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3个月前 作者: 王绍隆
[卷七] 大便燥结脉证第五十七
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数而实,阴迟而涩。
燥结一证,稍有分别。大抵血液少者多燥涩,气火盛者多结滞。然而燥则必结,结则必燥,又似难为分别。但以脉合证,而属气属血,自井然矣。气火盛者为阳,脉必有余,故数实也。(宜局方麻仁丸之类。)血液少者为阴,脉必不足,故迟涩也。(宜四物汤、东垣导滞通幽汤之类。)气血一判,而再审其因、有风燥、(宜五仁丸、得效皂荚丸、搜风顺气丸之类。)火燥、(宜大小承气汤、麻仁丸之类。)亡血燥、(宜四物汤之类。)产后脱血燥、(宜四物汤加人参、黄之类。)呕吐伤液燥、(宜四君子加麦冬、五味之类。)汗后亡液燥、(宜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之类。)肾虚液少燥、(宜六味丸、八味丸之类。)老年血衰燥、(宜四物汤,麻仁丸、济生苁蓉润肠丸之类。)气实壅盛结、(宜六磨汤、得效橘杏丸、苏麻粥之类。)气虚不能传送亦结、(宜黄汤之类。)气热干涸结、(宜大承气汤、麻仁丸、六一散之类。)气寒凝滞不行亦结。(宜局方半硫丸、枳实理中汤之类。)但宜以脉辨证,以证求因。而用药拟方,无余蕴矣。
[卷七\大便燥结脉证第五十七] 附方
和剂麻仁丸
治肠胃热燥,大便秘结。
浓朴(去皮、姜制炒)白芍药枳实(麸炒,各半斤)大黄(蒸焙,一斤)麻仁(别研,五两)杏仁(去皮尖、炒,五两半)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温水下。大便通利则止。
四物汤
(见第二十一)
东垣导滞通幽汤
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气不得上下,大便难。脾胃初受热中,多有此证。治在幽门,以辛润之。
当归身升麻梢桃仁泥甘草(各一钱)红花(少许)熟地黄生地黄(各五分)水二盏,煎一盏,调槟榔末五分,稍热服。
得效五仁丸
治津液枯竭,大肠秘涩,传道艰难。
桃仁杏仁(炒、去皮尖,各一两)柏子仁(半两)松子仁(一钱二分半)郁李仁(炒,一钱)陈皮(四两,另为末)上将五仁另研如膏,入陈皮末,研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得效皂角丸
专治有风人脏腑秘塞。大效。
猪牙皂角枳壳(去瓤)羌活桑白皮槟榔杏仁(去皮尖、另研)麻仁(另研)防风川白芷陈皮(去白,各等分)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蜜汤亦可。
圣惠搜风顺气丸
治三十六种风,七十二种气。去上热下冷,腰脚疼痛,四肢无力,多睡少食,羸瘦,颜色不完黄赤,恶疮下疰,口苦无味,憎寒毛耸,积年瘕气块,丈夫阳事断绝,女子久无子嗣,久患寒疟,吐逆泻痢,变成劳疾,百节疼。
小儿、老人皆可服。补精驻颜,疏风顺气。
车前子(二两半)白槟榔火麻子(微炒、去壳另研)郁李仁(汤泡、去皮、研)菟丝子(酒浸,焙、炮、晒干)牛膝(酒浸一宿)干山药(各三两)枳壳(去瓤,麸炒)防风(去叉)独活(各一两)锦纹大黄(五钱,半生半熟)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茶米饮任下,百无所忌。早晨、临卧各一服。服一月消食,二月去肠内宿滞,三月无倦少睡,四月精神强胜,五月耳目聪明,六月腰脚轻健,一年百病皆除,老者返少。如服药觉脏腑微动,以羊肚肺羹补之。久患肠风便血,服之除根。如颤语蹇涩及瘫痪,服之随即平复。酒后一服,宿酲消尽,百病不生。孕妇勿服。
济生苁蓉润肠丸
治发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肠秘。老人、虚人皆可服。
肉苁蓉(酒浸、焙,二两)沉香(另研,一两)上为末,麻子仁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大承气汤
(见第十七)
小承气汤
(见第十七)
四君子汤
(见第十六)
八珍汤
(见第十六)
十全大补汤
(见第十六)
六味丸
(见第十六)
八味丸
(见第十六)
六磨汤
治气滞腹急,大便秘涩。
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大黄(各等分)上各件热汤磨服。
得效橘杏丸
气秘老人、虚弱人皆可服。
橘红(取末)杏仁(去皮尖另研,各等分)上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苏麻粥
顺气,滑大便。
紫苏子麻子仁(不拘多少)二味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
黄汤
年高便秘宜服。
绵黄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烂研,以水投取浆水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服。此药不冷不燥,其效如神。
六一散
(见第四十四)
局方半硫丸
年高泠秘、虚秘,及癖冷气。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者、研极细、用柳木槌杀过)上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无灰温酒或生姜汤任下。妇人醋汤下。俱空心服。
枳实理中汤
(见第十七)
[卷七] 癫狂脉证第五十八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
癫者颠也。谓发时颠倒,异于平日。语言错乱,喜怒无因,或笑或歌,或悲或泣,神迷意惑,秽洁妄知。平日能言,发反沉默。平日沉默,发反多言。甚或行步不休,或复僵仆不起。俗呼为失心风。狂者刚暴猖狂,叫号骂詈。甚则逾垣上屋,蹈火赴汤,不避死生,不知饥饱,倍常勇力,若邪所凭。俗呼为发狂。二者证既不同,因当各异。古人多以癫狂混称,亦疏略矣。盖人身气为阳,血为阴。腑为阳,脏为阴。腑之手足六经为阳,脏之手足六经为阴。形质可见者为阳,神志不可见者为阴。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凡此阴阳,俱各两相根据倚,互为交通。而后气血和平,腑脏安静,经脉调匀,形神合一。上下无厥逆之虞,表里无盛虚之变。如是,则微小疾,亦无自而生,况癫狂乎?今癫云重阴者,谓偏重于阴也。邪入于阴而阴实也。五脏为阴,神志舍于五脏,亦为阴。设或抑郁不伸,谋思不遂,悲哀不置,傺无聊,久久藏神凝结,情识昏述,灵明何有,此癫之成于神志者也。(宜灵苑辰砂散、归脾汤、人参琥珀丸之类。)一种因阳虚不能卫外,反下陷而附并于阴。附并于阴则阴气实,下而不上,则升降紊而癫疾作矣,即《脉经》所谓阳附阴则癫者是也。(宜升阳益气加补中益气汤、四逆散之类加减用之。)一种因三阳经从头下行,三阴经不得从足上行而逆下。下则阴经实,亦似阳附阴之义。但此直指经脉之逆,经所谓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者是也。(宜调其升降,正其逆顺,如交感丹加升麻、巴戟、木香、桂枝之类。)一种因内有蓄血,令人如狂,或善忘,或如见鬼。如狂者,如狂而非狂,即癫状也。血者,神明之府,血蓄不行,神机大碍,故见上证。血为阴,是亦重阴、阴实之义,谓之邪入于阴亦可。(宜桃仁承气汤、代抵当丸之类。)狂则反是,乃重阳、阳实之证也。《素问》宣明五气篇云∶邪入于阳则狂。邪入阳则阳实,阳实则热盛。阳性主动,以盛热而加以动性,猖狂刚暴,不言可知。又生气通天论云∶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并则阳重、阳实之义。故《素问》病能论云∶狂生于阳也。又云∶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盖言阳明之经脉常动,以阳明为水谷之海,其气充盛,故常动。巨阳、少阳之脉不动,言二经之气不如阳明之盛,故不动。不动者,非不动也,不如阳明之常动也。今无论常动者,即不动者,亦常动而动且大疾,是为狂病之候。观此,则狂病之为重阳、阳实明矣。与上文脉流薄疾,并乃狂,若出一义。又《灵枢》通天篇亦云∶阳重脱,易狂。脱非阳脱,言重并于阳分,而若与阴脱离也。又《灵枢》本神篇云∶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夫肝属木,性上达而藏魂,故魂主升,阳也。悲哀而至于动中,则神情消沮,恍成秋金而克木。木受克,则肝气伤。肝气伤,则魂无所归。而欲其精明不忘,不可得矣。(宜升达,如逍遥散加郁金、香附、远志、茯神、木香之类。)肺属金,性收降而藏魄,故魄主降,阴也。喜乐而至于无极,则神情涣散,恍成夏火而克金。金受克,则肺气伤。肺气伤,则魄无所归。一派浮阳,动成狂妄,又安能内照而意存人事哉。(宜收敛,如天王补心丹、朱雀丸加龙骨、牡蛎、枣仁、茯神之类。)又《灵枢》经脉篇云∶阳明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夫邪客阳明,则阳盛热甚。人则增烦,火则助热,故恶也。闻木声而惊者,惊其相克,故惕然心动也。闭户塞牖,即恶人、火之义。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者,以四肢为诸阳之本,热实四肢,健于登跃,故能上高而歌。身表为诸阳之署,热盛于身,意求凉爽,故欲弃衣而走。(宜白虎汤、承气汤、凉膈散、紫雪之类。)又《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又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其中言及二跷者。以二跷之脉皆上会于目内。阳脉交于阴则阴跷盛,故目闭。阴脉交于阳则阳跷盛,故目开。《灵枢》癫狂篇,首叙目之内外及上下者,亦以癫则目闭,狂则目开,而明阴阳之所以不同也。是皆不易之理。然而兼痰、兼火、兼风者,常十之五。以三种兼证而较审之,则癫必多痰,而狂必多火、多风也。
痰则多滞九窍。九窍从阴从脏,九窍不利,故多癫。风火多淫四肢,四肢从腑从阳,四肢盛实,故多狂。阴阳分属,二说觉更了然。(痰宜滚痰丸、寿星丸,火宜泻青丸之类。)其脉浮洪者,是为阳脉。阳狂得之,与证相宜。即阴癫得之,亦从阴转阳,自里达表之象,故均为吉兆。若沉而急,沉则入阴迫里,急则强急不柔,是无胃气之脉也。不论狂癫,凶殃立至。又不独脉为然,而证亦不可忽者,故癫狂篇言呕多沃沫、气下泄者不治,又言癫发如狂者不治。盖呕多沃沫,脾败;气下泄,肾败。脾、肾二脏,为人之先后二天。二脏已败,自无生理。发如狂者,阴竭于内,阳散于外,脱根外越,灯灭忽明之象,亦主死。如是,则脉与证,又不可不参看也。
[卷七\癫狂脉证第五十八] 附方
灵苑辰砂散
治风痰诸痫,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虑迷乱,乍歌乍哭,饮食失常,疾发仆地,吐沫戴目,魂魄不守。
辰砂(一两,须光明有墙壁者)酸枣仁(半两,微炒)乳香(半两光莹者)上量所患人饮酒几何,先令恣饮沉醉,但勿令吐。至静室中,以前药都作一服,温酒调之,令顿饮。如饮酒素少人,但以随量取醉。服药讫,便安置床枕令卧。
病浅者半日至一日,病深者至三两日。令家人潜伺之。鼻息匀调,但勿唤觉,亦不可惊触使觉。待其自醒,即神魂定矣。万一惊寤,不可复治。吴正肃公少时心病,服此一剂,五日方寤,遂瘥。
归脾汤
治因思气结、因忧抑郁,以致脾伤而心下痞闷,寤不得寐。右关脉结而大。
或思虑伤脾,不能统血,而血衄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或心脾作痛,嗜卧少食,大便不调。或肢体重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或思伤脾而患疟痢等证。
人参白术白茯苓黄龙眼肉酸枣仁(各二钱)远志当归(各一钱)木香甘草(各五分)上加姜枣煎服。
人参琥珀丸
治失神狂乱,哀乐无由,惊悸不时,夜不能寐,一切恍惚不宁等证。
人参(去芦)琥珀(另研)茯神(去木)白茯苓(去皮)石菖蒲(节密小者)远志(各半两,酒浸半日去心)乳香(另研)朱砂(另研水飞)酸枣仁(温酒浸半日去壳,纸上炒令香熟,各二钱半)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温酒下,日再服。如不能饮,枣汤下。
补中益气汤
(见第三十九)
仲景四逆散
《伤寒论》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申先生交感丹
补虚损,固精气,乌须发。此铁瓮城申先生方也。久服令人有子。
苍术(刮净,一斤分作四分,用酒、醋、米泔、盐汤各浸七日晒研)川椒红(炒研)小茴香(各四两,炒研)
交感丹
(又)凡人中年精耗神衰,盖由心血少,火不下降,肾气惫,水不上升,致心肾隔绝,荣卫不和。上则多惊,中则塞痞,饮食不下,下则虚冷遗精。愚医徒知峻补下田,非惟不能生水滋阴,而反见衰悴。但服此方半年,屏去一切暖药,绝嗜欲,然后习秘固流之术,其效不可殚述。俞通奉年五十一,遇铁瓮城申先生,授此服之,老犹如少,年至八十五乃终也。因普示群生,同登寿域。
茯神(去皮、木,四两)香附子(一斤,新水浸一宿,石上擦去毛,炒黄)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侵晨细嚼,以降气汤下。
降气汤
香附子(如上法半两)茯神(二两)炙甘草(一两半)为末,点沸汤,服前药。
仲景桃核承气汤
(见第二十)
代抵当丸
(见第二十)
逍遥散
(见第五十一)
天王补心丸
(见第五十一)
朱雀丸
(见第五十一)
仲景白虎汤
(见第四十三)
仲景大承气汤
(见第十七)
小承气汤
(见第十七)
凉膈散
(见第十九)
紫雪
治发斑咽痛,及暑中三阳,香港脚烦躁。
升麻(六钱)黄金(十两)寒水石石膏(各四两八钱)犀角羚羊角(各一两)玄参(一两六钱)沉香木香丁香(各五钱)甘草(八钱)用水五盏,先煮黄金至三盏。入诸药,再煎至一盏,去滓。入芒硝三两二钱,慢火煎,以柳木搅不停手。候欲凝,入瓷盆中,更下朱砂、麝香末各三分,急搅令匀。候冷凝结成雪。每一钱,细细咽之。
滚痰丸
(见第十七)
琥珀寿星丸
(局方用南星一斤、朱砂二两、琥珀一两。无猪心血。)天南星(一斤。掘坑深二尺。用炭火五斤于坑内烧热红,取出炭扫净。用好酒一升浇之,将南星趁热下坑内,用盆急盖讫,泥壅合。经一宿取出,再焙干为末)琥珀(四两另研)朱砂(一两研飞,以一半为衣)上和匀。猪心血三个,生姜汁打面糊,搅令稠粘。将心血和入药末,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人参汤空心送下。日三服。
泻青丸
(见第四十九)
[卷七] 痫病脉证第五十九
痫病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滑痰数热。
痫之始发,卒然跌仆,手足牵掣,口噤作声,或吐沃沫痰涎。一饭顷,气平苏醒。与癫、二证,似是而非。癫证则如上文所云,证则多身强直,如弓反张,亦无痫证之作声也。然有阴阳二种,正如小儿之急惊、慢惊。阳痫先身热,螈惊啼而后发。其脉浮洪,病属六腑,外在肌肤,轻浅易治。(宜集验龙脑安神丸、河间犀角丸之类。)阴痫身冷,不惊掣,不啼叫,卒然而发,略无先兆。其脉沉搏,病属五脏,内在骨髓,深重难治。(宜清心牛黄丸、神应丹之类。)昔贤皆谓有痰有热,客于心胃之间,因闻大惊而作。若热盛,虽不闻惊亦作。是谓先有痰热而后发痫也,恐未必然,总不如三因之论为的。其论以惊动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在母腹受惊,或感六气,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而成。盖忤气得之外,惊恐得之内,饮食得之属不内外。所因不同,治法亦异。如惊者,安神丸以平之。挟痰者,三圣散以吐之。
挟火者,清神汤以凉之。可下者,即以承气汤下之。其脉总宜虚而不宜实。实则邪盛。若实而急,是无胃气。唯强急而不柔和,凶恶之征也。浮则痫发于阳,沉则痫发于阴,滑则痫发多痰,数则痫发多热。因病见脉,因脉知病,亦理之自然耳。
[卷七\痫病脉证第五十九] 附方
龙脑安神丸
(见第十九)
河间犀角丸
(见第二十五)
清心牛黄丸
(见第四十二)
神应丹
治诸痫。
好辰砂(不拘多少)上细研,猪心血和匀,以蒸饼裹剂蒸熟。就热取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下。食后、临卧俱可。
三圣散
瓜蒂(拣净,炒微黄)防风(去芦,各三两)藜芦(《圣惠方》减用之,或一两,或半两,或三钱)上为粗末。每服约半两,以齑汁三茶盏,先用二盏煎三五沸,去齑汁。次入水一盏,煎至三沸。却将先二盏同一处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温。徐徐服之,以吐为度,不必尽剂。
大承气汤
(见第十七)
[卷七] 喉痹脉证第六十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
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谓。乃火盛气结,以致喉咙肿胀,呼吸难通,壅塞痰涎,水浆不下。一二日,即能杀人。十二经脉与经别,多过于此。即不然,亦在其前后左右也。有经脉过者,有经别过者,有经脉、经别俱过者。如肺手太阴经脉,无过于此者。而经别篇则云∶手太阴之正,上出缺盆,循喉咙。大肠手阳明之脉,循缺盆,上颈贯颊。经别篇又云∶上循喉咙。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入缺盆。
经别篇又云∶上循咽,出于口。脾足太阴之脉,上膈夹咽,连舌本。经别篇又云∶上结于咽,贯舌中。心手少阴之脉,上夹咽。经别篇又云∶上走喉咙,出于面。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下膈。其支者,循颈上颊。而经别则无。膀胱足太阳之脉,自脑还出,别下项。经别篇又云∶直者从膂上出于项。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经别篇又云∶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心包络手厥阴之脉,亦无过此者。而经别则云∶手厥阴之正,别属三焦,出循喉咙。三焦手少阳之脉,上项系耳后。而经别则无。经别虽无,其手厥阴之正,有别属三焦,出循喉咙者,以三焦与心包为配,故曰属。属则经脉相属而合一也。胆足少阳之脉,下加颊车,下颈。经别篇又云∶足少阳上夹咽,出颐颔中。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而经别亦无。
故《灵枢》第十篇,诸经是动、所生之病,有云颈肿者,(手阳明是动。)有云鼽ht喉痹者,(手阳明所生。)有云颈肿喉痹者,(足阳明所生。)有云舌本强者,(足太阴是动。)有云舌本痛者,(足太阴所生。)有云嗌干者,(手少阴、足厥阴二经是动。)有云嗌痛颔肿者,(手太阳是动。)有云颈颔肿者,(手太阳所生。)有云项痛者,(足太阳所生。)有云咽肿者,(足少阴所生。)有云嗌干及痛者,(足少阴所生。)有云嗌肿喉痹者,(手少阳是动。)有云颔痛者。(足少阳所生。)种种不同,总无外气火二字。与本篇所云∶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同一义也。(宜黄芩、枳壳、连翘、丹皮、薄荷、荆芥、山栀、防风、牛蒡、玄参、黄柏、黄连、山豆根、射干、升麻、生地、甘草、桔梗、石膏等药。在临证定在何经,相宜者用。
又不可纯用寒凉,须配轻散者斯善矣。)然诸证之中,惟喉痹为急。而喉痹中,又惟以发于手少阴、少阳二经者为最急。盖喉主天气,通呼吸,为生气之门。火热搏聚则肿胀,肿胀则窍闭,窍闭则气塞,气塞则痰涎壅。愈壅愈塞,愈塞愈壅,呼吸亦将从此而断。况少阴君火,少阳相火,火性速而炎上,较之他经,不更烈乎?故一二日即成不治。惟针刺出血,以泻其实;探吐痰涎,以决其壅,皆仓卒治标之妙法也。(刺肿处出血,用鹅翎蘸酸涩之味以探吐。)其脉多数,数则为热故也。间有脉迟者,乃是外寒袭经,经气不利,郁滞于所过之处,故亦为痹。外则兼表证,内亦不如数热之肿痛,此不但忌用寒凉,而且当温散也。更有一种缠喉风,或麻或痒,又肿又痛,缠绵于内,肿达于外。一种走马喉痹,须臾之间,痛而肿,肿而闭,闭而气绝。暴发暴死,如走马然。二者俱火中挟风。
火性烈,风性疾。风火交煽,故发病凶暴如此。(此等证惟刺最妙。)其脉应浮大洪数,而反见微伏,是正衰邪盛,补泻罔从。欲其生也,不亦难乎?
[卷七\喉痹脉证第六十] 附方
和剂甘桔汤
治风痰上壅,咽喉肿痛,吞吐有碍。
苦桔梗(一两)炙甘草(二两)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温服。
三因荆芥汤
治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咽之痛甚。
荆芥(半两)桔梗(二两)甘草(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温服。
和剂解毒雄黄丸
治缠喉风及急喉痹,卒然倒仆,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雄黄(研飞)郁金(各一两)巴豆(去皮、出油,十四枚)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热茶清下七丸,吐出顽痰立苏。如未,再服。如至死者,心头犹热,灌药不下,即以刀尺铁匙,斡开口灌之,下咽无有不活。如小儿惊热,痰涎壅塞,或二丸、三丸,量大小加减。一法用雄黄丸三粒,醋磨化,灌之尤妙。其痰即瘥。
宝鉴碧玉散
治心肺积热,上攻咽喉,肿痛闭塞,水浆不下。或喉痹、重舌、木舌、肿胀,皆可服。
青黛盆硝蒲黄甘草(各等分)上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吹入咽喉内,细细咽下。若作丸,用砂糖为丸。每两作五十丸。每服一丸,噙化咽下。
宝鉴开关散
治喉风气息不通。
白僵蚕(炒、去丝嘴)枯白矾(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蜜水调下,细细服之。
瓜蒂散
(见第四十八)
宝鉴备急如圣散
治时气缠喉风,渐入咽喉,闭塞水谷不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雄黄(细研)藜芦白矾(飞)猪牙皂角(去皮弦)上等分,为细末。每用一豆大,鼻内之,立效。
咽喉急备丹
青黛芒硝白僵蚕(各一两)甘草(四两)上为细末。用腊月内牛胆有黄者,盛药其中,荫四十九日,多时为妙。
宝鉴增损如圣散
治风热攻冲会厌,语声不出,咽喉妨闷肿痛。
桔梗(二两)甘草(一两半)枳壳(汤浸去瓤,二钱半)防风(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酥如枣许,搅匀,食后温服。
瑞竹罗青散
治单双乳蛾。
蒲黄(五钱)罗青盆硝(研,各三钱)甘草(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冷蜜水调,细细咽之。吞不下,鸡翎蘸药,喉内扫之,立效。
烧盐散
治悬雍垂长,咽中妨闷。
烧盐、枯矾研细,各等分,和匀。以箸头点之,即消。
四七汤
(见第十七)
四味汤
治咽喉中如有物,咽吐不利。
半夏(以生姜汁浸一宿、汤浸切洗)浓朴(刮去粗皮、以生姜汁浸、炙黄)陈橘皮(以汤浸去白、焙,各一两)赤茯苓(刮去黑皮,二两)上锉碎,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擘碎。煎六分,去滓,食远温服。
白矾散
治急喉闭。
白矾(三钱)巴豆(二个,去壳作六瓣)上将矾于铫内慢火熬化为水,置巴豆于内。候干,去巴豆,取矾研为末。每用少许,吹入喉中,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