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之宗

3个月前 作者: 卜应天
    天开地辟,山峙川流。


    二气妙运于其间,一理并行而不悖。


    注解:盘古开天辟地以前,天和地浑浑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山峦静峙,江河奔流,这其实都是阴阳二气的运行凝结所致。阴气重浊而为地为山,性静且柔,阳气轻清而为天为水,性动且刚。


    山水一动一静,一刚一柔,莫非阴阳二气升降沉浮流动凝结所使然。阴阳虽分二气,其实本于一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相配,方成造化。故山夹水行,水随山走,山藏水而水藏山,山水相荡,阴阳相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谓一理并行而不悖也。


    气当观其融结,理必达于精微。


    注解:要看阴阳二宅的风水吉凶如何,则当细察阴阳二气运行变化及其融结的情况,精研阴阳二气生克变化的道理。


    由智士之讲求,岂愚夫之臆度。


    注解:阴阳变化融结的奥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察识的,有志于此道者当向高明之士求解,如果自作聪明妄自揣测,恐怕是察识不了的。


    体赋于人者,有百骸九窍。


    形著于地者,有万水千山。


    自本自根,或隐或显。


    注解:人的身体有百骸九窍,百骸是指全身骨骼的泛称,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百骸九窍指整个躯体和所有器官。地的形状有万水千山。树自树根树干生出树枝,地形也象树一样,有干有支,不同树干树枝的是,地形的干支有隐有显。


    人体和山水一样,也是禀天地阴阳二气所成。人有骨骼,地有山脉;人有额颧,地有峰峦;人有血液,地有江河;人有孔窍,地有洞穴;人有毛发,地有草木;人有男女,龙有雌雄;人有头颅,龙有星峰;人有颈项,龙有过峡,二者的根本或隐或显,但无一不是阴阳二气所使然。


    人贵身材魁伟,山贵开屏列帐;人贵祖宗高贵,山贵来龙尊严;人贵体质强健,山贵起伏有力;人贵五官端正,山贵星峰成形;人贵貌俊神朗,地贵山清水秀;人贵鼻直口方,山贵脉明堂正;面贵五岳朝拱,穴贵山环水抱。


    胎息孕育,神变化以无穷。


    注解:吉穴为胎,穴后结咽落脉束气为息,穴场藏风聚气为孕,朝应山水形势有情为育。这些如神变化无穷。


    气之盛聚处为孕为穴星,气之生动处为育为分脉,气之融结处为胎为穴位,气之暂歇处为息为小名堂。阴阳二气的这种变化可以无穷无尽,千形万态,但其所孕育的生机却如神所为,妙不可言。


    生旺休囚,机运行而不息。


    注解:山聚水会,谓之生旺。山飞水走,谓之休囚。关乎人之盛衰感应山川之势,生旺休囚运行而已。


    地灵人杰,气化形生。


    注解:地有灵气才能出杰出人物,因为气的演化产生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地形地势就产生不同的人物。


    孰云微妙而难明,谁谓茫昧而不信。


    注解:谁说这种地灵人杰微妙之事难于使人明白呢?谁说这种地灵人杰之事渺茫暗味使人不足信呢?


    古人卜宅,有其义无其词;


    后哲著书,传于家而行于世。


    注解:汉以前的古人,卜宅知道风水的大义,但还没有用词语记下来。后来智慧的人才开始著书立说,传于家人并且发行于世上。


    看阴阳二宅风水的事情,古来就有。盘庚卜殷、公刘卜幽、颤父卜歧、孔子</a>卜宅、赢疾相樗里、周公相洛邑、荣公相凌云、诸葛相金陵等等,这些先贤虽然已有看风水之法,但都没有诸书立说。到了郭璞</a>、杨筠松</a>、曾文辿等后哲手里,才将先贤的相地经验整理发挥,著书说理,并传于家人和弟子,而后流行于世间。这是地理形成过程的基本情况。


    地理之术大体孕育于先秦,成于唐而盛于宋,泛滥于明清。唐以前看风水只论山峦形势,宋以后发明了罗盘,理气之说便随之渐起,至明清时看风水则离不开罗盘矣。大多数地师舍本逐末,重理气而轻峦头,并将种种理气之说附会于郭、杨、曾等名家之上,甚或在郭、杨、曾的风水典籍中添加理气内容,以假乱真,混淆是非,使后学者莫辨真伪,而离郭、杨、曾理论愈去愈远,这是需要初学者不可不注意的问题。


    葬乘生气,脉认来龙。


    注解:葬乘生气一语出自郭璞《葬书</a>》,意即祖宗遗骸要安葬在有生气的地方,使遗骸坐乘这地下的生气,然后才能荫福后人。


    《葬书》里说: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意即有生气的地方,地形就隆起,没有生气的地方,地形就枯槁。这就是说,龙脉即山脉,地之“隆”起处即是“龙”。所以郭璞又说“丘垄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这“生气”是随着“丘垄之骨,冈阜之支”而行的,或者说,“丘垄之骨、冈阜之支”便是“生气”运行的踪迹,也即龙脉所在。


    丘垄之骨即山之带石者,冈阜之支即土山有毛脊者,故寻龙察脉当从带石之祖山循着其分支主脉一路往下察看,在山中则隆隆有脊,起伏转折,逶迤而行,直至过峡束气,顿起星峰,山止脉息,砂拱水抱,自开堂局,则为生气融结之所,方可寻穴;在平阳则隐隐露形,如灰中线路,草里蛇迹,雪里飘梅,浪花滚月,看之似无,察之实有,一路断续而行,直至脉息水拦之处或略起薄砂处,生气方可融结。


    有生气之山,其远自天,迤逦而下,状如波澜,蜿蜒而至,势若龙蟠,大顿小伏,高走低转,开屏列帐,气象万千,分支发脉,星峰端严,前迎后送,左护右缠,几度分合,数次剥换,由粗变细,由硬变软,草盛木茂,石润土坚。无生气之山,《葬书》列有五种:一为童山,即土脉枯槁,草木不生之地;二为断山,即山脉被凿断之山,包括断颈破面之山;三为石山,即岩石嶙峋粗顽尚未化嫩变细之山;四为过山,即行龙奔走尚未驻息结局之山;五为独山,即单山独龙,没有砂水缠护之山,包括过峡受风吹水劫之山。这五种山均缺乏生气,葬之主后人退败。


    穴总三停,山分八卦。


    注解:来龙结穴,有初结、中结、末结之殊,穴星有立、坐、卧三势之分,穴位有上、中、下三停之别,也谓天穴、人穴、地穴。


    穴星身耸手直,如人站立,则气浮于上而取天穴,即廖金精</a>《点穴认势歌》所云:立是身耸气上浮,天穴此中求。穴星身屈手抱,如人端坐,则气聚于中而取人穴,即廖金精所云:坐是身屈气中藏,人穴最相当。穴星身仰足伸,如人伏卧,则气沉于下而取地穴,即廖金精所云:眠是身伏气下坠,地穴如斯是。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味于理者,孰造于玄微。


    注解:堪舆术俗称相地或看风水,相与看都是用目力。无论是观察来龙去脉,还是分辨龙穴砂水的形态,以及察看穴场极晕等,都得全靠目力之巧,而非罗盘理气之能。无知于风水的道理者,又怎样有玄巧细微的造葬呢?


    惟阴阳顺逆之难明,抑鬼神情状之莫察。


    注解:地理之道,难在明白阴阳顺逆。能知阴阳,能辨顺逆,则风水无难事矣。然阴阳之气,运行于天地山川之间,顺逆多端,如鬼神之情状,难于明察。


    布八方之八卦,审四势之四维,有去有来有动静。


    注解:要明顺逆之情状,则须审视穴星四维的势态,察看八方山水的来去动静。所谓“四维四势”是穴星前后左右的情状,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山形势态。好的四势就是郭璞所讲的青龙蜿蜒,白虎驯伏,玄武垂头,朱雀翔舞。坏的四势便是管辂</a>所讲的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


    凡行龙起止,来去动静,不出乎八方四维。所谓“来”即山之祖宗,水之源头。所谓“去”即山之尽头,水之末尾。行龙或来而复去,或去而复来,处处都有动静,乃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不知其来去动静则不知阴阳顺逆,而不知阴阳顺逆则不知地理。


    山为阴,则贵在动,不动则不成龙;水为阳,则贵在静,不静则不结地。故山贵踊跃奔腾,起伏转折,若不动如死蛇灰袋,便是无气;水贵停聚储蓄,不见来去,若急流如奔马射箭,则为煞气。寻龙察穴当于山之动处求静,一静则脉止气息,开堂结穴;于水之静处求动,一动则脉活气融,护山藏风。山脉远来则为顺,要于顺中求逆,故曰“山不回头不看山”、“逆水一勺能救贫”;水脉远来则为逆,要于逆中求顺,故曰“洋洋欲去,顾我欲留”、“九曲水朝堂,当朝宰相”。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