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杂证
3个月前 作者: 罗国纲
七、论齿牙
(病属手足阳明二经,风热、虚火、实火、肾虚、虫咀等症。出血者曰齿衄。)
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养于龈。上龈属足阳明胃,下龈属手阳明大肠。而其为病,则有三焉:一曰火,病在龈,即牙床肉也,或肿痛糜烂,或牙缝出血,是湿热蓄于肠胃,而上壅于经,治宜清凉。二曰虫,病止在牙,亦由湿热生虫,蚀损蛀空,治宜杀虫,兼清胃火。三曰肾虚,病在脏,或齿脆不坚,或疏豁动摇,或中年而即脱者,必肾气之不足,治宜补养。凡此三者,其中各有不同,辨真而治自易。
清胃散
治胃有湿热,上下牙痛,或溃肿出血等证。
生地 丹皮 黄连 当归(各一钱) 升麻(六分) 或加石膏。
甘露饮
治肾虚火炎,胃虚郁热。此方泻而兼补,齿病悉除。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石斛 茵陈 枇杷叶 黄芩 枳壳 甘草(等分)
煎服。加犀角磨水合服更妙。
玉女煎
治肾阴本亏,胃火复盛,烦渴牙痛,糜烂齿衄等症。
熟地(三五钱) 麦冬(二钱) 知母 牛膝(各一钱半) 生石膏(研,三五钱)
如火之极盛者,加栀子、地骨皮。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或泽泻。
细辛煎
治牙齿肿痛,及口气臭。
北细辛一味,煎浓汁,乘热噙漱,良久吐之,极妙。或加石膏。
丁香散
治齿痛。
丁香 荜茇 蝎梢 大椒(等分)
为末擦之。
赴筵散
治虫牙。
用良姜、草乌、细辛、荆芥穗等分,为末擦牙,涎则吐之。
又方:用韭子煎汁漱之。
又方:用川椒(炒)、蜂房(炙)等分为末,每用二钱,水煎热漱。
加味地黄丸
治真阴不足,以致齿疏动摇,壮年脱落者。
熟地(八两) 山药(四两) 枣皮(酒蒸) 茯苓(各四两) 泽泻(一两) 丹皮(两半)
枸杞(三两,酒蒸) 菟丝子(淘去泥沙,酒蒸,四两) 补骨脂(盐炒,二两) 骨碎补(三两)
炼蜜为丸,空心盐汤下七八钱。如命门火衰,真阳不足者,加肉桂三两,附子四两。
或安肾丸(方见咳嗽)亦妙。
镇阴煎
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脉微厥冷,而牙缝之血大出。此非实火,不得误用寒凉。
熟地(一二两) 牛膝(二钱) 甘草(炙,一钱) 泽泻(八分) 肉桂(一二三钱) 附子(一二三钱)
速服。如治格阳假热者冷服。凡血大吐大下者,俱宜用此。
凡走马牙疳,牙床溃败,齿牙脱落,大为凶候。此盖热毒蕴蓄而然,速泻阳明之火,宜清胃散连速进之。如玉女煎(方见上)亦可。或体实口渴,二便团结,加大黄下之;不应,加芒硝。外用铜绿、滑石、杏仁等分为末,频擦立愈。
三仙散
治走马牙疳,一时腐烂即死。
用铜禄三分,麝香半分,溺垢(用妇人溺桶中白者,火 存性)一钱,共为极细末,敷齿上,不可太过。
又方:用干北枣(烧存性)同枯白矾为末敷之,神效。
又方:用麝香半分,胆矾一钱,铜绿三钱,生白矾五分为末,敷牙患处。
青白散
治一切牙痛。固齿。
青盐(二、三两,研) 食盐(二两) 川椒皮(去目,五六钱)
浓煎汁,去椒用汁,煮盐至干,为末,早夜擦牙床肉内外,良久方吐,稍留药味以睡,即咽之,更妙。予用至七旬,最验。
取牙方
草乌 荜茇(各分半) 川椒 细辛(各三分)
上为细末,用少许点在患牙内外,一时其牙自落。
备拣古来治齿诸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牙缝出血:苦参一两,枯白矾一钱为末,日三揩之。
○又方:醋浸竹茹含之。
○走马牙疳:先以淡盐汤漱净,次用五倍子、青黛、枯矾、黄柏为末掺之。
○牙痛口臭,用大黄烧存性为末,早晚揩齿,良久漱之。
○牙龈疳臭:五倍子炒焦一钱,枯白矾、铜青各一分,共为末,先以米泔漱净,掺之。
○牙痛,用荔枝连壳烧存性,为末掺之。
○又方:用丝瓜藤一握,川椒一撮,灯心一把,煎浓汁,漱吐。
○虫牙痛,用松脂滚水泡溶,漱之。
○又方:用韭菜子烧烟熏之,牙虫即出。其法,以笔管用纸糊喇叭样可以收烟。
○又方:茄根捣汁涂之,或烧灰存性点之。
○又方:烧酒浸花椒,漱之。
○齿不生,用雄鼠脊骨研末揩之。
○取牙,用茄树根,以马尿浸三日,晒干,炒焦为末,点牙内外,即脱。
○保齿坚固,用羊胫骨火 存性,为末,加青盐研匀,早夜揩牙。
○又方:用香附炒黑二两,青盐两半,为末,如常揩牙。
○凡牙齿痛,属寒者,宜干姜、荜茇、细辛;属热者,宜石膏、牙硝;属风者,宜皂角、姜蚕、蜂房;属虫者,宜锻石、雄黄。
○保齿,用旱莲草根一斤,酒洗净,青盐四两,腌三宿,同汁炒干,研末,日用擦牙,连汁咽之,能乌须固齿。
○取牙,用凤仙花子研末,入砒少许,点牙即落。
八、论咽喉
(咽痛是君火,有寒包热。
○喉痹是相火,有嗌疽,俗名走马喉痹,杀人最急,惟针破之,最为速效,次则用火。)
经曰:」一阴一阳相结,谓之喉痹。」少阴,君火也;少阳,相火也。夫火何以动?以有内外之因,故火引痰上,而痰热燔灼,壅塞咽喉之间。其症不一,肿于两旁者为双蛾,肿于一边者为单蛾;圆突如珠,乃痈疖之类,宜刺出其血而愈。若缠喉风,则满片红肿,多不成脓,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肿自消。然火有虚实之分,其因情志郁怒而起者,多属少阳、厥阴,为风木之脏,固易生火;以口腹辛热而起者,多属阳明,以胃气直透咽喉,故又惟阳明之火为最盛。脉实症实,宜以火治。至于少阴,其脉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会厌者,掩其气喉,令水谷能进食喉而不错。)系于舌本。凡阴火冲上,多为喉痹。(痹,即缠喉风也。)
然亦有虚实之异:若是实火,症与脉皆实,亦易知也;设色欲过度,以致真阴亏损者,此肾中之虚火也,非壮水不可,六味地黄汤主之。
又有火虚于下,而格阳于上,此无根之火,即肾中之真寒症也,非温补命门不可,八味地黄汤主之。必须遵《内经》从治之法,切不可用寒凉以促其危耳。
通天达地散
治诸喉痹肿痛。
连翘 防风 贝母 荆芥 元参 白芥子 天花粉 枳壳 甘草 赤芍 桔梗黄芩 牛蒡子 射干(等分)
加灯心水煎服,外用木鳖子磨醋,噙喉中,引去其痰,不可咽下;太酸,少掺清水亦可;随服煎药,后用吹药。
七宝散
吹一切喉痹。
姜蚕(直者,十个) 硼砂 雄黄 明矾(各一钱) 全蝎(十个,头角全者,去毒)
牙皂(一挺,去皮弦) 胆矾(五分)
为细末,用竹管吹之。
金钥匙
治风热喉痹。
月石(五钱) 牙硝(两半) 姜蚕(一钱五分) 冰片(三分) 雄黄(二钱)
共研细末吹之,立愈。
雄黄解毒丸
治急喉风,双蛾肿痛,汤药难下,垂危时方用。
雄黄 郁金(各一两) 巴霜(十四粒)
研末,醋糊丸,绿豆大,凡口噤者用三粒,淡醋磨化,以物开其口灌之,下咽即活。
普济</a>消毒饮
治疫喉传染,并治大头瘟。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各五钱) 人参(三钱) 橘红 元参 甘草 桔梗柴胡(各二钱) 薄荷叶 鼠黏子 板篮根 连翘 马屁勃(各一钱) 白姜蚕(炒) 升麻(各七分)
共研细末,半用姜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此东坦之天方也。
加味甘桔汤
(新) 治喉肿痛。寒、热、虚、实,照后加减,平稳有效。
甘草(钱半) 桔梗(钱半) 元参(一钱) 赤芍 生地 防风(各一钱) 荆芥(七分)
薄荷(七分) 山豆根 连翘 黄芩(各一钱) 北细辛(三分) 羌活(六分) 独活(七分)
白芷(八分)
水煎服。肝胆火,加白芍、栀子、胆草。胃火,加石膏三钱。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毒甚而烂者,加牛蒡子、金银花。
六味地黄东加麦冬二钱,五味子四分。
冰片破毒散
治急慢喉痹,肿塞切痛。
朴硝(四钱) 姜蚕(微炒,去咀,八钱) 甘草(八钱) 青黛(六钱) 马屁勃(三钱)
蒲黄(五钱) 麝香(一钱) 冰片(二钱)
共研细末,瓷坛密收,每用一钱,清水调咽。于是喉痹即破,出血即愈;若非喉痹,自然消散。
备采古来治喉诸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急喉痹风:元参、牛蒡子半炒半生,各八钱,煎服。
○喉中悬痈,舌肿塞痛:五倍子、姜蚕、甘草等分,白梅肉捣和丸,噙咽,其痈自破。
○急喉痹风:姜蚕、南星为末,姜汁调灌,涎出即愈。
○急喉风,塞肿:皂角挪水灌之,外以皂角末醋调,浓封项下。又可用皂角去皮,醋浸,炙七次,浸七次,勿太焦,研末吹之。
○喉痹将死,不可针药,干漆烧烟,以筒吸之。
○肿喉疮:吴茱萸末,醋调,涂足心。
○喉痹欲死;紫菀捣汁浸喉,涎出即瘥;更以马牙硝津咽之,断根。
○喉肿莫言:山豆根磨醋噙之,涎出能言。
○喉中肿痛:硼砂含化,咽津。初起便治,即免喉痹。
○喉痈乳蛾:明矾三钱,巴豆劈开三粒,同入铫内煎干,去豆,研矾点之;甚者,以醋调灌。
○喉痹将死者,以乌鱼胆点入即瘥。病深者,水调灌之。
以下治骨哽方:鸡煎骨哽:苎麻根捣汁服之。
○又方:白凤仙子研末水调,以筒灌入,即软而下;或研末吹之;即根、叶醋煎服亦可。
○鸡骨哽喉:五倍子研末吹之。
○发入喉:旧梳烧灰,酒调服。
○铜铁哽:凤仙子及根擂汁服;即木贼烧灰,水调服亦下。
○竹木哽:服半夏取吐。又秤锤烧红,淬酒服。
○治哽:用苎麻根捣如龙眼大,鸡骨用鸡汤下,鱼骨用鱼汤下。
九、论声喑
声喑之症,虽兼五脏,而于心、肝、肾三经为重。又须知其虚实治之,乃为上工。盖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此心为声音之主也。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气为声音之户也。肾藏精,精化气,阴虚则无气,此肾为声音之根也。然三者之中,又以肾为主。肾阴一足,则水能制火,而肺以安,庶金清而声亮矣。譬之钟焉,实则不鸣,破亦不鸣。肺被火烁,是邪实其中,即形破于外,声何由而出乎!是知宜补水以降火也。至于实邪之闭其窍者,或肺冒风寒,或肺被客热,散之清之,而病自愈,此暂而近者也。彼虚邪之为害者,内夺而喑也:有房劳之夺,伤其肾也;忧思之夺,伤其心也;惊恐之夺,伤其胆也;饥馁疲劳之夺,伤其脾也;暴怒气逆之夺,伤其肝也。此非各求其属,而大补元气,安望伤残者之复完乎!此外复有叫号歌哭,冷冻饮料吸风而致喑者,能知养息,自不药而愈,不足虞也。
加味枳桔二陈汤
(新) 治感冒风寒,头痛声喑,无汗恶寒,痰凝气滞,脉息浮紧等症。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钱半) 茯苓(一钱三分) 麻黄(去节,五分) 桂枝(八分)
北细辛(八分) 杏仁(去皮尖,十五粒) 甘草(一钱) 桔梗(一钱) 枳壳(一钱)
姜葱引。
镇阴煎
治阴虚于下,阳躁于上,是命门火不归源,右尺脉虚弱,渐渐喉肿而痛,色淡便清,久而不愈,或头项肿,烦躁口渴。
熟地(一二两) 牛膝(二钱) 炙甘草(一钱) 泽泻(八分) 肉桂(一二钱) 附子(制,一钱,或二三钱)
水煎,冰冷服。
又方:用大附子切作五片,加蜜搽之,火上炎黄含咽,味尽易之。八味地黄汤亦妙,宜冷服。
滋阴八味汤
治阴虚火盛,喉颈肿痛,左尺脉弱;并治喉痹。
山药 枣皮(各二钱) 黄柏(盐水炒) 知母(盐水炒。各钱半) 熟地(四钱) 茯苓丹皮 泽泻(各钱半) 麦冬(去心,钱半)
水煎服。即喉生疮而烂,久不愈者,亦属阴虚,可服而愈。
萆 汤
治喉 溃蚀,与鼻相通,面蚀痈溃久不愈者。此方本治淫疮,味甘而利,去湿热,和血脉,疮毒皆宜,效难尽述。
土萆 (即土茯苓) 二、三两,浓煎,徐徐服之。若患久,或服攻击之剂,致伤脾胃气血等症,以此味为主,外加对症之药。
又方:土茯苓(五钱,或一二两) 当归 白芷 皂刺 薏仁(各钱半) 白鲜皮(一钱)
甘草(五分) 木通 银花 木瓜(忌铁。各一钱)
水煎服。甚者,萆 加三四两。治症同上。
仙遗粮汤
治梅疮结毒,喉烂不愈。
萆 (二两,即土茯苓也。忌铁器,浓煎,去渣滓,入后药。) 当归 生地防风(各一钱) 木通 薏仁 金银花 黄连 连翘(各一钱) 白鲜皮(七分) 白朮皂刺(各七分) 甘草(四分)
加灯心二十根,用萆 汤煎服。
麦门冬汤
治火邪侵肺,或咳嗽喘急,上焦热甚而声喑者。
天冬 麦冬 桑白皮(各一钱) 紫菀茸 川贝母(各八分)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
淡竹叶 生地(各一钱三分)
或加五味九粒,煎服。如胃火口渴,加生石膏二钱,或竹叶石膏汤。(方见于伤寒清里条内)
小降气汤
治肝邪暴逆,浊气在上,痰涎壅盛而声喑者。
家紫苏 台乌药 白芍 陈皮(各二钱) 甘草(炙,五分)
姜枣引,煎服。
竹衣麦门冬汤
治一切劳瘵,痰嗽声哑难治者,服之神效。
竹衣(取竹内衣膜鲜者,一钱) 竹茹(即竹青皮,括取弹子大,一丸) 淡竹叶(十四片)
麦冬(一钱) 甘草 橘红(各五分) 茯苓 桔梗(各一钱) 杏仁(七粒,去皮尖)
煎出,加竹沥一杯,和匀服。如阴虚火旺者,间服左归饮;如命门火衰,不归原者,服右归饮(二方见咳嗽条内)或六味丸、八味丸亦妙,不得徒治其末也。
凡病久咳声哑者,必由肺肾俱败,但宜补肺滋肾,养金润燥,或略加诃子百药煎收敛以治其标。务宜先本后末,或可保全。若见其假热而用寒凉,或见其痰盛而用消散,则未有一治者矣。
备拣古来治喑至筒至稳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失声不出,用萝卜自然汁,稍加姜汁,时时细饮。
○又方:用皂角一条,去皮子,同萝卜三个,煎服数次。
○又方:用橘皮三两,水煮,顿服。
○又方:用杏仁去皮三钱,煎熬,别研肉桂末一钱,和捣为丸,杏核大,每用一丸,绵裹含口中,细细咽之,日三夜五。
○又方:用蜜陀僧为细末,每用一钱,点茶饮之。
○又方:诃子四个,半生半煨,桔梗一两五钱,半生半炒,甘草三钱,半生半炙,上分二服,半水半童便煎服。
○喉风失音,用靛花、苏薄荷叶等分,为细末,蜜丸弹子大,每用一丸,临睡噙化。
○以上皆治标之法。凡猝喑轻浅者,亦可取效。若系根本之病,不得概用。
十、论胁痛
(有肝胆火、肺气郁结、死血食积。左为肝气,上为痰癖。)
胁痛之病,本属少阳胆经、厥阴肝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经言,心、肺、胃、肾与膀胱,皆有胁痛之病,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此相传,延及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矣。至于忿怒伤血、伤气、伤筋,或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此是本经之病,当直取本经;传自他经者,拔其所病之本,自无不愈。然胁痛即隔痛,其与心痛别者,心痛在岐骨陷处,胸痛则横满于胸中两胁间也。其与胃脘痛别者,胃脘痛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其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必有往来寒热,方是外感;如无表症,悉属内伤,但内伤多而外感亦间有之耳。诸家有谓肝左而藏血,肺右而藏气;考之诸经,却无明证,实后世之谬淡也。欲辨气血,惟察其有形无形而可知矣。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症。第详察所因,自可辨识。且凡属有形之症,亦无非由气之滞而然。凡治此者,无论是血是痰,须兼行气之药,而后随症佐使,自中肯綮。
三柴胡饮
治外感风寒,邪在少阳,身发寒热,胁痛,耳聋。
柴胡(二钱) 白芍(钱半) 甘草(炙) 陈皮(各一钱) 当归(二钱) 生姜(五分)
温服。如气不流通,加青皮、香附、广木香、白芥子之类。即小柴胡汤亦可。(方见伤寒表症。加川芎、青皮、白芍。)
温中散寒汤
(新) 治寒邪外闭,畏寒胁痛,脉虚体弱,表里兼顾者。
当归(三四钱) 山药(二三钱) 茯苓(钱半) 甘草(一钱) 青皮(六七分) 柴胡(钱半)
陈皮(一钱) 香附(七分) 肉桂(一二钱,或改桂枝钱半) 生姜(一钱,煨用。或改干姜,炒用)
温服。如外寒甚而无汗者,加麻黄一钱。如内寒甚而喜按者,加附子一、二、钱。如呕逆者,加半夏二钱。
木香顺气散
治气滞,胁痛,腹痛。
木香(五分) 香附(七分) 槟榔 青皮 陈皮 枳壳 砂仁 浓朴(姜炒) 苍朮(各八分)
姜引。如气寒滞痛,如丁香五分,或加白豆蔻、藿香之属。
化肝煎
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动血,胁痛,胀满,烦热。
青皮 陈皮 白芍 丹皮 栀子(各钱半) 土贝母(二三钱) 泽泻(钱半。如血见下部者,甘草代之)
温服。如火盛,加黄芩、胆草。如胀滞胁痛,加白芥子一钱,勿用白芍。如兼寒热,加柴胡一钱。
推气散
治右胁胀痛。
片姜黄 枳壳(面炒) 桂心(各五钱) 甘草(炙,五钱)
共研末,姜汤调服。又谓宜消食行痰。
木通散
治男妇肝肾气滞,自下而上,痛连两胁。
木通 青皮 萝卜子</a>(炒) 茴香(各五钱) 滑石(二钱半) 莪朮(二钱五分) 木香(二钱半)
川楝子(取肉,用巴豆,三钱同炒黑,去巴豆。五钱)
共研末,葱白汤调服三钱。
消导汤
(新) 治饮食留滞,胸膈上有一条杠起痛者是也。
浓朴(姜炒) 茯苓 砂仁 山楂 麦芽 神曲(各钱半) 陈皮(一钱五分) 枳实(八分)
白芥子(七分)
生姜引。如胃寒呕逆,加炮干姜一钱。如气滞而痛,加木香、香附。如食积坚硬难化,加槟榔、莪朮。
补肝散
治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气血少,不能流畅,以致胸胁作痛。
但宜培补,不得再用香燥以自伐也。
熟地 白朮(各一两) 枣仁(炒) 独活(各二两) 当归 川芎 山药 黄 (蜜炒)
枣皮(各七钱) 五味(炒) 木瓜(各四钱)
上咀片,每服七、八钱,枣二枚,水煎服。
逍遥散
治肝脾血虚,或郁怒伤肝而胁痛者。
当归 白芍 白朮 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柴胡(酒炒,一钱) 生姜(七分煨)
煎服。或加薄荷叶三分更效。
柴胡疏肝散
治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或寒热往来。
陈皮(醋炒) 柴胡(各二钱) 川芎 枳壳 白芍(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香附(一钱)
食前服。
备采古来治胁痛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惊伤胁痛,用枳壳一两,桂枝五钱,为末,姜枣汤调下。
○胁痛,用白芥子研末,水调敷之。又方:吴茱萸研末,醋调敷之。又方:韭菜炒,熨之。又方:柑子叶捣烂炒,烧酒淬,熨之。又方:青皮研末炒、酒淬,揉之。
○寒痛,用艾叶捣烂,烧酒和炒,熨之。
○肝胆火痛,如柴胡、胆草、青黛、青皮、木香、香附之类,皆可拣用。
○胁痛,用凤仙花晒研,酒调服三钱,活血消积。
○痛属痰而走易者,用真白芥子、紫大戟(去皮)、甘遂(面裹煨)等分,为末,米汤糊丸,淡姜汤下七八丸,名控涎丹。
十一、论腰痛
(有肾中之阴虚、肾中之阳虚,有风寒湿热,有挫折瘀血。附膝痛兼治。)
腰者,肾之外候,一身所恃以屈伸者也。盖诸脉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肾中或阴不足。
或阳不足,或先天禀赋不浓,或后天培养不周,以致颜色刮白,脉息细微,疲倦无力,劳动而腰痛益甚者,虽因积渐而致,然实真阴之虚症也。至于外感风寒湿热,其痛必暴,症属有余,为易治也。但须知邪必乘虚而犯,驱邪之中,宜顾元气,庶本末朗然,而日后无虞矣。
脉息
脉大无力为虚。弦细而数为阴虚。尺弱无神为命门火衰。涩为死血。沉滑为痰。沉细而迟为气虚。沉弦为气滞。弱缓为湿。紧数为寒。浮缓为风。洪数为热。
滋阴大补丸
治肾中之阴不足,腰膝无力而痛。久服轻身延寿</a>。
熟地(八两) 山药(炒) 枣皮(酒蒸) 茯苓 肉苁蓉(酒洗去甲) 杜仲(盐炒。
各四两) 淮牛膝(酒蒸) 巴戟 枸杞(酒蒸。各三两) 小茴(淡盐水炒,二两) 远志(去心,二两) 石菖蒲(炒) 五味子(炒。各一两五钱)
先将熟地、枣皮、苁蓉、牛膝、枸杞捣化,后入药末,加炼蜜为丸,空心用淡盐水送七、八钱。即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各加杜仲盐炒四两亦佳。
前方加肉桂三两,附子三四五两,治右尺无力,命门火衰,水火两亏,腰膝冷痛。即八味地黄丸加杜仲四两。右归丸亦佳。
煨肾丸
治肝肾虚损,腰冷腰痛。
川萆 杜仲(姜水炒) 淮牛膝(酒蒸) 补骨脂(炒) 胡芦巴(炒)
菟丝子(酒蒸,晒干) 肉苁蓉(酒洗去甲,捣化为丸) 沙苑蒺藜(炒去刺。各四两)
肉桂(二两)
酒煮猪腰子四个,捣和为丸,干则加炼蜜盐水送下。
加减五积散
(方见伤寒表症) 治风寒在经,其症必寒热,腰痛连背。
如寒甚无汗,加麻黄七分,即夏季亦用,以内有白芍敛阴也。如热甚口渴,加黄芩、花粉、石膏之属。如大便结燥,加酒炒大黄。如汗甚者,去羌活。如春夏秋,加苍朮。当知杜仲宜用,以引入腰也。
桂附杜仲汤
(新) 治真寒腰痛,六脉弦紧,口舌青,阴囊缩,身战栗。
肉桂(三钱) 附子(三四钱。急则用生附子) 杜仲(二钱)
热服。如上焦假热拒格,冷服。如膝冷而痛,加川牛膝二三钱。如兼湿者,加苍朮二钱。
六味清凉汤
(新) 治体旺,脉洪而滑,二便闭涩,口渴喜冷,热甚腰痛者。
黄芩 黄柏 大黄(酒炒) 栀子(炒) 胆草 泽泻(各等分)
水煎,热服。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为病,身重腰痛,及肢节红肿。
羌活 黄芩 甘草 茵陈(各钱半) 苦参 防风 当归 白朮 苍朮 猪苓(各一钱) 人参(随便)
升麻(三四分) 干葛 知母 泽泻(各八分)
空心服,临睡再服。
三妙散
治腰膝湿痛仙方。或汗后过水,或汗衣冰身,或坐卧湿地,或宅地阴湿,春夏湿热之气上蒸,受病者立愈。
苍朮(三四钱) 黄柏(炒焦,二钱) 川牛膝(二三钱)
水煎,夜服。并参阅湿症门。
活血四物汤
(新) 治跌仆筋骨,血气凝滞腰痛,凡伤各处者俱效。
当归(身尾,四五钱) 川芎(二钱) 白芍 生地 桃仁(去上) 牛膝 元胡(酒炒。各钱二分) 红花(酒炒) 肉桂(各一钱二分)
空心服。如痛甚,加乳香、没药(俱去油)一钱,外用酒糟、葱、姜捣烂,炒热罨之。如血逆之甚,加大黄(酒炒)三、四钱,以大便闭结也。
腰痛不已者,属肾虚。痛有定处,属死证;往来走动,属痰属风;腰冷身重,遇寒即发,属寒湿;或痛或止,属湿热,而其原多本于肾虚。以腰者肾之府也,惟虚,故外邪得以干之。
凡人之肾,何以虚也?由斫丧之甚。若酒醉入房者,快一时之心,更不知养身,以致腰膝疼痛,骨枯而痿,岂直腰痛已哉!此时悔之无及。养生重命之人,能慎于斯,优于补剂多矣。余年七旬,见之亦多,书之为后生告焉。
备拣古来治腰膝诸痛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风寒腰膝疼痛,用川乌三个,生捣烂,加盐水少许,摊帛上,贴患处。
○又方:用杜仲(姜水炒或盐水炒)三两,浓煎水,煮羊腰子四枚至熟,加盐椒作羹,空腹食之。
○腰膝骨痿,不能起床,用川萆 、杜仲(盐水炒)各四两研末,以猪腰子四个酒煮捣烂,加煮腰子余酒和为丸,盐水送下。
○腰痛,用威灵仙(此治痛要药)为末,每用温水调服二钱。或用猪腰子劈开掺药末,湿纸包煨,五更细嚼,酒送下。
○男妇腰痛,用元胡、当归、肉桂、杜仲等分为末,酒下三钱。
○治肾虚腰痛,用固脂(炒)四两,杜仲(盐水炒)八两,胡桃肉十两,为末,炼蜜为丸,名青蛾丸。或加巴载四两,肉苁蓉、大茴香各三两,尤妙。腰不痛者,亦宜服。
○腰痛,用丝瓜藤根烧存性,研末,酒送二钱。
○湿痛,用桃花,酒服一钱。
○跌伤腰痛,用续断煎酒服,以能化恶血也。
○肾虚腰痛,不能屈伸,单用杜仲,去粗皮,咀片,淡姜水拌炒干,每日煎水代茶,服二三十日,永不再痛。
十二、论眩晕
眩者,目黑也;晕者,头旋也。河间以风治,丹溪以痰治。何《内经》但曰上气不足,头为之倾,目为之眩;曰上虚则眩;曰督脉虚则头重高摇之;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而眩目。何无一言及风与痰也?原其所由,多在年老精衰,体弱病后,或劳倦日久,心思过度之候而然,宜以补虚为主,而兼治其标可也。但眩晕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宜补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宜补其精,如八味地黄汤、右归饮之类是」。或有兼痰兼火等症者,必有形色脉息可验,方可兼用,不得先执偏见,而妄用消散以铲削元气也。
凡眩晕有大小之异,如气禀薄弱,用心用力之后,或头眩眼黑、倏倾而止者有之。至于中年之外,多见眩仆卒倒等症,人多以为中风、中痰,而妄用剪风化痰之药,不大误乎!盖忽晕而忽转者,以气血之未败也;卒倒而久不转者,以根本之已亏也。此际急用气血两补之剂方可,如十全大补汤之类。
凡邪气在上,多为头痛,故经曰上实也。至于眩晕之病,经曰上虚。或为头重,或转旋不可以动,而人亦为实者,以头重也。不知头本不重,而惟阳虚乃觉重耳。可不知所以补乎!凡眩晕一症,虚者十居八九,而兼痰兼火者,不过一二耳。治者宜知。
益气补肾汤
治气虚眩晕。
人参(一钱) 黄 (蜜炒,钱半,无参者宜加倍) 茯苓(一钱) 白朮(二钱) 淮山药(二钱) 枣皮(钱半) 甘草(炙,五分) 红枣二枚,食远服。
苓桂术甘汤
治虚痰眩晕。
茯苓(四钱) 桂枝(钱半) 白朮(三钱) 甘草(钱半)
温服。或加南星、半夏、天麻。
术附汤
治中气虚寒,厥冷口噤,痰盛脉弱,头眩头重等症。
白朮(三钱) 炙草(钱半) 附子(二钱)
姜枣引。
补中益气汤 右归饮(见寒热门) 归脾汤(见脾胃门) 八味地黄汤(见燥症)
十全大补汤(见伤寒论</a>补条)
十三、论不寐
《灵枢</a>》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是寐本乎阴,神为主也,神安则寐。而神之所以不安者,有实有虚。实者,邪气之扰乱也,如外有风、寒、暑、湿之邪,内有痰、火、水、气、忿怒之邪,去其邪而神自安。此属有余之症,治之恒易。彼无邪而不寐者,由于心、肾二经之亏虚也。盖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归肾,心虚则无血以养心,自神不守舍,而不能归藏</a>于肾,故不寐;肾虚则不能藏纳心神于中,故寐不能沉,并不能久。是以少年肾足,则易睡而长;老年阴衰,则难睡而短。且肾水既亏,相火自炽,以致神魂散越,睡眠不宁,似乎痰火有余之症,不得用寒凉以激之,当补真水以配之,则火息而寐自安矣。
凡有外邪内邪,必有脉与症可验。邪属风寒,散之,如麻、桂、苏、葛之类;邪属火热,凉之,如竹叶、石膏、芩、莲之类;邪属痰饮,化之,如温胆汤、导痰汤之类;邪属饮食,消之;气滞,行之;水湿,利之。此大概也,仍当于各门求法治之。至于心肾亏虚,须知调补。
导痰汤
治一切痰涎壅塞,胸膈痞满不通,日夜不寐等症。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南星 枳壳(各二钱)
姜引。
温胆汤
治气郁生涎,梦寐不宁,心虚胆怯诸症。
陈皮(钱半)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实 竹茹(各一钱)
姜枣引。或加南星、枣仁各钱半,或加志肉一钱。
枣仁地黄汤
治心虚少血,烦躁不寐。
枣仁(一两) 熟地(五钱) 米二合煮粥食之。
橘红石斛汤
治胃不和则卧不安。
橘红(二钱) 甘草(钱半) 石斛(二三钱) 茯苓(钱半) 神曲(炒) 山楂(各一钱)
半夏(一钱八分)
如胃热口渴,加石膏、花粉。
秫米半夏汤
治胃不和,久不寐者,神效。
秫米(一升) 半夏(半升)
用千里长流水八升,扬之(以筒入水高扬而下)万遍,取清者五升,煮二味至升半,去渣饮汁,日三服。其新病者,覆杯即卧,久病者三日自已。
远志汤
治心虚烦热,夜卧不宁,及病后虚烦。
远志(去心) 黄 (蜜炙) 当归 麦冬 石斛 枣仁(炒。各一钱二分) 茯神(一钱二分)
甘草(炙,五分)
水煎服。如烦甚者,加淡竹叶,或再加知母。
归脾汤
治过思伤脾,怔忡不寐,或倦卧少食,大便不调。
人参(少者以山药三钱炒黄代之) 白朮 元肉 枣仁 蜜 (各钱半) 志肉(八分)
当归(一钱三分) 广木香(三分) 甘草(炙,七分)
姜水煎服。
生枣仁汤
治胆热多睡。
枣仁生为末,茶清调服,日三钱。
熟枣仁汤
治胆虚不眠。
枣仁炒为末,竹叶汤调服,日三钱。
心肾交补丸
(新) 治心肾两虚,神思恍惚,梦遗膝软,夜卧不宁。
熟地(八两) 枣皮(四两) 淮药(四两) 茯苓(三两) 枣仁(炒,三两) 杜仲(盐炒,三两)
北五味(两半) 当归(三两) 远志(二两)
炼蜜为丸,淡盐水送下。如右尺脉弱,阴中无阳,加肉桂二三两。如精血干涸,加枸杞四两。凡心虚有火,灯心草煎服。心肺热,用麦冬。胆虚心烦,用枣仁炒,研末,竹叶汤下。
如茯神、知母、丹皮,俱可择用。
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气虚,而心脾不足,以补养为主。或有痰火,少佐清痰降火之药治之,不得过为克伐。
十四、论腹痛
《内经》之论腹痛,独引寒淫者居多,以寒邪之闭塞,阳气独甚也。但六淫七情,损伤荣卫,致病多端,岂仅一寒也哉!痛在上焦者,属胃脘;在胃脘下者,属太阴脾经;在中焦当脐者,属少阴肾经;在下焦小腹者,属厥阴肝经及大小肠膀胱也。其痛也,有因食滞、寒滞、气滞之异;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之殊。诸如此类,须辨虚实,庶无差误。其痛之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而缓,及得食稍可,与牵连腰背,无胀无滞,二便清润者,皆虚也。暴痛而急,及肠满畏食,与肠脏中有物有滞,或痛处坚定不移,二便燥赤者,皆实也。
微实者调之,大实者攻之。虚者,或气或血,宜微补、峻补,自有权衡,不得以痛无补法,及痛皆属火,而听无稽之谬论也。
腹痛脉理
寒脉,沉紧而迟,热脉,浮洪而数;虚脉,散大无力;实脉,弦洪有力;痰脉,滑数;饮脉,沉弦;积脉,沉弦而伏;聚脉,或伏或弦;虫脉,多沉滑,或乍大乍小;死血脉,沉而涩,或结或促。此脉之常道也。而腹痛之脉又不可拘,盖暴痛之极者,每多沉、伏、细、涩,实亦似虚;不知气为邪逆,则脉道不行,而沉伏异常,此正邪实之候也。能于沉伏中细察之,而有弦紧之意,此寒邪阻遏阳气,多有是脉。此际因其微细,认为虚脱,妄用补剂,误矣!辨此之法,但当察其形气,见平素之强弱,问其病因及时日之久暂。大都暴病痛急,而脉忽细伏者多实邪;久病痛缓,而脉本微弱者为虚邪。再以前论虚实之法,参而诊之,则万无一失矣。
神香散
治上焦胃脘逆气疼痛,呕哕,胀满,痰饮,膈噎等症。
丁香 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为末,温水调下五七分,日数服。如寒气作痛者,姜汤送下。
吐法
治上焦胃脘实邪,或痰饮、食积、气逆、作痛等症。
萝卜子捣碎,以温水和搅,澄清服之,即吐。或用盐一撮,于锅内炒红,乃入以水,试其味稍淡饮之,以指探喉,取吐。
简易二方
凡胃脘当心而痛,或气、或寒,触而屡发者,用荔枝核打碎,烧微焦三钱,加木香二钱共为末,以温汤调服一钱。数服断根,屡试神效。
○又方:用牙皂角以微火烧烟甫尽,取起为末,用烧酒调送七八分。其效如神,屡试不爽。
理气散寒汤
(新) 治中下二焦寒滞气逆,腹痛,或呕泻,或不呕不泻,而为干霍乱危剧等症。
苍朮 浓朴(姜炒) 陈皮(去白) 甘草(各一钱三分) 藿香 砂仁 枳壳(各八分)
木香(五分) 香附 乌药(各一钱五分)
热服。如食滞,加山楂、麦芽、神曲各钱半。如痛而呕,加半夏钱半。如寒甚喜热者,加吴茱萸、肉桂之类。如气滞而不流通,加白芥子、青皮、槟榔之类。如小腹痛甚,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二三钱。
养荣汤
治气血虚寒,不能荣养心脾而痛者,连绵不止,或按之熨之,而痛稍缓。此非甘温养血、补胃和中不可也。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枸杞(二钱) 白芍(煨,钱半) 甘草(炙,一钱) 肉桂(一二钱)
温服。如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钱。如气虚者,加人参。如脾虚痛而泻者,加白朮二、三钱。如中气虚寒呕恶者,加半夏二钱,焦干姜钱半。如气滞者,加香附一、二钱。丹溪曰:「诸痛不如补气」,为邪实气滞者言之;而曰诸痛皆然,则谬矣。
三圣汤
(新) 治一切虚寒,老弱亏损,偶有寒触,气痛连日不止。凡香燥之药,用之而反剧者,宜滋阴暖胃为主。
熟地(七钱,用姜汁炒) 当归(五钱) 附子(二钱)
温服。如气滞,加陈皮。
化食方
(新) 治夹食胸腹痛,日轻夜重,得食更甚,喜重按者。
吴茱萸(开水炮一次,焙干,二钱) 神曲(炒) 谷虫 陈皮(各六分) 鸡内金(四、五张)
共研细末,白砂糖少许,温水调服一钱,即睡一刻。此余屡用神验,凡家中多办,大人小儿,夹食感寒者,服之即愈。
局方四七汤
治痰涎停滞中脘,痞满腹痛,呕吐等症。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二分) 苏叶(六分) 浓朴(姜炒,九分) 生姜(六分) 红枣(二枚)
煎服。或加草豆蔻(煨研)七、八分。
上下清凉散
(新) 治发热,舌干,便燥,火焰,腹痛,脉洪数而有力者。
黄芩(二三钱) 麦冬 白芍 甘草 栀子(各一钱五分)
热服。如口渴喜冷,加生石膏二、三钱。如大便闭结,加大黄一、二钱;不效,再加芒硝二、三钱,所谓通则不痛也。如气逆而痛,加木香五分,乌药一钱。如小便赤涩,加泽泻一钱。如咽干燥,加元参钱半。如血热妄行,加生地、青蒿、知母、黄柏之类。
葵根汤
治肠痈腹痛,脉大而尺独数,肌肤甲错,不滑泽也。
葵根(一两) 银花(三钱) 甘草节(一钱) 皂角刺(二钱) 陈皮(二钱)
水煎,空心服。未成者退,已成者溃。
木香顺气散
治气滞,腹肠而痛;少壮体旺者宜之。
香附 槟榔 陈皮 枳壳 浓朴(姜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木香 青皮砂仁(各七分) 苍朮(一钱) 姜三片,食远服。
凡腹痛必宜温散。此是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痛。所以白芍虽治腹痛,惟血虚者宜之,以酸收耳;余宜辛散,皆不可用。
凡腹中水响,以水欲下,火欲上,相触而然;二陈东加芩连栀子。亦有中寒而水鸣者,宜分中脘属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各从其宜温之。经曰:「脾胃虚,则肠鸣腹满」,宜参、朮之类补之。
凡腹中畏寒者,由阳气虚,亦由命门真火亏也,宜桂、附温之。
凡腹中窄狭,须用苍朮。在肥人,乃湿痰凝滞,气不升降,燥痰用苍朮,行气用香附。
在瘦人,乃热气熏蒸脏腑,宜黄连、苍朮。
凡小腹痛有气郁者,宜青皮。寒者,宜桂枝、吴茱萸。有阴虚者,尺脉洪大,宜六味汤。
有阳虚者,尺脉沉微,宜八味汤。
凡胸膈痛连及胁背,药到口即吐者,宜就其势探而吐之,最易最捷。若邪犹未尽,痛犹未止,再以前药与之。或积或痰,吐尽为妙。
凡虫痛症治,详见诸虫门。
备采古来治腹痛至效至稳简易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心脾诸痛,用元胡索、五灵脂(有溏心者为真)、草豆蔻仁(饭包煨)、没药(去油)等分为细末,每用二三钱,热酒调下。最效奇方,名游仙方。
○心脾久痛,用蒜以醋煮熟,顿服断根。
○心脾痛,用良姜、槟榔等分,俱炒为末,米汤调服。
○上焦痛,日久不食不死,待痛止二三日后,方可渐渐吃物,否则复痛。
○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朮。
○脉弦者,是食积,得温热药,加行气消导之味,则化而愈。若食得寒药,而愈滞也。
○心脾痛,服药已止而复痛,用前药不效者,可用元明粉,一服立止。
○凡饮食下行之道。
由小腹下右角间而后出于广肠。若小腹停食为积切痛,坚突有形,以火酒磨木香,后嚼生蒜(此面积,进蒜能化,凡化各积之药载于积聚门。)以香酒送之,自瘥。
十五、论霍乱
霍乱之病,肚腹切痛,起于顷刻,或头痛眩晕,憎寒壮热等症。其由或外感湿热寒暑,内伤饮食生冷,阳不升,阴不降,邪正相逆,挥霍撩乱,令人莫当。邪在上焦,胸痛先吐;邪在下焦,腹痛先泻;邪在中焦,吐泻交作。以脾虚则泻,胃虚则吐。治法宜以定吐安胃为失,次以随症止泻为要。此湿霍乱也,死者恒少。至于不吐不泻,心腹剧痛,手足厥冷,一刻闷绝,此干霍乱也,俗名绞肠痧,死者恒多。此际治以盐汤探吐之法,(方法见后)
则上吐下泻,庶中通而可救也。然阳明一经,属胃与大肠,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今既吐既下,血气大损,津液顿亡,不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阴缩舌卷,为难治。
经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此转筋霍乱,正反折筋急之病,而河间、丹溪属热之言,其可信乎!又有谓此症为火者,以多见于夏秋之问。不知盛暑将杀,新凉初起,天人易气,寒之由也或嗜生命,或贪清凉,喜好失宜,寒之动也;再用寒凉,必大误矣!夫邪之易受,必脾本虚弱,而复吐泻,则脾更虚,治宜补脾和胃为主。而其为补为和,又宜因症以为权宜,庶缓急轻重,乃无遗憾。
凡吐利不止,或口渴喜冷,发热烦躁,欲去衣被,此阴盛格阳也,不可以其喜冷恶热为热症。当以理中汤,甚者加附子;不效,改用四逆汤,(方俱见伤寒厥阴症门。)并宜冷服。
当知吐泻后,实热症甚少。
凡霍乱初起,有寒滞者,有火郁者,不得吐泻发越。此时概用生姜,误者不少,宜细着神,恐痛甚,认症不的。
凡霍乱吐泻方停,此时胃气未清,邪气未净,凡一切饮食,宁使稍迟;若急与粥汤,则邪复聚,为害不小。
和胃汤
(新) 治霍乱初起,胀痛呕吐,邪壅于上者,宜用此探吐。
陈皮(一钱) 半夏(钱半)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苍朮(二钱) 乌药 香附(各八分)
浓朴(姜炒,一钱) 苏梗(七分)
热服。以指探喉取吐,再服再吐。
盐汤吐法
治霍乱绞痛,不呕不泻,邪结中焦,不得发越者危。用盐一撮,锅内炒红,用童便一碗淬入,热服,自呕自泻;若不呕,以指探喉取呕,再服再呕,以邪尽为度,中通无虑。待胃气稍定,然后方可察其邪正虚突,或有无泄泻、胀滞等症,因病调理,切不可妄用寒凉。
温中散滞汤
(新) 治阴阳不和,吐泻腹痛,须照后加减用。
陈皮(一钱) 半夏(钱半) 甘草(一钱) 茯苓(一钱) 白芍(一钱二分) 浓朴(姜炒,一钱二分)
紫苏(一钱) 木香(五分) 苍朮(一钱二分) 砂仁(炒,研碎,六分)
温服。如冬天寒甚无汗,加麻黄七分;有汗,加桂枝八分。如腹中有热,或口渴拒按,大便赤热等症,加黄芩二钱,或加山栀(炒黑)一钱。如夏月仿暑,加扁豆二钱,香薷八分,木瓜、滑石各一钱。如泄甚,而小便短赤者,加白朮钱半,川萆 三四钱,泽泻、木通各一钱,木香(煨用)三分。如气滞之甚者,加白芥子、青皮、槟榔之类。诸症既平,宜调补脾胃,或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之类。若大吐泻后,气血两虚,宜八珠汤、十全大补汤之类。此际克伐药勿用。
养荣舒筋汤
(新) 治干霍乱,先用盐汤吐法,自清升浊降,病已愈矣;然后当养血温经,庶免血燥、经挛、阴缩之患。
当归(二钱) 陈皮(一钱) 熟地(三钱) 肉桂(一钱五分) 木瓜(二钱) 白芍(酒炒,一钱五分)
浓朴(姜炒,八分) 白朮(一钱二分) 甘草(炙) 茯苓(各一钱)
温服。如血虚寒甚,加炒干姜一钱。如小腹寒痛,加吴茱萸六分。如气滞作痛,加木香、砂仁、乌药之属。
六和汤
治暑温伤脾,或食生冷,客寒犯胃,致霍乱吐泻。
半夏 甘草(炙) 砂仁(各一钱) 扁豆 木瓜(各二钱) 赤茯苓(二钱) 杏仁(十二粒)
藿香(八分) 木香(五分) 浓朴(姜水炒,一钱)
若寒滞甚者,加吴茱萸、炮干姜、肉桂之类。
竹叶石膏汤
治霍乱吐泻后,火盛脉洪者;以阴亡,用甘凉以济之也。
石膏(三五钱) 竹叶(二十片) 麦冬 半夏(各二钱) 甘草(一钱五分) 人参(少者,或以沙参、山药重用代之) 粳米(一撮) 生姜五分引,温服。
脉症吉凶
霍乱遍身转筋,肢冷,腹痛欲绝,脉洪者易治;舌卷囊缩,脉微者死。霍乱后,阳气已脱,或遗尿不知,或气少不语,或膏汗如珠,或大燥欲入水,或四肢不收,或脉见涩数等症,皆死。至于见结、促、代、伏,皆不可以凶断,以吐泻痛极后所常有也。
备拣古来治霍乱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霍乱吐利,脉浮自汗,宜四君子汤,加桂枝。
○太阴症:理中加橘红。
○吐利后转筋者,理中加石膏(火 )一两。
○吐利亡津,自必口渴,宜温暖补脾。脾旺,吐利止,而渴亦止,不必另治。
○凡初痛,用桑叶煎服。
○霍乱未得吐下,用蒜捣敷足心。又方:用锅底墨研末,泡开水服。
○又方:用开水冷水各半碗,合服。又方:用门斗眼中灰,滚水泡,澄清服。
○危急时,用盐斤许,炒热,包二包,更替熨肚,一时即愈。
○绞肠痧,用童便服之立止。
○绞肠痧,吐泻将死,用藿香、(梗圆叶香者真。)陈皮各四钱,水煎服。
○绞肠痧,用生明矾末,一半凉水,一半开水,调服二钱,立愈。凡人出门,多带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