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序
3个月前 作者: 王冰
黄帝</a>内经素问</a>序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a>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於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a>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一禹大道也。班固</a>《汉书</a>艺文志》日:《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a>》九卷,乃其数焉。
新校正云:详王氏此说,盖本皇甫士安《甲乙经》之序,彼云:《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共十八巷,即《内经》也。故王氏遵而用之。又《素问》外九巷,汉张仲景</a>及西晋王叔和</a>《脉经</a>》只为之九巷,皇甫士安名为《针经》,亦专名《九巷》。杨玄操云:《黄帝内经》二快,快各九卷。按《隋书</a>经籍志》谓之《九灵》,王冰名为《灵枢》。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探,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武,诚可谓至道之宗,养#1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戏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径,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问出焉。则周有秦公,
新校正云:按别本一作和缓。
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着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2重叠,前後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
难。岁月既俺,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道#3以先针。一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於先生郭子</a>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还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於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新校正云:详《素问》第七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a>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晋,皇甫谧</a>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为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a>》、《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後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无《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a>》序云,撰用《素问》、《九巷》、《八十一难经</a>》、《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於《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後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
新校正云:详王氏《玄珠》世无传者,今有《玄珠》十卷、《昭明隐旨》三巷,盖後人附托之文也。虽非王氏之书,亦於《素问》第十九卷至二十二四卷,颇有发明,其《隐旨》三卷,与今世所谓《天元玉册》者,正相表裹,而与王冰之义多不同。
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女救切,杂也。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摩濩音莹,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後,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1养:显本作『奉』。
#2目:原作『日』,据顾本改。
#3道:颇本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