治小儿赤白痢疾肚腹作痛。里急后重。


    广木香 黄连(酒炒) 陈皮(各三钱) 肉豆蔻(面包煨) 浓朴(炒) 车前子(各二钱)白术 山楂 苍术(各一钱)上为末。每服一钱五分。空心灯心汤调下。


    归芍饮 治小儿痢疾。久不肯住。


    人参 白术 白芍 白茯苓 诃子肉(各五分) 乌梅(半个) 黄连 浓朴 肉豆蔻 柴胡(各六分) 黑枣二枚。空心煎服。


    伤风门


    伤风之症头疼身热。鼻塞气粗。喷涕呵欠。呻吟不绝。见风便怕。洒淅微寒。与大人伤风无异。若挟食即吐食。挟痰即吐痰。药剂比大人所服者宜减一半。不论有痰有食否。常须兼用清痰消食之药。盖小儿易伤食。而热则生痰。故剂中宜略用轻轻疏解。令汗微出为度。稍加清热则愈矣。盖风邪客于腠里。非疏解则不能愈。非清热化痰则小儿亦未易安也。症虽与大人无异。然亦不能无少瘥耳。


    伤风门


    立方


    加味香苏散川芎 紫苏 防风 荆芥 香附 甘草 羌活 白芷(各三钱) 葛根 前胡(各二钱)苍术 天麻 黄芩(各八分)上加葱头十枚。生姜三片煎服。以被覆取汗为度。如或消疾或消食。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不得一一详赘矣。


    或荆防败毒散(方见伤寒门)


    咳嗽门


    有声有痰者名曰咳嗽。究病之所由成。皆由火之所致。然未始不由于外感也。是故或伤于风。或伤于寒热。种种不同。内外夹攻。其所由来者渐也。然咳嗽之名。非一名所能悉。病有数端。详载于咳嗽门矣。症虽与大人无异。而所感略有不同。大人兼七情所伤或任劳嗜酒。而小儿无是。是以不能无少异耳。药剂以轻清为佳。而服药亦不宜太骤。当逐时进之。不必尽剂。


    咳嗽门


    立方


    平肺饮 治感风邪咳嗽。痰多洒淅恶寒。


    陈皮 前胡 桑皮 薄荷 防风(各五分) 栝蒌仁 苏子 桔梗(各四分) 生姜三片。


    凉肺汤 治肺热咳嗽。痰盛音哑。


    黄芩 贝母 天花粉 枳壳(各七分) 橘红 山栀 桔梗 麦门冬 甘草(各五分)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定嗽汤 治小儿肺有寒痰。咳嗽并作气喘。


    款冬花 杏仁 橘红(各八分) 桑白皮 桔梗 枳实(各六分) 栝蒌仁 胆星(各五分)生姜三片 不拘时煎服。


    八卦部位举症图 中央戊巳工。疏黄无辛苦。见紫黑色便是木来克。


    八卦举症歌


    干宫属大肠。稠密背受殃。粪门多痒塌。宜服保元汤。


    坎宫属肾水。稠密阴疔起。肾 似火烧。七日归泉里。


    艮宫属肾经。梅花甚不仁。若加紫黑色。八日落牙根。


    震宫乃肝木。宜大不宜三。如品如串样。十四日归山。


    巽宫属小肠。稀疏宜带黄。若还梅品赤。淋闭还不妨。


    离宫属心火。蚁形甚不可。四肢不容针。遍身无你我。


    坤宫属命门。生死在其中。稠密终不好。疏朗亦无凶。


    充宫属肺金。更多我不惊。若还无空地。胸背反相因。


    耳纹看法一见吉凶皆知


    耳文图 歌曰耳后筋纹淡淡红。疏疏磊磊决无凶。若然紫黑青白色。任是轩岐枉费功。


    耳后红筋赤一条。又无枝叶上面高。将来必主心经痘。头面若稀不必忧。


    耳边紫黑鱼刺形。纷纷却向里边行。将来必主肝经痘。满身斑黑八朝冥。


    耳后苍筋痘主稀。头大尾尖人不知。将来必主脾经痘。向外排行疏更奇。


    耳后淡白乱如麻。纷纷俱往外头爬。将来必主脾经痘。形如蚕种七朝嗟。


    痘。疹忌触十四款。


    腋下狐臭气。沟渠浊恶气。房中淫液气。妇人经候气。诸般白腥气。酒醉荤腥气。硫黄毒药


    治痘总论秘诀


    痘之发与杂症不同。杂症只在一经。痘则五脏之症俱见。古云似伤寒者。亦大概言也。


    寒由外入。痘自里出。故恶寒无汗。头痛脊强。左额青纹。面色惨而不舒。此伤寒之所有。而痘症之所无也。两眼含泪。臭气出粗。睡中微惊。耳纹现。恶热不恶寒。此痘症之所有。而伤寒之所无也。五脏症已详。


    凡初热时。睡中微悸。鼻气出粗斯二者仅可作痘症验有云。中指独冷。耳尻冷等说不必信。


    痘者豆也。肖其形则生。不肖其形则死。形之不肖。元神竭矣。尖圆而凸。周净而耸。


    形之有神者也。如麸如沸。如疹如疥如蚕种。如蛇皮。如蚊迹。如蚤斑。如汤泡。如火刺形之无神者也。形而无神。可冀生乎。至如色也。欲如春花之在露。不欲如秋草之经霜。红白两分。明润光活。色之有彩者也。如腻粉。如枯骨。如红米饭。如猪肝色。色之无彩者也形不有神。色不现形。生意可知矣。呜呼神彩。其生死之门户也。


    凡看痘。先看元气。痘儿元气。非有非无唯心领意会耳。已如形色初善。而终变恶者。元气内竭也。形色初恶。而终归善者。元气内强也。元气本也。形色末也。故善者必求本。


    人知痘藉气血。不知痘之所藉。尤有超于气血者。元气是也。盖元气盛则气血流通而领遂。


    有负戴并行祛毒。痘必应期而开落。元气一亏则在外者内不续。在内者外不固。毒肆妄行。


    或出或入。而为外剥内攻矣。调养真元。补益气血。诚治痘完策。不得已而欲攻。他症中病即已。经曰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夫包血成圆者气也。气能拘血制毒。则痘窠必圆。尖而周净。附气成晕者血也。血能附气制毒。则痘晕必光明而红活。顶陷者气之虚。塌陷者气之离。晕枯者血之虚。根散者血之离。


    圆也。晕也。气血之所为也。而所以成圆成晕者。气血不得专主也。


    根窠者。血之晕。脓者血之腐。故六日之前。专看根窠。无根窠。必不贯脓。六日以后。专看脓色。无脓色。必难收靥。此理也势也。


    无形者。根据有形。有形者。附无形。互相根据附。固天地之道。亦气血之道也。气之离。不由血之散乎。故自气血交后。常观根窠为凭准。粗紧红活。生意沛然。若微细而不现不敛。


    且黯淡。则气将飞去。而必不克制毒矣。是故内攻根散者死。内攻而根血犹附。非毒作楚。


    必三因致之。顶白根红。气血分也。在四五日间不分。则后必作痒。顶冲根附。气血交也。


    在六七日不交。则后必有变。至是而根白地清。起势勃勃。可不药而愈。若深红壮热。疔将作也。四日用清。六日用补。乃治常痘绳厘。


    气血有常。而不能盈于常。而能自亏于常。然亦有盈者。何也。毒壅于气。火搏于血耳。斑者血有余也。泡者气多甚也。经曰。邪气甚则实。精真气夺则虚。


    凡形色大恶。气血不交。浆不成似为死症若精神爽朗。便食如故。而天庭上有一二颗悦目者。犹可发毒。作臭烂而愈何者。毒在外不在内故也。


    毒停肌肉则发肿。毒滞皮肤则作臭。肌肉阳明主之属土。皮肤太阴主之属金。痈肿土象。腥臭象金。亦各从其类也。


    书谓红斑生。紫斑者死。黑斑。蓝斑。百不救一。亦有红死。而紫斑。蓝斑。得生者。


    斑血热也。失于解利则发斑。恶痘斑出。热所必然。无论颜色。


    但天庭疏朗。形色善而斑出。又当别论。昔一斑症。诸医莫治。召予视之。已七日矣。斑分上中下。上红斑。中紫斑。下青斑。视其痘则绽凸疏朗。内含清水。色虽黑黯。而精神爽健。视唇舌则多苔燥。予曰。失解故也。进以清凉自愈。后果然由是。书不可拘也。察形色。


    验唇舌。是准疔之结也。亦热毒壅甚。失于解利。内不能入而结。随道空隙之所。恶痘疔结。逆转为顺矣。但结前后心者死。结耳门喉下者死。辨疔有法。慎无以黑毒作疔。黑痘犹痘也。疔则陷入肉中。形如螺盖捏之有核。割不知痛。其白根或长寸许。医多误认靥后疔烂。


    生肌散治之。


    痘之所恃者。血为养而气为充也。故眼鼻必欲封合。眼合则神不驰。鼻封则气不逐。神气内荣。而毒不为制伏者鲜矣。抑又有微甚。塞而有涕。美之征也。鼻塞而窍外干黑者死。封而有泪生之兆也。眼封而沿眶涂煤者死。眼封当在五六日间。若未肿过而封后必有眼疾。痘少者不封。或封而才靥即退。


    气血之分。犹清浊之本乎上下也。气血之交。犹阴阳之互为根据附也。当分不分。毒结之。当交不交。毒隔之。知升阳散郁。何不分之患。知清热解毒。何不交之患。痘之形症有四。曰毒壅曰血热。曰气虚。曰血虚。又虚实有四。表里虚实是也。见点稠密。形不尖耸。色惨黯。而皮间欲出不出。此毒壅也。见点深红而渐变紫黑夹疹夹斑血热也。顶陷皮薄。平塌不振喘促。面浮。皮毛焦。肌肤痛。表实也。精神困倦。唇舌淡白。曰里虚。狂乱气甚。渴饮善食。唇燥而舌见黄白苔者。里实也。毒壅也。血热也。同为表里之实。血虚也。气虚也。同为表里之虚。此又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壅者疏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平调之。明此八者。思过半矣。虽然辨寒热虚实。尤当用舌作纲领。


    大都症候相似。气运使然也。彼与此一般症状无殊。非气运而何。故干涸者。火郁胜。


    吐泻而肉肿者。土郁胜。枯燥喘促。金郁胜。彼此凝伏。水郁胜。郁而不出。木郁胜。火则清之。土则平之。金则润之。水则温之。木则发之。书云。责之于症。求之于经。其此之谓乎。


    谅形体用药。上工也。小儿脏腑。易虚易实。体实剂过。犹为之损。况弱乎。凡痘极光泽。


    极荣灌。至回谢日。而忽变逆。谁之咎欤。形体素虚。理宜补益。不察而爱行攻劫。使人元气一驱而出。外虽荣灌。内实耗蠹。欲不死者得乎。谅形体者。非泥于形。而审形。形之神也。痘陷有五。有白陷。有红陷。有灰陷。有紫陷。有黑陷。皆责气虚。而后人责以用补误矣。彼之论陷。有深究其源。唇舌滋润。身不壮热。唯痘色迁变而陷。故责以气虚。若唇燥舌苔。壮热燎人。焦紫其色。而凹陷不起。果虚乎。抑毒耶。妄执补益。犹按图索骥耳。


    予治陷不然。有外实则解之。有内实则清之下之。内外无症。则平剂以调之。不惟治陷。即始终亦然。药随舌转。症由舌痊。呜呼。舌之功大矣哉。


    舌通五内。人知之而莫之用。不由指示。临局必迷。熟知此乃用药枢纽也。药有寒者。


    凉者。温者。热者。令之枢纽在手。则纵横颠倒。一自我出。而是非。而利害。皆置勿论。且易虚易实。小儿也。使无定见而谓不枉人命。吾未知前信。


    治痘有四。节次务要不紊。紊则气血颠倒。火毒肆虐。而诸症蜂作矣。故惊者。狂者。


    吐者。泻者。斑者。疹者。腰疼腹痛者。肉肿痘不肿者。水呛错喉者。皆当发不发。毒郁三焦。停滞气道也。焦紫者。枯黑者。渴者。燥者。发疔毒者。胃烂口臭者。皆当清不清。阳明内热所致。当补不补。则为白陷。为泄泻。为痒塌。为倒靥。


    外剥内攻。中气虚也。当渗泄不渗泄。则反壮热。或少食。或泻不止。或肌肉作疰疖而疤烂。


    何者。脾湿内淫也。标离而异。本合而同。药当其节。变症息矣。不应四法。必三因乘之。


    六气外袭。为外因。惊恐内动。为内因。调摄失宜。为不内外因。四法正也。三因奇也。奇正互用。两得之矣。


    治痘症。不治杂症。万古秘论也。杂症有日。痘症止两七耳。且痘中之症。缘失治而作。今犹治症不治痘。将症愈甚。而痘愈惫矣。


    治痘总论秘诀


    发热三日诀


    夫痘不热不发。犹五谷之不热不结。身有热也。乃毒与时气相触而动内传百脉外注皮肤。痘未见而先兆。此乃必至者。但热有轻重。毒轻则热轻。毒重则热重。又有热五六日出者。有热一日即出者。太过则正不胜邪。愆期则气血凝滞。唯三四日身凉痘出为正。凡发热肌肤温平潮润。唇舌滋洁无苔。声音清亮。睡中微惊。便食如故。或少食贪睡。皆吉兆也。重则反是。一发热。即唇裂。舌坑。烦燥。狂乱。口渴。恶寒。两耳灼热。两睛红。二便结方内加玄明粉。或千□马下之。恶热者单下。以苔为增减。不可拘在初热当发之说。此亦百中一二。又毋执以为常。如唇舌滋润。虽见恶症。切不可妄下损人。


    发热时。腹疼腰痛。四肢酸痛。皆重症。若表过痛止者吉痛加甚者凶。


    发热吐泻。切不可行止法。惟吐泻酸臭。可加消导药佐之。是伤食也。惊发痘前者吉。


    何也。由惊阳症。痘属阴。阳被阴冲。则壅遏之。患息。故吉。照前加减治之。母服惊药。误服而冰其毒。酿害匪浅。亦有惊即死。此必中恶。


    发热时。谵语颠狂。见神见鬼。躁乱不宁。是热甚失表。外邪内毒。两相搏激也。重发之则愈。舌见黄苔。非下不可。


    凡脏腑郁毒。非微汗则不解。故一发热。必用汗药也。身热四五日不退者。知毒犹在内。务要热退为佳。


    身热四五日不退。痘影焦紫。郁郁不出。此必寒气外郁。闭塞鬼门也。令服惊蛰丸。发出臭汗。则热自退。痘自出也。


    一发热。头面中有大痘数点。余不出。复不除热。此名曰报痘。急用银针剔破。不去则领败正气。为留连之祸。


    初发热。即头温足冷。不渴。大便溏。面 白。或泻痢清谷呕食不化。虚症也。


    凡热时灯照。肉内有隐隐紫红块者重面红唇白亦重。再加形色不善。死必矣。九窍流血者死。目闭无魂。舌墨声嗄。胸高而凸。掌文出血。皆死症不治。


    治痘总论秘诀


    见点三日诀


    见点三日。死生判矣。断于此时。方称高列。关窍。唯面部为吃紧。面者。诸会之首。


    天庭印堂。尤面部最紧要者。天庭为看痘把柄。何者。元神所归也。元神者。元气也。小儿出痘。不过气血毒三字。气血又元气所统也。元气胜毒。开落应期。毒胜元气。内攻外剥。毒既胜矣。又安望元气之复胜哉。故此处先见。先起。先贯。先靥。密而痒。惨而黯。皆死症也。毒从虚发。信矣哉。


    凡见点磊落。摸得碍手。色润泽。眼部以下先见身热渐退。吉症也。磊落碍手。稀而有神者也。色润泽。谓有彩也。天庭后见。元气固也。反是者逆。


    痘初出时。三五相连者。后必密。单见者稀。毒之浅深。于此预见矣。


    形属气。色属血。两者均可验吉凶。决生死。人何专言血。而不及气。气无形难知。血有色易见。故见点三日。色如猪肝者死。如红米饭者死。如洗过旧红 者太重虽然面部上有数十颗有神彩者。亦可救活。不虑形恶。虑无神。不虑色恶。虑无彩。神绽而凸。彩润而明。恶痘中。见有一二红活可爱。虽凶亦吉。何者元气犹存也。大都自眉以上。几点悦目可爱。又不琐屑。又不歪斜。虽遍体稠密。杂症百出。终不至于死。悦目二字。即予笔舌难尽罄。在学人意会。


    见点头焦。面色或紫者。血分毒炽也。满天秋治之。唇燥舌苔。热见愁。黄苔起者。千里马。盖焦紫虽血热。而未必不由内热也。审之以舌。药斯当矣。


    见点白如水珠者重。若稀疏不密。其人平素色黄。而兼痘起发。气至而血不至也。当与散火。倘神不内宁。痘日增多。头尖作 。子形。毒太甚也。恐非药可愈矣。若见点色白。不红不可便作虚治。白而无神。唇舌淡白。或吐或泻。虚症也。若白而起 色。唇舌赤红。非虚也。是伏火痘也。三日后必渐变红紫。倘作虚治。其误人不浅。见点脚米冷者。不必虑。气未下行也。


    见点两日。而大便尚秘。舌上无苔。知是血燥。非毒壅也。急行清解。枳壳。玄明粉治之。恐贯时。咽痛作泻而不起。方内归芎宜倍用。


    初见时。大小不一。有色点如痱者。曰夹疹。救苦丹治之。又一等琐屑红点隐隐肉间。


    曰夹痧。治亦同前。丹症亦然。但有此症。必正痘悦目可爱。方为痧疹之夹。不然皆痘也。识者详辨之。


    又有痘出数颗。而夹疹遍身。圆净疏朗。颜色红活。现两日而尽没。众医莫不惊愕。予曰疹也。非痘也。痘没必闷乱烦燥。此则宁静。且正痘依然。予故知其为疹也。治以平剂。后渐愈。未没特亦难辨焉。


    点见身热。毒未尽也。但所感不同。有寒气外郁者。有热毒内郁者。两者均且散之。救苦丹是其治也。内郁黄苔。加千里马。其色渐焦紫。隐隐不出。而身热壮盛。或肌肤肿亮。再加赛春雷发之。


    见点自汗。有生者有死者。丹溪谓自汗无妨。指形色善者言也。若汗出而形色日变必死。不可不辨但治症。不须以此虑。虚症也。又须看舌用药。


    凡痘出不快须审时令药之。冬则寒郁。主赛春雷。夏则热郁。主满天秋。然亦有虚实之别。唇舌滋润无苔。当从虚治。


    一见点色白。不甚起发。唇舌淡白。或吐或泻。或腹膨。或自汗。肢冷神气怯弱。表里虚也。治从虚例。


    一见点。在脐。在肛门。四围成堆者。皆重症。


    一出数点。即发数粒山根上者重。才出而声遂变。或焦。或哑者。尤重。


    痘出数点。而面目即光亮如爪。口中气臭。勃勃冲人。其死甚速。后必发斑。吐血而死一见点先于眉上。或两太阳出数粒。突起光亮。少顷即没。此赋痘也必死。


    又有初出爱人。皮薄光亮。一两日即大长。是未至而至。疠气使然也。后必变痒塌而死认为顺症。则医杀之诮。断乎难免。


    凡患诸疮毒未愈。或疮毒新愈。而见点于此者重。此阳毒也。但疮不干红。虽重决不死谓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指险症也。至见点如蛇皮。如蚕种。蚊迹。蚤斑。汤泡。火刺。青黑蓝斑。身如被杖。发斑。而唇肿。口臭。琐项。蒙头。断腰。无根。


    色粉白如枯骨。胸高气喘。七孔流血。面斜视如橘皮。形色不正而惊狂。并腰疼腹痛不止。可为乎。不可为乎。


    凡谓断腰无根。必诸痘形色不善。如形色圆泽。即腰脚无痘何妨。


    治痘总论秘诀


    起胀三日诀


    曰起胀。是点已定。毒瓦斯尽出时也。本乎上者上之。本乎下者下之。气血定位。毒被制伏成脓矣。若白不泛顶。红不敛窠。气血毒泯而为一。元气弱也。苟能察形色。验唇舌。如转柁回流。一持而正。后 如破竹矣。


    凡痘三日。先见者先起胀。后见者后起胀。根红顶白。面与目渐浮肿。鼻塞流涕。口角涎出。而眼蒙不欲开。顺候也。即不然而两腮间。有一二起胀悦目。顶白根红。亦顺候也。


    凡起胀时。色焦紫者。毒甚也。形大皮薄。而起皱纹者。毒甚气虚也。满顶红者。血滞也。


    滞者活之。焦者清之。气虚毒甚。补而兼解散之。但面部有一二悦目可爱。用药当节。则枯者润。薄者浓。而生意自勃勃矣。


    起胀时。诸痘未起。而其中先有起虚大。色如黄金者名曰贼胀痘。痘至五日。而内外症平。


    宜该起发退红。若不起发。不退红。正气虚也。方内倍人参。加黄 。古人以此为唤浆法。


    当起胀时。有一等光活可爱。娇嫩艳观。手捺之则破。灯照如琉璃。此假胀。又名空欢喜。急救表。或可幸治。迟则必痒塌而死。


    又四日起大驶。亦非吉兆。何者。表虚毒甚也。七日后肿退。倒靥。皆此之变。遇此须分虚实预防之。


    又有一等。至五日而即带黄色。假浆也。不信请以神彩办之。有神有彩者。为真浆。此则无也。或补或泻。唯舌是准。


    起胀时。痘上有小孔。不黑不白。曰蛀痘。用保元汤。加丁桂服之。其孔一密。其痘自起。


    痘出五六日眼不封鼻不塞而大孔时下气者。逆也。轻痘无妨。


    大都痘出五六日。气血不分。颜色焦紫。面红肿如瓜。而痘伏。或犹烟云罩定。或舌白至唇。湿处者曰内溃。或遍身发紫泡。或闷乱不宁。叫哭不已。腰腹犹痛。皆死症也。虽然亦有形。色本善。调理失宜而然者。又有误饵汤药而致者。


    治痘总论秘诀


    贯脓三日诀


    痘出七日。阴中之阳。尽付于外。内则空虚。如釜中甑内之气。妙不可言。阳起一分阴亦长一分。故其浆也。则宜渐而黄。根下血晕。亦宜渐而紧。如线围定。不铺散。不灰黯。昼夜痛楚。饮食倍常。大便少。身微热。吉症也。反是者逆。至是欲决生死。唯视血晕聚散。脓色真伪耳。真者宝色烨烨。手捏粘丝。伪则土黄也。聚者气拘血而化毒也。散则气虚散。而真气将竭。血晕全无者死。脓者。毒所化也。诀曰。六日以后专看脓色。故脓有者生。无脓者死。使或有或无而脚根不红。或连肉灰红。作痒烦燥。目闭后开。作泻干呕。不食少睡。


    气虚不能拘血化毒也急峻补之。倘此时尚见黑苔有刺。生意绝矣。不唯不容补。即补之何益。浆行七日肿要过颈。浆要过胸。肿者。毒外出也言过胸者从上下也。至yang物亦要贯。乃宗筋之会也。两脚不贯不妨。又两臂亦宜满。不然临收时必不食而生他变。手臂脾所主也。


    痘出七日或大泻者。气陷也。急补涩之。若浆色正而根血一线。紧紧绕定。虽泻无妨。


    浆色不正。血不敛。毒在内也。七日毒尚在。如命何。


    若正痘依然根晕红活。精神饮食清健而泻。此阳症也。不妨。但看舌。用兼止之药而愈至八九日。浆行似足。忽眼开而陷。毒内攻也。内攻者必闷乱烦燥。根晕飞散。若无是而唇舌洁净。方内加桂附治之。唇燥舌赤。内加连芩解毒治之。


    有一等。至八日充灌饱满。扑摸不破。而剔破无脓。毒陷伏也。不可作顺痘误人。服赛春雷。是正法也。若数服而犹硬无脓。根晕不活。生意可知矣然此必神不内宁。若神宁痘少不必药治。


    贯脓时作痒。十常六七。并准以唇舌药之。但爬破成坑者。或干而无水者皆不治。


    痘行浆作痛。火热也。亦吉兆也。丹溪曰。诸痛为实。是气滞作痛。方内加枳壳山楂治之。血热作痛。方内加芍药。生地治之。


    八九日寒战切牙。虚极也。唯峻补而已。此外无法。若头摇。牙颤。目闭。无魂者不治又八九日。有等土黄而硬者。往往作正浆目之。不知此为阴阳失政。致浆注于中。板腻死塞之正。土黄者。黄而无彩者也。又有贯脓充足。至九日大便忽欲去不去。阳明血燥也。


    方内倍加当归以润之。不治则靥落之后。非滞下必干热而死。


    灌脓发泡。气过甚也本方加白术。茯苓。渗利之。擦破水出而不能包者。败草散掩之。


    八九日最忌皮薄浆清。皮薄则嫩而易破。浆清则水而不脓。书曰。浆假毒成。毒从浆化。若此而幸成者。未之有也。凡皮薄浆清。至九日而躁乱不宁。生死可隔壁断矣。周岁半岁者。又不必至九日。若七日便蹬打不定。揩破不干。万不救一。何者。痘以七日为界七日以前气血外行七日以后气血内入。外行时。尚不欲留毒。矧内入时乎。故七日后躁乱者。毒攻也。毒攻内者。必死。


    凡灌脓时。额上如汤泡。皮肉尽赤而干者死诸痘才贯。而两唇先黄硬者死。


    擦破无脓血者死。擦破而疮痕隐然有生意者。秽触也不当作死症论。


    治痘总论秘诀


    结靥三日诀


    痘至十日。毒解矣。脓亦转黄作苍蜡色。元气实者。痂必循次而结。如口角与yang物先结。正收也。身渐轻快。肿渐清解眼蒙蒙而欲开。食倍常。便如故。从上至下而收。结痂浓色红。大事毕矣。不然犹未可以为喜。结痂时。忽忽发热者。蒸浆作靥也。不必虑。


    凡一时痂尽。一痂即落者。毒火烁也。急解之。此症必脓未充足。若声哑烦闷。喘促不食。死期迫矣。否则必发痈毒而解。


    痘至十日。正收靥之期。靥而不靥。非气虚。必血热也。气虚方内加参 。丁柱治之。


    血热方内加芩连。解毒治之气虚血热唇舌红不红辨之也。亦有时令致然者。时之寒也。用温剂以敛之。


    时之热也。用凉剂以清之。


    凡不及期眼开者重。轻症不拘。又过期眼不开者亦重。十二日眼开期矣。


    当结靥时。渴饮无休。津液竭矣。方内加生脉散主之。若渴甚而下泻。尤重者。为难治。凡治渴。切勿利小便。便愈利而渴愈甚矣。


    十日九日。半痂半不痂。作泻者。不必虑。乃阳气内回。非贯脓时比也。方内倍白术。茯苓治之。切忌涩剂。倘不知误用。后必不食而作痢。


    十二十三日。有形如火烧烟熏者。生死最决。若音不清。食不入。破处干枯。烦乱不寐。死症也。音清能食。睡卧安宁。爬破淋漓。神舒气爽。生症也。又当分虚实治。唇舌洁净。温补兼清解之。唇燥舌苔。单解之。解而苔去。继以平和则攻补两尽矣。


    凡当靥时而流浆不已。为过表故也。然亦有饮水霪湿。致然者。两者皆方内倍白术。茯苓。


    。空处复出一层。治功也。俗呼曰翻空痘逆症有此。大吉也。靥后腮红。唇干。面色带紫者。肺痈将作也。连翘饮治之。桔梗。知母。百合。麦冬宜常服。


    痘至结靥未及结痂时必定作气息者第腥臭者佳尸臭者死。全无气息知有余毒也。须解之额与足迟靥者。独阴独阳也。额与足先靥者重反阴背阳也。当靥之时。凡见腹胀。气喘。咽皆死症也。间有一二不死。亦幸活耳。


    治痘总论秘诀


    落痂余毒诀


    痘至落痂。一大义工案了手矣子尚有言否曰是何言也。末路难恃。功亏一篑。正此之谓也。如痂久不脱。或堆如鸡屎。薄如竹膜泡发丹缠。痈肿疔溃或疹。或麻。或呕吐作渴。或赤白痢。或咳嗽。或虚烦不眠。坐立微颤。唇不盖齿。咽哑腹痛。或热或发痒。而形色粉红非险乎。又如破而不贯。坑陷干枯。惊搐无魂。走马牙疳目暗吊白或胸高而喘。战掉不休。疤痕之色皆粉自不红非逆乎。且气血初定。相火易煽。即靥后疤红。而不禁辛热。犹致目疾。不避风寒。犹发疮痍。不节饮食。犹成吐痢诸症。子何以无事目之。


    靥渐结渐落。色明而浓顺也或粘肉不脱。或嵌入肉中。或半粘半揭。或痂半有衣。或薄如竹膜。色煤黑者。险也。有虚实寒热。实而热者。连翘饮主之。虚而寒者。方内加参 。肉桂治之。治廨色亦然。紫红者实也。粉红者虚也。粉白者气血衰也。气血衰服药不转者死。


    痘内实毒不能留。故寻窍而出。经曰。营气不从。逆于肉里。则生肿是矣。曲池委中。三阴交会之地。毒多壅此。虚故也。然有实者。有虚者。形体怯弱。食少微热。肿处不痛。虚也。


    形体壮盛。身热能食。痛叫不已。实也。虚者流气饮。实者连翘饮。外并以必胜膏贴之溃而出脓。大补汤。久不收口者。生肌膏涂之。几多痈不食。呕泻不休。睛慢唇白。而脓出清水者死。靥后病目俗皆谓目中出痘。加果痘也。胡不见报痘成脓。而遂结痂耶。此症亦医之过也。古云热蕴于肝。则目病。确言也。有赤肿而痛。不能开者。赤肿凉肝散。翳膜凉隔散。


    切忌点药。睛突瞳陷。不能治矣。痘初出。而即用护眼法。乌有后患。


    丹口疳皆胃热致之。有轻者重者。有死不治者。满口白糜。或红点簇轻症也。灵枣丹吹之。唇舌肿硬。牙龈黑烂。成疳者重也内服甘露饮。外吹灵枣丹。烂入喉者。亦以药吹之。色如干酱。臭烂日甚。而鼻发红点者死。俗名走马疳。然此亦医之过也。


    痘后腹痛甚重。须分治之。伤食和中丸。余毒连翘饮。血虚本方去翘桔。加参 。干姜治之。腹痛见舌白者死。元气竭也。


    惊发痘后。书云。莫救者。是目闭无魂。更兼吐泻唇白肢冷。如热甚小便闭塞。或素有惊疾。又非不可治者。痘后出喑。名曰痧。盖痘落发此吉兆也。不可作寻常痧麻治。只消疏风之剂。丹与瘾疹亦然。


    痘后浮肿。囊大如钵。毒匿皮肤。以连翘饮。加腹皮。茵陈主之。有加枳壳。倍柴胡。


    治痘总论秘诀


    立方


    三豆汤 治天行时气。广出痘疮。日日服之。出时必少。


    小赤豆 黑豆 绿豆(各五钱) 甘草节(一钱) 水煮熟。任儿食之。久服则不出矣。


    胡荽酒 治痘疮初发。喷之。


    胡荽一握。酒煎一二沸去渣。乳母含口内喷之。从顶至颐。身足涂擦周遍。满房门户洒之。


    解肌败毒饮 治痘疮初起。三日内服。


    柴胡 防风 独活 前胡 荆芥(各八分) 蝉蜕 桔梗 薄荷 川芎 紫苏 紫草(各六分) 葱白三茎。胡荽一握煎服。


    鼠粘子汤 治痘疹稠密。身热等症。


    鼠粘子 当归 甘草 柴胡 连翘 黄芩 黄 地骨皮(各等分) 水煎不拘时服。


    人参透肌散 治虚而有热。虽能出快。长不齐整。隐于肌肤者。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紫草 当归 白芍 木通 蝉蜕 甘草 糯米(各五分) 水煎不犀角地黄汤 治血热痘。初出太热。大便黑粪。或鼻衄。小便出血。(方见伤寒门)保元汤 治痘疮初出。圆晕成形。干红少润。然毒尚浅。急服此剂。


    人参(二钱) 黄 甘草(各一钱) 水煎不拘时服。


    紫草散 治痘疮黑陷气血虚弱。痘疹不起。


    紫草 甘草 黄 糯米(各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益元散 治痘疹烦燥作渴。调下二钱。(方见伤寒门)流气饮 治虚而结痈者。


    当归 川芎 赤芍 黄 人参(各五分) 甘草节 广木香 紫苏 乌药(各四分)桔梗 浓朴 枳壳(各三分) 水煎服。


    十神解毒汤 治见点三日。身热等症。


    丹皮 红花 赤芍 川芎 当归 生地 木通 桔梗 连翘 甘草(等分) 淡竹叶十生脉散 治气虚。口干舌燥。(方见中暑门)连翘饮 治热毒蓄内。痘不肯出齐。


    黄芩 黄连 黄柏 山栀仁 大黄 石膏 蝉蜕 牛蒡子 红花(各八分) 升麻(三分)灯心三十茎煎服。舌上无苔。去大黄。


    和中丸 治痘后。伤食腹痛等症。


    陈皮 浓朴 枳壳 麦芽 山楂肉(各一两五钱) 白茯苓 白术(各一两) 神曲(三上为末。神曲打糊为丸。每服二钱。滚白汤下。


    醍醐饮 治见标太重。以此托之。


    当归 桔梗 白术 川芎(各一钱) 熟地(一钱二分) 桂枝(六分) 水煎温服。


    大补汤 治毒流脓不止。气血两虚。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黄 肉桂 白芷 连翘 金银花(各等分) 水煎温服。


    救苦丹 自发热至见点。多获其效。四日前毒甚者服。


    羌活 防风 升麻 麻黄 生地 吴茱萸 黄柏 连翘(各五分) 当归 黄连(各三钱)川芎 本 酒芩 生芩 苍术(各二钱) 细辛 甘草 白术 陈皮 红花(各一钱)上为末。蜜丸龙眼大。每服量人大小。加煎剂内同服。


    满天秋 自发热至起胀时。有热症者。皆可服。


    石膏(一两 ) 茜草 寒水石 人中白(各三钱) 甘草 红曲(各二钱五分) 郁金紫草茸 辰砂(各二钱)上为末。每服三钱。灯心汤调下。


    赛春雷 治红紫焦枯。或因风寒。痘不起发。内热壅甚。痘郁不出。皂畏热七日前。皆麻黄 紫草(各两) 甘草 白附子(各五钱) 僵蚕 蝉蜕(各三钱) 穿山甲(一钱五分) 蟾酥(一钱) 蜈蚣(一条炙) 全蝎(八分共为末)上末另以麻黄二两。紫草。红花。各一两。酒水各一碗。煎去渣。再熬成膏。入蜜三两。再略熬。同前末捣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灯心汤化下。


    热见愁 凡见唇燥舌苔。即宜服之。


    烧人粪(一两) 黄芩 黄连 黄柏 山栀(俱酒炒各一两) 升麻(三钱)上为末。每一二钱。量人大小。加入煎剂同服。


    千里马 疏泻之剂。无舌苔。不可服。


    大黄(一两酒浸过) 红曲(五钱炒) 川芎 乌药(各三钱) 蚯蚓(去泥土一两)上为末。另以大黄四两。熬膏。加蜜少许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二丸。入煎剂同服。


    一丸春 治一切顶陷。不贯者。


    天麻 僵蚕 天花粉(各三钱五分) 全蝎 甘草(各二钱) 象皮 光乌(各三钱) 礞石朱砂 狗宝(各一钱) 牛黄(五分) 麝香(三分)上为末。元米饭为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临卧时。酒浆化下。


    敛脓散 治当靥不靥。以此收之。


    黄 (蜜炙) 枸杞子 白芷 甘草 何首乌(各一两蜜炙)上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护眼膏 治见点。两眼肿赤。肝脾二经热甚以此涂之。


    甘草 黄柏 大胭脂(各一两共为末) 绿豆(五合水五碗浸一昼夜去豆)以绿豆水。加红花四两煎至二碗。去渣。入前末成膏。涂眼眶上下。


    凉隔散 治痘后。羞明怕日。翳膜遮睛。


    当归 川芎 柴胡 黄连 龙胆草 防风 蝉蜕 密蒙花(各六分)上为末。以 猪肝一两。切片同煮服。


    四圣丹 治七日外有疔。以此点之。


    珍珠(三分) 莞豆(四十九粒) 男发( 灰存性一钱) 雄黄(六分) 冰片(一分)上为末。以紫草二两。麻油熬膏。调点。


    必胜膏 专贴肿毒。每日两换。


    葱白不拘多少。捣烂入蜜和作饼。贴患处。


    灵枣丹 治走马牙疳。并一切口疳。吹之立效。


    小青虾蟆(三十个) 生矾(一钱) 南枣(去核五枚) 铜绿(一分) 麝香(三厘)上共捣烂。盐泥封固。火 存性。去泥为末吹之。


    绵茧散 治痘后烂不收口。


    绵茧二十个。以生矾装满为度。火烧炙干为末。每一两。密陀僧五钱。白芷二钱。上为末。白蜜调敷。


    生肌散 治靥后疔溃成坑。内见筋骨者。


    赤石脂 伏龙肝 轻粉 黄柏 血竭 杭粉(各一钱) 黄丹 发灰 乳香 没药(各五分) 冰片(三分) 密陀僧(一钱五分)上为末掺上。如有臭气。加阿魏三分。


    熏痒法茵陈 白芨 荆芥(各等分) 为末。以纸条熏之。


    逐蛆法 以丝瓜捣汁。噙喷痘上。其蛆自出。


    又方 以柳叶铺床。又有皮浓不能出者。用银针挑破。滴油入内。蛆见油即出。外用花椒水浴之。


    痧麻


    夫痧麻。出自六腑。先动阳分。而后归于阴经。故标属阴。而本属阳也。如未出时。或已寒之药发之。时令严寒。以辛热之药发之。时令或寒或热。以辛平之药发之。但发得出。则毒尽解若发不出。再加药发之。要其大纲。虽是热症。然不可骤用凉药。恐遏绝邪气于内。


    而不得出。多有不救者。宜解毒发散为主。若发热之时。遍身汗出者。此毒从汗散。有鼻中血出者。此毒从血解。若上吐下利。则毒从吐利解。俱不可遽止。若太过斟酌止之。痧已出。其色喜红润极忌紫黑。如有咽喉肿痛。不能饮食者。此毒火拂郁。上熏咽喉也。咳嗽口干心烦者。此毒在心肺。发未尽也。痧已出。而泻尤不止者。最为恶候。出已遍身。而尤拂拂烦热。频作呕吐者。此毒未尽。留连于脾胃之间也。


    痧麻


    立方


    解毒汤 治痧症初起。天时温暖。


    防风 薄荷 荆芥 石膏 知母(各八分) 桔梗 甘草 牛蒡子 连翘 木通 枳壳(各六分) 淡竹叶二十片煎服。


    清毒汤 治初起夏月大热。


    黄连 黄芩 防风 荆芥(各一钱) 桔梗 石膏 玄参 木通 山栀仁(各八分) 淡竹叶二十片。煎服。


    化毒汤 治痧症初起。冬月寒冷。


    桂枝 麻黄 赤芍 防风(各八分) 荆芥 羌活 桔梗 人参 川芎(各五分) 牛蒡子(一钱) 生姜三片。煎服。


    清宁汤 治症汗出太多。鼻血不止。


    当归 连翘 石膏 黄连(各一钱) 生地 麦门冬 玄胡(各七分) 甘草(二分) 浮小麦一钱。煎服。


    玄桔汤 治痧症。咽喉肿痛。


    玄参 桔梗 牛蒡子 连翘 天花粉 甘草(各一钱) 淡竹甘片。煎服。


    清金饮 治痧症咳嗽。口干心烦。


    天花粉 桔梗 桑皮 知母(各七分) 玄参 连翘 干葛(各八分) 灯心三十茎。煎服必胜饮 治痧已出。而泻不止。


    陈皮 浓朴 苍术 白茯苓 牛蒡子 泽泻 木通(各八分) 生姜一片。食前煎服。


    和荣散 治痧已出。浑身发热。


    当归 川芎 生地 麦门冬 白芍 木通 甘草(各八分) 灯心三十茎。煎服。


    灵功饮 治痧后痢疾。


    当归 黄连 川芎(各八分) 人参(三分) 广木香 枳壳 滑石 槟榔(各六分) 甘草(一分) 灯心三十茎。食前温服。


    治痧发不出 葱一握。捣汁一盏。入酒浆一盏同服。


    又秘方 樱桃核四十九粒。甘草五分。煎服。


    痧出紫黑。急以人粪烧存性。酒调五分。立刻变红。


    疮疡科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则疮疡之疾。非外得也。而昔人列之为外科者。以形症在外。


    非若之乎。疮疡之中。痈疽为甚。而大疔之毒。尤甚于痈疽。故治大疔者。十活其一二。治疽者。十活其五六。治痈者。十活其八九。惟毒有浅深。故治有难易耳。然何以辨其痈疽大疔哉。亦视其肿之高下。地之广狭。脉之浮沉而已。盖痈者。壅之义也。气血为毒所壅瘀而不行。故发而为痈。其初发之时。必洒淅恶寒。而身微热。多生于背与顶。在背之上部。或左或右。为上搭手。在背之下部。或为正发。生于脑后者。为对口。比之上下搭手。尤为毒也。


    凡痈皆掀然热而肿高。其势易大。其根不甚深。从乎阳也。疽者沮之义也。气血为毒所阻滞而不行。故发而为疽。其初发之时。亦洒淅恶寒。先觉麻痒如 之状。按之内实。手推不能动。多发于背腰肩隅之间。及小腹胸傍。其发股足之间者。名附骨疽。凡疽皆肿不甚高。


    势不易大。而其根反深。惟发于背心及股者。为至重。乃五脏所发。从乎阴也。疔者。丁之似也犹钉之在木。拔之不能出。摇之不能动。其根至深。其毒至甚。其头至硬。其初发之时。反不知痛痒。但不觉麻木。外虽如麻。里则如瓜。及其势甚。则痛苦异常。应心入胆。而不可忍乃五脏六腑所发之火。 炼已久。并合于一处。而生疔者。多见于面部骨节之间。而究其毒之所从来。多由于饮食服饵之中。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凡肥甘浓味。炙爆煎熬之物。最能助火。嗜味之人。恣供口腹。醉之以酒。劳之以色。脾土于是乎燥烈。肾水于是乎枯竭。积之既久。留于五脏。布于六腑。火郁而不散。乘其气血所虚之处。而发之根抵于内。而烦炽于外。其毒甚于鸠鸟。试割其肉。以饲鸡犬。立见其毙。此大疔之所以多死也。若夫似疔而非疔者。则俱以肿毒治之。而无大害。然三者之脉。何以辨之。盖浮而数者毒瓦斯在表。故知其为痈。沉而数者。毒瓦斯在里。故知其为疽。若沉而又滑。数而弦急者。必疔也。此皆有形之可见者。虽其治有难易。犹可因其症而施之。至于肠痈。腹痈。肺痈之类。皆为内痈。其状与 瘕痞癖无异。苟或以为内科之症。而进以削坚破结之剂。所治非其所忍。几何而不殒人之命也。大法疮疡之在外者。初发无如一灸。艾烟一透。其毒立效。若延至六七日。则不可灸矣。毒之浅者点之。毒之深者决之。毒之尤深而针刀所不及者。则烙之。未成毒脓。则用化毒。既成脓。则用托里。此外在人之临症机变矣。


    发背门


    阴发难治。阳发易医。为治之法。或疏散。或消毒。或针烙。或内托。或外消。或泻。


    。随其虚实寒热。而调治之。又当辨其五善七恶。如痛息自宁。饮食有味。一善。便利调匀。二善。脓肿自消。色鲜不臭。三善。神彩光明。声音清朗。四善。体气平和。为之五善。


    腹痛而渴。泻利无度。小便如淋。一恶。脓大溃掀肿犹甚。臭败莫近。二恶。喘粗气促。


    恍惚嗜卧。三恶。毒瓦斯攻心。药食呕逆。四恶。声嘶色脱。面目如垢。唇青鼻黑。四肢浮肿小便不通。烦燥时咳。六恶。四肢沉重。未溃先黑陷下为之七恶。


    发背门


    立方


    神授卫生汤 治发背。并脑疽对口。诸恶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药性平和。功羌活 防风 白芷 穿山甲 沉香 红花 连翘 石决明(各六分) 金银花 皂角刺当归尾 甘草节 天花粉 乳香(各八分) 大黄(酒炒二钱) 水煎食远服。


    消肿托里散 治发背。不拘上下左右。并一切痈疽肿毒。


    人参 赤茯苓 白术 滑石 桔梗 金银花 荆芥 山栀 当归 川芎 黄 (各一钱)赤芍 苍术 麻黄(各七分) 大黄(三钱) 黄芩 防风 甘草 薄荷 连翘(各八分) 石膏芒硝(各一钱五分) 水酒各一钟煎服。


    灸法 如发背初起时。背上微有红肿重坠。即是发背。以此法立时消散。屡屡效验。


    用河边水中泥。先挖去一尺许。再取一大块。同人粪杵极熟。做一饼。如碗大。顶上以针通一细孔。放在患处。外用艾火灸之。如痛灸至不痛。不痛要灸至痛住。


    熏发背奇方 治发背七日后。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溃。不起发者即发。不腐溃者即腐。雄黄 朱砂 血竭 没药(各二钱) 麝香(五分)上为细末每用三分。绵纸裹药为捻。长尺许。以麻油润透。照火离疮半寸许。自外而内。周遭徐徐照之。初用三条。加至五条。候毒势渐消渐减。


    散毒饮 治发背三五日间。身上洒淅恶寒。疼痛急胀。如未成脓即消。已成即溃。调气血。和脾胃。使毒不攻心。


    乳香 没药 天花粉 黄 防风(各一钱) 当归 白芷 桔梗 穿山甲(各一钱二分)皂角刺 连翘 陈皮 金银花 牡丹皮 川芎(各八分) 水煎食后服。


    蜡矾丸 治发背痈疽并一切肿毒服之能护心膜。毒瓦斯不能攻心。


    黄蜡(一斤) 明矾(八两研末) 朱砂(八钱研细)先以蜡熔开。入明矾末。搅和投水中。众手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百丸。白滚汤生肌丸 治一切发背疽毒。服此长肉收功。


    黄蜡(一斤) 乳香(研细) 没药(研细) 血竭(各二两研细) 象牙末(四两)先用蜡熔化。再入乳没等药和匀投水中。众手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一日二服。


    吸毒竹筒 治发背痈疽肿毒。以此拔出脓血恶水。


    苍术 白蔹 浓朴 艾叶 白芨 乌柏皮 芽茶 白蒺藜(各等分)如法用竹筒六七个。长二寸。一头留节。削去青。今极薄。随大小用之。以药煮筒十数煮干为度。乘筒热。按上紧吸疮口。脓水满自脱落。不然用手拔脱。更换别个竹筒。如此三五次。毒尽消矣。


    托里定痛散 治发背。溃后。血虚。余毒未尽作疼。


    归身 熟地(各二钱) 乳香 没药 川芎 白芍(各一钱酒炒) 肉桂 粟壳(各一钱五分泡去筋膜蜜炒) 水煎食后温服。


    五宝饮 治发背不肯收口。作疼作痒。服去即收功。


    金银 黄 甘草 归身 人参(各二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生肌神秘散 治发背将收功。掺上腐肉即去。新肉即生。


    白升药(一两) 轻粉 铅粉(各一两二钱) 银朱 珍珠(豆腐内煮过各四钱) 上为极细末掺于疮口。


    十全大补汤 治发背已溃。寒热往来。或作疼痛脓多。或自汗盗汗。气血两亏。神思倦怠。疮口不敛。


    人参 黄 川芎 白芍 当归 肉桂(各二钱) 熟地 白茯苓 白术 甘草(各一钱五分) 黑枣五枚。食前煎服。


    痈疽门


    (附脑痈 肺痈 臀痈 附骨疽)凡痈疽缘阴阳相搏而生。盖气属阳。血属阴。血行脉内。气行脉外。相并周流。寒与湿。则凝滞而行迟。为不及。热与火搏之。则沸腾而行速。为太过。气得邪而郁。津液闭结。


    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血得邪而滞。隧道路阻隔。或溢。或结。此阴阳不能和畅。则痈疽恶毒。从此生焉。


    痈疽门


    立方


    真人活命饮 治一切痈疽肿毒。初起服此。止痛立消散毒。


    当归尾 赤芍 防风(各二钱) 白芷 天花粉 穿山甲 乳香 没药(各一钱) 皂角刺浙贝母 陈皮 金银花 甘草节(各一钱五分)头生酒水各一碗。煎随其疽毒上下。以分饥饱服。服后再饮酒数杯。


    飞龙夺命丹 治一切痈疽。并发背疔疮对口。无名恶疮。未成者服之立消已成者服之即溃。疼痛者。服之立止。此丹乃恶症中至宝。


    蟾酥(酒化开) 乳香 没药 朱砂(为衣) 铜绿(各二钱) 明雄黄(三钱) 胆矾 寒水石(炙黄色去头足)上为末。以蜗牛研为泥。加葱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先用葱白三寸。令病患嚼烂。放手掌中。将丸裹在葱白内。用热酒送下。于被覆暖取汗。如未有汗。又饮酒数钟。以助药力。立溃拔毒膏 点破诸般恶毒。痈疽疮疖。


    糯米(一两南星当归赤芍各三钱同炒) 砂 斑蝥(各三钱) 好锻石(一两皂角烧烟熏共为末) 桑柴灰 真炭灰 皂角灰 毛竹(去青 灰) 芝麻楷灰(各三两)上以五样灰淋汁。锅内慢火熬之面上起白霜为度。调前四味。点于患处。


    太乙神应膏 治发背痈疽。疔疮肿毒。跌打损伤。心疼腿痛。一切外科百病。无不效验川乌 草乌 黄连 黄柏 赤芍 白芍 玄胡索 当归尾(各二钱) 良姜 木鳖子 僵蚕骨皮 杏仁 花椒 大茴香 茅香 玄参 苍耳子 桂皮 南星 栝蒌仁 苦参 苍术 五加皮 防风 熟地 密陀僧 丁香 内消 生地 本(各一钱) 何首乌 细辛(各二钱五分) 江子(三十粒去壳) 蓖麻子(三十粒去壳) 旱莲草 人参 百药煎 黄 甘草节羌活 五灵脂 独活 地蜈蚣根(各一两)前药各为咀片。用麻油一斤半。浸二宿。入铫属性武火。熬至黑色。滤去渣。却将后药为末。次第加入。


    广木香 安息香 琥珀 芸香(各二钱) 乳香 没药 血竭 降香 韶粉 自然铜(各一钱五分醋淬三次) 桑白皮 白芨 白蔹 雄黄(各五钱) 黄丹(六两。夏月加三两。炒黑色)上各为末。入油。次下黄丹。以槐柳条不住手搅。滴水成珠为度。诸品要选真正道地者。虔诚煎熬。自然应验。


    千金内托散 治痈疽恶毒。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此方活血调气。祛风解毒。和脾补虚。


    黄 人参(各二钱) 防风 浓朴 当归 白芷 薄桂 川芎 甘草 桔梗(各一钱) 酒煎温服。


    紫金锭 治一切痈疽疮疖。发背恶毒。每服三钱。酒磨送下。外以磨敷上。其毒渐渐消散。(方见痰门)


    痈疽门


    附脑痈


    黄连救苦汤 治脑痈初起增寒发热头面耳项俱肿。服之立消。


    黄连 赤芍 桔梗 金银花(各一钱五分) 升麻(八分) 柴胡 干葛 川芎 当归尾(各一保安汤 治脑痈已溃流脓内痛饮食减少。


    黄 麦门冬 藿香(各一钱二分) 当归 白茯苓 川芎(各一钱五分) 桔梗 半夏陈皮 白术 甘草 人参(各一钱) 黑枣五枚。食后煎服。


    飞龙夺命丹 治脑痈初起。洒淅恶寒。头脑胀痛。口服二次。(方见前)十全大补汤 治脑痈已溃之后。脓水出多。气血两虚精神短少。饮食少进。烦燥不眠。


    日晡潮热。(方见发背门)


    痈疽门


    附肺痈


    平肺饮 治肺痈初起。咳嗽气急。胸中隐隐作痛。呕吐脓痰。


    人参 麦门冬 赤芍 槟榔 赤茯苓 陈皮 桔梗(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食远服清肺饮 治肺痈咳吐脓痰。胸膈胀痛。上气喘急发热。


    银柴胡 玄参 陈皮 桔梗(各一钱) 白茯苓 地骨皮 麦门冬 薏苡仁 人参 甘草栝蒌仁(各八分) 灯心三十茎。煎八分。食远服。


    排脓散 治肺痈已吐腥臭之痰。服此排脓补肺。


    黄 白芷 北五味 人参(各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后白滚汤调下。


    八宝饮 治肺痈。咳嗽日久。痰带腥臭。身热虚羸。


    白茯苓 桔梗 贝母 人参 北五味 天门冬 胡黄连 熟地(各等分) 水煎食后服。


    痈疽门


    附臀痈


    臀痈生于小腹之后。位远僻奥。气亦罕到血亦少来。凡生是痈者。乃湿热凝滞聚结。而成此毒也。


    痈疽门


    附臀痈


    活血散瘀汤 治臀痈初发。红赤肿痛。重坠如石。及大便秘涩。


    川芎 当归 防风 赤芍(各一钱) 苏木 连翘 天花粉 皂角针 红花 黄芩 枳壳(各一钱二分) 大黄(三钱) 水煎食前服。


    十全大补汤 治臀痈出脓后。服十余剂。外贴大乙膏。(方见发背门)内消沃雪汤 治臀痈未得出脓。坚硬肿痛。不可忍者。


    青皮 陈皮 乳香 没药 连翘 黄 当归 甘草节 白芷 射干 天花粉 穿山甲贝。煎服。


    痈疽门


    附骨疽


    黍米寸金丹 专治附骨疽。并诸肿毒。神效。


    乳香 没药 雄黄 狗宝 轻粉 乌金石(各三钱) 蟾酥 砂(各四钱) 白粉霜(水银升酥炙黄色) 人乳(头胎者佳)上为末。先以乳蜡二味熬成膏。同药为丸。如绿豆大。大人三丸。小儿一丸。重者五丸。葱汤送下。衣被密盖。出汗为度。


    当归拈痛汤 治附骨疽。因湿热下注。腿脚赤肿。痛不可忍。


    羌活 当归 防风 茵陈 苍术(各一钱) 苦参 升麻 术(各七分) 葛根 甘草黄芩 知母 泽泻 猪苓 人参 黄柏(各五分) 水煎温服。


    托里黄 汤 治附骨疽。初起肿痛。外贴太乙神应膏。(方见本门)黄 当归 柴胡 木瓜 连翘 羌活 肉桂 生地 黄柏(各等分)水酒各一钟。煎服。


    羌活防己汤 治附骨疽。初发于太阳太阴。厥阴分者。


    羌活 川芎 苍术 防己 木香(各一钱) 连翘 射干 甘草 赤芍 木通 归尾 苏木(各一钱二分) 水酒各一钟煎服。


    黄连消毒饮 治附骨疽。在腿外侧。坚硬漫肿作痛。不能行步。


    黄连 羌活 黄柏 黄芩(各一钱二分) 防己 生地 防风 归尾 知母 独活 陈皮黄 人参 苏木(各一钱) 水煎温服。


    十全大补汤 治附骨疽将愈时。服十余剂。永无他患。(方见发背门)


    乳痈门


    (附乳岩 肠痈 囊痈)夫乳病者。乳房阳明胃经所司。ru头厥阴肝经所属。乳子之母。不善调养。以致乳汁浊而壅滞。因恼怒所伤。气滞凝结。而成痈毒。又有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于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载。二载三载。不疼不痒。


    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曰后肿如堆粟。或如覆粟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作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凡犯此症。百无一生。宜清肝解郁。益气养荣。患者清心静养。无挂无碍。服药调理。苟延岁月而矣。


    乳痈门


    脉云


    乳痈之脉。多于弦紧。弦数郁火。弦滑郁痰。


    乳痈门


    立方


    牛蒡子汤 治乳痈结肿。疼痛之甚。服此立散。


    牛蒡子 陈皮 山栀 金银花 栝蒌仁 天花粉 黄芩 青皮(各一钱二分) 连翘 柴胡(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煎。临服加酒一钟。同服。


    消痈散毒饮 治乳痈。恶寒发热。 肿疼痛。服此立消。


    青皮 浙贝母 天花粉(各二钱) 蒲公英(开黄花即满地金钱一握捣汁) 连翘 鹿角屑当归(各一钱五分) 水酒各一钟煎服。


    飞龙夺命丹 治一切乳痈已成未成者。(方见痈疽门)散肿汤 治乳痈未成功。一服立消。外贴太乙神应膏。(方见痈疽门)青皮 石膏(各二钱) 甘草节 栝蒌子 没药 蒲公英(即满地金钱) 金银花 当归尾(各一钱五分) 青橘叶(二十片) 水酒各一钟。煎服。


    乳痈门


    附乳岩


    青橘饮 治妇人百不如意。久积忧忿。乳内有核不痒不痛。将成乳岩。


    青皮(五钱醋炒) 橘叶(三十片) 水煎食远服。


    神功饮 治妇人乳内一核。初起如钱。不作疼痒。三五年成功红肿。溃时无脓。惟流清水形如岩穴之凹。


    忍冬藤 蒲公英 甘草节 金银花(各二钱) 栝蒌(一个连壳) 生酒煎服。


    十六味流气饮 治乳岩赤肿疼痛。


    人参 黄 当归 川芎(各一钱五分) 肉桂 白芷 浓朴 甘草 桔梗 防风 乌药槟榔(各一钱) 赤芍 枳壳 广木香 苏梗(各八分) 水煎食远服。


    乳痈门


    附肠痈


    肠痈。因湿热流入小肠而成。小腹急胀。按之则痛。小便淋数时时出汗。恶寒发热。腹皮坚实高肿。绕脐生疮是也。


    乳痈门


    附肠痈


    神通散 治肠痈不拘已成未成。服之脓血皆从大便中出。


    出过蚕蛾(烧灰) 大黄(各六钱) 穿山甲(炒) 牙皂(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


    化毒饮 治肠痈。腹痈。初起小腹肿痛。急胀。


    木通(四钱) 黄连 青皮 乳香 没药 大黄(各三钱九蒸九晒) 生姜三片。水二碗。煎服。


    牡丹皮汤 治肠痈。腹濡而痛。以手按之则止。或时时下脓。


    人参 丹皮 白芍 赤茯苓 黄 桃仁(去皮尖) 薏苡仁 白芷 当归 川芎(各一钱) 广木香 甘草 官桂(各五分) 水煎食前服。


    排脓汤 治肠痈小腹胀痛。里急后重。时时下脓。


    黄 穿山甲 白芷 当归(各一钱二分) 金银花 防风 川芎 栝蒌仁(各一钱) 水煎食前温服。


    十全大补汤 治肠痈。小腹胀痛。脓下无时(方见发背门)


    乳痈门


    附囊痈


    囊痈者。乃阴虚湿热流注于囊。结而为肿。至溃之后。睾丸悬挂。犹不伤人。其毒从外发。治当补阴。清利湿热为主。


    乳痈门


    附囊痈


    如意黄金散 敷囊痈初起。红赤肿痛。发热坠重者。


    天花粉 黄柏 大黄 姜黄(各五分) 白芷(三两) 浓朴 陈皮 甘草 苍术 南星(上为末。以葱汁同蜜。调敷患处。


    清肝渗湿汤 治囊痈。肝经湿热结肿。小水不利。发热 痛。


    川芎 当归 龙胆草 生地 白芍 柴胡(各一钱五分) 天花粉 山栀 黄芩 木通泽泻(各一钱) 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滋阴内托散 治囊痈已成。肿痛发热。有脓服之即溃。


    当归 川芎 白芍 黄 (各一钱五分) 熟地 皂角刺 穿山甲(炒) 泽泻(各八分)


    悬痈门


    悬痈者。乃三阴亏损。湿热结聚而成。此穴在谷道之前。阴器之下。又谓之海底穴也。


    初起如豆。少痒多痛。日久渐大。赤肿掀痛。溃脓后。轻则成漏。重则沥尽气血。变为痨瘵多


    悬痈门


    立方


    内消沃雪汤 治悬痈初起。增寒疼痛。(方见痈疽门)琥珀蜡矾丸 治悬痈。并一切痈疽发背。已成未成之际。恐毒不能出。必致内攻。预服以护心膜。亦散毒止痛。


    明矾(一两五钱) 黄蜡(一两二钱) 琥珀 朱砂 雄黄(各二钱) 乳香(一钱) 蜂蜜(前药俱为细末。将蜡溶化。再末药并蜜搅匀众手急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白滚汤下。病重早晚日进二次。神效。


    神功内托散 治悬痈日久不溃。高硬肿痛不可当者。


    人参 白术(各二钱) 白芍 当归 附子 陈皮 穿山甲 木香(各一钱二分) 川芎枳壳 皂角刺 黄 (各一钱) 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透脓散 治悬痈。并一切疽毒已成。不肯穿破者服之即溃。


    穿山甲(炒) 当归(各二钱) 黄 川芎 皂角刺(各一钱五分) 水酒各一碗食前热服生肌丸 治悬痈。不能收口。每日早晚服之即愈。(方见发背门)


    疔疮门


    (附癣疮 疮)夫疔疮之初生也。人多不觉。生于头面手足。肚胁腰腿间。亦无定处。一二日必作寒热似疟。头疼体痛不可忍。其痛法异于寻常之症。须遍身觅之。有小疮头肿黑。根赤色。而其形壮者。即外疔也。又有内疔与外疔。同亦发寒热。但疮形不见。过数日一处肿起。即内疔也。


    疔疮门


    立方


    追毒饮 治一切内外疔疮。神效。


    归尾 川芎(各八分) 荆芥 干葛 乌药 独活 赤芍(各六分) 白芷 升麻(各四分)羌活 甘草节 防风 枳壳 红花 苏木(各七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金蟾丸 治一切疔疮。


    草乌 雄黄 朱砂 海金沙 轻粉(各二钱) 蟾酥(三钱酒煮化)上为末。以蟾酥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用葱白一寸。夹药在内。灰火中煨。令香取起。带葱连药嚼下。白滚汤送之。被盖出汗。


    拔毒丹 治一切疔疮。


    蜣螂(一个去翅足) 砂(五分) 白砒(三分)上为末。以葱汁为丸。如绿豆大。先以三棱针刺破疮。将此丸以颓簪脚捺入。须臾大痛。变作黄水而出。


    解急饮 治一切疔疮。


    野菊花捣汁一盏。滚酒送下。一日连进三服又方 马齿苋捣烂。加醋少许。敷在疔上立刻拔出。


    又方 酱板草捣烂。加醋少许。盐三分。敷患处神效。


    红玉散 治疔疮不收口。


    轻粉 血竭(各三钱) 珍珠 甘草 黄连 铅粉(各二钱)上为细末。掺上即愈。


    代针膏 治疔疮。坚硬作痛。并诸毒难治者。点上实时出脓。


    咸水二碗。入 砂五分。煎至一碗。加入□灰一两。待化过。再熬至干。入白砒末三钱。银销末三钱。仍入好醋研和。收贮器中。


    神验方 治一切疔疮。初起一敷即散。


    烂鸡粪 蜗牛(七个) 荔枝肉(一个) 杏仁(七粒) 银朱(三分)上四味同烂鸡粪捣匀。贴在患处。


    疔疮门


    附癣疮


    柳光散 治一切顽癣。


    斑蝥(去翅足) 大枫子(各二钱) 川槿皮 枯矾 轻粉(各三钱) 白砒(五分)上为细末。醋调擦患处。


    又方 治阴癣。


    川槿皮(二钱) 槟榔 粪木鳖子(各五个) 以上三味用阴阳水三碗煎至一碗入后药 全蝎巴豆 大枫子(肉) 斑蝥(各十五个) 麝香(四分) 轻粉(三钱)上为末。以前药水调和。将穿山甲刮微破。用笔蘸涂之。六日全愈。


    浮萍丸 治一切阴阳顽癣。


    紫背浮萍 苍耳草 苍术(各二两) 苦参(三两) 黄芩 僵蚕 钩藤 草 防风(各一两五钱)上为末。酒法为丸。每服二钱。白滚汤送下。


    效妙散 治一切顽癣。并杨梅癣亦效。


    蜜陀僧 雄黄(各三钱) 白砒(二钱) 枯矾(五钱) 硫黄(火 。入烧酒煮过。埋土中一宿。一两。)上为细末。抓破患处。以煨熟姜切开。蘸药擦上。七日全无。


    疔疮门


    附疮


    万金膏 治 疮久不收口。


    黄连 粉霜(各三钱) 轻粉 铅粉(各二钱) 樟脑 银朱(各五分) 冰片(三分)上为细末。以猪脂溶化。入前末。留冰片。候冷加入。和匀。摊贴神效。


    赤玉膏 治内外 疮。


    血竭 黄丹 血余( 灰) 寒水石( 过各一两) 珍珠(一钱五分) 黄蜡(六两)猪脂(一两)上为极细末。先以黄蜡猪脂溶化。再入前末搅匀。摊贴疮上。


    洗方黄柏 花椒 杏仁 防风 苦参 荆芥(各等分)上药水煎去渣洗疮。以绢拭干再贴赤玉膏。


    瘰门


    (附汤火 金疮)瘰 。皆犹于痰毒风热所致先起之于少阳一经。因不守禁忌。延及阳明经。缘是食味之浓。郁气之积。故发此症也。


    瘰门


    立方


    真人活命饮 治瘰 未溃。连服五剂立消。(方见痈疽门)紫金锭 治瘰 初起。磨五钱。滚酒下。外以井水磨敷。(方见痰症门)飞龙夺金丹 治瘰 已溃未溃。每服三丸。葱酒送下。(方见痈疽门)蜡矾丸 治瘰 未溃时。滚汤送下三钱渐消止痛。


    生肌神秘散 治瘰 溃烂不得收口掺之。(二方俱见发背门)


    瘰门


    附汤火


    玄妙饮 治汤火所伤。先服恐火毒攻心。


    川黄连 天花粉 玄参(各二钱) 陈皮 桔梗 山栀(各一钱五分) 淡竹叶廿片。煎服。


    黑龙散 治一切汤火伤。以此敷之。


    山木炭 黄连 大黄(各等分)上为末。以生桐油敷患处。


    瘰门


    附金疮


    秘验桃花散 治刀刃所伤。出血不止。


    锻石(一升) 大黄(五两切片同炒红色筛去大黄)上炒过锻石。以水牛胆汁拌匀。复装入胆内。阴干为末。搽患处。


    广疮门


    (附结毒 便毒 疳疮 蛀疳)夫广疮者。即杨梅疮也。总犹湿热邪火所化。气之传染者。轻精化欲染者重。


    广疮门


    立方


    托毒饮 治广疮初起。


    当归尾 金银花 天花粉 连翘(各一钱) 赤芍 皂角刺 僵蚕 蝉蜕(各六分) 芒硝穿山甲 大黄(各二钱) 蜈蚣(一条) 水煎空心服。


    灵奇饮 治广疮一服神效。


    麻黄(去节春夏六钱秋冬八钱) 大黄 蝉蜕 威灵仙 白芷(各一两)以羊肉一斤。水五碗。煮去肉。留汤煎药。热服出汗。


    化毒汤 治一切广疮。


    川黄连 木瓜 金银花 苡仁米(各二钱) 肥皂子(七个) 皂夹子(七个) 土茯苓(半斤) 猪胰子(一个)水七碗。先煎胰子。取汁煎前药。空心服点药。杏仁(取霜二钱) 胆矾 轻粉(各八分) 冰片麝香 银朱(各三分)上为末。醋调点上。


    十全大补汤 治广疮将愈。多服以补元气。日后无患。(方见发背门)


    广疮门


    附结毒


    结毒神效方 治一切结毒。并筋骨痛。


    当归 川芎(各三钱) 肥皂子(七个) 防风 生地 白藓皮 赤芍 金银花 牛膝 人参防己 威灵仙(各二钱) 土茯苓(四两)水四碗。煎二碗温服。服后饮酒。以助药力。


    八宝奇秘散 治一切结毒。


    钟乳石 牛黄(各三钱) 麝香 冰片(各六分) 蟾酥 鸦片(各分半) 珍珠 朱砂(各上为细末收贮。临用时。取药一钱。加飞面三钱。同拌匀。分作十服。每一服。加土茯苓一斤。水四碗。煎汤调服。


    生肌散 治结毒流脓水。不得收口。掺患处。(方见发背门)


    广疮门


    附便毒


    祛毒饮 治便毒初起。一服即消。


    金银花 穿山甲(各二钱) 栝蒌仁(带壳一个) 全蝎(五个) 大黄(五钱) 牛膝 甘草(各一钱) 水酒各半煎服。


    飞龙夺命丹 消肿定疼。(方见痈疽门)吸毒竹筒 治便毒已溃脓出不尽。用此。


    生肌散 治出脓。难于收口掺患处。(二方见发背门)


    广疮门


    附疳疮蛀疳


    龙胆泻毒汤 治一切下疳。


    柴胡 龙胆草 山栀(各一钱) 大黄 黄连 滑石 木通(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加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长肌散珍珠(一两) 乳香 血竭(各三钱) 头发( 灰) 丝绵( 灰) 冰片(各一钱)。上为末碧云散 治蛀筋疳。先以杏仁煎汤洗。


    象牙(泥裹 存性) 雄黄( ) 凤凰衣( 各一钱) 鸡肫皮(五个 ) 南枣( ) 面粉珍珠 茶叶( 灰各二钱) 上为末。搽患处。


    痔疮门


    (附痔漏)夫痔。不分男妇小儿皆有。缘富贵之家多患此疾。皆因嗜饮曲酒。过贪色欲。并浓味肥甘。椒姜炙爆等物。以致湿热流注大肠之经。积而成痔。蕴蓄日久。则变为漏矣。


    痔疮门


    立方


    和荣清火汤 治痔疮疼痛。


    槐角子 连翘 枳壳(各一钱) 川连 当归 川芎 桃仁 生地 赤芍(各一钱五分)加灯心三十茎煎服。


    壮气收肠汤 治番花痔。肠落不收。


    黄 人参 当归 川芎 广木香 金银花 川连(各一钱) 升麻(七分) 黑枣二枚。


    艾丸 治一切痔疮出血。里急后重。


    艾叶 槐角 地榆 当归 川芎 刺 皮 贯众(各一两) 头发( 存性三钱) 猪后甲(十个炙焦) 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米饮下。


    熊冰散 治内痔。


    熊胆 冰片 芦荟 雷丸(各二钱) 银朱(五分)上为末以胡萝卜煨半熟。绵裹蘸药。入幽门。


    痔疮门


    附痔漏


    清润汤 治一切痔漏。


    防风 秦艽(各一钱五分) 生地 当归 川连 阿胶(各二钱) 水煎食前服。


    秘灵丹 治一切远年近日痔漏。神效。


    血竭 乳香 没药 全蝎(去头足) 僵蚕 蝉蜕(各三钱) 大黄(酒蒸) 当归 象牙(各八分) 穿山甲(酥炙) 头发( ) 珍珠(各四钱) 川连 槐花 琥珀(各五钱) 青黛刺猥皮(各二钱五分醋浸去刺炙)上为末。以黄蜡八两溶化。入蜜一两同前末搅匀。众手为丸。每服二钱。空心清茶送下


    耳疮门


    (附诸虫入耳)大耳疮。皆缘三焦湿火。肝经风热。并肾家虚火妄动而成疮者。是也。


    耳疮门


    立方


    清肝抑火汤石菖蒲 川连(各三钱) 龙胆草 山栀仁 柴胡 当归(各一钱五分) 龙眼肉五枚。


    珍奇散 治耳疮。并耳内流脓。


    珍珠 炉甘石( ) 紫草茸(各三钱) 麝香 枯矾(各二分) 上为细末吹入耳内。


    耳疮门


    附诸虫入耳


    蝇蚊诸细虫入耳。以麻油滴数点入窍。虫自死。取出。蜈蚣蜜蜂等大虫入耳。以肉炙香。安耳边。其虫闻香自出。


    有虫夜间暗入耳者。宜正坐点灯。光向耳边。其虫自出。


    诸虫咬


    蜈蚣咬。取蜘蛛一枚于上。即吸其毒立愈。


    壁镜咬。醋磨大黄涂之。


    毒蛇咬。雄黄为末。蓝叶捣汁调敷内以半枝莲取汁入酒和汁服。


    蜘蛛咬。毒入肉。取苎汁涂之。


    蚯蚓咬人。形如大麻风。眉须皆落。以浓盐汤浸浴。数次愈。


    蝎咬。白矾一两为末。醋半碗煎滚入矾末。浸螫处。外以并泥敷之。


    蠼 。乃妖虫也。隐于墙壁间。尿射人影。遍体生疮。如汤火伤。以鸡翅毛烧灰。麻油蜈蜂咬。取地下青苔擦之。又方。以耳末搽上。其痛立止。


    诸兽伤


    马咬。独颗栗烧灰掺上。


    鼠蛟。麝香为末。唾调涂。或用猫毛烧灰 之。


    猫咬。薄荷汁涂。


    猪咬。松脂熔作饼子贴。又方。屋溜中泥涂。


    虎咬。明矾为末。掺伤处裹之。止痛立愈。


    狗咬花椒煎水洗。兰草为末。麻油调涂。


    狂狗咬。番木鳖磨水服三分。其伤以麻油灯火刺。再服雷横散。


    雷横散 治狂狗咬。一服即愈。行下有胞衣包之。一串约六七个。先看如头上有红发一根。已伤五脏。不可救矣。


    白丑 黑丑 大黄(各六钱) 雄黄(一钱)上为末。大人二钱。小儿一钱。黑砂糖汤调下。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