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
3个月前 作者: 寇才质
古襄寇才质集
勇於敢则杀章第七十三
此章《通玄经》言:七国用兵,杀无罪之民,养不义之主,害莫大也。肆一人之意,忘海内之患,此天伦所取也,民之所雠,天之所诛。故勇於敢则杀,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网恢恢,而不失也。
勇於敢则杀,
《通玄经˙道德篇》曰:末世战国有利害之心,本有杀意,故勇於敢则杀。
勇於不敢则活。
《冲虚经</a>》曰:夫行道者,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击之不中。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而犹辱也,未若古圣人使人,虽勇不敢刺,虽巧不敢击。夫不敢者,非无其杀意也,未若圣人本无其杀意也。夫无其杀意也,未有爱利之心也,遂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不敢杀也。若然无杀意者,无地而为君,无官以为长,是天下莫不愿安利之,故勇於不敢则活。
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通玄经》曰:好勇,危亡之道,武勇以强梁死。
天之所恶,谁知其故?
《冲虚经》曰:老聃语关尹曰:天之所恶,谁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通玄经》曰:天下莫易於为善,所谓为善者,则静而无为,故为善易也。天下莫难於为不善,所谓不善者,篡弒矫诈,非人之性,故为不善难也。
天之道,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盈而益寡,鬼神之道骄溢不与。
不争而善胜,
《通玄经》曰: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明召。种黍者不获谷,树恶者无报德。
不言而善应,
《通玄经》曰:为不善於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於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不召而自来,
《通玄经》曰:夫天道,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极自然至精之感,不召而来,不去而往。
繟然而善谋。
《通玄经》曰:天道坦坦,去身不远。苟向善,虽过无怨;苟不向善,虽忠来恶。
天网恢恢,
《洞灵经》曰:禁网疏阔,则易避而难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疏而不失。
《通玄经》曰:战国勇敌者,杀戮无罪,民之所雠,天之所诛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此章《南华经</a>》言:五霸骤而语刑名赏罚,安能治人。此有知治之刑具,非知治之要道,可用刑具於天下,不足以用安道於天下矣。末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也,重为任而罚不胜也,危为难而诛不敢也。民困於三贵,饰智而诈上,犯邪而行危,虽峻法严刑,不能禁其奸。兽穷则触,禽穷则啄,人穷则诈,此之谓也。故五霸法烦刑峻,则民生诈,上多事,下多怨。求多则得寡,禁多则胜少,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清静自正。故五霸虐刑,自执罪人而杀之也。代有司杀人,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常不畏死,
《通玄经》曰:五霸严刑峻法不足以为威,杀戮不足以禁奸。
奈何以死惧之?
《通玄经》曰:法刻刑诛者,非帝王之业也,棰楚繁用者;非致远之节也。
若使人常畏死,
《通玄经》曰:五霸法烦刑峻则民生诈,上多求则下交争。求多则得寡,禁多则胜少。
而为奇者,
《通玄经□下德篇》曰:末世之民饰智诈上,犯邪行危,虽峻法严刑,不能禁其奸。兽穷则触,禽穷则啄,人穷则诈,此之谓也。
吾得执而杀之,
《通玄经》曰:古善为政者积其德,积德而民可化。今为刑暴者则生乱,乱俗,亡国之风也。
孰敢?
《通玄经》曰: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此圣人之恩也。
常有司杀者杀。
《通玄经》曰: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专行也。法度道术,所以禁君,使不得横断也。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通玄经□上仁篇》曰:鲸鱼失水,则制於蝼蚁。人君舍其所守,而与臣争事,则制於有司。臣下藏智而不用,反以事专其上。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为,则智日困而自负责,数穷於下则不能申理,智不足以为治,威不足以行刑,则无以与天下交矣。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通玄经》曰:人君喜怒形於心,嗜欲见於外,则守职者离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从风。赏不当功,诛不应罪,则上下乖心,君臣相怨,百官烦乱,而智不能解非誉萌生,而明不能照非己之失。而反自责,则人主愈劳,人臣愈佚。是以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此章《南华经》言:周学好智而无道,则天下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智多,则禽乱於上矣;钩饵网罟罾笋之智多,则鱼乱於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智多,则兽乱於泽矣;智诈渐毒,颉滑坚白鲜垢同异之变多,则俗乱於辩矣。自古及今,桀纣天下每每大乱,罪在於好智。今周学民巧难治也,而作是章焉。
民之饥,
《通玄经》曰:民有饥色,非命夭亡,饿殍而卒。
以其上食税之多,
《通玄经》曰:且民之为生也,一人踱来而耕,不益十亩,中田之收,不过四石,妻子老弱仰之以食,或时有水旱灾害之患,以奉上求,即人主愍之矣。
是以饥。
《通玄经》曰:末世贪夫暴君,涸鱼其下以适无极之欲,则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是以民饥。
民之难治,
《南华经》曰: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以其上之有为,
《通玄经》曰:后世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治。上多欲则下多诛,上多事则下多态。以学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也,难矣。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
是以难治。
《通玄经》曰:上有为也,下亦有为也。书学开民伪端,而纵之放僻邪淫,而弃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也,是以难治。
人之轻死,
《通玄经》曰:民有轻死,非命而亡,乐得不已,好求不止,刑共杀之。
以其求生之厚,
《通玄经》曰:末世暗主,求下不量其积,取民不裁其力,男女不得耕织之业,有旦无暮,君臣相疾,以奉上求,力勤财匮,是以轻死。
是以轻死。
《通玄经》曰:上好取而无量,即下贪财而无让,民贫苦而纷争生,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南华经》曰:古者上则重生,重生则轻利。后世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於谁责而可乎?责上好货不贵生也。
是贤於贵生。
《通玄经□九守篇》曰: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此章《通玄经》言:战国用兵,殚天下之财,赡一人之欲,祸莫深矣。肆一人之欲,长海内之患,此天伦所不取也,民之所雠,天之所诛。故兵强则灭,坚强者死之徒也,岂不灭矣。
民之生也柔弱,
《南华经》曰:人之生,和气聚为生。
其死也坚强。
《南华经》曰:人之死,气之散也,气散则死。
万物草木生也柔脆,
《通玄经》曰:物之生也,草木英华。
其死也枯槁。
《通玄经》曰:物之死也,草木枯朽。
故坚强者,死之徒;
《通玄经˙道原</a>篇》曰:坚强者,死之徒也。
柔弱者,生之徒。
《通玄经》曰:柔弱者,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
《通玄经》曰:欲刚者,又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守之。积柔成刚,积弱成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故兵强则灭。
木强则共。
《通玄经》曰:木强则折,革强则裂。
强大处下,
《通玄经。上德篇》。曰:老子</a>仰视屋树,退而目川,树强木则居低屋,大则材居下。
柔弱处上。
《通玄经》老子曰:树小条则居高屋,弱材则处上,譬若积薪,小者为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此章《通玄经》言:古者明君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必计岁而收,量民积聚,知育余不足之数,然后取奉,如此即得承所受於天地,而离於饥寒之患。其憯怛於民也,民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与民同苦乐,即天下无哀民。后世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古有道之君者,能养鳏寡孤独,法天济民也。
天之道,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盈而益寡。
其犹张弓乎?
《通玄经》曰:弧弓为射,非弦而不能发;天之为射,无弓必中。
高者抑之,
《通玄经□守弱篇》曰:天之道,而抑高也。
下者举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而举下也。
有余者损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有余也。
不足者与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补不足也。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有余奉不足;地之道,损高而益下。
人之道则不然,
《通玄经》曰:人君之道则不然,不同天道损益也。
损不足
《通玄经》曰:且民之为耕也,妻子老弱仰之以食,水旱灾害,税敛难输。
以奉有余。
《通玄经》曰:人主取民以奉上,求之有余矣。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
《通玄经》曰:末世贪主暴君,涸鱼其下以适无极之欲,则百姓饥寒,孰能奉不足矣。
唯有道者。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老弱孤寡为意,皆有所养。
是以圣人
《南华经》曰:古之人其备乎,育万物,泽及百姓。
为而不恃,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万物恃之以为,莫知其德。
功成不居,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万物功成不居,莫知其德。
其不欲见贤。
《通玄经》曰:圣人虚心无有也,见不足也。见不足,故能成其贤。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此章《通玄经》言:海不让潦水,以成其大;山林不让其枉桡,以成其荣;圣人不辞其负薪之言,以广其名。使言之而是,虽商夫刍荛犹不可弃也。若言之而非,虽在人君卿相犹不可用也。是非之处,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民沉溺而不忧者,君非贤主也。守职死难,人臣之职也。末世群臣效诚者稀,不用其身也。竭力尽忠者,不能闻也。是以古之圣人效法水之柔弱,含垢忍耻,受言纳谏。为天下之主者,效水纳垢也。
天下柔弱者莫过於水,
《通玄经˙道原篇》曰: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坚强者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利贯金石,强沦天下。
莫之能胜,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行不可得穷极,微不可得把握。
其无以易之。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击之无疮,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熏,淖约流循,不可靡散。
故柔胜刚,
《通玄经□上德篇》曰:老子见舌而守柔。齿坚於舌,而先毙之。
弱胜强。
《通玄经》曰:积柔成刚,积弱成强。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天下
《通玄经》曰:末世人之情性,皆好强而恶弱,好刚而恶柔,而不知失,不能柔弱也。
莫不知,
《通玄经》曰:君子察实,无信谗言。君过而不谏,非忠臣也。
莫能行。
《通玄经》曰:谏而不听,君不明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水之柔弱。柔弱微眇,故能成其高,功名自化。
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使人诽谤於己者,心之过也。言出於口,不可止於人;行发於近,不可禁於远。
正言若反。
《通玄经˙上仁篇》曰:后世有言者穷之以辞,有谏者诛之以罪,如此而欲求海内存万方,其离聪明亦以远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和大怨必有余怨,奈何其为不善也。古者亲近不以言,来远不以言,使近者悦,远者来。与民同欲则和,与民同守则固,与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末世行有召贼,言有致祸,无先人言,后人已附之。耳流闻千里者,祸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追。此劝战国和其怨,言罢兵不争,天下太平,乃为善也。
和大怨,
《通玄经˙微明篇》曰:古者和大怨,有德司契,不争为善也。
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通玄经》曰:战国无道,作难结怨,必有余怨,奈何其为不善也。
是以圣人
《南华经》曰:古之圣人其备乎,和天下。
执左契,
《通玄经》曰:阴害物,阳化物。圣人之道,依阳天下和同,依阴天下怨恶。
而不责於人。
《通玄经》曰:其怨大者,其祸深。畜怨而无息者,未尝有也。
故有德司契,
《通玄经》曰:积德成王,积石成山。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无德司彻。
《通玄经》曰:积怨成亡,积水成河。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通玄经》曰:天道无亲,惟德是与。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此章《南华经□胠箧篇》言:昔者大道至德之世,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a>、轩辕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结绳质朴,天下太平则至治矣。
小国寡民,
《通玄经˙符言篇》曰: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适。天下虽大,好用兵者亡;国家虽安,好战者危。故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洞灵经》曰:古先圣王之所以茂耕识者,以为本教也,劝民农地产也。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通玄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杀。当此之时,无利害之心,天下太平。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南华经》曰:古者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通玄经》曰:黄帝</a>之治天下,理日月之精,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辨男女,明上下,田者让畔,道不拾遗。
使民复结绳
《南华经》曰:昔者三皇之世,民结绳而用之。
而用之。
《南华经》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治</a>。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甘其食,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昼拾橡栗,甘其食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美其服,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美其服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通玄经》曰:古者其衣暖而无饰。
安其居,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巢居穴处,暮栖木上,安其居也,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通玄经》曰:古者太平,兵马足迹不接於诸侯之境,革车轨辙不结乎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
乐其俗。
《南华经》曰:古者乐其俗。《通玄经》曰:古者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乐其民俗。
邻国相望,
《南华经》曰:古者邻国相望,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鸡犬之音相闻,
《南华经》曰:古者鸡犬之音相闻,万物群生,连属其乡。
民至老死,
《南华经》曰:古者民至老死。《通玄经》曰:古者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得保命而不夭也。
不相往来。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与麋鹿共处,耕而食,识而衣,无有相害之心,不相往来,此德之隆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此章《南华真经</a>》言:古之道术有在於无为是者,老聃闻其道风而喜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老聃曰: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无为也而笑巧,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救文巧蔽也。
信言不美,
《通玄经》曰:古者大道至忠复朴,民无伪匿。
美言不信。
《通玄经》曰:后世之民知契券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小能破道,苛悄伤德。
善者不辩,
《通玄经》曰:古者大正,无为不险,故民易道。《洞灵经》曰:知而不辩谓之道,道以安人。
辩者不善。
《通玄经》曰:后世之民知书而、道衰,小辩害正。《洞灵经》曰:知而辩之谓之识,以治人。《南华经》曰:且夫辩之必不惠。
知者不博,
《通玄经》曰:古者至治,无事优游,故下不贼。
博者不知
《通玄经》曰:后世之民知数而仁衰,小成害治。《南华经》曰:且夫博之不知。
圣人不积,
《南华经》曰: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於天,通於圣,六通无为,四辟虚静,於帝王之德者,其物自为也,昧乎无不静者矣。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余,圣人慎所积。
既以与人
《南华经》曰:既以与人己愈有。《通玄经》曰: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阳不下阴,则万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
己愈有,
《冲虚经》曰:尧治天下,游於康衢,闻儿童歌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既以与人
《南华经》曰:既以与人己愈多。《通玄经》曰:王公居民上,以明道德。大人去恶就善,民不远徙。故民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少愈多。
己愈多。
《冲虚经》曰:尧喜,问儿童曰:谁教尔为此谓言乎?儿童曰:古诗也,民皆鼓腹歌谣。
天之道,
《南华经》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
利而不害;
《通玄经》曰:日出於地,万物蕃息。雷之动也,万物启;雨之润也,万物解。
圣人之道,
《南华经》曰: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人之心静也,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天下静矣。
为而不争。
《通玄经》曰:大人施行有似於道,阴阳之动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风不动,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无述。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有信。有信有真,何往不成。
道德真经</a>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