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气厥论第三十七篇
3个月前 作者: 高世栻
五脏六腑,主十二经脉,一气营运,环转不息,脏腑不和则气厥,气厥则寒热相移,寒热相移,此皆得之气厥,故帝问寒热相移,伯举而论之,终言得之气厥也。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五脏六腑,一气营运,寒热相移,由于气厥,帝故问之。
【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
脾,旧本误肝,今改。五脏之气,以肾为本。如肾藏受寒,转移于脾,脾主肌肉,故痈肿,痈肿则腠理的能外通皮毛,内合三焦,故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脾脏受寒,转移于肝,肝血凝聚,则痈肿。痈肿则筋不柔和,故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膈中。】
肝脏受寒,转移于心,心者,火也,寒逆于心则狂,申明狂者由寒气之隔于中,故曰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心脏受寒,转移于肺,则为肺消。申明肺消者,消渴欲饮,饮一溲二也。水精不布,下而不上,故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寒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肺脏受寒,转移于肾,则为涌水,申明涌水者,土虚水泛,土虚则按腹不坚,水泛则水气寒于大肠,疾行则肠鸣而濯濯有而,如囊之裹浆,此为涌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承上文移寒,而复论移热也,脾脏受热,转移于肝,肝气热则惊,肝血热则衄,故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肝脏受热,转移于心,心者火也,火烈自焚,故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心脏受热,转移于肺,膈之上,心肺也,故传为膈消,消,消渴也。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肺脏受热,转移于肾,肾主骨,骨属屈伸,故传为柔。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死不可治。】
肾脏受热,转移于脾,脾者,土也,虚则清浊不分,故传为虚肠,虚而肠,死不可治。按阴阳别论云,心之肺,谓之死阴。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肝之心,谓之生阳,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故心移寒于肺,肝移热于心,肾移热于脾,皆言其死,此之谓也。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溺,鸟去声。承上文五脏寒热相移,而论六腑之移热也。胞者,血海也。膀胱者,胞中之室。如胞移热于膀胱,热入膀胱则癃,血入膀胱则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居大肠之上,小肠受膀胱之热,不能化物而传于大肠,则膈肠不便,热气上蒸,则为口糜。糜,腐烂也。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瘕,为沉痔。】
,音伏,义同痔字,简脱今补。小肠清浊,兼收小肠受热,移于大肠,则精汁凝聚,而为伏瘕;火热下行,而为沉痔。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亦,作,下同。大肠与胃,皆属阳明燥气,大肠移热于胃,上热而燥,故善食而瘦。者,懈。土气不濡,灌溉不力,善食而瘦,又谓之食。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胃者,五谷之府。胆者,中精之府,胃移热于胆,胆受火热,精汁不布,亦善食而瘦,亦曰食。
【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瞑目。】
,音灭,余篇仿此。鼻两旁曰,鼻血曰衄。血污曰。胆藏精汁,脑为髓海。胆移热于脑,脑受火热,则两辛而鼻渊。申明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鼻渊不止,则传为衄,衄则三阳经脉皆虚,故瞑目。盖阳明之脉起于鼻中,太阳少阳之脉,起于两目也。
【故得之气厥也。】
五脏寒热相移,及六腑移热,皆由气厥所致,故曰得之气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