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病源流
3个月前 作者: 沈金鳌
人身之有面,犹室之有大门,人未入室,先见大门,人相对,先见其面。惟先见大门,故即其门之景象,可以知其家之贵贱贫富。惟先见面,故即其面之形色,可以知其病之虚实浅深。其理一也。何言之?面部地分,分隶五脏。额为天庭,属心。颏为地阁,属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居面中,属脾。故察其色,可以辨其病之所在,此分隶而不可易者也。然而五色又可独决于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之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又两目内眦,又精明穴,就其穴而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参互决死生之变。又天中、天庭、司空、印堂、额角、方广,皆命门部位,可以占病之吉凶,此于分隶不易之外,又可相参而得者也。总之,面为诸阳之会,非他处可比。《灵枢》曰: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至足,窃考铜人图:手太阳之脉,从缺盆贯颈上颊至目锐眦;手少阳之脉,从缺盆上耳上角以屈下颊至?;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交人中,上挟鼻孔。皆从下而上走于面。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抵头角;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入齿,挟口环唇,倚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皆从面而下走至足。此手足六阳之俱会于面也。若诸阴脉,则皆至颈项,无一上于面者,故人面独耐寒热。《素问》曰:人之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口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大热大寒,不能胜之。此面所以为诸阳之会,而非他部之可比也。然六阳之经,虽皆至面,而手三阳则皆自下而上,面止为其经历之处。即足太阳少阳,亦皆起于目眦,而非居中以为主。独足阳明胃起于鼻,则既有居中驭外之势,而頞、而齿、而口、而唇、而颊、而耳,凡面部所有之处,其脉俱有以维络之,故面病专属于胃。如或风热乘之,则令人面肿,或面鼻色紫,或风刺瘾疹,或面热,或面寒,一皆胃之为病也。盖面热因于胃家郁热,或饮食不节以致胃病,渐至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湿火上行,独燎其面(宜升麻黄连汤)。面寒因胃中有寒湿,或胃气虚,故皆不能耐寒(宜升麻附子汤)。面肿为胃风证,必饮食不下,形瘦腹大,恶风头冷汗,或麻木,牙关紧急,口不得开,目内蠕动,頞与颊车常如糊弸牢,触则痛,脉右关弦而缓,带浮(宜升麻胃风汤、犀角升麻汤),皆由阳明经络,受风热毒气,故若此也。而亦有肾风证者,面庞浮肿疼痛,其色炲黑,多汗恶风,或兼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如卧蚕,腹中鸣,身重难行,少气时热,热时从胸背上至头,此病虽由于肾虚,然亦肿于面,与胃风证同治(宜升麻胃风汤加肾家引经药)。又有面戴阳证,一因浮火所冲,一因阳气怫郁于表,一因下虚。其因下虚者,面虽赤而不红活,忌用凉药,恐气消而成大病。其因阳气怫郁者,当发表,不可攻里,火郁则发之是也,疮疡亦然。仲景言伤寒少阴证,面戴阳,由下虚之故,宜通脉四逆汤加葱白九茎。用葱白者,通阳气也。腮肿亦名痄腮,因风热乘胃,或膏粱久积而作,甚有出脓血者(宜外用醋调石灰敷之,内服加味消毒饮)。小儿胎毒攻腮发肿,尤可畏(宜大连翘饮)。面上紫块如钱大,或满面俱有,乃火热所滞也(宜擦面神丹)。妇人颊疮,甚或每年频发,亦属恶证(宜甘家秘方),至于风刺、粉刺、?[黑曾]、痤痱、酒皶、肺风疮、热毒疮疖、鼻脸赤紫黑黡斑子、皮肤瘙痒等证,或由风客皮毛,或由痰渍脏腑,或由上焦火毒,或由脾肺风湿搏热,皆面上杂病也,治之俱当以阳明为主(俱宜柏连散、清上防风汤、玉容散、连翘散、红玉散)。然则面之为部,虽不盈尺,而所生病,不且烦多也哉!
〔面见五色〕 《灵枢》曰:足厥阴之脉病,面尘脱色。足少阳之脉病,面微尘。手厥阴之脉病,面赤。足少阴之脉病,面黑如炭色。足阳明之脉病,面黑。又曰:太阳病终者,面色白,绝汗出。少阴病终者,面黑,齿长而垢。太阴病终者,面黑,皮毛焦。《难经》曰:肝外证,面青善怒。心外证,面赤善笑。脾外证,面黄善噫。肺外证,面白善嚏。肾外证,面黑善恐善唾。仲景曰: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血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血不足,则面色青。又曰: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
〔面部凶证〕 扁鹊曰:病人面无光,齿龈黑者死。面肿色苍黑者死。病人荣卫竭绝,面浮肿者死。华佗曰:面黑唇青者死。面青唇黑者亦死。又曰:病人黑色,出于天中、天庭者死。丹溪曰:人有病,面上忽见红点者死。
〔导引法〕 《养性书》曰:热摩手心,频拭额上,谓之修天庭,连发际,二三七遍,面上自然光泽,所谓手宜在面是也。
【治面部病方十三】
升麻黄连汤 〈面热〉
升麻 葛根(各一钱) 白芷(七分) 白芍 甘草(各五分) 酒黄连(四分) 犀角 川芎 荆芥 薄荷(各三分)
食后,温服。忌酒面五辛。
升麻附子汤 〈面寒〉
升麻 附子 葛根 白芷 蜜黄芪(各七分) 人参 草蔻仁 炙甘草(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加葱白。
升麻葛根汤,乃阳明经主药也,加黄连、犀角、白芷、川芎、荆芥、薄荷以治面热,加附子、白芷、黄芪、人参、草蔻、益智以治面寒,良。以面热为胃热上熏,面寒为胃虚故也。
升麻胃风汤 〈胃风〉
升麻(二钱) 甘草(钱半) 白芷(钱二分) 当归 葛根 苍术(各一钱) 麻黄(五分) 柴胡 藁本 羌活 草豆蔻 黄柏(各三分) 蔓荆子(二分) 姜 枣
犀角升麻汤 〈又〉
犀角(钱半) 升麻 羌活 防风(各一钱) 白附子 白芷 川芎 黄芩 甘草(各五分)
加味消毒饮 〈腮肿〉
防风 荆芥 枳实 甘草 连翘 羌活(各一钱)
擦面神丹 〈紫块〉
野大黄(四两,取汁) 穿山甲(十片,烧存性) 川椒末(五钱)
生姜三两,取汁和研,生绢包擦。如干入醋润湿,数次如初。此方屡效。
甘家秘方 〈颊疮〉
水银两半,猪脂揉擦令消尽,入黄矾石末二两,胡粉一两,再加猪脂,令和如泥,洗疮净涂之,别以胡粉涂膏上。
通脉四逆汤 〈少阴〉
柏连散 〈总治〉
炙黄柏 黄连 炒胡粉(等分)
为末,猪脂调涂。此治面上热毒恶疮。
清上防风汤 〈又〉
防风(一钱) 连翘 白芷 桔梗(各八分) 酒黄芩 川芎(各七分) 酒黄连 荆芥 山栀 枳壳 薄荷(各五分) 甘草(三分)
竹沥五匙,冲服。
此方专清上焦火,治头面生疮,疖风热毒。
玉容散 〈又〉
皂角(一斤) 升麻(二两六钱半) 楮实(二两六钱半) 白芷 白及 天花粉 绿豆粉(各三钱三分半) 甘松 砂仁 白丁香(各一钱六分半) 糯米(三合半)
共为细末,令匀,常用洗面。一方加樟脑二钱。
此方专治面上?[黑曾],或生小疮,或生痤痱、粉刺之类,日日洗之,自然光泽。
连翘散 〈又〉
连翘 川芎 白芷 片芩 桑白皮 黄连 沙参 荆芥 山栀 贝母 甘草(各七分)
水煎,食后服。一名清肺散。
此方专治面生谷嘴疮,俗名粉刺,及面上肺火肺风疮。
红玉散 〈又〉
白芷 藿香叶 牙皂(各二钱) 甘松 三柰子 木泽 白丁香 细辛 密陀僧 杏仁(各一钱) 天花粉 白茯苓(各一钱半) 樟脑(五分) 白及(三分)
上共为细末,临卧时,用津唾调,或乳汁调敷面上,明早用温水洗去,其面如玉。木泽未详。
此方专治一切酒刺、风刺、黑黡斑子。
面部诸疡,俱热毒病也。虽各由于经络,大约阳明之证居多。如发眉生左右眉棱,或头或尾生疡,在眉头则易攻入眼目,在眉后则易攻入太阳,最宜谨慎。或眉心生疽,名面风毒,由膀胱风热壅结,阴阳相滞所致(宜消毒散,或蟾酥丸汗之)。而眉疔,又名发眉毒,寒热先作,或痒或麻木,然后色黑痛甚(宜追疔夺命汤、二活散)。然凡疔之发皆如此,不独在眉也,宜知之。又如左右额赤疽,夫额与太阳相近,皆属要害处,若额疽肿满,太阳即成虚损,故始发时,不拘大小,急宜以药贴破,见脓即无害,破后尤宜速敛(初起宜黄连消毒散、仙方活命饮,敛口宜外贴长肌膏)。倘外伤风水,即能杀人,若七日刺不得脓,十日不穴者死。又如左右太阳穴痈疽,亦宜于五七日内破之(宜追毒万应针头丸),否则毒气攻眼,眼合不开,破更伤风水,必伤目。又如鼻柱上生疽,乃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成也(宜漏芦汤、仙方活命饮加山栀、木通、薄荷)。又如鼻下人中两旁及承浆生疽,名发髭,此由摘髭,风入孔窍而成也(宜仙方活命饮)。又如地角上生疽,名髭毒,由阳明风热也(宜仙方活命饮加芩、连、元参、山栀、桔梗)。又如颧骨疽,亦名面风毒,多由上焦阳明郁火所致(宜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桔梗、葛根,酒煎,仍服夺命丹汗之)。而亦有由于心病者,《灵枢》曰:心病者颧赤,察其色赤,且诊其脉,病果属心,则急降心火(宜黄连安神丸清之)。有由于肾者,《灵枢》曰:肾病颧骨而黑,察其色黑,且诊其脉,病果属肾,则急滋肾水(宜六味地黄丸)。固不得概泥为阳明郁火也。又如腮脸生毒,发于肌肉,浮而不着骨,此名痄腮,乃阳明风热相乘,或因积热所致也(宜白芷胃风汤、犀角升麻汤)。其间更自有辨:近于下为发颐,由阳明蓄热。近于耳后,又属少阳热毒上攻(宜急用仙方活命饮加元参、芩、莲)。若老弱人,不可全用攻泻(宜黄芪内托散)。至于腮颊上生疮,亦属阳明热证(宜仙方活命饮加桔梗、升麻,或犀角升麻汤)。又如游风毒,生于面上,亦阳明胃病,由平日多食辛辣厚味金石药也(宜黄连清毒饮去人参,加山栀、薄荷叶)。又如面上风癣(宜祛风白芷散)。及耳鼻面上,与下部诸窍生疮随月盛衰,名月蚀疮(宜月蚀疮散)。眼胞上生疮癗,名偷针眼(宜偷针眼方)。并小儿环口生疮,名羊须疮(宜羊须散)。小儿面上耳后生疮,多出水,名黄水疮(宜药油、玉红膏)。以上皆面疡之属也。虽然面生疮疽,其斑痕一时不易即退,宜用鲜橄榄切断,蘸麝香少许擦之,一二日即可无痕,此良法也,不然,面留疮疤,其何以使人见之哉?
〔面疡证治〕 薛立斋曰:痄腮属足阳明胃经,内热肿痛,宜升麻黄连汤、白芷胃风汤。外肿作痛,内热口干,犀角升麻汤。内伤寒凉,不能消溃者,补中益气汤。发热作渴,大便秘者,加味清凉饮。表里俱解而作肿痛者,欲成脓也,托里消毒散。脓成,托里散。其气虚血虚,倦怠恶食等证,照常用补中汤、六君子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选用,不可泥于风热,用克伐之剂。又曰:连耳上太阳部分,属风热,加羌活、防风。连耳下少阳部分,属怒火,加柴胡、山栀、丹皮。连耳后少阴部分,属相火,加知母、黄柏。齿牙俱肿,出血者,清胃散加石膏。陈文治曰:凡肿初起,宜黄连消毒散。若肿硬作痛,继以仙方活命饮一二剂。脉数而濡乃湿热壅盛,故用黄连消毒散。肿硬作痛,故用仙方活命饮,并以甘温补益阳气,托里而溃腐之,不宜纯用苦寒伤胃气,反致不得腐化。凡疮易消散,易腐溃,易收敛,皆气血壮盛故也,可以类推。
自鼻直上发际曰天中。天中之下曰天庭,即额也。天庭之下曰司空。司空之下曰印堂。在两眉间,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山根之下曰鼻准,即明堂也。鼻准之下曰人中。人中之下曰承浆(承浆穴名)。承浆之下曰地阁,即颏也。两额角曰方广,亦曰太阳穴。《灵枢》曰:五色独决于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之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又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即额)。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百岁。
明堂部位
额为天庭属心,颏为地阁属肾,鼻居面中属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此五脏部位也。察其色,自可以辨其病
又曰:庭者,额中也。阙中者,两眉之间也。下极者,两目之间也。直下者,两鼻而下也。方者,鼻隧也。面王者,鼻柱之端也。又曰:明堂之色,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又曰: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又曰: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内经》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又曰: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注曰:夭谓死生异常之候也,色者神之旗,脏者神之舍,故神去则脏败,脏败则色见异常之候也。又曰: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互决死生之分。注云:精明,穴名,在明堂左右,两目内眦也。《纲目》曰:自额而下阙上,属首,咽喉之部分也。自阙中循鼻而下鼻端,属肺心肝脾肾,五脏之部分也。自目内眦挟鼻而下至承浆,属胆胃大小肠膀胱,六腑之部分也。自颧而下颊,则属肩臂手之部分也。自牙车而斜下颐,属股膝胫足之部分也。《内经》曰: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翎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注云:精明,穴名,五气之精华者,上见为五色,变化于精明之间也。又曰:五脏之气,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又曰: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瓜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又曰: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又曰: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华佗曰:病人面青目白者死,面青目黄者五日死,面赤目白者十日死,面赤目青者六日死,面黑目白者八日死,面白目黑者死,面黑目直视恶风者死,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少愈,必卒死。又曰:病人耳目及颊颧赤者死,黑色出于天庭、天中者死,耳目鼻黑色起入口者死,面黑唇青者、面青唇黑者,亦死。扁鹊曰:病人面?白,直视肩息者,一日死。仲景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舌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也。色鲜明者,有留饮也。丹溪曰:人有病,面上忽见红点者,多死。脐下忽大痛,人中如墨色者,多死。
【治面部诸疡方】
消毒散 〈眉疽〉
绿豆 五倍子
研末,醋调搽。
蟾酥丸 〈又〉
乳香 没药(各二钱) 轻粉 蟾酥(各一钱) 麝香(五分) 川乌 莲须 朱砂(各钱半)
追疔夺命汤 〈眉疔〉
蝉退(四分) 泽兰(五分) 青皮 金线重楼(各七分) 防风 细辛(各八分) 黄连 首乌 羌活 僵蚕 藕节(各一钱)
加葱、姜,水煎。临卧,入酒一杯服,衣覆取汗。如大便秘,加大黄一钱。
此方能治一切疔疮。
二活散 〈又〉
羌活 独活 当归 乌药 赤芍 连翘 酒洗金银花 花粉 白芷 甘草节(各五钱) 红花 苏木 荆芥 蝉退 葛根(各三钱) 檀香(二钱)
共为末,每三钱,用苍耳子煎汤调下。
黄连消毒散 〈额疽〉
黄连 羌活 黄芩 黄柏 生地 知母 独活 防风 连翘 藁本 防己 归尾 桔梗(各五分) 黄芪 苏木 陈皮 泽泻 人参 甘草(各三分)
水煎。
此方专治一切痈疽,焮肿发痛,或麻木,诚疮家初起通用之良方。
仙方活命饮 〈又〉
炒黄穿山甲 白芷 防风 赤芍 甘草 归尾 花粉 贝母 皂角刺 乳香 没药(各一钱) 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
另将乳香、没药二味为末,将水酒各半煎药送下。不饮酒,水煎亦可。
此方专治一切疮疡,未成脓者自消,已成脓者即溃,止痛消毒,诚疮家初起通用之神方,故以仙方活命呼之。
长肌膏 〈敛口〉
白烛油(四钱) 黄蜡 香油(各八钱) 大枫子(去壳,研,五钱) 番木鳖(二钱) 黄连 黄柏 枯矾 轻粉(各三钱) 密陀僧(另研,五分)
将前七味先煎,去渣,入矾粉僧三味拌匀,候凝,看疮口大小做薄饼,簪穿小孔十数贴疮,日易之,盐、茶汤洗净再贴。
此方兼治年久诸般烂疮。
追毒万应针头丸 〈太阳〉
麝香(二钱) 血竭 蟾酥 轻粉 硇砂(各三钱) 全蝎 蜈蚣(各一对,全用) 片脑(一钱)
炼蜜丸,黍米大。疮头用针挑破,微有血出,以药一粒放进眼上,用绵纸盖之,周围以津唾粘定,不一日愈。
此方兼治一切脑背恶疮欲死,一粒可愈。
漏芦汤 〈鼻疽〉
朴硝 大黄(各一钱) 黄芩 漏芦 炙草 麻黄(去节) 枳实(麸炒) 白芍药 白蔹 升麻(各五分)
水煎。
此方专治一切疔肿疮毒,初觉一二日,如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壮热,肢体疼痛,恍惚闷乱,坐卧不宁,大便秘涩,小便黄赤者,宜服此。
夺命丹 〈又〉
蟾酥 轻粉(各五分) 朱砂(三钱) 寒水石 枯矾 铜绿 乳香 没药 麝香(各一钱) 蜗牛(三十一个)
另研,和药末为丸,绿豆大,如干,加好酒,每一丸,用生葱白三四根嚼烂,吐手心包药,热酒连葱送下,约行六七里,汗出为效,重者再服一二丸。
此方专主诸般大肿毒。此与前蟾酥丸,皆少阴经药,皆为劫剂,用者当审阴阳轻重之分而择取之。若些小症候,勿用也。
黄连安神丸 〈清心〉
六味地黄丸 〈滋肾〉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白芷胃风汤 〈痄腮〉
白芷 升麻(各二钱半) 葛根(七分) 苍术(八分) 当归(钱半) 炙草(一钱) 柴胡 草豆蔻 黄柏 藁本 羌活(各四分) 蔓荆子 僵蚕(炒去丝,各三分) 麻黄(去节,六分)
此方专治气虚风热,面目麻木,或牙关紧急,眼目瞤动。
犀角升麻汤 〈又〉
犀角(钱半) 升麻 防风 羌活 白附子 川芎 白芷 黄芩(各五分) 甘草(二分)
水煎,漱服。
此方专治胃经风毒,血气凝滞,内热口干,鼻额口唇颊车发际连牙肿痛。
黄芪内托散 〈老弱〉
黄芪 当归 川芎 厚朴 桔梗 防风 甘草 人参 白芍(各五分) 肉桂(三分)
为末,温酒服。
祛风白芷散 〈风癣〉
白芷(三钱) 黄连 黄柏 黄丹(各二钱) 茯苓(钱半) 轻粉(一钱)
为末,香油调搽。一方加儿茶二钱,麝香二分。
月蚀疮散 〈月蚀疮〉
炒胡粉 枯矾 黄连 黄丹 轻粉(各二钱) 胭脂(烧存性,一钱) 麝香(一字)
共为末,以盐汤洗净干掺,或油调敷。
偷针眼方 〈针眼〉
南星、地黄各三钱,研成膏,贴太阳两旁,其肿自消。
羊须散 〈羊须疮〉
羖羊须 荆芥 干枣(去核,各二钱)
上烧炒存性,入腻粉五分,同研,先洗净,香油调涂。
药油 〈黄水疮〉
松香 枯矾 槐树皮
共为末,纸卷为筒,藏药在内,蘸油燃火,有油滴下,收之,人轻粉少许搽。
玉红膏 〈又〉
香椒(即川椒,一两,另研末,筛细) 松香(八两,用好醋加葱头打碎,或取汁同煮) 黄丹(三两) 枯矾(二两半) 轻粉(七钱五分)
共为末,先以猪肉汤洗净,菜油调涂。
升麻黄连汤 〈痄腮〉
升麻 黄连 白芷 连翘 牛蒡子(各一钱) 川芎 当归(各钱半)
水煎服。如痛连太阳加羌活。痛连耳后加山栀、柴胡。
此方专治胃经热毒,腮肿作痛。
补中益气汤 〈又〉
黄芪 升麻 柴胡 陈皮 甘草 人参 当归 白术
加味清凉饮 〈又〉
炒大黄 赤芍 当归 甘草 黄芩 山栀
托里消毒散 〈又〉
人参 黄芪(盐水炒) 酒当归 川芎 炒白芍 炒白术 茯苓(各一钱) 金银花 白芷(各七分) 炙草 连翘(各五分)
薛立斋本方加减法,开列于后:
高肿焮痛,热毒也,加黄连。
漫肿微痛,气虚也,去银花、连翘,加参、术。
头痛发热,邪在表也,加川芎、羌活,或去参、芪、芍、术。
外邪在表,而元气实者,暂用人参败毒散,即服本方。
头痛恶寒,表虚也,去银花、连翘,加参、芪。
发热饮冷便秘,内热也,去参、芪、归、术,加大黄。
发热饮热便秘,内虚也,去银花、连翘,加参、芪、归、术。
发热饮冷,小便涩滞,汗热也,去参、芪,加柴胡、山栀。
不作脓,脓不溃,气虚也,去银花、连翘、白芷,加参、术、肉桂。如不应暂用十全大补汤,再服此。
肿赤作痛,血凝滞也,加乳香、没药。如不应,暂用仙方活命饮,再服本方。
脓出反痛,气血虚也,去银花、连翘、白芷,加参、芪、归、地。
肉赤而不敛,血虚有热也,去银、连、芷,加熟地、丹皮、参、芪。
肉黯而不敛,阳气虚寒也,去参、芪,加白蔹、官桂或肉桂。
漫肿不痛,或肉死不溃,脾气虚也,去银花、连翘,加人参、白术。如不应加姜、桂。更不应宜急加附子。
肉白而不敛,阳气虚也,去银花、连翘、白芷,加参、芪、归、术。
脓多而不敛,气血虚也,去银花、连翘、白芷,加参、芪、归、术、熟地。如不应,暂用十全大补汤,再服本方自效。
饮食少思而不敛,胃气虚也,去银、连、芷,加参、芪。如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
饮食难化而不敛,脾气虚也,去银、连、芷,加参、术。如不应,暂用六君子汤。又不应,佐以八味丸,仍兼服本方。
脓少而带赤,血虚也,去银、连、芷,加参、归、术。如不应,暂用八珍汤加丹皮。
忿怒晡热而出血,肝火血虚也,去银、连、芷,加丹皮、熟地、黑山栀。如不应,暂用八珍汤送六味地黄丸。
面青血胀而出血,肝气虚,不能藏血也,去银、连、芷,加山萸、五味子。如不应,兼用六味丸。
食少体倦而出血,脾气虚而不能摄血也,去银、连、芷,加参、芪、归、地。兼郁,少寐,加茯神、枣仁、远志、龙眼肉。如不应,暂用归脾汤,仍服此。
欲吐作呕,或外搽内服寒凉,或痛甚,或感寒邪秽气而呕,胃气虚也,去银、连、芷,加人参、白术、藿香。
饮食少思,肠鸣腹痛,腹冷泄泻,脾气虚寒也,去银、连、芷,加炮姜、木香。
手足逆冷,脾血虚寒也,去银、连、芷,加炮姜、木香、附子,煎送四神丸。
作渴饮冷,热毒也,加赤小豆、知母。如不应,暂用竹叶黄芪汤。
善食作渴,胃火也,加山栀、石膏。如不应,暂用竹叶石膏汤。
脓多作渴,气血虚也,去银、连、芷,加熟地、五味子。如不应,暂用十全大补汤加麦冬、五味。
口干舌燥,肾气虚也,去银、连、芷,加熟地、山药、山萸。如不应,兼用六味丸。又不应,佐以补中益气汤。
自汗内热口干,胃气虚也,去银、连、芷,加参、芪、归、术。如不应,暂用六君子汤。
盗汗内热口干,阴血虚也,去银、连、芷,加熟地、麦冬、五味。如不应,暂用当归六黄汤。
茎中痛而小便不利,精内败也,去银、连、芷,加山萸、山药、泽泻。如不应,佐以六味丸。
愈便则愈痛,愈痛则愈便,精复竭也,去银、连、芷,煎送六味丸。
食少体倦,口干饮热,小便黄短,脾肺虚热也,去银、连、芷,加五味、山萸。如不应,暂用六味丸。
劳役而小便黄,元气下陷也,去银、连、芷,加升麻、柴胡。
午后小便黄短,肾虚热也,去银、连、芷,加升麻、柴胡。不应,煎送六味丸。
口燥作渴,小便频数,肾水亏也,去银、连、芷,加熟地、山萸、山药、五味。不应,兼用六味丸
四肢逆冷,肾气虚寒也,去银、连、芷,加附、桂。不应,佐以八味丸。
食少体倦作渴,胃气虚也,去银、连、芷,加参、芪、白术。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
体倦头痛,或眩晕,中气虚也,去银、连、芷,加升麻、柴胡。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
日晡头或眩晕,阴血虚也,去银、连、芷,加熟地。不应,佐以六味丸。
梦泄遗精,头眩头痛,或痰喘气促,肾虚不能纳气也,去银、连、芎、芷,佐以六味丸。如不应,是虚寒也,用八味丸。面目赤色,烦热作渴,脉大而虚,血脱烦躁也,去银、连、芷,加黄芪、当归。不应,暂用当归补血汤。
身热恶寒,欲投于水,脉沉微细,气脱发躁也,去银、连、芷,加附、桂。不应,暂用附子理中汤。
多思不寐,体痛盗汗,脾血虚也,去银、连、芷、加茯神、远志、枣仁、圆眼。不应,暂用归脾汤。
寝汗出,肾气虚也,去银、连、芷,加五味子,煎送六味丸。
饮食时出汗,胃气虚也,去三味加参、芪、归、术、五味子。不应,暂用六君子汤。
睡后觉饱,出盗汗,宿食也,去三味,加参、术、半夏。不应,暂用六君子汤。
胸满多痰,脾气虚也,去三味,加桔梗、半夏。不应,暂用六君子汤加桔梗、枳壳。
晡热多痰,脾血虚也,去三味,加归、地、参、术。不应,暂用六君子汤加芎、归、熟地。
咳嗽唾痰,肾亏津液泛上也,去三味,加熟地、山药、山萸。不应,佐以六味丸。
忿怒胸痞,肝气滞也,加桔梗、山栀。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加桔梗、枳壳。
倦怠胸痞,中气虚也,去三味,加参、术、茯苓。不应,暂用八珍汤加柴胡。
口苦,寒热往来,肝火血虚也,去三味,加柴胡、熟地。
因怒寒热往来,肝火血虚也,加柴、芩。不应,暂用八珍汤加山栀、炒枣仁、酒龙胆草。
体倦寒热往来,肝脾气滞也,去三味,加参、芪、归、术。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
内热晡热,或寒热往来,阴血虚也,去三味,加芎、归、柴胡、丹皮。不应,暂用八珍汤加丹皮。
畏寒或寒热往来,胃气虚也,去三味,加参、芪、白术、升麻。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
胁痛痞满,或寒热往来,肝气滞也,去三味,加青皮、木香。不应,气血虚也,更加芎、归、参、术。
妇人劳役恚怒,或适经行,发热谵语,或夜热甚,此邪在血分也,去三味,加生地、柴胡、丹皮。不应,暂用加味四物汤。
误服克伐药,或脓血太泄,或因吐泻,或误入房,或劳损元气,或梦泄遗精,或外邪感触,以致发热头痛,小便淋涩或滑数,便血,目赤,烦喘气短,头晕体倦,热渴,意欲投水,身热恶衣,扬手掷足,腰背反张,郑声自汗,此阳气脱陷之假热证也。
畏寒头痛,咳逆呕吐,耳聩目蒙,小便自遗,泻利肠鸣,里急腹痛,玉jing短缩,牙齿浮痛,肢体麻痹,或厥冷身痛,或咬牙啮唇,此阳气脱陷之真寒证也。以上假热真寒,勿论其脉,勿论其证,但有一二,急去三味,加桂、附补之,应有复生之理。又按加减六十二法,皆托里消毒之发挥也,即此意而消息,则得疡家之要矣。他如护心散十方,皆有益无损之药,故能托里消毒,故附录于后,在随宜取舍而已。
护心散
绿豆末(一两) 乳香(五钱)
每末一钱,食后,用生甘草汤调,细呷下,使常在膈间为妙。李氏云:凡患痈疽,蚤进护心散数服,使毒气外出,而无呕吐之患,否则咽喉口舌生疮,或黑烂如菌。若疮发四五日后,宜间别药而服,但此方专解金石发疽之品。若发热焮肿,饮冷而渴,必宜用也。若不喜饮冷,而喜热汤,及非因丹毒而发证者,则又不宜用。
阿胶饮子
橘红(五钱) 阿胶(蛤粉炒) 粉草(各一两)
分三剂,水煎服。此方专治一切痈疽疖毒。
国老膏
粉草不拘多少,河水浸二日,揉汁,砂器内煎膏,每一二匙,酒或白汤下。此方专治一切痈疽,消肿逐毒,更解丹毒,功难尽述,但元气虚弱者忌。
万金散
瓜蒌(一个,研细) 没药(一钱,研末) 甘草节(二钱)
先将二味酒煎,入没药末调服。此方专治痈疽已溃未溃,有消毒破血之功。
忍冬酒
忍冬藤(生取,五两) 甘草(一两)
水煎至半,入好酒一碗,再煎数沸,去渣,分三服,一日夜服完。重者连服二剂,至大小便通利为度。此方治一切痈疽初起甚效。
保安汤
瓜蒌(新者一个,去皮,焙) 没药(二钱,研末) 金银花 生姜(各五钱)
好酒五大碗,砂器内煎三茶杯,分三次服,毒微者一服即效。此方治疮疽托里,已成者速溃。
紫金锭
五倍子(三两,打碎,洗净,焙干) 山慈菇(二两,去皮,研末) 鹿香(三钱,另研) 千金子(净霜) 大戟(去芦,焙,为末,各一两)
糯米浓饮丸为四十锭,此药能应诸病,各有神效。若疮疽,用东流水磨涂并服,须端午日合。一方有全蝎、朱砂、雄黄各一两,名神仙追毒丸。凡一切痈疽恶疮,汤火虫蛇犬兽伤,俱宜服此。
单煮大黄汤
大黄酒浸去皮,水煎服。此孙真人传。凡痈疽热毒,大便秘结者,服此能宣热拔毒。但元气虚者,切不可用,须慎之。
楝子灰
川楝子七枚烧灰存性,酒服,次用十四枚,次用二十一枚,如此三服,虽成亦小。此方专治诸毒初起。
拔毒仙丹
冬瓜一个切去一头,合疮上,瓜烂切去,仍合之,瓜未完而疮愈。此方能治背发欲死。
(鳌按:托里消毒散及护心散以下十方,俱治一切痈疽疮疡恶证,不独面部痄腮用之也。特首见于此,故详录之,凡临一切证者,酌取可也。)
托里散 〈又〉
大黄 牡蛎 瓜蒌根 朴硝 连翘 皂角刺(各三钱) 赤芍 黄芩(各二钱) 金银花 当归(各钱半)
每末五钱,水酒煎服。
此方兼治一切恶疮痈肿便毒,始发脉洪弦实而数,肿甚者,三服见效。
补中汤 〈又〉
六君子汤 〈又〉
十全大补汤 〈又〉
八珍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地黄 川芎 归身 白芍
清胃散 〈又〉
归身 生地 黄连 丹皮(各钱半) 升麻(三钱) 石膏(二钱) 细辛(三分) 黄芩(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