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3个月前 作者: 罗天益
泄痢门
泄痢论
论曰。脏腑泄痢。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论之。是知寒少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泄非阴。久泄非阳。论云。春宜缓形。形缓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气内藏。
夏至则火盛而金去。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痢。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故曰诸泄稠粘。皆属于火。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汤。是为轻剂。是实则泄其子。木能自虚而脾土实矣。故经曰。春伤于风。夏为飧泄。此逆四时之气。人所自为也。有自太阴脾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身重微满。不知谷味。假令春宜益黄散补之。夏宜泄之。法云。宜补、宜泄、宜和、宜止。和则芍药汤。止则诃子汤。久则防变而为脓血。是脾经传受于肾。谓之贼邪。故难愈也。若先利而后滑。谓之微邪。故易痊也。此皆脾土受湿。天之所为也。虽圣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气。从鼻而入。留积于脾而为水泄也。有厥阴经动。下痢不止。其脉沉而迟。手足厥逆。脓血稠粘。此为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汤汗之。
法云。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而自愈。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故法云。后重者宜下。腹痛者当和。身重者除湿。
脉弦者去风。脓血稠粘者。以重药竭之。
身冷自汗者。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者。宜汗之则愈。溏为痢。当温之而已。又云。在外者发之。在内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
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有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泄之谓也。(上出活法机要)
【芍药黄芩汤】治泄痢腹痛。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
上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
【大黄汤】治泻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大黄(一两)
上一味锉碎。好酒二大盏。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半。去渣。将酒分作二服。顿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白术黄芩汤。盖彻其毒也。
【芍药汤】行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芍药(一两)当归黄连黄芩(各半两)
大黄(三钱)桂(二钱半)甘草(炒)槟榔(各二钱)
木香(一钱)
上九味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痢不减。渐加大黄。食后。○如便后脏毒。加黄柏半两。
【白术黄芩汤】服前药痢疾虽除。更宜调和。
白术(一两)黄芩(七钱)甘草(三钱)
上三味咀。作三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浆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自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甚者加吐。此为急病。
半夏(二两。又泡)附子(炮)桂干姜(炮)
甘草(炙。各五钱)良姜(二钱半)
上六味为末。每服三五钱。浆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渣热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一二服。太阳经伤动。传太阴下痢为溏。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下成小油光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温之。春夏宜桂枝汤。秋冬宜白术汤。
【桂枝汤】桂枝白术芍药(各五钱)甘草(炙。二钱)
上四味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白术汤】白术芍药(各三钱)干姜(五钱。炮)甘草(炙。二钱)
上四味为粗散。如前煎。甚者去干姜。加附子三钱。谓辛能发散也。
卷十六泄痢门
溢饮
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泄。泄而大渴。此无药证。当灸大椎。
大椎一穴。一名大椎。在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五分。留三呼。泄五吸。灸以年为壮。
卷十六泄痢门
濡泄
内经云。湿胜则濡泄。甲乙经云。寒气客于下焦。传为濡泄。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对金饮子主之。
【对金饮子】平胃散(五钱)五苓散(二钱半)草豆蔻(面裹煨。五钱)
上相合作四服。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两个。煎一盏。去渣。温服食前。(上都七月间。史丞相有此疾。三服而愈)
卷十六泄痢门
飧泄
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久风入胃中。则为肠风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气冲和。以化为事。今清气下降而不升。则风邪久而干胃。是木贼土也。故冲和之气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谓之飧泄。或饮食太过。肠胃所伤。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法当下者举之而消克之也。加减木香散主之。
【加减木香散】木香良姜升麻(去腐)人参(去芦)
槟榔(各二钱半)神曲(炒。二钱)肉豆蔻吴茱萸(泡)
缩砂仁干姜(炮)陈皮(各半钱)
上十一味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宜加白术。
卷十六泄痢门
痢疾
内经曰。脓血稠粘。皆属于火。夫太阴主泻。少阴主痢。是先泄而亡津液。火就燥。肾恶燥。
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脓血也。然青白为寒。赤黄为热。宜须两审。治热以坚中丸、豆蔻香连丸。治寒以白胶香散。或多热少寒。水煮木香膏。虚滑频数。宜止滑。宜养脏汤。病气大退。正气未复。当补脾。且如泻痢止。脾胃虚。难任饮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剂。若补养其脾。胃气足。
自然能饮食。宜钱氏方中异功散。设或喜嗜饮食太过。有伤脾胃。而心腹痞满。呕逆恶心。则不拘此例。当权用橘皮枳术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饮食调节无伤。则胃气和平矣。
【坚中丸】治脾胃受湿。滑泄注下。
黄连(去须)黄柏赤茯苓(去皮)泽泻白术(各一两)陈皮肉豆蔻人参白芍药官桂半夏曲(各半两)
上十一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纯阳真人养脏汤】治下痢赤白。
人参当归白术(各六钱)官桂甘草(各八钱)肉豆蔻(半两)木香(一两六钱)诃子(一两二钱)
白芍药(一两六钱)罂粟壳(三两六钱)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
【水煮木香膏】治脾胃受湿。脏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无度。肠鸣水声。不思饮食。每欲痢时。里急后重。或下赤白。或便脓血。并皆治之。
御米壳(蜜水浸湿炒黄。六两)乳香(研)肉豆蔻缩砂(各一两半)当归白芍药木香丁香诃子皮藿香黄连(去须)
青皮(去白。各一两)干姜(炮。半两)甘草(炙)浓朴(姜制)
陈皮(各一两)枳实(麸炒。半两)
上十七味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枣一枚擘开。煎至七分。和渣。稍热。食前服。
丁巳年八月。从军过邓。时值霖雨。民多痢疾。遂得白术安胃散、圣饼子。于高仲宽处传之。用之多效。故录于此。
【白术安胃散】治一切泻痢。无问脓血相杂。里急后重。窘痛。日夜无度。及治小肠气痛。妇人脐下虚冷。并产后儿枕块痛。亦治产后虚弱。寒热不止者。
御米壳(三两。去顶带。蜜拌炒)茯苓(去皮)车前子白术(各一两)乌梅肉五味子(各半两)
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之。
【圣饼子】治泻痢赤白。脐腹撮痛。久不愈者。
定粉密陀僧舶上硫黄(各三钱)黄丹(二钱)轻粉(少许)
上五味为末。入白面四钱匕。滴水丸如指头大。捻成饼。阴干。食前温浆水磨下。大便黑色为效。
【南白胶香散】治脾胃虚寒。滑肠久泻。脐腹疼痛无休止时。
御米壳(四两。醋炒)龙骨南白胶香(各三两)甘草(七钱。炙)
干姜(半两。炮)
上五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忌冷物伤胃。
【豆蔻燥肠丸】治沉寒涸冷泄痢。腹痛后重。
附子(炮。去皮)赤石脂(各一两)舶上硫黄良姜(切炒)
肉豆蔻干姜(各半两。炮)
上六味为末。酷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食前。忌生冷硬物及油腻物。
【玉粉散】治冷极泄泻久作。滑肠不禁。不思饮食。服之神效。
红豆(拣净)大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各半两)舶上硫黄(另研。二钱半)
上四味为末。入研药匀。每服二钱。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饮下。至晚又一服。重者十服必效。轻者三五服安。
【玉粉丹】逐化虚中积。止脓血痢。撮痛。里急后重。并皆治之。
定粉(半两)粉霜(三钱)延胡(三钱)腻粉(一钱)
石燕子(一个半)
上先杵石燕、延胡为末。入乳钵内。共粉霜等一处。研如粉。鸡清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温米饮下。食前临卧。不论老弱妊妇产人。皆可服之。粥饮下五丸。或另丸一等麻子大。量小儿大小。夜卧温米饮下五七丸。渐服十丸。忌油腻粘滑冷硬等物【桃花丸】治肠胃虚弱。冷气乘之。脐腹搅痛。下痢赤白。
赤石脂干姜(炮。各等分)
上为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空心食前。日三服。一方治禁口痢。验。梨一枚去心。入好蜜一匙。煨过食。
【玄青丸】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止。须吐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闷积滞。而使气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积热。酒食积。黄瘦中满。水气肿。腹胀。兼治小儿惊疳、积热、乳癖等证。
牵牛(头末二两)青黛(一两)黄连黄柏大黄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半两)
轻粉(二钱)
上九味为末。研匀。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再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临卧三服。以快利为度。
后常服十五丸。数日后得食力。痢病未痊者。徐加。再取利。利后却常服。以意消息。病去为度。
后随证止之。小儿丸如黍米大。退惊疳积热。不须下者。常服十丸。
【阿胶梅连丸】治下痢。无问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诸证。
阿胶(净草灰炒透研。如研不细者。再炒研细尽)乌梅肉(炒)黄连黄柏(炒)赤芍药当归(炒)赤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等分)
上八味为末。入阿胶末和匀。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卷十六泄痢门
四时用药例
溲而便脓血者。小肠泄也。脉若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以七宣丸。脉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连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药柏皮丸。四时皆宜加减平胃散。如有七宣丸证候者。亦宜服此药。去其余邪。兼平胃气。
【芍药柏皮丸】芍药黄柏(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加减平胃散】经云。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久下血则脾胃虚损。而血不流于四肢。却入于胃中而为血痢。宜服此滋养脾胃。
木香槟椰(各三钱)白术浓朴(制)
陈皮(各一两)甘草(七钱)人参黄连白茯苓阿胶(炒)桃仁(各半两)
上十一味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子一个。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无时。
加减法○血多加桃仁。○气不下后重。加槟榔、木香。脓多加阿胶。○腹痛加官桂、芍药、甘草。○湿多加白术。○脉洪大加大黄。○热泄加黄连。○小便涩加茯苓、泽泻。
【黄连阿胶丸】治痢。
阿胶(碎炒。一两)黄连(三两)茯苓(二两)
上各为末。以水调阿胶末。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食前服。
【诃黎勒丸】治休息痢日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者。
诃子(去核半两)母丁香(三十个)椿根白皮(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陈米饮送下。空心食前。
【鞠丸】治中风或中风湿。脏腑滑泻。
附子芎白术神曲(各等分)
上四味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米饮送下。此药亦治飧泄甚妙。素问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米谷不化。盖春木旺。肝生风邪。淫于脾经。夏饮冷当风。故多飧泄也。
【陈曲丸】磨积止泻痢。治腹中冷疼。
陈曲(一两半)官桂人参干姜白术当归甘草(炙)浓朴(各半两)
上八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淡醋汤任下。食前。日二服。
【曲术丸】治时暑暴泻。壮脾温胃。及治饮食所伤。胸膈痞闷。
神曲(炒)苍术(泔浸一宿。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不拘时。
【胃风汤】治风冷虚气。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痛虚满。肠鸣疼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白术川芎白芍药人参当归官桂茯苓(各等分)
上七味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粟米百粒。同煎至七分。热服。室心食前。量小儿加减服之。
【当归和血散】治肠癖下血。及湿毒下血。
升麻当归身(各一钱)槐花青皮熟地黄白术(各六分)川芎荆芥(各四钱)
上八味为末。每服二钱。清米饮调下。空心食前。
卷十六泄痢门
阴阳皆虚灸之所宜
至元己亥。廉台王千户年四十有五。领兵镇涟水。此地卑湿。因劳役过度。饮食失节。至秋深。疟痢并作。月余不愈。饮食全减。形容羸瘦。乘马轿以归。时已仲冬。求予治之。具陈其由。诊得脉弦细而微如蛛丝。身体沉重。手足寒逆。时复麻痹。皮肤痂疥。如疠风之状。无力以动。心腹痞满。呕逆不止。此皆寒湿为病。久淹。真气衰弱。形气不足。病气亦不足。阴阳皆不足也。针经云。阴阳皆虚。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内经曰。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十剂云。补可去弱。先以理中汤加附子。温养脾胃。散寒湿。涩可去脱。养脏汤加附子。固肠胃。止泻痢。仍灸诸穴以并除之。经云。府会太仓。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壮。以温脾胃之气。进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灸足三里。肾之合也。三七壮。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胃气。后灸阳辅二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散清湿之邪。迨月余。病气去。渐平复。今累迁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精神不减壮年。
卷十六泄痢门
结阴便血治验
真定总管史侯男十哥。年四十有二。肢体本瘦。弱。于至元辛巳。因收秋租。佃人致酒。味酸不欲饮。勉饮三两杯。少时腹痛。次传泄泻无度。日十余行。越十日。便后见血。红紫之类。肠鸣腹痛。求医治之。曰诸见血皆以为热。用芍药柏皮丸治之。不愈。仍不欲食。食则呕酸。形体愈瘦。
面色青黄不泽。心下痞。恶冷物。口干。时有烦躁。不得安卧。请予治之。具说其由。诊得脉弦细而微迟。手足稍冷。内经云。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经云。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宜以平胃地榆汤治之。
【平胃地榆汤】苍术(一钱)升麻(一钱)黑附子(炮。一钱)地榆(七分)
陈皮浓朴白术干姜白茯苓葛根(各半钱)甘草(炙)益智仁人参当归曲(炒)白芍药(各三分)
上十六味。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此药温中散寒。除湿和胃。服之数服。病减大半。仍灸中脘三七壮。乃胃募穴。引胃上升。滋荣百脉。次灸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灸则强食生肉。又以还少丹服之。则喜饮食。添肌肉。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壮。壮脾温胃。生发元气。此穴乃胃之合穴也。改服芳香之剂。戒以慎言语。节饮食。良愈。
卷十六泄痢门
葱熨法治验
(元在十三卷尾。今写在此)
真定一秀士。年三十有一。肌体本弱。左胁下有积气。不敢食冷物。得寒则痛。或呕吐清水。眩运欲倒。目不敢开。恶人烦冗。静卧一二日。及服辛热之剂。则病退。延至甲戌初秋。因劳役及食冷物。
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气亦冷。面色青黄不泽。全不得卧。扶几而坐。又兼咳嗽。咽膈不利。故内经云。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滞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又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诸寒在内作痛。得炅则痛立止。予与药服之。药不得入。见药则吐。无如之何治之。遂以熟艾约半斤。白纸一张。铺于腹上。
纸上摊艾令匀。又以憨葱数枝。批作两半。铺于熟艾上数重。再用白纸一张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则易之。若觉腹中热。腹皮暖不禁。以绵三。多缝带系之。待冷时方解。初熨时得暖则痛减。大暖则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与对证药服之。良愈。故录此慰法以救将来之痛也。
卷十六泄痢门
霍乱吐泻
活人百问云。问呕吐而利者何也。此名霍乱也。呕吐而利、热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
理中丸。若夏月中暑霍乱。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烦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两脚转筋。宜服香薷散。井中沉冷。顿服乃效。
【香薷散】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为霍乱。此皆因饮食或风冷伤于脾胃。
食结不消。阴阳二气。壅而不反。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阴阳交错。变成吐利。百脉混乱。荣卫俱虚。冷气搏筋令转。皆宜服此。
浓朴(二两)黄连(二两。二味入生姜四两。拌炒令黄色)香薷(一两半)
上三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渣。新汲水频换。浸令极冷。顿服之。药冷则效速也。
【增损缩脾饮】解热躁。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乱后服热药太多者。尤宜服之。
草果乌梅缩砂甘草(各四两)
干葛(二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碗。生姜十片。煎至八分。水浸令极冷。旋旋服之。无时。洁古老人云。霍乱转筋。吐利不止者。其病在中焦也。阴阳交而不和。发为疼痛也。此病最急。不可食分毫粥饮。谷气入胃则死矣。治有两种。渴欲饮水者。阳气多也。五苓散主之。不欲饮水者。阴气多也。理中丸主之。只待吐尽多时。微以粥饮渐渐养之。以迟为妙也。
【半夏汤】治霍乱转筋。吐利不止。
茯苓白术半夏曲(各十两)甘草(二钱半)
淡味桂(一钱半)
上为末。渴者凉水调下。不渴者大温水调下三钱。无时。
卷十六泄痢门
中暑霍乱吐利治验
提学侍其公。年七十九岁。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乱吐利。昏冒终日。不省人事。时夜方半。请予治之。诊其脉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头热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关紧急。予思内经五乱篇中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冒气逆行。乱于胸中。是谓大云云。
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于是霍乱之名。自此而生。盖因年高气弱。不任暑气。阳不维阴则泻。阴不维阳则吐。阴阳不相维。则既吐且泻矣。前贤见寒多以理中丸。热多以五苓散为定法治之。今暑气极盛。阳明得时。况因动而得之。中暑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剂。则不能泻其暑热。坠浮焰之火而安神明也。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泻热补气。加白茯苓以分阴阳。约重一两。冰水调灌。渐渐省事而诸证悉去。后慎言语。节饮食。三日。以参术调中汤之剂增减服之。理正气。逾十日后。方平复。
卷十六泄痢门
内伤霍乱治验
戊午春。攻襄阳回。住夏曹州界。有蒙古百户昔良海。因食酒肉饮乳。得霍乱吐泻。从朝至午。精神昏愦。以困急来求予视之。脉得浮数。按之无力。所伤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调桂苓白术散。徐徐服之。稍安。又于墙阴撅地一穴。约二尺许。贮以新汲水。在内搅动。待一时澄定。名曰地浆。用清者一盏。再调服之。渐渐气调。吐利遂止。至夜安眠。翌日微燥渴。却以钱氏白术散时时服之。良愈。或问用地浆者。何也。予曰。坤为地。地属阴土。平曰静顺。感至阴之气。又于墙阴。贮以新汲水。取重阴之气也。阴中之阴。能泻阳中之阳。今霍乱因暑热内伤而得之。
故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又加以暑热。七神迷乱。非至阴之气则不愈。予用之者此也。或曰。内经福世之方书。岂不信然。
【桂苓白术散】治冒暑饮食所伤。传受湿热内盛。霍乱吐泻。转筋急痛。腹满闷。小儿吐泻惊风宜服。
茯苓(去皮)白术桂(各半两)甘草泽泻石膏(各一两)滑石(二两)寒水石(一两)
上八味为末。热汤调下三钱。喜冷。新汲水调姜汤亦得。小儿服一钱。
【桂苓甘露饮】流湿润燥。治痰涎。止咳嗽。调脏腑。寒热呕吐服之。令人遍身气溢宣平。
及治水肿泄利。
官桂藿香人参(各半两)木香(一分)
茯苓白术甘草泽泻葛根石膏寒水石(各一两)滑石(二两)
上十二味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新汲水或姜汤亦得。
【宣明益元散】又名天水散。
滑石(六两)炙甘草(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日三服。新汲水亦得。欲解肌发汗者。煎葱白豆豉汤调。无时。
【附录圣惠方】治霍乱吐泻。
浓朴(生姜汁。炙)
上为末。新汲水调下二钱。无时。如神。
卷十六泄痢门
疟病脉证并治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及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疾发也。以饮食消息之。问曰。疟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日解也。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瘕。名曰疟母。急宜治之。可用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鳖甲(十二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炙)虫(熬)
牡丹皮(去心。各五分)蜂窝(熬。四分)乌扇(烧)黄芩柴胡干姜(炮)大黄(各三分)芍药(五分)
桂枝浓朴(炒)紫菀(一作紫葳)阿胶(炮。各三分)
桃仁(去皮尖)瞿麦鼠妇(熬)葶苈(炒。各二分)
石苇(去毛)半夏(洗。各一分)人参(去芦。一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先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浸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用鳖甲十二片。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虻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以鳖甲煎和为丸。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疟疾发渴者(外台。经心录。治两溏亦妙。金匮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栝蒌根(四两)大枣(十二枚。两破)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桂姜汤】(三因方)
柴胡(八两)桂枝(去皮)黄芩(各三两)牡蛎(熬)
甘草(炙)干姜(炮。各二两)栝蒌根(四两)
上以水一斗二升。煎至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愈。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满。手足热而欲吐。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
邪气内藏于心肺。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肌肉消烁。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筋疼烦。时时呕逆。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石膏(一斤。碎。绵裹)知母(六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咀。水一斗二升。煮米取去渣。煎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汗出而愈。
疟疾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三日三夜)龙骨(各等分。一方云母作云实)
上为末。发作前。浆水半盏。服一盏。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以上。
【牡蛎汤】治牡疟。
牡蛎(熬)麻黄(去节。各四两)蜀漆(洗腥)甘草(炙。各二两)
上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黄。蜀漆至六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吐则勿更服。
【一剪金】治疟疾寒热。乃疟中圣药。
硫黄信(各等分)
上同研末。用绯红绢子手捻药一捻。放于绢上。裹如豆大。上用细丝线紧缠。系数遭。系定。
用剪子剪切。切须紧系。如不紧恐药有失。每服一丸。星宿全时。新汲水送下。空心服。无得人知。如服药。先一日夜服。
至明正发日。早去净野处避。不令人知。广宇亦得。
【克效饼子】治一切疟疾。
龙脑麝香(各半两)朱砂(一两一分)荷叶绿豆粉炙甘草(各五两)信(炙。二两半)定粉(半两)
金箔(二十五片为衣)
上细末。炼蜜丸。每两作二十丸。捏作饼。金箔为衣。每服一饼。以新汲水磨化。每日发者未发前服。间日发者不发夜服。隔数日发者一日夜服。连日发者凌晨服。
【温脾散】治疟疾寒热发歇。多时不瘥者。
甘草(生。半两)绿豆(一两)柴河车(一两)砒(一钱半。另研)
上先杵紫河车等为末。入砒和匀。罗为末。每服半钱。新汲水少许送下。如是隔日发。须好日夜深服。如频日发。只夜深睡服。忌荤腥、瓜果、酒面、鱼、肉、生冷硬物。三两日。如受邪气深者。只一服便定。十岁以上服一字。十岁以下至三五岁服半字。妇人有胎不可服。但请放心修合与人服。
切勿畏砒不敢。用予用此药三五十年。救人甚多。虽砒一味。有绿豆等三味性凉解得。新汲水亦解。此药并不吐人。有人一种积实痰疟。每发时自吐食或涎。不曾服药亦吐。非药力也。假令金液丹。用硫黄紫霜丸用巴豆、杏仁。有大毒大热。制了服之皆有效。小儿亦可服。恐不合此药。
故论及此。
【常山饮子】治疟疾。
知母常山草果(各二两)甘草乌梅(各三两)良姜(一两三钱)
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八分。去渣。无时。温服。
【草果饮子】治脾寒疟疾。
草果川芎紫苏叶白芷良姜炙甘草青皮(去白)陈皮(去白)
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留渣两服并一服。当发日进二服。不以时。
【交加双解饮子】治疟疾。辟瘴气。神效。
肉豆蔻草豆蔻(各二个。一个生。一个用面裹煨赤色。去面)
浓朴(二寸。生一寸。姜制一寸)甘草(二两。一半生用。一半炙用)
生姜(枣大二块。生一块。湿纸裹煨一块)
上咀匀。分二服。水一碗。沙石器内煎至一大钱。去渣。发日空心带热服。未效。再一服必效。两渣并为一服煎。
卷十六泄痢门
瘅疟治验
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书吏高士谦。年逾四十。至元戊寅七月间。暑气未退。因官事出外劳役。又因过饮。午后大发热而渴。冰水不能解。其病早辰稍轻减。服药不效。召予治之。诊其脉弦数。金匮要略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疟论曰。瘅疟脉数。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
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寒。故但热而不寒者。邪气内藏于里。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名曰瘅疟。月令云。孟秋行夏令。民多瘅疟。洁古云。动而得之。名曰中暑。以白虎加栀子汤治之。士谦远行劳役。又暑气有伤。酒热相搏。午后时助。故大热而渴。如在甑中。先以柴胡饮子一两下之。后以白虎加栀子汤。
每服一两。数服而愈。
征南副帅大忒木儿。巳未奉敕立息州。其地卑湿。军多病疟痢。予合辰砂丹、白术安胃散。
多痊效。
【辰砂丹】治疟疾。大有神效。
朱砂(一半入。药一半为衣)信砒雄黄(各五钱)
上三味为末。入白面六钱。同研匀。滴水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星宿全时用。无根水送下。忌湿面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