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次解卷上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道经


    此本与旧本虽不同,自有义理。细而议论,别有旨趣。将来君子,勿妄移改商较也。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之一字分为三等,上道字属无为无名之大道,中道字是有形可名之道,下道字谓常行应用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


    亦分为三等,上名字是未有名之名,中名字是可呼之名,下名字谓常行应用之名。


    无名,天地始;初也有名,万物母。


    当天地未分时,为无名之始。及其清浊既分,清为天,浊为地,天覆地载,万物尽在其间,如母之养子。母犹大道也。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万物之在世也,圣人观其要妙,本从道生,复从道灭。缴犹尽也,妙犹生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有欲无欲,同出於道。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既有同,可谓玄矣。其中皆有妙用,为之又玄。世间万物,并属於此妙门而出也。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万物从妙门出后,故有五色眩目,五音聆耳,五味爽口,为美矣。殊不知五色盲目,五音聋耳,五味烂肠,斯为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世人善解施设,上至军国,下及黔黎,皆能巧立机权,日生万变,成功立事,应用无穷矣。殊不知机权先起於心,应变全劳於己,功未成而身已殂,事未立而名已丧,为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去声先后相随。


    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难必有易,有长必有短,有高必有下,有音必有声,有先必有后。相生相成,形势倾夺,唱和随逐,世之六者,苟不相舍。下文云圣人以无为为治,故免於斯。


    是以圣人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兴也而不为始,先也为而侍,侍凭於道。成功不处。夫唯不处,是以不去。


    圣人以无为而治天下,不烦言教,万物自然。万物兴而不与争先,所行倚恃於道,成功立事,不处其中。若夫不处,其功不去。


    三章


    不上贤,使人不争;


    不居贤能之上,故人不与争位。


    不贵难得之货,使人不盗;


    不积聚难得之宝货,故人无可盗窃。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情欲不起,心神不乱。


    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心适道,实腹修德,弱志顺物,强骨安身。


    常使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不为也。


    常使世人尽知,无为无欲,知后不敢不为,圣人之治世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若以无为治世,天下无不治也。


    四章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似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似常存。


    道性冲虚,用之又不盈满,根本深邃,与万物同宗。圣人禀之,天下莫及也。所以挫锐如愚,解忿守纯,和光共位,同尘浑俗,故得湛然常存於世。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圣人与大道差肩,故不为人子。大道在天地前生,圣人亦在天地前生,故称象帝之先。象帝,天地也。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草狗畜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奉天地,合道德之生成,不以仁莅物,谓百姓与万物各有自然之性也。


    天地间,其犹橐钥,


    橐,囊也,钥,管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忠。


    橐钥空虚如天地,受气愈出,谓行道也。多闻惑正见,不如守忠诚。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养也。玄属鼻,主生,为天也。牝属口,主死,为地也。鼻纳清气,口吐浊气,使联绵不绝,恬淡养神,外不入,内不出,即终身无勤劳之事。唯圣贤能修,世人罕有能行之者。


    七章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天地体道而生,任万物自生,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尸,土也故能成其尸。


    圣人后身先人,外身守道,不为万物主,故万物赖其为主也。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近也於道。


    水性体道,形质柔弱,临高就下,随方顺圆,众恶皆归,含容一切,不与物争,为万物利,故近道。


    居善地,


    随地形,势高下。


    心善渊,


    水心空虚,如道不实。


    与善仁,


    水性有仁行,善利济万物。


    言善信,


    应物如响。


    政善治,


    洗濯一切不净。


    事善能,


    青黄赤白,并从所须。


    动善时。


    顺时而动,不失其宜。


    夫唯不争,故无尤。


    如此不与物争,故无过尤。


    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度也而锐之,不可长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


    执持有为,纵得盈满,不如其止。揣度世事,得其佛锐,未是身宝。堆金积玉,得满堂屋,不可长守。倚恃富贵,但恣骄倨,必招殃咎。是以圣人成功立事,顺天道而退之。道盈虚,晦明不定。


    十章


    载营魄抱一,道也能无离。


    神曰魂,形曰魄,身如车乘,载其魂魄。抱守其一,日夕经营,使魂魄不离其身。


    专气致柔,能婴儿。


    专守元气,使其柔弱如婴兄,无有分别。


    涤除玄览,要妙能无疵。


    洗涤要妙,使无疵病。疵犹病也。


    爱人治国,而无知。


    当委大道,不俟见知。


    明白四达,而无为。


    通达四方,使契无为。


    天门开阖,而为雌。


    天门者,长养之门也。常守雌,不为雄。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圣人生长其身,畜养其身,不有其身,不恃其身,不宰伐其身,可谓玄妙之德也。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造器皿具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说无中生有也。假令造车一乘,有轮有辐有毂,当其未成车之时,心中亦有此用也。譬如埏埴,是造器皿之具,当其未成器之时,心中亦有此用也。又比屋室,当其未成门户窗牖之时,心中亦有此用也。有形之后,便成利济;无形已前,可为妙用也。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青黄赤白黑,若观外色,失其正色,是盲。


    五音令人耳聋,


    宫商角征羽,若听他声,失其正声,是聋。


    五味令人口爽,


    酸苦甜咸辛,若就其味,失其於恬淡。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捕逐物命,放荡神情,令人颠狂,生贪欲心。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金银珍宝,好之者妨人正行。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修内,为目修外,故去彼修外而取此修内。


    十三章


    宠辱荣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下,


    失意宠增。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宠辱相依,得失俱惊。


    是谓宠辱若惊。何为贵大患若身。


    五行相克,四大相侵,故为大患。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我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不有其身,不恃功名,故无大患。


    故贵以身於天下者,可托天下;爱以身於天下者,可寄天下。


    宠从辱起,患自身生。圣人宠至不喜,辱来不惧,故无大患。贵身无辱者,可托天下与之。爱身无患者,可寄天下与之。此是人君寄托天下,与圣贤共治也。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平也,听之不闻名曰希达也,博取也之不得名曰微妙也。此三者不可致诘问也,故混而为一道也。其上不皦明白,其下不忽,蝇蝇为不绝义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无状之状,无物之像,是谓忽怳物色也。迎之不见其首初也,随之不见其后终也。执古之道常行之道,以御今之有今时之事。能知古始温故,是谓道纪。


    大道不可目视耳听,博取穷诘,故混一以求之。在上位不皦白,在下位不疑忽,其义不绝,复归於道,谓之无物。是形状之状,物色之像,忽有忽无,乃号忽怳。道无初终,故迎随不见。但执古来常行之道,可御今之有为。能知自古始终,是谓道之纲纪也。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修道之士。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


    有所畏惧。


    犹若畏四邻,俨若容,


    常行敬礼。


    涣若冰将汋泮散,混若朴,旷若谷,


    谷能广大。


    沌若浊滥也。浊以静之徐清,


    滥中得理。


    安以动之徐生。


    身安后万物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若见此道,故无盈满。


    夫唯不欲盈,能弊复成。


    古来善修道之人,有玄妙深邃之事,遁迹藏名。世人不识,强作容貌,以混时俗。如冬涉川有所恐惧,如居处畏邻里,如客有礼,如冰结而散,纯质如朴,旷荡如谷,常如浊滥。於浊滥处能清,於安静处能生,又不盈满,常处弊暗,能守处其道。


    十六章


    致虚极,


    至大道域。


    守静笃厚也。万物并作兴也,吾以观其复。


    万物所归曰复。


    夫物云云,


    各有所生。


    各归其根。归根曰静,


    修道至虚极之处,乃见万物或生或灭,又见万物云云,尽有根本所归,还归於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不变易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认得其道,乃知分命谓明。见其道一也,若不知常於分上,妄有作为,是凶。言越分而行也。


    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生,


    无私自生。


    生能天,


    有长养恩。


    天能道,


    体道而行。


    道能久,


    无生无灭。


    没身不殆。


    既知其常,能容世上一切好恶曰公。至公无私,能生万物,如天与道同德,知此者终身不见危殆也。


    十七章


    太上,


    居高太上谓之太上。


    下知


    知物类情。


    有之;


    故有其道。


    其次,亲之


    能顺万物,


    誉之


    善其所生。


    其次,畏之


    畏有生灭。


    侮之。


    轻侮万物,不得其道。


    信不足,有不信,其犹贵言。成功遂事,百姓谓我自然。


    圣人睹万物纷乱,常存信贵言,成功立事,百姓不知其所由,谓是自然之道矣。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之行也,无平陂,无诈伪,无亲疏,无忠孝。大道之废也,有仁义,七义出於不平;有智慧,智慧因於为立言;有孝慈,孝慈为无敬恭;有忠臣,言主失其治道也。


    十九章


    绝圣弃知,人利百倍;


    圣人立法化人,智者设计兴利。有法则有罪,有利则有害。


    绝仁弃义,人复孝慈;


    仁能济物,义可立事,济有不济,事有不事。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巧作机权,利美天下,贼从奸生,盗因利诱。


    此三者,言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言三者不足为文法。故令有所属。别立教令,使其各有所属。


    见素抱扑,少私寡欲。


    见素,去华也。抱扑,纯质也。少私,去己也。寡欲,无忧也。使人属此四者。


    二十章


    绝学无忧。


    学有所不足,绝之守道则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诺不相离,美恶不相舍。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谓生死二途,未见之时,不得不畏。


    莽其未央。


    大道无有中央四方。


    众人熙熙,如享大牢,如春登台。


    熙熙,和乐也。大牢,事宴之属。春台,有所观瞻。


    我魄未兆,若婴兄之未孩,魁首也无所归。


    如婴儿未有分别归依也。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


    众人有为,常有余剩。圣人虚寂,如遗弃物。


    我愚人之心,纯纯。


    纯如愚人,无所见闻。


    俗人昭昭,明也我独若昏;


    俗人事明,圣人守暗。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孜孜若不及,圣人闷闷常无事。


    忽若晦,寂无所止。


    如处中夜,无所正取。


    众人皆有以,


    用也。


    我独顽以鄙。


    众人举止皆有作用,圣人守朴如顽鄙夫。


    我欲异於人而贵食母。


    众人有恢殷之心,圣人如子求食於母,言不自作为也。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大德之人能圆容一切,谓从於道也。


    道之为物,唯怳唯惚。怳惚中有物,怳惚中有像。


    道无形质,忽有忽无,於有无之间,能生物像。


    窈冥中有精,其中有信。


    窈冥,道也。有其真精,求之必应,不失信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览也终未也甫善也。吾何以知终甫之然哉?以此。


    从古至今,不勉此法,用阅诸善。圣人知诸善自然从此而生也。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屈也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曲己则事全,枉身则表正,洼浅则盈.溢,故弊则自新,少求则得多,多求则惑乱,所以抱一为法式也。


    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是则别有能,不自见则更见远,不自伐则善立功,不自矜则道理长。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曲己从物,物莫能争,古行此道,岂是虚言。事成之后,全归圣人。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


    道本无言,常贵自然。飘风,猛风也,不终一朝。骤雨,暴雨也,不终一日。天地尚不能用风雨行权,世人争以言教立事。


    故从事而道者,道得之;同於德者,德得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随从其道者得其道,随从其德者得其德,随从其失者失其道。但存其信,物无不信,谓不重言也。


    二十四章


    喘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饶无功,自矜不长。其在道曰余食馔行,物有恶之,故有道不处。


    喘谓失道也。跨,执道也。失道者不久,执道者不行也。言自见自是,自饶自矜之人,如有残吃食,如负馔而行,其有道者皆恶之。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为天下母。


    道本虚寂,无有伴党,不以晦明改节,周行天下而无危殆,煦育万物,如母养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往也,逝曰远物不及也,远曰返归也。故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四大,而王居其一。


    道生在天地之前,行在天地之后,求之则不见形,用之则有应,故强立名为大。大求不得为逝,逝求不得为远,远求不得为返。返谓却归於道,道与天地并,王皆称其大,而王还守其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地生万物,故人法之。天养万物,故地法之。道生天地,故号自然也。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佻为枝叶,重厚为根本。躁挠为民,安静为君。


    是以君子行终日不离辎重。


    谓抱道怀德,如有辎重也。


    虽有荣观台榭,燕处宫室超然。如何万乘之王国君,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道也,躁则失君。


    君若不重,则失其道,躁挠则失其位也。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迩,善言无遐适,


    无有踪迹,所在皆到,无有言教,所在皆行也。


    善计不用筹算,


    世有不策之事,筹算不到,非道莫知。


    善闭无关楗不可开,善结无绳约不可解。


    有关楗绳约者,铃可开解,以其道关结者,不可开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承也明。


    以善救不善人,总令归善。圣人不唯救人,亦善救物,此是承袭昭明之理。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善人教不善人,故称其师。不善人受教行道,故有资益於善人。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世有不为人师者,是不爱资益也。虽有其智,是大迷惑也。


    此谓要妙。


    以教人救物为要妙也。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兄。


    雄强雌弱也,守弱如蹊众流,则德不离身,使懦弱似婴儿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法也常德不贷,与也复归於无极。


    知其洁白,守其暗昧,是法式也。又不将洁白贷与人,令其同欲,自欲归於至极之理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荣自辱生,荣失归辱,不如守辱。辱如谷,受天下之恶,为德足合於质朴也。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成器之后便为朴散,有大制者不宰割天下,言官长从朴而能理也。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止也天下神器,不可为作也。为故败之,执持也。者失之。


    天下万物有盛衰,陵谷有迁变,四时如流,奇器能神不可止也。其有窃神器,逆天物,强欲为治者,是返道


    败德也。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夫物行善则恶随,行恶则善随,冷者要嘘,热者愿吹,强者恃壮,弱者授羸,未有可接,早有所隳。是以去甚,恶极也。去奢,恶华也。去泰,恶骄也。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兵用讨不庭,以道治天下者,四海自宾,不假用於强兵,其事自归於人主之德。还犹归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


    兴兵之后,在处伤残,田园荒废,故生荆棘。


    善者果敢也而已,不以取强。


    善为治者,果敢於道,故不敢强。


    果而勿无也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不自恣也,不衒己也,不恃功也。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物壮则老,谓之非道,早已。


    果敢於不得已,则是其道也。不於强壮果敢,谓不涉於道。言非道者,事不可也。


    三十一章


    夫佳善也好也兵者,不祥吉也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善好用兵者,谓之不吉。万物皆恶,是有道不同兵也。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左主治,右主权。。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君子以道为器,失道用兵。


    恬淡为上,故不美。


    恬淡为无征伐也。有战争则於国不为美事。


    若美必乐之,是乐杀人。夫乐之者,则不可得意於天下。


    若美用兵,是乐战争,乐战争是乐杀人,乐杀人必失天下之人意也。


    吉事军礼尚左,丧礼尚右戎丧。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国君居中,故有左右。左属阳,主治。右属阴,主杀。偏将佐邦统,右将主权变。古者以礼乐征伐,虽兴兵,常怀恻慜之心,及其胜也,哀慜焉,谓之丧礼也。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道本无名,字朴又微小,人有守之者,不被天下臣服,言不能使有道德之人也。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国君富有天下,若能守无名之大道,万物尽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天行甘泽,在处皆徧,非人力所均,言道能普也。


    始制有名,


    新造成万物也。


    名亦既有。


    成器也。


    夫亦将知止,


    万物休也。


    知止不殆。


    不见危殆。


    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万物始因道而生,生而复灭,不有其生,则不危殆。如川谷下流,往而不返,有所归也。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以智知人,不若自知。用智损心,自知明道。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以力胜人,不若自胜,自胜者强於胜人。


    知足者富,


    世财无限,己身有限,苟或知足,便是富有。


    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强行上件之事,有志於道,不失其由,可以长久。人死之后,魂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道德不亡,可谓寿矣。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其可左右。


    大道泛溢,无有涯际,不可立其左右。


    万物恃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依被万物不为主,可名於小;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於大。


    万物虽恃大道而生,名立功成,不知名属於大道。万物依大道,不恃其主,故名於小。万物终赖大道为主,故名其大也。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体道,不有其名,故成可大之名。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大道也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五音也与饵饮馔也,过客止不久住也。道出言,淡无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圣人执大道,往天下而治,人多安泰。安泰之后,皆重欢乐饮馔,乐极则哀,礼烦则乱,又以道约之。欢乐似游客所止,不久便过,不如守淡静无味之道,即用不可尽也。既犹尽也。


    三十六章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


    先以道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先以道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先以道兴也。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先以道与之。


    是谓微明。


    此为返掌之道,能用此者,事无不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有利器,不可示人。


    柔弱是水,刚强是鱼,鱼不可离於水也。利器为柔弱,治国可以示人。柔弱欲行理,道用柔弱为利器也。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定也之以无名之朴。无名朴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自正。


    大道本无为,则无所不为。王侯将有为化万物,万物被化之后,复示以浮。朴令人无为,无为则无欲,无欲则安静。王侯以安静治,则天下自然归於正道。


    道德真经</a>次解卷上竟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