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3个月前 作者: 张遂辰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


    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诸不可汗。不可下。病证药方。前三阴三阳篇中。经注已具者。更不复出。其余无者。于此以后。经注备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寸关为阳脉当浮盛。弱反在关。则里气不及。濡反在巅。则表气不逮。卫行脉外。


    浮为在上。以候卫。微反在上。是阳气不足。荣行脉中。沉为在下。以候荣涩。反在下。是无血也。阳微不能固外。腠理开疏。风因客之。故令汗出而躁烦无血则阴虚。不与阳相顺接。故厥而且寒。阳微无津液。则不能作汗。若发汗则必亡阳而躁。经曰。汗多亡阳。


    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者。筑筑然气动也。在右者。在脐之右也。难经</a>曰。肺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肺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右也。发汗则动肺气。肺主气。开窍于鼻。气虚则不能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于鼻为衄。亡津液胃燥。则烦渴而心苦烦。肺恶寒。


    饮冷则伤肺。故饮即吐水。


    活人云。先服五苓散三服。次服竹叶汤。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


    难经曰。肝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肝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左也。肝为阴之主。发汗。汗不止。则亡阳外虚。故头眩筋惕肉 。针经曰。上虚则眩。


    活人云。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汗止。次服建中汤。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难经曰。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上也。


    心为阳。发汗亡阳。则愈损心气。肾乘心虚欲上凌心。故气上冲。正在心端。


    活人云。宜服李根汤。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难经曰。肾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气不治。正气内虚。动气发于脐之下也。肾者主水。发汗。则无汗者。水不足也。心中大烦者。肾虚不能制心火也。骨节苦疼者。肾主骨也。目晕者。肾病则目KT KT 。如无所见。恶寒者。肾主寒也。食则反吐。谷不得前者。肾水干也。王冰曰。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水也。


    活人云先服大橘皮汤。吐止。后服小建中汤。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咽门者。胃之系。胃经不和。则咽内不利。发汗攻阳。血随发散而上。必吐血也。胃经不和。而反攻表。则阳虚于外。故气欲绝。手足冷。欲蜷而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像。


    根本异源。


    动数之脉。为热在表。微弱之脉。为热在里。发汗亡津液。则热气愈甚。胃中干燥。


    故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根本虽有表里之异。逆治之后。热传之则一。是以病形相像也。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弦在上。则风伤气。风胜者。阳为之运动。微在下。则寒伤血。血伤者。里为之阴寒。


    外气怫郁为上实。里有阴寒为下虚。表热里寒。意欲得温。若反发汗。亡阳阴独。故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肺寒气逆咳者则剧。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必干。小便不利。膈中阳气虚。心中饥而烦。一日一夜。气大会于肺。邪正相击。 时而发。形如寒疟。但寒无热。虚而寒栗。


    发汗攻阳。则阳气愈虚。阴寒愈甚。故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厥而脉紧。则少阴伤寒也。法当温里。而反发汗。则损少阴之气。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肾为之本。肺为之标。本虚则标弱。故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不可发汗。而强发之。轻者因发汗而重。而难瘥。重者脱其阴阳之气。言乱目眩而死。


    难经曰。脱阳者见鬼。是此言乱也。脱阴者目盲。是此目眩也。眩非玄而见玄。是近于盲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肺经虚冷。上虚不能治下者。咳而小便利。或失小便。上虚发汗。则阳气外亡。四肢者。诸阳之本。阳虚则不与阴相接。故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 如饥。发汗则致 。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伤寒当无汗恶寒。今头痛发热。微汗出。自呕。则伤寒之邪。传而为热欲行于里。


    若反下之。邪热乘虚。流于胸中。为虚烦心懊 如饥。若发汗。则虚表。热归经络。热甚生风。故身强直而成 。若熏之。则火热相合。消烁津液。故小便不利而发黄。肺恶火。灸则火热伤肺。必发咳嗽而唾脓。


    永类钤方云。伤寒发汗有四难。凡发热头疼。有汗而非无汗。恶风而非恶寒。例发其汗。汗不止为漏风。间有发而为痉者。此分外症发汗之一难也。至于发热头痛。尺脉迟者。为荣虚血少。不可发汗。发热头痛。脉弦细。属少阳不可汗。汗则谵语。此分脉发汗之二难也。动气在左不可汗。汗则头眩汗不止。则筋惕肉 。动气在右不可汗。汗则衄而渴。心烦。饮则吐水。动气在上不可汗。汗则气冲心。动气在下不可汗。汗则无汗。


    心烦骨节疼。此分内证发汗之三难也。春宜汗。不可大发。以阳气尚微。冬不大汗以阳气伏藏。汗之必吐利。口烂生疮。此知时发汗之四难也。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