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下

3个月前 作者: 朱震亨
    咳逆痰嗽(一)


    脉出鱼际,逆气喘息。脉浮为风紧为寒,数为热,细为湿,此生于外邪之所搏。脉浮紧则虚寒,沉数则实热,弦数则少血,洪滑则多痰,此皆生于内气之郁。又弦为饮,人壮吐之而愈,沉者不可发汗。


    风寒为病,主乎肺,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伤之则腠理不疏,风寒内郁于肺,清肃之气不利,而生痰动嗽。又寒饮食入胃,从脾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内外相合邪,因而嗽之。


    火盛炎烁肺金,遂成郁遏胀满,甚则干咳无痰,或吐血痰。好色肾虚,阴虚生火,肺津耗散,津液气血皆化为痰矣。痰则气滞,妨碍升降。


    有论咳者,卫气之失嗽者,荣血之失,外伤六气,随风寒暑湿燥火,感其部位,察而表之,内伤七情,皆胃受之,而关于肺。


    伤风咳者 增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宜麻黄汤。遗屎,赤石脂。


    伤寒咳者 发热无汗恶寒,无渴。


    伤暑咳者 烦热引饮,或吐沫、声嘶、咯血。


    伤湿咳者 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洒洒淅淅。


    喜伤心咳者 喉仲介介如肿状,甚则咽肿喉痹,又自汗咽干,咯血,此劳伤心,小肠受之咳与气俱失,宜芍药甘草汤。又心咳桂枝汤。


    怒伤肝咳 而两胁下痛,不可转侧或则两 下满,左胁偏痛,引少腹,此怒伤肝。宜小柴胡汤;胆受之,呕苦汁,宜黄芩半夏汤,加甘草治之。


    思伤脾咳 而两胁下痛,引肩背,又腹胀,心痛不饮食,此饥饱之伤,宜升麻汤。胃受之,呕长虫,乌梅汤,又云人参主之。


    忧伤肺咳 而喘息有声,甚则吐血,或吐白沫,口燥声嘶,此叫呼伤肺;大肠受之,遗屎,治同气下条,又云枳壳治之。


    恐伤肾咳 而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或寒热喘满引腰背,此房劳伤肾,宜麻黄细辛附子汤;膀胱受之,遗溺,宜茯苓甘草汤治之。


    久嗽不已三焦受之 腹满不欲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令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宜异功白术散。


    张论 有贫者外感之由,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又曰:岁火太过,肺金受邪,病嗽是也。有富贵者,多食浓味,热痰所成也。谓之涎嗽是也。


    李论 皆脾弱受病,肺金受邪,饮食不行,留积而成痰,冲肺道而成嗽。


    刘论 皆脾虚而成痰,伤肺风而成嗽。


    有论痰嗽潮热四证:因痰嗽者,潮热大体虽同,动作有异,或因虚伤冷,则先痰嗽,嗽久而不已,血形如线,随痰而出,恶寒发热,右寸脉浮而数,外证日轻夜重,面白痰清。


    因忧愁大怒则吐血,而后痰嗽,少寒多热,左寸脉沉小而数,外证心下噎塞,情思不乐,饮食不下。


    或蛊注相搏,或死魂相逐,则先呕血,不知来处,微有痰嗽,渐生寒热,两手脉弦细而数,外证食不为肌,烦乱动变不常,身体酸疼倦,久久嗽搐痰多,或喘、或泻即死。


    或先因伤寒伤湿,解利不尽,虽病退人起,饮食减少,不生肌肉,身倦无力,劳力则热,身体酸疼如劳状,但不吐血、不发潮热,经二三年,医无验,此是余毒伏在经络,其脉弦也,再发即愈。


    治法论 咳嗽痰嗽分而为二。


    咳者,谓无痰而有声,乃肺气伤而不清,关于肺也,宜以辛润其肺,青陈皮以散三焦之气壅。


    嗽者,谓有痰而无声,乃脾湿而为痰,而以嗽,皆积于肺也。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盖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然寒暑燥湿风火皆令人嗽,独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咳嗽也。宜以化痰为先,下气为上。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


    能食者下之;不能食者浓朴汤主之。


    痰而热者,柴胡汤加石膏主之。


    痰而寒者,小青龙加杏仁主之。


    张之治风痰,以通圣散加半夏。


    暑痰以白虎、凉膈。


    火痰以黄连解毒。


    湿痰以五苓白术。


    燥嗽以木香葶苈散。


    寒嗽以宁神宁肺散,更分吐、汗、下也。


    又大热大饮,凝于胸中而成湿,故作痰矣。宜吐之。


    方 南星 半夏 枳壳 陈皮风痰脉弦加通圣散,热痰脉洪,加小柴胡、青黛、黄连;湿痰脉缓,加苍术、防己;寒痰脉沉,加桂、杏仁、小青龙;气痰脉涩,加青皮、陈皮;气上逆,加苦葶苈;气促加人参、桔梗;发热加黄芩、桔梗;热上喘涌,加寒水石、石膏;痞加枳实,重加茯苓;浮肿加郁李仁、杏仁、泽泻、茯苓;大便秘,加大黄;能食,加承气;不能食,加川朴。


    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


    木香 槟榔(各一钱) 枳壳(麸炒一两) 浓朴(三两) 大黄(酒制一两) 川归人参(各三钱)紫苏饮子 治脾肺受寒痰涎嗽。


    紫苏子 桑白皮 青皮 陈皮 杏仁 麻黄 半夏 五味 炙甘草 人参千缗汤 治痰。


    半夏(一两) 皂角(去皮弦子半两) 雄黄上以水三升,姜八片,煎至半,以手揉洗之绢袋取清汁服。


    秘方 治风寒,行痰,开腠理。


    二陈汤 加麻黄、杏仁、桔梗。


    治火嗽 黄芩 黄连 栝蒌 海石治劳嗽 四物汤加竹沥、姜汁。


    治肺胀及火郁诃子 杏仁 半夏 栝蒌 青黛 香附子治痰积方南星 半夏 栝蒌 青黛 石咸肝痛疏肝气加青皮;上半日嗽,多属胃火,加贝母、石膏;下半日嗽,多属阴虚,加知母、黄柏、川芎、川归,虚甚好色者,加人参膏、陈皮、生姜。


    酒病嗽白矾(研一两) 杏仁(一升)上以水一升,煎干,摊瓦上,露一宿,炒干,夜饭后嚼杏仁十五个。


    鹅管石散 治风入肺脘。


    南星 雄黄 款冬花 鹅管石上为末入艾中,放姜置舌上灸,烟入咽内,以多为妙。


    青礞石丸 化痰。


    沉香丸 治痰。


    痰嗽南星 半夏 茯苓 陈皮 风化硝 贝母 活石 白芥子热加黄芩、青黛,风加皂角,湿加苍术;加枳实,润加栝蒌仁。


    劳嗽四君子 百合 款花 细辛 桂 五味 阿胶 天门冬 杏仁 半夏 黄 芍药上水煎服。


    咳逆痰嗽(一)


    脉出鱼际,逆气喘息。脉浮为风紧为寒,数为热,细为湿,此生于外邪之所搏。脉浮紧则虚寒,沉数则实热,弦数则少血,洪滑则多痰,此皆生于内气之郁。又弦为饮,人壮吐之而愈,沉者不可发汗。


    风寒为病,主乎肺,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伤之则腠理不疏,风寒内郁于肺,清肃之气不利,而生痰动嗽。又寒饮食入胃,从脾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内外相合邪,因而嗽之。


    火盛炎烁肺金,遂成郁遏胀满,甚则干咳无痰,或吐血痰。好色肾虚,阴虚生火,肺津耗散,津液气血皆化为痰矣。痰则气滞,妨碍升降。


    有论咳者,卫气之失嗽者,荣血之失,外伤六气,随风寒暑湿燥火,感其部位,察而表之,内伤七情,皆胃受之,而关于肺。


    伤风咳者 增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宜麻黄汤。遗屎,赤石脂。


    伤寒咳者 发热无汗恶寒,无渴。


    伤暑咳者 烦热引饮,或吐沫、声嘶、咯血。


    伤湿咳者 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洒洒淅淅。


    喜伤心咳者 喉仲介介如肿状,甚则咽肿喉痹,又自汗咽干,咯血,此劳伤心,小肠受之咳与气俱失,宜芍药甘草汤。又心咳桂枝汤。


    怒伤肝咳 而两胁下痛,不可转侧或则两 下满,左胁偏痛,引少腹,此怒伤肝。宜小柴胡汤;胆受之,呕苦汁,宜黄芩半夏汤,加甘草治之。


    思伤脾咳 而两胁下痛,引肩背,又腹胀,心痛不饮食,此饥饱之伤,宜升麻汤。胃受之,呕长虫,乌梅汤,又云人参主之。


    忧伤肺咳 而喘息有声,甚则吐血,或吐白沫,口燥声嘶,此叫呼伤肺;大肠受之,遗屎,治同气下条,又云枳壳治之。


    恐伤肾咳 而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或寒热喘满引腰背,此房劳伤肾,宜麻黄细辛附子汤;膀胱受之,遗溺,宜茯苓甘草汤治之。


    久嗽不已三焦受之 腹满不欲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令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宜异功白术散。


    张论 有贫者外感之由,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又曰:岁火太过,肺金受邪,病嗽是也。有富贵者,多食浓味,热痰所成也。谓之涎嗽是也。


    李论 皆脾弱受病,肺金受邪,饮食不行,留积而成痰,冲肺道而成嗽。


    刘论 皆脾虚而成痰,伤肺风而成嗽。


    有论痰嗽潮热四证:因痰嗽者,潮热大体虽同,动作有异,或因虚伤冷,则先痰嗽,嗽久而不已,血形如线,随痰而出,恶寒发热,右寸脉浮而数,外证日轻夜重,面白痰清。


    因忧愁大怒则吐血,而后痰嗽,少寒多热,左寸脉沉小而数,外证心下噎塞,情思不乐,饮食不下。


    或蛊注相搏,或死魂相逐,则先呕血,不知来处,微有痰嗽,渐生寒热,两手脉弦细而数,外证食不为肌,烦乱动变不常,身体酸疼倦,久久嗽搐痰多,或喘、或泻即死。


    或先因伤寒伤湿,解利不尽,虽病退人起,饮食减少,不生肌肉,身倦无力,劳力则热,身体酸疼如劳状,但不吐血、不发潮热,经二三年,医无验,此是余毒伏在经络,其脉弦也,再发即愈。


    治法论 咳嗽痰嗽分而为二。


    咳者,谓无痰而有声,乃肺气伤而不清,关于肺也,宜以辛润其肺,青陈皮以散三焦之气壅。


    嗽者,谓有痰而无声,乃脾湿而为痰,而以嗽,皆积于肺也。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盖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然寒暑燥湿风火皆令人嗽,独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咳嗽也。宜以化痰为先,下气为上。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


    能食者下之;不能食者浓朴汤主之。


    痰而热者,柴胡汤加石膏主之。


    痰而寒者,小青龙加杏仁主之。


    张之治风痰,以通圣散加半夏。


    暑痰以白虎、凉膈。


    火痰以黄连解毒。


    湿痰以五苓白术。


    燥嗽以木香葶苈散。


    寒嗽以宁神宁肺散,更分吐、汗、下也。


    又大热大饮,凝于胸中而成湿,故作痰矣。宜吐之。


    方 南星 半夏 枳壳 陈皮风痰脉弦加通圣散,热痰脉洪,加小柴胡、青黛、黄连;湿痰脉缓,加苍术、防己;寒痰脉沉,加桂、杏仁、小青龙;气痰脉涩,加青皮、陈皮;气上逆,加苦葶苈;气促加人参、桔梗;发热加黄芩、桔梗;热上喘涌,加寒水石、石膏;痞加枳实,重加茯苓;浮肿加郁李仁、杏仁、泽泻、茯苓;大便秘,加大黄;能食,加承气;不能食,加川朴。


    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


    木香 槟榔(各一钱) 枳壳(麸炒一两) 浓朴(三两) 大黄(酒制一两) 川归人参(各三钱)紫苏饮子 治脾肺受寒痰涎嗽。


    紫苏子 桑白皮 青皮 陈皮 杏仁 麻黄 半夏 五味 炙甘草 人参千缗汤 治痰。


    半夏(一两) 皂角(去皮弦子半两) 雄黄上以水三升,姜八片,煎至半,以手揉洗之绢袋取清汁服。


    秘方 治风寒,行痰,开腠理。


    二陈汤 加麻黄、杏仁、桔梗。


    治火嗽 黄芩 黄连 栝蒌 海石治劳嗽 四物汤加竹沥、姜汁。


    治肺胀及火郁诃子 杏仁 半夏 栝蒌 青黛 香附子治痰积方南星 半夏 栝蒌 青黛 石咸肝痛疏肝气加青皮;上半日嗽,多属胃火,加贝母、石膏;下半日嗽,多属阴虚,加知母、黄柏、川芎、川归,虚甚好色者,加人参膏、陈皮、生姜。


    酒病嗽白矾(研一两) 杏仁(一升)上以水一升,煎干,摊瓦上,露一宿,炒干,夜饭后嚼杏仁十五个。


    鹅管石散 治风入肺脘。


    南星 雄黄 款冬花 鹅管石上为末入艾中,放姜置舌上灸,烟入咽内,以多为妙。


    青礞石丸 化痰。


    沉香丸 治痰。


    痰嗽南星 半夏 茯苓 陈皮 风化硝 贝母 活石 白芥子热加黄芩、青黛,风加皂角,湿加苍术;加枳实,润加栝蒌仁。


    劳嗽四君子 百合 款花 细辛 桂 五味 阿胶 天门冬 杏仁 半夏 黄 芍药上水煎服。


    咳逆痰嗽(一)


    脉出鱼际,逆气喘息。脉浮为风紧为寒,数为热,细为湿,此生于外邪之所搏。脉浮紧则虚寒,沉数则实热,弦数则少血,洪滑则多痰,此皆生于内气之郁。又弦为饮,人壮吐之而愈,沉者不可发汗。


    风寒为病,主乎肺,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伤之则腠理不疏,风寒内郁于肺,清肃之气不利,而生痰动嗽。又寒饮食入胃,从脾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内外相合邪,因而嗽之。


    火盛炎烁肺金,遂成郁遏胀满,甚则干咳无痰,或吐血痰。好色肾虚,阴虚生火,肺津耗散,津液气血皆化为痰矣。痰则气滞,妨碍升降。


    有论咳者,卫气之失嗽者,荣血之失,外伤六气,随风寒暑湿燥火,感其部位,察而表之,内伤七情,皆胃受之,而关于肺。


    伤风咳者 增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宜麻黄汤。遗屎,赤石脂。


    伤寒咳者 发热无汗恶寒,无渴。


    伤暑咳者 烦热引饮,或吐沫、声嘶、咯血。


    伤湿咳者 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洒洒淅淅。


    喜伤心咳者 喉仲介介如肿状,甚则咽肿喉痹,又自汗咽干,咯血,此劳伤心,小肠受之咳与气俱失,宜芍药甘草汤。又心咳桂枝汤。


    怒伤肝咳 而两胁下痛,不可转侧或则两 下满,左胁偏痛,引少腹,此怒伤肝。宜小柴胡汤;胆受之,呕苦汁,宜黄芩半夏汤,加甘草治之。


    思伤脾咳 而两胁下痛,引肩背,又腹胀,心痛不饮食,此饥饱之伤,宜升麻汤。胃受之,呕长虫,乌梅汤,又云人参主之。


    忧伤肺咳 而喘息有声,甚则吐血,或吐白沫,口燥声嘶,此叫呼伤肺;大肠受之,遗屎,治同气下条,又云枳壳治之。


    恐伤肾咳 而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或寒热喘满引腰背,此房劳伤肾,宜麻黄细辛附子汤;膀胱受之,遗溺,宜茯苓甘草汤治之。


    久嗽不已三焦受之 腹满不欲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令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宜异功白术散。


    张论 有贫者外感之由,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又曰:岁火太过,肺金受邪,病嗽是也。有富贵者,多食浓味,热痰所成也。谓之涎嗽是也。


    李论 皆脾弱受病,肺金受邪,饮食不行,留积而成痰,冲肺道而成嗽。


    刘论 皆脾虚而成痰,伤肺风而成嗽。


    有论痰嗽潮热四证:因痰嗽者,潮热大体虽同,动作有异,或因虚伤冷,则先痰嗽,嗽久而不已,血形如线,随痰而出,恶寒发热,右寸脉浮而数,外证日轻夜重,面白痰清。


    因忧愁大怒则吐血,而后痰嗽,少寒多热,左寸脉沉小而数,外证心下噎塞,情思不乐,饮食不下。


    或蛊注相搏,或死魂相逐,则先呕血,不知来处,微有痰嗽,渐生寒热,两手脉弦细而数,外证食不为肌,烦乱动变不常,身体酸疼倦,久久嗽搐痰多,或喘、或泻即死。


    或先因伤寒伤湿,解利不尽,虽病退人起,饮食减少,不生肌肉,身倦无力,劳力则热,身体酸疼如劳状,但不吐血、不发潮热,经二三年,医无验,此是余毒伏在经络,其脉弦也,再发即愈。


    治法论 咳嗽痰嗽分而为二。


    咳者,谓无痰而有声,乃肺气伤而不清,关于肺也,宜以辛润其肺,青陈皮以散三焦之气壅。


    嗽者,谓有痰而无声,乃脾湿而为痰,而以嗽,皆积于肺也。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盖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然寒暑燥湿风火皆令人嗽,独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咳嗽也。宜以化痰为先,下气为上。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


    能食者下之;不能食者浓朴汤主之。


    痰而热者,柴胡汤加石膏主之。


    痰而寒者,小青龙加杏仁主之。


    张之治风痰,以通圣散加半夏。


    暑痰以白虎、凉膈。


    火痰以黄连解毒。


    湿痰以五苓白术。


    燥嗽以木香葶苈散。


    寒嗽以宁神宁肺散,更分吐、汗、下也。


    又大热大饮,凝于胸中而成湿,故作痰矣。宜吐之。


    方 南星 半夏 枳壳 陈皮风痰脉弦加通圣散,热痰脉洪,加小柴胡、青黛、黄连;湿痰脉缓,加苍术、防己;寒痰脉沉,加桂、杏仁、小青龙;气痰脉涩,加青皮、陈皮;气上逆,加苦葶苈;气促加人参、桔梗;发热加黄芩、桔梗;热上喘涌,加寒水石、石膏;痞加枳实,重加茯苓;浮肿加郁李仁、杏仁、泽泻、茯苓;大便秘,加大黄;能食,加承气;不能食,加川朴。


    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


    木香 槟榔(各一钱) 枳壳(麸炒一两) 浓朴(三两) 大黄(酒制一两) 川归人参(各三钱)紫苏饮子 治脾肺受寒痰涎嗽。


    紫苏子 桑白皮 青皮 陈皮 杏仁 麻黄 半夏 五味 炙甘草 人参千缗汤 治痰。


    半夏(一两) 皂角(去皮弦子半两) 雄黄上以水三升,姜八片,煎至半,以手揉洗之绢袋取清汁服。


    秘方 治风寒,行痰,开腠理。


    二陈汤 加麻黄、杏仁、桔梗。


    治火嗽 黄芩 黄连 栝蒌 海石治劳嗽 四物汤加竹沥、姜汁。


    治肺胀及火郁诃子 杏仁 半夏 栝蒌 青黛 香附子治痰积方南星 半夏 栝蒌 青黛 石咸肝痛疏肝气加青皮;上半日嗽,多属胃火,加贝母、石膏;下半日嗽,多属阴虚,加知母、黄柏、川芎、川归,虚甚好色者,加人参膏、陈皮、生姜。


    酒病嗽白矾(研一两) 杏仁(一升)上以水一升,煎干,摊瓦上,露一宿,炒干,夜饭后嚼杏仁十五个。


    鹅管石散 治风入肺脘。


    南星 雄黄 款冬花 鹅管石上为末入艾中,放姜置舌上灸,烟入咽内,以多为妙。


    青礞石丸 化痰。


    沉香丸 治痰。


    痰嗽南星 半夏 茯苓 陈皮 风化硝 贝母 活石 白芥子热加黄芩、青黛,风加皂角,湿加苍术;加枳实,润加栝蒌仁。


    劳嗽四君子 百合 款花 细辛 桂 五味 阿胶 天门冬 杏仁 半夏 黄 芍药上水煎服。


    喘(三)


    因虚 气虚火入肺;阴虚火起冲上;肺虚必咽干无津,少气不足以息也;肾虚,先觉呼吸短气,两胁胀满,左尺大而虚者是,治宜补肾。


    因实 有痰、有水气乘肺;气实肺盛,呼吸不利,肺气壅滞,右寸沉实者是,其肺必胀,上气喘逆,咽中如塞、如呕状,自汗,治宜泻肺。


    因邪 由肺感寒邪,伏于肺经,关窍不通,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紧,亦有六部俱伏者,发散则身热退而喘定。


    方:气虚 人参 黄柏(蜜炙) 麦门冬 地骨皮。


    阴虚 四物加黄连。有痰加枳壳、半夏(阴则血也)。


    痰 二陈汤加南星、枳壳、皂角。


    神秘方 治水气逆,上乘肺,肺浮而气不通,其脉沉大,不卧者是,卧则喘也。


    紫苏子 陈皮 桑白皮 生姜 茯苓 人参(五钱) 木香(二钱)上 咀煎服。


    泻白散 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呕喘逆。


    桑白皮 地骨皮 青皮 五味 甘草 人参 茯苓 杏仁痰加半夏、桔梗。


    劫喘 治喘甚不可用苦寒药者,以温劫之。


    椒目 为末姜汤下。


    又 萝卜子</a>(炒) 皂角(烧存性) 姜汁丸噙化。


    又 大黄 牵牛(炒) 蜜水下二钱。


    猪 丸 治喘,年深或作或止。


    雄猪 一个,如食法,入杏仁五两,线缝其口,醋三碗煮干,先食 ,次以杏仁新瓦上焙干,捻去皮,旋食,永不作。


    分论咳嗽喘息咳者 无痰有声,喉中如痒,习习如梗,甚者续续不止连连不已,冲击膈间,外有心咳一切血证肺咳上逆者是。


    嗽者 有痰。外有劳瘵喘促嗽血者是肺痿。


    喘者 促促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外有香港脚。


    气逆者 但气上而奔急。外有肺中风、肺中寒、肺中暑、肺水、肺热、肝热、胆寒、心热、肠痹、痰水。


    短气者 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外有脾中风、肺热、肾热虚、历节风、忧气、胸痞、痰饮、短气。


    脉寸口沉,胸中短气,辟大而滑中有短气;浮而绝者气微弱者,少气。


    宿食留饮(痰饮六饮附第四)


    脉寸口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宿食也。


    脉寸口如转索而紧,宿食也。


    脉滑而数者,宿食也,当下之。


    又浮而滑者,宿食也;脉沉,病若伤寒者,宿食留饮,当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宿食。


    脉短而滑酒病。脉浮而细滑者伤饮。


    宿食状千金云,胃中有辟食冷物则痛,不能食,有热物则欲食。


    大腹有宿食,则寒凛如疟发热状;小腹有宿食,即暮发热,明旦复止。


    又有云,病宿食则头痛、恶风增寒,心腹胀满下利,不欲食,吞酸噫气腐气,或腹胀泄泻,及四肢浮肿。若胃实寒,食反留滞,其脉滑而数,宜下之愈;若虚,其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涩,宜温消之。


    痰饮状或咳、或喘、或呕、或泄、晕眩、 烦、悸忪、 KT 、寒热、疼痛、肿满、挛癖、癃闭、痞膈、如风、如颠。


    悬饮者 饮水留在胁下,咳唾引痛(治法当下)。


    溢饮者 饮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痛(法当汗)。


    支饮者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随证汗下之)。


    痰饮者 其人素盛今瘦,肠间漉漉有声(宜治湿从小便去之)。


    留饮者 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胁下痛引缺盆。


    伏饮者 膈满喘咳,呕吐,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泪恶寒,振振然。


    李论 饮食肠胃乃伤,复加之,则胃化迟难,故宿食饮留。


    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重,或呕、或吐、或下利,甚则心胃大痛,犯其血也。宜分寒热轻重而治之。如初得,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宜瓜蒂散吐之。轻则内消宿食,缩砂、神曲是也;重则除下,承气类也;寒则温之,半夏、干姜、山棱、莪术等也;热则寒之,大黄、黄连、枳实、麦 等也。


    饮者水也,无形之气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病则为咳、满、水泄;重而为蓄积。轻者,宜取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解醒汤、五苓、半夏、术、壳之类是也;重者三花神 等也。又一云:凡伤西瓜、冷水、羊乳寒湿之物白术(二钱) 川乌(二钱) 防己(一钱) 丁香 甘草(各五分)凡伤羊肉、湿面湿热之物:白术 连(一钱) 大黄(二钱) 甘草 以上二证,腹痛白芍药(一钱);心下痞加枳实;腹胀加浓朴;胸中不利加枳壳;胸中寒加陈皮;渴者加茯苓;腹中闷加苍术;及体沉重加酲术。大抵伤冷物巴豆为君,伤热物大黄为君。


    张论饮食不消,分贫富而治之。富者乃膏粱太过,以致中脘停留,胀闭痞隔,酸心,宜木香导饮丸主之。贫者饮食粗,动作劳,酒食伤之,以致心腹满闷,时吐酸水,宜进食丸主之。又重者,证太阳伤寒,止脉沉,宜导饮丸治之。


    又论留饮,蓄水而已,虽有四有五之说,止一证也。夫郁愤而不伸,则肝气乘脾,脾气不濡,亦为留饮。肝主虑,久不决则饮气不行;脾主思,久则脾结,亦为留饮。乘困饮水,脾胃失衰不能布散,亦为留饮。饮酒过多,胞经不及渗泄,亦为留饮。渴饮冷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


    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发燥,久则成痰。在左胁同肥气;在右胁同息贲。上入肺则喘;下入大肠则泻;入肾则涌水;在太阳为支饮。皆由气逆得之。故湿在上者面浮目黄;在下者股膝肿满;在中者,支饮痞鬲痰逆。在阳不去,久而化气;在阴不去,久而成形。宜治以导水如禹功,调以五苓、葶苈、椒目逐水为全矣。


    刘用槟榔丸 治伤之轻,饮食不化,心腹膨。


    槟榔 木香(各一钱) 陈皮(八钱) 牵牛(头)上醋糊丸,姜汤下二十丸。


    雄黄丸 治伤之重,腹胁虚胀。


    雄黄(一两另研) 巴豆(五钱生用)丸治法同心痛条下。


    瓜蒂散 吐心腹卒痛闷乱急剂。


    瓜蒂 赤小豆(各三钱)上为末,每一钱,温水下。


    枳术丸 治伤食。


    枳实(半两) 白术(一两)□闷加曲 ;滞气加槟榔、木香、青皮;伤湿热加大黄、黄连、黄芩;湿加萝卜子;热加连;伏湿痞闷加茯苓、泽泻;病后食伤加栀子粉湿面油腻加豆粉半夏;伤冷硬加草豆蔻、棱、莪术;伤水加干姜;心胃痛加宿砂、丁香;□□加人参半夏。


    解酲汤 治伤酒。


    白豆蔻 宿砂 生姜 葛花(各一半两) 木香(五分) 茯苓 陈皮(去白) 猪苓(去皮) 人参 白术(各钱半) 青皮(三钱) 炒曲 泽泻(各三钱)上为末,白汤下。


    秘方 治胸中有物恶食。


    二陈汤加白术 山楂 川芎 苍术 神曲(炒)□□□ 治留饮悬饮脉弦。又治脉伏,其人欲自利,难利,心下续筑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茯苓、桂术甘草汤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肢满目眩。


    大青龙汤 治溢饮体疼当发其汗。


    麻黄(七钱半) 桂枝 甘草(各二钱) 杏仁 石膏(鸡子大) 半夏(续加)泽泻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支饮不得息,加葶苈大枣。


    朴黄汤 治支饮胸满。


    浓朴 大黄二陈汤 小半夏汤 治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治先渴却呕,水停心下,属饮也,加茯苓。


    五苓散 治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水也,亦治停痰宿水。


    破钡丸 治五饮结为 瘕,支饮胸满吐逆,心痛大能散气。


    以拨 胡椒 丁香 宿砂 青皮 乌梅 木香 蝎梢 巴豆(去油)以青皮同巴豆,浆水渍一宿,漉出,同炒,青皮焦,去豆不用,渍浆水淹乌梅肉,炊一熟饭,研细为膏,姜汤下五七丸。


    控涎丹 治胃胸背手脚头项腰胯隐痛不忍,连筋骨牵钩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


    甘遂 大戟 白芥子(真者) 糊为丸。


    嗳气吞酸嘈杂(五)


    因胃中有火有痰。三因云:中脘有饮则嘈,有宿食则痛。


    二陈汤加南星、黄芩。治食郁有热吞酸。


    面术丸 治吞酸嘈杂。


    宿砂 陈皮 炒曲 苍术 曲丸。


    方 治吞酸湿热所郁。


    黄连(姜汁炒) 茱萸(炒) 苍术 茯苓 汤浸。


    吐清水 苍术(陈壁土炒) 茯苓(一钱) 活石(炒) 白术(一钱半) 陈皮(五分) 煎服。


    燥饮丸 治痰饮心痛。


    干螺壳(墙土上者) 苍术 曲为丸。


    木香丸 治腐气者,宿食也。


    木香 蓬术 胡椒 半夏 干漆(炒烟尽各五钱) 宿砂 桂心 青皮(三两) 附子(炮去皮脐) 山棱(醋炒) 白姜(一两)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感应丸 治同前。


    肉豆蔻 川姜 百草霜(各二钱) 木香(一两) 荜澄茄 山棱 油(各一两) 巴豆(百粒去皮) 蜡(四两) 杏仁(百粒去皮)上除巴豆、杏仁外,为末,次下别研,巴、杏和匀,先将油煎蜡溶化,倾在药内和成剂,入舂内杵千余下旋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温汤送下。


    积聚(六)


    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见,积在胸;尺中见,积在气冲;关上见,积在脐傍。左积左,右积右。脉二出,积在中央处其部。


    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名肺积。


    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胸满悸,腹中热,名心积。


    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肿寒重,名肝积。


    脉沉而急,若脊与背相引痛,饥见饱减,名肾积。


    脉浮大而长,饥减饱见,腹满泄呕,胫肿,名脾积。


    寸口沉而横,胁下及腹中为横积。


    脉小沉而实者,胸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


    脉沉而紧,若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


    关上脉大而尺寸细者,必心腹冷积。


    脉弦,腹中急痛为瘕;脉细微者为 。


    迟而滑,中寒有 结。驶而紧,积聚有击痛。


    脉沉重中散者,寒食成 瘕;脉左转沉重者,病 在胸;脉右转不至寸口者,内有肉 。


    盖积者,系于藏始终不移。聚者,系于府发痛转移,随气往来,如有坯块。


    者,系于气;瘕者,系于血。


    因外有寒,血脉凝涩,汁沫与血相搏则气聚而成积矣。


    又因七情忧思伤心;重寒伤肺;愤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困力过度入房,汗出入浴伤肾。皆藏气不平,凝血不散,汁沫相搏,蕴结成积。


    又因食、酒、肉、水、涎、血、气入积,皆因偏爱停留不散,日久成积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积。


    又有息积者,乃气息癖滞于胁下,不在脏腑荣卫之间,积久形成,气不干胃,故不妨食,病者胁下满,气逆息难,频岁不已,名曰息积。


    有肝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杯, ,连岁,中有血色。


    有心积,名曰伏梁,起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烦心,有大脓血在肠胃之外。


    有肺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如杯,寒热喘嗽。


    有脾积,名痞气,在胃脘,如盆,四肢不收,黄胆,饮食不为肌肤,其食冷物,阳气为湿蓄。


    有肾积,名贲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如豚状,上下喘逆骨痿。


    寒者热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消摩之;咸以之;苦以泻之;全真气而补之;随所利而行之。


    五积丸黄连(肝肾五钱;脾七钱;心肺一两五钱。) 浓朴(肝心脾五钱;肺肾八钱。) 川乌(肝肺一钱;心肾脾五钱。) 干姜(肝心五分;肺肾钱半。) 茯苓(一钱五分。) 人参(脾肺肝二钱;心五钱。) 巴豆霜(五分)上为末,巴豆霜旋入蜜炼为丸如桐子大,初二丸,加至微溏。又有虚人不宜攻,以蜡匮其药且久留磨积。


    肝积加柴胡(二两) 皂角(二钱) 川椒(四钱) 昆布 莪术(各二钱半。)心积加黄芩(三钱) 茯苓 桂 丹参 菖蒲(各一钱。)肺积加桔梗 天门冬 山棱 青皮 陈皮 白豆蔻(各一钱) 川椒 紫菀(各一钱半。)肾积加玄胡(三钱) 苦楝(三钱) 全蝎 附子(一钱) 泽泻(二钱) 独活(一钱) 菖蒲(二钱) 桂(三分) 丁香(五分)脾积加吴茱萸 宿砂 茵陈 芩(各二钱) 泽泻(一钱) 椒(五分)秋冬加朴一倍,减芩、连。


    服人觉热加连;觉闷乱加桂;气短减朴。


    肉积KT 砂 水银 阿魏。


    酒积神曲 麦 。


    水积甘遂 芫花 牵牛。


    食积巴豆 礞石。


    气积槟榔 木香。


    血积虻虫 水蛭 桃仁 大黄。


    涎积雄黄 腻粉。


    癖积山棱 莪术。


    鱼腥陈皮 紫苏 草果 丁香 桂心。


    寒冷成积附子 硫黄 朴。


    消块丸山棱 莪术(削坚) 青皮 陈皮(破气) 香附(开气) 桃仁 红花(治血) 灵脂(破血) 牛膝(活血) 二陈汤(开皮里膜外之痰) 石 (破痰块) 甘草 黄连(吴茱萸炒、益智子炒) 山楂(破食块)上为末,醋糊为丸,用葵根、石 、白术汤下。


    千金消食丸硝石(六两) 大黄(半斤) 甘草 人参(三两)上为细末,以三年苦酒三升,置竹筒中,以竹片三刻,先纳大黄,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膏,丸桐子大,每三十丸。可消块,不令人困。


    经验丸 破块。


    吴茱萸 黄连 木香 槟榔 桃仁 郁李仁 大承气加连、川芎;干葛煎汤,下栝蒌、贝母、半夏、黄连丸极妙。


    破痰块 苦参 瓜蒂 半夏 姜汁蜜丸。


    破茶癖 石膏 黄芩 升麻 砂糖,调末服。


    化气汤 治息积,癖于腹胁之下,腹满疼痛,呕吐酸水。


    宿砂 桂心 木香 胡椒(一钱) 甘草(炙) 茴香(炒) 丁香 青皮 陈皮 莪术(炮各五钱) 沉香(一钱)上为末,生姜紫苏盐酒调下三钱。


    散聚汤 治六聚,状如 瘕,随气上下,心腹绞痛,攻刺腰胁,喘咳满闷腹胀。


    半夏 槟榔 归(三钱) 桂 杏仁(二两) 茯苓 附(炮去皮脐) 甘草 川芎 吴茱萸朴枳壳(各一两)大便秘加大黄。


    三圣散 贴块。


    锻石(未化者半斤,瓦器炒令淡黄红,候稍减热下。) 大黄(一两,就炉微炒,候凉入桂。) 桂心(半两末,略炒,入米醋熬成膏,浓摊贴患处。)又方 大黄 朴硝(各一两) 大蒜捣膏,和匀贴之,亦妙。


    小儿奶癖 白芥子(研) 摊纸上贴。


    积聚(六)


    不治证


    脉虚弱者死。


    弦而伏,腹中有症不可转也死。不见脉也死。


    消渴(七)


    心脉滑为渴(阳气胜也)。


    趺阳浮而数,浮为气,数消谷。


    心脉微小为消瘅。


    寸脉浮而迟(浮为虚,迟为劳,卫气亏,荣气渴)。


    脉轻散者,气实血虚。


    脉洪大者,阳余阴亏。


    脉数大者、沉小者生;实坚大者死、细浮短者死、数甚者死。


    因津血不足而然也,盖火甚于上为鬲膜之消,病则舌上赤裂,大渴引饮,以白虎加参主之。火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病善饮者,自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以调胃承气、三黄汤等治之。火甚于下,为肾消,病则烦躁,小便淋浊如膏油之状,以六味地黄丸治之。


    方 黄连(末) 天花粉 人乳 地黄汁 藕汁 姜汁 蜜为膏留舌上,以白汤送下。


    参膏汤 治鬲消,上焦渴,不欲多食。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 知母(六钱) 甘草(三钱五分)上水煎,调服寒水石、活石末炒。


    顺气散 治消中能食,小便赤黄。


    川椒(一两) 大黄(四两) 枳壳(二钱) 赤芍药茴香散 治肾消小便如油。


    茴香 苦楝(炒) 五味子上为末,酒下二钱。


    珍珠丸 治白淫滑泄,思想无穷,所愿不得。


    黄柏(降火) 真蛤粉(咸补肾)上各等分,水丸,空心酒下。


    甘津甘露饮石膏 甘草(滋水) 黄连 黄柏 栀子 杏仁 知母(泻热补水) 麦门冬 全蝎连翘 白葵 白芷 归 兰香(和血润燥) 升麻 木香 柴胡(行经) 藿香(反佐取之) 桔梗上为末,舐之。


    张法神芎丸黄连(入心) 牵牛(逐火) 活石(入肾) 大黄(逐火) 黄芩(入肺) 薄荷(散热)三黄丸大黄(春秋</a>二两,夏一两,冬五两。) 黄芩(夏秋六两,春四两,冬三两。) 黄连(春四两,夏一两,秋冬三两。)神白散 治真阴虚损。


    猪 丸 治消中。


    猪 (一个) 连(五两) 麦门冬(去心四两) 知母(四两) 栝蒌根(四两)上四味入 中缝之,蒸烂,乘热于砂盆内杵,丸如坚加蜜,丸桐子大,服四五十丸。


    葛粉丸 治肾消。


    葛根 栝蒌(各三两) 铅丹(二两) 附子(炮削一两)上蜜丸,桐子大,服十丸,春夏去附。


    胡粉散 治大渴,不治肾消。


    铅丹(五钱) 胡粉 赤白石脂(各五钱) 泽泻(五钱) 石膏(五钱) 栝蒌根(三两半)甘草(炙三两)上或丸,或末,任意;腹痛减服。


    人参白术汤人参 白术 川归 芍药 大黄 栀子 泻泽(各五钱) 连翘 栝蒌根 茯苓(各一两) 桂(一两) 藿香 木香(各一两) 寒水石(一两) 活石 消石(半斤) 甘草(三两) 石膏(四两)上姜煎,入蜜少许。


    酒煮黄连丸 治中暑热渴。


    痞(八)


    因误下多将脾胃之阴亡矣。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治宜升胃气,以血药治之。


    有湿土乘心下,为虚满,若大便秘、能食,浓朴枳实主之。若大便利,芍药、陈皮主之。


    有食积痰滞,痞膈胸中,宜消导之。


    黄连泻心汤 治虚痞。


    黄连(泻心下之土邪) 浓朴(降气)大消痞丸 治湿土痞、虚痞。


    黄连(炒六钱) 姜黄 白术 半夏(各一两) 黄芩(三钱) 甘草(炙) 神曲(炒)人参(二钱) 宿砂(一钱) 木香 猪苓 泽泻(一钱) 生姜(五钱) 陈皮(三钱) 枳实(炒)有忧气结中脘,心下痞满,肚皮底微痛,加之,否则不必。


    利膈丸 治痰。


    黄芩(生一两炒一两) 黄连 南星 半夏(五钱) 枳壳 陈皮(三钱) 白矾(五分)白术(二钱) 神曲(炒) 泽泻(五钱)栝蒌丸 治胸痞,胁下逆抢心。


    栝蒌 枳实 陈皮取栝蒌穣皮末熬丸。


    胸痞切痛加栀子(烧存性) 附子(炮二两)


    肿胀(九)


    脉弦而滑者胀。盛而紧者曰胀(阳中有阴也,可下之愈。)脉浮而数(浮则虚,数则热。)趺阳紧而浮(紧为痛则坚满,浮为虚则肠鸣。)脉虚紧涩者胀(乃忧思结连,脾肺气凝,大肠与胸不平而胀。)脉浮(为风水、皮水。)脉弦而迟,必心下坚(乃肝木克脾,土郁结涎,闭于脏气,腑气不舒,胃则胀闭。)脉沉(为心下黄汗)。


    脉沉而滑(亦名风水)。


    脉浮而迟(浮热,迟潜,热潜相搏名曰沉,为水必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水走肠间。)盖水肿因脾虚不能制肾水,肾为胃关,胃关不利则水渍妄行,渗透经络,其始起也,目窠上微肿,颈脉动,咳,阴股间寒,足胫胀大,水已成矣。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气短不得卧为心水;小肠急满为小肠水;大便溏泄为肺水;乍寒乍实为大肠水;两胁满为汗水;口苦咽干为胆水;四肢重为脾水;小便涩为胃水;腰痛足冷为肾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


    风水,脉浮恶风,归之肝;皮水,脉浮不恶风,不喘渴,按之没指,归之肺;石水,脉沉而恶风,归之肾;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涎,归之脾。


    盖胀满因脾土极虚,转输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精微,隧道壅塞,清浊相混,湿郁为热,热又生湿,遂成胀满。


    又有寒湿抑遏于脾土之中,积而不散而胀,经云:藏寒生病满是也。


    又有五积痰饮,聚而不散,或宿食不化,皆成胀满。


    烦心短气,卧不安,为心胀;虚满咳逆为肺胀;胁痛引小腹为肝胀;善哕,四肢悦,体重不胜衣,卧不安,为脾胀;腰髀痛引背为肾胀;腹满胃脘痛,妨食,闻焦臭,大便难,为胃胀;肠鸣痛,冬寒飧泄为大肠胀;小腹 满引腰痛,为小肠胀;小腹满而气癃,为膀胱胀;气满于肤 然,为三焦胀;胁痛口苦,善太息,为胆胀;寒气客于肤中,鼓空空不坚,腹身大,色不变,按之不起,为肤胀;腹胀,身背大,色苍黄,腹筋起,为鼓胀。


    治法治水肿 先使补,脾气实能健运。腰以上肿,汗之;腰以下肿,宜利小便,主以参术,佐以黄芩、麦门冬。


    制肝木腹胀加朴;气不运加沉木香,使其通利为两全矣。


    外则湿肿,脉则沉细,用附子。


    又有肿痛,乃中寒也,亦加附子。


    治胀满 宜大补脾气,行湿散气,主以参术,佐以平胃、五苓;热加芩连;血虚加四物;有死血加桃仁。


    如风寒自表入里变为热胀胃满,宜大承气下之;如积痰宿食胀满,宜消导之、下之。


    又论治 肿七证:有肺气膈于膜外,营运不得,遍身浮肿,脉浮,宜调肺通气。


    有男子脏虚,妇人血虚,伤于冷毒之物成积,凝滞气道不通,腹急气喘,亦有只腹胀者,脉弦,治宜化积。


    有脾寒久年不愈,传为浮肿,且云内有伏热,因于泻利,及其热乘虚入脾,致胸腹急胀,脉数,治宜解热。


    有肉如泥,按之不起,脾土湿病也,脉沉,治宜燥脾。


    有脾虚不能制肾水,脾湿如泥,脉沉迟,治宜暖脾元、利水道。


    有伤风湿冷湿而肿,气血凝涩,脉浮缓,治宜发散风湿,有久病后浮,是气虚也。


    有妇人产后,或经后,是血虚也。其脉虚弱。


    消肿丸活石 木通 黑丑 茯苓 半夏 瞿麦 陈皮 木香 丁香上酒糊丸,麦门冬汤下。


    小胃丸 治肿。


    变水汤 治肿。


    白术 茯苓 泽泻(二两) 郁李仁(一钱)上煎,入姜汁,调四君子汤之类。


    木香散 治肿。


    木香 大戟 白牵牛(各等分)为末,三钱,以猪腰一双批片掺末,煨熟,空服。更涂甘遂末于脐,饮甘草水。


    五皮散 治皮水。


    大腹皮 桑白皮 茯苓皮 生姜皮 陈皮 木香海金砂丸 治肿。


    牵牛(生五钱,炒五钱) 甘遂(五钱) 海金砂(三钱) 白术(一两)中满分消丸 治热胀、气胀、鼓胀。


    黄芩 黄连(炒) 姜黄 人参 白术 猪苓 甘草 浓朴(各一两) 茯苓 宿砂陈皮(各三钱) 枳壳(炒五钱) 半夏(五钱) 知母(炒) 青皮 泽泻 生姜(各四钱) 炊饼丸。


    楮实子丸 治胀。


    木香塌气丸 治胀。


    萝白子(炒) 青皮 陈皮(各五钱) 草豆蔻(面裹煨) 木香(三钱) 胡椒 蝎梢(二钱半去毒)广茂溃坚丸 治胀,有积块如石,上喘,浮肿。


    浓朴 草豆蔻 归尾 黄芩 益智(各五钱) 甘草 莪术 柴胡 神曲 黄连 泽泻(各三钱) 吴茱萸 青皮 陈皮(二钱) 红花(一钱) 半夏(七钱) 桃仁 苏木 木香十水丸 先服。次服尊重丸。


    甜葶苈(炒) 泽泻(去毛) 大戟(醋炒) 芫花(醋炒) 桑白皮 汉椒 茯苓 雄黄 甘遂上为末三钱,用出丝水狗先去一边末,入五更水下,以肉压之,免恶心。


    尊重丸 治肿胀喘乏,小便涩,大府闭,虚危甚效。


    沉香 丁香 木香 青皮 陈皮 槟榔 枳实(炒) 白丑 参 车前子 苦葶苈(各四钱)青木香(四钱) 赤茯苓(四钱) 海金砂 胡椒 蝎尾 白豆蔻 活石(二钱五分) 萝白子(炒六钱) 白丁香(一钱半) 郁李仁(一两五钱)上姜汁糊丸。


    肿胀(九)


    不治证


    脉微小者死。小疾者死。虚者死。四肢逆冷脉长者死。


    荣卫俱绝,面目浮肿者死。


    腹满青筋起,为肾败者死。


    手掌肿无纹为心败死。


    脐突出为脾胃败死。


    卒肿面苍黑者死。阴囊茎俱肿者死。口张足肿脉绝者死。足趺肿膝如斗死。


    面肿黑点肺败死。


    脚跟肿肝败死。


    唇黑伤肝;背平伤心;足平伤胃;喘急伤肺。


    唇肿齿焦者死。


    有肠覃,乃寒气客于肠外与胃伤相搏,气不得荣,因而所系癖而内着,其始大也,如鸡子,至其成,如怀胎,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不以时下,为肠覃。


    有石瘕,乃寒气结于子门,子门闭塞不通,恶血当泻不去,血以留止,日以益大如胎,月事不时,此生于胞中,为石瘕,此二证生于女子,治法可导而去。


    有腹胀而且泄,乃胃寒肠热也,故胃寒则气收不行为胀,肠热则水谷不聚为泄,宜木香萸连、大黄、浓朴、茯苓、青皮。


    有痛而且胀,乃胃热肠寒也。


    有气分者,病为涎结水饮所鬲,荣卫不利,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而不仁。


    阴阳得其气乃行,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寸口脉迟则涩,迟则气不足,涩则血不足,气故涎结水饮所作,曰气分。


    有血分,妇人先经断,后病水,曰血分。既病水,后经断,曰水分。


    有结阳者,肿四肢。夫热胜则肿,四肢为诸阳之本,大便闭涩是热也,非水也。犀角、玄参、连翘、升麻、木通、麦门冬、芒硝主之。


    有胁支满或腹满痛或腹胀,亦有经气聚而不行,如胁肢满,小阳经不行也(余仿此)。


    有头肿、膺肿、胸胀,皆气不顺,有余于上。


    有身肿而冷,胸塞不能食,病在骨节,汗之安。


    胀,有胃中风、脾中寒、中湿、脾伤、肝虚、心痹、饮聚、女疸。


    小腹胀,有肾热、肠痈、三焦虚寒、女劳疸。


    面肿,有肺中风、胸中风、肺水、胃寒。


    呕吐哕(十)


    脉数故吐(汗令阳微,鬲气空虚;数为客热,不能消 ,胃中虚冷,故使吐也。)关上脉数,故吐。阳紧阴数,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然,或浮大(皆阳偏胜,阴不能配之也,为格,主吐逆,无阴则呕故也。)脉紧而滑者,吐之。关上浮大,风在胃中,食欲呕。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寸紧尺涩,胸满不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未止者,为胃反。


    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或浮而涩,浮则虚,虚伤脾,脾则不磨,朝食暮吐,名曰胃反。


    寸口微而数,微则血虚,血虚则胸中冷。


    脉小弱而涩者胃反(血不足也)。


    寸口紧而芤(紧为寒,芤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脉大而弱,噎鬲(气不足也)。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关上紧而滑者,蛔动。


    盖呕吐因胃口有热,膈上有痰。亦有寒气客于肠胃,故痛而呕也。


    哕(吃逆也),因胃中虚,鬲上热,亦有痰水满塞而哕者,必心下坚痞眩悸。


    李论 三者皆因脾胃虚弱,客气寒之,加之饮食所伤,治宜二陈汤加丁香、藿香、姜汁主之。


    痰饮必下之导之。


    火者,二陈汤加芩连降之。


    刘论 吐有三,气、积、寒也。


    上焦吐者,皆从于气。脉浮而洪,食已暴吐,渴欲食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而胸发痛,治宜降气和中。


    中焦吐者,皆食,从于积。脉浮而匿,或先吐而后痛,或先痛而后吐,治宜毒药行积,木香、槟榔去其气。


    下焦吐者,从于寒也。脉沉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宜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


    治方安胃散 治呕吐哕胃寒所致。


    茱萸 草豆蔻 人参 苍术(各一两) 甘草(炙) 黄 (二钱) 川归(一钱半) 升麻(七分) 柴胡 丁香 陈皮(五分) 黄柏(五分)呕吐痰涎痰饮为患,加二陈汤。


    二陈汤加黄连、栀子(炒)、姜汁、香附 治痰呕吐。虚加苍术。


    桔梗汤 治上焦热气所冲。


    半夏面(二两) 陈皮 茯苓 枳壳(炒) 浓朴(制各一两) 白术 桔梗(一两五钱)上煎调槟榔木香末一钱。


    荆黄汤 治前证甚者。


    荆芥穗(一两) 人参(五钱) 甘草(炙) 大黄(三钱)上调下槟榔木香末二钱,大府燥结加承气。


    清镇丸 治前证头痛、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 黄芩(七钱半) 半夏 甘草(一两半) 人参(五分) 青黛(二钱半)姜汁炊饼丸。


    紫沉丸 治中焦积气相假,故吐而哕。


    半夏曲 代赭石 乌梅 宿砂(各三钱) 杏仁(去壳皮) 沉香(一钱) 木香(一钱)槟榔(二钱) 丁香(二钱) 陈皮(五钱) 术(一钱) 白豆蔻(五分) 巴豆霜(五分另入)醋糊丸米大,姜汤下五十丸。


    木香白术散 治前证腹中痛,是脾实击强,宜和之。


    木香(一钱) 白术(五钱) 半夏曲(一两) 槟榔(二钱) 茯苓(五钱) 甘草(四钱)上浓煎,芍药姜汤下,无积者宜之。


    附子丸 治下焦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五钱) 巴豆霜(一钱) 砂(五分另研)上黄蜡丸,桐子大,每二丸,以利为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闭。


    呕吐哕(十)


    三因论六证


    寒 因胃寒伤食,四肢厥冷,脉弱,宜四逆汤。(又云,今吐先觉咽酸,然后吐食,脉滑小者,是伤寒汗下过多,食久反吐,亦属于冷也。


    热 食入即吐,烦躁,脉数,柴胡汤下主之。(又云:闻谷气则呕,药下则吐,关脉洪,亦属于热,宜凉药。)痰 昔肥今瘦,肠间有声,食与饮并出,宜半夏人参汤。(又云:痰食脉沉伏,宜吐之。)食 因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朝食暮吐不消,宜养胃汤。


    血 因瘀蓄,冷血聚于胃口,忧怒气攻,血随食出。宜茯苓汤。


    气 胃者阳明,合荣于足,今随气上逆,心膈胀满,呕吐却快,宜人参茱萸。


    哕 有二证,胃中虚甚,鬲上热也,陈皮竹茹汤主之。


    陈皮 竹茹 人参 甘草痰则半夏汤主之;呕而心下痞,半夏泻心汤;呕吐病在鬲上,猪茯苓汤;干呕而利者,黄芩半夏汤;胃反,吐而渴者,茯苓泽泻汤;呕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汤;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无奈,姜汁半夏;食已则吐者,大黄甘草汤;先吐却渴,为水停心下,五苓主之;有伤寒瘥后呕者,当去余热;有酒呕者,当解酒;有脚弱脾疼而呕者,根据香港脚治;有中毒而呕者,解毒治之;有怀孕恶阻者,从痰治。


    有漏气 病则身背热,肘臂挛痛,其气不续,鬲间厌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由上焦伤风开其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 生芦根 葳蕤 竹茹 陈皮 甘草 茯苓 参术有走哺 病者下焦实热,大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前方内去竹茹、麦门冬,加知母、石膏、黄芩、山枝。


    有人恶心吐虫数条后,乃屡作,服杀虫药,吐虫愈多,六脉皆细,此非虫也,乃藏寒而虫不安矣。


    有人呕,饮食皆不进,治呕愈呕,此胃风也。


    呕吐哕(十)


    不治证


    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


    脉紧而涩者难治。


    趺阳脉浮,胃虚不食,恐怖,死;宽,缓生。


    噎膈(十一)


    脉涩小,血不足。大而弱,气不足。又脉同胃反。


    盖因脉虚火起,气虚火炽,血液既耗,肠胃津涸,传化失宜。或因痰隔,妨碍升降,气不交通,皆令食而复出也。大概因津血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入亦不多,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进,难尽入胃,良久复出,曰膈,即翻胃也。大便秘如羊屎,小便热,各虽不同,病则一也。三阳结,谓之膈(三阳,大肠、小肠、膀胱也。)小肠结热则血脉燥;大肠结热则后不通;膀胱结热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前后闭,必反而上。


    治宜润血降火解结。牛羊乳、韭汁、竹沥、童便、蜜(润燥),姜汁(去秽,)甘蔗汁(解酒毒),气虚以四君子为君,血虚四物为君。或加桃仁、红花,驴溺(防其生虫)。


    三因有五噎五膈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


    忧噎者,遇天阴冷,手足厥冷不能自温。


    劳噎者,气上鬲,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攻背痛。


    思噎者,心怔忡,喜忘,目视慌慌。


    食噎者,食无多少,胃中苦寒痛,不得喘息。


    忧膈者,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


    思膈者,中脘逆满,噫则酸心,饮食不消,大便不便。


    怒膈者,胸膈逆满,噫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


    喜膈者,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痹引背,食少。


    恐膈者,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中逆冷雷鸣绕脐痛,不能食。


    有人血耗,便如羊屎,病胃反半年,脉涩不匀,先服六君子汤,加甘蔗汁、附子、大黄、童便。便润,服牛乳愈。


    跌坠(十二)


    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李论 凡治恶血归内,归于肝经,胁痛自汗,宜破血行经。


    张论 坠堕便生心HT ,痰涎发于上也,治宜三圣散,吐痰壅。


    神应散 治瘀血大便不通。


    大黄(酒浸一两) 桃仁 红花 栝蒌根 穿山甲(炮炙二钱) 归(三钱) 柴胡(引经)麝(透)热酒下。


    紫金丹 治折伤骨节疼痛。


    川乌(炮二两) 草乌(炮一两) 自然铜( 淬) 禹余粮(淬各四两) 威灵仙 骨碎补金毛狗脊 麝 没药 红娘子(各二钱半) 木鳖子(去壳) 五灵脂 黑丑 防己 地龙乌药 青皮 陈皮 茴香(各一钱半)上醋糊丸,桐子大,酒下十丸。


    杖打闪肭痛,皆同血滞证,可下之,凡忍痛则伤血,余同上治。


    中毒(十三)


    脉微细者死。


    续随子 五倍子 甘草上茶清下一二碗,取吐,治中药毒。


    板蓝根(四两) 贯众(一两去土) 甘草 青黛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青黛为衣,治食毒物。


    局方解毒丸 治中药甚者,大戟吐之。


    有人用肉豆蔻、宿砂、甘草为末,入大戟、麝香、五倍、细茶服之,能大吐下。


    癫狂(十四)


    脉大坚疾者癫病。沉数为痰热。虚弦为惊。


    盖因痰者,乃血气俱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视听言语皆有虚妄,宜吐之。


    因火者,乃火入于肺气主鼓舞,火传于肝,循衣摄空,胃中大热,治宜降火。


    因惊者,惊则心血不宁,(心者神之本),积痰郁热随动而迷乱心神,有似邪鬼。


    治宜先吐之,而后以安神丸主之,佐以平肝之药,胆主惊故也。治法,痰则吐之,以三圣散。火则降之,承气汤。惊则平之,安神丸。


    总治 黄连 辰砂(降火) 栝蒌 南星 半夏(行痰) 川芎(平肝) 青黛 柴胡局方妙香丸 治洪长伏三脉诸痫狂者,令水浸服之。


    李和南五生丸 治弦细缓三脉诸痫狂者。


    癫狂(十四)


    不治证


    脉沉小急实者死。


    虚而弦急者死。


    循衣缝者死。


    身热手足冷者死。


    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


    脱阳见鬼;脱阴目盲。


    惊悸(十五)


    肝脉惊暴,有所惊骇。惊生病者,其脉止而复来(目睛不转,呼吸不能,气促,)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


    寸口脉紧,趺阳脉浮,胃气则虚,是为悸。


    趺阳微而浮,浮为胃虚,微则不食,此恐惧之脉,忧迫所作也。


    盖因血虚,肝生血,无血则木盛,易惊,心神忤乱,气与涎结,遂使惊悸,血虚宜朱砂安神丸;气涎心郁在心胆经,宜温胆汤。忪悸在心脾经,因失志气郁涎聚,宜定志汤。


    小儿惊搐涎潮如死,乃母胎时受怖,为腹中积热,宜坠涎镇火清心也。


    朱砂安神丸 治血虚惊悸,凡血虚则木火盛也。


    朱砂(一钱另研) 黄连(一钱半) 甘草 地黄 川归(五钱) 炊饼丸。


    温胆汤 治心胆怯,易惊。


    半夏 竹茹 枳实 陈皮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寒水石散 治因惊,心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饮。


    寒水石( ) 活石(水飞各一两) 甘草 龙脑(少许)上热则水下,寒则姜汤下。


    三因论悸 有悸然而心筑筑动,有惊悸忪悸,痰饮闭于中脘,其证短气、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外有肝痹、肺 。心中虚寒亦似惊也。


    治惊悸癫痫狂妄,大率痰宜吐之,火则下之,血虚宜补血、平木降火。


    疝(十六)


    脉寸口弦紧为寒疝(弦则卫气不行,不行则恶寒。)寸口迟缓为寒疝(迟为寒,缓为气,气寒相搏故痛。)脉沉紧豁大者为虚。脉滑为疝。急为疝。搏为疝。见于何部而知其藏所病。


    盖病全在厥阴肝经。有因湿热在经,抑遏至久,又感外寒,湿热被郁而作痛,或大劳则火起于筋,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本经。


    凡火郁之甚,湿气便盛,浊气凝聚,并入血隧,流于肝经,为寒所束,宜其痛甚。


    有因痰饮食积,流入厥阴,聚结成核。


    有因痰血结于本经。


    有因本经虚或寒,然肝经与冲任督所会聚于阴器,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缓挺不收,盖木性速急也。


    丁香练实丸川归(酒洗) 附(炮去皮脐) 川楝子 茴香(各一两以酒三升煮尽焙干作入下药) 丁香木香(五分) 蝉蝎(十三个) 玄胡(五钱)上同为末,酒糊丸,梧子大,酒下百丸。


    参术丸 治虚疝脉豁者死。


    人参 白术 栀子 香附秘方 治诸症。


    枳实(止痛) 山栀 茱萸 山楂 橘子(以上去核积) 桃仁(去瘀血) 川乌(同栀劫痛) 桂枝(止痛不定用之) 青皮 荔核(湿则加之)仓卒散 治寒疝入腹,心腹卒痛,小腹膀胱气绞,腹冷重如石,自汗。


    山枝(四十个烧半过) 附(一个炮) 一方有乌无附酒煎下二钱。


    神应散 治诸疝此方能散气开结。


    玄胡 胡椒 或有茴香酒煎二钱。


    牡丹丸 治寒疝,心腹刺痛及血。


    川乌(炮去皮尖) 牡丹皮(各四钱) 桃仁(炒去皮尖) 桂(各五钱) 青皮 俱为末,蜜丸,酒下。


    桃仁汤 治 疝。


    桃仁(如泥) 茱萸 桂枝 青皮 枳壳 槟榔 木香 山棱 莪术 蒺藜 海藻 茯苓任意加减服。


    治 要药苍术 南星 半夏 白芷(散水) 川芎 枳实 山楂应痛丸 治败积恶物不出,结成疝痛不忍。


    阿魏(二两醋和乔麦面裹,火煨熟) 槟榔(大者两个,刮空入滴乳香满盛,将刮下末和乔麦面裹,慢火煨。)为末,入KT 砂一钱、赤芍药一两,同为末,面糊和丸,梧子大,盐酒下。


    雄黄散 治阴肿大如斗,核痛。


    矾(一两) 雄黄(五钱) 甘草(二钱半) 煎洗。


    张论有七疝寒疝 因寒水湿处使内过多,囊冷结硬如石,阴jing不举或控睾丸而宜温剂下之。


    小疝 因醉使内汗出,遇风寒湿气,聚囊肿痛如水晶,搔出黄水,小腹按之作水声,宜逐水。


    筋疝 因房劳及邪术所使,阴jing肿,或溃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挺不收,或白物如精,或茎痛,痛极则痒,宜降火下之。


    血疝 因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结为痈脓,名便痈,宜和血。


    气疝 因怒气而胀,怒罢则散,宜以疝气下之。


    孤疝 状如仰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出囊中,宜逐气流经之剂下之。


    疝 因湿得之,重如升斗,不痒不痛,宜去湿之药下之。


    三因有四 气 因七情藏气下坠,阴 肿胀急痛,易治。


    水 同 疝。


    肠 因房劳过度,元藏虚冷,肠边 系不收,坠入囊中,上下无定,此难治。


    卵 因劳役坐马,致卵核肿胀,或偏有大小,上下无常,亦难治也。


    茎挺长(湿热也),小柴胡加黄连;有块加青皮;外服用丝瓜汁调五倍子末服。


    香港脚(十七)


    脉浮弦者风,濡弱者湿,洪数者热,迟涩者寒,微滑者虚,牢坚者实。结则因气,散则因忧,紧则因怒,细则因悲。


    盖因湿为之,南方之人,当风取凉,醉以入房,久坐湿地,或履风湿毒瓦斯,血气虚弱,邪气并行腠理,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脾虚,虚则弱,病发热。四肢酸疼烦闷者,暑月冷湿得之,四肢结持筋者,寒月冷湿得之;病胫肿小腹不仁,头痛烦心,痰壅吐逆,时寒热,便溺不通,甚者攻心而势迫,治之不可后也,此壅之疾,壅未成当宣通之,调以苍术、川柏湿类药也。壅既成,当砭恶血,而后治之。攻心香港脚,乃血虚而有湿热也,治宜四物加柏。筋转疼者,乃血受湿热也,治加桃仁芩连;有痰积流注者,加姜汁竹沥南星也。北方之疾,因潼乳络醇酒之湿热下注,积久而成肿满疼痛也,治宜下药泄越其邪。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胁不利,身疼 肿。


    羌活 黄芩(酒) 甘草(炙) 茵陈(酒炒) 川归(各五钱) 人参 苦参(酒洗)升麻 干葛 苍术(各二两) 知母(酒洗) 防风 泽泻(各三钱) 猪苓 白术(各一钱半)上煎服。


    羌活导滞汤 治前证便溺阻隔,先以此药导之,后食前方及治北方。


    羌活 独活(各五钱) 防己 川归(各三钱) 大黄(酒煨一两) 枳实(麸炒三钱)秘方 治湿热。


    生地 黄柏(酒炒) 白术 防己 川芎 槟榔 苍术(盐炒) 犀角 甘草 木通热加芩连;痰加竹沥、姜汁;热时加石膏;便实加桃仁;溺涩加牛膝。


    食积流注苍术 黄柏 防己 南星 川芎 白芷 槟榔 犀角 牛膝 血虚加龟板。


    除湿丹 治诸湿。


    陈皮(二两) 大戟(炒两半) 黑丑(炒三钱) 甘遂 槟榔 赤芍 灵仙 泽泻 葶苈(各一两) 乳香(另研) 没药(各五钱)上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加至百丸,温水下,忌湿面。


    华佗</a>论自内,忧思喜怒,寒热邪毒之气,注于脚膝,状类诸风,谓之香港脚也。


    自外,风寒暑湿皆有不正之气,中于脚膝,谓之香港脚也。治法曰:实则利之,虚则益之,六淫随六法以发之,七情随六气以散之。


    三因论 乃风寒暑湿毒瓦斯袭之也。风则脉浮;寒则脉紧;湿则脉细;暑则脉洪。表则脉浮;里则脉沉。风则痛;湿则重;暑则烦;风则行。随其所中何经络而治,如头项腰脊痛,太阳经也,宜麻黄、羌活类。余以类推。


    香港脚(十七)


    不治证


    入心则谬妄,呕吐食不入,眠不安,左寸乍大乍小乍无者死。


    入肾则腰脚俱肿,小便不通,呻吟目额皆黑,冲胸而呕,左尺脉绝者死


    虫(十八)


    蚀阴肛,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尺脉沉滑寸白虫。盖因湿热之生,脏腑虚则侵蚀。


    集效丸木香 鹤虱 诃子(煨) 芜荑(炒) 乌梅 附(炮去皮脐) 干姜(一两) 槟榔(一钱) 大黄(二钱) 或加黄柏、川连蜜丸,陈皮醋汤任下。


    化虫丸 虫即化水。


    硫黄(一两) 木香(五钱) 蜜陀僧(三钱) 附(一个炮去皮脐)将附为末,用醋一升煮膏入药,和匀,丸绿豆大,荆芥、茶清下二十丸。


    秘方 治吐虫。


    黑铅(炒成灰) 槟榔为末,米饮下。


    又鸡子炒蜡尘(治寸白虫) 又川椒(治虫)上并酒糊丸。


    痔漏(十九)


    皆因风热燥,归于大肠也。


    秘方 凉血为主。


    四物汤(凉血) 黄芩(凉肠) 枳壳(宽肠) 槐角(凉血生血) 升麻秦艽白术丸秦艽(去芦) 皂角仁(烧存性去皮,各一两) 归尾(酒洗) 桃仁 大黄(各一两)白术 泽泻(五钱,渗湿) 枳实(麸炒,泄胃,五钱) 地榆(三钱止血)上面糊丸,梧子大,空心汤下百丸,以饭压之。


    气滞加槟榔木香;湿热胜加黄柏。


    又云: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


    苍术泽泻丸苍术(四两) 泽泻 枳子(二两) 皂角仁(烧) 地榆(一两) 饭丸。


    脉痔血 自肛门,另作窍出。


    乌头(炮去皮尖) 连(各一两) 丸服。


    又 荆芥 槐花 石菖蒲(各一两) 丸服。


    酒痔 黄连(酒浸酒煮) 酒丸饮下。


    痔血不止 检KT 根(灰空心下)。又干丝瓜一枚,连皮子烧存性,酒下二钱。


    又方 耳接 川归(一两) 黄柏(二两) 乌龟(一个酒煮干为度,日干为末,)蜜丸皂子大。


    皂角散 治痔漏脱肛。


    黄牛角腮(不切) 蛇蜕(一条) 穿山甲(七片) 皂角(一枚)上并切,瓷瓶泥固候干,先以小火烧烟出,方以大火 红,出冷,研细。胡桃酒下,临睡分出虫五更却以酒下二钱。


    洗 五倍子 朴硝 桑寄生 莲房 先熏后洗。


    又 天仙子 荆芥 蔓荆子 小椒 煎洗。


    敷 木鳖子 五倍子 末敷肿处。


    又 麝香 脑子 朱砂 研入生田螺内,待成水抹头不拍遍以干收为度。


    又 好蜡茶细末,入脑子同研,津调纸花粘贴除根,后方贴之:白矾(枯二钱、生二钱) 乳香(三钱) 真香 俱同研为膏纸花贴。如便秘,当归枳壳汤下三黄丸。


    又 木槿花(阴干或叶) 专封痔口能干。


    腐痔核(化为水) 硼砂(火 ) 轻粉 芦干石( ) 或加信石( ) 以朴硝洗净,辰砂敷外四围,点核上。


    肠风塞药 芦干石( 便淬) 牡蛎粉脱肛洗方 理省藤 桑白皮 白矾 煎汤洗。


    疮疡(二十)


    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其邪深在内,故先疏通,以绝其源。


    脉浮大数, 肿在外,当先托里,恐邪入于内。


    脉不沉不浮,内外俱无证,知其在经,当和荣卫。


    浮者宜行经,黄芩、黄连、连翘、人参、木香、槟榔、泽泻、黄柏,在上半加枳壳。


    沉者,里,疏通脏腑,利后,用前药中加大黄,痛当归、黄 止之。


    缓者,身重当除湿。


    大者心脉有热。


    弦者,眩运,当去肝风。


    涩者,气滞血虚。


    弦细为膀胱寒水,小便溺多,宜泻寒水。


    盖疮疡诸症,皆营(营运也)气偏盛,助火邪而生,湿热相搏,肌肉败坏而为脓,故从虚而出经络也,如太阳经从背而出,少阳虚从鬓而出,阳明虚从髭而出,督脉虚从胸而出。微湿则痒,热甚则痛,又甚则痛,血虚则痛甚。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逆而不行,其原在经。)湿气外伤,害人皮肉(皆营气之下行也,其在外盛则内行。)膏梁之变,足生大丁(皆营气逆行,凝于经络,其原在里,发于表。)治法 外者宜辛凉发之,通圣、凉膈、解毒是也。内者,宜苦寒下之,三黄、玉烛是也。中者,宜调经凉血等是也。


    肿疡宜解毒下之,溃疡宜托里补之。


    如显经宜加通经之药。


    夫邪气内搐肿热,宜砭射之也。气胜血聚者,宜石而泄之。


    疮家呕吐有二,凡肿疡年壮谓伏热在心,宜降其火。如溃疡年老谓虚,宜大补之。


    内疏黄连汤 治呕吐 ,发热,脉沉而实,肿哽色不变,根深,脏腑秘涩。


    黄连 芍药 川归 黄芩 栀子 薄荷 桔梗 木香 槟榔 甘草 连翘便秘加大黄。


    复煎散 治肿 于外,根 不深,脉浮,邪气盛则必侵于内,宜托之。


    地骨皮 四君子汤 桂 川归 芍药 黄芩 防风(二两) 黄 防己(一两) 热加黄连上以苍术一斤,水五升,煎至半,去滓入药煎服。便秘加大黄。


    黄连消毒汤 治一切疮疽背脑。


    黄连(一钱) 黄芩 黄柏 地黄 知母(四钱) 羌活(一钱) 独活 防风 本 归尾桔梗 连翘(四钱) 黄 人参 甘草(三分) 苏木 泽泻(二分) 防己(五分)千金内托散 治痈疽使气血先实则脓如推出也,即前方加大黄、五加子。


    验方 有人五十,形实,背生红肿,近骨下痛甚,脉浮数而洪紧,呕食。正冬月。


    又 有妇七十,好酒形实,脑生疽,脉急切涩。


    大黄 人参(各酒炒一钱)又 麻黄 桂枝(冬月用之) 附子(脉紧用之) 黄柏(酒炒) 栝蒌 甘草节羌活 青皮 半夏 人参 黄 姜煎又 初生一切疮疽发背服之而效,云能下死血。


    大黄 甘草 辰砂 血竭 酒下。


    解毒丹 治一切发背痈疽、金石毒,散肿消毒,轻者可服。


    紫背车鳌大者,盐泥固制, 红出火毒,甘草膏丸,甘草汤下;外用寒水石 红,入瓮沉井中,腊猪脂调敷。


    一方以轻粉为佐;又方以灯草为佐。


    三生散 治漫肿光色,附骨痈,如神。


    露蜂房 蝉蜕 头发上等分,烧存性,三钱研细酒下。


    清凉膏 治发背。


    川归 白芷 木鳖肉 白芨 黄柏 白蔹(一两) 乳香(研) 腻粉(少粉) 白胶(少许) 丹(五两) 麻油(十两)煎如法,曾用五灰膏敷一宿,待恶肉腐以刀去之,却以绵蘸香油扭干覆之,待好肉如岩 状,方可收口,收口用乳香、没药、龙骨、白蔹等。


    丁疮刘方乌头尖 附尖 蝎梢 雄黄(一钱) KT 砂 蜈蚣(一双) 粉霜 轻粉 麝香乳香(五分) 信(二钱半)上俱为末,先破疮出血了以草杖头用纸带入于内,以深为妙。


    丁疮李方归尾 没药 乳香 白芨 本 杏仁 黄丹 蓖麻 粉霜 巴霜 木鳖 麻油桃柳条煎如法。


    丁疮 毒瓦斯入腹,昏闷不食。


    紫花地丁草 蝉蜕 贯众(五钱) 丁香 乳香 温酒下二钱。


    疔 状初发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呕则危。


    乳香散 治疮口大痛。


    寒水石( ) 活石(各一两) 乳香 没药(各五分) 脑(少许) 末掺口上。


    雄黄散 治恶肉不去。


    雄黄(一钱) 巴豆(一个去皮) 乳香 没药(少许)上另研极细,和匀上肉。


    木香散 治久不收口。


    木香 槟榔 川归(一钱) 黄连(二钱)末掺之。


    出剩骨血竭草罨之自出。


    又青橘叶 地锦草上二味杵成膏,先洗疮口净用土牛膝内入孔中。


    治漏疮剩骨 远志 金银花 甘草 黄 (酒煮)


    瘰(二十一)


    因食味之浓,郁气之积,曰毒、曰风热。实者易治,虚者可虑。


    夫初发于少阳,不守禁戒,延及阳明。盖胆经主决断,有相火而气多血少,治宜泻火散结。虚则补元气,千金散主之;实则泻阴火,玉烛散主之。


    化坚汤升麻(一钱) 葛根(五分) 漏芦(足阳明) 牡丹皮(三钱去留血) 生熟地黄(各三分)连翘(一钱) 黄 (护皮毛,生血脉) 芍药(三分) 桂(散结,寒因热用) 柴胡(八分)黍粘(消肿)羌活 独活 防风(散结) 昆布(软坚) 广术 三棱(削坚) 参腹胀加朴;气不顺加木香、陈皮;便秘加大黄。


    大黄汤大黄(煨) 皂角刺 甘草煎服,以麝香、栝蒌仁敷之。


    周用火针刺核,即用追毒膏,点苎线头上,内针孔。


    又杜牛膝粘敷其上,一日一易,脓将尽。


    又用生玄参、地榆、活石,寒水石、大黄等末缚其疮。又同白厄菜、墨斗草同敷其上。又用寒水石、朴硝、大黄、木香、槟榔、龙骨末收口,后又用竹茹,亦长肉。白膏药收后,红不退,用 窠敷。如已溃久不收口,用铁烙,香油灯烧,烙其腐尽,根据前治。


    去瘰 毒皂角子(五两) 大黑豆(一升) 甘草(一两) 青叶汁(一斤) 煮汁,可常食,不过二斗。


    瘰 (太阳经少阳经。)瘿(在隐僻处。)结核(按之走痛。)劳瘵结核(耳后连有数介,或聚或散。)耳后项上生块核 五倍子 香白芷 末蜜调敷。


    有人用雄黄、砒、乳香三味,入米粽内捻饼, 瘤,自能开腐。


    肺痿肺痈肠痈(二十二)


    脉数应当发热而又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脉数而虚,咳唾涎沫,为肺痿。


    脉数而实,或滑,咳而胸隐隐痛,为肺痈。


    脉紧而数,脓为未成;紧去但数,脓为已成。


    脉滑而数,小腹坚满,小便或涩,或汗或寒,为肠痈。


    设脉迟紧聚,为瘀血,下血则愈。


    设脉洪数,脓为已成。滑为实,数为热,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败浊,甚者腹胀转侧闻水声。


    肺痿 热在上焦,其病多涎唾,小便反难而数,大便如豚脑,欲咳不咳,咳出干沫,唾中出血,上气喘满,或燥而渴,寸口脉数而虚,按之涩。


    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人参(一两) 姜(三片) 枣(三枚) 同煎。


    肺痈 乃风伤于卫,热过于荣,血为凝滞,蓄热痈肺,其病咳唾脓出,口燥胸中隐隐痛,喘满不渴,唾沫腥臭,时时振寒,吐出米粥,寸口数而实,按之滑。


    小青龙汤 治肺痈先解表之邪也,此治肿疡之法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喘不得卧也。


    葶苈炒黄,研丸弹子大,水三升入枣先煎二升,入葶苈煎至一升,顿服之。


    先进小青龙三服后,进此。


    桔梗汤 治咳胸满,唾如米粥,当吐脓血。


    甘草 桔梗 水煎。


    苇叶汤 治咳有微热烦,胸心甲错,此治溃疡之法也。


    苇叶(二升切) 薏苡仁(八两) 栝蒌仁(八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煎服。


    秘方 栝蒌仁连穣一个煎服。


    肠痈 乃湿热所为也。


    薏苡仁(七分) 附(煨削) 败酱(各二分) 散,治肠痈腹皮急,身甲错,如胀,本无积聚,身无热,脉数者是,水煎服之。


    大黄牡丹汤 治肠痈未成脓,可下之。


    大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芒硝(二两) 瓜子(一升) 桃仁(五十个) 水煎顿服。


    云母膏 有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脉滑数,腹皮急,脉当沉细,今反滑数,以此下之。


    云母膏丸梧桐大,百丸,阿胶烊入,酒下之,下脓血为度。


    囊痈 乃湿热下注也,浊气流入渗道,因阴dao亏,水道不利而然,脓尽自安。


    当归甘草防风汤 李方治便痈。


    桃仁承气汤 张方治便痈。


    便毒方 胡芦巴(末服) 又川楝灰(亦好。)乳痈奶房 因浓味,湿热之痰停蓄膈间,与滞乳相搏而成。


    又有怒气激其滞乳而成。


    又儿口吹嘘滞乳而成。


    盖乳房为阳明所属,ru头为厥阴所经。凡病皆阳明经也,深者为岩,治宜疏厥阴之滞,清阳明之热,行汗血、散肿结。


    石膏( 清阳明) 青皮(疏厥阴) 桦皮(烧) 白芷 栝蒌皮(消肿) 甘草节(行血)蜂房 气郁加台芎、香附,葛根(引经)上姜酒饮。


    又方 大黄 天花粉 川归 甘草节(一两) 栝蒌子 穿山甲(陈壁土炒各一两半)酒丸。


    骨疽 因浓味及酒后涉水后,寒攻,热邪深入髀枢穴左右,痰积瘀血相搏而成附骨疽。


    方 苍术 川柏 青皮(行) 虚加牛膝 姜汁(辛散) 甘草 发不动加麻黄冬加桂 夏加芩又 防风通圣去芒、黄,入生犀角末、浮萍末,治骨疽。


    附骨疽与白虎飞尸历节皆相似历节走注不定;白虎飞尸,按之亦能作脓;着骨而生附骨疽,痛,按之无益。


    内疽 因饮食之火、七情之火,相郁而发,在腔子而向里,非十肠胃肓膜也,以其视之不见,故名之曰内,治宜四物加凉剂。


    师云:有人性急味浓,左胁下一点痛,每服热燥之药,脉轻则弦,重则芤,知其痛处有脓,因作内疽治。


    瘿状 多着肩项,如坚硬不可移,名石瘿。皮色不变,名内瘿。赤脉交络,名血瘿。筋脉露结,名筋瘿。随忧怒消长,名气瘿。


    瘤状 随气凝结,有骨脂脓血肉口疮 焰硝 硼砂 含口不开,醋磨南星敷涌泉穴。


    饮酒入口糜 导赤散 五苓散风寒结绝阳气,声不出 半夏(一两) 草乌 桂(各一钱) 煎服。


    赤口疮 白矾(飞) 没药 乳香 铜绿 末掺。


    白口疮 雄黄 没药 乳香(各一钱) 轻粉(五分) 巴豆 末掺。


    唇紧燥裂生疮 青皮(烧灰) 猪脂调敷。夜卧头垢亦可。


    口疮痛 五倍子(一两) 黄柏(蜜炙) 活石(各五钱) 铜绿末掺。


    又白蔷薇根汁嗽之。


    有小儿口疮不食 以矾汤浸脚上半,顿宽;用蜜炙川黄柏(炒) 僵蚕同为末,敷之,立下乳而安。


    脚足上生毒疮 蜜佗僧 黄连 俱末敷。


    又杜牛膝盐KT 。


    又旱莲草即墨汁草也,以盐KT ,以桑白皮打细作饼盖,干则易。


    又无名异,又黄柏末、龙骨末敷。


    阴疮 腊茶 五倍子(等分) 腻粉(少许) 同敷。


    又雄黄敷。


    手痴疮 皂角 轻粉 枯矾 黄连 黄柏沙疮 塌地藤(烧灰敷。)恶疮 霜后凋残芭蕉叶干末,香油调敷,油纸掩。先洗,用忍冬藤、金丝草、葱、椒煎。


    又松上白蚁、黄丹(各烧黑),香油调敷,外有油纸掩上,日易,后用龙骨为末,掺口上收肉。


    又黄丹、香油煎,入朴硝抹上。


    金丝疮 如绳线巨细不一,上下至心即死,可于疮头刺之出血后,嚼萍草根涂之安。


    疡家不治证


    斑疹(二十三)


    川归 甘草 吴茱萸 陈皮 地黄治痘不透 紫草 红花子 芍药 川归 胡妥子 煎服。


    剪刀草汁调原蚕砂敷之又猪心血,调片脑成膏,以紫草茸汤化,无脑以辰砂代,敷之;治斑疮倒靥。


    又论 自吐泻者为吉,谓邪出也,治宜消毒解火;大便不利,当微利之。


    身温者顺,身凉者逆,切忌热药。


    又当分气血。虚而补之。云恶血留于命门,待气虚血虚脾虚相火生焉,其证呵欠嚏喷,足冷寒热。气虚四君子主之,血虚四物汤主之。


    吐泻少食为里虚 陷白倒靥灰白为表虚。


    不吐泻能食为实 宜解毒芩连是也,实而更补,必结痈疽。


    解毒方 丝瓜仁(单方亦可) 升麻 芍药(酒炒) 甘草 唐球 黑豆 犀角 辰砂


    斑疹(二十三)


    不治证


    黑陷耳尻热者死;斑痘疹喘者死;凡丹从四肢入腹者死。


    小儿科(二十七)


    脉小,大便赤青飧泄,手足温者生,寒者难已。


    小儿一十六岁前,纯阳为热多也。肝只有余,肾尚不足,肠胃尚脆,饮食难化,食则为痰为积。其病有四:曰惊、曰疳、曰吐泻。其原有二,曰饱暖。


    张皆归之湿热,常以牵牛、大黄、木通、以治小儿诸病。


    惊 热痰主急惊,当泻,降火下痰丸(养血药作汤下。)脾虚主慢惊,用补。朱砂安神丸(参术汤下)。生人血研辰砂、蝉蜕,治急慢惊风。


    疳 因土湿(或积或虫。)黄连(炒二钱) 胡黄连(去果子积五钱) 阿魏(去肉积醋煮) 神曲(各一钱五) 丸如米大。


    一方加芦荟、胡黄连、神曲、麦 、使君子、肉果(半两,)木香、槟榔(二钱,)糊丸治虫积、一切疳。


    啼 因肝热。


    黄连(姜汁炒) 甘草 竹叶 煎服。


    吐泻 因脾虚,食积痢。


    炒神曲 苍术 活石 芍药 黄芩 白术 甘草 陈皮 茯苓上下保和丸。


    又 胡黄连 黄连 芜荑 神曲(炒) 山楂 青皮 陈皮 芦荟 丸服。


    血痢 三黄丸


    小儿科(二十七)


    不治证


    头发上逆者死。


    汗出不流者死。


    陷胸唇干目直视者死。


    口气冷,掌冷者死。


    身强头低者死。


    便门肿起作坑者死。


    鼻干黑燥者死。


    肚大青筋,爪甲黑,舌出切牙,鱼口气急皆死。


    啼不作声,或作鸦声,或忽然大叫作声,皆死证。


    妇人胎产(二十八)


    脉平而虚者乳子。


    心脉洪大而滑,肺脉微而不浮;肝脉微横不绝皆妊。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搏者,逼近于下。别者,别出于上,气和血调,阳施阴化,谓之有子。)少阴脉动甚者,妊子(少阴脉,心脉也。)尺中按之不绝者,妊子。


    三部浮沉正等,按之无绝者妊。


    寸微关滑,尺数流利,往来如雀啄者妊。


    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是三月也;重手按之不散,但实不滑者,五月也。


    男女法左沉 实 疾 大者为男,纵者主双。


    右沉 实 疾 大者为女,纵者主双。


    注云:纵则横也。


    离经脉一呼三至,曰离经;沉细而滑曰离经;尺脉转急如切绳曰离经。


    脉浮,腹痛引腰脊,为欲生。


    妊三月而渴,脉反迟,欲为水分,复腹痛者堕。


    妊五月、六月,脉数必坏,脉紧必胞漏,脉迟必腹满而喘,脉浮必水坏肿也。


    妊六七月,脉弦发热恶寒,其胎逾腹,腹痛小腹如扇,子藏闭故也,当温之附子。


    妊六七月,暴下水斗余,必倚而堕。


    妊七月、八月,脉实大牢强,弦者生,沉细者死。


    妊月足,身热脉乱者吉。


    新产 脉沉小滑者生,实大弦急者死,焱疾不调者死;新产得热病,脉悬小,四肢温者生,寒清者死;新产因伤寒中风,脉实大浮者生,小急者死。


    脉微涩为无子;弦大为无子;皆血虚气弱故也。


    漏血下赤白,日下数升,脉急实者死;紧大者死;迟者生;虚小者生。


    寸关调如故,尺绝不至者,月水不利,引腰绞痛,气积聚,上抢胸胁也。


    脉得浮紧当身痛,不痛腹鸣者,必阴吹。寸口浮而弱(浮为虚,浮短气弱有热而无血,)趺阳浮而涩(浮气满,涩有寒,)少阴弱而微(微少血,弱生风,)胃气下泄,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以发煎导之。


    少阴滑而数,阴中必疮。


    少阴脉弦,白肠必挺核。


    少阴脉浮而紧,紧则疝瘕,腹中痛,半产而堕伤,浮则亡血,绝产恶寒。


    少阴浮而动,浮为虚,动为痛,必脱下。


    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


    胎堕 因虚而热四物汤 四君子汤 加阿胶 乌梅 桑寄生 黄芩 治胎常转动无时,下血疼痛。


    枳壳(麸炒) 川芎(各一两) 熟地(二两) 糯米(二合) 姜枣金银同煎,治伤胎。


    转胎 因血虚有痰。


    其状胎满逼胞,致小便不利,尿出不知时。


    胎满逼胞者,盖因痰,胎避而下。又因血气不足,不能升举,四物加活石、贝母,有痰加二陈汤,甚者服药后探吐。


    恶阻 因痰血相搏,二陈汤加减主之。


    胎妇腹胀 因脾虚有热而气不利。


    枳壳(炒) 白术 黄芩治气急胎惊,两胁膨胀,腹满连脐,急痛,坐卧不宁,睡惊。


    四君子汤 加茯苓 木香 川芎 川归 麦门冬胎水 即肿满,俗名子肿。因冷湿。


    川归 芍药 茯苓 白术 陈皮(每四钱) 用鲤鱼修理水煮熟,去鱼,以汁盏半,姜入药同煎至七分,空心服。


    胎妇寒热 小柴胡去半夏。


    胎痛 因血少。


    四物加香附、紫苏(能安胎)。


    子悬 即胎凑上心腹,胀满而痛,因胎气不和也。


    大腹皮 紫苏 陈皮 白芍 川芎 川归(酒洗各一两) 人参 甘草(各半两) 姜葱白 煎服。


    又治临产惊恐气结,连日不下。


    心痛 因宿寒搏血,血凝其气,气与血并。


    玄胡(醋炒) 川归 陈皮 酒糊丸。


    又方加桂、赤芍药、蒲黄、木香、乳香、没药。


    又方 五灵脂 蒲黄(醋炒) 醋汤下即失笑散。有寒加桂,有热加栀子,气加木香、枳壳,虚加川芎、川归(祖按上二方治心痛则可,有胎则忌,或可施之产后心痛者。)子烦 病若烦闷,因二火为之。


    麦门冬 黄芩 茯苓 竹叶 煎服。


    一方加人参、防风。


    胎漏 胶艾汤治胎动不安下血,或胎奔上刺心短气,及治顿仆,四物加胶艾。


    无故下血,腹痛不甚,或下黄汁。


    用野苎根(炒一两) 金银(各五钱) 水酒各一盏煎。


    坠跌压触,胎动腹痛下血。


    用缩砂炒透,末之酒下。


    胞漏下血 用生地黄末,酒下。


    一方加白术、地黄、枳壳、芩,汤下,治血虚有热胎漏。胎漏下血,用芎、归,水酒煎服探之。若不损则痛止,或动已损则逐下。


    宿有风冷,胎痿不长,动伤易致损坠白术 川芎(一两) 川椒(去口炒七钱半) 牡蛎( 五钱) 酒下。


    腹痛加芍药。心下痛加川芎。


    川归 川芎 芍药 干姜 酒下。


    又方 治恶露不散,脐腹坚胀。


    川归 川芎 牡丹皮(一两) 玄胡 桂 蜜丸。


    阴脱 乃气血下溜。


    四物 黄芩(一两) 皮(烧存性五钱) 牡蛎( 二两) 升麻 饮下。


    又 硫黄 乌贼骨(五钱) 五味子(一钱) 末掺患处。


    又 蛇床子(炒) 热布裹熨之。


    阴肿桃仁 枯矾 五倍子 等分末敷上。


    诸淋白茅根(一两) 瞿麦穗 茯苓(五钱) 蒲黄 桃胶 活石 甘草(一钱) 子目(十个烧) 葵子 人参(各二钱) 石首鱼脑骨(二十个烧)上姜、灯心、木通汤下。


    虚烦人参 川归 熟地 麦门冬 桂 芍药论凡产间临月 未诞者,凡有病,先以黄芩、白术安胎,然后方用治病药。


    发热及肌热者,芩、连、参、 主之。


    腹痛者,宜白芍药、甘草。


    感冒者,根据解利治之。


    凡产后诸病 忌用白芍药,宜黄芩、柴胡。


    内恶物上冲胸胁者,宜大黄、桃仁。


    血刺痛者,宜当归。


    内伤发热者,宜黄连。


    渴者宜茯苓,忌半夏。


    喘嗽去参,腹胀去甘草。


    产后身热血证,一同伤寒,若伤寒当有痛处,脉弦而迟宜解伤寒;血虚者无痛,脉弱而涩,宜补其血。


    酒煮当归丸 治一切虚证下脱,脉洪大无力,按之空虚不鼓,此中寒之证。


    川归(一两) 茴香(炒五钱) 附(炮) 良姜(各七钱)上四味锉,以酒一升半,煮至酒尽,焙干。


    黄盐(炒) 丁香 苦楝 甘草(各五分) 蝉蜕(三钱) 柴胡(二钱) 升麻 木香(一钱) 玄胡(四钱)上九味,同前酒煮四味,俱末,酒煮面糊丸,空心醋汤下。


    固真丸 治带久不止,脐腹冷痛,目中溜火,此皆寒湿乘其胞内,肝经伏火也。


    白石脂(一钱烧赤水飞研) 白龙骨(二钱此二味枯涩) 干姜(炮泻寒水四钱) 黄柏(五分引用) 柴胡(一钱本经) 芍药 虚加人参 黄上末,面糊丸,空心下,血竭将枯加葵花、郁李仁。


    红葵丸 治白脓带下,此肠胃有脓也,脓去尽自安。


    葵根(一两) 白芷(五钱) 赤芍 枯矾(二钱半)上蜡丸米饮下。


    又 黄荆子(炒焦,米酒下,亦治白带白浊。)


    妇人室女搐搦(二十九)


    凡妇人无病,一旦忽感手足搐溺,痰涎壅塞,精神昏愦,不省人事,似痫非痫也。此肝为病也。妇人乃血虚七情感而生风;室女乃血实七情感而生热。


    带(三十)


    因湿热结于带脉,津液泛溢,入小肠为赤,入大肠为白。


    又云:热者血也,血积多日不流,从金之化,即为白淫,治宜同湿证,以十枣、禹功导水降火流湿之剂主之。


    脉浮恶寒不治。


    因痰积流下渗入膀胱,宜升宜吐,调以半夏、茯苓、陈皮、苍术、白术辈。


    肥人多湿痰海石 半夏 南星(治痰) 黄柏(治湿热) 苍术(燥湿) 活石(流湿热) 川芎(升之) 椿皮(湿之) 香附(调气) 风痛加牛膝。


    瘦人多热黄柏 黄连 活石 椿皮 川芎滑者加龙骨、赤石脂;滞者加葵花;血虚四物汤。


    小胃丸 治湿热带下,下之后,以苦楝丸调之。


    苦楝(酒浸) 茴香(炒) 川归(各一钱)酒糊丸,桐子大,酒下。


    腰腿痛加四物、羌活、防风;虚甚加参 、甘草、白芍药。


    经水(三十一)


    血为气引而行,血未来而先有病,皆气之患也。血来而后有病者,皆血之虚也,有血之热者。


    将来作疼 乃气实也。桃仁 红花 香附 连。


    不及期者 乃湿热也。四物加连。


    过期有二 一者血少也,芎归参汤,紫黑成块乃有热也,加连;二者多痰,二陈汤加苍术、香附、川芎,肥人多痰也。


    闭而不行 乃虚而热。


    来而成块 乃气之滞。


    错经妄行 乃气之乱。


    经脉不行有六血生于心,忧愁思虑则伤心,心气停结故血闭不行,左寸沉结,宜调心气、通心经;使血生而自通。


    或因堕胎,或产多,其血先少,而后不通,此血枯也,脉两尺弱少,宜生血。


    血为气滞,结而成块,日渐增长,宜攻之。


    久盗汗,致血干枯而经不通,宜补血,是汗出于心,血生于心。


    久患潮热则血枯燥,盖血为热所消,治热退则血自生。


    脾胃不和,饮食少则血不生。血者,饮食所化。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


    崩漏(三十二)


    因热。因虚。由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脉洪数而实,先见寒热往来,心烦不得眠卧,宜大补脾胃,升举气血。


    由心气不足,其火大炽,旺于血脉之中,形容似不病者,此心病也。四物汤加镇坠心火之药,补阴泻阳。


    由肾水真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是气血俱脱,为大寒之证,轻手其脉数实,举手弦紧或涩,皆阳脱也,阴火亦亡,或渴,皆阴燥,宜温之、补之、升之。


    方 防风 羌活 升麻 柴胡 川芎(一钱升阴散火) 黄芩 黄连 黄柏 知母(五分凉血泻相火) 川归(五钱) 黄 (补血凉血)胃客寒心痛,加草豆蔻、神曲;气短加参 术;冬寒加麻黄、桂枝;久不止加胶艾;血气俱脱,大寒证加附子、肉桂,干姜。


    治本 四物。


    虚加参术;热加芩连;寒加姜桂。香附行气。


    治标 白芷汤调棕榈灰 五灵脂(亦治) 鹿角灰 蒲黄(炒黑亦治) 凌霄花发灰用荆芥四物汤下大妙。


    脏腑病及各部所属药性(三十三)


    肝病 则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 戾,胁痛呕泄,令人善恐。


    虚则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筋挛节痛,爪甲枯青色,善恐,脉沉细而滑。


    实 则胁下痛,寒热,心下坚满,气逆头晕,颈直背强。


    川芎(臣同上) 五味子(臣温同上) 茯神(君) 益智(臣安心气) 人参(君定心) 炒盐心实脾病肺病 左 胁痛,心胁满分小腹不可转反侧寒清于中,咳逆 溏,嗌干、面尘、脱色,丈夫 疝,妇人小腹痛。


    虚则语嘶,用力掉颤,少气不足以息,耳聋咽干,咳喘,鼻清涕,恐怖,脉沉缓。


    实 则胸膈满,上气咳逆,咽不利,鼻口亦张,饮无度,痰粘,肩背痛,脉不上不下。


    肺绝 口似鱼口,气出不快,唇反无纹,皮毛焦,三日死。


    又 鼻开而黑枯,足满,泄不觉,喘而目直,喘急短气,大肠绝,泄则无度,六日死。


    悲伤肺 为气消,阴缩筋挛,肌痹脉痿,男为数溲,女为血崩,酸苦辛泣则臂麻。


    肺虚主 面色恍白,咳嗽涎唾,瘦瘁,气促,口无味,怯寒,喉痹,唇反,无色,饮食胸痞不快。


    钟乳粉(君,补肺虚) 紫石英(温补肺) 白茯苓(君,益肺气) 丹砂(臣寒温补)白术(臣补肝) 磁石(君同上) 桑寄生(臣补) 茯神(臣补) 款冬花(臣补益气)人参(末入) 山棱(末入)肺实主 面赤唇焦,头皮四肢痒,痰涎胶粘,咽喉痛,或颈肿皮肤热疮,或发作寒热。


    当归(臣利肺气) 升麻(臣寒泻肺气) 木香(君通同上) 桔梗(臣同上) 贝母(臣解同上) 石膏(臣寒利胃气) 百合(臣退肺壅下痰) 桑白皮(臣泻肺气) 款冬花(臣利肺气) 紫苏子(臣退肺气) 紫菀(君降肺气) 青皮(臣止肺气) 枳实(臣通三焦热)牛蒡子(臣转肺气) 荆芥穗(臣凉肺气热) 赤芍药(臣) 诃子(末入止大府) 黄芩(末)大肠冷虚 肠鸣泻痢,呕逆,手足冷。


    肉果(君温暖止大肠泄) 白果(君温暖脾胃温大肠) 诃子(君温止泻) 人参(君寒暖胃润肠) 白术(固元阳和气) 扁豆(臣生气止泄) 茯苓(君暖胃止泄) 桂(君热和脾胃,温大府) 良姜(臣热,暖胃和肠)附子(君热壮胃暖肠胃气) 吴茱萸(臣生气止吐)肾虚 盗汗,梦齿脱落,余病同前虚条。


    肉苁蓉(君壮阳道益精) 阳起石(君强肾) 牛膝(君补肾壮阳) 石斛(君壮肾)磁石(君平补虚益肾气) 熟地(君平同上) 巴戟(强阳益肾) 菟丝子(君补肾冷) 乌药(君益肾) 天雄(君壮肾气) 益智(君温暖肾虚冷) 青盐(臣补肾) 附子(少阴行经暖壮阳道末入) 桑螵蛸(臣强壮阳道) 猪肾(君温补益肾) 海狗肾(君补暖益肾) 雀卵(臣助阳道) 蛇床子(臣温强阳) 白茯苓(君补虚损添精) 黄柏(末入) 知母(末入)肾实主 耳痛,头皮肩项肿,及脚心痛,腿漆生疮,腰肿,或鲜血目热泪,小便涩痛。


    郁李仁(臣寒降肾气) 蒺藜(臣转肾气) 金铃子(臣退肾热) 地骨皮(臣导肾气)槟榔(臣泻肾气) 青木香(同上) 车前子(臣利小便,除肾绝,降肾气) 防风(臣益肾,治皮肤痒) 枳壳(臣降肾气) 青皮(臣寒同上) 牵牛(疏导肾气) 桑白皮(臣利肾气)黄柏(臣降肾气) 地龙(臣凉益肾水)膀胱寒热 小便淋涩或尿血。


    石苇(臣平利水道) 瞿麦(臣退小便热) 芍药(臣利水道) 川归(臣平,疗便痛溺血) 青皮(臣导水府) 葱(臣清小便) 木香(臣利小便血) 车前子(臣寒利小便溺)灯草(臣通小肠) 京山棱(臣利小便) 黄芩(臣寒利小便血) 油麻(臣寒滑小府) 冬葵子(臣治淋) 萝卜子(臣通小府) 白荠(臣同上) 生地(臣冷利小肠热) 木通(末入)祖按:药性禀定之君臣,千古之经也;立方主治之君臣,一时之权也。学人自宜会心得之。


    按:旧本系 国初时孝顺方处善浦阳戴元礼同集于洪武庚戌年三月初二日。戴元礼,丹溪先生之高弟也。今诠次成于天启辛酉年八月中秋日。 丁承祖谨识。


    音释(三十四)


    (音曷,中热也。) 鼾(希连音汗,平卧息也。)鼽(音求,病寒寒也。) (音查,壮加切,鼻上炮也。)(音宽,音坤,尻也。) (挈去区三音,腋下也。)(音附,肺附也。) (音嗔,充人切,引起也。)(音时兖切,腓肚也。) (音痴,充脂切,鸟胃也。)胗(音轸,章忍切,唇疡也,疹同。) HT (音灭,莫结反,眵也。)眄(音面,目偏合也。) (音悬,胡绢反,目摇也。)(音闰,如伦切。目动也。) 瞪(音滕,如弓直耕二切,目直视。)瞀(音茂,莫构亡角二切,目不明。) (音毛,老 目不明也。)睫(音截,子叶切,目旁视也。) 眵(音痴,充支切,目相背也。)(音谎,目不明也。) (音炽)(音纵,之用切,小儿病。) (同上。)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