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3个月前 作者: 林之翰
望诊
察形气
《素问</a>?玉机真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形盛气盛,形虚气虚),谓之可治;色泽以浮(明也),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谓之难治(形盛气虚,气盛形虚);色夭(晦恶也)不泽(枯焦也),谓之难已。
《素问?三部九候》云: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灵枢</a>经</a>》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盛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
形气皆邪,调其虚实。
慎庵按:邪盛正虚,当泻其邪,以扶正气。治若轻缓,迁延时日,使病邪日炽,真元日削,病必不治。今人多犯此。经文下一急字,最有关系,读者须着眼,毋轻看过。
东垣曰:病来潮作之时,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余;若精神困乏,是为病气不足。不问形气有余不足,只取病气有余不足也。夫形气者,形盛为有余,消瘦为不足。察口鼻中气,劳役如故,为气有余;若喘息气促气短,或不足以息,为不足,当泻当补,全不在此,只在病势潮作之时。精神困弱,语言无力,懒语者急补之。
慎庵按:东垣言虽如此,然予尝见伤寒热病,热甚者,则热伤气,亦必精神困倦,语言无力,问之不答,此大实有羸状也,然必有大实热之脉证呈见,方是实证。东垣所云,亦必有虚寒之证脉可参。故审形气,又当以脉证合观,方得真实病情也。
凡人之大体为形,形之所充者气。形胜气者夭(肥白气不充),气胜形者寿(修长黑色有神)。
肥人多中风,以形浓气虚,难以周流,而多郁滞生痰,痰壅气塞成火而多暴厥也。
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
形体充大,而皮肤宽缓者寿;形体充大,而皮肤紧急者夭。
形涩而脉滑,形大脉小,形小脉大,形长脉短,形短脉长,形滑脉涩,肥人脉细小,轻虚如丝;羸人脉躁,俱凶。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肥者能寒不能热,瘦者能热不能寒。(能读耐。)
美髯而长至胸,阳明血气盈。髯少血气弱不足则无髯。美髯者,太阳多血。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行迟者,痹也。或表强,或腰脚痛,或麻木风疾。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
《内经》云:阳引而上,阴引而下,则欠;阴阳相引,故曰无病,病亦即愈。
慎庵按:此只可指初病轻浅者言,若久病虚脱,呼欠连绵不已者,最为危候。服药后欠渐止者生,进者死,不可与此同日语也。
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
掌中寒者,腹中寒;掌中热者,阴不足,虚火盛。
诊时病患叉手扪心,闭目不言,必心虚怔忡。
《经》云:仓廪不藏者,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眼胞肿,十指头微肿者,必久咳。
察神气存亡
《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善乎神之为义。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脉言之,则脉贵有神。脉法曰:脉中有力,即为有神。夫有力者,非强健之谓,谓中和之力也。大抵有力中,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此方是脉中之神。若其不及,即微弱脱绝之无力也,若其太过,即弦强真脏之有力也,二者均属无神,皆危兆也。以形证言之,则目光精采,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HT急异常,泄泻不已;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寻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无病而虚空见鬼;或病胀满,而补泻皆不可施;或病寒热,而温凉皆不可用;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再以治法言</a>之,凡药食入胃,所以能胜邪者,必须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吐汗下,以逐其邪。若邪气胜,胃气竭者,汤药纵下,胃气不能施化,虽有神丹,其将奈之何哉?所以有用寒不寒,用热不热者,有发其汗而表不应,行其滞而里不应者,有虚不受补,实不可攻者,有药食不能下咽,或下咽即呕者。若此者,呼之不应,遣之不动,此以脏气元神尽去,无可得而使也。是又在脉证之外,亦死无疑者。虽然脉证之神,若尽乎此。然有脉重证轻,而知其可生者;有脉轻证重,而知其必死者,此取证不取脉也。有证重脉轻,而必其可生者;有证轻脉重而谓其必死者,此取脉不取证也。取舍疑似之间,自有一种玄妙也。
(《传忠录》。)
察五色
《经》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a>。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灵枢?五色篇》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浊气方升,而色日增,日增者病日重);其色下行如云撤散者,病方已(气散而色渐退,渐退者,病将已)。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浅深;察其泽夭,以知成败;察其抟散,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粗,显也。抟音团,聚也。)
合色脉诊病新久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张路玉曰:凡暴感客邪之症,不妨昏浊壅滞。病久气虚,祗宜瘦削清 。若病邪方锐,而清白少神,虚羸久困,而妩媚鲜泽,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惟黄色见于面目,而不至索泽者,皆为向愈之候。
色脉之阴阳,阳舒而阴惨也。色清而明,病在阳分;色浊而暗,病在阴分。
张三锡</a>曰: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彰于明堂。而脏腑有偏胜盈虚,若色若脉,亦必随而应之,但当求其有神,虽困无害,神者色中光泽明亮是也。脉有胃气,同一理也。
丹溪曰: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症虽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夫色脉与尺脉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其色见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察五官
《灵枢?五阅五使篇》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喘息鼻张,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部分内应五脏四言诀
(此即《五色篇》经文汇辨,编为歌诀五脏六腑,各有部分:额主阙庭,上属咽喉,阙循鼻端,五脏之应。内 挟鼻,下至承浆,属于六腑,表里各别。自颧下颊,肩背所主,手之部分。牙车下颐,属股膝胫,部分在足,脏腑色见,一一可征。庭者首面,阙上咽喉,阙中者肺,下极为心;直下者肝,肝左为胆,肝下属脾,方上者胃,中央大肠。挟大肠者,北方之肾,当肾者脐,面主以上,则为小肠。面主以下,膀胱子处,更有枝节,还须详察。颧应乎肩,颧后为臂,臂下者手。
目内 上,属于膺乳,挟绳(颊之外曰绳)而上,为应乎背。循牙车下,为股之应。中央者膝,膝下为胫,当胫下者,应在于足。巨分者股(口旁大纹处为巨分),巨屈(颊下曲骨)膝膑(膝盖骨也)。部分精,须合色脉。五色外见,为气之华。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白则当皮,赤则当脉,青则当筋,黄则当肉,黑则当骨。五脏之色,皆须端满,如有别乡,非时之过。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左右如法。
凡邪随色见,各有所向,而尖锐之处,即其乘处,所进之方。故上锐者,以首面正气之空虚,而邪即乘之上向也。左右上下,皆同此法。
朱丹溪</a>曰:容色所见,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脉息所动,寸关尺皆有其位。左颊者,肝之部,以合左手关位;肝胆之分,应于风木,为初之气。额为心之部,以合于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分,应于君火,为二之气。鼻为脾之部,合于右手关脉;脾胃之分,应于湿土,为四之气。右颊者,肺之部,合于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分,应于燥金,为五之气。颐为肾之部,以门三焦之分也。若夫阴阳五行,相生相胜之理,当以合之色脉而推之也。
按:此所言部分,与《灵枢》微异。然今人论部,皆从此,故备之。
五色见于面审生死诀
《脉要精微论》曰: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脏生成篇》曰: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深青杨赤色);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慎庵按:缟,素绢也。裹以朱红绀黄紫之色于内,其光泽浅润辉映于外,犹面之气色,由肌肉内而透见于外,有神气之荣泽,故为平也。总之审视面色之大法,喜鲜明润泽,而恶暗晦沉滞枯涩不明也。
又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又曰:五脏之气色,见青如草滋者死,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谓其枯涩无神气也)。
潘硕甫曰: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如青黄赤白黑者,色也;如鹅羽苍璧翠羽鸡冠等类,或有鲜明外露,或有光润内含者,气也。气至而后色彰,故曰欲曰生。若如赭盐黄土漆枳实等类,或晦暗不泽,或悴槁不荣,败色已呈,气于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由此观之,则色与气,不可须臾离也。然而外露者,不如内含,内含则气藏,外露则气泄,亦犹脉之弦钩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如《经》云:以缟裹者,正取五色之微见,方是五脏之外荣,否则过于彰露,与弦钩毛石之独见而无胃气,名曰真脏者,何以异乎?
五色兼见面部诀
风则面青,燥则面枯,火则面赤,湿则面黄,寒则面黑,虚则面白。面黑阴寒,面赤阳热。青黑兼见,为风为寒为痛相值;黄白兼见,为虚为气,再者为湿;青白兼见,为虚为风为痛三者。
五色外见面部审虚实生死诀
《灵枢经》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故面统属诸阳。
《中藏经</a>》曰:胃热则面赤如醉人。
慎庵按:此乃足阳明胃经实热之证,方有此候。然有在经、在腑之分。外候再见身蒸热,汗大泄,口大渴,鼻燥唇干,齿无津液,脉必洪大而长,或浮缓,或浮洪而数,此在经热邪,当用白虎汤治之。若面热而赤甚,短气,腹满而喘,潮热,手足 然汗出浮而反沉实,或沉数,此热结在中,为阳明腑证,当下之,看热邪浅深,三承气汤选用可也。然胃中虚热,面亦发赤,第赤与热甚微,或隐或见,不若前经腑之实热,常赤不减,并无外证之可察为异耳,即外有身热亦微,不若前实证之炎 也,脉浮濡而短弱,按之不鼓指,四君六君选用治之。凡一切杂证虚热面赤,亦必用此消明辨也。
寒郁面赤
《金匮直解》云:心主南方,属火而色赤。赤而为热,人所易知。有寒郁而赤者,《经》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面赤,治以热剂。
《伤寒论</a>》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
慎庵按:此乃感寒邪重,初郁在表,而先见面赤,按之必冷,以寒邪外束,卫阳亦郁,未能即热故也。久之从阳而化,身热面亦热矣。有如隆冬冲风而行,面如刀划,初入室时,按其而冷似冰,此即阳为寒郁之征也,稍定阳和一转,面反发热,同一理也。当此际,须静候缓治,勿妄投剂。始郁面赤,身未热时,宜细审脉证,勿误作虚治。然亦不难辨也。虚证面赤,必久病方见,不若实证一起便见也。当以麻黄汤发之。若发汗不彻而躁烦,桂枝加葛根。
上热下寒,面赤而光;下热上寒,面赤而郁(晦滞也)。
慎庵按:《医通》云:热发于上,阳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下,阴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阳中之阴子豉汤,吐以升之,阴气上争,心腹满者死;阴乘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导之,阳气上争,得汗者生。若杂证上热下寒,既济汤;兼大便秘,既济解毒汤;火不归源,八味丸;上寒下热,五苓散送滋肾丸;虚阳下陷者,加减八味丸。
里寒外热,面戴阳。
陶节庵曰:有患身热,头疼全无,不烦,便作燥闷,面赤,饮水不得入口,庸医不识,呼为热证,而用凉药,误死者多矣。殊不知元气虚弱,是无根虚火泛上,名曰戴阳症,以益元汤治之(益元汤中用黄连、知母,尚有可商)。
慎庵按:有一等禀赋阴虚,兼之酒色过度,平居或遇微劳,或行走急速,或饮食过热,面即发赤戴阳。戴阳者,谓阳气寒黄建中东加丹皮,或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参苏饮等方,审证轻重选用。先哲有云:虚人感冒不任发散者,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治之无误。予常用逍遥散以代之,累效。此辅正驱邪之正法,前人言养正邪自除,正指此等证候而言,未可概执此言,以泛治他证也。再按:以上数方内,皆用 、朮,然宜生用,不必制炒。或问其义何居?曰:观诸家本草, 、朮皆云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不知者,以为既能止,又何能发?殊不知生宣熟补,此用药之准则,又何疑焉。《经》云:辛甘发散为阳。二药味兼辛甘,生用亦能助阳升散,然终是甘胜于辛,其力以解肤腠之虚邪。邪随药散,正亦无伤,岂不两得。若专用发表之剂,罔顾元气之虚,邪气虽去表,自有三阳表证可察,随经用药解散,不必顾虑其虚,又未可与此例同日而语也。因论前方用药之义,故附见于此,并质宇内高贤。《素问?刺热篇》曰:肝热病,左颊先赤;肺热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肾热病者,两颐先赤。陈月坡曰:环目鼻而青,而两颊微红者,外畏寒内有热,筋骨酸疼也,肌肉之内,火邪抽掣而疼也。
又曰:炎暑令行,浓被盖卧,而微红汗出,口不渴者,虚寒为本,而热为假象也。
张路玉曰:赤属心,主三焦,深赤色坚,素禀多火也。赤而 坚,营血之充;微赤而鲜,气盛有火;赤而索泽,血虚火旺。赤为火炎之色,祗虑津枯血竭,亦无虚寒之患。大抵火形之人,从未有肥盛多湿者,即有痰嗽,亦燥气耳。
又曰:面赤多热,而有表里虚实之殊。午
《脉鉴》云:两颧时赤,虚火上炎,骨蒸劳瘵,鬼疰传尸,阴火炎颊,赤如桃花,名桃花疰。
此条劳瘵证中,方有此候,证在不治。
乔岳云:心经绝者,虚阳上发,面赤如脂,不久居也。
王叔和</a>云:面赤如妆不久居,脂与妆同一训义,久病虚劳将坏之候,不治。与上戴阳症不同,戴阳面赤犹可治也。
《经》云:赤见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将卒死。(此指暴病者而言。)
肺病见赤,心火刑金,证为难治。
准头印堂,有赤气,枯夭者死,明润者生。
赤而黄,赤而青,为相生则吉;赤而黑,为相克则凶。
补遗
(见《脉鉴》。)
颧上赤青唇带白,中风之疾恐难释。
赤虫游于目窠下,妇人产内定遭刑。(孕妇目下赤色似虫形,必患产难。)
年寿眼堂横绛气,须知疝气与肠疼。
兰台庭畔有红丝,定是遗精白浊人。
孕妇准头若发火,产中之厄必难逃。
妊娠沟洫常青色,双生之喜可预决。
青色主病吉凶诀
肝王东方,属木色青。风寒与痛,三者主病。怒亦色青,惊色相同。青而黑者,青色兼红,相生则喜;青而枯白,相克则凶。如脾病见青色,为木来克土,难治。
青为克贼之色,诸病皆忌单见,脾土部分,尤忌单见,其证必凶。
《脉经</a>》曰:病患及健人,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一曰肝肾绝也
黄色主病吉凶诀
脾王中央,属土而色黄。黄为湿为热为虚,而有明暗之分。挟热则色鲜明,挟则色昏滞,女劳酒疸,则色昏黑。张路玉曰:黄属脾胃,若黄而肥盛,胃中有痰湿也;黄而枯,胃中有火也;黄而色淡,胃本虚也;黄而色暗,津液久耗也。其虚实寒热之机,又当以饮食便溺消息之。
张三锡曰:黄白无泽,脾肺气虚;淡黄脾胃伤,四肢痿弱腹胀。
准头、印堂、年寿,有黄气明润者,病退,及目睑黄,皆为欲愈。若黄而白,黄而红,相生则吉;若黄而青,相克则凶。长夏见黄则吉,若黄青则凶也。
《脉经》曰:病患面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饮食者,四日死。
陈月坡曰:面色黄者,此久病也。面黄唇白,病必虚泻,面黄唇红,脾之火也;面黄能食,病久内热;黄白而肿,食少虚极;天庭黄赤,上焦之热。
慎庵按:前人云:黄色枯燥而夭,其症必死。此专指杂症久病者而言。若伤寒温热病愈后,因火热烁阴,燥火发黄,色亦枯涩,治以凉润,因而得愈者多矣,又未可遽断以为死也。
白色主病吉凶诀
肺王西方,属金而色白。白为虚为寒,有悲愁不乐,则色白;有脱血夺气脱津液张路玉曰:白而淖泽,肺胃之充也;肥白而按之绵软,气虚有痰也;白而消瘦,爪甲鲜赤,气虚有火也;白而夭然不泽,爪甲色淡,肺胃虚寒也;白而微青,或臂多青脉,气不能统血也。若兼爪甲色青,则为阴寒之证矣。白为气虚之象,纵有火色发热,皆为虚火,断无实热之理。
面白少神,手足冷者,虚泻胃弱。面色青白,寒胜兼虚,服药渐红,寒邪渐去,而变热也。面将则为吉。白而兼黄,相生亦吉;白而兼赤,相克则凶也。
黑色主病吉凶诀
肾王北方,属水色黑。《经》云:肾病面黑如柴。究其主病,为寒、为痛,恐惧与寒也。冬月面惨,伤寒已至。紫浊时病,面色黑惨,带紫色者,邪气方甚,寒多热少,夜不挟虚者,合脉与证,细为详别。面色黑滞,服药渐光,病邪已退,将欲愈也。危恶之候,亦须明白:少阴终者,其面必黑;太阴终者,皮毛及面,亦皆焦黑。黑色出庭,大如拇指,不病卒死。病患黑色,出于天中,下至年上,并及颧上,见则主死。《脉经》有云:病患首部,耳目鼻口,有黑气起,入于口者,为入门户,其病主死。准头、年寿、印堂三处,黑色枯夭,其病主死。心病见黑,亦主死也。大抵黑色见面多凶,凶则主死;黄色见面,多吉不死。
戴同甫曰:按明堂察色,入门户为凶。所谓门户者,阙庭肺门户,目肝门户,耳肾门户,口心脾门户。若有气色入者,皆死。白色见冲眉上,肺有病,入阙庭夏死;黄色见鼻上,脾有病,入口者,春夏死;青色见人中,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见颧上者,肾有病,入耳者,六日死;赤色见颐者,心有病,入口者,冬死。盖五脏五色,各入本脏门户,至被克之
《脉经》云:病患卒肿,其面苍黑者死。
张路玉曰:苍黑属肝与肾。苍而理粗,筋骨劳 也,苍而枯槁,营血之涸也;黑而肥泽,骨髓之充也;黑而瘦削,阴火内戕也。苍黑为下焦气旺,邹丹源曰:凡人病见青黑诸色者,多凶,惟黄为吉。王注云:黄为胃气,故面黄者不死,然亦必黄而有神,乃可。若久病枯黄,宁有生乎?
面目五色杂见生死诀
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
凡此色脉之不死者,皆兼面黄,盖五行于土为本,而胃气之犹在也,故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此脉色之皆死也,以无黄色。若无黄色,则胃气已竭,故死。
《脉经》云:病患面青目黄,五日死。又云:病患面黄目青者,九日死。是为乱经,饮酒当风,邪入肾经,胆气泄,目则为青,虽有天救,不可复生。
喻嘉言曰:《内经》举面目为望色之要,盖以为中央上色。病患面目显黄色,而不受他色所侵者,则吉;面目无黄色,而惟受他色所侵者,则凶。虽目色之黄,湿深热炽,要未可论于死生之际也。
慎庵按:《脉经》二条,与经文相左,岂经文专指暴病者言,抑《脉经》责在久病
妇人女子活法全在望形察色论
张路玉曰:妇女深居闺阁,密护屏帏,不能望见颜色,但须验其手腕之色泽、苍白肥瘠,已见一班。至若肌之滑涩、理之疏密、肉之坚软、筋之粗细、骨之大小、爪之刚柔、指之肥瘦、掌之浓薄、尺之寒热,及乎动静之安危,气息之微盛,更合之以脉,参之以证,则血气之虚实,情性之刚柔,形体之劳逸,服食之精粗,病苦之顺逆,皆了然心目矣。
又曰:肌以征津液之盛衰,理以征营卫之强弱,肉以征胃气之虚实,筋以征肝血之充馁,骨以征肾之勇怯,爪以征胆液之淳清,指以征经气之荣枯,掌以征脏气之丰歉,尺以征表里之阴阳。
《脉鉴》云:色与脉,犹须分别生克。色脉相克者凶,色脉相生者吉。然犹有要焉,色克脉者,其死速;脉克色者,其死迟;色生脉者,其愈速;脉生色者,其愈迟。
察目部
《五法》云:目者至阴也,五脏精华之所系,热则昏暗,水足则明察秋毫。如常而然者,邪未传里也;若赤若黄,邪已入里矣;若昏暗不明,邪热乃在里烧灼,肾水枯涸,故目无精华,不能朗照,急用大承气汤下之,盖寒则目清,未有寒甚而目不见者也,是以曰急下。凡开目欲见人者阳症也,闭目不欲见人者阴症也,目瞑者,将衄血也。(《经》云: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也)。白睛黄者,将发黄也;至于目反上视,瞪目直视,及眼胞忽然陷下者,为五脏已绝之症,不治。
慎庵按:《内经》云:目内陷者死。乔岳曰:肺主眼胞,肺绝则眼胞陷。总之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陷,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脱,又何必专指于肺耶?再按:闭目不欲阴也。《经》云:阳明是动,病至则恶人与火,欲独闭户牖而处是也。予尝阅历,二者皆应,临诊之际,必审察脉症,详辨虚实,庶无遁情,故不拘伤寒杂症,凡见直视、上视、斜视、眼如盲、眼小、目瞪等候,皆系五脏内败,阴阳绝竭,而征于外者,必死,不可轻许以治也。
少,则不能运精华以敌阳光,故见明则怯也。
目不红不肿,但沙涩昏痛,乃气分隐伏之火,脾肺络有湿热,秋时多有此患,俗谓之稻芒赤目,亦曰赤眼。通用桑白皮散、玄参丸、泻肺汤、大黄丸。
《灵枢》曰: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视也,赤脉赤筋也。)
乔岳曰:肝绝,则目涩欲睡。
张子和曰: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
又曰:圣人虽言目得血而能视,然血亦有太过不及也,太过,则脉壅塞而发痛;不及,则目耗竭而失明。
《脉经》云:病患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泣出如水不止。
王海藏曰:目能远视,责其有火;不能近视,责其无水,法当补肾,地黄、天冬、山萸。
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法当补心,人参,茯神,远志。
又能晓视,不能晚视,日出则明,日入则暗(俗名鸡盲),此元阳不足,而胃气不升也,宜大补而升举其阳。旧方只用地肤苍朮之属,恐无益也。
凡无故而忽有此三病者,多丧明,不可轻也。
目病有恶毒者,为瘀血贯眼,初起不过赤肿,渐则紫胀,白珠皆变成血,黑珠深陷而隐小,此必于初起时,急针内脾、迎香、上星、太阳诸穴,以开导之;内服宣明丸、分珠丸、通血丸,迟必失明矣。
又有瞳神内,不见黑莹,但见一点鲜红或紫浊者,此为血贯瞳神,不但目不可治,恐其人亦不久也;又有白轮自平,而青轮忽泛起突出者,此木邪郁滞,随火胀起也,泻火必先伐木。
又有白轮连黑珠一齐突出者,或凝定不动,或渐出脱落,此风毒也,急于迎香上星等处针之,失治必死。然予亦见有两目俱脱而不死者。
目有无故忽失明,此为气脱,非佳兆也。大剂参、 主之。然《难经</a>》云: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是又未可专恃参、 也。然又有不同者,丹溪治一男子,忽目盲,其脉涩,谓有死血在胃以四物加苏木、桃仁、红花、陈皮煎,调人参末,数服愈。
又一男子,忽目盲不见物,脉缓大,四至之上,重按则散而无力,此为受湿。用白朮为君,黄 、茯苓、陈皮为臣,稍佐以附子,十余剂愈。人能察其脉,而辨其因,斯上工矣。
病在脾;黑,病在肾。黄而难名,病在胸中;白睛黄淡,肺伤泄痢;黄而且浊,或如烟熏,湿甚黄胆;黄如橘明,则为热多;黄兼青紫,脉来必芤,血瘀胸中。眼黑颊赤,乃系热痰,眼胞上下,有如烟煤,亦为痰病;眼黑步艰,呻吟不已,痰已入骨,遍体 疼;眼黑而黄,四肢痿痹,聚沫风痰,随在皆有。目黄大烦,脉大病进;目黄心烦,脉和病愈。目睛晕黄,衄则未止;目睛黄者,酒疸已成。(故先哲云:目睛黄,非疸即衄,目黄而头汗,将欲发黄)。黄白及面,眼胞上下,皆觉肿者,指为谷疸,心下必胀。明堂眼下,青色多欲,精神劳伤,不尔未睡,目无精光,齿黑者,瘰 。血脉贯瞳者,凶。一脉一岁,死期已终。目间青脉,胆滞掣痛。瞳子高硕,太阳不足。病患面目,俱等无 ,眼下青色,伤寒挟阴,目正圆者,太阳经绝, 病不治。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溺难,鲜明留饮(鲜明者,俗名水汪汪也,俱指白珠)。目睛皆钝,不能了了,鼻呼不出,吸而不入,气促而冷,则为阴病;目睛了了,呼吸出入,能往能来,息长而热,则为阳病。
《素问?评热论》云: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灵枢?水胀篇》云: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内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目窠,目之下胞。)
《脉鉴》云:青若针横于目下(青色如针),赤连耳目死须知,目下五色玄珠曰:上下睑肿者,脾气热也。一曰脾之候在睑,睑动,则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则睑涩嗜卧矣。
又曰:脾虚则睑肿。
朱丹溪曰:阳明经有风热,则为烂眼眶。(睑音检,俗呼为眼胞,又名眼眶。霍乱大吐泻后,目陷,上下两睑,青如磕伤,此土败木贼,不治
察鼻部
《五法》云:若伤寒鼻孔干燥者,乃邪热入于阳明肌肉之中,久之,必将衄血也。鼻孔干燥,黑如烟煤者,阳毒热深也。鼻孔出冷气,滑而黑者,阴毒冷极也。鼻息鼾睡者,风温也。鼻塞浊涕者,风热也。若病中见鼻煽张,为肺绝不治。一云:鼻孔扇张为</a>肺风。
慎庵按:鼻扇有虚实新久之分,不可概为肺绝也。若初病即鼻扇,多有邪热风火。壅塞肺气使然,实热居多;若久病鼻扇喘汗,是为肺绝不治。
《经络全书</a>》云:其在小儿,面部谓之明堂。
《灵枢经》曰:脉见于气口,色见于明堂。明也。明堂广大者寿,小者殆,况加疾哉?按:此语即相家贵隆准之说,然须视其面部何如耳。尝见明堂虽小,与面部相称者,寿可八十,不可执一论也。
病患鼻头明,山根亮,目 黄,起色。
鼻头微黑,为有水气。色见黄者,胸上有寒;色白亡血;微赤非时,见之者死。鼻头色黄,小便必难(鼻头黄者,又主胸中有寒,寒则水谷不进,故主小便难也。);余处无恙,鼻尖青黄,其人必淋;鼻青腹痛,舌冷者死。鼻孔忽仰,可决短期。鼻色枯槁,死亡将及;鼻冷连颐,十无一生。(鼻者属土,而为肺气之所出入,肺胃之神机乔岳曰:肺绝则无涕,鼻孔黑燥,肝逆乘之而色青。鼻塞涕流清者,邪未解也。痰清涕清,寒未去也。痰胶鼻塞,火之来也。
喻嘉言曰:仲景出精微一法,其要在中央鼻准,毋亦以鼻准,在天为镇星,在地为中岳,木水火,四脏病气,必归于中土耶。其谓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此一语,独刊千古。
盖厥阴肝木之青色,挟肾水之寒威,上征于鼻,下征于腹,是为暴病,顷之,亡阳而死矣。
谓设微赤非时者死,火之色归于土,何遽主死?然非其时而有其气,则火非生土之火,乃克金之火,又主脏燥而死矣。
察唇部
赤肿为热,青黑为阴寒,鲜红为阴虚火旺,淡白为血虚。
《五法》云:唇者,肌肉之本,脾之华也。故视其唇之色泽,可以知病之浅深。干而焦者,为在肌肉;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肿者,肌肉热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极也。
《灵枢》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故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脾病者,唇黄;脾绝者,唇白而肿。
又曰:唇舌者,肌肉之本。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又曰:足阳明所生病者,口 唇疹。
又曰:阳明气至,则啮唇。
《中藏经》曰:胃中热,则唇黑。唇色紫者,胃气虚寒也。
《玄珠》曰:上下唇皆赤者,心热也。上唇赤下唇白者,肾虚而心火不降也。
钱仲阳曰:肺主唇白,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唇白当补脾肺,盖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荣,是名曰怯,故当补。若深红色,则当散肺虚热。
《脉鉴》云:久病唇红定难疗。
《脉经》曰:病患唇肿齿焦者死。
又曰:病患唇青,人中反,三日死。
《鉴》云:唇青体冷及遗尿,背向饮食四日死。
察口部
《五法》云:口燥咽干者,肾热也。口噤难言者,风痉也。若病重,见唇口卷,环口黧黑,口张气直,或如鱼口,不能复闭。若头摇不止,气出不返者,皆不治也。
《中藏经》曰:小肠实则热,热则口疮。
《素问》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口生疮而糜烂也)。凡病唇口疮者,邪之出也;凡疟久,环口生疮者,邪将解而火邪外散也。
《脉鉴》云:五色口边绕巡死,恶候相侵命必亡,产母口边有白色,近期七五日中间。又云:口角白干病将至。
察耳部
《经》云: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五法》云:耳者,肾之窍也。察耳之好恶,知肾之强弱。肾为人之根本,肾绝者,未有不死者色解之。若耳聋舌卷唇青,此属足厥阴,为难治也。
《脉鉴》云:命门(耳之下垂)枯黑骨中热,白肺黄脾紫肾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