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3个月前 作者: 戴启宗
    卷下


    分合偶比类说</a>


    经曰知者一言而终。不知者流散无穷。脉之为说。前已论辨于各脉之下。今又以分合偶比类五字。


    以经纶错综之。庶无惑矣。


    分 有脉之形。分谓脉各有形状。当先明辨。便了然不疑。大小浮沉滑涩。可以指别。迥然各异。


    辨之于毫厘之间。使其形不相混。如举有按无为浮。按有举无为沉之类。


    有脉之证。分。谓脉之一字独见为证。如寸浮。中风头痛之类。不杂他脉。独为证。今脉诀</a>歌在各脉之后者。是也。或独见一部。或通见三部。或两手俱现。


    合 有合众脉之形为一脉者。谓如似沉似伏。实大长弦之合。为牢。极软浮细之合。为濡。之类。


    有合众脉之形为一证者。谓浮缓为不仁。浮滑为饮。浮洪大而长为风眩癫疾。有二脉合者。有三四脉合者。大抵脉独见为证者鲜。参合众脉为证者多。今脉诀独取平三关一脉论证。而遗其合众脉以论证者。


    今各补注于后。以全其脉证。(此条补注节抄不及备录)且一脉虽独见。而为证亦不一。如浮。为风。


    又为虚。又为气。各不同。此又一脉之证合也。必备论之。以证相参。而考脉。则思过半矣。洁古张元素</a>医学启源云。右寸大肠。肺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大肠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肺属里。


    肺合皮毛。肺脉寻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脉道缩入关中。上半指不动。下半指微动。为短。此乃浮涩而短。肺不病之脉也。肺脉本部。在于皮毛之上。


    见于肤表。是其浮也。入于皮毛之下。见于血脉肌肉之分。是其沉也。六部仿此。此诊之定法。可以合众脉之形矣。


    偶 脉合阴阳。必有偶对。经曰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


    浮沉者。脉之升降也。浮升在上。沉降在下。为诸脉之根本。为阴阳之定位。为表里之定诊。


    浮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沉法地。有重浊在下之象。浮为风为虚。体高而气浮也。沉为中坚。为内蕴。


    体聚而不散也。论诸脉者。必先此二脉。


    迟数者。脉之紧慢也。脉以四五至为平。减一至为三至曰迟。增一至为六至曰数。难经</a>曰。迟阴为在脏。数阳为在腑。迟则为寒。数则为热。亦偶言之也。中藏经</a>曰。数在上。阳中之阳。在下。阴中之阳。


    迟在上。阳中之阴。在下。阴中之阴。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助。热用寒助。本乎阴阳也。虚实者。脉之刚柔也。按之浮中沉。皆有力。为实。迟大而软。按之豁豁然空。为虚。虚实之由。


    皆以有余不足占之。故以按而知。经曰其气来实强。为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


    血实脉实。血虚脉虚。亦皆偶而言之。论表里虚实。必以此二脉。中藏经曰。脉举之滑。按之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其脉举按皆盛者实也。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


    俱曰脏实。其脉浮而实大者。腑实也。轻手按之滑。重手按之平者。腑虚也。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


    上实也。左右寸弱而微者。上虚也。左右尺脉伏而涩者。下实也。尺中脉滑而濡者。下虚也。尺中微涩短小者。俱属下虚也。许叔微</a>曰。浮缓为表虚。伤风解肌。浮紧涩有力为表实。伤寒发汗。脉沉无力为里虚。可温。沉而有力紧实为里实。可下。此论伤寒表里虚实。凡此皆非单论脉虚实之理。长短者。脉之盈缩也。脉盈过于本位曰长。脉缩不及本位曰短。长有见于尺寸。有通见于三部。短只见于尺寸。盖必质于中。而后知过于中为长。不及于中为短。经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脉有三阴三阳。而长短在其中。是亦偶而言之。又曰人长脉长。人短脉短。又因人形体而别。滑涩者。脉之通滞也。脉通则流利无碍曰滑。


    脉滞则蹇涩不流曰涩。内经曰滑者阴气有余。涩者阳气有余。难经三阴三阳。滑涩对举。千金曰。


    滑者多血少气。涩者多气少血。皆偶言也。以二义考之。阴气有余者血多也。血多则气少。脉者血之府也。营行脉中。今血多故流利圆滑。阳气有余者气多也。气多则血少。故艰涩而散。一止复来。


    先明气血之多少。斯知滑涩之理。洪微者。脉之盛衰也。血热而盛。气随以溢。满指洪大。冲涌有余。


    洪为脉之盛也。气虚而寒。血随而涩。应指微细。欲绝非绝。微为脉之衰也。紧缓者。脉之急慢也。


    紧为伤寒。寒则伤营。营受寒邪。脉络激搏。若风起水涌。既如切绳。又如转索。缓为风结。皮肤不仁。


    营血不流。卫气独行。不能疾速。血虚顽痹。脉为缓慢。营受寒邪则脉紧。营血蹇涩则脉缓。二脉由营而见。沉氏曰紧为阴。阴主寒。寒则物敛。而有拘变之象。又主痛。诸痛皆原于寒。又主宿食。


    由胃虚挟寒。不能腐化故也。缓为阳热主血虚。血虚则脉体弱。又主气虚。气虚则脉体无力。又主风。


    风者阳邪。主舒启纵弛故也。


    动伏者。脉之出处也。出见于外。故数见关上。如豆大。出类而异于三部者动也。处藏于内。


    不见其形。脉行筋下者伏也。二者犹人物之出处也。


    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代则死脉也。促结为偶。而代无对。脉不可以偶对言者。不敢凿也。三因方尽为偶名。而以弦弱、芤微、濡革、散代、亦为偶。非一阴一阳也。因知其不可尽以偶言也。必一阴一阳而后可偶。


    然又有脉偶而同见者。如大小缓急疾徐疏数之类。经曰前大后小。前小后大。来疾去徐。来徐去疾。


    去不盛来反盛。去盛来不盛。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乍疏乍数。是二脉偶见也。亦有两手偶见者。


    如左大右小。左小右大之类。


    比 比者所以明相类之脉。比其类而合之。因其疑也。辨其异而分之。


    决其疑也。内经曰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似肾。此皆三者之所乱也。然从容得之。以知其比类也。注云以三脏相近。故脉象参差而相类。是以三惑乱为治之过失矣。必从容比类而得三脏之形状。故浮缓曰脾。浮短曰肺。浮而滑曰心。急紧而散曰肝。搏沉而滑曰肾。不能比类。则疑惑弥甚。


    是以脉经</a>立相类之脉。今立比字为纲。使从容比类。先明于未诊之先。免交疑于持脉之际。脉经曰浮与芤相类。一曰与洪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缓与迟。革与实。千金云牢与实。今细详之。有弦细。有芤虚。有濡芤。有洪散。


    有牢伏。有数脉同类者。洪散俱大也。而散无力。濡弱同极软而细也。有浮沉之异。微细俱小也。


    而微无力。芤类浮也。按之边有中无。濡类芤也。按之如无。沉伏牢同居下也。按有余曰沉。按实大长弦曰牢。按不见脉行筋下曰伏。弦细同直长之形。同收敛之义也。亦有大小之分。弦如弦之直。


    细如线之细。迟缓同慢也。有三至四至之异。大慢小衰之别。涩微易识也。何疑乎相类。牢与实。


    革与实。非相类也。脉赋云。洪与实形同仿佛。是相类也。洪实同有力而大也。洪分沉浮之异。


    实合浮沉而皆有力。弦与紧之异。弦左右无。而中直如弦。紧左右弹。而有如转索。虽相类而甚相远也。又有数脉之相类。如涩促结代。同一止也。而全不同。他如濡弱迟。如芤虚。如微细濡弱涩。已辨于各脉条下。


    类 易曰方以类聚。又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内经曰脉合阴阳。


    又曰察之有纪。从阴阳始。众脉阴阳。各以类从。知乎此。则七表八里九道之非。不胶固于先入之言矣。旨哉蔡西山之论也。曰凡平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为胃气。其太过为大为长为实为坚为强为浮为芤为滑为洪为急为促者。皆阳也。


    其不及为细为短为虚为软为沉为结为伏为涩为微者。皆阴也。阳搏阴为弦。阴搏阳为紧。阴阳相搏为动。寒虚相搏为革。阴阳分离为散。阴阳不续为代。


    难经曰。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数则为热。迟则为寒。浮为表。沉为里。三因方云。博则二十四字。


    不滥丝毫。约则浮沉迟数。总括纲纪。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燥。


    风湿寒热属外。虚实冷燥属内。内外既分。三因顿别。三点刘立之亦以浮沉迟数四字为纲。以教学人。浮风沉气。迟冷数热。分别三部为证。此诚初学入门。然必搏学反约。然后能知脉之妙。若遽以此自足。则今汝画矣。


    故述此于分合比偶类五字之后。


    卷下


    诊杂病生死候歌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五一止一年殂。以下有止看暴病。


    柳氏曰。以动数候脉。是吃紧语。候脉须候五十动。知五脏之气有无缺失。今人手指到病患腕臂。


    便以为见了殊不知五十动见。岂弹指间事。相习成风。以疾速为神奇。庐山刘立之号曰三点。以手中指点人三部脉。生死吉凶多验。学徒相传亦用之。刘果三点之神耶。抑亦声色得之耶。色可传。脉不可传。古人以切脉为上工。如扁鹊</a>。饮上池水。能洞见人脏腑间病。如华佗</a>。刳骨剔胃。是岂切脉而得之欤。后世圣神之术不常。有所当学人。诊脉以知内。参以问证察言观色以知外。则可耳。脉经曰。


    脉来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即无病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脏无气。却后四岁死。以至十投一止者。四脏无气脏中死。其言几脏无气。以分别几岁之死期。予窃疑之。内经曰肾绝六日死。肝绝八日死。心绝一日死。果此脏气绝。又安有待四岁三岁乎。大抵五十动者脉之大数。要必候五十动。不可不及五十动而遽不候也。或问候止脉何处数起。曰得止脉后。再从始至脉数起。看得几至而止。为数。


    卷下


    诊暴病歌


    两动一止或三四。三动一至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根据次。


    此是十动内有止脉者。然难必谓暴病有此。久病亦有见此者。俣当以至数定死期。不必专于诊暴病也。


    卷下


    形脉相反歌


    健人脉病号行尸。病患脉健〔亦如之〕(审言之。)短长肥瘦并如此。〔细心诊候有依稀〕(脉病相违亦若斯。)


    内经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仲景曰。脉病患不病。名曰行尸。


    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今脉诀曰亦如之。


    是与行尸同也。故改之。


    仲景曰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故责之。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脉经曰当视其人大小长短。皆如其人之形性。则吉。反之则为逆。肥人脉细小如丝。身涩而脉来往滑。身滑而脉来往涩。皆死。前言形脉相反。又有脉病相反。不可不备举。难经所谓脉不应病。病不应脉者是也。


    素问</a>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难经曰。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涩而短者。死也。病若闭目而渴。


    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濡而微者。死。此类皆脉病相反。脉诀所缺。今改此歌末句以着之。


    卷下


    诊四时病五行相克歌


    春得秋脉定知死。死在庚辛申酉里。夏得冬脉亦如然。还于壬癸为期尔。严冬诊得四季脉。


    戊己辰戌还是厄。秋得夏脉亦同前。为缘丙丁相刑克。季月季夏得春脉。克在甲寅应病极。直逢乙卯亦非良。此是五行相鬼贼。


    内经难经并以天干五行论克贼。脉诀又以地支并论。若用支干上下纯为鬼邪之日为死。必六十日方遇。若死期之近何以克之。不若以天干一旬为期。根据内经为断。不失之拘也。内经又曰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谓我所生者)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谓生我者)


    自得其位而起。必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期。


    卷下


    决四时〔虚实〕(五邪)歌


    一脏有五邪。今只取虚实微三邪作歌。及立名。又只取二邪而遗其一。今改作诊五邪歌。


    春得冬脉只是虚。兼令补肾病自除。若是夏脉缘心实。还应泻子自无虞。〔夏秋冬月皆如是〕(所胜为微不胜贼。)在前为实后为虚。春中若得四季脉。不治多应病自除。(今添两句云。正邪自病通成五。


    四时五脏仿斯图。)


    难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当补母。人所共知。千金曰心劳甚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若乃劳则补其子。人所未闻。盖母生我者也。子继我而助我者也。方治其虚。则补其生我者。


    与郭氏葬书</a>。本骸得气。遗体受荫同义。方治其劳。则补其助我者。与荀子</a>所谓未有子富而父贫同义。


    此补虚与治劳之异也。


    卷下


    伤寒歌


    伤寒热病同看脉。满手透关洪拍拍。出至风门遇太阳。一日之中见脱厄。过关微有慢腾腾。直至伏时重候觅。掌内迢迢散慢行。瘥轧HT 疔多不的。大凡当日问途程。迟数洪微更消息。


    热病须得脉浮洪。细小徒费用神功。汗后脉静当便差。喘热脉乱。命应终。


    此歌未足以括伤寒之纲要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学人以仲景伤寒论</a>为祖。成无己</a>注及明理论。许叔微百证百问。薛宋二氏钤。则又发明仲景之旨奥。外此则兰台宝鉴。金匮要略。无求子百问。南阳百问。庞安常、王仲弓、卢昶、韩祗和</a>、孙用和及诸家之书。遍览参考。守之以正条。


    用之以活法。方为尽善。此歌其能尽乎。予又病世之医者。往往以活人书自足。不复祖之仲景之论。况南阳失仲景之旨者有之。不特宋氏所讥。况伤寒为大病。生死在五六日间。可不尽心乎。


    卷下


    阳毒阴毒歌


    阳毒健乱四肢烦。面赤生花作点斑。狂言妄语如神鬼。下痢频多喉不安。汗出遍身应大差。鱼口开张命欲翻。有药不辜但与服。能过七日渐须安。阴毒伤寒身体重。背强眼痛不堪任。小腹急痛口青黑。毒瓦斯冲心转不禁。四肢厥冷惟思吐。咽喉不利脉细沉。若能速灸脐轮下。六日看过见喜深。


    阴阳二毒。病有轻重。治有浅深。仲景略言于金匮要略。后世传述。备载诸书。亦难以二歌尽。


    卷下


    诊诸杂病生死脉候歌


    病源各不一。今歌本诊生死之脉。故不论病源。只论脉之生死。


    腹胀浮大是出厄。虚小命殂须努力。


    此篇大抵以脉病相应不应言生死。然亦不可专执。临病参考可也。如中恶腹胀脉紧细者生。浮大者死之类。


    下痢微小却为生。脉大浮洪无瘥日。


    下痢脉欲绝者不死。杂色恶痢脉微弱。暴冷伤阳。脉细欲绝。冷热不调者。洪大易治。微迟小细难治。


    恍惚之病〔定颠〕(发为)狂。其脉实牢保安吉。寸关尺部沉细时。如此未闻人救得。


    恍惚颠狂三病也。恍惚心不宁。阴颠而阳狂也。脉经曰。颠病脉虚可治。实则死。盖重阴为颠。谓阴部内见沉涩微短脉。是阳脉不见而阴独盛。故为颠疾。经曰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作颠疾。


    则沉细脉。是脉病相应而不逆矣。


    消渴脉数大者活。虚小病深厄难脱。


    三消之证内消渴一证。沉小者生。实坚大者死。此外如少阴自利而渴。脉必沉。中暑渴脉虚。


    产后渴脉多弱。难专以虚小为渴之凶。


    水气浮大得延生。沉细应当是死别。


    水病之证不一。脉亦不一。三因方曰。沉伏相搏名曰水。盖沉者乃水之病脉。但风水皮水脉浮。


    石水脉沉。黄汗沉迟。当参病原病证为断。况水病。肌肉为水所胀。脉元多沉。若脉出必死。脉病相反也。今曰浮大延生。更宜参审。


    霍乱之候脉微迟。气少不语大难医。三部浮洪必救得。古今课定更无疑。


    病原曰脉伏及代而乱者。霍乱也。不乱犹可治。微细不可治。霍乱吐下。脉微迟。气息劣。口不欲言者。不可治。脉经所无。脉诀自创之例也。通真子曰清浊相干霍乱时。脉如微细是相宜。不言气劣微迟小。


    此候神工亦莫医。通真子注脉诀。不遵之而自作歌。一曰浮洪可救。一曰微细相宜。何哉。盖病原不同。脉随而见。以病原参之。勿一例但曰霍乱而已也。


    鼻衄吐血沉细宜。忽然浮大即倾危。


    吐衄证中。有卒中恶吐血。脉沉数细者死。浮大疾快者生。又杂病衄责里热。伤寒衄责表热。表热者脉必浮。


    咳而尿血羸瘦形。其脉疾大命难任。咳血之脉沉弱吉。忽若实大死来侵。金疮血〔盛〕(出)虚细活。急疾大数必危身。


    此六句参错在后。今移于此。从失血类。


    脉诀所论金疮。本于脉经、中藏经。皆论已出血之脉。若金疮未出血则又别。坠压内伤。坚强安。


    小弱凶。顿仆内伤同。笞榜内有结血。实大生。虚小死。跌扑伤损。浮大易安谓血散外。沉细紧实多死。


    谓恶血攻脏。


    病患脉健不用治。健人脉病号行尸。


    病患脉健。此云不用治者。是前形脉相反歌。何其谬也。


    心腹痛脉沉细差。浮大弦长命必殂。


    仲景曰。假令病患云腹内卒痛。浮而大。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浮大。


    故知愈也。病原曰若其人不即愈者必当死。以脉病相反也。然心痛与腹痛各异。凡痛五脏相干。而心痛脉各异见。惟真心痛不问脉。旦占夕死。夕占旦死。腹痛病原亦不一。虚寒、紧弦。积寒、沉紧而实。肝肾弦大为寒痛。故知弦长亦难以死断。


    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必易除。


    脉诀此言。只可断风痰头痛一证而已。头痛具八经。又有伏暑、积聚、痰厥、伏痰、肾痰、产后失血、风寒在脑、邪热上攻、气虚气攻、诸证不同。随证诊脉。断生死可也。


    中风口噤迟浮吉。急实大数三魂孤。鱼口气粗难得瘥。面赤如妆不久居。中风发直口吐沫。喷药闷乱起复苏。咽喉曳锯水鸡响。摇头上窜气长嘘。病患头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眼小目瞪不须治。


    喘汗如油不可苏。


    中风口噤至此皆言中风之死候。简易方云风邪中人。其状奄忽。故六脉多沉伏。亦有脉随气奔。


    指下洪盛者。当此之际脉亦难辨。但以证参为是。中风。目闭口开。手撒遗尿。声如鼾睡者。必难疗。


    内实腹胀痛满盈。心下牢强干呕频。手足烦热脉沉细。大小便涩死多真。


    素问曰。五实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自汗得后利则实者活。今脉诀增干呕。去闷瞀。又以脉沉细与病反。决以为死。此条宜参之内经。


    外实内热吐相连。下清注谷转难安。忽然诊得脉洪大。莫费神功定不痊。


    协热下利。胃热呕吐。脉亦洪大。不可遽以死断。


    内外俱虚身冷寒。汗出如珠微呕烦。忽然手足脉厥逆。体不安宁必死拚。


    素问曰。五虚死。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若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今脉诀内外俱虚。与内经多异。全本脉经。


    上气浮肿肩息频。浮滑之脉即相成。忽然微细应难救。神功用尽也无生。


    脉经曰。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可治。加利甚者必死。今脉诀以微细为难救。似与脉经相悖。


    上气喘急候何宁。手足温暖净滑生。反得寒涩脉厥逆。必知归死命须倾。


    通真子改差无因作命须倾。贵协韵也。


    中恶腹胀紧细生。若得浮大命逡巡。


    脉经曰。卒中恶。吐血数升。脉沉数者死。浮大疾快者生。卒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


    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亦生。然中恶之候。脉亦不等。鬼疰。脉滑。或紧长过寸。或尺寸有脉。


    关中绝不至。或乍大乍小。乍长乍短。遁尸。三部紧急。或沉重不至寸。客忤三部皆滑洪大。


    凡脉尺寸紧数形。又似钗直吐转增。此患蛊毒急须救。〔速求神药命难停〕(脉逢数软命延生。)


    此文根据脉经换末句。


    中毒洪大脉应生。细微之脉必危倾。吐血但出不能止。命应难返没痊平。


    他证吐血。皆以沉细为生。惟中毒吐血。以洪大为生。


    大凡要看生死门。太冲脉在即为凭。若动应神魂魄在。止便干休命不停。


    铜人经太冲二穴土也。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或云一寸半)动脉陷中。凡诊太冲脉。可决男子病死生。足厥阴脉之所注也。为俞。灵枢</a>曰。胃之清气上注于肺。故气之过于寸口也。动而不止。其悍气上冲头者。合阳明。并下人迎。故阴阳俱动俱静。若引绳。相倾者病。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冲。循阴股内廉。邪入骨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


    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间。此脉之常动者也。经脉十二。而寸口人迎太冲独动不休。


    故以此三处诊百病。决生死。灵枢作并足少阴之动脉。铜人作足厥阴之俞穴。皆冲脉之所合并而经过者。


    其实以候冲脉也。仲景谓当时之人。握手不及足。故立趺阳太溪。以候胃肾之病。李 范引活人书所列冲阳穴。以解太冲。失其穴矣。仲景以趺阳专诊足阳明。太溪专诊足少阴。


    卷下


    察色观病患生死候歌


    欲愈之病目 黄。


    仲景曰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 黄者。此为欲解。必当根据仲景以脉参之。


    眼胞忽陷定知亡。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十死〔七〕(实)难当。赤白黑黄色〔起〕(入)目。更〔兼〕(穿)口鼻有灾殃。


    耳目口鼻有黑色起。入于口者必死。病患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死在二日中。脉经同。


    扁鹊曰。按明堂察色入门户为凶。不得为吉。所谓门户者。阙庭、肺门户。目、肝门户。耳、肾门户。口、心脾门户。若有色气入者皆死。白色见冲眉上。肺有病。入阙庭。夏死。黄色见鼻上者。脾有病。入口者。春夏死。青色见人中者。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见颧上者。肾有病。入耳者。


    六月死。赤色见颐者。心有病。入口者。冬死。盖以五脏五色。各入本脏门户。至被克之时为死期。脉诀四句分作二处。本论一理。今移相附。添赤去起以备五色脉。改兼为穿。以明色入门户为殃。李 范及洁古不知扁鹊所论。随各脏色入门户定死期。为脉诀所述之源。故以意误解。


    面色忽然望之青。近之如黑卒难当。


    此二句移在此。从气色类。


    面赤目白忧息气。待过十日定存亡。面青目黄中时死。余候须看两日强。面黄目青众恶扬。荣卫不通立须亡。(面青目白亦须亡。)


    据脉经改添此句。内经曰。凡面色见黄为有胃气。皆不死。


    面黄目青酒乱频。邪气在胃丧其身。面黑目白命门败。困极八日死来侵。


    此四句并上面赤目白定存亡二句。刊误本无。据刊本添之在此。


    面无精光如土色。不能食时四日亡。目无精光齿牙黑。面白目黑亦灾殃。口如鱼口不能闭。气出不返命飞扬。肩息直视及唇焦。面肿苍黑也难逃。妄语错乱及不语。


    脉经曰。病患不能语者。不治。热病者可治。又有风喑不语。而卒不死者。有妊娠胞脉绝不语。俟产后自能言者。


    尸臭元知寿不高。人中尽满兼唇青。(俗本作背青非)三日须知命必倾。〔两颊〕(庭黑)颧赤人〔病久〕(必死。)


    灵枢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庭者、首面也。颧者、眼直下高骨处也。灵枢、千金翼。皆以庭黑颧赤对言。今脉诀取颧赤而舍庭黑。又两颊为赘词。故改为庭黑。以备经旨。此必死之兆。难以病久为文。


    口张气直命难停。足趺趾肿膝如斗。十日须知难保守。项筋舒展定知殂。掌内无文也不久。唇青体冷又遗尿。背面饮食四日期。手足爪甲〔皆〕(白)青黑。许过八日定难医。


    脉经有爪甲白者不治之文。脉诀遗之。今改添。


    脊疼腰重反复难。此是骨绝五日看。体重尿赤时不止。肉绝六日总高KT 。


    体重溺赤。未可便以为肉绝。内经曰。大肉陷下。大骨枯槁。脱肉破 。难经曰唇反方可为肉绝。更宜参审。


    手足爪青呼骂多。筋绝九日定难过。发直如麻〔半日〕(应是)死。


    中藏经曰。肠绝发直。汗出不止。不得屈伸者。六日死。发眉俱冲起者死。发如麻喜怒不调者死。


    发直者十五日死。今脉诀作半日死。与本文不协。盖有六日十五日之异。今改曰应是死。脉诀只歌骨肉筋肠四绝。除心肝绝在前。又有肾绝。小便赤涩、下血不止、耳干、脚浮、舌肿、六日死。足肿九日死。脾绝。载脾脏歌中。肝绝。汗出如水、恐惧不安、伏卧、目直面青。八日死。胃绝。齿落面黄。


    七日或十日死。今附注于此。庶具载不遗。肉绝中藏经元无。而脉诀自增。故碍理。


    寻衣〔语死〕( 妄)〔十知么〕(寿无多。)


    脉经曰寻衣缝 语者不可治。阴阳俱绝。寻衣撮空妄言者死。


    卷下


    论五脏察色候歌


    面肿苍黑舌卷青。四肢乏力眼如盲。泣出不止是肝绝。〔八日应当〕(日遇庚辛)命必倾。


    此云八日从甲数至庚为八日。此言则胶柱矣。从直改为庚辛。


    面黧肩息直视看。又兼掌肿没文斑。狂言乱语心闷热。一日之内到冥间。脐趺肿满面浮黄。


    泄利不觉污衣裳。肌肉粗涩兼唇反。一十二日内灾殃。


    口鼻气出不复回。唇反无文〔黑〕(鼻)似煤。皮毛焦干爪枯折。途程二日定知灾。


    面黑齿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频。皮肉濡〔结〕(却)发无泽。四日应当命不存。


    改结为却。本难经。


    卷下


    诊妇人有妊歌


    (旧文不伦。今移从各类。)


    肝为血兮肺为气。血为营兮气为卫。阴阳配偶不参差。两脏通和皆类例。血衰气旺定无妊。血旺气衰应有体。


    以上论成妊之原。


    〔尺〕(寸)微关滑尺带数。流利往来并雀啄。小儿之脉已形见。数月怀胎犹未觉。


    上云尺微。下云尺数。可见上尺为误。女脉在关下。尺脉常盛。若尺微则无阴为病矣。脉经云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内经曰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又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谓尺中。搏谓搏击于手。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则阴气挺然。为妊之兆。此即所谓寸微尺数也。脉指南云脉动入产门者有胎也。谓出尺脉外。名曰产门。又云尺中脉数而旺者。胎脉也。为血盛也。关滑。雀啄。脉经并不载。素问曰滑为多血少气。故有子。此脉诀所自增也。流利往来。滑脉之形。雀啄者。脉指南云。关上。一动一止者一月。二动一止者二月。余仿此。推之万不失一。此所谓雀啄。雀啄在他病为死形。


    三部〔沉正等无疑〕(浮沉按无绝。)尺内不止真胎妇。


    脉经曰。三部浮沉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妊也。今脉诀去浮。以疑易绝。云沉正等无疑。误甚。


    今改之。夫正等者。即仲景所谓寸关尺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也。仲景以同等为阴阳平和之脉。


    虽剧当愈。叔和以正等又按无绝。为有妊之兆。真吉征也。内经腹中论</a>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所谓身有病。谓经闭也。尺脉来而断绝者。经闭月水不利。今病经闭。


    而脉反如常不断绝者。妊娠也。


    滑疾〔不散〕(按微)胎三月。但疾不散五月母。


    脉经曰。脉滑疾。重手按之微者。胎已三月也。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今改上句从脉经。


    以上论三月内有胎之兆。然未知男女之兆也。四月方可以别。故此以下乃分男女之诊。分作两类乃明。


    左疾为男右为女。流利相通速来去。两手关脉大相应。已形亦在前通语。


    脉经曰。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尺偏大为男。右尺偏大为女。左右尺俱大。生二子。大者如实状。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俱疾生二子。既分左右脉疾。又云流利相通。又云两手关脉大相应。乃是左右尺脉疾大。上与关大相应。又流利相应。与寸通应。但分左右尺以别男女。左阳右阴以位定也。池氏以左疾为左寸心部属太阳经。以右疾为右寸肺部属太阴经。盖惑于脉赋太阴洪而女孕。太阳大而男孕。不知脉赋惑于脉诀之差。盖脉赋脉诀。皆窃叔和之名以行世。所述之脉。醇疵相半。声律之赋。晋代未有。而世鲜知其非。明于医者。间亦改之一二。而未能尽正云。


    左手〔太阳浮大〕(沉实诊为)男。右手〔太阴沉细〕(浮大诊为)女。


    脉经曰。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又云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


    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李氏虽改脉诀沉细为沉大。犹未知太阳脉浮非男。


    脉经作女诊也。太阴脉沉非女。脉经作男诊也。又以太阳为左手心部。太阴为右手肺部。是又惑于脉诀脉赋之差。徇池氏以舛注舛之非也。脉经虽曰太阳脉沉为男。太阴脉浮为女。亦不明言以何经为太阳太阴。当于何部诊之。不若脉经后条浮大为女。沉实为男为明白。故根据后条改之。


    诸阳为男诸阴女。指下分明长记取。


    脉经曰。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则男作女生。左右尺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女作男生。前云右浮大为女。左沉实为男。是独以左右脉各异立言。今左右俱浮为二男。俱沉为二女。是并左右两尺脉一同以立言。其于诸阳男。诸阴女。未尝差也。左沉实左疾。左偏大。与俱浮。或以脉。或以位。


    皆阳也。右浮大。右疾。右偏大。与俱沉。或以脉。或以位。皆阴也。此二句总结男女分诊定法也。


    以上辨四月之后。妊娠男女之诊。


    〔母乘子〕(夫乘妻)兮纵气雾。妻乘夫兮横气助。子乘母兮逆气参。〔夫乘妻〕(母乘子)兮顺气护。


    仲景谓脉有相乘。水行乘火。金行乘木。曰纵。谓其气直恣。乘其所胜也。火行乘水。木行乘金。


    曰横。谓其气横逆。反乘所不胜也。水行乘金。火行乘木。曰逆。谓子加于母而气逆也。金行乘水。


    木行乘火。为顺。谓由母至子。其气顺也。李 范不知此论相乘。脉中夫妻母子。却作人身形之夫妻母子解之。理不能通。然脉诀引此以诊别男女妊形。据脉经别载于前。不载在诊妊娠之条。本只是取仲景所论相乘之脉。脉诀不能甄别。混引以歌妊娠。今姑根据仲景解之。此四句元在后。今移在此。


    与纵横逆顺从类。其纵顺二脉。改根据仲景元文。


    左手带纵两个儿。右手带横一双女。左手脉逆生三男。右手脉顺生三女。寸关尺部皆相应。一男一女分形证。


    以上十句。皆脉诀自撰之辞。恐难以诊妊娠男女之别也。且相乘之脉。乃五脏之邪。发为病证。


    见之于脉。妊娠乃阴阳和平。阳施阴化以成形。岂有逆于理。乘于脏。现于脉。用为男女之诊。又寸关尺皆应。即是左右手前后如一也。即脉经所谓三部浮沉正等之脉。何以应一男一女乎。以上系脉诀差取仲景所论相乘之脉。以论妊娠。今条其非如前。


    往来三部通流利。滑数相参皆替替。阳盛阴虚脉得明。遍满胸堂皆逆气。


    此言恶阻之证之脉。


    小儿足日胎成聚。身热脉乱无所苦。汗出不食吐逆时。精神架构其中住。


    此亦谓恶阻证也。脉乱。盖谓滑数而躁疾也。非谓恶乱无次序者。此八句。皆谓妊娠病脉。


    有时子死母身存。或即母亡存子命。牢紧强弦滑者安。沉细而微归泉〔路〕(瞑。改以协韵)


    沉细而微。谓三部俱如此。凶兆也。此四句论妊妇生死脉证之别。


    卷下


    妊妇杂病生死歌


    血下如同月水来。漏极胞干生杀胎。亦损妊母须忧虑。争遣神丹救得回。


    通真子曰。此只论漏胎候也。夫胎之漏。或食动胎之物。或因热毒之气侵损。或因入房劳损。


    损轻则漏轻。损重则漏重。但漏血尽则死。然安胎有二法。因母病而动胎。但治母疾。其胎自安。


    若胎有不坚。致动。母因以病。但治胎。则母自安。


    卷下


    妊娠心腹急痛歌


    心腹急痛面目青。冷汗气绝命必倾。血下不止胎冲上。四肢冷闷定伤身。


    卷下


    妊娠倒仆损伤歌


    堕胎倒仆或举重。致胎死在腹中居。已损未出血不止。冲心闷痛母魂孤。


    卷下


    妊妇伤寒歌


    伤寒头痛连百节。气急冲心溺如血。上生斑点赤黑时。壮热不止致胎灭。呕吐不止心烦热。腰背俱强脑痛裂。六七日来热腹中。小便不通大便结。


    见此证必损胎。而妊母亦或致死。治法详见活人书。


    卷下


    产后伤寒歌


    产后因得热病临。脉细四肢暖者生。脉大忽然肢逆冷。须知其死莫留停。


    脉盛身热。得之伤寒。产后热病。脉必洪大。难便。以脉大为死证。必遵内经、仲景诸书。


    根据法汗下。若脉不为汗衰而仍大。是为阴阳交。乃可断死。汗后脉静乃可断生。岂可以病在表里。


    未行治法。遽以脉细为生。四肢冷暖。当参以病证。或阳厥而厥。或作汗而厥。今脉诀所歌。胶柱刻舟之论。


    卷下


    产难生死歌


    欲产之妇脉离经。沉细而滑也同名。夜半觉痛应分诞。来日日午定知生。


    脉经曰。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欲生也。但离经者不产也。又云其脉离经。夜半觉。


    日中则生也。


    经者常也。谓离其常处为离经。假如妊妇昨日见左沉实为男之脉。今日或脉浮。是离其寻常之脉。而异于平日。又且腹痛。是知将诞也。通真子引难经一呼三至曰离经为解。李 范又引难经一呼一至曰离经以解沉细而滑。皆非也。难经言损至二脉。虽同名离经。其脉与理则不同。且脉经明言离经。


    其脉浮也。不曾引援难经之文。今脉诀因其言脉浮又添沉细而滑。同名离经。盖以前所诊男女脉。


    或云浮大为女。若只脉浮为离经。若平常见浮大为女之脉。何以辨离经。故又增沉细而滑。以见离浮大之常经为沉滑也。圣惠方云。夜半子时觉腹痛。来日午时必定生产。谓子午相冲。正半日时数也。


    通真子曰夜半痛。日午生。此言恐未为的。又曰腹痛而腰不痛者未产也。若腹痛连腰痛甚者即产。所以然者肾候于腰。胞系于肾。故也。诊其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者。即产也。生产有难易。痛来有紧慢。


    安可定半日。当断以活法。


    身重体热寒又频。舌下之脉黑复青。及舌上冷子当死。腹中须遣母归冥。面赤舌青细寻看。母活子死定应难。唇口俱青沫又出。母子俱死总高KT 。面青舌〔青〕(赤)沫出频。母死子活定知真。不信若能看应验。寻之贤哲不虚陈。


    脉指南作面青舌赤。盖面以候母。舌以候子。今云子活。合以舌赤为是。若云舌青。则与前面赤舌青。


    母活子死之候相反。若胎先下。其子得活。如未下。子母俱亡。自身重体热寒又频至此。并不用脉。


    只以外候参决子母生死。盖以临产脉不可考。但当以察色而知之。


    卷下


    新产生死歌


    新产之脉缓滑吉。实大弦急死来侵。若得沉重小者吉。忽若坚牢命不停。寸口〔涩〕(焱)疾不调死。沉细附骨不绝生。审看此候分明记。长须念取向心经。


    脉经曰。产后寸口脉焱疾不调者死。沉微附骨不绝者生。今脉诀述脉经作歌。既用其文。不明其理。擅改焱为涩。其意以为涩滞疾驶并行。方可言不调。反以焱疾为非。是不知脉涩则不疾。脉疾则不涩。其不调者。以焱疾也。产后失血多。五脏虚。故以缓滑沉微不绝为脉应病。涩为少血亦应病之脉。惟焱疾不调匀。则脉形之速。焱浮于上。故云死。一字之差。生死顿异。


    卷下


    小儿生死候歌


    通真子曰。经云六岁以下为小儿。十八以下为少年。二十以上为壮年。五十以上为老年。其六岁以下。


    经所不载。是以乳下婴儿病难治者。皆无脉可以考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a>。以占夭寿疾病生死相传习。有少小方焉。迄乎晋宋推诸苏家。又有巢氏作小儿病源候论。今脉诀此歌。乃万分之一尔。


    愚谓自宋以来。专小方脉者稍多。如钱氏、朱氏、张氏、幼幼新书</a>、全婴书、婴孩宝鉴、活幼口议</a>、冯氏妙选宝秘方。及诸家名方。必博览方可。况小儿之脉。当以大指展转分按三部。且其脉未定。当以察形色为上工。诸胎中、诸变蒸、五疳、急慢惊风、疮疹。与大人殊。其他杂病。与大人治疗则同。但药剂有大小轻重。


    小儿乳后辄呕逆。更兼脉乱无忧虑。


    脉经曰。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 者。脉乱无苦也。


    弦急之时被气缠。脉〔缓〕(沉)只是不消乳。


    脉经曰。小儿脉沉者食不消。脉诀云缓。非也。


    紧数细快亦少苦。〔虚濡邪气惊风助〕(脉紧乃是风痫痼。)


    脉经曰。紧为风痫。本事方同。今脉诀作虚濡非。


    利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


    此非脉经小儿脉内所述。已详解在下利微小却为生下。脉经略举数脉立证以备其书。是一脉自为一证。李 范乃总为吐后脉证。何见之不明。且小儿吐有数等。今脉乱之吐。乃歌变蒸之候。


    卷下


    小儿外证十五候歌


    眼上赤脉。下贯瞳人。囟门肿起。兼及作坑。鼻干黑燥。肚大筋青。目多直视。睹不转睛。


    指甲黑色。忽作鸦声。虚舌退场门。啮齿咬人。鱼口气急。啼不作声。蛔虫既出。必是死形。用药速急。


    十无一生。


    卷下


    附录辨奇经脉


    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阳阴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否者必当犹豫有两心。两手阳脉浮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此家曾有病鬼魅。厥死。苦恍惚亡人为祸。诊得阳跷病拘急。阴跷病缓。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脊强痛。不得俯仰。


    大人癫疾。小儿风痫。脉来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颠。小儿痫。尺寸脉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以上元具浮脉条下。


    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小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失溺。胁支满烦。


    横寸口边丸丸者。任脉也。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


    以上元具实脉条下。


    吴先生云五脏六腑之经。分布手足。凡十二脉。鱼际下寸内九分。尺内十分者。手太阴肺经之一脉也。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肾脉非也。两手三部皆肺脏脉。而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焉耳。其说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而其所以之故。则秦越人</a>八十一难之首章。发明至矣。是何也。脉者血之流派。气使然也。肺居五脏之上。气所出入门户也。


    脉行始肺终肝。而后复会于肺。故其经穴名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一身之害必于是占焉。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