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3个月前 作者: 皇甫中
脾胃证一
【歌】脾胃相通五谷消,输精脉络裕三焦。当其健运施生化,能食而肥气血饶。四时胃气为根本,脉实弦洪与石毛。一有所伤营运远,从此便觉此身娇。劳形过食中州损,怠惰贪眠面色焦。水不营运生痞胀,食难克化肉潜消。脾胃既病如何疗,要适寒温饮食调。
【论】夫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然胃主司纳,脾主消导,一表一里,一纳一消,营运不息,生化气血,滋荣脉络,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借此以生养。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如易之坤浓载物,德合无疆,故万物资生于坤元也。《脾胃论》云:人之脾胃盛,则多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衰,则多食而伤,少食而瘦,过时而饥,此脾胃盛衰可见也。不善摄生者,饮食不节,寒暑不调,喜怒失常,劳役无度,未有不损其脾胃者也。经云:饮食劳倦则伤脾胃。脾土既伤,不能输运,则气血精神由此而日亏,脏腑脉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因此而日削。故有怠惰嗜卧,四肢无力,面色痿黄,食亦消瘅,肿满泄痢之病生焉。经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故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此调理脾胃之良法也。
脾胃不和
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吞酸,或嗳气,或恶心,用治中汤。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缩二陈汤、枳术丸。胃不和者,平胃散。
治中汤治脾胃不和,呕逆霍乱,中满虚痞,或泄泻。
人参(一钱) 甘草(炙,一钱) 干姜(炮,一钱) 白术(土炒,一钱) 青皮(一钱) 陈皮(一钱)
上锉,作二服,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服。
枳缩二陈汤即二陈加砂仁、枳壳。(方见痰证条。)
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
枳实(麸炒,一两) 白术(二两)
加橘皮名橘皮枳术丸。
加曲、 名曲 枳术丸。
加木香名木香枳术丸。
加半夏名半夏枳术丸。
加芩连名芩连枳术丸。
上为末,荷叶煮饭为丸如桐子大,空心白汤送下五、六十丸。
脾胃虚损
脾胃虚损者,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脾胃虚,饮食不进,呕吐泻利,四肢无力,怠惰嗜卧,或病后脾胃受伤,元气不足,参苓白术散、建中汤。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四君子汤补脾胃大虚,饮食不思,呕吐泄泻等证。
人参(去芦,一钱) 白茯苓(一钱) 白术(土炒,二钱) 甘草(蜜炒,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钟,煎八分服。
如吐泻,加藿香、白扁豆。咳嗽加桑白皮、五味子。心烦不定加辰砂、酸枣仁、远志。心热加麦门冬、茯神、莲肉。惊风阴证加全蝎、白附子。口渴加干葛、乌梅。胃冷加丁香、砂仁、木香。腹胀不思饮食加白豆蔻、砂仁。喘急胸膈不宽加枳壳。盗汗加黄 、小麦。小便涩加猪苓、泽泻、木通。水泻不止加木香、诃子、豆蔻。
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胃受伤,元气不足,诸虚等证。
白术(二两,土炒) 人参(二两,去芦) 甘草(二两,炙) 干山药(二两,炒) 白茯苓(二两)
白扁豆(一两五钱,姜汁炒,去皮) 莲肉(一两,去皮) 薏苡仁(一两) 砂仁(一两,炒) 桔梗(一两,炒)
上为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
建中汤(方见恶寒。)
脾胃停食
脾胃停食,不能消导,曲 橘半枳术丸,或枳桔二陈汤加山楂、神曲,或保和丸。脾胃不和,伏痰留饮者,二陈汤加泽泻、猪苓、浓朴、苍术,或利膈化痰丸。
枳桔二陈汤即二陈加枳壳、桔梗。(方见痰证。)
保和丸(方见伤食。)
二陈汤(见痰证。)
利膈化痰丸(方见痰证。)
脾胃虚寒
脾胃有寒,脉迟,理中汤。脾胃虚冷,心腹胀满疼痛,浓朴温中汤。胃寒不进食,香砂养胃汤、进食散。
理中汤(方见中寒。)
浓朴温中汤浓朴(姜炒,八分) 干姜(七分) 甘草(炒,六分) 木香(五分) 陈皮(八分) 茯苓(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钟,煎八分服。
人参开胃汤人参(去芦,一钱) 白术(土炒,一钱) 白茯苓(一钱) 甘草(炙,八分) 陈皮(八分) 半夏(姜制七分) 神曲(炒,七分) 麦芽(炒,七分) 砂仁(炒,七分) 浓朴(姜汁拌匀,炒燥,七分)
丁香(五分) 藿香叶(六分) 莲肉(十个,去皮) 生姜(三片)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八分,空心服。
香砂养胃汤(方见疟疾。)
脾胃伏火
脾胃郁火,二陈加芩、连、山栀。脾胃虚热,津不足,白术散。脾胃有热,消谷善饥,三黄枳术丸。脾热口臭,泻黄散。胃火齿痛,清胃散。
白术散即四君子汤加木香、藿香、干葛。(方见前。)
三黄枳术丸即枳术丸合三黄丸。(枳术丸方见前,三黄方见火证。)
泻黄散(见火证。)
清胃散(见火证。)
脾胃中湿
脾胃中湿者,平胃散。脾胃中湿泻痢者,胃苓汤。脾胃寒湿脾泄者,椒术养脾丸。脾湿身肿便涩,五苓散。虚者实脾散,实者十枣汤。
平胃散(方见中湿。)
五苓散(方见中湿。)
胃苓汤(方见中湿。)
椒术养脾丸治脾胃虚冷,心腹胀闷,呕逆泄泻。
麦芽(炒,四两) 白茯苓(四两) 人参(去芦,二两) 苍术(泔浸,晒干,炒燥,二两) 白术(土炒,二两) 干姜(炮,五钱) 砂仁(五钱) 川椒(去目,三钱) 甘草(炙,四钱)
上为末,炼蜜丸,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细嚼,姜汤下。
实脾散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白术(土炒,一钱) 白茯苓(一钱) 木香(八分) 浓朴(姜汁拌匀,炒燥,八分) 木瓜(一钱) 干姜(炮,八分) 草果(八分) 大腹子(一钱) 甘草(炙,七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二枚,水二盏,煎八分,空心服。
十枣汤治悬饮内痛。
芫花(熬) 甘遂 大戟(等分)
上为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枣十枚,煎至八合,去渣,纳药末,强壮者一钱,虚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再加五分,下后以糜弱调之。
按:本方乃泄水散饮之圣药,然有毒,不可轻用。
卷五
伤食证二
【歌】胸膨嗳气为伤食,气口紧盛端可识。所伤仍辨热和寒,元气要分虚与实。
【论】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伤食者,气口脉紧盛,左手脉平和,胸膈痞塞,噫气如败卵臭,头疼发热,绝类伤寒,但身不疼为异耳。所伤之物,有辛辣、香燥、炙爆、酒、面、热物者;有伤生冷、鱼腥、水果、寒凉等物者;有壮实人纵饮大嚼者;有虚弱人多食不克化者之不同。更审其所伤多少,酌其元气虚实而消之、导之、攻之、补之,则万举万全</a>而无诛伐太过之失也。
【脉】气口紧盛,为伤于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
伤冷物
所伤一切冷物,如鱼腥、瓜果之类,胸中痞满者,二陈汤加香附、砂仁、神曲、红豆,或治中汤,或木香见丸,仍用炒麸皮熨之。
二陈汤(方见痰证。)
治中汤(方见脾胃。)
木香见 丸巴豆霜(五分) 京三棱(一两) 神曲(炒黄,一两) 木香(二钱) 香附(五钱,炒熟) 石三棱(五钱,去皮,与京三棱共煨) 升麻(三钱) 柴胡(三钱) 草豆蔻(面裹,烧熟,取仁五钱)
上为细末,汤浸 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量所伤多少服之。
伤热物
所伤热物,如姜、椒、蒜、韭、酒、面、炙爆、煎炒、犬肉、辛辣之类,致心下痞满作痛者,三黄枳实汤,或二陈加芩、连、山楂、枳实、神曲、麦芽。食已下,大便不通,大承气汤下之。
三黄枳实汤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大黄(煨,一钱) 枳实(二钱) 浓朴(五分)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八分,空心热服。
二陈汤(见痰证。)
大承气汤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浓朴(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二大钟,煎至八分,热服,以利为度。
按: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无物不受,一有停滞,则气不顺而生痞、满、燥、实、坚。是方也,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泻浊,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泻实去热,此土郁则夺之之意也。
虚人伤食
虚弱人食不化,痞满者,六君子汤加神曲、麦 、山楂。大便不通者,加枳实、浓朴,或枳术丸加曲、 、橘、半、山楂。虚甚者加茯苓、人参。
六君子汤即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四君子见脾胃,二陈见痰证。)
枳术丸(方见脾胃。)
实人伤食
气壮人伤食,痞满不消者,保和丸。大便闭结不通,胀满者,木香槟榔丸。
保和丸治食积。
山楂肉(二两,蒸熟) 神曲(炒,一两) 半夏(一两) 茯苓(一两) 莱菔子(五钱) 陈皮(五钱) 连翘(五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米汤下。
加白术名大安丸。
木香槟榔丸治一切气滞,心腹痞满,胁肋胀痛,大、小便结滞不利者。
木香(一两) 槟榔(一两) 蓬术(一两) 青皮(一两) 陈皮(一两) 枳壳(一两) 黄连(一两) 香附(三两) 大黄(炒,三两) 牵牛(生,取头末,三两)
上为末,水发为丸,食后姜汤送下四、五十丸,以利为度。
卷五
霍乱证三
【歌】霍乱须分湿与干,吐空泻尽始能安。若还关格阴阳逆,生死分明反掌间。甚则转筋仍厥逆,理中姜附可驱寒。热多而渴五苓散,暑证香薷藿朴堪。
【论】夫霍乱者,挥霍撩乱也。外有所感,内有所伤,阴阳乖隔,上吐下利,躁扰闷痛是也。偏阳则多热,偏阴则多寒。卒然而成,危如风烛,得吐利者,名曰湿霍乱,为可治,盖所伤之物尽出故也。若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伤之物不得出,壅闷正气,关格阴阳,其死甚速,须用盐汤探吐,得出则宽。轻者手足温和,甚者脐腹绞痛,厥逆脉脱,举体转筋,当温补回阳复脉。若暑月多食瓜果、泉水,以致食郁于中而成霍乱者,宜辛温散其标寒,次以寒凉清其暑热可也。渴甚者,冰水解之。
【脉】霍乱吐泻,滑而不匀。或微而涩,或伏惊人。热多洪滑,弦滑食论。
湿霍乱
(即吐泻)
霍乱吐利,藿香正气散。腹痛厥冷脉沉,理中汤。转筋不已,木瓜散;膝、腕内红筋刺出紫血;炒盐熨脐。
藿香正气散治四时不正之气,不服水土,脾胃不和,吐利腹痛,饮食停滞,恶心胸满者主之。
藿香(二钱) 白芷(一钱) 桔梗(一钱) 半夏(一钱,姜制) 紫苏(一钱) 陈皮(一钱) 白术(一钱,炒) 大腹皮(一钱) 茯苓(一钱) 浓朴(一钱,姜炒) 甘草(五分,炙)
上锉,一剂,加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转筋加木瓜。腹痛加炒芍药,寒痛加桂。食不化加香附、砂仁、神曲、麦芽。中暑加香薷、扁豆。时气憎寒恶热加柴胡、干葛。小便不利合五苓散。若频欲登圊,不通者,加枳壳。
理中汤(方见中寒。)
木瓜散木瓜(二钱) 茴香(三分半) 甘草(二分,炙) 吴茱萸(一钱半) 紫苏(十叶) 生姜(五片)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八分,空心温服。
干霍乱
(俗名绞肠痧)
不得吐利,脐腹痛甚,躁扰闷痛欲绝,以盐汤灌下一碗许探吐,若不得吐,不治。更以吴茱萸三、四两,用盐数两,炒热熨脐下。
暑霍乱
暑月霍乱,六和汤。热而燥渴烦闷,五苓散,或以凉水调益元散,或桂苓甘露饮,或藿薷汤冷服。
六和汤治冒暑伏热烦闷,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小便赤涩,怠惰嗜卧,及中酒烦渴畏食并用此汤,随证加减。
缩砂(一两) 半夏(一两) 杏仁(一两) 白扁豆(二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一两) 赤茯苓(二两) 藿香叶(二两) 木瓜(二两) 香薷(四两) 浓朴(姜炒,四两)
上锉,每服一两,姜、枣水煎。
按: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者,六腑之总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于脾胃而调之。是方有藿香、砂仁,香能开胃窍也。半夏、生姜辛能散逆气也。茯苓、木瓜淡能利湿窍也。参、术、扁豆甘能调脾胃也。脾胃一治,则水精四布,五经</a>并行,虽四肢百骸九窍,皆太和矣,况于六腑乎?五苓散(方见中湿。)
益元散 又名六一散滑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水调服。
桂苓甘露饮治夏月引饮过多,肚腹膨胀,霍乱泄利,小便赤涩,口干燥渴。
白术(二两,炒) 白茯苓(二两) 猪苓(二两) 泽泻(二两,去毛) 滑石(研,二两) 寒水石(研,一两) 甘草(炙,一两) 肉桂(去皮,五钱)
上锉,每服一两五钱,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按:上方以五苓利三焦之湿。二石清六腑之热,此河间治湿热之简便者。张子和加人参,因其脉虚故也。
卷五
呕吐证四
【歌】得食即吐知为火,停久而来却是寒。久病胃虚因不纳,或缘气逆与停痰。食填胃口多生呕,新谷如何得下关。欲辨寒热虚实候,大微迟数脉中参。
【论】有声有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干呕,皆主于脾胃。有胃寒者;有胃热者;有胃虚者;有痰隔者;有气滞者;有食郁热之不同,在乎参之以脉,验之以证,则虚实冷热之形无所逃矣。
【脉】呕吐无它,寸紧滑数。微数血虚,单浮胃薄。芤则有瘀,最忌涩数。
胃热
得食即呕,胃火也,脉必数而口渴,二陈加姜炒芩、连。火上冲,食已暴吐,和中桔梗汤,荆黄散调槟榔末。
和中桔梗汤治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洪数。
茯苓(一钱) 半夏(七分,泡) 陈皮(八分) 白术(炒,八分) 生姜(五片) 枳实(炒,八分) 浓朴(姜炒,八分) 桔梗(八分)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至八分,空心温服。
荆黄散治上焦气热所冲,暴吐。
荆芥(二钱)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大黄(六分)
上锉,一剂,水煎,调槟榔末一钱,磨木香五分,温服。
胃寒
食积为寒所逆,停久而吐者,脉必迟,理中汤加半夏、木香、姜汁,或紫沉丸。胃寒呕吐清水者,二陈汤加丁香、砂仁。
理中汤(方见中寒。)
紫沉丸沉香(三钱) 槟榔(三钱) 紫苏梗(五钱) 益智(去壳,炒,一两) 神曲(五钱) 麦芽(五钱) 白术(五钱) 乌药(五钱) 香附(炒,五钱) 陈皮(一两) 浓朴(姜炒,一两) 甘草(炙,三钱)
上为末,水丸,砂仁汤送下三钱。
胃虚
胃虚不能纳食而吐者,脉必微,六君子汤加丁香、砂仁。
饮食伤脾胃而吐者,枳术丸、枳术二陈汤加香附、砂仁。饮酒伤胃,呕吐不止者,葛花解酲汤。
六君子汤(方见伤食。)
枳术丸(方见脾胃。)
枳术二陈汤即二陈加枳实、白术。(方见痰证。)
葛花解酲汤(方见内伤。)
食郁
停宿食不克化,新壳不化而反出,脉沉,瓜蒂散或保和丸。食郁,饮食不消,填塞胃口而呕吐者,二陈汤加神曲、山楂、姜炒黄连、浓朴、枳实。
瓜蒂散(方见痰证。)
保和丸(方见伤食。)
痰气
因痰气壅滞胃口,食不下而作呕者,二陈汤加竹沥、姜汁、枳实、栝蒌。脉沉,瓜蒂散。痰在胸中,呕哕,温胆汤。气逆,枳桔二陈汤。
二陈汤(方见痰证。)
枳桔二陈汤即二陈加枳壳、桔梗。
温胆汤即二陈加竹茹、枳壳。
卷五
翻胃证五
【歌】翻胃多因气血虚,脉来不足命多殂。是痰是火宜消降,数滑而沉可验之。更有寒郁并气滞,脉来沉伏与沉迟。
【论】翻胃成于噎膈,病而致于翻胃,则已危矣。或朝食而暮吐,或暮食而朝吐,其吐必尽所食,日日如此,不变易者是也。至于吐无时者,呕吐也。空哕而无所出者,虚呕也。大抵此病由血槁不能荣润肠胃,故上不得纳,下不得便,如肠结若羊粪者死。然血虚者,则脉数而无力;气虚者,则脉缓而无力;气血两虚者,口中多出沫,但沫大出者必死。亦有热甚者,则脉数而有力;有痰阻者,则脉滑而有力;因气滞者,其脉沉而伏,因寒郁者,其脉沉而迟,皆非血气衰竭,故可治。学人须审其虚实而断之,斯无失也。
【脉】翻胃噎膈,寸紧尺涩。紧芤或弦,虚寒之厄。关沉有痰,浮涩脾积。浮弱气虚,涩小血弱。若涩而沉,七情所搏。
虚
虚而不能荣润大肠,故便难。盖幽门不通,上冲吸门,食不能纳,年老者难治,年少者犹可保全,四物汤加桃仁、红花、麻仁、枳壳,结甚者,暂加熟大黄以导其滞,量人虚实用之。中年人,四物汤加童便、韭汁、牛、羊乳、竹沥姜汁。气虚者,参苓白术散。气虚有火兼痰者,七圣汤。阴虚火上冲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姜汁、竹沥。若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胸膈痞闷,吞酸嗳腐,食不化而反出,是为脾胃虚寒,即王太仆所谓:食入反出,是无火也。用六君子汤加炮干姜,白豆蔻、黄连、制吴茱萸,如不应,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
四物汤(方见血证。)
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呕吐泄泻。
人参(二钱,去芦) 茯苓(二钱,去皮) 白术(二钱,土炒) 干山药(二钱,炒) 甘草) 二钱,炙) 白扁豆(去皮,姜汁浸,炒,一钱五分) 莲肉(炒,一钱) 砂仁(炒,一钱) 桔梗(炒,一钱) 薏苡仁(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子煎汤调下。七圣汤治翻胃呕吐。
半夏(一钱) 黄连(一钱) 白豆蔻(一钱) 人参(一钱) 白茯苓(一钱) 竹茹(一钱) 生姜(三片)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八分,空心热服。
六君子汤(方见脾胃。)
八味丸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方见虚损。)
实
胃中有火,不能停食者,即王太仆所谓:食不得入,是有火也。二陈汤加竹沥、姜汁、炒黄连、山栀。便结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枳实、黄芩。痰阻者,二陈加枳壳、栝蒌仁、竹沥、姜汁,或用化痰丸。气逆者,脉浮而洪,食已暴吐,气上冲胸发痛,用木香调气散。气滞者,脉沉而伏,二陈汤加木香、砂仁、青皮、枳壳。食与气相假成积者,其脉浮而匿,其症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当以小毒药去其积,槟榔、木香行其气。下焦有寒者,其脉沉而迟,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大便闭而不通,治法当以通其闭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二陈汤(方见痰证。)
化痰丸(方见痰证。)
木香调气散白豆蔻(二两) 丁香(二两) 木香(二两) 檀香(二两) 藿香叶(八两) 炙甘草(八两) 砂仁(四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一方治翻胃之要药。
韭汁(二两) 牛乳(一盏) 生姜(半两,取汁) 竹沥(半盏) 童便(一盏)
上五味,和匀顿服,或入煎剂中同服尤佳。
一方治翻胃极效,用螃蟹洗净,入水中,蟹背上水要高三、四指,以香油一小盏入水中,将两指捻白面撒水上,蟹脐内白沫即出,次日去蟹,留水晒干为末,每服五分,淡烧酒下。
卷五
噎膈证六
【歌】噎膈生于血液干,或因气火或因痰。近于咽嗌名为噎,水饮能吞食物艰。胃脘之间成膈证,食虽能进下关难。要参脉症求虚实,勿泥辛香概作寒。
【论】丹溪云:噎病生于血干。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消化之器,清和则健运,能为诸经行其津液,稍有不行,则留滞壅塞,而噎膈之病作矣。世人皆遵局方,但有呕吐者,便用香燥热药,偏助其火,不思此病原因燥结枯槁而成,复用香燥热药治之,其谬甚矣!其始,胃液凝聚,其久也,脾气耗败,传化渐迟。乌、附、丹毒服之积久,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渐成反胃,小便秘,大便如羊粪,名虽不同,病出一体。
夫血,阴也。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金水二气有养,阴血自生,肠胃津润传化合宜,何噎之有?世人概用香燥热药者,不知此理也。子和引《内经》三阳结为膈立论,力辨世人热药之误,可谓明矣!又有以承气治之,失之太峻也。盖咽有因火气冲逆,食不得入者,脉数大。有因痰饮阻滞者,脉结滑。有七情郁结者,脉沉涩。
有因瘀血积滞,盖阳无阴不能失化,阴失位,阳伏其中,传化不变而反上行,其脉芤涩。因气者,从气治;因血者,从血治;因痰者,导之;因火者,壮水制之,岂专以辛香燥剂乎!若脾胃阳火衰微,不能运化者,暂以辛温药开其结滞,仍以益阴养胃为主。若概以局方辛香燥热之药以火济火,重耗其津液,则大便闭结,幽门不通,上冲吸门,而噎膈转甚矣。此千古之弊也!达按:前证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臆而生痰,久则痰结成块,胶于上焦,道路狭窄,不能宽畅,饮或可下,食则难入,而病已成矣。好酒之徒患此者,必是顽痰,盖酒能发火,火能成痰,痰因火煎,胶结不开,阻塞道路,水饮下咽,亦觉痛涩。若以血槁治,投当归、地黄等药,血未必润,反助其痰,病何由愈!若黑瘦之人,真阴素虚,常觉内热,又不嗜酒,或过服香燥热药者,当以血槁治。
痰气
喜怒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食不下,气留于咽嗌者,快气饼子、四七汤主之。
痰郁者,化痰丸。关格者,必用吐以提其气。若横格,不必在乎出痰也。有痰亦宜吐,涌痰汤。其关格者,详本条内。
快气饼子治气郁不快,食下则胸膈噎塞疼痛。
莱菔子(炒,二两) 紫苏子(一两) 橘红(一两) 白豆蔻(一两) 白茯苓(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姜汁为饼子,时时噙嚼之。
四七汤治七情气郁,结聚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并治中脘痞满,痰涎壅盛,上气喘急。妇人有孕恶阻,亦宜服之。
半夏(一钱半) 白茯苓(一钱三分) 苏梗(一钱) 浓朴(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二钟,煎八分服。
化痰丸(方见痰证。)
涌痰汤甘草(一两) 桔梗(一两) 瓜蒂(五钱) 枳壳(五钱) 陈皮(五钱)
上,用水十碗,煎至五碗,去渣,连连饮尽,浸浮其痰,发一恶心,即大吐。得宽后,可服参苓白术散调理,不致复发矣。
火
上焦火盛冲逆,食不得下而呕者,和中桔梗汤加竹茹、枇杷叶,渴者,去半夏,加麦冬。大便燥结者,人参利膈丸微下。血少阴虚,火盛不得眠,食入反出者,朱砂安神丸。
和中桔梗汤(方见呕。)
人参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咳喘满,和脾开滞,推陈致新,治噎膈之圣药。
木香(一两) 槟榔(一两) 人参(一两) 当归(一两) 藿香(一两) 甘草(一两) 枳实(一两) 大黄(酒浸,一两) 浓朴(姜制,一两)
上为细末,水丸,温水送下五十丸,如桐子大。仍用猪胆导之,得通便佳。
朱砂安神丸(方见惊悸。)
虚
血气槁弱而成噎塞者,养血汤,或润血饮子。脾虚,中气不足,八珍汤加橘皮、竹茹、枇杷叶。
养血汤当归(二钱) 生地黄(二钱) 玄参(二钱) 阿胶(二钱) 知母(二钱) 红花(五分,酒洗) 桃仁(五分,研泥)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八分,加生白蜜二匙服。
润血饮子(增)
治血槁成噎。
水一钟,入阿胶一两,化开,煎至七分,加竹沥半盏,人乳一盏,蜜五匙,徐徐服之。
瘀血
瘀血则脉涩,桃仁承气汤下之。
桃仁承气汤(方见本条下。)
卷五
痞满证七
【歌】胸中满闷名为痞,外面殊无胀急形。食积结痰兼湿热,气虚不运病根深。
【论】痞者,否也,不通之意,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填满痞塞,皆土之为病也,然痞与胀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者;有饮食痰结,不能施化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当随证分消。虚者补中益气汤,不可峻剂攻之;实者略与疏导。昧者苟图一时通快,喜行峻利,多致危殆也。
【脉】痞满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虚,微涩衰劣。
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闷,脉弱无力,不可用利药攻之,补中益气汤。久服中气充满,清道健运,痞自除也。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食积
饮食内伤,不能克化而痞者,枳术丸或保和丸,或枳桔二陈汤加神曲、麦芽、山楂。心下虚痞,按之痛者,枳实消痞丸、黄连泻心汤。
枳术丸(方见脾胃。)
保和丸(方见伤食。)
枳桔二陈汤(方见脾胃。)
枳实消痞丸枳实(一钱,炒) 山楂肉(一钱) 黄连(炒,一钱) 神曲(炒,一钱) 甘草(炙,一钱) 猪苓(一钱) 泽泻(八分,去毛) 浓朴(姜汁拌炒,八分) 砂仁(八分,炒) 陈皮(一钱) 人参(一钱,去芦) 黄芩(一钱,炒) 干姜(八分) 姜黄(八分) 白术(炒,一钱)
上未,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送下。
黄连泻心汤黄连(一钱二分) 浓朴(一钱,制) 干姜(八分) 甘草(五分) 人参(八分) 白芍药(八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空心热服。
湿热
湿热太甚而痞者,黄连泻心汤。有热,三黄泻心汤。火邪乘脾而痞者,二陈加黄连、黄芩、栝蒌。
黄连泻心汤(方见前。)
三黄泻心汤大黄(三钱) 黄连(三钱) 黄芩(三钱)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一盏,热服。
二陈汤(方见痰证。)
痰滞
痰气阻滞中州而为痞者,小陷胸汤,或枳桔二陈汤加黄连、栝蒌、天花粉。痰气壅满,心胸痞满不宽,导痰汤。
小陷胸汤半夏(六钱) 黄连(三钱) 栝蒌(小者一个,大者半个)
用水二钟,加生姜三片,先煎栝蒌,约钟半许,入半夏、黄连,煎至一钟,温服。
枳桔二陈汤(方见脾胃。)
导痰汤(方见痰证。)
卷五
恶心证八
【歌】畏食分明是恶心,呕而无物亦无声。胃中寒气兼痰火,随证斟量细辨明。
【论】戴云:恶心者,无声无物,心下欲吐不吐,欲呕不呕,心中兀兀如畏舟车者是也。
胃寒
胃中有寒气而作恶心者,呕清水,不渴,脉迟,明知食寒物、受寒气,大半夏汤、小半夏茯苓汤、理中汤加生姜、半夏。
大半夏汤半夏(二钱五分) 陈皮(二钱五分) 茯苓(二钱五分) 生姜(二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一盏,热服。
小半夏茯苓汤(方见咳逆。)
理中汤(方见中寒。)
胃热
胃中有热而作恶心呕酸,内有热,脉必浮大而滑数,烦渴,二陈加姜炒黄连、山栀。胃气不足,内热恶心,六君子汤加辰砂、姜炒黄连。
二陈汤(方见痰证。)
六君子汤(方见脾胃。)
卷五
吞酸证九
【歌】要识吞酸与吐酸,总因湿热肺脾间。吐酸吐出酸如醋,若是吞酸咯吐难。
【论】夫吞酸与吐酸不同,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滞日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如谷肉在器,湿热则易酸。吞酸者,郁滞日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肤得温暖则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则津液流通,郁热得行,亦可暂解,盖标寒而本热也。故《素问</a>》、河间言热者,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者,言其标也。学人当究其浅深之感,本末之治而用药,庶可取十全之效也。
【脉】吞酸脉形,多弦而滑。或沉而迟,胸有寒饮;或数而洪,胸有痰热。
吞酸
吞酸是湿热郁滞于肺胃之间,必 食自养,二陈汤加吴茱萸、黄连,顺其性而折之,佐以苍术、茯苓以行其湿热,再加姜炒黄连。吞酸有食不化者,平胃散加神曲、麦芽、山楂、姜炒黄连。
二陈汤(方见痰证。)
平胃散(方见中湿。)
吐酸
吐酸者,津液随上升之气郁之日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而作酸味,二陈汤加吴茱萸、炒黄连、山栀、苍术、浓朴、生姜。中脘有宿食留饮,酸味蜇心痛,或吐酸水如醋之味,蜇牙痛,曲术丸、茱连丸。
曲术丸治中脘停食留饮,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 陈皮(一两) 苍术(米泔浸,炒,一两五钱)
上为末,生姜汁煮神曲为丸,每服七十丸,姜汤下。
茱连丸黄连(一两,酒炒) 黄芩(五钱,酒炒) 陈皮(五钱) 吴茱萸(五钱,煮,晒干) 苍术(七钱,米泔浸,炒)
上为末,煮神曲为丸,下七十丸。
按:是方以芩、连治热,热去则不吐酸。苍术燥湿,湿除则不生热。陈皮理气,气行则湿不郁。(茱萸味辛热,能引芩、连入肝而泻火,此从治之义也。)
卷五
嘈杂证十
【歌】痰因火动令人嘈,湿痰气郁总同条。肥人自是湿痰故,伐火芩连栀子调。
【论】丹溪云:嘈杂者,俗谓之心嘈是也。有痰因火动者,必痰多,脉滑而数,宜治痰为先,治火次之。
有食郁作热者,脉数而大,当治其火,而开导次之。有因湿痰者,脉沉而滑,宜豁痰。有因气郁者,脉沉而涩,宜开郁理气,盖沉则为郁,滑主痰而涩主气也。医能审脉验证,真知是火、是气、是郁,斯为活法矣。
痰
痰因火动者,治痰为先,二陈汤加姜炒黄芩、黄连、山栀子为君,南星、半夏为佐,桔梗、青黛为使。
二陈汤(方见痰证。)
气郁
气郁者,越鞠丸,或二陈汤加枳壳、桔梗、香附、乌药、姜炒黄连、苍术,有痰加贝母。
越鞠丸(方见郁证。)
火
火嘈者,二陈汤加黄芩、黄连、山栀子,或三补丸。有火郁,二陈汤加山栀子、香附、抚芎、苍术。
三补丸黄芩(四两) 黄连(四两) 黄柏(四两)
上为细末,水丸,每服七十丸,白汤送下。
食郁热
食郁有热先治火,芩连枳术丸加神曲、麦芽、山楂、陈皮、半夏。或食郁不消,胸满嘈杂,大安丸。
芩连枳术丸即枳术丸加芩、连。(方见脾胃。)
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术。(方见伤食。)
卷五
咳逆证十一
【歌】阴火攻冲成咳逆,或因痰气滞胸膈。胃中积热与停寒,病后胃虚多吃忒。
【论】咳逆者,古名哕,今名呃,又名吃忒。胃寒者,脉迟涩,手足寒,呕吐,无热证。胃热者,脉洪大,燥渴,便难。有胃中有痰,阴虚,火炎上冲而呃者,其气从脐下逆上。丹溪云:上升之气,至肝而出,中挟相火。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有痰气逆滞者,其气从胸中起,中州元气郁也。有病后发呃者,久病胃虚也,宜细辨之。
【脉】呃逆甚危,浮缓乃宜。弦急必死,结代促微。
胃火
胃火上逆而呃,小半夏茯苓汤加山栀、黄芩吐之。利后胃热而呃,橘皮竹茹汤。
小半夏茯苓汤半夏(五钱,汤泡) 茯苓(三钱,去皮)
上,生姜五钱,捣汁同煎,不拘时热服。
橘皮竹茹汤治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咳逆者。
橘皮(二钱) 竹茹(一钱) 人参(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服。
阴火
阴火上逆,从脐下逆上,夜分转甚看,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竹茹、陈皮、茯苓。
四物汤(方见血证。)
病后呃
病后元气不足,胃虚寒而呃,人参理中汤。痢后发呃,多不救,用六君子汤犹或可生。
人参理中汤(方见中寒。)
六君子汤(方见脾胃。)
胃寒
胃寒气逆呃者,丁香柿蒂汤。吐利后胃虚寒,手足厥冷呃逆者,理中汤加丁香、木香、枳壳。
丁香柿蒂汤丁香(一钱) 柿蒂(一钱) 陈皮(一钱) 青皮(一钱) 人参(五分)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理中汤(方见中寒。)
痰气
无别证,忽然发呃,痰气逆滞,气从胸中起,小半夏茯苓汤加木香、枳壳,或萝卜汤调木香调气散。痰碍气逆而呃,用蜜汤探吐。
小半夏茯苓汤(方见前。)
木香调气散木香(三两) 檀香(三两) 白豆蔻(三两) 丁香(三两) 砂仁(四两) 甘草(炙,一两半)
藿香(一两五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盐汤下。
卷五
嗳气证十二
【歌】何故令人成嗳气,盖缘痰火乘于胃。治痰星夏共陈皮,治火黄连石膏辈。
【论】嗳气者,胃中有火、有痰、有食、有气,南星、半夏、软石膏、炒黑山栀子、香附,或丸或煎服。
又云:痰条下,食积热,噫气吞酸证,火气冲上,多作嗳气,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再加青黛、山栀子、栝蒌仁,或润下丸。
润下丸(方见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