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3个月前 作者: 徐春甫
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卷之六十八\关格候] 病机
脉要精微篇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王注∶阳脉而响应之不足,阴脉而响应之有余,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上下俱病是也。)《难经》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否?然∶五脏者,当上关于九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结为痈。邪在六府,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荣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荣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荣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荣于六腑者,何也?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而不息也。故阴脉荣于五脏,阳脉荣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而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
戴氏曰∶关格者,谓膈中觉有所碍,欲升而不升,欲降而不降,欲食不能食,此为气之横格也。
[卷之六十八\关格候] 病机
洁古云∶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关者甚热之气,格者甚寒之气,是关无出之由,故曰关也;格者无入之理,故曰格也。寒在胸中,遏绝不入;热在下焦,填塞不便。
云岐子云∶阴阳易位,病名关格。胸膈以上,阳气常在,热则为主病;身半以下,阴气常在,寒则为主病。寒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浆不下,故曰格,格则吐逆;热在丹田,小便不通,故曰关,关则不得小便。胸中寒者,以热药治胸中之寒;丹田有热,以寒药治丹田之热;胸中有寒,丹田有热,上下之法,治主当缓,治客当急。
[卷之六十八\关格候] 脉候
经曰,阳盛阴不得荣,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曰关;阴盛阳不得荣,故气口大四倍于人迎,曰格。
尺寸反者,阴阳交者,为关格,主死。
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
仲景云∶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此为格。
陈氏曰∶腑有邪则阳脉盛,脏有邪则阴脉盛。阴脉盛者,阴气关于下;阳脉盛者,阳气格于上,然而未至于死。阴阳俱盛,则既关且格。格则吐而食不下,关则一阴闭,不得大小便,而死矣。若脏腑气和而相荣,阴不覆,阳不溢,又何关格之有?
[卷之六十八\关格候] 治法
丹溪云∶关格必用吐,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
有痰宜吐者,二陈汤吐之,吐中便有降。
有中虚气不运者,补气药中升降。
一妇人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渐冷,无脉。凡一日与大承气汤一剂,至夜半大便通,脉渐安复,次日愈。此关格之病,极难治,今见愈者,惟此一人耳。
一妇人心脾痛后,大小便不通,皆是痰隔中焦,气滞于下焦。二陈汤加木通,初吃后煎滓,探吐。
[卷之六十八\关格候] 药方
(《局方》)
六君子汤
加升麻、枳实、栝蒌仁煎服。气虚脾胃弱而得关格之证宜服。
(丹溪)
二陈木通汤
治关格饮食不下,二便不通。
陈皮(一钱)半夏(八分)茯苓(八分)甘草(四分)木通滑石(各一钱)人参芦(钱半)上咀,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再煎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