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女科

3个月前 作者: 怀远
    调经论


    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灵枢</a>曰。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


    任冲并伤。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为息贲者。不治。由是观之。天癸者。天一所生之水也。月事者。月属阴。其盈亏应潮汐。犹女子之月信也。任冲二脉。皆起于会阴。为经脉之海。故女子月事。以三经主之。经何以言二阳之病发心脾。则女子不月。盖二阳者。乃指足阳明而非手阳明。足阳明者。胃也。心为之母。脾为之助。胃乃水谷之海。


    病则饮食少衰。而水谷不荣。以女子心思偏执。心不生血。而月事衰少。心火偏盛。而月事暴下。脾不统血。而月事过多。脾阴不足。而月事早绝。皆谓之不月。先期过期。血崩经闭。不以时下也。其传为风消者。风属肝木。病善怒。木有余。则脾益不足。故肌肉消瘦。其传为息贲者。土不生金。心火乘之。


    故肺气喘促。而为不治之候也。明乎此而知天癸者。先天所禀之血脉。而冲任为之蓄泄。心脾者。后天所生之血脉。而阳明为之灌溉。故先天不足者。滋其肾阴。后天不足者。调其心脾。其理虽殊。而实一致。治法有能外之者哉。


    一妇人多思虑。损伤于脾。月水过多。归脾汤主之。兼郁火。先期而至。加柴胡山栀牡丹皮。


    一妇人多怒伤肝。经水或前或后。或发寒热。或内热口苦。脉弦数。小柴胡汤加当归香附。如月水衰少。四物汤加香附续断。月水过多。四物汤加香附阿胶白术茯苓。


    一妇人劳役所伤。面黄唇白。四肢乏力。经水过多。或暴下不止。补中益气汤。加阿胶珠炮姜炭。五味子。经水衰少。十全大补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一妇人阴虚火动。禀赋素弱。或骨蒸烦热。用加味逍遥散。间进六味丸。或八珍汤加秦艽条芩香附阿胶之属。


    一妇人气滞血凝。经水过期。至则腹痛。乃下焦有寒也。四物汤加吴茱萸桃仁肉桂牛膝泽兰香附。


    一妇人肥盛多痰。经行过多。六君子汤加归芍阿胶。或腰痛。八珍汤加杜仲山茱肉。


    一妇人虚寒。脾不统血。补中益气汤加姜附山茱肉。兼进八味丸加五味子。或八珍汤加阿胶蕲艾。


    一妇人心火炽甚。烦热脉数。经水过多。加味归脾汤加麦门冬。或清心莲子饮加山栀。


    一妇人临经。感冒风寒。参苏饮加减。寒热往来。名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加丹皮生地。脉不数。加当归香附。兼停食仍与内消。


    一妇人临经感气。经反凝滞。逍遥散加木香广皮香附。去白术。或入抚芎。


    一妇人临经。因饮冷水。凝结不行。平胃散加芎归。如久而不行。少腹胀痛。


    四物汤加肉桂牛膝茯苓广皮。


    一妇人受暑热。经水过多。清暑益气汤。虚者生脉散。实者香薷饮。


    一妇人饮食不运。或失饥伤饱。血暴下崩。先理中气。使食转化。后与补脾。


    一妇人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日渐羸瘦。而生潮热。慎毋以毒药通之。宜用柏子仁丸泽兰汤。


    一妇人去血过多。恶寒发热。作渴烦躁。用人参二两。枣十枚。水煎服。


    一师尼寡妇室女。乍寒乍热。肝脉弦长而出鱼际。用生地黄丸。


    附时珍月经辨李时珍</a>曰。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复有变常。而古人并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谓居经。俗名按季。有一年一行者。是谓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谓暗经。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经。而产子者。是谓盛胎。俗名垢胎。有受胎数月。血忽大下。而胎不陨者。是谓漏胎。此虽以气血有余不足言。而亦异于常矣。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绝。其常也。有女年十二十三而产子。如楮记室所载平江苏达卿女。


    十二受孕者。有妇年五十六十而产子。如辽史</a>所载亟普妻。生二男一女者。此又异常之尤者也。业医者之于此类。恐亦宜留心焉。


    归脾汤人参 白术(土炒) 茯神 黄 (蜜炙) 枣仁(炒研各二钱) 远志(甘草汤净焙) 当归(各一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龙眼肉(七枚)


    姜枣水煎。加柴胡山栀牡丹皮。名加味归脾汤。


    逍遥散白术(土炒) 茯苓 当归 白芍药(酒炒) 柴胡(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姜水煎。加山栀牡丹皮。名加味逍遥散。


    八珍汤人参 白术(土炒) 熟地黄 当归 茯苓(各一钱) 白芍药(酒炒一钱) 川芎(五分) 炙甘草(三分)


    姜枣水煎。


    四物汤当归(一钱) 熟地黄(一钱) 白芍药(酒炒一钱) 川芎(五分)


    水煎。


    六君子汤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半夏 陈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姜枣水煎。


    清心莲子饮黄芩 人参 麦门冬 莲肉 柴胡 地骨皮 车前子(焙各一钱)


    水煎。


    柏子仁丸柏子仁(焙研) 牛膝(酒拌) 卷柏(各半两) 泽兰 续断(酒炒各二两) 熟地黄(三两)


    为末。入地黄膏。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泽兰汤泽兰(三两) 当归(酒拌一两) 白芍药(酒炒一两) 甘草(五钱)


    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生地黄丸生地黄(一两酒拌杵膏) 秦艽 黄芩 柴胡(各五钱) 赤芍药(一两)


    上为细末。入地黄膏。加炼蜜少许。糊丸。每服三十丸。乌梅汤下。日进二服。


    卷之四 女科


    带症论


    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因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客热郁抑。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是为白带。资生经</a>载一妇。患带下。有为灸气海未效。次灸带脉穴。


    在两胁季肋下一寸八分。有鬼附耳云。昨日灸亦好。只灸我不着。今灸着我。我去矣。遂愈。


    刘宗浓曰。带下多本于阴虚阳竭。营气不升。经脉凝涩。卫气下陷。精气积滞于下焦奇经之分。蕴酿而成。以带脉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属气。赤者属血。多因醉饱房劳。服食燥热所至。亦有湿痰流注下焦者。肾肝阴淫湿胜者。或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思慕无穷。发为筋痿。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也。或余经湿热。屈滞于少腹之下。或下元虚冷。子宫湿淫。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发中兼补。补中类利。燥中兼升发。润中兼温养。


    或温补。或收涩。诸例不同。亦病机之活法也。


    带下一症。素问</a>归于任脉。明堂归于带脉二穴。子和扩而充之。以带为约束诸脉。而会合冲任督诸经。郁热淫溢。皆由带脉渗漏而下。可谓原委灿然矣。而宗浓则本阴虚阳竭。及诸病机治法。至详且悉。比之丹溪专重湿痰。子和单主湿热。则悬绝也。然男子遗精之外。有赤白浊。女子崩漏之外。


    有赤白带。而带独重于浊者。以女子七情偏胜。抑郁为多。绵绵而下。无休止也。须察其五脏之偏甚。所感之虚实。或清或补。或升提下陷。大抵虚多而实少。热多而寒者。亦不乏也。故子和所论者寻其原。而宗浓所列者尽其变。至立斋以带分五色。则又推展言之耳。


    一崩带向以崩为肝虚有火。而血不能藏。带为脾虚有湿。而气不能摄。然带症而面青脉弦。多郁怒者。能不调其肝乎。崩症而面黄脉弱。多倦怠者。能不补其脾乎。则又在于临病变通矣。


    一带症元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加酒炒椿根皮最妙。真阴亏者。六味地黄汤加酥炙鹿茸。兼肝火。加味逍遥散入椿皮。或八珍汤加椿皮。


    作丸亦胜。内热者加黄芩香附。半产者入杜仲阿胶。


    一带证肥人多因气虚有痰。瘦人多因血虚有火。未有不从调补而愈者。


    若专主痰火。则失之矣。每见久而不止。去之过多。必致少腹重坠而痛。


    肌肉消瘦。虚症毕见。骨脉为枯矣。以是知带之为物。精血所摄。所云湿热者。乃言现症之标。而实本冲任带所至。焉可不求其原而治之哉。


    治验


    一儒者内室。素患带下。时作时止。后因过劳。带遂不止。腹重坠。疼痛异常。


    余以补中益气汤。加肉苁蓉山茱肉杜仲牡蛎粉。数剂得减。后以八珍丸加苁蓉杜仲椿根皮。调理而愈。


    一女子带下半载。肌肉憔瘦。余以补中益气汤加酒炒椿根皮。三四十剂。


    以六味地黄丸相间服之。带遂止而肌肉亦长。乃愈。


    补中益气汤人参(一钱半) 黄 (蜜炙一钱) 白术(土炒一钱半) 甘草(炙三分) 当归(一钱) 陈皮(八分) 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姜枣水煎。加椿根皮一钱半。酒炒。腰痛。加杜仲山茱肉肉苁蓉。头风。加本白芷各三分。湿热。加苍术黄柏各五分。泽泻七分。


    卷之四 女科


    妊娠论


    女子之有娠也。构精于肾。受先天之气以成。资养于脾。根据后天之气以长。


    则是肾与脾者。为始终生成之本也。而治之者。独不专重二经。必始于清火而终于理气。则胎气得安而母气得健者。此何以故。殊不知天非此火。


    不能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盖男女构精。俱藉此命门之火。种于无形之先。而精血聚合。结于有形之后。此虽肾阴为主。而冲任厥阴之脉。皆资养于胞。而其火独上冲而逆。所以女子重身。呕恶阻味。月事不以下。盖冲脉之血海衰。而胞络之火炽。任脉之宗气弱。而阳明亦不能独旺。素问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故当百日之内。亟亟补土而食反不下。往往清火平逆而反得安也。迨四五月来。饮食渐入。母气日衰。母气既衰。则不能约束于胎而胎气寝大。必需白术健母之气。条芩益子之阴。加以陈皮利其气。而胎始得安。又如子烦者。心火也。子嗽者。


    肺火也。子悬者。肝火也。子肿者。脾火也。均宜麦冬条芩桑皮紫菀生地知母之类。随症选用。未有不从内热所致。进而七八月。母气愈弱。母血亦亏。


    又必须八珍兼补气血。及阿胶条芩陈皮香附缩砂之属。且固且利。则母气健旺。而胎虽长。约束有制。盖母之气血有以运之。则不致胎气滋大。母反不得展舒也。迄九十月矣。此时气血必欲补。而胎气又必欲利。盖气血不补。无以为生育之藉。而胎气不利。未免有难产之虞。故丹溪谓八九个月内。服达生散数贴甚好。盖达生散中。用大腹皮为君。使气疏达于母腹之中。营运于胞胎之外。又以紫苏陈皮佐之。参术归芍。补而不滞。有热则加黄芩。烦躁则入生地。滋养阴血。始终不为火所销铄。而分娩之时。犹有虑其不易产者。吾未之闻。即或受胎以及弥月。间有外邪乘袭。七情所伤。


    当分轻重缓急。以固胎为主。兼以解利。随症施治。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若无故而诛伐之。又岂有不殒者哉。


    一妊娠恶食。客曰阻恶。经云女子重身。百日恶味。且妊娠一二月。足厥阴少阳脉养之。厥阴少阳。属木。有火。善呕。妇人性又易怒。肝木有余者多肝欲收。故喜食酸物。丹溪治一妇呕逆不止。服参术反甚。以抑青丸投之。遂平。盖此意也。一方用藿香浓朴茯苓炙甘草广皮竹茹。有热加黄芩山栀。血虚加当归芍药。气虚加人参白术。或均入半夏。俗谓碍胎。盖千金方每用之。及汤泡油焙亦可。


    一妊娠三四月。手少阴太阳脉养之。少阴太阳。属火。丹溪曰。火能消物。造化自然。故有三四月而堕胎者。必于滋补中兼清火。有患子悬者。胎上抢心。用条芩香附末各二钱调服即安。


    一妊娠五六月。足太阴阳明脉养之。太阴阳明。属土。胎盗脾气以自养。则土益虚。束胎丸为安胎圣药也。血虚加归芍。气虚加人参茯苓甘草。漏胎加阿胶。


    一妊娠七八月。手太阴阳明脉养之。太阴阳明属金。主气。八珍汤加黄芩阿胶杜仲之类。或入紫苏陈皮以利其气。


    一妊娠九十月。足少阴太阳脉养之。此时受气将足。宜预服达生散及独参汤。补助真气。胎自易产。人参补肺气。金生水而少阴益得力矣。


    一妊娠子烦。用麦冬知母茯苓黄芩。子肿。用五皮饮加白术车前条芩枳壳。随症加减。子嗽。用门冬紫菀桑皮知母桔梗竹茹。有血加阿胶。其外感嗽者。仍与解利。


    一妊娠外感疟痢。呕吐泄泻。俱用常法。但不可峻利。及损胎气耳。


    一妊娠七情所伤。及饥饱劳役。仍用补中归脾逍遥等汤加减施治。


    一妊娠转胞小便不利。用升提兼补气血。如肝经郁热。小柴胡汤加山栀生地木通。如子宫下脱。亦属肝火。兼升兼清。乃效。


    一妇人素有虚寒。即怀娠不可寒凉者。仍须温补。或过服寒凉。恣啖生冷而成病者。亦须以热药挽之。不得拘于常例也。


    半夏汤 治妊娠阻恶不食。


    半夏(一钱汤泡七次) 茯苓(一钱) 紫浓朴(五分姜制) 炙甘草(三分) 广皮(一钱)


    (内热)条芩(一钱) (胃寒)藿香(一钱) (或加)人参(一钱)


    竹茹一团。姜三片。熟砂仁末七分。水煎。


    束胎丸白术 条芩 广皮各等分。为末。水发丸。虚者人参汤下。多怒者砂仁汤下。


    知母汤 治子烦。


    知母(一钱) 麦门冬(一钱) 竹茹(一团) 广皮(七分) 炙甘草(三分) 茯苓(一钱)


    灯芯二十根。姜一片。水煎。


    紫菀汤 治子嗽。


    紫菀茸(一钱) 桑白皮(一钱) 桔梗(七分) 麦门冬(一钱) 前胡(六分) 茯苓(一钱) 广陈皮(七分) 炙甘草(三分) 阿胶珠(一钱)


    姜一片。水煎。


    黄芩汤 治子悬。


    黄芩 香附(便制)


    各等分。为末。水调二钱服。


    大腹皮汤 治子肿。


    大腹皮(一钱五分) 桑白皮(蜜炒一钱) 生姜皮(五分) 茯苓皮(一钱半) 广陈皮(一钱)


    白术(土炒一钱) 条芩(七分) 车前子(二钱焙研) 木瓜(七分)


    大枣二枚。水煎。


    八珍汤 六七八月。用此养胎。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土炒) 条芩(一钱) 阿胶(二钱蛤粉炒) 广皮(一钱) 当归(一钱) 杜仲(一钱盐水炒) 白芍药(一钱酒炒) 茯苓(一钱) 炙甘草(三分) 抚芎(三分) 香附(一钱酒炒)


    加砂仁末五分。姜一片。水煎。


    达生散大腹皮(三钱) 人参 陈皮(各半钱) 白术(土炒) 当归(各一钱) 白芍药(一钱酒炒) 炙甘草(三分) 紫苏(五分) 白术(土炒) 当归(各一钱)


    上作一服。入青葱五叶。黄杨脑七个。或加枳壳砂仁。以水煎。食后服。于八九个月内服十数帖。甚得力。夏月。加黄芩。春月。加川芎。气虚。加参术。


    气实。倍香附陈皮。血虚。加当归熟地。形实。倍紫苏。性急。加黄芩。有热。加生地。有痰。加半夏。食积。加山楂。别有他症。以意消息。


    抑青丸连黄(四两)


    为末。蒸饼糊丸。服。


    卷之四 女科


    小产论


    妇人正产。犹瓜粟之熟脱。乃候至而气足。半产。如草木之催残。乃枝萎则实落。盖一顺而一逆也。顺则不计月之足否。总无碍于经络。逆则无问月之多寡。均有伤于经络。何以言之。如妊娠一二月。足厥阴少阳脉养之。三四月。手少阴太阳脉养之。五六月。足太阴阳明脉养之。七八月。手太阴阳明脉养之。九月。足少阴脉养之。十月。则受气足而生矣。苟女子性不善调。


    动静违和。既不遵乎胎教。乃轻率而躁妄。以致半产漏下。或三四月而堕者。则伤手少阴太阳。后至二经而必复堕。五六月而堕者。则伤足太阴阳明。后至二经而必复坠。甚且三四次。五六次。而终不成孕者有之。故凡遇半产者。必需兼补气血。加阿胶香附。调养于被伤之余。预固于复孕之日。


    使至其所伤之经而不堕。则不患复堕矣。且当其欲堕时。有因暴怒而伤。


    有因闪挫而损。或先见红而胎未移。尚可固而安者。或腹疼甚而小腹坠。


    不可挽而留者。有小产后去血过多。元气虚脱。而肢冷脉微。用大温补而愈者。有小产后去之不尽。腹尚疼痛而琳沥未止。兼破恶血而痊者。种种不一。或补或泻。尤宜斟酌而不可忽耳。


    一小产有一二月而堕者。俗以为过期。腹痛凝结而下。殊不知足厥阴少阳。受伤而孕不固也。治者宜胶艾八珍之类补之。不可误认为凝经也。


    一小产年壮气盛。跌扑而伤。宜先去瘀而后补之。质弱经伤。屡堕而下。即当大补气血。而兼以去瘀可也。


    一小产下血不止。用补气养血汤。心腹疼痛。用补血定痛汤。


    一胎气不固。时常小产。宜预服安荣汤。加人参以固胎元。


    治验


    一儒者内室。初秋小产。去血过多。大汗如雨。肢泠脉微。以人参理中汤倍参。加黄 归芍。连进二三剂。四肢渐暖。汗止脉出。继以人参调理而安。


    一女子小产。腹中大痛。治者误行温补而愈甚。用补血定痛汤。复下瘀滞。腹痛遂减。


    胶艾汤阿胶(一两蛤粉炒成珠) 艾叶(半两)


    水煎服。


    补气养血汤人参 黄 (蜜炙) 白术(土炒) 当归 白芍药(酒炒) 阿胶珠 香附(各一钱酒炒) 艾叶 川芎 炙甘草(各五分) 青皮 砂仁(各七分)


    水煎。


    补血定痛汤白芍药 当归 熟地 川芎(各一钱) 玄胡索(七分) 桃仁泥 红花(各三分) 香附 青皮 泽兰 牡丹皮(各五分)


    水煎。


    安荣汤当归 白芍 熟地 川芎 阿胶 香附 白术 黄芩 缩砂 糯米 桑寄生各等分。水煎。


    卷之四 女科


    大产论


    妇人易产。由于气血之强。则儿身之转也捷。难产。由于气血之弱。则儿身之转也滞。捷则子安而母亦安。滞则子危而母亦危。故善治者。必扶元气。


    而调血次之。疏利又次之。盖女人怀娠十月。虽藉五脏之阴。六腑之阳。十二经脉养成而足。其实则元气载之举之也。且胞系于肾。肺为之母。子虚则补其母。阳生阴长。气旺则期未及者能安。期既及者能送。故当弥月。必需大进人参。而临期为尤要。抑儿之居母腹。朝夕与俱。寝食与共。入息与处。加以数月之久。譬如持重物而远行。虽有勇者。我知其力怯而气懦矣。


    世或不察。辄畏人参不敢服。谓补助胎气。恐其娠大难产。不知气旺。则胎有所束而展舒便。气弱。则胎无所制而传送艰。徒用葵子滑石脱颖等取其滑而利。遇气血盛旺者亦可。气血衰弱者。有不反耗其气乎。故临盆时。


    多服人参。佐以芎归杜仲茯苓陈皮等。则庶乎其易产矣。


    一孕妇只腹痛。未产也。连腰痛甚者。将产也。盖肾候于腰。胞系于肾故也。


    一分娩难产。及胞衣不下等。宜预服无忧散。


    一妊娠因跌仆。子死腹中。恶露妄行。疼痛不已。口噤欲绝。用芎归汤。


    一分娩交骨不开。至五七日不下垂死者。用加味芎归汤神效。妇人年长初孕。及素难产者。宜预备服。


    无忧散当归 川芎 白芍药(各七分) 木香 甘草(各五分) 炒枳壳 乳香(各一钱) 血余灰(四分)


    为末。分二服。水煎去渣用。


    芎归汤当归(一两酒洗) 川芎(七钱)


    分四服。水煎。将干。投酒盏半。煎五七沸温服。若子死腹中。立便逐下。若腹痛随止。子母俱安。又治临产难生。胞衣不下。及产后血晕不省。恶露不止。身热头疼。一切等症。


    加味芎归汤川芎 当归(各一两) 血余(一握烧灰存性) 龟板(一个酥炙)


    为末。每一两。水煎。俟人行五里许立下。盖此方觉难产。及虽产。儿不易下者。即须服之。有挽全保救之功。余曾屡试神效。幸广传之年长初产。


    及久患难产者。为天下幸甚。


    卷之四 女科


    产后论


    新产之后。丹溪谓大补气血。虽有他症。以末治之。其说甚善。然此谓恶露下尽而言则可。恶露未尽而言。则不可也。妊娠十月根据经而养。其精粹则为孕育。其滓秽则为恶露。分娩之日。年壮气旺。恶露易行。以六七日为期者有之。杂病相侵。或为阻滞。以一二十日未尽者有之。多产气弱。时行时止。以一月淋沥者有之。故其为患也。两胁作疼。少腹胀满。儿枕成块。寒热时作。甚至心神恍惚。发呕不食。败血流经等候。其害不一。故产后首重于此。其自行者所不待言。一或有阻而致他病。或因他病而致凝阻。必须芎归益母楂肉去瘀为主。而佐以他药。无论虚实。皆不可缺。而参 补气之药。切勿早投。恐恶露上攻。变异顷刻。若去血过多。恶露已尽。腹无疼痛硬满之处。半月一月以来。但见虚候。又须大补气血。兼温暖药。以复其生气。


    则又何疑之有哉。


    一产后恶露不下。少腹疼痛。用芎归益母楂肉香附陈皮玄胡索。或加桃仁红花丹皮五灵脂。腰痛。加杜仲续断。外感。加紫苏。呕恶。加藿香半夏茯苓甘草砂仁生姜。


    一产后恶露少去。用四物汤加牛膝山楂杜仲益母茯苓陈皮香附。


    一产后恶露未尽。脾气又虚。破血则碍脾。补脾则碍血。用二陈汤入川芎益母香附木香。少加炒当归。或倍入车前子。


    一产后恶露未止。血虚发热。四物汤加炮姜肉桂茯苓甘草广皮杜仲续断。


    一产后脾虚。不进饮食或浮肿。用白术茯苓炙甘草炮姜。入芎归益母陈皮。


    一产后心神恍惚。用远志茯神枣仁丹参木香及芎归益母杜仲甘草。


    一产后外感。头痛身热。用荆防紫苏川芎陈皮香附山楂。仍入当归茯苓。


    一产后停食。或因临产不化。用浓朴枳壳陈皮山楂青皮香附莱菔子木香等。以轻重加减。仍入芎归益母红花。


    一产后疟疾。或因胎前所致。用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加芎归益母山楂。


    一产后痢疾。或因胎前所致。用当归芍药川芎木香肉桂白术茯苓炙甘草广陈皮阿胶。


    一产后诸症。恶露未尽。必须遵以上法万无一误。但寒凉之药。切不可用。恐伐其生生之气也。


    一产后恶露已透。凡有杂症。随病制宜。血气亏损。或发寒热。十全大补汤。


    补中益气汤。怔忡惊悸。自汗不寐。归脾汤。中气虚寒。饮食不进。六君子加炮姜益智。或人参附子理中汤。血虚大便难。八珍汤加杜仲续断。或六味汤加苁蓉牛膝。


    一胎前脉洪大滑疾为顺。微小涩滞为逆。产后脉虚软柔弱为顺。弦大急疾为逆。故胎前宜清热。而亦有用温药者。病之变也。产后宜温补。而亦有用凉润者。亦病之变也。治者守其常。而达其变。则病无遁情矣。


    一丹溪云。虽有他症。以末治之。非不治也。如实症多。则泻中带补。虚症多。


    则补中带泻。如此则正气不脱。而邪气不炽矣。此用药之权衡也。


    益母草汤 产后恶露未尽。腹疼痛者。


    益母草(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杜仲(一钱盐水炒) 牛膝(一钱) 川芎(五分) 丹皮(一钱) 香附(一钱醋炒) 茯苓(一钱) 山楂(一钱半) 广皮(一钱)


    炒熟砂仁末一钱。姜一片。水煎。甚者加桃仁延胡红花。


    黑神散 治产后发热。恶露不下。


    黑豆(三钱) 黑姜(一钱) 牛膝(二钱) 当归(一钱) 川芎(五分) 熟地(二钱)


    水煎。


    加味六君子汤 治产后中气大虚。恶露不下。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土炒) 肉桂(一钱) 牛膝(一钱半) 茯苓(一钱) 炙甘草(三分) 半夏(一钱) 广皮(一钱) 益母草(二钱)


    砂仁末七分。姜一片。水煎。


    远志汤 治产后心神恍惚。恶露未尽。


    远志肉(一钱) 枣仁(一钱半) 茯神(一钱) 丹参(一钱) 石菖蒲(五分) 牛膝(一钱半) 广皮(一钱) 杜仲(一钱) 益母草(一钱半)


    桂圆肉五枚。姜一片。水煎。


    黄 补气汤 治产后去血过多。自汗体倦。


    黄 (一钱半蜜炙)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半土炒) 当归(一钱) 芍药(一钱) 炙甘草(三分) 茯苓(一钱) 肉桂(五分) 附子(五分制)


    枣二枚。煨姜一片。


    贝母汤 治产后内热咳嗽。心神不宁。


    川贝母(一钱半) 茯苓(一钱) 车前子(一钱半) 当归(一钱) 炙甘草(三分) 广陈皮(七分) 远志肉(一钱) 枣仁(一钱) 钩藤钩(一钱) 牡丹皮(七分)


    桂圆肉五枚。灯芯一握。


    八珍汤 治产后气血两虚。四肢乏力。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土炒) 茯苓(一钱) 炙甘草(三分) 川芎(五分) 熟地(一钱) 当归(一钱)


    白芍药(一钱酒炒) 杜仲(一钱盐水炒) 川续断(一钱酒炒)


    枣二枚。姜一片。水煎。


    八味汤 治产后阴虚发喘。气上逆者。


    怀熟地(三钱) 山茱肉(二钱) 肉桂(五分) 熟附子(五分) 牡丹皮(一钱) 山药(二钱) 川牛膝(一钱半) 茯苓(一钱) 泽泻(一钱)


    水煎。如汗出不止。兼进生脉散。


    卷之四 女科


    续产后论


    产后之症。变怪百出。要不越乎虚实。实则瘀血凝滞。虚则去血过多。凝滞者攻之无难。去多者挽之匪易。此人参之可用不可用。判若天渊也。然有元气大虚。而恶血未尽。则以四君子入芎归肉桂益母。或去术倍参。加二陈。一以补中气。一以通血脉。庶有当乎。矧且其因多端。不易枚举。有胎前受病而发。有坐草过艰而致。有杂病相侵而作。有本质柔弱而得。如胎前饮食停留。而产后不化。或感冒发热。而产后弥甚。或疟痢太乏。而产后益虚。或祈望得子。而不育滋戚。或产女已多。而中情鲜悦。或茹荤太早。而寒热顿作。或起居骤聚。而外邪干侵。或惊恐偶得。而心神欠宁。或恼怒不谨。


    而肝气怫郁。凡此数者。毋论恶血之凝与不凝。皆足为产后之累。且男性急速。产母受病恒少。女性阴滞。产母受病恒多。元气强壮。产母受病易愈。


    元气素虚。产母受病难疗。如余内子。戊戌年。得双胎。产以前。自五月至弥月。形体削瘦。日进参三钱。可纳谷半盏。若缺参一日。食便不入。临产旬日。


    日进参两许。果易产而安。产后亦经无恙。及甲辰春。复得一子。胎前未曾服参。产后大虚。二旬外。忽面青多怒。时昏晕不醒。脉得纯弦而细。饮食不入。余知其真气已衰。心脾既失所养。肝木从而凌肆。即以归脾汤入参五钱。熟附一钱。投数剂。屡止屡发。益参至一两。附二钱。亦如故。再加参五钱附三钱。其势犹未定。乃益参至二两。附四钱。怒始解。昏晕不作。以后参附渐减。调理两月余而愈。余始叹人参之功。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亦能调脏气于大不平之日。若使此症临于病家。焉肯亲信而服参不辍有如是耶。余故论产后。而实举以告云。


    一女子产后八朝。医妄以滚痰丸进。遂上呕下泄。昼夜不止。吴门周子云来疗之。投参八钱加赤石脂禹余粮呕泄俱止。后其家。又有一生产者。


    医作外感治。面赤气喘。肢冷脉弱。乃延余诊。云来亦至。余见其中气空虚。欲以归脾入炮姜与之。云来曰。先补阴后补阳何如。余曰。火气即浮。


    敛之有何不可。遂以六味汤入肉桂远志枣仁。气渐平。脉渐出。余辞归。


    忽复厥逆。复延余。余以他往不及。云来用人参四钱。附子八分进之。向安。因托吾友松声唐子。复与云来商温补而愈。但因年少。气血偶衰。病虽痊。后发痔漏。用滋阴降火。每致缠绵。观此知用药之不可轻也。


    一女子胎前发疟。面色痿黄。余以六君子连进。疟未止而产。产而疟愈甚。


    恶露少行。一友进以炮姜。腹中大痛。恶血不下。余用延胡芎归益母山楂陈皮一剂。痛止血行。再以六君子倍白术。不数剂。脾气渐旺。疟乃止。


    一女子产后。去血过多。乃发寒热。肢冷脉微。余以八珍汤入姜附。一剂而寒热止。数剂而食进神旺。遂得霍然。


    一女子产后。以不遂愿。兼怒而戚。恶露未透。身发寒热。自汗如雨。时见谵妄。余以远志茯神枣仁木香杜仲当归益母。连进而汗止。但谵妄未除。


    以前药入牛膝炮姜。下积血一块。昆山郑氏至。商加萎蕤四钱。贝母二钱。车前一钱。又三剂而神安。继以调理而痊。


    一女子产后发肿。加之喘满。但恶露绝不下。与消肿药不效。用五灵脂延胡索桃仁泽兰红花牛膝。恶露大下。喘止肿退。后用调补而愈。


    一女子胎前腹痛。坐卧不宁。至夜半。气息淹淹。脉遂歇止。胎亦不动。余虑其胎气已损。急服无忧散一剂。痛稍止。胎未动。以芎归汤当归一两。川芎五钱。血余二钱。顿煎饮之。脉遂现。胎遽动。继用独参汤无忧散相间服之。乃产而安。


    一女子素有病。余虑其难产。令预备。加味芎归汤。及产时。胎果下而不遽下。稳婆告急无措矣。余令急煎前药与之。未及半时。即得产矣。此皆余所亲验者。先哲立方。抑何神哉。


    卷之四 五大病


    心


    尝闻之有所云天心者。仰而观之。浩浩焉。邈邈焉天之大不可测也。而何从见其心。素问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则疑以离为天之心矣。心果若是之虚且明乎。子思</a>作中庸</a>。首揭天命之谓性。而子舆氏则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则是又以天心即人心矣。可见心之为物。存者其诚。而发者其明也。忠者其体。而怒者其用也。若易诚而妄。则心之病一。


    易明而昧。则心之病二。易忠而欺。则心之病三。易恕而忍。则心之病四。试思天之所以贵乎人。与人之所殊乎物者。非此心乎。存之为君子。去之则异类。苟或不克操之。任其出入。而莫知其乡。将何以立于天坏间耶。盖天理者。人之所以为心也。惟在摄之正之。公之平之。以之立身。以之垂后。无不由于此中。人盖可忽乎哉。


    卷之四 五大病


    肝


    喜怒者情之常。使必有喜而无怒。则矫矣。虽然。人情贵于坦适。尤贵于安和。苟乘一时之忤。执一己之偏。则未有不悔于事后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其病善怒。毋论乖违谋虑。伤于拂郁。尤可言也。愤乱机务。败于经纬。不可言也。故古来大怒必出于大忍。则有济。轻怒必出于不忍。则多暌。任情一往。不审从违者。妇寺之见也。从容不迫。按节而动者。大度之举也。是以器识宏远之流。见天下无可怒之事。见天下无可嫉之人。及其怒且嫉也。


    如天之雷霆。然偶一发焉。而天下莫不慑服者。有以畏其不测也。然则人之喜怒不常者。其亦可以自反矣。


    卷之四 五大病


    脾


    今夫块然者地耳。万物于焉资生。赖大气以举之也。所谓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耶。于人则脾应之。而其要有三。一主饮食。人一日不再食则饥。阴之五宫。生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所云伤者。非不及之足患。而太过之足患。亦不特太过之足患。而不节之足患。惟养生者慎之。至云高梁之变。饶生大疔。可畏夫。一主四肢。出作入息。人之常也。思邈谓运枢不坏。流水不腐。每见安享之人。筋骨恒柔。辛勤之人筋骨恒强。第不堪过竭耳。一主思虑。事不废思。凡经营猷业。鲜不从思中来。殆心之精华而运于脾者。使或竭于无益之乡。而不留意正大之规。虽穷神竭虑曷贵焉。嗟嗟。


    吾人止此身耳。佛印有云。三十年功名富贵。过眼成空。何不猛与一刀割断。余谓三十年功名富贵。过眼成空。何不猛与垂不朽业。否则大负此心思也矣。


    卷之四 五大病


    肺


    古人啬气。如持至宝。何若是之甚哉。孟子</a>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夫是气也。善养之则塞天地。配道义。不善养之。则自馁而已矣。素问云。一息不运。


    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坏判。浮屠之言曰。一气不至。何处安身立命。由是知气之所系大矣。而肺实主之。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治而出之以节。可见相傅之度。雍容不迫。无所事于嚣张矣。及观希夷先生。收视返听。


    葆神毓精。而终日 。惟默运于一息之中。乃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今人纵不能师一二。奈何多言损气外。而所以暴殄之者。虑无不至。盍亦反而思诸。


    卷之四 五大病


    肾


    凡人有切于己者。无不珍恤。而独至精至要之所。反不之恤者。色是也。男子二八精通。八八精绝。言其常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言其妄也。殊不知此真阴。赋于先天。则有盈怯。资于后天。则有薄浓。矧且情欲交攻。劳役并侵。益少损多。岂堪供无穷之耗哉。故无病者。嗜之而成病。有病者。犯之而致死。东坡谓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亡也。至逐声伎。干非分。败德丧简。失业亡家。为神人所诛。隐曲难问者。尤不可言。即或禀赋过度。奉养素丰。足以乐而忘倦。胡不将此精力。立德立功立言。以垂来兹。乃耗于无用之地而为快哉。则亦不思之甚矣。


    卷之四 医箴


    疗医


    医之为道。所系非偶。人之寄也以死生。我之任也以阴 。天下之至重惟命。一旦委付于我。则调剂之补泻。性味之寒温。草木之良毒。投之当则仆者起。骨者肉。夭者坚。夺造化之权。而不是过。否则见不审。识不精。稍或舛误。有所害于人者。即有所害于己。人之父母妻子。与我无异。非病之必不可挽。而命数有尽。我忍听其哀号也哉。故医之临病。胜于临敌。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良将是也。存乎呼吸之间。而远退二竖之舍。良医是也。察色不可不精。审声不可不详。持脉不可不静。辨症不可不细。既责其有。又责其无。既求其始。又虑其后。既达其常。又通其变。必使有济无损。有利无害。慊于己而无怨于人。庶阴德可积。冥谴可逃矣。噫。难言哉。


    卷之四 医箴


    心术


    医本仁术也。见人疾苦。则起悲悯。伊芳之属望既殷。非我救之而谁哉。臣董先生。恒谓余曰。凡疗疾。药救固迟。丹救亦缓。惟心救最灵。要非药与丹之缓也。苟中心不切。则视之易忽。而审之不精。安能得病之本末。握而擒之。使必从我算而无遁情。惟心之既挚。则危亡之际。痛痒攸关。彼父母妻子所不及忧者。而我代忧之。彼患人所不及计者。而我代计之。甚至睡思梦觉。莫非设身伊芳地。或垂亡而拯之。或虑变而防之。谋深思远。视一病而又虞一病之起。奏一效而更觉效之难凭。攻之时即为守地。守之时复为攻谋。一片婆心。无少宁息。天地可鉴。鬼神可通。而灵明生焉。每见时流。择术不精。自恃炫耀。乘人之危。取人之财。罔顾人命。惟思利己。为身计则得矣。其如冥报后报何。返而思之。有不通身汗下者非夫也。


    卷之四 医箴


    品行


    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足托。盖我之学术优。而审病确。则彼之托于我者何事。而我之受于彼者何为。而敢易易出之。故凡希媚谄容。


    不邀而赴。以求悦于人者。其术固止于此也。或可治小疾。而不可治大疾。


    或可疗常病。而不能疗变病。其以轻为重。以重致危者多矣。噫。天下之人。


    以性命相委。而徒博此便习为哉。虽然。医亦非以是骄人也。盖我所见者。


    惟此病之若而已。我所忧者。唯去此病之苦而已。将救病之未遑。奚暇为苟容之计。希幸之图哉。且医之为道。无论富贵贫贱。闺阃有疾。必借手焉。


    端方者视之。纵有隐曲。必求详而始已。而患者亦直告之无惮。庶几病得其真。投治获济。故品行不可不严也。


    卷之四 医箴


    明理


    夫医理之无尽。犹之儒业。第文之不工。费其纸。医之不工。费其人。大相越也。盖古来生知者一二人。然炎帝</a>之于百草。尝而后知。轩辕之于经络。问而始悉。所谓上窍天纪。下极地理。中知人事。使非有以穷之极之。而能知之哉。后此名流递出。无不根究理道。参物类而尽性命。而后以术鸣当时。


    名垂奕祀。况下此者。智不及古人。而不穷搜博览。罕所见于中。辄以人命自司。其不偾溃者几希。故昔贤云。读十年书。无病不可疗。更读十年书。无病可疗。知言</a>哉。


    卷之四 医箴


    应机


    凡病可以意料也。而不可以意逆。料则任彼之情形。逆则执己之臆见。有如素实者。而有一时之虚。则暂理其虚。素虚者。而有一时之实。则微解其实。此机之从缓者也。实症而攻之过甚。宜峻补以挽之。虚症而补之太骤。


    宜平剂以调之。此机之从急者也。热者清之。及半即止。继以益阴。寒者热之。大半即安。继以调和。此机之从权者也。实症久而似虚。其中有实。不任受补。虚症发而似实。其原本虚。不任受克。此机之从经者也。病在上。下取之。阳根于阴。病在下。上取之。阴从于阳。此机之从本者也。表症见。本质虽虚。犹解其表。里症见。元气纵弱。犹攻其里。此机之从标者也。况乎病之来也无方。而我之应之也亦无方。千变而出之以万虑。有能遁其情者无之。


    卷之四 医箴


    决择


    夫医有不忍之心者。而后可以言仁。有不忍而能忍之心者。而后可以言明。盖仁所以处己。而明所以服物。凡病之必不可救者。而我从而救之。必有所见于中而验于昔。究之终不如我欲者。亦势之无如何也。与其无如何。宁决择之矣。然其所以不决之故有二。一则溺于亲爱。不忍遽舍。则百计以营之。思一虑之或得。从而腹悱者有焉。一则规以浓利。不肯遽断。则巧言以弥之。冀侥幸于偶获。从而召谤者有焉。故危笃之候。见之既确。则决之宜早。利与爱可勿问也。至有不明脉理。不审源流。而妄断吉凶者。此庸陋之习。不足与于决择之数者。又乌得托之以鸣高哉。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