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杂证
3个月前 作者: 罗国纲
四十一、论痔漏
(初起为痔,久则成漏。痔属酒色、郁气、血热,或有虫痔。漏属虚与湿热。)
痔漏有五,曰牝、牡、气、血、酒之异。又有肠风痔、脉痔、雌雄痔,皆五痔之别名。此方书多立名色以炫人。而《内经》只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其始也,肛边状如鼠乳,久而不治,则傍穿数穴,腐溃脓血,即成漏矣。夫痔轻而漏重,痔实而漏虚,盖以痔止出血,始终是热,治宜凉血清热。漏流脓水,初宜凉血清热,兼用燥湿,久宜温散。以始是湿热,终属湿寒,不用温药,何以去湿而散寒乎!非止痔漏,百病多有始热而终寒者,其脉其证,显然可验。丹溪下血条云:「下血久而不愈者,后用温剂」,正此义也。
凡痔属肝、脾、肾三经之证,若肺与大肠二经风热、湿热,热退自愈。不守禁忌,亦成漏证。此因酒色过度,或炙 过食,或劳伤元气,阴虚火炽,皆成斯疾。其疮溃烂不一,治颇相似。其肠头成块者,湿热也。痛者,风热也。大便燥结者,火也。溃而为脓者,热胜血也,当各推所因而治之。
凡痔漏下血,服凉药不应者,必因中气虚,不能摄血,用补中升阳之药而愈。至如兼疝兼下疳者,皆肝肾不足之变证也,用地黄丸、益气汤、以滋化源为善。若专用凉药治火者,无不致祸。且血气出于谷气,当以胃药收功,胃气一回,血自循经络矣。
脉弦绝涩者难治,滑大柔和者易治。气虚者脉迟,血亏者脉涩。
败毒散
治痔疮初起,先以此解散脾胃风邪,证属热者。
人参(随便) 茯苓 枳壳 甘草 川芎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桔梗(各等分)
姜引,宜多服。
不换金正气散
治证同前,但此属寒者。
浓朴(姜炒) 藿香 半夏 苍朮 陈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枣引,加当归钱半、川芎一钱,更妙。
秦艽防风汤
治痔漏作痛,大便结燥。
秦艽 防风 当归 白朮 黄柏 陈皮 柴胡 大黄(煨) 泽泻(各一钱) 桃仁(去皮尖)
红花 升麻 甘草(各五分)
空心服。如火甚肿痛,加芩连、荆芥。如大便溏而气血亏,去大黄,加黄 、川芎、白芍,后服补中益气汤为主,亦须随证加入。
六君子汤
治痔漏日久,脉数而涩,饮食日减,肢体愈倦,一切不足之证。先当服补中,交服此方收功。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陈皮 半夏(各一钱)
姜枣引。如中寒,上呕下泻,加炮姜。如气虚,加黄 、扁豆。如体弱,兼脏毒下血,加芎、归、枳壳、槐花、地榆。
芎归汤
治气血不调,致痔漏、日下脓血等证。
当归(六钱) 川芎(三钱)
热加赤苓、槐花。冷加白苓、木香。热则血清而色鲜,冷则血浊而色黯。或再照命热加入。
痔漏肠红方
治痔漏下血,十日全愈,其效无比。
黄连(一两,好米酒浸一夜,捞起阴干,余酒后用) 百草霜(用茅柴烧者,不用松柴烧者,一两。二味共研末)
乌梅蒸软,取肉一两,用前浸黄连酒蒸烂,三味同捣为丸,干加前酒,每空心酒下四五十丸,三日见效。
下品锭子
治五漏,瘰 ,及翻花瘤,气核,脑疽,发背,诸恶毒疮。
白矾(二钱) 白砒(钱半) 乳香 没药(各二分半) 真牛黄(三厘)
上将砒末入紫泥罐内,次用矾末盖之,以炭火 ,烟尽取出,研末,并各药俱研极细末,用糯米粥糊为小绕香样,阴干,每用二、三厘, 疮内三、四次,年深者五、六次,其根自腐。如疮露在外,以蜜水调搽。
○尝有一媪,治瘰 ,以锭子 疮内,上用膏药贴之,其根自腐,未尽再用,去尽,更搽生肌药,数日即愈,人多异之。若气血虚者,内服补药,如十全、补中、归脾之类。
枯痔水澄膏
治痔护肉。
郁金 白芨(各一两)
共研细末。如患内痔,候登厕时,翻出在外,侧卧于床,洗净,以蜜水调药,敷谷道四边好肉,留痔在外,以纸盖药良久,然后用后枯药搽痔上,仍用温水于纸上润之,勿令药干。
白矾(四两) 生信石(二钱半) 朱砂(一钱,研极细末)
先将信末入紫泥罐底,次将矾末盖之,用火 令烟尽,将矾研末,置于掌中,乃入朱砂末少详,以唾调之,搽痔上周遍,一日三上,看痔头有焦色为效,有黄水出尽为妙。中夜上药一遍,来夜又上药,小痛不妨。换药时,以温水洗去旧药,或用荆芥汤洗净,药照前法上之。二、三日黄水将尽,可于药中增朱砂,减白矾,其浓薄看疮色用之,方是活法。今人言能取痔者,皆此方也。
如神千金方
治痔皆效。
好信石(三钱,打碎) 白矾(一两,为末) 黄丹(飞过,五钱) 蝎梢(七个,焙干为末)
草乌(光实者,去皮生研,五钱)
用明矾入罐内,烧令沸,次下信拌匀,火 ,令罐红烟起为度,取为末,方入后三味同研,以瓷罐收贮。如欲敷药,煎甘草汤洗净,然后用麻油调药涂患处,每日上药三次,必出黄水,则痔头渐消,黄水出尽,搽生肌之药,十日全愈。
水银枣子膏
治虫痔痒不止。
水银(二钱) 枣肉(四钱)
和研水银不见星,捻如枣核状,少用绵裹纳肛门中,明日虫尽出。
备拣古来治痔漏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酒痔便血,用青蒿叶为末,粪前血,冷水调服;粪后血,酒调服,以青蒿凉血而不坏胃也。痔痛,用木鳖仁雌雄各五个,研作七丸,碗覆湿处,勿令干,每夜一丸,开贴痔上,自消。
○虫痔,用槐白皮煎洗,良久,欲如大便,当有虫出。三次愈。
○痔漏肿痛,用椒目研末,酒服二钱。
○熏痔神方:用白芷、黄柏、夏枯草、紫花地丁各五钱,明矾、皂矾、甘草各一钱,煎水,先熏后洗,二次立愈。后用便桶刮垢焙干,每一钱加冰片二分,研末,摊纸上,按痔上,二次断根。
○痔漏作痛,先以木鳖仁一两煎洗,次捣葱叶汁,和蜜涂之,三时即安。
○翻花痔,用木瓜研末,鳝鱼涎调贴。
○翻花痔,用荆芥、防风、朴硝各五钱,煎汤洗之。
次用木鳖子仁、郁金研末,入冰片少许,水调敷之。
○丹溪云:漏疮须先服补药,外以附子为末,唾津和为饼,如三钱浓,安疮上以艾炷灸之。但灸令微痛,不可令大痛成泡,或数十壮,以多灸为贵。附子饼干,易之,来日再灸,直至肉平为效。如是者,或灸至七日、十日,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而易收功,切勿以溃而不灸也。此法最妙,百治百愈。
○远年痔漏,用木贼、莲蕊、牵牛、当归等分研末,水调服。
○外痔寸长,用槐花日服,并洗之。
○凡鸡、鸭、鹅、牛胆,俱搽痔有效。
四十二、论癫狂
(附:论邪祟。)
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又曰:「阳虚阴实则癫,阴虚阳实则狂。」而其证亦异。
癫病之来,忽然僵仆,或歌或泣,如醉如痴,常昏多倦,多属不足,此心血之亏也。狂病之来,一发猖暴,或詈骂,或愤怒,登高逾垣,不知畏忌,多属有余,此痰火之盛也。由此观之,其阴阳寒热,迥然不同,不得概谓癫狂悉属热也。至于痫病,即癫病也。观《内经》所言癫证甚详,而痫则无言,即此可知。而后世有风痫、牛痫、猪痫之多种者,此不过因其声之相似,遂立此名,徒滋惑乱,无足凭也。
痰气俱安汤
(新) 治癫因气逆痰滞,塞心窍,壅经络,僵仆搐搦,强直香迷。至于火之有无,宜察其脉证而加减之。
陈皮(去白,二三钱) 半夏(二钱) 胆星(一、二钱) 海石(二钱) 白芥子(炒研,七分)
泽泻 木通(各一钱三分)
水煎,温服。如大便闭结,而火不下者加大黄;不应,加芒硝。如痰盛火不降者,加童便。如舌黄,小水不利者,加栀子。如口渴喜冷者,加生石膏。如胸胀痛者,加青皮。如痰因风鼓,加钩藤钩、姜蚕。如经络痰滞不活,加竹油姜汁。但所加者分量宜重。
○凡昏迷,或一时,或半日乃苏者,由气之倏逆修顺,不必惊惶也。
滚痰丸
治痰迷心窍,昏不知事,癫风百出。
礞石( ,金色,一两) 大黄(酒蒸) 黄芩(各半斤) 沉香(五钱)
共研细末,滴水为丸。临卧时,用热水一口许送三、五十丸,过喉即仰卧,令药徐徐而下,大半日勿饮食起坐,必使药气逐上焦滞痰,过膈入腹,然后动作,方能中病。或病甚者,须连进二、三次,或多至百丸,亦觉无妨。
吐痰方
治胸膈痰滞,时发癫病。
用白矾一两,水煮一时,入蜜一合,更煮一刻,温服即吐。如未吐,再饮热水一盏,吐痰为效。
服蛮煎
治水不制火,心肾微虚而癫者。
生地 麦冬 白芍 菖蒲 石斛 丹皮 茯神(各二钱) 陈皮(一钱) 木通 知母(各钱半)
水煎服。如痰盛多郁者,加贝母二钱。如痰盛兼火者,加胆星钱半。如阳明火盛狂躁者,加生石膏二、三钱,或加大黄二钱。
朱砂安神丸
治心虚有火,癫痫香迷。
朱砂(三钱,细研,水飞,为衣) 生地(二两) 当归(两半) 甘草(五钱) 黄连(一、二两)
共研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朱砂为衣,用温水送下二、三十丸。
抱胆丸
治男妇一切癫痫风狂,或因惊恐所致,悉效。
水银(二两) 黑铅(两半) 朱砂(细研) 乳香(细研。各一两)
上将黑铅入铫子内溶化,下水银结成砂子,次下朱砂、乳香,乘热研匀,为丸鸡豆大。
每服一丸,空心井花水吞下。病者得睡,切莫惊动,觉来即安。再一丸,可除根。
灵苑辰砂散
治风痰诸痫,狂言妄走,一发仆地,吐沫戴眼等证。
辰砂(佳者,一两) 枣仁(微炒) 乳香(明者。各五钱)
上研细末。先令病患饮醉,但勿令吐,居静室中,将前药作一服,用温酒一钟调匀,令顿饮之,便令安卧。或一、二日,或三四日,切勿惊觉,待自醒即愈。若惊寤,则难治矣。
龙脑安神丸
治男妇小儿癫痫,不论远近,服之悉愈。
龙脑 麝香 牛黄(各三分,细研) 犀角屑 人参 茯神 麦冬 朱砂(水飞。各二钱)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炙。各一钱) 马牙硝(二分) 金箔(十片)
共研细末,炼蜜丸,弹子大,金箔为衣。寒用热水,热用凉水,不拘时,化下一丸;小儿半丸。病久者,日进三服。但牛黄必须真者,方得奏效。
凡癫痫无火者多,若无火证、火脉,不可妄用凉药,损伤脾胃,致有气血暴脱凶证。宜用八珍、十全大补等汤,或干姜、桂、附之类,皆所必用,不得谓概属实邪而禁用补剂也。
三补丸
治三焦火热,邪乘心胃二经,狂暴不宁,宜治火为主。而或痰或气,察其甚者而兼治之。
黄连 黄柏 黄芩(等分)
为丸,淡盐汤送下。如痰甚者,加胆星。如气滞者,加香附、白芥子、陈皮之属。如大便燥结,属阳明胃火者,加大黄;不应,加芒硝。如口渴,加生石膏。如小便短涩,加泽泻。如舌燥而黄,加山栀子。
清心汤
治心受热邪,狂言叫骂,动履失常,脉实便结者。
黄连 黄芩 栀子 连翘 薄荷 甘草 芒硝 大黄 竹叶(二十片)
温服。如系阳明火盛者,宜白虎汤亦可。(方载下三消。)
生铁落饮
治因火致痰甚者,狂怒横暴,病出于肝,属木。铁落,金也,以金制木之意,能坠痰镇心。
铁落(系铁砧下锤铁落下者,收十余斤,煮水以煎药) 石膏(五钱) 元参 秦艽(各四钱半)
龙齿 茯苓 防风(各七钱)
上研末,每用一两,入铁汁中煎好,加竹沥半杯合服,每日三次。甚者宜滚痰丸。如水不制火而兼心肾微虚者,用上服蛮煎,或朱砂安神丸亦可。
大承气汤
治三焦热甚,狂暴非常。因据《内经》夺食即已之义,(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阳旺而狂也。)故用此汤下之。或者火极似水,六脉隐伏,身表如冰,而发则叫呼声高,詈骂逾垣者,亦用此汤数下之。身温脉生,方得愈也。然亦有心血不足,神无所依,而变乱不常者,此属癫证,宜补不宜泻。二者误认,顷刻凶危。(方见伤寒下证。)
附:论邪祟
《内经》十八卷,未尝论及邪祟,其言邪气盛则实者,指六淫之邪耳,非世俗所谓神鬼妖怪也。丹溪云:「虚病、痰病,有似邪祟。盖气血两亏,痰客中焦,以致视听言动,皆为虚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由是观之,何邪之有!……然必因虚而入,盖正气虚,则阳明之气不足以胜其幽潜,更必因心而客。盖邪心起,则淫乱之怪,适足以招其类聚,乃致面黄肌瘦,或奇梦惊心,或昏倦嗜卧,或饮食久绝而神色不变,或妄言祸福而明征不谬,或脉乍疏乍数,乍大乍小。凡遇此证,以补虚安神为主。有痰者吐之、消之,有积者下之、攻之。用灸法以治其外,正言以醒其心,未有不愈者。若张皇无主,纯用攻击,不惟病不去,而命亦危矣。
备拣古来治癫狂邪祟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丹溪曰:「治癫狂大法,以行痰为主,如黄连、南星、栝蒌、半夏,寻火寻痰,分多少而治。若痰盛者,必用吐法,吐后用朱砂安神丸及平肝之药青黛、柴胡、川芎之类。」○邪狂横暴,用苦参为末,蜜丸,茶清下,上方也。
○又法:将两手两足大拇指,以二指并缚一处,用艾灸爪甲旁七壮,须于甲肉之半,令四处着火,此名鬼俞穴……○邪附而癫,烧蚕蜕纸灰,酒调服,或于手拇指甲下针之血出,即止。
○心虚癫风,用郁金七两,(须四川蝉肚者为真。)生明矾三两,共研末为丸,汤水任下六十丸,治痰裹心窍者最妙。
○阳狂横暴,用大黄五钱,芒硝三钱,去胃中实热;当归五钱,补血和阴;甘草二钱,缓中泻火;加姜枣者,引入胃也,以大利邪去为度。经谓:「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
○癫风邪祟,用朱砂一两,细研水飞,青靛净花二钱,以猪心血糊为丸,每用茶下二十丸,甚者不过三服。
○猝痫,用钩藤、甘草煎服。
○风癫,用南星九蒸九晒,姜汁糊丸服。
○鬼附啼泣,或中恶腹痛,用升麻煎服。
○中五尸鬼祟,用忍冬藤(即俗名金银藤。)煮汁服,或煎膏酒化服。
○邪祟,用大蒜捣溶,同香墨磨汁,酱汁合服。又方:同雄黄、杏仁研末服。
又方:用安息香烧之,能去鬼祟,并治妇人夜梦鬼交。如丹参、白鲜皮、白蒺藜,俱可治邪。
四十三、论三消
(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者,渴证也,随饮随渴,上焦之津液枯涸,其病在肺,而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蒸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中消者,中焦脾胃病也,多食善饥,而身日瘦,又谓之消中。下消者,下焦肾经病也,小便黄赤,或为淋浊,或如膏脂,面黑体瘦,又谓之肾消。此三消者,属火证也。然有实火者,以邪热之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之不足也。若不辨虚实治之,则未有不误者矣。
白虎汤
治上焦、中焦实热,脉证悉实,身热舌黄,溺赤口渴。
生石膏(二两) 知母(三钱) 甘草(钱半) 糯米(一撮)
温服。如渴多饥少,汗甚,右寸脉虚者,加人参一钱。中焦火证善饥者,亦用白虎汤。
玉女煎
治水亏火甚,六脉浮洪滑大,烦热干渴。若溏泄者忌用。
生石膏(三、五钱) 熟地(五钱,或七、八钱) 麦冬(二钱) 知母 牛膝(各钱半)
温服,或冷服。如火盛者,加栀子、地骨皮之属。如多汗者,加北五味十四粒。如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泽泻钱半,茯苓一钱。
六一甘霹散
治阳明内热,口渴班黄,及热痰喘嗽,二便闭结。
石膏(六两,生用) 甘草(一两)
研细末,用凉水或用温水,每调服三钱。
凡中消善饥,古以调胃承气汤下之。既已善饥,自无停积,何堪攻击!如有闭结,或可暂用,否则用上三方清火可也。或各加升麻四、五分,引清气上升,而渴自止。亦妙法也。
大补阴丸
治肾水亏败,小便淋浊如膏,阴火上炎,左尺空虚。
黄柏 知母(各用盐酒炒,俱四两) 熟地 龟板(酥炙,或酒炙。各六两)
上为细末,地黄捣膏,用猪脊髓同蒸熟,加炼蜜为丸,盐汤遂下五、六钱。即滋肾丸亦可。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更妙。
滋肾丸
治证同前。
黄柏 知母(盐炒。各二两) 肉桂(二钱)
蜜丸。方中用肉桂为引者,借辛热引入肾中之虚热处,俾知柏以成功也。
以上诸方,悉属阴寒,中病即止。或于病减一半时,宜中时间服补脾之药,如四君、归脾之属,或加麦冬、五味,补土生金,消金生水,庶无后患。
八味地黄丸
治火衰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液,而水涸消渴者。
真怀庆大地(八两,用砂仁四钱微炒,研末,同米酒蒸晒) 淮山药(四两) 枣皮(四两,酒蒸)
白茯苓(四两,人乳拌蒸更妙) 粉丹皮(酒浸晒干,二两) 建泽泻(一两五钱,淡盐水浸,晒干)
桂面(拣肉浓甜多辣少者,三两。忌火) 附子(四两,制法载本草)
除地黄、枣皮先捣成膏外,余药研细末,加炼蜜为丸,每早用淡盐水送七、八钱。
凡三焦之火,多有病本于肾,而无不由乎命门。夫命门为水火之腑,水亏者,固能为消为渴,此肾中之阴虚也,宜用六味。火甚加黄柏、知母,或再加麦冬、五味。壮水清金以制火,人固有知之者;谓阳虚无火,亦能为消、为渴,则人不信。不知水不得火,是无阳不化,有降无升,所以饮水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而枯涸为病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知用桂附于滋阴药中,则水得火而温,如釜底加薪,而氤氲上顶矣。
此生杀之微权,若不详明,再用苦寒以伐生气,则消者日甚,不能止矣。凡内伤劳病,有火亏不能归源,泛游于外,而为假热证者,亦宜知此,而用之乃妙。阅者宜深思之,不得忽过。
保元汤
(新) 治肾虚无火而下焦滑遗者,以补阴固涩为主。
熟地(三五钱) 枣皮(二钱) 山药(钱半) 菟丝子(炒香捣碎,二、三钱) 五味(三分)
益智仁(酒炒,一钱) 附子(钱半) 肉桂(一、二钱)
水煎,空心服。如虚滑遗甚者,加金樱子净肉二钱,或加乌梅二个。如兼大便溏泄,加骨脂、吴茱萸之属。
凡消渴能食,病久而小便数者,津液必竭,则经络涩而荣卫不行,气血凝滞,定成疽疮。
又有不能食而阴虚水泛,反来克土,土虚不能渗湿而生热,湿热相搏,不能传化,发于皮肤,身必肿胀。法载肿胀门,所当参用。
○渴家不可发汗,虽有外邪,当从轻治,以津液之源竭也。凡下消小便浊,而有脂液,治宜养阴以厘清浊,切勿用渗湿之药。肾消,小便甜者为重,是生气泄,脾气下陷于肾中,为土克水也,治宜脾肾两补,或中时用归脾东加升麻,早夜服六味、八味之类。
全真一气汤
治脾肾两虚,补土以生金,养金以滋阴。一气相生,故中、下二消同治,凡脾肾两经虚证,皆可用也。
熟地(三五钱,阴虚甚者加重) 麦冬(去心,拌米炒黄,二钱,肺虚者用半)
白朮(炒黄,不用土,三钱) 淮牛膝(酒炒,一钱) 北五味(五分,或多用) 附子(由一钱加至二钱)
水煎服。
备拣古来治三消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天花粉,治消渴神药也。
○消渴,宜养肺、降火、生血为主。
○三消者,多属津液枯涸,补后天,以四物汤为主。上消者加五味、人参、麦冬、花粉煎成,入生藕汁、生地黄汁。
酒病加生葛汁。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黄柏、知母、熟地、五味之类,以滋肾水。
○三消忌半夏。
○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用四君子加花粉,或加干葛。上中既平,不传下消。
○兼泄者,用白朮、白芍之类。
○病后燥渴者,余热在肺也,用参、苓、甘草末少许,生姜汁调,冷服。
○消渴亦有因虫者,用苦楝根皮煎就,入麝少许,空心服,虽危亦救。
○止渴生津,用乌梅、豆豉煎服。又方:用五倍子研末,水调二钱,每日服三次。
○消渴变水肿,用真苏子、萝卜子</a>等分,微炒,研末,桑白皮煎汤,调末三钱,每日服三次,水从小便出,渴止肿消。
○消渴,用晚蚕砂焙研,冷水调二钱频服。
○伤寒变证,有百合病,欲卧不卧,欲食不食,口苦便赤,得药则吐,病名百合,变成消渴。用牡蛎( )二两,天花粉二两,共研末,米汤调三钱,每日服三次。
○消渴,单用黄连煎服。
○消渴喜水,用泥鳅十尾,焙干,去头尾,烧灰,干荷叶等分为末,每用二钱,水调下,日二服妙。又方:浮石、蛤粉、蝉脱等分为末,鲫鱼胆七个,调服三钱,神效。
○大约此病系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富贵者多有之,而贫贱者鲜也。有此病者,宜减嗜欲,薄滋味,却思虑,治或可瘳;若徒恃药饵,则难愈矣。
四十四、论汗证
汗有自汗、盗汗二证。自汗者,属阳虚,卫气不固,则腠理松,而津液为之发泄也。时常出汗,而动作益甚,治宜实表补阳。盗汗者,属阴虚。阴虚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寐则出,醒则收,治宜清火补阴。然阴阳有交互之义,不得以阳虚仅补阳,而忘乎阴也;不得以阴虚仅补阴,而忘乎阳也。何以言之?如病后、产后、吐泻、失血之后,必多出汗,是阴虚而阳无所依,气将脱矣,必用参 ,而滋阴之品须兼用之。如黄 补气汤用当归一两,而黄 止用三钱,是补血以生气也。如当归补血汤用黄 一两,而当归止用三钱,补气以生血也。因证因脉,随时变化,不胶一定。彼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斯二者,而治法可得纲领矣。
凡人但知热能致汗,汗必热,不知阴亦能致汗,汗必冷。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也。经曰:「阴胜则身寒汗出,寒则厥。」仲景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是皆阴汗之谓也。治者,连救元气,如参 固所当用,即姜、桂、附子,亦不可缓,庶冷汗转热,而病可愈矣。
玉屏风散
治气虚自汗,及伤寒误治,多汗表疏,易感风寒者。
黄 (蜜炙) 白朮(土炒。各一两) 防风(三钱)
姜引。
清火固表汤
(新) 治内热有火,口渴便结,烦躁不宁,表虚自汗,日夜不止,宜清火以固表也。
黄芩 生地 白芍(各钱半或二钱) 麦冬 石斛 女贞子(各钱半) 知母 青蒿甘草(各一钱) 淡竹叶(十片)
水煎服。如火退而汗不收者,加净麻黄根(蜜炒)二钱,或加牡蛎粉二钱。如心虚不寐多汗者,加枣仁、当归各钱半。如口渴甚者,加生石膏三钱。如小便赤涩,加山栀钱半。
此方适病而止,后宜因人补养。
大补黄 汤
治虚弱自汗。
人参(随便) 茯苓 黄 (蜜炙。各二钱) 熟地 白朮 当归 枣皮(各钱半) 防风甘草(炙) 肉桂(各一钱) 五味子(三分) 肉苁蓉(一钱八分)
枣引。或加麻黄根二钱。
附汤
治气虚中</a>寒,自汗如冰,肢体倦怠。
黄 (蜜炙,五钱) 附子(制,三钱)
水煎服,加人参更妙。
白朮散
治虚风多汗,少气痿弱,食则汗甚,不治必成消渴。
白朮(炒,二两) 牡蛎( ) 防风(各一两)
研末,温水调服。或减半煎服。
黄 六一汤
治阴阳俱虚,盗汗。
黄 (蜜炙,六两) 炙草(一两)
煎服。
当归六黄汤
治人夜睡,寐则汗出如洗,醒则汗收,此名盗汗。由心虚有火,阴阳两亏也。用此治之,一服全愈,真圣方也。
当归(钱半) 黄 (蜜炙,二钱) 熟地 生地(各一钱八分) 黄柏(炒) 黄芩(各一钱二分)
黄连(六分)
水煎,夜服。
加味知柏地黄汤
(新) 治阴虚火动,煎熬汗出,如干竹以火燃之,亦有油也。但补其阴,火退而汗自止,不得概用参、 、桂枝敛之。如阳虚之自汗也,其左尺脉必细数无力,或浮大而空。
熟地(四、五钱) 枣皮 山药 茯苓 当归 白芍(酒炒。各钱半) 丹皮 麦冬知母 黄柏(各一钱) 泽泻(八分) 五味(三分)
水煎,空心服。但分量要足,水三碗,煎二碗,顿服,则药下而有效。
金锁正元丹
治真阴不足,遗精盗汗,一切虚损。
补骨脂(酒炒,四两) 肉苁蓉(须大而色鲜红者,酒洗) 葫芦巴 巴戟(去心。各八两)
五倍子(二两) 茯苓(三两) 龙骨(酒煮,焙干,研末,水飞过,两半) 朱砂(细研,水飞过,八钱)
上为末,先将苁蓉捣化,次入药末,米酒糊丸,盐水送下。
治汗备要
凡自汗、盗汗,忌用生姜,以其松腠理也。
凡自汗属气虚,用参 ,少佐桂枝,以实表也。若阳衰身冷,加附子。
凡止汗,麻黄根甚捷,性走周身,引诸药至卫分而固腠理也。
凡汗者,心之液也,(人言为心血,误矣!但血液同类,须当养心。)而肾主五液,入心为汗,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治者早夜补肾,中时补心,二者互用乃妙。
凡盗汗,属阴虚有火,而真元犹未大亏,所以历久无害。若自汗,则真元耗散,肺失统气之权,不治,势必阳亡阴竭而危。治自汗,以温热补益,治盗汗,以清凉滋补。
凡自汗服敛药而不效者,当理心血。心无所养,故溢而为汗,宜大补黄 汤(方在上。)
加枣仁二钱。有微热者,加石斛二钱。
凡内伤虚损出汗者,用补中益气汤(方见伤寒表条。)加麻黄根二钱,附子五分为佐助,但升麻少用,须蜜重炒,又不可少,欲引参 至表也。
凡食滞中宫,热气聚胃而上炎,则头汗出。然在病后、产后,悉属阴阳两虚,治法不同。
凡当心汗出,名心汗,乃思虑伤脾,以生脉散或补心丹治之。
凡两腿挟中,行走劳动,汗出腥秽,此下焦湿热也,以渗湿热治之。
凡饮食时鼻多汗者,此肺虚乘热也,治宜补肺凉血。
凡两胁下动辙有汗,此肝虚乘热也,宜养血补肝。
凡饮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虚液耗,令人消渴偏风,宜早治之。
凡脾经湿热,淫于四肢,使手足心常有汗,宜抑阳渗湿。
凡肺脉散,当自汗。肺脉缓甚,为多汗。尺脉涩,阴伤也,多汗。
论汗出凶证
凡身一边出汗者,气血不周也。
○或吐血、衄血,头汗而身无汗者,为阳亡阴竭。
○汗出如雨,揩拭不逮者,名洗尸汗,三阳绝也。
○脉不为汗衰者,汗出喘甚者,汗出脉脱者,汗出身痛甚者,汗出发润如油之黏,如珠之缓而不流者,皆死证也,不治。
备拣古来治汗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止汗,如麻黄根、浮小麦、乌梅、五味子、小黑豆、龙骨、牡蛎之属,可随宜择用。
○黄得防风,而固表止汗之力愈大。
○肉桂最能实表止汗。
○盗汗,用桑叶焙干研末,米饮调服。
○盗汗,用五倍子为末,津调填满脐,以绸帛缚定,一夜即效。次日换之,或少加枯研末。
○凡汗遗精,用鹿角霜二两,龙骨(炒)、牡蛎( )各一两,为末,酒调服,或米酒糊丸,盐汤下。
○虚劳出汗,用牡蛎粉、麻黄根、蜜黄 等分为末,每用五钱,煎服,或为丸服。
○凡汗,用艾叶、茯神、乌梅煎服。
四十五、论痉证
(附:劳风、风搐各经兼证。)
古言痉,今言</a> ,传写之误也。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又曰:「太阳病,发热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成痉。
疮家不可发汗,汗之亦成痉。」盖误汗者必伤血液,误下者必伤真阴。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由是为拘为攀,反张强直,头摇口噤,戴眼面赤,或身热足寒之类皆是也。
况《内经》之经脉篇曰,止言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以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为藏精之脏,病在二经,水亏可知。故治此者,当以真阴为主。何今人但见此证,多门分类,而悉作风治?不知外感之风寒,邪证也,治宜解散;内生之风,血燥证也,止宜滋补。矧风药多燥,当此精败血枯之候,而再用燥剂,吾未见有能回生者矣!其论已详于中风门,所当参阅。
凡痉证多由误治而致。或者正气虚,而外邪间有袭者。因风则有汗,脉必浮缓;因寒则无汗,脉必浮紧;因湿则身痛,脉必沉细。更有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攀;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宜分别之。
十全大补汤
(方见伤寒补条。) 治气血两虚,内起风火发痉,少加附子五六分,行参 之性以补卫,引归地之性以补荣,则痉不治而自愈矣。
气血两补汤
(新) 治痉因汗因泻,气血两虚,六脉虚弱,或浮大无力,不得误为实证治之。
人参(少者,以山药四、五钱炒黄代之) 白朮(钱半) 甘草(炙,一钱) 枣仁(炒,二钱)
当归(泻者土炒,二钱) 熟地(砂仁煎汁炒干,三钱) 白芍(酒炒,钱半)
水煎服。如呕恶,加生姜二钱。如汗多,加五味子十四粒。如气虚,加蜜炒黄 一、二钱。如兼外感风寒而拘挛者,加钩藤钩、荆芥之类。
附汤
治阳虚、汗多亡阳而痉者。
黄 (蜜炒) 附子(等分)
姜引。若汗多兼火而燥热者,宜当归六黄汤。(方见汗证门。)
温胃汤
治痉因误下而泻不止者。
白朮(二三钱) 山药(炒) 扁豆(炒) 茯苓(各钱半) 荜 (四钱) 车前子(去壳,微炒)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钱)
姜枣引,温服。如泻甚者,加肉豆蔻(面炒用)二钱,或补骨脂亦可。如阳虚下脱不固者,加附子二钱,或加乌梅二个,煨木香三分。如四肢拘挛,口眼歪斜者,属木动风摇,兼侮脾土而泄者,加肉桂一、二钱。凡有泄者,宜参此用。
清化饮
治痉因有火,脉见洪滑,证多烦热,宜滋阴以救血燥。
白芍 麦冬 生地 茯苓(各二钱) 丹皮 黄芩(各钱半) 石斛(钱半)
温服。如热甚而渴,加石膏二、三钱。如小便涩者,加木通钱半,或加黄柏、栀子。
如兼外邪发热,加柴胡钱半。如阴虚血亏者,加熟地三钱,山药二钱,当归二钱。若热甚烦躁,加黄连、黄柏、知母、青蒿、地骨皮之类。可随证加用。
大和中饮
治痉因汗下太过,阳虚阴盛,复感邪而畏寒莫解者。
熟地 白朮 当归(各二、三钱) 人参(随便) 山药(钱半) 甘草(炙,一钱) 柴胡麻黄 肉桂(各一、二钱) 白芍(酒炒,一钱) 生姜(钱半)
温服。如汗甚,去麻黄,加黄 二钱。如寒甚,加附子一、二钱。
降火化痰汤
(新) 治痰因火炎而致痉者,不得不暂为清理。但得痰气稍开,便宜调补气血,以此证候多属虚火虚痰也。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贝母 胆星 海石 木通(各钱半) 白芥子(六分)
温服。如火盛痰不降者,加童便一小钟。
神术汤
治无汗之刚痉兼有湿者。
苍朮 防风 甘草(各三钱)
加羌活或独活、麻黄,用葱白为引。
白朮汤
治有汗之柔痉兼有湿者。
白朮 防风 甘草(各二钱)
加桂心、黄 ,用生姜为引。
附:劳风风搐各经兼证
凡劳风证者,因劳后汗出遇风,其证共治,与痉同法。但须审其劳损何脏,如因肾虚捐者,即为肾劳风也,宜随证施治。又风搐证者,本与痉证不同,经曰「诸风掉眩,曲直摇动,皆风木之用。」阳主动,阴主静,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木旺而自病。或平肝,或吐下,因证治理。是虽不可与痉同论,亦可引以证痉之风热由内作者。
○伤寒发汗太过,多成痉证。此际尚身热足寒,项强恶寒,头摇口噤,背反胀者,痉兼太阳也。若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构者,痉兼阳明也。或一目左右斜视,并一手足搐搦者,痉兼少阳也。治法因证,再察脉息,在表无汗汗之,有汗止之。阳明痉属里,实者下之。少阳痉半表半里,和之。所谓各随其经也。按此证间或有之,施治时须顾气血。
四十六、论暑证
(此正热时暑病也。与冬伤于寒,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者不同。)
暑本夏月之阳邪,其为病也,有冒、有伤、有中,并有因暑而致者。名虽不一,而总不外「虚实」二字。其证其脉,辨而治之,庶无差也。经曰:「脉盛身热,谓之中热,乃有余之证,其候头痛壮热,大渴引饮,治宜清凉。脉虚身热,谓之中暑,乃不足之证,其候头痛恶寒,身倦自汗,治宜温补。其有阴寒之极者,须用姜附。」此《内经》舍时从证之法也。彼因暑而致者,畏暑贪凉,寒邪袭于肌表,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证,当以伤寒法治之。至于不慎生冷,寒凉伤脏,而为呕吐腹痛等证,此寒邪在内,治以温中为主,不得概以暑热论也。
参苏饮
治伤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夏月感冒等证。
人参 苏叶 干葛 前胡 陈皮 枳壳 半夏 茯苓(各八分) 木香(三分) 桔梗(七分)
甘草(五分)
姜六分,枣一枚,热服。
黄连香薷饮
治阳暑中热,口干舌燥,小便赤短,身热目赤,脉洪体壮,一切实证。若中阴暑而误用之,则阳散阴泄,为害不小。
黄连(二钱) 香薷(钱半) 浓朴(姜炒,钱半) 扁豆(炒,三钱,研) 茯苓(钱半)
甘草(一钱)
热服。如大便泄而小便短,加苍朮、泽泻、萆 ,(此味要重。)或加木瓜。腹痛加白芍。
○香薷之性,香窜而沉寒,惟胃实而阳盛之人宜之。若气虚体弱者服之,损伤胃气,反致吐泄腹痛,阴寒危败等证。何今人不知,至热时,老少时常服之,云以防暑,正适以致疾也。
补中益气汤
(方载伤寒表条。)治脉微体虚,不可发汗,补元气即以解寒邪也。如伏阴在内,而寒不易散,呕泄畏寒,内无热证,不拘夏月,即用理中加白芍之类,不可疑也。前伤寒条内,所宜参阅。
和胃饮
治夏热多食生命,寒湿伤脾,腹痛吐泻等证。
陈皮 浓朴(各钱半) 干姜(炮) 甘草(各一钱)
此方凡藿香、砂仁、扁豆、木香、泽泻、茯苓之类,可随证加用。如兼外感,可加柴胡。
桂苓甘露饮
治炎热多汗,烦渴,少气多火,小便不利,属阳暑也。
滑石(二两) 石膏 寒水石 白朮(各一两) 茯苓 泽泻(各五钱) 肉桂(钱半) 猪苓(三钱)
上为末,温水调下,或煎服亦可。
清暑悉安汤
(新) 治冒暑,身热、便泄、口渴、汗出、腹痛、尿赤等证。
苍朮 白朮(各钱半) 扁豆(三钱,炒捣) 宣木瓜(二钱) 浑泻 木通 车前子(各一钱)
陈皮(八分) 茯苓(钱半) 生白芍(钱半) 甘草(一钱) 滑石(三钱) 香薷(五分)
水煎服。此方不拘老幼男妇,皆可服。
清暑益气汤
治暑热伤气,倦怠、胸满、汗出、身痛、烦热、小便黄、大便溏、昏沉不食、口渴、脉息虚弱等证。
人参(无者,以山药炒黄三钱代之) 黄 (蜜炒,二钱) 白朮(钱半) 当归身(钱半)
苍朮(一钱三分) 陈皮 神曲 麦冬 甘草(炙。各八分) 黄柏(炒,六分) 干葛(八分)
泽泻(七分) 升麻(蜜炒,六分) 青皮(五分) 五味(三分)
水煎服。
大顺散
治中阴暑,食少、体倦、发热、作渴、腹痛、吐泻,脉沉微者。
干姜(炮) 肉桂 杏仁(炒。各二钱) 甘草(钱半)
共为末,每用三钱,水煎服。如烦躁者,井花水调服。不效,加附子钱半。
录古来救伤暑死者简易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凡暑病不可发汗,汗多亡阳。
○中暑死者,不可饮冷水,卧湿地,闭绝三焦流通之气,不可救也。移于阴处,即挖路上热土堆脐上作窝,多令人溺满,暖气透入即醒。随捣蒜,用泥搅水调服。
○又方:用热童便灌之,外以布蘸热水熨脐,一苏,服清暑益气汤,少下黄柏、泽泻、青皮,或服补中益气汤之类。
○无蒜,服地浆水亦可。
○暑毒疟痢,用雄黄研细,蒸饼和丸,甘草汤下,神方也。
四十七、论湿证
湿之为病,有因于外感者,如天雨袭虚,地气上蒸,或汗衣久沾,或重雾寒露未避是也。
有因于内伤者,如嗜瓜果,饮奶酪,啜酒浆,喜生冷是也。其为证也,湿在肌表,为寒热自汗;在经络,为痹为重,筋骨疼痛,手足痿弱;在肌肉,为麻木, 肿,黄胆;在脏腑,为尿赤便泄,腹痛后重。在上则为痰,在下则为痢。然湿证虽多,不出湿热、寒湿二者而已。热者宜清、宜利,寒者宜温、宜燥。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东垣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观此,宜以补脾利水为主,而湿自治。但当分其表里虚实,庶无差谬。盖湿从表入者,汗以散之;在上者,宜微汗之;在中、下二焦者,宜疏利二便,或单用淡渗以利小便。然又有说:湿热之证及微虚微热老,利之可也。至于大虚大寒,最忌下利。即有湿热,而体虚寒,精血已亏,而复利之,害必甚矣!宜用升阳风药,兼实脾土,乃为精工。论曰:「湿淫所胜,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是也。
利水渗湿汤
(新) 治湿热烦渴,溺赤身痛,脉息洪滑实数者。
苍朮 浓朴(姜炒) 茯苓 黄芩(各钱半) 泽泻 猪苓 木通 车前 陈皮 栀子(炒)
食远服。如大便燥结,加酒煨大黄钱半,枳壳一钱。如黄胆,加茵陈二钱。如兼外感,加羌活一钱。
二妙散
治遍身湿痛。
苍朮(三钱) 黄柏(炒,二钱)
水煎,夜服。
三妙散
治腰膝以下湿痛。
即前方加川牛膝二钱,夜服。
加味五苓散
治外中寒湿,身痛溺涩,口渴寒热。
白朮 猪苓 茯苓(各钱半) 泽泻 肉桂 羌活(各一钱)
水煎服。此太阳经解表之剂,风湿寒湿俱治。
圣术煎
治寒湿之甚者,泻痢呕吐,身痛倦怠,脉弱无力。
白朮(五钱) 干姜(炮) 肉桂(各一、二钱) 陈皮(七分) 甘草(炙,一钱)
食远服。
甘草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痛,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 白朮(各二钱) 附子(钱半) 桂枝(一钱)
温服。
升阳除湿汤
(新) 治一切阳衰湿证。
白朮(钱半) 白芍(酒炒,一钱) 扁豆(炒研,钱半) 苍朮(一钱) 羌活(八分)
防风 甘草(炙) 独活(各一钱) 升麻(盐炒,六分) 柴胡(酒炒,五分)
温服。
凡湿病不一,或黄胆、肿胀、泄泻、痰饮、痹痛、淋秘之类,当于各门参之。
四十八、论燥证
燥病由火而至,又甚于火者也。治之当察端委,不得就肺一经而言。夫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其体本燥,而义能生水者,赖坤阴上输,得以水精四布,虽燥而不至于燥也。迨至脾荣不足,不能生金,则金亏而肾水之化源竭矣。由是子母不能相生,濡润之机关绝灭,一有所伤,火乃踵起。或因风火,或因炎热,或因病后阴虚火动,皆能致燥。其为病也,在外则皮毛枯槁,在上则咽干口燥,在中则烦渴便焦。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皱竭,皆属于燥」是也。治之者,当知补土以生金,而肺之母旺;滋肾以涵金,而肺之子亦旺。生生不绝,津液充足,何燥之有!倘寸强尺弱,由乎釜下无火,而锅盖干燥者,用八味丸为水中补火之法,古方有半硫丸之设,意深远矣。
麦门冬汤
治土虚不能生金,津液涸竭,虚火逆上,咽喉干燥等证。
麦门冬(去心,三钱) 半夏(钱半) 人参(无者,以威参一两代之) 甘草(钱半)
大枣(四枚) 粳米(四钱)
水煎服。半夏味辛能润,不得疑为燥也。
当归阿胶汤
(新) 治一切干燥,口渴便焦,津涸血枯等证。
当归(二钱) 白芍(钱半) 熟地(三钱) 茯苓(二钱) 阿胶(三钱,制) 麦冬(钱半)
栝蒌仁(去油,一钱) 甘草(一钱)
大枣三枚,食远服。如渴甚,加花粉二钱。如大便干焦,加肉苁蓉二三钱,威参七钱,或再加火麻仁、郁李仁各二钱。血燥,加桃仁捣膏调服,红花五分。如大便风秘,加秦艽三钱,防风钱半。凡欲润者,如牛羊乳、藕汁、蜂蜜之类是也。
加味地黄丸
(新) 治水亏干燥,咽痛便结,皮枯筋急等证。
熟地(三钱) 枣皮(钱半) 茯苓(钱半) 山药(二钱) 丹皮(一钱) 泽泻(七分)
五味(三分,炒) 麦冬(钱半) 阿胶(蛤粉炒,二钱)
空心服。
八味地黄汤
治肾中无阳,以致元气不能上蒸,而精血枯涸者。
熟地(三、五钱) 枣皮 茯苓 山药(各钱半) 丹皮(一钱) 泽泻(七、八分)
肉桂(钱半) 附子(钱半)
空心服。
凡燥病,本火以烁金,以致金不能生水,故干枯之证见矣。但脾宜温补以生肺,不得燥补以伤肾。证似有余,实为不足。补阴之功得力,则虚火退而证自瘥。万勿轻用寒凉,脾胃受伤,则化源之机绝矣。故治火证,尚有当用寒凉;至于燥证,惟宜润剂。治风燥莫如养血,清热燥莫如壮水。
○大肠血燥便涩,用桃仁(去皮尖,炒研)、麻仁、当归各三钱,其效如神。
○桃仁、杏仁,润大肠功同,但杏仁治气秘,桃仁治血秘。昼便难,属气,脉浮;夜便难,属血,脉沉,俱宜用陈皮佐之。
四十九、论火证
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为君火,为神明之主,故谓之明;肾为相火,为发生之根,故谓之位。天非此火则不生物,人非此火则不能有生,此真火之不可稍有衰也。
火得其正,即为阳气。倘真火衰而元阳败,则邪火自炽,由此而有实火、虚火、湿火、风火、郁火、阴火、五脏火、六腑火、游行不归经火。其为病也,外则见于皮肉筋骨,内则见于脏腑九窍。形质之间,本有热证,亦惟暂抑亢炎以治标,因所因而调之以救本,则火各归经,依然清凉切不可过投寒剂,以伤脾胃耳。夫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水灭,可以直折;相火者龙雷之火也,不可以水灭直折,从其性而降伏之。且如天阴雨,龙雷之火愈盛,惟太阳一照,而火潜藏,此阴虚之火,由肾中之阳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火无源可归,所以浮散于外。此非参 桂附之温热,则无以引火归源,而外假热之证生矣。至于肾中之阴不足,则水亏火焰,又当滋水以制阳光,宜用甘凉,不宜温热。第温热之效速,只须二、三服,便可奏功;而甘凉之力缓,非多服不能见效。但服甘凉者,必须甘温之药,每日中时间服以救脾胃,庶无遗害。
此论已详失血门,所当参阅。
凡五脏之火,肺热则鼻干,甚则鼻涕出。肝热则目眵浓。心热则言笑多。脾热则善饥善渴。肾热则小水热痈。此类宜从清解。
凡火证必察虚实。其人元气本虚,或便秘善饥,神清</a>声朗,而脉犹有力,此虚中有实,可随证清解,此易治也。若内外俱热而反见溏泄,或食少声微,诸虚皆见,而反不利温补者,此其胃气已败,生意已穷,非吉兆也。
黄芩清热汤
(新) 治一切烦热,口疮咽痛,衄血吐血,脉洪数者。
黄芩(二钱) 白芍(钱半) 栀子 生地 麦冬(各一钱) 甘草(八分) 泽泻 木通(各七分)
薄荷(五分)
温服。如胃热,加生石膏三钱。如热盛,加黄连钱半。如大便燥结,加酒炒大黄一二钱。
凉膈散
治三焦六经诸火,胀满结秘,脉洪数滑实者。
大黄 朴硝(或不用) 甘草(各一钱) 连翘(钱半) 栀子 黄芩(各八分) 薄荷(五分)
淡竹叶(七片)
服时加蜜一匙。
升阳散火汤
治寒邪郁遏阳气,以致肌表惧热,此火郁发之也。
升麻 葛根 羌活 独活 白芍(各八分) 防风(五分) 柴胡(八分) 生甘草(五分)
炙甘草(六分)
有人参更效。生姜四分,煎服。
逍遥散
治郁火胁痛、身热、骨蒸、口渴、便涩。
柴胡(酒炒,八分) 当归(钱半) 白芍(酒炒,一钱) 白朮 茯苓(各一钱三分) 甘草(六分)
薄荷叶(三分)
煨姜六分煎服。如火盛,加丹皮、栀子。
左归饮
此壮水以济火也。治阴衰阳胜,身热烦渴,脉虚气弱。
熟地(三、五钱) 山药(二钱) 枸杞(钱半) 甘草(炙,一钱) 茯苓(一钱) 枣皮(钱半)
食远服。如肺热而烦,加麦冬钱半。心热而躁,加元参一钱。脾热易饥者,加白芍钱半。肾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二钱。血热妄动者,加生地二、三钱。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二钱。上实下虚者,加牛膝钱半。血虚而燥者,加当归二钱,改用六味地黄丸亦可。
右归饮
此益火以救阳也。治内真寒而外假热,右尺脉虚。
熟地(五、七钱) 山药(炒,二钱) 枣皮(一钱) 枸杞(二钱) 甘草(炙,一钱)
杜仲(二钱) 肉桂(一、二钱) 附子(一、二钱)
食远服。如外热既甚,多见口疮舌裂,烦渴喜冷等证,用此汤冷服。如阴盛格阳,加泽泻钱半。如昏厥短气,加白朮二、三钱,有人参更妙。如火衰不能生土,呕吐吞酸,加炮干姜二、三钱。如泄泻腹痛,加肉豆蔻钱半。如小腹痛,加吴茱萸五、七分。如血少血滞,腰膝软痛,加当归二钱,改用八味地黄汤亦妙。服后热退,而虚寒悉见,乃进温补,无不愈者。上有湿火未言,当于湿证门取方用之。
备录泻火诸药,以便酌用,然亦不过言其药之性耳,人当变而通之可也。
○黄连、栀子,泻心肝大肠之火。
○山栀仁,降火从小便出。
○石膏,泻肠胃实火。
○黄芩,泻脾肺大肠之火。
○黄柏,泻肝肾诸经之火。
○知母,清肺胃肝肾之火。
○地骨皮,退阴中之火,善除骨蒸夜热。
○生地、麦冬,清肝肺凉血中之火。
○天冬,泻肺与大肠之火。
○桑白皮、川贝母,解上焦肺胃之火。
○柴胡、干葛,解肝脾诸经之郁火。
○龙胆草,泻肝肾膀胱之火。
○槐花,清肝肾大肠之火。
○白芍、石斛,清脾胃之火。
○滑石,泻小肠膀胱之火。
○天花粉,清痰止渴,解上焦之火。
○连翘,泻诸经之浮火。
○元参,清上焦及无根浮游之火。
○山豆根,解咽喉之火。
○胆星,开心脾胃脘之痰火。
○青黛、芦荟、胡黄连,泻五脏之疳热郁火。
○苦参,泻疳蚀之火。
○木通,泻小肠之火。
○泽泻、车前子,退窿闭之火。
○人中白,清肝脾肾之阴火。
○童便,降阴中血分之浮火。
○大黄、朴硝,泻诸经实火。
○人参、黄 、白朮、甘草,除气虚气脱,阳分散失之火。
○熟地、当归、枸杞、枣皮,滋心肾不交,阴分无根之火。
○附子、干姜、肉桂,救元阳失位,阴盛格阳之火。
○青蒿,清血虚发热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