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3个月前 作者: 陈修园
十二官
《素问</a>·灵台秘典论</a>》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按:此以脾胃合为一官,恐错简耳。《灵枢</a>·刺法补遗篇》云: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补此方是十二官之数也。
卷一
六脏六腑纳甲诗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大肠庚位原相属,牡肺(《内经》云:“肺为牡脏。
”辛方更可详,壬水为膀胱肾癸合,三焦附丙膻(膻中即心包络)丁藏(旧诀云:“三焦亦向壬中寄,胞络同归入癸方”,今欲张氏改正。)阳干宜纳阳之腑,阴(脏)配阴干理自彰。
卷一
内景说
脏腑内景,各有区处。咽喉二窍,同出一腕,异途施化。喉窍俗名气管,咽窍俗名食管。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以激诸脉之行,气之要道,以行肌表脏腑者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水谷同下,并归胃中,乃粮运之关津,以司六腑之出纳者也。喉下为肺,谓之华盖,以覆诸脏,主呼吸出入,为人身之管龠。肺之下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心有丝络,上系于肺。肺受清气,下乃灌注。心之下,有心包络,即膻中也,象为仰孟,为心之外胃。凡脾胃肝胆,两肾膀胱,各有一系,系于包络之旁,以通于心。此下有膈膜,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膈膜之下有肝,肝之短叶中,有胆附焉,此喉之一窍也。施气运化,熏蒸流行,以成脉络者如此。咽至胃,长一尺六寸,通谓之咽门。咽下是膈膜,膈膜之下为胃,主纳受饮食。胃之旁有脾,脾动则磨胃,食乃消化。胃之左有小肠,小肠上口,即胃下口,左回叠积十六曲。右有大肠,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亦盘十六曲,后趋肛门,以出滓秽。膀胱当小肠下口,受小肠泌别,其汁清者渗入于此,粗者转入大肠,脐下一寸,名水分穴,即指此而言也。膀胱上面,无所入之窍,止有下口,其出其入,全假三焦之气化施行,此咽之一窍也,资生气血,转化糟粕之出入者如此。
三焦之说,古今议论不一,但以字义求之则得矣。夫所谓“三”者,取象三才,其腔腹周遭上下,全体包罗不遗也。所谓“焦”者,火之象也,色赤属阳之谓也。其与心包络相表里者,以三焦为脏腑之外卫,心包络为君主之外卫,犹乎帝阙之重城,故皆属阳,均称相火,而其脉络,原自相通,故为表里也。肾有二,先天之本也,居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左肾为天一之水,右肾为地二之火。诸家各立议论,前后迥不相同,然群言淆乱衷于圣,余惟以《内经》为主。张隐庵</a>与其徒朱济公</a>问答,于《内经》之旨,甚为晓畅,今录于后。
朱济公问曰:有云两肾皆属水,命门居两肾之中,在脊之十四椎内,为三焦生气之原,有如坎中之满,此说甚为有理。
曰:此不经之语耳。夫医道始于黄岐,脏腑血气之生始出入,非生知之圣,孰能究其精微,奈何后学不体认圣经,反好为异说。夫人之始终胚胎,犹太极耳。三月而成形,先生两肾,犹太极而生两仪,天一之水生木,木生火;地二之火生土,土生金;是先天止有水火,后天始备五行,五行之中有二火,合而为三阴三阳,以配六脏六腑。故《灵枢·本枢篇》曰:“少阳属肾(此“肾”字指右肾,)肾上连肺(此“肾”字指左肾,)故将两脏。盖少阳乃三焦之生气,发于右肾,上合包络,为相火之原,左肾属水,上连于肺,故为两脏也。(右肾而上合左膻,左肾而上连右肺,是阴阳水火互换互根之道。)又《本脏篇》曰:肾合于膀胱三焦,《素问·咳论》曰: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是《内经》止曰肾,而原无命门之名。盖以一肾合三焦,一肾合膀胱,是为两脏而配合两腑者也。夫人秉阴阳水火而生,若以两肾象坎,取其中满,而名命门,将何脏以象离,取其中虚,而又名何物乎。学人不可为前人所惑。
济公复问曰:《难经</a>》谓右肾主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师言为相火生气之原,是左肾主水,右肾主火,精水止生于左,而胞当偏于右矣。曰:非此之谓也。夫天地阴阳之道,在无形之气,曰阴曰阳,有形之气,曰水曰火,在人之元神,曰气曰精,天一生水,地二生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两肾之气,交相贯通,左右皆有精有气,水即是精,火即是气,阴阳水火,互相资生,否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矣。夫藏精系胞之说,亦不过分别男女而言。然五脏主藏精,在女子未尝无精。胞为血海,膀胱为胞之室,在男子亦未尝无胞者也。胞之所系,盖言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系于右,乃气之所感,非胞之联系于右肾也。如云:日月星辰系焉,亦大气之所载,日月营运,星移斗转,又何尝有所系带乎。
卷一
心说
心,火脏,身之主,神明之舍也。《小篆》尝言: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字耳。盖心,火也,不欲炎上,故颠倒之,以见调燮之妙也。祝无功曰:庖氏一画,直竖之则为 ,左右倚之则为 为HT ,缩之则为 ,曲之则乙,乙 圆而神,一 HT 方以直。世间字变化浩繁,未有能外一 HT 架构之者,独心字欲动欲流,圆妙不居,出之乎一 HT 之外,更索一字与作对不得。正以“心”者“新”也,神明之官,变化而日新也。心主血脉,血脉日新,新新不停则为平人,否则病矣(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舌。
卷一
肝说
肝木脏,魂所藏也。肝者干也,以其体状有枝干也。又位于东方,而主生气。时医昧其理,反云肝无补法,宜凉伐。只泥木克土之一说,而不知后天八卦配《河图》之象,三八为爪居东,即后天震巽之位,巽上坤下则为观。《易》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上坤下震,则为复。”《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为义大矣哉。”(其合筋也,其荣爪也,开窍于目。
卷一
脾说
脾为土脏,藏意与智,居心肺之下,故从卑。又脾者裨也,裨助胃气,以化谷也。《经》云:“纳谷者昌。”其在此乎(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
卷一
肺说
肺,金脏,魄所藏也。肺者,沛也,中有二十四孔,分布清浊之气,以行于诸脏,使沛然莫御也。《内经》曰:“肺恶寒”。又曰:“形寒饮冷则伤肺。”勿只守土克金之一说也(其合皮也,其荣毛也,开窍于鼻。
卷一
肾说
肾,水脏,藏精与志,华元化谓:为性命之根也。又:“肾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强弱系之。”《甲乙经》曰:“肾者,引也,能引气通于骨髓。”《卮言》曰:“肾者,神也,妙万物而言也。”(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于二阴。
卷一
胃说
胃属土,脾之腑也,为仓廪之官,五谷之府,故从田,田乃五谷所出,以为五谷之市也。又胃者卫也,水谷入胃,游溢精气,上出于肺,畅达四肢,布护周身,足以卫外而为固也
卷一
胆说
(字从詹,不从旦。胆音檀,乃口脂泽也,与胆不同。今从胆者,乃传袭之误也胆属木,肝之腑也,为中正之官,中精之府,十一经皆取决于胆。人之勇、却、邪、正,于此詹之,故字从詹。又胆者担也,有胆量方足以担天下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仁者必有勇也。
卷一
大肠小肠说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属金,为肺之腑。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属火,为心之腑。人纳水谷,脾化气而上升,肠则化而下降。盖以肠者畅也,所以畅达胃中之气也。
肠通畅则为平人,否则病矣。
卷一
三焦说
三焦者,上、中、下三焦之气也。焦者,热也,满腔中热气布护,能通调水道也,为心包络之腑,属火。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
卷一
手心主说(即心包络)
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包络为君主之外卫,相火代君主而行事也,所以亦有“主”名。何以系之以手,盖以手厥阴之脉出属心包,手三阳之脉散给心包,是手与心主合,故心包络称“手心主”,五脏加此一脏实六脏也。
卷一
膀胱说
膀胱属水,为肾之腑。《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言其能得气化而津液外出滋润于皮毛也。若水道之专司,则在三焦之腑,故《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言其热气布护,使水道下出而为溺也。《内经》两“出”字,一为外出,一为下出,千古罕明其旨,兹特辨之。又膀者旁也,胱者光也,言血气之元气足,则津液旁达不穷,而肌腠皮毛皆因以光泽也。
卷一
命门说
人之强弱寿夭,全系命门。命门不是右肾,亦非两肾中间,更非督脉十四椎下命门之俞穴。考之《内经》,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结根篇”、“卫气篇”、《素问·阴阳离合论》三说俱同。后读《黄庭经</a>》云:“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门前命门。”方悟其处。凡人受生之初,先天精气,聚于脐下,当关元、气海之间。其在女者,可以手扪而得,俗名产门,其在男者,于泄精之时,自有关阑知觉,此北门锁龠之司,人之生命处也。又考越人“七冲门”之说,谓飞门,唇也;户门,齿也;吸门,会厌也;贲门,胃之上口也;幽门,太仓下口也;阑门,小肠下口也;魄门,肛门也。便溺由气化而出,又增溺窍为气门。凡称之曰门,盖指出入之处而言也。况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之际,男之施由此门而出,女之受由此门而入,及胎元既足,复由此门而生,故于八门之外,重之曰命门也。古人标此名目,欲养生家知所专重,医者若遇元气虚脱之证,或速灸关元,气海,或速投肉桂、附子、以为起死回生之计,非以命门乎列脏腑之中也。
卷一
附录高士宗部位说
(先生讳世 注《灵枢》,《素问》二种行世。
部位者,头、面、胸、背、胁、腹、手、足,各有所属之部,所主之位也。头为三阳之首,三阳者,太阳也。自印堂至额颅,上颠顶,从脑下项皆足太阳经脉之部,故曰头为三阳之首也。
两颧属肾,《刺热论》云:“色荣颧骨,其热内连肾也。”两目为肝之窍,而五脏精华皆注于目,故瞳神属肾,黑目属肝,白眼属肺,内外 肉属心,眼包属脾。两鼻为肺窍,而位居中央,又属乎脾,鼻内口鼻交通之处,则为颃颡,又为畜门。乃肝肺相交之部也。口为脾窍,内外唇肉,脾所主也。舌为心苗,齿为骨余,而齿龈则为牙床,又属乎胃。舌之下腮之内,为廉泉、玉英,乃水液之上源也。耳为肾窍,又心亦开窍于耳。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循鼻外,入齿中,挟口环唇。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循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此头面之部位,各有所属也。头面以下,前有咽喉,后有颈项,喉居右,咽居左,喉为气管而硬,咽为食管而软。咽喉之中,则为吭嗓,吭嗓之上,则为舌本,舌本居下 之尽,而上 之尽,则为小舌,所谓会厌也。太阴脾脉络舌本,少阴肾脉络舌本,阳明胃脉络舌本。咽喉之外,则有动脉,居乎两旁,所谓人迎之脉,乃胃足阳明之脉也。人迎之下,锁骨空处,则为缺盆,肺所主也。又阳明经脉行身之前,自面部而至胸膈,皆阳明经脉所主也。缺盆之下,两乳之上,谓之膺中,膺中之中,谓之上膈,即上焦也。《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也。”上膈而下,谓之膈中,即胸膈也。胸膈之间,谓之膻中,膻中即心包络也。心包主血,主脉横通四布,包络之下,即有胃络,两络而相通,横布于经络之间。胸乃心主之宫城,而包络包乎心之外。肺为五脏之长,而盖乎心之上。心窝之下,谓之中焦,胃有三焦,上焦之旁,即上脘也,中焦之旁,即中脘也,下焦之旁,即下脘也。头面之下,后有颈项,项之中央,名为风府,项之两旁,名为风池,项下高耸大椎,乃脊骨之骨一椎,第自脊而下,至七节之两旁,名为鬲俞。《经》云:“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以明鬲俞之穴,乃心气之游行出入,而太阳经脉行身之背,此胸背之部位,各有所属也。胸膈之下,腹也,胸膈下侧,胁也。前胸后背,而胁则居胸背之间,行身之侧,胁之上为腋,胁之下为季胁。太阳行身之背而主开,阳明行身之前而主阖,少阳行身之侧而主枢。舍开则不能阖,舍阖则不能开,舍枢则不能为开阖,是枢者,乃开阖之关键也。大腹名为坤土,坤土,太阴之脾土也。大腹之上,下脘之间,名为中土,中土,阳明之胃土也。大肠名回肠,盘旋于腹之左右,小肠居大肠之前,脐乃小肠之结总,而贴脐左右,乃冲脉所出。《经》云:“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是也。”脐之下则为小腹,小腹两旁,名为少腹。小腹者,少阴水脏,膀胱水腑之所属也。少阴者,厥阴肝脏,胞中血海之所居也。血海居膀胱之外,名曰胞中,膀胱居血海之内,故曰膀胱者,胞之室也。从小腹而入前阴,乃少阴、太阴、阳明三经之属。《经》云:“肾开窍于前后二阴。”是前阴者,属少阴也。《经》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又:“阳明主润宗筋。”是前阴又属太阴,阳明也,阴囊卵核,乃厥阴肝经之所属,故《经》云:“厥阴病则舌卷囊缩。”舌卷手厥阴,囊缩足厥阴也。又云:“厥阴气绝,则卵上缩而终。”此胁腹之部位,各有所属也。两手两足曰四肢,两手之上,则有肘腋,两足之上,则有 脾,两肘两腋两两脾名曰八溪。从臂至手,乃手太阴肺金所出,而兼手少阴厥阴,此手之三阴,从胸走手也。从足至股,乃足太阴脾经所出,而兼足少阴厥阴,此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也。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交相贯通,行于周身,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是手三阴三阳而循行于手臂矣。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是足三阳三阴而循行于足股矣。此手足之部位,各有所属也。
卷一 经络易知
十二经脉起止图
十二经脉起止图
卷一 经络易知
十六络穴图
十六络穴图
卷一 经络易知
经络说
上二图则得矣。
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腋旁中府穴。)横出腋下,循臂内,出手大指(少商穴,)历次指而交于手阳明之大肠。大肠之脉,起于手大指之次指(商阳穴),循臂外,入缺盆,上面,挟鼻孔(鼻旁迎香穴,)而交于足阳明胃脉。胃脉起于鼻 中(目下承泣穴,)至 颅,循喉咙,下膈挟入膝膑,下足跗,出足大趾(次指厉兑穴,)而交于足太阴之脾脉。脾脉起于足大趾(隐白穴,)上膝投之前,入腹,上膈,连舌本,注心中,循腋下(大包穴,)而交于手少阴之心脉。心脉起于心中(出腋下极泉穴,)上肺,挟咽,出腋下,循 内,抵掌骨,注手小指之内(少商穴,而交手太阳之小肠。小肠之脉,起于手小指(少泽穴,)出手踝,循 外,交肩上,入耳中(听宫穴至目内 ,而交于足太阳之膀胱。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晴明穴,)从头下项脊,循背膂,下腿后,至足小指外侧(至阴穴,)而交于足少阴之肾脉。肾脉起于足小指,循足心(涌泉穴,)上股,贯脊,上贯肝膈,入肺,挟舌本,注胸中(胸前俞府穴,)而交于手厥阴之心包。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乳后天池穴,)循胸,出胁,入肘,循臂,过掌中(注手中指中冲穴,)循小指之次指,而交于手少阳之三焦。三焦起于手小指之次指(即名指也,关冲穴,)循手臂,出臂外,贯肘,上肩,入耳中,出耳前后(上眉尾丝竹空穴,)至目锐 ,而交于手少阳之胆脉。胆脉起于目锐 (瞳子 穴,)循耳后至肩,合缺盆,下胸中,过季胁,出膝,循足跗(下足四指窍阴穴,出足大指,而交于足厥阴之肝脉。肝脉起于足大指丛毛之际大敦穴,从 股而上,过阴器,抵小腹,上入乳下(期门穴,)而交于手太阴之肺脉,是为十二经脉之一周,乃头面、胸背、手足各有所属,而为周身之部位。
卷一 经络易知
十二经诗
手三阴从脏行于手,从手行头是手三阳。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上腹要参详(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皆从脏走至手。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皆从手走至头。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皆从头下走至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皆从足上走入腹。十二经外又有督脉起自屏翳穴,至唇内上龈交穴止。任脉起自会阴穴,至下龈交穴止。合上十二经,共十四经。)
卷一 经络易知
十六络诗
肺经列缺络,偏历属大肠。胃有丰隆给,脾则公孙详。心经络通里,支正属小肠。飞扬膀胱络,肾络大钟彰。内关手心主,外关三焦藏。胆络光明穴,蠡沟肝莫忘。任脉屏翳会,督脉络长强。更有大包脾大络,胃(之大)络虚里在左旁。(诸经之络唯一,而脾胃之络各二,何也,盖以脏腑为脾胃之本,十二经皆以受气也。
卷一 经络易知
十二经气血流注诗(旧本)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卷一 经络易知
十二经气血多少诗
多血多气君须记,手经大肠足经胃,少血多气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多血少气分四经,膀胱小肠肝包系。
卷一
四诊易知
望,闻,问,切,谓之四诊,兹采各书之要言不烦者,而列于下。
卷一 四诊易知
望色说
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颧肾,面上之部位可察也。肝青,肺白,心赤,脾黄,肾黑,面上之五色可察也。部位察其相生相克,五色察其有神无神。大抵外感不妨滞浊,久病忌呈鲜妍,惟黄色见于面目,既不枯槁,又不浮泽,为欲愈之候。
卷一 四诊易知
望色诗
春夏秋冬长夏时</a>,青黄赤白黑随宜,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颧鼻主脾,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按:《内经》以颧骨属肾等句,与此互异。此从幼科面上图说录出,虽云简便,须当以《内经》为主,高士宗部位说宜熟读之
卷一 四诊易知
辨舌说
望色外又有辨舌之法,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指无苔言。)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苔润有润者为寒,苔燥无液者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猪腰子为亡液,名镜面舌,不治。又宜与病证相参,不可执一。
卷一 四诊易知
辨舌诗
舌上无苔表证轻,白苔(半表)半里古章程,热(证舌色)红寒(证舌色)淡参(看其)枯(津枯而红,热证无疑。否则再辨。)润(色淡而润,寒证无疑,否则再辨,)阴黑(少阴热化舌黑,宜黄连鸡子汤、大承气汤。少阴寒化舌黑,宜白通汤、通脉四逆汤。)阳黄(阳明证舌苔黄实者可下,虚而不实者不可下辨死生。全现光莹阴已脱(舌无苔,如去油猪腰,名镜面舌,不治,)微笼本色气之平(淡红中微笼些少白苔,为胃气无,病舌也,)前人传有三十六(《金镜·三十六舌》,)采摘多歧语弗精。
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为神昏,狂言怒骂者为实热,痰声漉漉者死。新病闻呃者为火逆,久病闻呃者为胃绝。大抵语言声音不异于平时为吉,反者
卷一 四诊易知
闻声诗
言微言厉盛衰根,谵语实邪(胃有燥屎,)错语(首尾不相顾而错乱为神) ,虚呃痰鸣非吉兆,声音变旧恐离魂。
卷一 四诊易知
其二(僧自性着)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卷一 四诊易知
问证说
问证是医家第一要事,李士材三书言之详矣,兹集隘不能多登,止取张景岳</a>“十问”而
卷一 四诊易知
问证诗
(出《景岳全书</a>》,张心在改订)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其寒热多寡,以审阴阳,细辨真假,问其汗之有无,以辨虚寒,以别虚实,)三问头身四问便,(问其头痛为邪甚,不痛为正虚,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问其身之部位以审经络,亦以一身重痛为邪甚,软弱为正虚。问其小便红白多少,大便秘溏、清谷、清水,以别寒热虚实,)五问饮食六问胸(问饮食以察其胃气之强弱,问胸者兹胃口而言也。浊气上干,则胸满痛为结胸,不痛而胀连心下为痞气,七聋八渴俱当辨,(问聋者,伤寒以辨其在少阳与厥阴,杂病以聋为重,不聋为轻也。问渴者,以寒热虚实俱有渴。大抵以口中和,索水不欲饮者为寒,口中热,引饮不休者为热,大渴谵语不大便者为实,时欲饮水,饮亦不多,二便通利者为虚证,)九问旧病十问因,)问旧病以知其有夙疾与否,问其致病之因以为用药之准,)再兼服药参机变(表、里、寒、热,补泻之中自有神机变化之妙。)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妇人以经为主,问其有无迟速,以探病情,兼察有孕与否。)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小儿欲作痘疹与外感同,宜辨其手中指,足胫,耳后筋色为据。
卷一 四诊易知
切脉说
诊脉必以《内经》为主,仲景《伤寒论</a>》、《金匮要略》二书言脉,见散于各章节之中者,字字精切。至于《伤寒论》中平脉,辨脉二篇则又为叔和所增,亦瑕瑜参半耳。兹先以时行而不悖于古者,举其大要,使人乐从其易。后录《内经·脉要精微论》一节,而详注之,俾学人无忽于所易,无惮于所难。
卷一 四诊易知
《内经》分发脏腑
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右关:(内以候脾,外以候胃。)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
卷一 四诊易知
王叔和</a>分发脏腑
左寸:(心,小肠。)左关:(肝,胆。)左尺:(肾,膀胱。)右寸:(肺,大肠。)右关:(脾,肺。
右尺:(命门,三焦。
卷一 四诊易知
李濒湖分发脏腑
左寸:(心,膻中。)左关:(肝,胆。)左尺:(肾,膀胱,小肠。)右寸:(肺,胸中。)右关:(胃,脾。)右尺:(肾,大肠。
卷一 四诊易知
张景岳分发脏腑
左寸:(心,膻中。)左关:(肝,胆。)左尺:(肾,膀胱,大肠。)右寸:(肺,胸中。)右关:(脾,胃。)右尺:(肾,小肠。
卷一 四诊易知
寸关尺分诊三焦
寸:(宗气出于上焦,寸脉以候之。)关:(荣气出于中焦,关脉以候之。)尺:(卫气出于下焦,尺脉以候之。
愚按:大小二肠,《经》无明训,其实尺里以候腹,腹者大小肠与膀胱俱在其中。王叔和以大小二肠配于两寸,取心肺与二肠相表里之义也。李濒湖以小肠配于左尺,大肠配于右尺,上下分属之义也。张景岳以大肠宜配于左尺,取金水相从之义,小肠宜配于右尺,取火归火位之义也。俱皆近理,当以病证相参。如大肠秘结,右尺宜实,今右尺反虚,左尺反实,便知金水同病也。小便热淋,左尺宜数,今左尺如常,而右尺反数者,便知相火炽盛也。
或两尺如常,而脉应两寸者,便知心移热于小肠,肺移热于大肠也。一家之说,俱不可泥如此。况右肾属火,即云命门亦何不可,三焦鼎峙两肾之间,以应地运之右转,即借诊于右尺,亦何不可乎。
卷一 四诊易知
脉法统论
何谓无病之脉。一息四至是也。何谓五脏平脉?心宜洪,肺宜涩,肝宜弦,脾宜缓,肾宜沉。又兼一 冲和之气,为胃气是也。何谓四时平脉。春宜弦,夏宜洪,秋宜涩(又谓之“毛”,)冬宜沉(又谓之“石”,)四季之末宜和缓是也。何谓男女异脉。男为阳,宜寸大于尺;女为阴,宜尺大于寸是也,何以知妇人有孕之脉。尺大而旺,或心脉大而旺是也(“神门”穴脉甚动为有子,一云:心脉大为男,右尺大为女。)何以知妇人血崩。曰:尺内虚、大、弦、数是也。何以知妇人之半产。曰:诊得革脉是也。何以知妇人之产期。曰:脉之离乎经常是也。何以知妇人之无子。曰:尺脉微弱而涩,小腹冷,身恶寒是也。小儿之脉何别。曰:以七至为准也。
卷一 四诊易知
持脉秘旨
脉之为道,最为微渺而难知也。方书论脉愈详,而指下愈乱,何苦张大其言,以人命为戏乎。张心在先生,余未识面,而神交久之。其着持脉大法,取八脉为纲,与旧说八脉稍异,皆其显然可见者为据。非若李濒湖,张石顽等,以二十八字为凭空掠影之谈。一曰浮,浮者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为表病也。一曰沉,沉者重手按于肌肉之上而始见,为里病也。浮沉二脉,以手之轻重得之,此其显而易见也(一呼脉来二至,一吸脉来二至,一呼一吸名为一息,一息脉来四至为平人无病之脉,否则病矣。)一曰迟,迟者一息脉来二、三至,或一息一至,为寒病也。一曰数,数者一息脉来五、六至,或一息七、八至,为热病也。迟数二脉,以息之至数辨之,又显而易见也。一曰细,细者脉状细小如线,主诸虚之病也。一曰大,大者脉状粗大如指,主诸实之病也。细大二脉,以形象之阔窄分之,又为显而易见也。一曰短,短者脉来短缩,上不及于寸,下不及于尺,为素禀之衰也。一曰长,长者脉来迢长,上至鱼泽际,下至尺泽,为素禀之盛也。长短二脉,以部位之过与不及验之,又为显而易见也。又有互见之辨,浮而数为表热,浮而迟为表寒,沉而数为里热,沉而迟为里寒。又于表、里、寒、热四者之中,审其为细,则属于虚,审其为大,则属于实。又须于表、里、寒、热、虚、实六者之中,审其为短,知为素禀之衰,疗病须兼培其基址,审其为长,知为素禀之盛,攻邪必务绝其根株。此凭脉治病之秘法也。
客曰:信如前法,则古人所传许多脉象,可以尽弃而不言欤。余曰:以此八脉为纲,余脉即于八脉中认其兼见之象,亦易易与耳,弃之可也,不弃之亦可也。
卷一 四诊易知
新着八脉四言诗
四言脉诀</a>,始于崔紫虚真人,李濒湖改订之,李士材又改订之。近日如《冯氏锦囊》诸本,各有增删,然非繁而无绪,即简而不该,且囿于王叔和、高阳生、滑伯仁旧说,胪列愈多,而指下愈乱,皆非善本。余取显然可见之八脉为纲领,而以兼见之脉为条目,韵以四言,俾读者有得心应手之妙。
浮为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诊,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脉火炀(主火)。浮而无力,虚脉气伤(主气虚。)浮而虚甚,散脉靡常(主气血散。)浮如葱管,芤脉血殃(主失血。)浮如按鼓,革脉外强(外强中空,较芤更甚,主阴阳不交。)浮而柔细,濡脉湿妨(主湿。)浮兼六脉,疑似当详。
沉为主里,属脏属阴,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主问?邪。)沉而底硬(与革脉同,但革浮而牢沉,)牢脉寒淫(主寒实。)沉而细软,弱脉虚寻(主血虚。)沉兼三脉,须守规箴。
迟为主寒,脏病亦是(仲景云:迟为在脏。《脉经</a>》云:迟为寒。)三至二至,数目可揣。
迟而不愆(稍迟而不愆四至之期,)缓脉最美(无病。)迟而不流(往来不流利,)涩脉血痞(主血少。)迟而偶停(无定数,)结脉郁实,(主气郁痰滞。)迟止定期(促者,数中一止也。结者,迟中一止也。
皆无定数,若有定数,则为代矣。大抵代脉在三、四至中,其止有定数。)代脉多死(主气绝,惟孕妇见之不妨。)迟兼四脉,各有条理。
数为主热,腑病亦同(仲景云:数为在腑。《脉经》云:数为热。)五至以上,七(至)八(至)人终。数而流利,滑脉痰蒙(主痰主食,若指下清,则主气和。)数而牵转,紧脉寒攻(主寒主痛。
数而有止,促脉热烘(主阳邪内陷。)数见于关(关中如豆摇动,)动脉崩中(崩中脱血也,主阴阳相搏。)数见四脉,休得朦胧。
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显明,微脉气殃(主阴阳气绝。)细而小浮(细者,脉形之细如丝也,小者,脉势之往来不大也,且兼之以浮,即昔人所谓如絮浮水面是也,)濡脉湿长(主湿亦主气虚,浮脉亦兼之。)细而小沉,弱脉失养(血虚,沉脉亦兼之。)细中三脉,须辨朗朗。
大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主热盛,亦主内虚,浮脉亦兼之。)大而兼硬,实脉邪持(主实邪。)大兼二脉,病审相宜。
短主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诸脉兼此,宜补阴阳。动脉属短,治法另商。
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上鱼际,下尺泽,)迢迢不短。正气之治,长中带缓。若是阳邪,指下涌沸。中见实脉,另有条款。
以上八脉,显然可见。取其可见者为提纲,以推其所不易见,则不显者皆显矣。八脉相兼,亦非条目之所能尽,皆可以此法推之。
卷一 四诊易知
七怪脉四言诗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肝绝。)屋漏水流,半时一落(胃绝。)弹石沉弦,按之指搏(肾绝。)乍密乍疏,乱如解索(脾绝。)本息(息,不动也)末摇,鱼翔相若(心绝。)虾游冉冉,忽然一跃(大肠绝。
釜沸空浮,绝无根脚肺绝。七怪一形,医休下药(此言五脏绝脉也,六腑中独言大肠与胃者,以其属于阳明,为一身之最重者也。
卷一 四诊易知
妇人科诊脉四言诗
妇人之脉,尺大于寸,尺脉涩微,经愆定论。三部如常,经停莫恨。尺或有神,得胎如愿(左尺大为男,右尺大为女。)妇人有胎,亦取左寸(手少阴盛为有子,)不如神门(神门穴为心脉所过,左大为男,右大为女,)占之不遁。
月断病多,六脉不病,体弱未形,有胎可庆。妇人经停,脉来滑疾,按有散形,三月可必,按之不散,五月是实,和滑而代,二月为率。
妇人有孕,尺内数弦。内崩血下,革脉亦然,将产之脉,名曰离经(离时常脉,)内动胎气,外变脉形。新产伤阴,出血不止,尺不上关,十有九死,尽弱而涩,肠(小肠也)冷恶寒,年少得之,受孕艮难,年大得之,绝产血干。
卷一 四诊易知
小儿验纹按额诊脉四言诗
五岁以下,脉无由验,食指三关(第一节寅位为风关,第二节卯位为气关,第三节辰位为命关,以男左女右为则,)脉络可见,热占紫纹,伤寒红像,青惊白疳,直同影响。隐隐淡黄,无病可想。黑色曰危,心为怏怏。若再风关,病轻弗忌。若在气关,病重留意。若在命关,危急须记。脉纹入掌,内钩之始,弯里风寒,弯外积致(食积致病。)五岁以上,可诊脉位(以一指按其寸、关、尺,)指下推求,大率七至,加则火门,减则寒类,余照《脉经》,求之以意,更有变蒸,脉乱汗热,不食汗多,或吐或泻,原有定期,与病分别。疹痘之初,四末寒彻,面赤气粗,涕泪弗辍。半岁小儿,外候最切,按其额中(以名、中、食三指候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食指近发为上,名指近眉为下,中指为中,)病情可晰,外感于风,三指俱热,内外俱寒,三指冷冽,上热下寒,食中(二)指热。设若夹惊,名中(二)指热,设若食停,食指独热。
卷一 四诊易知
诊脉别解一
轻下手于皮肤之上曰“举”,以诊心肺之气也(心肺为阳,浮而为上。)略重按于肌肉之间曰“按”,以诊脾胃之气也(脾胃居中,故其气应乎中。)重手推于骨肉之下曰“寻”,以诊肝肾之气也(肝肾为阴,沉而在下。
卷一 四诊易知
诊脉别解二
两手六部皆为肺脉,肺为脏腑之华盖,凡一切脏腑病,其气必上熏于肺,而应之于脉。
如心病六脉必洪,肝病六脉必弦,肾病六脉必沉,肺病六脉必涩,脾病六脉必缓。(是怠缓,不是和缓。)按之指下浊者为邪甚,清者为正复。有神者吉,无神者凶,有力者为热为实,无力者为虚为寒,此为最验。李濒湖云:“脉者脏腑之气,非脏腑所居之地也。”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中,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此又如彼。俨若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卷一 四诊易知
《内经》诊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内,尺中也,两旁,两尺部之外旁也,季胁,两胁之下秒也。何以谓之季,言胁之尽处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两肾附于季胁,是季胁之内乃是两肾,两肾之内乃是腹中,故以尺内候腹中,尺外以候肾,尺之四旁以候季胁,是两旁更出于外也。杨元如曰:‘所谓外者,乃六脉之本位。脉居歧骨之外,故以本位为外,而偏于里者为内也。’高士宗云:‘脉气自下而上,故先论之尺部左右外内也)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附上者,附左尺而上左手之关脉也。肝居胁内,故以关候肝,膈气在中,故以内候膈。膈谓膈肉之下,肝脾所居之郛廓也。)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者,附右尺而上右手之关脉也。脾主中土,故以关内候脾,阴内而阳外,故以关外候胃。问曰:六腑独言候胃何义。曰:五脏之气血皆胃腑之所生,故脏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胃气乃至。是以《本经》凡论五脏必及于胃,而余腑不与焉,然而脏腑雌雄各有并合,言心而小肠在其中矣,言肺而大肠在其中矣,余脏准此。高士宗云:‘脉气自下而中,故次论关部之左右外内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从右关而上右寸口也。
胸中者,宗气之所居也。《经》曰:宗气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行呼吸,)前以候前,后以候后,膻中(左者,左寸口也,心者,君主之官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君主之相位也。高士宗云:‘脉气自中而上,故终论寸部之左右外内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脉有外内,复有前后,前以候前,尺前,关前,寸前,以候形身之前也。后以候后,寸后,关后,尺后,以候形身之后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脉有内外前后,复有上下,是脉体之六合也。上竟上者,自寸上而竟上于鱼际也。喉主天气,位居胸上,故为胸喉中事,乃上以候上也。下竟下者,自尺下而竟下于肘中也。足履乎地,股、膝、胫、足居腰与少腹之下,故为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乃下以候下也。
参各家注,此审别形声,脏腑,外内之法也。首言两旁,次言前后,次言上下。盖以左右三部之脉,正候之外,推而及于三部之两旁,三部之前后,且上而极于鱼际之上,下而极于尺泽之下,无所不到,可谓候法无余蕴矣。今即以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引一语而比例之。
既以尺部之两旁候形身之季胁,便知关部之两旁可以候形身之两胁,寸部之两旁可以候形身之两腋。书不尽言,学人当得其意而引伸也。其曰前后者,以寸、关、尺各部,前一分为前,后一分为后,乃各部之交界处也。其曰上下者,言上而更上于寸,下而更下于尺也。总而言之,首言外内,次言前后,盖以两手之脉,平以分之,有如文王之卦,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以候形身之四旁。上竟上 ,下竟下者,有如伏羲</a>之卦,竖以观之,而天地定位也。此章以人身配六合,三部九候法,以人身配三才,所谓人身小天地者此也。
问曰:《经》言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是脏气之出于左右,抑脏体之偏与。曰:天为阳,地为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圣人南面而立,左为阳,右为阴。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以心肝居左也。地二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以脾肺居右也。此先天之五行,本于阴阳水火,分而上生,非脏体之谓也。又心主脉,肝主血,血脉生于水精,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肺主周身之气,脾主元真之气,气生于火,是以右手三部皆主气,此皆阴阳互换之妙,善诊者不可不知。
愚按:诊候之法,各家不同,善诊者便宜熟记于心,随机应变,则指下了然矣。余视此着时行诸书,虽高一格,而究竟为唐宋后各家之小技也。今欲为初学启蒙,遽以《灵》、《素》授之,恐学人畏其难而中阻,然又恐示之以“易”则争趋于“易”,终无以造乎精微之域,反为斯道害。惟《内经·脉要精微论》一章,各家脉书,不过绘其部位,而所言诊法,大不相符,相沿已久,必不能一时更改其说。但《圣经》炳如日星,录此一节,以俟后之学者,起而明之。
卷一 四诊易知
附录徐灵胎</a>诊脉决死生论
(时医开口辄云脉象,便知其惯习欺人小技,而学术必陋。凡医书论脉愈详,读者愈难体会,大抵不肯说实话耳。今读此论,句句是实话,喜而录之,并拟韵以便记诵。)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于诬也,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灵枢》云:“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寸口属肺金,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大较也。其次则推天运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又其气则审脏气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寒热之证,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至于真脏之脉,乃因胃气已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凡此皆《内经》、《难经》等书,言之明白详尽,学人苟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重者。或有根据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总在医者熟读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
卷一 四诊易知
拟补徐灵胎诊脉论诗
微茫指下最难知,条绪寻来悟治丝(旧诀七表、八里、九道共二十四字,李士材添加共二十七字,愈多则愈乱也。试观治丝者必得其头绪,而始有条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谓寸、关、尺三部,)八纲易见是良规(浮、沉、迟、数、大、细、长、短八字显而易见。起四句总提切脉之大纲。)胃资水谷人根本(三部俱属于肺,而肺受气于胃,)土具冲和脉委蛇(不坚直而和缓也。脉得中和之生气如此,此以察胃气为第一要。)脏气全凭生克验(审脏气之生克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天时且向逆从窥(推天运之顺逆为第三要。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阳浮动滑大兼数(仲景以浮、大、动、滑、数为阳,凡脉之有力者俱是,)阴涩沉弦弱且迟(仲景以沉、涩、弱、弦、迟为阴,凡脉之无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阴阳二字,以起下四句。辨脉病之宜忌,为第四要。)外感阴来非吉兆(外感之证,脉宜浮洪,而反细弱则正不胜邪矣,)内虚阳现实堪悲(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须知偏胜皆成病(偏阳而洪大,偏阴而细弱,皆病脉也,)忽变非常即弗医(旧诀有雀啄、屋漏、鱼翔、虾游、弹石、解索、釜沸七怪之说,总因阴阳离失,忽现出反常之象。)要语不烦君请记,脉书铺叙总支离(病之名有万,而脉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为何病耶,脉书欺人之语,最不可听。
卷一
运气易知
司天在泉图
卷一 运气易知
司天在泉图说
司天在泉,四间气者,客气之六步也。凡主岁者为司天,位当三之气。司天之下,相对者为在泉,位当终之气。司天之左,为天之左间,右为天之右间。每岁客气,始于司天前二位,乃地之左间,是为初气,以至二气三气,而终于在泉之六气。每气各主一部。然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故又曰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岁半以后,地气主之也。
子午少阴为君火,丑未太阴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旺,卯酉阳明燥金所,辰戌太阳寒水边,巳亥厥阴风主木。初气起地之左间,司天在泉对面数。
卷一 运气易知
张飞畴运气不足凭说
谚云: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所以稍涉医理者,动以“司运”为务。曷知“天元纪”等篇,本非《素问》原文,王氏取阴阳大论补入经中,后世以为古圣格言,孰敢非之,其实无关于医道也。况论中明明,时有常位,而气无必然,犹谆谆详论者,不过穷究其理而已。纵使胜复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时之化,百步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异。岂可以一定之法,而执非常之变耶。若熟之以资顾问则可,苟奉为治病之法,则执一不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