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膈脊背乳病源流
3个月前 作者: 沈金鳌
胸痛,肝病也。膈痛,胆病也。肝血虚,肝气实,因而上逆于胸,所以痛。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胆肾心包七经脉俱至胸,然诸经虽能令胸满气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独令胸痛,故属肝病。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着脊,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十二经脉,惟膀胱经不贯膈,余皆能令膈痛,今专属少阳胆者,以少阳相火,为胃腐熟水谷,而膈之下即为胃,故少阳相火为灾,每易侵及于膈,故属胆病。试言之,肝虚胸痛引腰,宜补肾,补肾所以补肝也(宜六味丸加首乌、牛膝)。肝实胸痛,不能转侧,善太息,宜疏肝(宜宽胸饮)。胸痛常欲蹈压其胸,先未痛,但欲饮热,名曰肝着(宜旋覆汤)。胸痛短气,是水气(宜五苓散)。胸痛痞塞,痰气为害(宜二陈汤)。胸痹急痛如锥刺,难于俯仰,汗出,或彻背上,不速治,或至死(宜生韭汁)。胸痹痛引背,喘息咳唾短气,寸沉迟,关紧数(宜瓜蒌一个,薤白半斤,白酒七斤,煮二升,分二服,加半夏四两尤妙)。膈痛者,痛不当心,横胸间是也(宜宽中散)。胸膈隐痛,肾虚不纳气,气虚不生血也(宜补肝散)。虚弱心膈痛,牵引乳肋肩背,自汗,人多患此,乃元气上逆(宜十全大补汤)。龟胸肺实,胀满有痰,肺虚也,忌破气发散,亦忌收涩,当降气消痰(宜枇杷叶汤)。至如胸痞与结胸有别,痞轻而结胸重也。痞有久患不愈者,结胸不可久也。大约胸满不痛者为痞,满而痛者为结胸。治法虽始终略同,自有重轻之异,先即胸痞明之。东垣曰:太阴湿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而为痞也。伤寒下早亦为痞,乃寒伤荣血,心主血,邪入之,故为心下痞。仲景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泻心下之土邪,其效如神。酒积杂病,下之过亦作痞。盖胸中之气,因虚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导气,则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矣。据此,则知痞之为患,只是胸膈饱闷而不舒畅,外无胀急之形,非若胀满之内胀而外亦有形也。要之,痞总由于气血不运,《内经》所谓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故知是土邪之为患也。然其致痞,亦各有因。因乎寒者为寒痞,脉必迟,口不渴(宜枳实理中汤)。因乎热者为热痞,脉必数,烦且渴(宜黄连消痞丸、加味陷胸汤)。因乎痰者为痰痞,脉必滑,胁下痛(宜柴胡半夏汤)。因乎虚者为虚痞,脉迟弱,大便利(宜枳实消痞丸)。因乎实者为实痞,脉洪实,大便秘(宜厚朴枳实汤)。又有痛痞,必喘急妨闷,其痛彻背(宜瓜蒌实丸)。又有食已即痞,必多痰火(宜平补枳术丸)。又有饮食不消痞,必调养脾胃,升降阴阳(宜香砂养胃汤)。又有积年累月久痞,必消痰调中扶脾(宜黄连消痞丸)。又有不论寒热,烦闷欲死之痞(宜桔梗枳壳汤)。又有内热中闷,夜不安卧,卧则愈闷之痞(宜解郁和中汤)。又有心下痞坚呕哕(宜生姜、半夏,浓煎汤饮)。又有膜外气痛痞塞,或有气块(猪胰炙熟,蘸延胡索未频食)。此各因其痞之由来而治之者也。若乃饮食伤脾,心胸痞满,兀兀欲吐者,则吐之(宜瓜蒂散)。其尤甚者,则下之(宜枳实导滞丸加槟榔、木香)。此又当临时酌量者。结胸之证,亦有辨。有大结胸,胸连脐腹痛硬,手不可按,日晡潮热,不大便者是也(宜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有小结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者是也(宜小陷胸汤)。有寒实结胸,身不热,口不渴,别无热证,只心中胀硬而痛者是也(宜枳实理中丸,甚者三物白散)。有热实结胸,懊憹,烦躁而渴,心下满硬者是也(宜加味陷胸汤、柴陷汤)。有水结胸,身无大热,头与胁间微有汗出,心下满,揉之汩汩有声,由伤寒饮水过多,水停心下者是也(宜赤茯苓汤、枳术汤,甚者参用大陷胸汤)。有血结胸,胸腹痛连腰胁背膂,上下攻刺痛,痛不可忍,手不可按,甚而搐搦者是也,此惟妇人有之,因患伤寒,经血适来凝滞,或经血适去,尚有余血未散之故(宜海蛤散、元胡索散)。有阴毒阳毒结胸,伤寒阴阳二毒伏逆,变成结胸,或自利或不利者是也,此必服药令泄,方大汗而解,若心下已结,延至五日,便不可治(阳毒宜活龙散,阴毒宜破结丹)。有支结证,伤寒未曾下,而心下妨闷,不满不硬,非痞亦非结胸者是也(宜柴桔汤、柴陈汤,胃虚宜半夏泻心汤、桂枝人参汤)。此各因结胸之异而治之者也。总之,结胸之证,惟伤寒有之,余病则否,故仲景谓伤寒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之故。据此,即伤寒证,非下之太早,亦无结胸也。
〔脉法〕 仲景曰:脉阳微阴弦,则胸痹而痛。阳微故知在上焦,阴弦故知胸痹而痛。又曰:胸痹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而数。《脉诀》曰:胸痞脉滑,为有痰结,弦伏亦痞,涩则气劣。《正传》曰:痞病右关脉多弦,弦而迟者,必心下坚。
〔胸膈名义部位〕 《灵枢》曰:胸腹者,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纲目》曰:膈者,心肺之分野也。《入门》曰:胸者,呼吸所经,饮食所过,失节则邪气聚,疾病交至胸中,乃有凶之兆,故曰胸。膈膜在心肺之下,与背脊胸腹,周围相着,如幕不漏。膈者,隔也,遮膈浊气,不使上熏心肺,故曰膈。又曰:胸之下,胃脘也。贯膈与肺系相并,在肺系后,其上即咽门。胃脘下,即胃之上口,名贲门。其膈膜相贴之间,亦漫脂相包也。又曰:胃脘贯膈,与心肺相通,膈膜相络也。又曰:心包络,在心下横膈膜之上,竖斜膈膜之下,与横膜相粘。黄脂漫包者,心也。漫脂之外,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此包络也。《铜人图》曰:手太阴之脉上膈属肺,手阳明之脉下膈属大肠,足阳明之脉下膈属胃络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其支者别上膈,注心中,手少阴之脉下膈络小肠,手太阳之脉下膈属小肠,足少阴之脉上贯肝膈,手厥阴之脉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之脉下膈偏属三焦,足少阳之脉贯膈络肝属胆,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以上十一经,皆贯膈,惟足太阳之脉循下于背,独不贯膈。
〔痞结胸证治〕 丹溪曰:心下痞,须用枳实炒黄连。如禀实气实而痞,宜枳实、枳壳、青皮、陈皮、黄连。如禀弱气弱,饮食不化而痞,宜白术、山楂、陈皮、神曲、麦芽。如肥人痞,乃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滑石。如瘦人痞,乃郁热,宜黄连、枳实、葛根、升麻,如感食不化而痞,宜藿香、草蔻、砂仁、吴萸。痞挟血成窠囊,宜桃仁、红花、大黄、香附。《活人书》曰:伤寒本无痞,应发汗,医反下之,遂成痞,枳壳理中汤最妙。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尤妙,桔梗能行气故也。海藏曰:痞自血中来,治痞独益脾土,以血药佐之,其法无以加矣。《医说》曰:仲景云结胸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又曰: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亦可知结胸之所以治,所以不可治矣。《入门》曰:结胸见阴脉阴证,及喘急呃逆者死。
脊痛,督脉病也。背痛,肺经病也。故经曰:督脉主脊。又曰:肺腧在背,二经虚,感受六淫之邪则害痛。试详之:脊以髓满为正,房欲过度,脊髓空则痛,宜补肾(宜六味丸)。膀胱经脉挟脊,分左右上项,贼风乘虚入,倔强不能屈伸(宜羌活、前胡、防风、茯苓)。先脊痛,及背与肩,是肾气上逆(宜和气饮)。脊痛项强冲头痛,寒风所搏(宜羌活胜湿汤)。腰脊酸削齿痛,手足烦疼,不能行动,骨弱也(宜虎骨酒)。以上脊病所属。背之为病有数端。盖背为阳,腹为阴,阳不足,则背冷而恶寒,或痛或不痛,阳衰阴必盛,阴盛故口中不和(宜附子汤)。若背微恶寒,渴燥心烦,乃阳气内陷,里实热也(宜人参白虎汤)。内伏寒痰,则寒从背起,冷如掌大一块,或一条如线,而寒起,或一片冰冷,皆是也。故仲景云: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茯苓丸主之(宜导痰汤合苏子降气汤)。而背寒又宜辨阴阳。如伤寒阳明证,背上恶寒者,必口中干燥。少阴证背上恶寒者,必口中和。此寒热之分也。又曰:背热,此则属肺。盖肺居上焦,故肺热则应于背而亦热也(宜人参泻肺汤)。又曰:背痛,肺腧在背,故肺病,令人逆气喘咳,肩背痛(宜通气防风汤)。若兼脊痛项强,腰似折,则另法治之(宜羌活胜湿汤)。而邪客于肾,亦令颈项肩背痛(宜温肾散)。寒湿中乎太阳,肩背痛,不可回顾(宜通气防风汤)。风热乘太阳,亦肩背痛,必小便数少(宜通气防风汤)。以上皆邪客于诸经而为病者也。若肩背沉重痛,是湿热(宜当归拈痛汤)。寒湿相合,则脑痛,脊骨胛眼痛,膝膑皆痛(宜苍术复煎汤)。素有痰,肩背痛,痛必带酸(宜导痰汤)。久坐脊背痛,虚弱之故(宜补中益气汤)。跌扑肩背痛,必多瘀血(宜地龙汤)。呵欠,伸背舒腰,脚痿劳倦,数欠,为阳虚不能胜阴(宜补中益气汤)。背心一点痛,寒所聚也(宜三合汤)。又曰:脊背强,《灵枢》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其病实,则脊强。又曰:足太阳之脉病,则腰脊强痛。此脊背强所由来也。而亦有手足太阳二经中湿,气郁不行,以致项强背脊俱痛者(宜羌活胜湿汤)。有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腰脊,俯仰不利者(宜乌沉汤)。又曰: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此当用补肾益髓之剂。若少壮之人,忽患伛偻,并足挛,脉沉弦而细,皆中湿故也(宜煨肾散,令上吐下泻)。《内经》曰: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注云:大筋受热则缩短,小筋得湿则引长,故又有背伛偻,而腰脊间骨节突出者(宜煨肾散,令上吐下泻)。以上背病之属。
〔脉法〕 《灵枢》曰:督脉缓甚,为折脊。《内经》曰: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仲景曰:脉大者,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丹溪曰:凡背恶寒甚者,脉浮大而无力,是阳虚也。
〔脊背病形病〕 《内经》曰: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胸将败矣。《正理论》曰:人背有三关,脑后名玉池关,夹脊曰辘轳关,水火之际曰尾闾关,乃精气升降之道路也。尾闾又名龙虎穴,尾闾穴之骨头圆如潼金,上有九窍,内外相连,即泥丸宫也,脊骨两傍,三条迳路上冲,直至泥丸宫,下降复至丹田,复至尾闾穴。
〔背痛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以掌擦之九九,乘热,交搭左右二肩,躬身用力,往来煽动九九之数,加以后功。
〔运功〕 《保生秘要》曰:即行艮背大小圈法,后行手指至指甲散出滞气,于疼病亦如之,左疼行左,右疼行右,二肩手疼,分而行之效。
乳痛,肝气横逆,脾气消沮病也。乳房属胃,ru头属肝,人不知调养,忿怒所逆,郁闷所过,厚味所奉,以致厥阴阴血不行,遂令窍闭而不通,阳明之血壅沸,更令热甚而化脓。是以结核而成乳证,此固女子常患之,而男子则稍有异者。盖女子常损肝胃,男子常损肝肾,故有怒火房劳过度,以致肝燥肾虚,亦如女子结核肿痛者,此男女所以异而同,同而异也,当分别治之(男宜十六味流气饮、清肝解郁汤)。若女子乳病,则有肿而痛者(宜牛蒡子汤)。有始而但肿硬不痛,后微痛者(宜解郁汤、鹿角散)。有但痛不即肿者(宜蒲公英汁冲酒服,以渣贴患处)。然女子乳病,最重者莫如乳悬,因产后瘀血上攻,忽两乳伸长,细小如肠一般垂下,直过小腹,痛不可忍,此危证也,亦奇证也,遍考古法,急用川芎、当归各一斤,浓煎汤,不时温服,再用二斤逐渐烧烟,放桌子下,令病人曲身低头,将口鼻及病乳常吸烟气,未甚缩,再用一剂,犹不复旧,则用如圣膏贴顶上,无不愈。其次则有乳痈、乳岩、吹乳,此三者系外证,另详于后。又其次为妒乳,或由婴儿不能吮乳,或由儿口气所吹,或断乳之时,未能挤捻令尽,皆致乳汁停蓄,停蓄不去,又与血气相搏,便结恶汁于内,始而引热坚结肿痛,手不可近,大渴引饮,既而便成妒乳,却非痈也,急忍痛挤捋之,令乳汁出,皆如脓状,内服药(宜连翘汤、橘皮散、胜金丹)。至如ru头破裂,是为险候,必用大补之剂(宜人参、当归、白术、白芍、川芎、连翘、甘草各一钱)。妇人产前乳汁自出,名曰乳注,生子多不育,此亦先兆如此,非关疾病。产后不因儿吮,亦有乳汁自出者,由虚之故,亦必大补以止之。若产后乳汁不行,有由气血弱而枯涸者,当补(宜通乳汤)。有由气血盛而壅阻者,当疏(宜漏芦散)。有乳汁虽有,却不甚多者,以妇人之乳,资于冲任胃三经,或素有疾在冲任,饮食不调,乳汁必少,而芽儿食之,亦怯弱多病,当服通经药以动之,仍作羹臛以导之(宜涌泉散)。有屡产而总无乳者,由津液素亏之故,急服滋益药以补助(宜涌泉散中加滋补药)。有由气滞而乳少者(宜漏芦散)。有由气塞而乳少者(宜涌泉散)。总之,乳汁不行,虽各有故,而通利之法则一。或一时无医,不知所以,自有总治之法(宜通乳汤、立效散、通草汤)。其有富贵家已不乳子,及子死无人饮乳者,当消(宜麦芽末三四钱,四物汤调下)。乳病多端如此。总之,男以肾为重,女以乳为重。故如男子跌扑伤损肾,往往死。女子跌扑伤损乳,亦往往死。故《入门》曰:女人属阴,阴极则必自下而上冲,是以乳房而阴hu缩。男人属阳,阳极则必自上而下降,是以阴jing垂而ru头缩。夫是故知女乳男肾,上下虽不同,而为性命之根则一也。
〔乳病证治〕 缪仲淳曰:乳之有病,或痛或肿,皆由肝经血虚,风热相搏,或郁火伤血,甚而乳内结核,且至肿溃不愈,此非清肝解郁汤不能治。
痈疽之发,或由脏腑,或由六淫,所发之处不同,所发之名亦不一,今试即胸膈脊背乳五处所生外证,而悉言之。如井疽者,发于胸者也,其候心躁如焚,肌热似火,唇焦口渴,欲饮冰水,多盗汗(宜仙方活命饮加黄连、桔梗),或下(宜内疏黄连汤)、或汗(宜胜金丹),斟酌为治。倘至恶候发现,尤当小心(宜犀角解毒汤)。夫胸两旁高处曰膺,亦曰臆。甘疽者,发于膺者也,其色青,其候苦寒热,治之之法,与上井疽同。夫胸之中曰心窝。心窝之上,两乳之间,曰膻中,为气海,能分布阴阳。膻中发者,发于膻中者也,其候焮热肿痛,缘脏腑中阴阳不和,七情郁结所致(宜仙方活命饮加紫苏、薄荷汗之,或用胜金丹)。脾发疽者,又生心窝下两旁者也,其候漫肿焮热,皆由过食炙煿,醉饱入房,脾土受伤所致,治法略同上数证,亦可汗下。膈本一膜,如纸厚,无余地,故亦无专疽。胸膈之后为背,背之中为脊。脊者,脊骨也,膂骨以下至尾骶,共二十一节,分上中下三段,每段各有七节。节又名椎,故不曰一节至二十一节,而曰一椎至二十一椎。其毒之生于脊骨间者,如十一椎脾俞之下,十四椎之上,其地为肾俞,肾俞下为腰俞,此两处皆属至虚。如痈疽发于肾俞为肾俞发,须防毒气内攻,须急用参芪归术等补得内气充实(宜内托荣卫汤、内托复煎散加补肾药),方可放破,且易得溃。溃后尤宜峻补,勿稍淹延(宜加味十全汤)。致成漏管,不拘男妇,最要是绝欲。腰俞发毒,另详腰脐篇。毒发自胃俞下,至肾俞之地,名土龙疽,必大发寒热,身灼如火焚(宜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汤),九日可刺,脓血者愈,脓青黑者死,失期不刺,必上下俱黑,二十日死。毒发自肺俞及肝俞,名特疽(宜仙方活命饮),其色赤,肉起如椒子者死,八日可刺,如不穴,二十日死。毒发自心俞及心包络俞,名蜂疽(宜仙方活命饮),其色赤黑,十日刺之,脓清者不治,二十日不穴死。毒发夹脊两边大筋上,其色苍,名筋疽,内必有痈在肥肠中,治之早,且得法,急用药解之(宜神效托里散),如期八日刺之,或犹可生,不然,九十日死。夫诸俞皆属于脊,故所发痈毒亦属于脊。若乃背有三发,俱属于脊,以脊与背相附,其为处可分而不可分也。何谓三发?发于天柱骨下,其伤在肺,为肺后发。中发发于厥阴俞下,其伤在肝,为对心发。下发发于脾胃二俞下,其伤在肾,为对脐发。夫三发之为地,虽有上中下之分,而其为证,则不分上中下。而总上中下有阴阳之别,虚实之殊。如毒发壅盛,焮热如火焚,初如手掌大,五七日如盆如碗,四围赤晕,浮面渐溃,去紫瘀脓汁甚多,而肿仍不退,痛仍不止,发渴发呕,气逆喘急。浮浅开阔者,尤宜发脓托毒,此为阳证,属实(初起宜仙方活命饮、托里散,继用托里消毒散、排脓内补十宣散)。如毒气深沉,外面肿发,只大如盏口,其实内虚,毒已近膜,必至攻入脏腑,入四肢,或先攻头面,次攻手足,毒气流散,不可止遏,其候必声嘶气脱,眼黑睛小,十指肿黑干焦,此为阴证,属虚,为险证难治(宜内托复煎散、神秘陷脉散)。《精要》云:发背之名虽多,总不越阴阳两证。若初发一粒如豆,便身热焮赤,疽处肿大热痛,此外发也,属阳,虽如盆碗可治。初起身不热,觉倦怠,疽处亦不热,数日渐大,不肿不痛,却低陷而坏烂,此内发也,属阴,难治。据此,益可见阴阳两证,即外象亦属显然矣。乃缪仲淳又谓:发背有五,一曰阳毒,二曰阴毒,三曰服金石烧炼药毒,四曰酒食毒,五曰冒山岚瘴气毒。此言阳毒者,先因风热,或患热毒,消渴,或先患伤寒,余毒蓄积于背脊膂之间,不拘椎数,但从两夹脊起,满背焮热赤紫,或红如焰,脓毒难成,成后痛不除,数日间忽然平塌,昧者误为肿消,殊不知此是内攻内陷,不可复药矣。其言阴毒者,乃气冷而作,初如黍米隐痛,直应前心,头目昏重,寒热如疟,五七日后,始觉攻肿,脓毒深沉,迟缓未透,急宜以补气汤药内托,外以抽脓药贴之。其言金石烧炼药毒者,初如丹疹状,漐漐渐开,如汤火伤,面赤,心膈烦躁,多渴,嗜冷,其疮难起,起则惊人,更甚于阴阳二毒,须以解金石毒汤散,急治其内,方保无虞(宜绿云散)。其言酒食毒者,平时饥后饱食即睡,或过食酒食炙煿肥鲜,积于脏腑,恣意当风,脾虚不能承受,致毒发于背,不拘椎数,初起小弹子大,后如拳,坚如石,痛引手足,且拘急,口苦舌干,腹急便涩,十数日后,头面手足浮肿,便泄急痛如刺,初肿时,急用收肿发穴溃脓汤药,内实脏腑,外泄脓水,若治之迟缓,溃腐愈多,伤骨烂筋,复感外邪而致内败死矣。其言山岚瘴气毒者,触冒岚瘴,蓄之脏腑日久,及气血衰损而发,初肿色青黑,形如靴皮,附筋彻骨,顽如木石,引手加深,色变青白,如拳打状,寒战如疟,头动口歪,又若有风,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急宜破清血三五升,方出黄白脓,然其皮犹肿痛不止,直至青黑色退尽,方愈,此宜急急追赶脓毒出外,方为无害,否则必死。仲淳之言五毒,乃于阴阳两毒外,复为推类至尽者也。其阴阳两毒方治,已详在前,而金石毒(宜绿云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或以麻油一升,薤白三升,微火煎黑,去渣合酒,每饮二三合,至百日,气血充盛也),酒食毒(宜托里散、寸金丹、黄连消毒散),山岚瘴气毒(宜寸金丹、仙方活命饮、内消散、神效托里散),皆当考核方剂以治之,由是而证虽险恶无忧矣。他如酒毒发生,当背心肿痛,及麻木,累累如弹如拳,坚硬如石,由饮酒太过毒结也(宜神效消毒散、黄连解毒汤加羌活、葛根)。如老鼠撺,又名游走血脾痈,生背胁之间两三处,证属肝胆二经,由怒气热毒壅积也(宜黄连解毒汤,或仙方活命饮加黄连、山栀)。其治虽以顺气清热为主,而或汗(宜紫金丹),或下(宜五利大黄汤),或老弱宜补(宜内托荣卫汤、加味十全汤),皆临时斟酌。如黄瓜痈,生背上,长径尺状如黄瓜,故名,疼痛引心,四肢麻木,难治证也(宜急服仙方活命饮加羌活、柴胡,或紫金丹、胜金丹)。如背上细疹无数,浸淫开阔,如汤火伤,必烦躁口渴,亦即丹毒也(宜黄连消毒饮)。以上皆背疡之属。若夫乳痈者,因忿怒郁闷,或厚味太过,致厥阴之气不行,窍不得通,阳明之血沸腾于内,热甚化脓。亦或所乳之子,口气多热,含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毒。若初起时,忍痛揉令稍软,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矣。古人治乳痈之法,必用青皮以疏肝滞,石膏以清胃热,甘草节以行瘀浊之血,瓜蒌实以消肿导毒,再加没药、角刺、橘叶、当归、金银花以少酒佐之,此治实之法也(宜以一醉膏、芷贝散为主治)。若气虚壅滞,不宜专任克伐(宜四君子汤加芎归升柴)。若忧思伤脾,必扶脾理气(宜归脾汤加贝母、白芷、花粉、连翘、甘草节,水酒煎)。若肝火郁结,成核肿痛,必理肝气解郁结,方为正治(宜清肝解郁汤、万金一醉膏、神效瓜蒌散、内托升麻汤)。虚者兼补(宜托里消毒散)。若初起焮痛寒热,当发散表邪(宜内托升麻汤去肉桂,加薄荷、荆芥、羌活、白芷)。肿焮痛甚,当清肝解毒(宜连翘橘叶汤加柴胡)。若胃气虚,或郁滞,饮食少进,急当扶胃(宜茯芩开胃散)。若将溃时,两乳间生黑头疮,顶下作黑眼,急托里宣毒,使无内陷(宜内托升麻汤)。若已溃而犹寒热不止,当疏导壅滞(宜内托十宣散)。若已溃而晡热内热,当清火解毒(宜黄连解毒汤)。若过劳肿痛(宜八物汤倍参、芪、归、术),过怒肿痛(宜八物汤加山栀),胃虚作呕(宜六君子汤加干姜、藿香),病不一,治亦不一,其详究焉。若溃腐日久,而至传囊,则惟补其元气而已(宜归脾汤)。然或传囊至一半,必死,虽卢扁无济也。缪仲淳云:男子亦有患乳痈者,乃因房欲过度,肝虚血燥,肾虚精怯,不得上行所致(宜瓜蒌散、十六味流气饮),余证仿佛女人所患,慎勿轻用清热败毒之剂,其言当切记也。乳岩者,乳根成隐核,大如棋子,不痒不痛,肉色不变,其人内热夜热,五心烦热,皆由忧郁闷怒,朝夕累积,肝气横逆,脾气消沮而成,至五六年七八年之久,方成疮陷,以其疮形凹嵌,似岩穴之状,故名。是时虽饮食如常,必洞见五脏而死。盖至此而不可治矣,诚恶证也。须于初起之时,多服疏气行血之剂,以攻散之,方为良法(宜十六味流气饮或加味逍遥散)。或以追风逐湿膏贴而散之,亦称神剂。鹿角胶一味,消岩圣药,隔蒜灸亦妙。总当以初起时选用。而丹溪治乳岩法,用青皮四钱,水盏半,煎一盏,徐徐咽之,日一服,论者谓此方还应加贝母、橘叶、连翘、自然铜等药,良是,但如体弱人,终当酌量施治也。吹乳者,乳房结核,日渐肿大,不早治,便成痈疖,出脓血,皆由肝胃二经郁热滞血所致。或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热,含乳睡卧,热气吹入乳窍,亦成结核。患此者,亦当于初起时忍痛揉稍软,吮令汁透,亦自消散。然吹乳之生于产后者,名外吹乳,亦有生于产前者,名内吹乳,而治法则同(宜芷贝散、橘皮散、立效散、神效瓜蒌散、蒲公英酒)。
〔五发最险〕 《直指》曰:发脑、发鬓、发眉、发颐、发背,是为五发,至险,其证皆令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拘挛。正脑上一处起为脑痈,皮起易得破穴,急破出脓,不害。又脑疽皮厚难得破穴,须急发内毒,使破穴方可。又脑烁,初起如横木,色青黑如靴,为发硬不见脓难愈。此三证,并在大椎骨上,入发际生。左右鬓生痈疽,是为发鬓,亦危笃。左右额角及太阳穴生皆同。左右眉棱生为发眉,亦重。鼻下人中及下颐发为发颐。又曰发鬓,亦害人。背后五脏俞分生痈疽,是为发背,最重。究其病原,有风,有气,有食,有药毒,有房劳。风则多痒,气则多痛,食则发寒热,药毒则坚硬,房劳则瘦弱。风气食三种易疗,药毒、房劳二者难医。五发皆用五香散、五香汤。
〔发背证治〕 薛立斋曰:发背属膀胱督脉经,或阴虚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郁怒房劳,均可致之。脉洪肿痛者为热毒,易治。脉数无力,色黯作渴,为阴虚,难治。脉微细,不痛不肿,为甚虚,尤难治。又曰:肿焮作痛,寒热作渴,饮食如常,此形气病,气俱有余,先用仙方活命饮,次用托里消毒散。若头痛拘急,乃表证,先服人参败毒散,次用金银花散、神效托里散。焮痛肿硬,脉实,用清凉饮、活命饮。肿硬木闷,疼痛发热,烦躁引饮,便秘脉沉者,内疏黄连汤、清凉饮。大便已利,欲作脓者,活命饮、托里散。漫肿微痛,色不赤,不思饮食,此形气病,气俱不足,用托里散调补之。若不作脓,脓成不溃,阳气虚也,托里散加参、芪、肉桂。脓出而反痛,或脓消,气血俱虚也,八珍汤调补。恶寒不敛,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晡热内热,或不收敛,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作呕欲吐,或不收敛,胃气虚也,六君子加炮姜。食少体倦不收敛,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肉赤不敛,血热也,四物加山栀、连翘。肉白不敛,脾虚也,四君子加木香、酒炒白芍。又曰:若初起未发出,而寒热疼痛,作渴饮冷,此邪气蕴也,仙方活命饮。口渴饮热,漫肿微痛,元气虚也,托里消毒散。饮食少思,肢体倦怠,脾胃虚也,六君子汤,不应,加姜、桂。若真气虚,邪气盛,不能发出,亦有死者,在旬日外见之,若已发出,用托里消毒散,不腐溃,用托里散,不应,急补脾胃。若真气虚,不能腐溃,亦有死者,在二旬之外见之,若已腐溃,用托里散以生肌,不应,急温补脾胃。若脾气虚,不能收敛,亦有死者,在月余外见之,大抵初起邪气盛大,用隔蒜灸法,终不痛,但未溃以前,皆可灸,更用箍药围之,更用乌金膏点之,候有疮口,以乌金膏或翠青锭子纴之。又曰:治发背有火照方,名神灯照火方,并敷药二方,俱秘方也,千金不易。《精要》曰:凡痈疽初发,肿硬高起者,毒气却浅,此乃六腑不和,为痈证属阳,势急而易治。若初发如粟粒,如豆许,与肉平等,或作赤色,或觉痒甚,勿抓破,此乃五脏不调,为疽属阴,毒气内蓄,势缓而难瘳。
〔乳痈乳岩证治〕 《千金方》曰:女人患乳痈,四十以下,治之多愈,四十以上,治之多死,不治,则自终其天年。《入门》曰:妇人积伤忧怒,致生乳岩,五七年后,外肿紫黑,内渐溃烂,滴尽气血方死,惟清心静养,始苟延岁月。丹溪曰:一妇年六十,性急多妒,忽左乳结一核,大如棋子,不痛,即以人参汤调青皮、甘草末,入姜汁细细呷,一日夜五六次,至六七日消矣。又一妇性躁,难于后姑,乳生隐核,以单煮青皮汤,间以加减四物汤,加行经络之药,治两月而安。此皆乳岩初起之证,故易治。单煮青皮汤用青皮四钱,水煎,日三服。
【治胸膈脊背乳病方七十】
六味丸 〈补肾〉
熟地(八两) 山萸 山药(各四两)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宽胸饮 〈疏肝〉
柴胡 郁金 川芎 当归 降香 香附 陈皮 砂仁 甘草 延胡索
旋覆汤 〈肝着〉
川芎 细辛 赤苓 前胡 鲜枇杷叶 旋覆花
五苓散 〈水气〉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二陈汤 〈痰气〉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宽中散 〈膈痛〉
木香 丁香 砂仁 厚朴 青皮 陈皮 香附 甘草 白蔻仁
补肝散 〈又〉
五味子 山药 山萸 川芎 当归 黄芪 熟地 白术 木瓜 独活 枣
枇杷叶汤 〈龟胸〉
苏子 贝母 桑叶 花粉 沙参 百合 薄荷 射干 前胡 枇杷叶
十全大补汤 〈虚弱〉
人参 当归 黄芪 白术 白芍 熟地 茯苓 川芎 肉桂 炙草
枳实理中汤 〈胸痞〉
人参 白术 茯苓 炮姜 枳实 炙草
蜜丸,每两作四丸,汤下。
此方如伤寒结胸,心胸痞满,手不可近,气欲绝,陷胸汤丸皆不效者,用此如神。
黄连消痞丸 〈又〉
黄连 黄芩(各六钱) 枳实(五钱) 半夏(四钱) 姜黄 白术 泽泻(各三钱) 人参 陈皮 厚朴(各二钱) 猪苓(钱半) 砂仁 干姜 神曲 甘草(各一钱)
蒸饼丸,汤下百丸。
加味陷胸汤 〈又〉
桔梗 枳壳(各钱半) 瓜蒌仁 黄连 黄芩 半夏 麦冬(各一钱) 姜(五片)
枳实消痞丸 〈又〉
枳实 黄连(各五钱) 厚朴(四钱) 半夏曲 人参 白术(各三钱) 干姜 茯苓 麦芽 甘草(各二钱)
蒸饼丸,一名失笑丸。
柴胡半夏汤 〈又〉
瓜蒌实丸 〈又〉
瓜蒌仁 枳壳 半夏 桔梗(各一两)
姜汁糊丸,姜汤下。瓜蒌润肺降痰,枳实破滞气,半夏燥湿,桔梗开膈,可云善治痞闷之至矣。火动则痰生,本方加黄连尤妙。
平补枳术丸 〈又〉
白术(三两) 白芍(两半) 陈皮 枳实 黄连(各一两) 人参 木香(各五钱)
荷叶浓汤煮糊丸。白术补脾气为君,白芍补脾血为臣,陈皮、枳实消痞,黄连清热为佐,人参补气,木香调气为使,可云平补。
橘皮枳术丸 〈又〉
白术(二两,补脾) 枳实(一两,消痞) 陈皮(一两,和胃)
此方补泻简当。
香砂养胃汤 〈又〉
白术 陈皮 茯苓 半夏(各一钱) 香附 砂仁 木香 枳实 蔻仁 厚朴 藿香(各七分) 甘草(三分) 姜(三) 枣(二)
桔梗枳壳汤 〈又〉
桔梗 枳壳(各二钱) 甘草(一钱) 姜(五)
瓜蒂散 〈又〉
枳实导滞丸 〈又〉
大黄(一两) 枳实 神曲(各五钱) 茯苓 白术 黄连 黄芩(各三钱) 泽泻(二钱)
大陷胸汤 〈结胸〉
大黄(三钱) 芒硝(二钱) 甘遂末(五分)
分二帖,先煎大黄至半,入硝,一二沸,去渣,入甘遂末搅服,如已快利,即止后服。
大陷胸丸 〈又〉
大黄(五钱) 葶苈 杏仁(各三钱) 芒硝(二钱半) 甘遂末(一分)
蜜丸,弹子大,每一丸,水煎服。
小陷胸汤 〈又〉
三物白散 〈又〉
桔梗 贝母(各三钱) 巴豆(去皮、心,炒,研如脂,二钱)
每服五分,白汤下。虚人二分五厘,或吐或利,如不利,进热粥一碗,利不止,进冷粥一碗。
柴陷汤 〈又〉
半夏(三钱) 瓜蒌仁 柴胡(各二钱) 黄连 黄芩(各一钱) 人参(七分)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
此即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也。
赤茯苓汤 〈又〉
赤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人参 川芎 白术(各一钱) 姜(三)
枳术汤 〈又〉
白术(四钱) 枳实(二钱)
海蛤散 〈又〉
海蛤粉 滑石 甘草(各一两) 芒硝(五钱)
每末二钱,鸡子清调下。小肠壅,则膻中血不流,服此则小肠通,而膻中血自散矣。
延胡索散 〈又〉
延胡索 当归 炒蒲黄 赤芍 官桂(各一钱) 姜黄 木香 乳香 没药(各七分) 炙草(五分) 姜(三片)
活龙散 〈又〉
活地龙四条,大者,研烂,入蜜、姜汁、薄荷汁,各一匙,新汲水调,徐徐灌尽。热甚加冰片少许,服后稳睡一觉,即揉心下片时,再令睡,有汗即愈。
破结丹 〈又〉
辰砂 青礞石 葶苈 肉豆蔻 黑丑头末 木香 肉桂 附子巴豆(各五钱) 轻粉(五厘) 麝香(五分) 金箔(五片)
醋半盏,先研辰砂、黑丑、附子熬成膏,次入诸药末和丸,皂夹子大,轻粉为衣,每二丸,蜜汤下。
阴阳毒伏逆,变为结胸,五六日,大便结,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此主之。
柴桔汤 〈又〉
柴胡(二钱) 黄芩 枳壳 半夏 桔梗(各一钱) 人参(七分) 甘草(五分) 姜 枣
柴陈汤 〈又〉
柴胡(二钱) 黄芩 陈皮 半夏 赤苓(各一钱) 人参(七分) 甘草(五分) 姜 枣
桂枝人参汤 〈又〉
桂枝 甘草(各二钱) 人参 白术 干姜(各一钱)
半夏泻心汤 〈又〉
和气饮 〈肾逆〉
干姜(一分) 葛根 升麻(各二钱) 熟大黄 枳壳(各一钱半) 桔梗 苍术(各一钱) 白芍(七分) 甘草(八分) 当归 半夏 白芷 茯苓(各四分) 小茴(五分) 川椒(十五粒)
乌沉汤 〈脊强〉
乌药(一两) 沉香(五钱) 炙草(四钱) 人参(三钱)
每末一钱,姜、盐汤下。
羌活胜湿汤 〈风寒〉
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 川芎 炙草 蔓荆子
导痰汤 〈背寒〉
半夏(二钱) 南星 橘红 枳壳 赤苓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
人参泻肺汤 〈背热〉
黄芩 山栀 薄荷 枳壳 连翘 杏仁 桑皮 桔梗 甘草 酒大黄(各七分)
三合汤 〈背痛〉
麻黄 陈皮 乌药 川芎 僵蚕 白芷 桔梗 枳壳 甘草 干姜 茯苓 半夏 香附 苏叶 苍术
此即乌药顺气散、二陈汤、香苏散三方合而成剂,故名三合。三方之外,须要再加羌活。
苍术复煎汤 〈又〉
苍术四两,水二碗,煎一碗,去渣,入羌活、升麻、泽泻、柴胡、藁本、白术各五分,川柏三分,红花一分,煎至半碗,去渣服。
虎骨酒 〈骨弱〉
虎胫骨一具,炙黄焦,打碎,糯米三升,用曲作酒,封五十日饮之。
附子汤 〈阳虚〉
人参 白术 白芍 茯苓 附子
人参白虎汤 〈实热〉
通气防风汤 〈风热〉
柴胡 升麻 防风 黄芪 羌活 陈皮 人参 甘草 藁本 青皮 蔻仁 黄柏
气虚人切不可服。
煨肾散 〈伛偻〉
甘遂末一钱,入猪腰子内煨食之,令上吐下泻,三服无不愈。
当归拈痛汤 〈湿热〉
羌活 防风 升麻 葛根 茯苓 猪苓 知母 甘草 苦参 泽泻 人参 当归 白术 苍术 茵陈草
温肾散 〈脊痛〉
熟地(钱半) 牛膝 巴戟 肉苁蓉 麦冬 炙甘草 五味子(各八分) 茯神 干姜 杜仲(各五分)
补中益气汤 〈虚弱〉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陈皮 炙草 升麻 柴胡
地龙汤 〈瘀血〉
羌活 独活 肉桂 桃仁 甘草 黄柏 麻黄 苏木 归尾 地龙
乌药顺气散 〈寒聚〉
麻黄 陈皮 乌药 僵蚕 炮姜 川芎 枳壳 桔梗 炙草 羌活 半夏曲 茯苓
清肝解郁汤 〈乳痛〉
当归 白术(各一钱) 贝母 赤苓 白芍 熟地 山栀(各七分) 人参 柴胡 丹皮 陈皮 川芎 甘草(各五分)
此方一切肝胆不和之证皆用之。
十六味流气饮 〈又〉
苏叶(钱半) 人参 黄芪 当归(各一钱) 川芎 肉桂 厚朴 白芷 防风 乌药 槟榔 白芍 枳壳 木香 甘草(各五分) 桔梗(三分)
加青皮一钱。
牛蒡子汤 〈又〉
牛蒡子 山栀 陈皮 甘草 黄芩 连翘 花粉 角刺 柴胡 青皮 瓜蒌仁 忍冬藤
解郁汤 〈肿硬〉
陈皮 远志 生地 香附 白芍 川芎 当归 半夏 青皮 茯神 贝母 苏叶 桔梗 山栀 木通 甘草 姜
八珍汤 〈因虚〉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归脾汤 〈肝脾〉
神效瓜蒌散 〈因虚〉
瓜蒌(一个) 甘草 当归(各五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加味逍遥散 〈肝亏〉
甘草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柴胡(各一钱) 桂皮 山栀(各七分)
连翘汤 〈妒乳〉
大黄(一钱) 连翘 射干 升麻 独活 桑寄生 沉香 木香 藿香 丁香 甘草(各七分) 麝香(三分)
水煎服,以利为度。
橘皮散 〈又〉
去白陈皮(麸炒,为末) 麝香
每末二钱,酒调服,一帖即止。
胜金丹 〈又〉
百齿霜,即木梳上垢,不拘多少,无根水丸,黄丹为衣,每三丸,倒流水下,左乳病左卧,右乳病右卧于温处,令汗出即愈。
通乳汤 〈下乳〉
雄猪蹄(四只) 通草 川芎(各一两) 穿山甲(炒黄,十四片) 甘草(一钱)
水五升,煎半,分三服,先以温葱汤洗乳房。
漏芦散 〈又〉
漏芦(二钱半) 蛇退(一条,烧) 瓜蒌(煅,一个)
每末二钱,酒调下,少顷食热羹汤助之。
涌泉散 〈又〉
瞿麦穗 麦冬 穿山甲炮 龙骨 王不留行(等分)
先吃猪蹄汤,后以温酒下药末一钱,仍用木梳梳左右乳上两三次。
立效散 〈又〉
桔梗(二钱) 瞿麦 柴胡 花粉(各一钱) 通草(七分) 木通 青皮 白芷 赤芍 连翘 甘草(各五分)
水煎,细饮,更摩乳房。又名通草汤。
立效散 〈又〉
莴苣子、糯米各一合细研,水一碗,入甘草末三分,搅匀煎,频频细口服。
五香散 〈又〉
木香 丁香 沉香 乳香 麝香(等分)
每粗末三钱,水煎服。一方无麝香,有藿香。
【治胸膈脊背乳疮疡方四十九】
仙方活命饮 〈井疽〉
穿山甲 白芷 防风 赤芍 皂角刺 甘草 归尾 花粉 贝母(各一钱) 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二味另研,为末,水、酒煎,送下二末。
内疏黄连汤 〈又〉
黄连 白芍 当归 黄芩 槟榔 木香 山栀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钱) 连翘 大黄(各钱半)
姜水煎。此方须量人虚实而用。
胜金丹 〈又〉
制白砒 麝香(各五分) 蟾酥(一钱) 雄黄 辰砂 乳香 没药 血竭(各钱半) 全蝎(炮) 天龙(去头、足,炙) 穿山甲(炙,各三钱) 僵蚕(炒,五钱)
各研末秤准,每服三钱,砂糖调葱头汤送下。
犀角解毒汤 〈又〉
牛蒡子 荆芥 防风 黄芩 犀角 甘草
内托荣卫汤 〈肾俞发〉
黄芩 红花 连翘 苍术 酒归身 柴胡 羌活 防风 茯苓 人参 炙甘草(各一钱) 桂枝(七分)
水酒煎。
此方兼治风湿热郁于手足少阳,致血脉凝逆,元气消弱,面色肿赤微黯,时多忿怒,疮色赤黯,肿硬奋然高起,其脉洪缓而弦,宜发汗以通荣卫,则邪气去矣。
内托复煎散 〈又〉
地骨皮 黄芩 茯苓 白芍 人参 盐黄芪 白术 桂枝 炙草 酒防风 酒当归(各一两)
先以苍术一升,水五升,煎至四升,去苍术,入前药再煎至二升,终日饮之。加防己。
此方治疮疡焮肿在外,脉浮。若邪气胜,必侵于内,用此托之。
加味十全汤 〈又〉
黄芪 地黄 川芎 当归 人参 芍药 茯苓 白术 陈皮(各一两) 甘草 肉桂 五味子(各五钱) 乌药(七钱)
每粗末一两,加姜、枣煎服。
此方治痈疽溃后,补气血,进饮食,为溃疡之要剂。丹溪云:此汤须看年纪老少,资禀壮弱,症候缓急,时令寒热,加减用之。
清热解毒汤 〈土龙疽〉
神效托里散 〈筋疽〉
黄芪 忍冬叶 当归(各五钱) 粉草(二钱)
酒煎服,渣敷患处。
托里散 〈发背〉
人参 黄芪(各二钱) 白术 陈皮 当归 熟地 茯苓 酒白芍(各钱半)
托里消毒散 〈又〉
盐黄芪 人参 酒当归 白芍 川芎 白术 茯苓(各一钱) 金银花 白芷(各七分) 炙草 连翘(各五分)
排脓内补十宣散 〈又〉
酒当归 人参(各八分) 防风 炒桔梗(各一钱) 川芎 肉桂(各三分) 盐黄芪(一钱) 甘草 白芷(各五分) 厚朴(六分)
水煎服。或为末,木香汤或酒下亦可。
神秘陷脉散 〈又〉
黄芪 人参 赤芍 酒当归 川芎 乳香 没药(各五分) 甘草 橘红 地骨皮 五加皮 忍冬叶(各七分)
水、酒煎,调送乳没二味末。
此方治疮疡初起,托里消毒,行气破血,用五七服,甚效。
绿云散 〈又〉
凤尾草叶背有金星者炙干一两,酒一碗,煎五六沸,入冷酒一碗饮,以醉为度。生井中者尤佳。
此方治五发生于背脑,或手足疡,皆由于服金石者,服此大有奇效。
黄连解毒汤 〈又〉
黄连 黄芩 黄柏(炒) 山栀(各钱半)
此方治疮疡焮肿,烦躁饮冷,脉洪数,或发狂言。
寸金丹 〈又〉
粉霜 黄蜡(各三钱) 乳香 乌金石 轻粉 雄黄 狗宝 没药(各一钱) 硼砂(五钱)
水煎干方可用
蟾酥(二钱) 狗胆(一个,干用) 鲤鱼胆(一个,干用) 金头蜈蚣(七条,酥炙,黄色) 头生子乳(一合)
将蜡乳熬膏,和药为丸,大人绿豆大,小儿芥子大,用白丁香七个研烂,新汲水调下一丸,重者三丸,衣覆取汗,勿令透风,虽无头疮肿,三服立效,服后宜用白粥。
此方专治发背痈疽,附骨疼痛,烦渴发热,四肢沉重,身体壮热,虽至临危口禁,药可下咽,即能苏醒,故此方别名又曰返魂丹、百生丸、追命丹、延寿丸、来苏丸、知命丸、得道丸。
东垣黄连消毒散 〈又〉
酒黄连 酒生地 酒归身 羌活 连翘 黄芪(各一钱) 泽泻(七分) 黄芩 酒防己 黄柏 独活 防风 藁本 苏木 陈皮 桔梗(各一钱) 酒知母(四分) 甘草梢 人参(各五分)
水煎,入酒少许服。
此方专治背疽脑疽,肿焮疼痛,或麻木,膏粱之人,允宜用此。
内消散 〈又〉
穿山甲(炒) 羚羊角 乳香 大黄(各一钱,俱为末) 皂角刺(七个) 桃仁(四十九粒) 金银花 花粉 厚朴(各钱半)
水一盅,煎角刺五味至六分,调山甲等四味末。
此方未成脓即消,已成脓从大便出。
五利大黄汤 〈老鼠撺〉
大黄 黄芩 升麻(各钱二分) 山栀 芒硝(各一钱)
稍热服。
此方治疮疽初发,年壮气盛,大小便秘,宜用此方。
紫金丹 〈又〉
一醉膏 〈乳痈〉
甘草(五钱) 没药(二钱半) 瓜蒌(一个,去皮,研烂)
酒三碗,煎碗半,作两次温服。重者再进一服,以瘥为度。或加当归、白芷、乳香尤妙。
此方治痈疽发背乳痈初起,神效。如要宣毒,加角刺一钱。
芷贝散 〈又〉
白芷 贝母(等分)
每末一钱,酒调频服。结核以此为主,加川芎、当归、柴胡、升麻。
此方治一切乳证,频服不致溃脓。若无乳者,加漏芦,酒调服。
四君子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归脾汤 〈又〉
当归 龙眼 枣仁 远志 人参 黄芪 白术 茯神(各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姜 枣
清肝解郁汤 〈又〉
人参 茯苓 贝母 熟地(各一钱) 柴胡 陈皮 川芎 丹皮 白芍(各八分) 白术 山栀 当归(各钱半) 炙草(五分)
此方治肝经血虚风热,或郁火伤血,乳内结核,或为肿溃不愈。
神效瓜蒌散 〈又〉
当归 生草(各五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瓜蒌(一个,子多者良)
水酒煎。一方有穿山甲。一方以此药为末,入瓜蒌内,重纸封,微火煅存性为末,每用末二钱,酒下。
内托升麻汤 〈又〉
升麻 葛根 连翘(各钱半) 黄芪 炙草 当归(各一钱) 牛蒡子(五分) 肉桂心(三分) 黄柏(二分)
此方能治两乳间出黑头疮,疮顶陷下作黑眼子,并乳痈初起。
连翘橘叶汤 〈又〉
川芎 连翘 角刺 金银花 橘叶 青皮 桃仁 甘草节(各一钱)
治吹乳初起。
茯苓开胃散 〈又〉
茯苓(一两) 炙草(五钱) 麸枳壳(三钱)
每末一钱,盐汤下。
此方专治胃气郁滞,饮食不进。
八物汤 〈又〉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延胡索 苦楝子(各一钱) 木香 槟榔(各五分)
六君子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半夏 陈皮
瓜蒌散 〈男乳证〉
瓜蒌仁 青皮(各一钱) 石膏(二钱) 金银花 甘草 没药 归尾 角刺(各五分) 橘叶(打汁,二匙冲)
水、酒煎。
此方治乳痈,未溃者即散,已溃者去石膏、没药、角刺、金银花,将归尾换归身,加人参、黄芪、川芎、白芍。
十六味流气饮 〈又〉
人参 黄芪 当归(各一钱) 川芎 肉桂 厚朴 白芷 甘草 防风 乌药 槟榔 白芍 枳壳 木香(各五分) 桔梗(三分) 紫苏(钱半)
食后服。由忿怒,加青皮一钱。
此方通行十二经,若病在一经者不用。
加味逍遥散 〈又〉
甘草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柴胡(各一钱) 桂皮 山栀(各七分)
此方治肝脾血虚,内热发热,遍身搔痒,寒热,肢体作痛,盗汗怔忡,食少不卧。
橘皮散 〈吹乳〉
去白陈皮(麸炒,为末) 入麝(少许,研)
每二钱末,酒调下,一服即效。
此方专治吹乳、妒乳、乳痈,未结即消,已结即溃,痛者即不痛,神效。
立效神散 〈又〉
生姜(去皮,一两) 大黄 甘草(各五钱) 瓜蒌(一个)
同捣一块,水一碗,煎七分,去渣,入乳香、没药末各一钱,调和作一服。
五香散 〈又〉
木香 沉香 丁香 乳香 麝香(等分)
每粗末三钱,煎服。一方无麝香,有藿香。
此方能治一切阴阳之气,郁结不消,结核肿痛,并痈疽使人发热头疼。
五香汤 〈又〉
木香 沉香 丁香 麝香 乳香 甘草(各五分) 人参 黄芪 犀角屑(各一钱)
此方专治一切因血凝气滞而生痈疽,以气血闻香则行,故宜用此,透达经络。
人参败毒散 〈表证〉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桔梗 茯苓 川芎 甘草(各一钱)
金银花散 〈又〉
金银花 蜜炙黄芪 当归 甘草(各二钱半)
水煎,入酒半杯,食后,温服。
此方治乳脉不行,结成痈肿,疼痛不可忍者。
清凉饮 〈肿硬〉
大黄 赤芍 当归 甘草(各二钱)
此方治疮疡,烦躁饮冷,焮痛,脉实,便秘,尿赤。
八珍汤 〈调补〉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十全大补汤 〈阳虚〉
四物汤 〈阴虚〉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补中益气汤 〈脾虚〉
乌金膏 〈外点〉
背疽照火方
麝香(二分) 雄黄 朱砂 血竭 没药(各一钱)
研细末,棉纸捻长尺许,每用药三分,真麻油润灼,离疮半寸许,自外而内,周围徐徐照之,火头上出,药气熏入,毒疮随气解散,自不内侵脏腑。初用三条,渐加至五六七条,疮势渐消,又渐减之,熏罢,随用敷药。治阴证为宜。
敷药方
连根车前草 五爪龙 豨莶草 金银花(等分)
打烂,加陈米粉调如浆,加飞盐少许,调敷疮上,留一孔拔脓出。若冬月用根。若蓄下干叶,醋调敷,其蓄草阴干者佳。五爪龙如一时无有,疮势又急,只用四味,亦能奏功。如初起,取草汁半盏,黄酒和饮,肿内消,毒自散。
又方
将雄黄狗下颔连皮毛肉瓦上烧存性,骨另烧存性,蚕豆、白蔹各二两,各煅过,与狗骨肉灰等分研末,醋调,鹅翎敷上,不必留孔,片时即痒,未脓立消,已脓即出而愈。已脓甚者,并醋调服,百治百效,经验独奇。
前照火方,每日照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