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3个月前 作者: 陈修园
血症
(吐血 咳血 咯血 鼻衄 齿衄 衄 大便血 小便血 血淋 血崩)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皮毛若外有所感。内有所伤。则血不循经。从上而涌。则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齿衄舌衄。从下而走。则为大便血溺血妇人血崩。其源则一。或问诸书皆分别五脏六腑之血而施治。兹何以笼统言之。余曰。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
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谓吐胃血。皆耳食前医之误。
凡吐五脏血必死。若吐衄崩下。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或问既无分别何金匮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为吐衄乎。曰百病不离于五脏六腑。脏腑病以致血。不循经而为吐衄崩下。非吐衄崩下之血从脏腑中脱出也循经之经字。作常字解时医误解。谓归脾汤引血归脾。脾能统血。即是归经。害人无算。余再为之喝醒一语。曰。随者仍其随之常行者仍其行之常。散者仍其散之常。充者仍其充之常。血循经常之道路。则无吐衄崩下之病矣。千古无一人谈及。余于高士宗引而不发处。细绎思论。大为快事。
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势。不得卧者。死。
一外感吐血。先见头痛恶寒发热等症。必取微汗则愈。宜香苏饮。加荆芥穗一钱。丹皮白芍各一钱五分。(三十五)
一夏令秋令感暑气燥气而吐血。方治见咳嗽门。不赘。
一内经云。不远热则热至。血溢血泄之病生矣。凡人不避暑热。及过食爆炙之物。以致血热妄行。宜四生丸。(一日)
一瘀血而吐。必先胸痛。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块。脉必滞涩。宜四物汤。加醋炒大黄桃仁丹皮香附各一钱五分。○如紫血尽。鲜血见。即用六君子汤。加当一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热蓄血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大便黑面黄。
宜犀角地黄汤(九十九)
高鼓峰心法。于血症独精。其云除瘀血与伤寒外。其余俱属七情饿饱劳力等因。必见恶心(验症分明)一味固元汤主之。方用人参炙 归身甘草煨姜大枣白芍。水煎服。血症最繁。
以一仁斋直指</a>。谓阳虚阴必走。大吐大衄外。有寒冷之状。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甘草干姜汤。其效更着又有饮食伤胃。胃虚不能传化。其气上逆。亦能吐衄。亦宜上二方。○余用甘草干姜汤。其干姜炮黑。加五味子二钱甚效。从慎柔五书</a>得来。
一内经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滞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此数语。为治血之要旨所以杨仁斋高鼓峰方法神验。即张景岳</a>用熟地一两泽泻附子牛膝各一钱五分肉桂一钱炙甘草二钱水煎服。名为镇阴。煎方虽驳杂。而温药较多。亦能奏效。
一褚氏遗书</a>云。血虽阴类。运之者其阳和乎。阳和二字。指心肺而言也。心肺之阳宜布。
如日月一出爝火无光。凡诸般邪热之气俱除。血无所扰。则循行常道矣。运之者三字。更妙。
血不自运。必藉气以运之。既已运矣。则随冲任而行于经络。散于脉外。充于皮毛。有经常之道可行。何至妄行而为失血之症耶。诸家俱赞此二句之妙绝。未能发明其旨。甚矣医道之难也。高鼓峰虽未能悟到此旨。而固元汤与之暗合。慎柔和尚以保元阳为主。亦不过取黄补气以生血。而亦与此。旨暗合。合之则效速。二公所以名燥一时也。余于此。千虑一得。
不敢自秘。
保元汤(七 慎柔方。无肉桂。有煨姜三片黑枣二枚。)
当归补血汤(六)
一血症有不宜刚燥之剂者。或血虚烦渴。徐热睡寤不宁。五心烦热宜圣愈汤。(十八)
一舌上出血如孔钻者。煎香薷汁服。外用槐花炒研掺。蒲黄炭亦可掺之。○齿龈血出。
用生竹茹四两。醋浸一宿含之。○牙缝出血。以纸维醮干蟾酥少许。于出血处按之立止。○满口齿血出。枸杞子为末。煎汤漱之。然后吞下根亦可。○鼻衄。用生茅花或根一两煎服。
以上症。或统用甘露饮(八十七)
滋肾丸。(九十四)
一血淋尿血。用苎麻根十枚。水煎服。又用海螵蛸干地黄赤茯苓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
以柏叶车前子煎汤下。又用乱发烧灰。入麝香少许。用米醋温汤调下。如痛不可忍。以藕汁萝卜汁白蜜调下。○又房劳兼小便尿血。宜鹿角胶半两。没药另研。油头发绳各三钱为末。
茅根汁打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一下血。先便后血为远血。用灶中黄土八钱。甘草生地白术熟附子阿胶黄芩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名黄土汤。○下血。先血后便为近血。宜赤小豆三两。泡令出芽晒。当归一两共为末。以浆水服一钱五分日三服。名赤小豆当归散。○二方俱出金匮。
大便下血不止诸药不效者。宜济生乌梅丸。(六十九)
一皮肤血汗。宜郁李仁去皮研二钱。以鹅梨汁调下。又用人中白焙干。入麝香少许。温酒调服立效。又用六味地黄汤。加五味一钱麦门冬川续断各二钱。
一诸窍出血。宜头发败棕陈莲蓬各等分。俱烧灰研。每服三钱。木香汤下。
一妇人血崩。审其寒热虚实。照以上诸方择用。若脱血之顷。不省人事。大汗不止者。
宜参附汤。贫者以当归补血汤。加熟附子二三钱。(一百零五)
一大吐大衄大崩之顷。血若稍止。急用独参汤服。服后听其熟睡切勿惊醒。则阴血复生矣。
卷三
癫狂痫
癫者痴呆之状。哭笑无时。语言无序。其人当静。狂者骂詈不避亲疏。其人当动。痫者忽然猝倒无知。口角流涎。手足抽掣。或作五畜声。数刻即愈。愈后即如平人。作止有间断。
所以名痫也。皆痰火为病。而痫病多由胎中受惊。一触而发也。治宜调中。服补北泻南不必过求奇险。
脉实者吉。 沉细者凶。
一前症属于实痰实火者。宜滚痰丸。(六十三)
肝火之为害。非泛常之药所可疗。时贤叶天士</a>独得其秘。急用当归芦荟丸。每服三十丸。一日两三服。不可迟疑败事。(九十八)
一前症属虚者。宜磁砂丸。(二十六)
二加龙骨汤加铅丹二钱。或再加阿胶三钱。(二十二)
此二方神妙。非可以思议及者。
一前症既愈。即宜以和平之剂收功。宜朱砂安神丸。(二十八)
卷三
消渴
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食入即饿为中消。治以调胃承气汤。饮一溲一为下消。治以肾气丸。赵养葵大变其法。谓治消无分上中下。先以治肾为急。以六味丸料一斤。
入肉桂一两五味子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冻饮料之。熟睡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气皆非所宜也。
喻嘉言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 。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金匮肾气丸。蒸动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阳光。彼症取其开。此症取其。一开一合。具通天手眼。子和诋之。何其陋也。又白茯苓丸。治肾消方。用白茯苓复盆子黄连栝蒌根萆 人参熟地黄元参各一两。石斛蛇床子各七钱半。鸡 三十具。微炒共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磁石汤送下。喻嘉言治验加犀角一两。又以六味丸加犀角收功。○抄此与八味地黄丸。一阴一阳。相为表里。皆为神方。
脉宜数大。 忌虚小。
卷三
伤食
伤食病。必有胸闷吞酸嗳腐腹胀腹痛等症。直以平胃散。如麦芽谷芽山楂神曲萝卜子</a>消之。或以所伤之物。烧灰加入为引导。如初伤时食尚在膈。服此汤。以手探吐。如伤之已久。
腹满拒按。宜以三一承气汤下之。愈后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干姜调养。若无吞酸嗳腐等症。
但见头痛恶寒发热。是外感症。切不可误用消导之品。致外邪陷入。变症百出。伤寒不禁食。故桂枝汤啜粥是开章第一义。读仲景书自明。西北之人。一遇头痛恶寒发热之症。便云有食。即服神曲山楂等药。往往误事。余为活人计。不得不大声疾呼也。
脉滑而实。 时书以右关之上为气口。谓气口紧盛伤于食者。妄也。
张景岳云。偶病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某面。其日即病。
医理不论虚实。但闻此言。且见胃口不开。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谁有不食。岂必预为停食。以待病至者。斯可信其无食乎。及其病也。则或因劳倦。或因风寒。或因七情。病发不测。而且无胀无滞。与食何干。药有对病而妄行剥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之莫须有也。由此推之。则凡无据无证。而妄行胡猜者。皆其类也。良可慨矣。
黄履素(着折肱漫录。)云。五谷皆养补脾气之物。一 成炭。反能消食者何。盖火能软坚化物。烬从火化故也。诸炭能消食。亦能伤脾。功用不减于山楂神曲。不可忽之。以为食物而多服常服也。
愚按今人用白术炒焦不知其伤脾地黄烧灰。不知其伤肾。当以先生之言正之。
卷三
疟疾
寒热往来有定候。一日一发者邪浅。二日一发者邪深。三日一发者邪更深。先寒后热者为顺。先热后寒者为逆。自子至午发者为阳。自午至子发者为阴。单寒无热者名牡疟。为纯阴病。单热无寒者为瘅疟。为纯阳病。疟病因劳而发者名劳疟。因食而发者名食疟。更有鬼疟为祟病。瘴疟疾感岚气而成。种种不同。总以少阳一经为主。以少阳居阴阳之界。偏阴则寒多。偏阳则热多。阴阳俱病。则寒热等。单寒单热。为阴阳偏造具极。即祟疟瘴疟。亦阳气之虚。正虚不能胜邪。内虚不能御外。脾胃之阳虚。不能熟腐水谷。俱不离少阳一经。
疟脉自弦(浮弦表邪 沉弦里邪。 迟弦属寒。 数弦痰饮。 洪弦属热。 实弦食积。)
久疟之脉(渐缓则愈 弦紧则殆。 吐散双弦。 代散莫救。)
初起俱宜小柴胡汤。一日一服。五日必愈。方中柴胡一味。少则用四钱。多则用八钱。
切不可少。此一味。神农</a>推为上品。久服延年益寿之药。自李东垣</a>及李时珍</a>之书行。此药之真面目渐掩。张景岳新造五柴胡饮为散剂。更属无知妄作流毒非轻。○凡初起无汗。去人参加桂枝三钱。服后食热粥温覆。微似汗则愈。未愈再服之。有利无弊。切勿惑于浅人之说。
○若发热甚。汗不出。可加麻黄三钱。如病家惑于邪说。牢不可破。即以杏仁紫苏防风各三钱。代麻黄。服后温覆。微似汗。不用食粥。○上下午疟。不必过分。唯以寒多者属阴盛。
加桂枝三钱。生姜宜倍用之。或再加吴萸三钱。单寒无热者。亦用此法。或去黄芩。再加熟附子二钱。○热多者属阳盛。加知母贝母各三钱。汗多而大热大渴者。加生石膏五钱。麦冬三钱。粳米四钱。单热无寒者亦用此法。或再加知母三钱。先热后寒者名痹疟。治同。宜加桂枝二钱。是从金匮白虎加桂枝汤中仿出。○鬼疟。脉乍大乍小。加藿香二钱。以香为天地之正气。正能胜邪也。天麻三钱。以天麻之形如魁芋。有二十四子周环于外。其苗名赤箭。
取弧矢以示威之义也。○瘴疟。加苍术藿香各二钱。○食疟。以平胃散采入柴胡一味为君。
融合二方为一方。即前人复方法也。○劳疟。是虚人不能耐劳而病疟。宜小柴胡原方。去半夏。加栝蒌根二钱。或佐以补中益气汤。○一切疟疾口渴。俱去半夏。加栝蒌根。以生津液。
凡一切疟疾。欲急于取效。俟三发之后。以小柴胡汤。加常山三钱。寅时服。渣再煎于辰时再服如吐。任其吐去痰涎。自愈。○时医惑于俗传本草。谓常山是截疟猛药。邪未尽而强截之。多变他病。此无稽之臆说也。盖常山从阴出阳。为透邪外出之良药。仲景用其苗名为蜀漆。今人用其根。何尝是强截之药。
一久疟不愈。及三阴疟三日一发者。诸药不效。惟以白术一两或二两加生姜五七钱。水煎一杯。于寅时服之渣再煎。于上午再服。如热多者。以当归一两余。代白术。○如脾肾两虚。诸药不效者。用近效白术汤一日两服。服到十日必愈。(书成。友人自安徽回赠余医书一帙。乃张心在新着附经也。中有三阳交于胆。三阴交于脾。三阳之疟治胆。三阴之疟治脾句。真是名言可佩。此君若得名师益友而讲论之。将来为医中一巨擘。恨未悟其人。)
一初病疟。世称胎疟。缠绵难愈。与痘疹之症。本于胎毒无异。宜六君子汤。加草果乌梅。或合小柴胡汤。
一久疟不愈。不必治疟。只以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兼吞桂附八味丸。调理半月无不痊愈。今医俱遵景岳法。用何人饮休疟饮方中。以何首乌一味为主。据云中和之道。其实苦涩之品不能食入。余屡见久服此药。多变出肿胀等病。学人不可不知。
卷三
痢疾
下痢秽浊胶粘似脓似血。小腹隐痛。欲便不便的里急后重是也。旧说偏寒偏热。主补主攻。皆不可拘执。唯所列死证数条。缘时医治不得法流连致死。或过信前医之说。弃而不治。
坐视其死。余目击心伤。日夜焦心。从内经仲景言外之旨。及散见于各条之下。一一体认。
而参以所治之症。大有所悟。药到病瘳。厥效彰彰可纪。请先言救逆之道。而次及恒法。
一医书云。脉沉小者易治。脉浮大者难疗。又云发热不休者死。此遵内经肠 一论。执一不通之过也。余别有所悟。脉浮为表邪。浮而兼大。是表邪浸于阳明之界而下利。仲景有葛根汤。等治法发热不休。非感冒风寒。即是经络不和。宜用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祛风寒以调经络。人参败毒散加老米。名仓廪汤亦是此意。但药力轻薄。不能速效耳。大抵初病治法。
发热恶寒者。香苏饮加防风川芎。以取微汗则愈。重必用桂枝汤当归四逆汤之类。若寒热往来多呕者。必用小柴胡汤。若热多而口渴者。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蒌根主之。若发热不恶寒里急后重者。以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照古法先煎葛根。后煎诸药。日服二三剂。必愈。若用痢门方。如芍药汤之类。其邪无不陷入变危者。余深恨倪氏痢疾三方。为杀人主具。
一医书云。腹痛不休者死。按其治法。不过用木香槟榔砂仁及消食行滞之品。安能以救死症。若果消渴。口中热。胸腹胀满坚实而拒按。为实症。三承气汤可以择用。或以三一承气汤代之。若果不渴。口中和。脉迟小而无力。或手足冷。腹痛而喜按。为虚寒症。非四逆汤不可。若腹痛而下痢重滞者。再加生白芍三钱。如腹痛不止。虚烦而喜按。脉弦者。为肝邪克土。宜小建中汤。服一时许。即以小柴胡汤。去黄芩加白芍药继之。神效。
一医书云下痢纯血者死。下痢如屋漏水者死。按其治法。不过用阿胶地榆槐花苍术之类。
安能以救死症。如果下奔鲜血。口渴便短。里急后重。脉盛者为火症。宜白头翁汤。一日二服。虚人及产后。加阿胶甘草。亦有下鲜血而非火症者。若血带黯而成块者。属热者少。属寒者多。俱宜从脉症细辨之。若口中和。脉细。小便长。手足冷者。属虚寒无疑。宜以理中汤。加灶心土八钱主之。下血多者。宜间服黄土汤。一日二服。三日渐愈。盖以脾胃如分金之炉。理中汤分其清浊。是治其本源也。屋漏水。即血水之黯滞不稠者。为虚寒症。误用寒凉攻破所致。若见咽痛。语言无序。半日必死。亦用理中汤救之。
一医书云能食者轻。不能者重。绝食者死。发呕者死。盖不能食。有食滞。即宜以平胃散加消导之药。若脾胃虚弱。即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及理中汤。健脾以运胃。又有辨于其微者。
不即是噤口痢。丹溪用人参石莲肉黄连煎汤。入生姜汁。徐徐呷之。只认作湿热上冲之症。故不效。宜参上诸法治之。若食入即吐不利于香砂橘半者。宜用干姜黄连黄芩汤。苦辛以开拒格。若胸满而吐。及干呕吐涎沫者。宜吴茱萸汤。温镇以和土木。其效如神。○凡心下痞满。从仲景三泻心汤。及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等。择用如神。
一医书云。妇人新产即发痢者死。余放金匮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之例。可知产后宜照病用药。毫无顾忌。又云小儿出痘后即发痢者死。余以为不尽然。大抵产后失于过温致死痘后失于过寒致死。俱因病而药之。不必泥于一说。
卷三
恒法
一痢疾无外症恶症。但见里急后重便脓血者。三日内。俱宜芍药汤。(六十)
一痢疾腹中撮痛。或下血片。及噤口恶痢。诸药不效者。宜斗门秘传方。(七十)
一痢疾不论新久。以陈米汤送下香连丸三钱。一日三服。极验。至于久痢。以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送下。法本薛氏多效。
一久痢诸药不效。审其为虚脱不禁无余邪者。宜真人养脏汤。(七十五)
一久痢流连不愈。愈而又作。名为休息痢。是堵涩太早。余邪未尽。宜羊脂四钱。白蜡三钱。黄连末三钱。白蜜八钱。乌梅肉炒研末二钱。血余灰三钱。煎搅为丸丸如桐子大。以米饮送下三十丸。日三服。此孙真人法也。○又有服补中益气汤。不应。反下鲜紫血块者。
此久风成食泄。风气通于肝。肝伤不能藏血也。宜玉屏风散。去白术。倍防风。加羌活葛根升麻主之。宜玉屏风散。(六十七</a>)
一洞泄寒中。注下水谷。赤痢白痢。食已即出。
食物不消者。宜圣济附子丸。(七十)
卷三
时疫
(修园新订)
程山龄云。时疫之症。须知有来路两条。去路五条。何谓来路两条。疫有在天者。在人者。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自人受之。皆从经络而入。或为头痛发热咳嗽。或颈肿发?大头风之类。斯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以及阖邑。病气秽气。互相传染。其气从口鼻而入。其见症。憎寒壮热。胸膈饱闷。○吐黄涎。乃在人之疫以气相感。与天无涉。所谓来路两条者此也。夫在天之疫。邪从经络入。寒多者。治以辛温。宜五积散。热多者。治以辛凉。
宜九味羌活汤。审其气虚不能作汗者。宜人参败毒散。热甚格邪。不作汗者。宜防风通圣散。
若发颐及大头症。是风火相乘而为毒。宜防风通圣散。加牛蒡子金银花桔梗贝母栝蒌仁之类。
俾邪从经络入者。仍从经络出。此以发汗为去路也。在人之疫。邪从口鼻入。或香苏饮。
加玉竹川芎忍冬。或神术散。加葛根葱头。或藿香正气散之类。俾其从口鼻入者。仍从口鼻出。此以解秽为去路也。至于经络口鼻所受之邪。传于阳明之经。则为自汗大渴大热斑黄等症。宜甘露饮。生其津液。以为胜邪回生之本。甚者必用人参白虎汤。以清阳明散漫之热。
此以清火为去路也。如入于胃腑。则为谵语发狂。大便实小腹拒按等症。宜三一承气汤下之。或内有实热外有实邪者。宜防风通圣以两解。此方。疫症第一良方用之得法。不论新久。
头头是道。此以攻下为去路也。复有虚人患疫。或病久变虚。或误治变虚。须用四物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此以补养托邪为去路也。要之疫症必从大汗而解。人壮者。不战而汗。人虚者。必战栗而后大汗。汗未彻者。俟七日后而又作汗。以上五法。该于发汗一法之中。散邪。是发汗正法。而秽浊之气袭经络。不以辛香解之。则汗不出。火邪内燔。血干津涸。非清火。则阴气不滋而汗不出。胃气壅塞不攻。其实。则浊气不解。而汗不出。汗由液化其出自阳。其源自阴。非补养阴阳。则气血不充。而汗不出。此发汗一法。为治疫大关头。有汗则生无汗则死。若治之失法。或涸其汗源。或强逼使汗皆枉其死也。可不慎哉未汗。宜阳脉。忌阴脉。 已汗。宜阴脉。忌阳脉。
卷三
避疫法
避疫之法。惟在节欲节劳。仍勿忍饥以受其气。○胆为中正之官。胆气壮。则十一经之气赖以俱壮。邪不能入。○医统云男人病邪气出于口女人病邪气出于前阴。其对坐之间。必须识其向背。或以雄黄涂鼻孔中。从容察位而入。
卷三
暑症
洁古谓动而得之为中热。静而得之为中暑。暑阴而热阳。未免称名不正。盖夏日炎炎。
人触之则生暑病。即为中热。无非动以得之。他若畏热求凉。凉袭于外。则为发热恶寒头痛项强等症。宜九味羌活汤以散之。凉中于中。则为吐泻肠痛。宜理中汤以温之。若兼烦躁则间用凉水调下大顺散病虽作于暑月。不得以暑病名之也。大抵暑症辨法。以口渴烦心溺赤身热脉洪而虚为的。轻者为伤。以六一散荡涤热气。从小便而泄。若暑热闭郁而无汗。必用香薷饮。发越阳气。彻上彻下。解表兼利小便。则愈。重者为中。大渴大汗。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或汗出身热而两足冷者。是暑而挟湿。宜白虎加苍术汤主之。若中暑昏闷不醒并伏暑停食吐泻。用半夏四两醋煮茯苓甘草各二两。共为末。以生姜汁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六十丸。开水送下。若昏愦不醒者。研碎灌之立苏。此孙真人之神方也。(名消暑丸。为暑症第一神方。)至于生脉散清暑益气汤。为暑伤元气而立。或预服以却暑。或病愈后以收功。
非暑病正方也。
六一散(五十二) 香薷饮(四十一) 清暑益气汤(九十六) 生脉散(七十八)
卷三
湿病
湿有从外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从外入。其症头重腰冷。一身尽重。冷浆瓜果。皆自内得。其症泄泻腹胀。肠有水气。淋浊痰饮。然外湿亦可渐入于内。内湿亦有浸渍于外。失此不治。则郁而为热。变症多端。不可不察。湿脉多缓。(是怠缓。非和缓。) 浮大者易治。沉细小者难医。
一内外湿总方。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羌活王之。○外湿加紫苏防风猪苓泽泻干葛木瓜主之。○内湿。加木通泽泻砂仁木香。食积。加山楂麦芽枳实。寒湿。加干姜。湿热。加黄连黄芩。热轻者。只用连翘。○槟榔时嚼。亦妙。(八十二)
受湿腰痛。其痛冷重沉着。如带五千钱。宜肾着汤。(八十四)
白浊不止。为湿热下注。妇人白带亦然。宜萆 厘清饮。○如妇人白带。加半夏芡实苡仁黄柏生白术主之。(八十三)
一伤湿一身尽痛。不可转动。宜一味白术酒。(八十五)
一苍术多脂易霉而治湿。与僵蚕死于风而治风。驴皮动火制成阿胶而降火。俱是造物妙处。即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其属是也。盖湿邪在人肠胃。原自不安。一得苍术。气味便与之合一。气从汗出。味随水谷下行。先诱之。而后攻之也。
卷三
头痛
大抵暂痛为邪。久痛为虚。邪则分寒热而除之。虚则审阴阳而补之。然亦有久痛为邪所缠。新痛因虚而发者。当因脉证而辨之。
脉浮滑者生。短涩者死。
一伤寒六经俱有头痛。太阳痛在脑后。必连项强。宜九味羌活汤。加葱白三根。○阳明痛在额前。必连目眶。宜升麻葛根汤。○少阳痛在侧。必兼两胁痛多呕。宜逍遥散。去白术。
加半夏黄芩川芎。○太阴无头痛。然湿土动而生痰。亦为头痛。宜二陈汤。加制南星苍术川芎。○少阴头痛。脉细俱欲寐。宜五积散。加细辛附子。○厥阴头痛如破。干呕吐涎沫。宜吴茱萸二钱。人参一钱五分。生姜四钱。大枣四枚。水煎服。名吴茱萸汤。
一火邪头痛。火盛者宜竹叶石膏汤加减。方见伤寒。如火势轻者。只用辛凉之品。火郁发之之义也。宜加味逍遥散。加葛根二钱酒炒。黄柏一钱。薄荷五分。(四十八)
一气实有痰。或头重眩晕。用大黄酒炒三遍为末。茶调三钱服。此釜下抽薪之法也。
一偏头痛。宜二陈汤。偏在右者。宜沙参一两酒炒。黄芩黄连川芎防风制南星之类。偏在左者。
加当归一气虚头痛。宜补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之类。(五)
一血虚头痛。宜四物汤。倍川芎。加黄柏知母。少加蔓荆子细辛之类。(九)
当归补血汤。加鹿茸五钱。水酒各半煎。(六)
一眉棱角痛。宜半夏六钱。生姜三片。水煎。调沉香末五分服。
一真头痛。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然不忍坐视其死。急灸百会。吞黑锡丹。
(三十)
一肾虚头痛。诸药不效。宜六味汤。去丹泽。加枸杞三钱炙甘草细辛各一钱。川芎二钱。肉苁蓉三钱五分。
○如命门火一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两。晚蚕砂二两。僵蚕如患者年岁之数。以水五碗。煎至三碗。
就砂锅中。以浓纸糊满。中间开钱大一孔。取药气。熏蒸痛处。每日一次。虽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发。
卷三
瘰
普明子曰。瘰 者。肝病也。肝主筋。肝经血燥有火。则筋急而生瘰 。多生于耳前后者。胆之部位。胆与肝相表里。其初起。即宜消瘰丸消散之。不可用刀针。及敷溃烂之药。
若病久已经溃烂者。外贴普救万全</a>膏。内服消瘰丸。并逍遥散。自无不愈。更宜戒恼怒。断煎炒及发气闭气诸物。免致脓水淋漓。渐成虚损。患此者可毋戒欤。
(新采)消瘰丸。
此方奇效。治愈者不可胜计。予亦刻方普送矣。
元参(蒸。)牡蛎( 醋淬。)贝母(去心蒸。各四两。)
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一服。
愚按普明着医学心悟</a>一书。逐未亡本。用之鲜效。唯此方平淡而神奇。当共宝之。但耳前后为少阳部位。(渠云肝之部位者误也。故改正之。)
卷三
眩晕
内经云。上虚则眩。又云。肾虚则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皆指不足而言仲景论眩。
以痰饮为先。丹溪宗河间之说。亦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皆指有余而言。前圣后贤。何其相反至此。不知此症不离于肝。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然一身聚邪之处。即为偏虚之处。头为诸阳之会相火得以逆行上 者。非上焦之虚而何。肾为肝母。
肾主藏精。精虚则髓海空而头重。故内经以上虚及肾虚髓海不足立论也。言虚者。言其病根。
言脉数热多 脉涩血少。 弦为肝风。 滑实痰责。 虚小气虚。 大为病进。
一眩晕脉弦发热。或寒热往来。宜逍遥散。加半夏天麻钩藤主之。(四十八)
一眩晕脉数或滑实。大小便闭。胸胁作痛。耳聋耳鸣多怒。凡属肝经实火。宜当归芦荟丸○此法。从喻嘉言寓意草医吴添宫之母一案得来。
一眩晕脉涩。乃精气不足。欲荣其上。必灌耳根。宜六味地黄汤。倍地黄。去丹皮泽泻。加细辛炙甘草各一钱。川芎二钱。枸杞子三钱。肉苁蓉一脉虚细弱小。是气虚。宜补中益气汤。加天麻半夏钩藤。(五)
一脉弦而滑。眩晕而呕逆。为痰饮。宜泽泻四钱白术二钱水煎服。或用二承汤。加天麻合此二味。
一实火眩晕不可当。宜大黄酒炒三遍研末。茶调下二三钱。
一虚眩诸药不效。宜鹿茸五钱。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许服。缘鹿茸生于头。以类相从也。
一眩晕大虚。诸药不效。及虚人愈后调理。俱宜正元丹。(二十)
桂附八味丸。(十五)
卷三
眼目
眼目一症。古有五轮八廓及七十二症之辨。其实不足凭也业是科者。庸妄固无论已。而高明之士。于实症。则曰风曰火。于虚症。则曰肝血少曰肾水衰。言之亲切有味。而施治则毫无少效。且以增病。余历数交游。凡目痛者。无不因医而致瞽。即有一二幸免者。原为轻浅之病。即不服药亦愈。于医固无与也。盖此症除风火赤肿外障等症。外而一切目视无光及昏黑倦视等症。皆为阳虚。心肺为上焦之阳。心属火。火能烛物。肺属金。金能鉴物。二脏之阳不宣则火不能烛。金不能鉴矣医者不知。以补血之药滋肝。以补水之药滋肾。下焦之阴愈盛。则上焦之阳愈虚。且令下焦阴气。上加于天。白昼如夜。爝火有光。阴云四合。龙雷飞腾。原欲滋阴以降火。其实滋阴以助火。火盛则遂增出赤肿红丝 肉羞明诸火象。渐成废疾矣。予非专业此道。不敢多言。请向瞽者而询其所服何药。所点何药。便得前车之鉴。今于眼科所未载外。搜出数方。以救逐流之弊。
四君子汤。(一。加肉苁蓉川椒菟丝为丸。治虚寒症。)豆腐一块。(中挖一空。
入朴硝一二钱。仍用豆腐盖上蒸出水即以此水洗目效。治实热症。)
桂附地黄丸(十五)当归补血汤。加鹿茸三钱。(六)磁珠丸。(二十六)还少丹。以菊花汤送下。(十六)初起翳障。不可遽用点药。及一切洗药。盖目不染尘。药汁入目。亦见羞涩。
唯用洁净开水。以洁净茶盏盛之。用洁净本色绢片。乘热淋洗。洗后水混浊。换水再洗。洗至水清无垢方止。如此数次即愈。水内并不用药。名天然水。水必煎沸者。以热能散风。水能制火也。
卷三
耳聋
肾开窍于耳。固也。而肾脉却不能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之腑以上耳中之穴。曰听宫。小肠之经脉贯之。为司听之神所居之位。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聋。
有为大声所振而聋者。皮膜破也。或聋或不聋者。心肾不交也。宜磁朱丸交媾水火。有先耳鸣而后聋者。肾虚不能开藏。阴气窒塞于阳窍也。宜六味丸。去丹皮重加磁石。再加五味子龟板胶为丸。令阴气自盛于本宫。不触于阳窍。若感冒暴聋。总不外少阳一经。足少阳胆脉。
绕耳输。手少阳三焦脉。入于耳。邪气壅实。听官为其所掩。宜逍遥散。去白术。加黄芩半夏生姜玉竹大枣主之。如风火交煽。宜防风通圣散。肝火炽盛。宜芦荟当归丸。尺脉弱者。宜桂附地黄丸。尺脉数者。宜大补阴丸二丸俱加磁石菖蒲苁蓉之类。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可以笔楮传者。
浮大为风。洪数为火。 洪大而实为风火。 尺数为阴火 迟濡为肾虚。
卷三
疝气
疝者。小腹睾丸为肿为痛是也。其名有七。曰寒疝。囊冷结硬如石。阴jing不举。或控睾丸而痛。曰水疝。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肿状如水晶。或囊痒而外出黄水。曰筋疝。阴jing肿胀。或溃或脓。或里急筋缩。或出白物。曰血疝。状如黄瓜。或小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
俗云便痈。曰气疝。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胀。罢则气散。
曰狐疝。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曰 疝。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然亦不必拘者。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又曰足厥阴肝病。丈夫 疝。
妇人少腹肿。大抵任病肝病居多。小肠病亦多。各经亦间有之。治之之法。统以二陈汤。加泽泻猪苓白术桂枝小茴香木通金铃子主之余少时初用。疑为偶效。后屡试屡验。方知其调气之功甚KT 。张景岳先得我心。景岳云。病名疝气。非无谓也。盖寒有寒气。热有热气。
湿有湿气。逆有逆气。陷有陷气。在阳分。则有气中之气。在阴分。则有血中之气。从寒热虚实施治。俱当兼用气药。余此方。化膀胱之气。而诸气俱调。其义详于胀症。宜参究之。
本脉牢急。弱急不宜。
二陈汤加味外。○若寒甚者。再加干姜附子。○若热极者。加黄柏知母。○小便如膏者。
加石菖蒲萆 。○气上冲。去白术。加肉桂吴茱萸当归。○囊肿如水晶者。加苡仁桑皮。○痛不可忍者。恐瘀血为脓致溃。加桃仁红花乳香。○筋缩者。加苡仁一两。木瓜二钱。○顽麻不痛者。加川芎槟榔。○痒者。加刺蒺藜三钱。
千金翼洗方 治丈夫阴肿如斗。核中痛雄黄末(一两) 矾石(二两) 甘草(七钱)
水五碗。煎二碗。洗。
又于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灸七壮。即愈。左灸左。右灸右。
又灸外陵穴。在脐左右各开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发。
卷三
痿症
痿者。两足痿弱不能行也。(痿而不痛。)治宜独取阳明。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而痿 作矣。若用辛热风药。及蒸灸等法。立危。
脉浮数可治。虚弱难医。
一痿症皆属于热。宜虎潜丸。(二八三)
阳明为诸筋总会。故取虎潜丸为主。而足所以能健步者。则在于骨。三因方又取加减四筋丸为主。以肾为筋骨之总司也。方用肉苁蓉牛膝木瓜鹿茸熟地五味子菟丝子各等分为末。
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米饮下。
一痿症服前丸。若气虚多痰者。间服六君子汤。加黄柏苍术紫菀。神农本经云。紫菀主痿 。今人不读圣经。只知为治咳也。(一瘦黑人血虚多火。宜间服六味丸。加黄柏苍术。(十四)
肥白人痰多气虚。宜间服当归补血汤。加竹沥姜汁。(六)
卷三
泄泻
难经</a>有五泄之分。曰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即痢疾。)其实不必泥也。总以虚实久暂为辨。
脉小手足寒。难已。 脉小手足温。易已。泄而脱血。难治。 泄而脉大。难治。
一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此为泻病之总论。宜平胃散。加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名胃苓汤。统治诸泻如神。(八十)
口中热。溺赤下泻肠垢。为湿热。去桂枝。加防风黄连一钱。○溺清。口中和。下利清谷。为湿寒。加干姜二钱。○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为食积。加山楂麦芽。○食少便频。面色 白。为脾虚。去浓朴。加人参干姜。○五更天明。根据时作泻。或脐下痛。为肾一忽然大泻不止。大汗大喘。手足厥冷兼吐者。须防脾肾之气暴脱。夏月伏阴在内。最多此症。若服藿香香薷必死。急用附子理中汤大剂。
一内经云。诸病暴注。皆属于热。然必有热症热脉可凭。不可以凉药姑试。宜香连丸。
(八十九)六一散。(五十一)
一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须用升清法。宜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木香干葛。(五分)
一内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云。久风生飧泄。宜神术汤。(七十八)圣济附子丸(七十一)
久泻愈而又作泻。时腹痛。诸药不效。此痼冷在肠间。必先取去。然后调治。宜平胃散。去苍术。加干姜肉桂附子各一钱半。大黄八分。水煎服。法本千金。(八十)或用温久泻诸药不效。有脏热肠寒。脏寒肠热之辨。微乎微乎。余详于从众录等书。兹用仲景乌梅丸。每服二钱。米饮下。日三服。半月愈。又冬泻。有用肉苁蓉鹿角霜当归须等法。有用芩连甘草葛根等法。有用阿胶羊脂乳酥黄连末蜂蜜熬膏等法。此理更微。可以心会。不可以言传。喻嘉言颇得其秘。
一五更泄。名脾肾泻。及虚人时常作泻。必以温补肾元为主。宜回神丸。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炼蜜丸。朝服三钱。临睡服五钱。米饮送下。(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