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难字音义

3个月前 作者: 陆懋修
    弁言


    陸丈九芝,窺鑽醫學,愍俗醫不明古訓詰屈難讀,束閣不觀,甚者又竄易篇弟,損改舊文,使軒岐古書瘢纇遍體,二千年來,幾至墜??。因鑽成《內經難字音義》一卷,爬梳理董於形聲通假之故,塙有會心。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腎氣獨沈。據《周禮》壺涿氏先鄭注,謂「獨」、「濁」古通。「平人氣象論」:前曲後居。據《漢書·郅都傳》注,謂「居」與「倨」同。「刺腰痛論」:至頭????然。據《說文》,言??讀若殊。「痿論」:主閏宗筋。據徐楚金《系傳》:閏之言撋,謂閏當作煩撋解。凡此諸條皆極審諦,非王冰舊釋所能及。然則先生殆醫經之陸元郎乎。


    光緒十年倉龍甲申相月,世愚侄長洲王頌蔚


    《靈樞》


    九針十二原第一


    針:職深切。本作「針」,亦作「箴」。《史記·扁鵲傳》:厲針砥石。《索隱》:針音針。《一切經音義》引《聲類》:針今作「針」。《山海經·東山經》: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注:可以為砥針,治癰腫者。


    其空:空,苦動切。與「孔」通。《史記·五帝紀》:舜穿井為匿空旁出。《索隱》:音孔。《正義》:言舜潛匿穿孔,旁從他井而出也。《後漢書·章帝紀》:方空谷。注:空,孔也。《內經》空字多有作孔字解者,舉此例之。


    宛陳:宛,紆勿切。與「菀」、「苑」、「郁」通。《甲乙經》作「苑」。《素問·針解論》亦作「苑」。《禮·內則》:兔為宛脾。注:宛,或作郁。《史記·倉公傳》:寒濕氣宛。《集解》:音郁。陳,《漢書·食貨志》陳陳相因。注:陳謂久舊也。《素問·奇病論》:治之以蘭,治陳氣也。注:陳謂久也。


    補寫:寫,悉姐切。與「瀉」通。《周禮》:稻人以澮寫水。


    內之:內,奴對切。古入字通作內。《說文》:內,入也。自外而入也。《禮·月令》:無不務內。《呂氏春秋</a>·季秋紀》:作務人。《左·襄九年傳》:以出內火。《漢書·五行志》引作「以出入火」。本經「小針解」:徐內而疾出,疾內而徐出。


    蚊虻:蚊,亦作「??」。虻,武庚切。亦作「蝱」。《說文》:??,齧人飛蟲。


    腧:傷遇切。本作「俞」,亦作「輸」。《素問·咳論》:治臟者治其俞。注引《靈樞》:脈之所注為俞。本經作「腧」。《素問·奇病論》:治之以膽募俞。注:胸腹曰募,背脊曰俞。按:五臟各有井、滎、俞、經、合五穴,謂之五俞。六腑各有井、滎、俞、原、經、合六穴,謂之六俞。


    鑱:鋤銜切。《史記·扁鵲傳》:鑱石撟引。《索隱》:鑱謂石針也。


    鍉:都奚切。《玉篇</a>》:鋒也。


    鈹:敷羈切。《說文》:鈹,大針也。《廣雅·釋器》:鑱謂之鈹。《三國志》注「華佗別傳」:令弟子數人,以鈹刀決脈。


    氂:莫袍切。《說文》:氂,犛牛尾也。《一切經音義》引「三倉」:氂,毛也。


    喙:許穢切。《說文》:喙,口也。《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獸口曰喙。又,《方言》:喙,息也。《國語·晉語》:獻子傷曰,余病喙。注:喙,短氣貌。義別。


    痹:必至切。本作「痹」。《一切經音義》引《蒼頡訓詁》:痹,手足不仁也。《漢書·藝文志》:痹十二病方三十卷。注:痹,風淫之病。


    溜:力救切。《一切經音義》引《蒼頡篇》:溜謂水下垂也。《素問·陰陽別論》:陰陽相過曰溜。


    滎:戶扃切。《說文》:滎,絕小水也。按:五臟各有井、滎、腧、經、合五穴。


    四末:《左·昭元年傳》:風淫末疾。注:末,四肢也。《禮·樂記》:奮末廣賁之音作。注:奮末,動使四支也。


    肓:乎光切。《說文》:肓,心下鬲上也。《左·成十年傳》:居肓之上。注:肓,鬲也。


    脖胦:脖,蒲沒切。胦,於良切。《甲乙經》:氣海穴一名脖胦,在臍下。


    本輸第二


    輸:傷遇切。與「腧」通。《史記·扁鵲傳》:五臟之輸。《正義》:十二經皆以輸為原。


    廉:力監切。《說文》:廉,仄也。《九章算術》:邊謂之廉。《儀禮·鄉飲酒禮》:設席於堂廉東上。注:側旁曰廉。


    踝:胡瓦切。《說文》:踝,足踝也。《急就篇</a>》:??踝跟踵相近聚。注:踝,足之內外踝也。《釋名》:踝,確也。居足兩旁,磽确然也。《大藏音義》引《聲類》:踝,足外附骨也。內外為四踝。


    輔骨:《素問·骨空論》:骸下為輔。又,《說文》:輸,人頰車也。《廣雅·釋親》:輔謂之頰。義別。


    膕:古獲切。《廣雅·釋親》:膕,曲腳也。《荀子</a>·富國篇》:詘要橈膕。注:膕,曲腳中。《素問·骨空論》:輔上為膕。「至真要大論」:膕如結。注:膕為膝後曲腳之中也。


    俠谿:俠,胡類切。與「挾」通。《漢書·孫叔通傳》:殿下郎中俠陛。注:俠與「挾」同。《釋名》:挾,夾也,夾在旁也。《內經》挾字多作「俠」,舉此例之。谿,苦奚切。《素問·氣穴論》:肉之小會為谿。《甲乙經》:俠谿穴在足指次指二歧骨間。


    跗:甫無切。亦作「趺」。《儀禮·士喪禮》:乃屨綦結於跗連絇。注:跗,足上也。疏:謂足背也。《文選》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跗。注:跗與「趺」同。


    胻:戶庚切。亦作「?」。《說文》:胻,脛耑也。《廣雅·釋親》:胻,脛也。《史記·龜筴傳》:壯士斬其胻。《集解》:胻,腳脛也。


    所將:《廣雅·釋詁》:將,行也。本篇「將兩臟」,義同。


    腨:市兗切。亦作「??」、「膊」。《說文》:腨,腓腸也。《大藏音義》引《文字集略》:腨,脛之腹也。《素問·至真要大論》:腨如別。注:腨,?後軟活處也。按:即今俗所謂腿肚者是。


    閉癃:癃,立中切。亦作「??」。《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又,《說文》:癃,罷病也。義別。


    呿:近倨切。亦作「?」。《玉篇》:張口貌。《莊子·秋水篇》:公孫龍口呿而不合。《釋文》引司馬注:呿,開也。《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張口運氣謂之欠?。本經「經脈篇」:虛則欠?。


    欠:去劍切。《說文》:欠,張口氣悟也。《釋名》:欠,嶔也。開張其口作聲,唇嶔嶔然也。


    痿:於為切。《說文》:痿,痹也。《呂氏春秋·孟春紀》:多陰則蹷,多陽則痿。注:痿躄,不能行也。《漢書·哀帝紀》「贊」:即位痿痹。注引如湻曰:病兩足不能相過曰痿。「韓王信傳」:如痿人之不忘起。注:痿,風痹病也。《素問·痿論》: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痹。


    小針解第三


    著:直略切。附也。《漢書·賈誼傳》:如黑子之著面。


    佖:毗必切。《漢書·楊雄傳》「羽獵賦」:駢衍佖路。注:佖,滿也。


    怳:許訪切。亦作「恍」。《楚辭》宋玉</a>「登徒子好色賦」:怳若有望而不來。注:怳,失意貌。


    濇:所力切。亦作「澀」。《說文》:濇,不滑也。《素問·至真要大論》:短而濇。注:來往不利是謂濇也。


    滲:所禁切。《說文》:滲,下漉也。《漢書·司馬相如傳》「封禪文」:滋液滲漉。注:滲漉,謂潤澤下究。「楊雄傳·河東賦」:澤滲灕而下降。注:滲漓,流貌。又,《素問·至真要大論》:淡味滲泄為陽。義別。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


    湊:倉奏切。亦作「腠」。《史記·扁鵲傳》:君有疾在腠理。《正義》:腠,音湊。謂皮膚。《文心雕龍·養氣篇》:湊理無滯。《素問·舉痛論》:寒則腠理閉。注:湊,謂津液滲泄之所。


    淖:奴教切。《爾雅·釋言》《釋文》引《字林》:淖,濡甚也。《廣雅·釋詁》:淖,濕也。


    若:猶及也。《漢書·高帝紀》: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注:若者,豫及之辭。《後漢書·陳忠傳》:若它郡縣。注:若,及也。《內經》若字多有作「及」字解者,舉此例之。


    煄:之隴切。《甲乙經》作「熏」。


    灑淅:灑,所買切。亦作「灑」。《素問·調經論》:灑淅起於毫毛。注:灑淅,寒貌。「風論」:腠理開則灑然寒。注:灑然,寒貌。本經「經脈篇」:洒洒振寒。《傷寒論》:灑淅惡寒。


    賁而起:賁,符分切。《穀梁·僖十年傳》:覆酒於地而地賁。注:賁,沸起也。《甲乙經》:賁作「大」。


    瘈瘲:瘈,尺制切。亦作「瘛」。瘲,子用切。《急就篇》:癰疽瘛瘲痿痹痮。注:瘈瘲,小兒之疾,即今癇病也。《漢書·藝文志》:瘈瘲方三十卷。按:瘈之言掣,瘲之言縱。即今俗所謂抽掣搐搦之證。


    喉吤:吤,居拜切。《集韻》:聲也。《甲乙經》作,「喉吤吤」。


    噦:於月切。《說文》:噦,氣牾也。《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氣逆曰噦。按:噦與乾嘔、咳逆、噫噎並異,即今俗所謂打呃者是。


    消癉:癉,都寒切。《爾雅·釋詁》:癉,勞也。《史記·倉公傳》:風癉客脬。《索隱》:癉,病也。《素問·脈要精微論》:癉成為消中。注:癉,謂濕熱也。又。得案切。亦作「疸」。《漢書·嚴助傳》:南方暑濕,近夏癉熱。注:癉,黃病。《山海經·西山經》:翼望之山有獸,名曰讙,服之已癉。注:黃癉病也。義微別。


    維:脈名。按:《難經》奇經八脈有陽維、陰維,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


    顛:與「癲」、「瘨」通。《甲乙經》作「癲」。《廣雅·釋詁》:瘨,狂也。《急就篇》:疝瘕顛疾狂失響。注:顛疾性理顛倒失常也。本經有「癲狂篇」,《素問·腹中論》:石藥發瘨,芳草發狂。注:多喜曰瘨,多怒曰狂。


    息肉:亦作「瘜」、「??」。《一切經音義》引「三蒼」:瘜,惡肉也。《方言》:???也。注:謂息肉也。


    瘻:盧候切。《說文》:瘻,頸腫也。《山海經·中山經》:合水多??魚,食之不癰,可以已瘻。注:瘻,癰屬也。中多有蟲。《素問·生氣通天論》:陷脈為瘻。


    息賁:賁,博昆切。《難經·五十六難》:肺之積名曰息賁。


    痠:素官切。與「酸」通。《廣雅·釋詁》:痠,痛也。《金匱方論》:虛勞四肢痠疼,小建中湯主之。《素問·刺熱論》:先腰痛?痠。


    瘕:古牙切。《說文》:瘕,女病也。《素問·大奇論》:三陽急為瘕。注:血凝為瘕。


    衂:女六切。本作「衄」。《說文》:衄,鼻出血也。


    ?疝:?,杜回切。亦作。「隤」、「頹」、「?」。《甲乙經》作「?」。《集韻》引《蒼頡篇》:?,陰病。《釋名》:陰腫曰?,氣下隤也。《素問·陰陽別論》: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頹疝。「至真要大論」:陽明之勝,外發?疝。


    後沃沫:後,大便也。詳下「不得前後」條。沃,烏酷切。《文選》張衡「西京賦」:地沃豐薛。注:沃,肥也。沫,莫撥切。《莊子·至樂篇》:干余骨之沫為斯彌。《釋文》引李注:沫,口中汁也。按:後沃沫,謂大便下肥汁也。《素問·五常政大論》:赤沃下。「至真要大論」:少陰之勝,傳為赤沃。少陽之勝,下沃赤白。注:沃,沫也。


    瘚:居月切。《甲乙經》作。「厥」。《說文》:瘚,屰氣也。


    蛕蠍:蛕,胡恢切。亦作「蚘」。《說文》:蛕,腹中長蟲。蠍,胡葛切。《說文》:蠍,蝤蠐也。《爾雅·釋蟲》:蠍蛣??。注:木中蠹蟲。


    不得前後:《太元元數》云:九竅一六為前,五五為後。《史記·倉公傳》:令人不得前後溲。《索隱》:前溲謂小便,後溲謂大便也。


    嗌:伊昔切。《說文》:嗌,咽也。《穀梁·昭十九年傳》:嗌不容粒。注:嗌,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嗌塞而咳。注:嗌謂喉之下,接連胸中肺兩葉之間者也。


    陰痿:《史記·五宗世家》:膠西王端陰痿。《正義》:不能御婦人。


    腄腄:腄,竹垂切。《甲乙經》作「垂」。


    不月:《素問·陰陽別論》:二陽之病發心脾,女子不月。按:不月,謂月事不來也。


    痔:直里切。《說文》:痔,後病也。《素問·生氣通天論》:腸澼為痔。《釋名》:痔,食也。蟲食之也。


    痏:榮美切。《文選》張衡,「西京賦」:所惡成瘡痏。薛注:瘡痏,謂瘢痕也。《素問·繆刺篇》:去端如韭葉各一痏。注:痏,瘡也。


    腧申:《甲乙經》作「揄伸」。揄,余招切。詳下《素問》「揄臂」條。伸,《廣雅·釋詁》:申,伸也。伸展也。


    ?:昌真切。《說文》:?,起也。《玉篇》:引《埤蒼》:?,引起也。


    控睪:控,苦貢切。睪,古勞切。與「皋」通。《素問·至真要大論》: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注:控,引也。睪,陰丸也。


    澹澹:澹,徒鑑切。《說文》:澹,水搖也。《素問·刺熱論》: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注:澹澹,為似欲不定也。


    灸:居祐切。《說文》:灸,灼也。《素問·異法方宜論》:其治宜灸焫。注:火艾燒灼謂之灸焫。《史記·倉公傳》:形弊者,不當關灸鑱石。


    針染於巷:染,如檢切。《漢書·司馬相如傳》:「子虛賦」:割鮮染輸。注引李奇曰:染,擩也。師古曰:擩,搵也。《大藏音義》引《考聲》:染,著也。《六書故》:搵,指按也。則染有按、著二義。巷,亦作「衒」。《說文》:巷,里中道也。《大藏音義》引《韻英》:巷,小街也。按:《素問·氣府論》:氣街動脈各一注。氣街,穴名也。此言中氣穴,則巷字當與「街」字義近。


    根結第五


    鉗耳:鉗,巨淹切。《甲乙經》作「鉗大者,耳也」。


    膲:即消切。《淮南子</a>·天文訓》:月死而贏蛖膲。注:膲,肉不滿。讀若「物醮炒」之「醮」也。又,《廣韻》:人之三焦。義別。


    繇:余招切。《史記·蘇秦傳》:莫不盡繇。《索隱》:繇,搖動也。《素問·氣交變大論》:筋骨繇復。注:繇,搖也。


    膻:徒旱切。《說文》:膻,氣海也。在兩乳中間。


    代:脈形也。《傷寒論》: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


    慓:撫招切。《說文》:慓,急也。《廣雅·釋詁》同。


    膏梁:梁與「粱」通。《素問·通評虛實論》: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注:梁,粱米也。


    充郭:郭,古博切。《釋名》:郭,廓也。《方言》:張小使大謂之廓。《素問·湯液醪醴論》:津液充郭。本經「脹論」:排臟腑而郭胸脅。《甲乙經》郭作「廓」。


    ?闢:?,尺涉切。按:當與『聶」、「攝」通。闢,房益切。《素問·調經論》:聶闢氣不足。注:聶謂聶皺,闢謂闢疊也。《甲乙經》作「?闢」。林校據《太素》作「攝闢」。


    薄著:薄,旁谷切。《廣雅·釋言》:薄,附也。


    壽夭剛柔第六


    ?:渠隕切。《玉篇》:腹中?脂也。


    怫愾:怫,符弗切。《說文》:怫,郁也。《漢書·鄒陽傳》:太后怫鬱。注:怫鬱,蘊積也。愾,苦愛反。《廣雅·釋詁》:愾,滿也。


    不仁:《素問·風論》: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注:不仁謂??而不知寒熱痛癢。「痹論」:皮膚不營故為不仁。注: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


    焠:士內切。《史記·天官書》:火與水合為焠。《荀子·解蔽篇》:有子惡臥而焠掌。注:焠,灼也。《素問·調經論》:焠針藥熨。注:焠針,火針也。


    熨:紆物切。本作「叞」。《史記·扁鵲傳》:案扤毒熨。《索隱》:謂毒病之處以藥物熨貼也。


    ?咀:?,方矩切。咀,慈呂切。《廣韻》:?,咀嚼也。《本草綱目》注:李杲</a></a>曰,?咀,古制也。古無刀,以口齧細,令如麻豆,煎之。


    馬矢熅:矢,亦作「屎」。熅,於云切。《說文》:熅,郁煙也。《漢書·蘇武傳》:置熅火。注:熅,聚火無焱者也。按:此謂燒馬矢郁煙,置盛酒器於中也。


    晬:子對切。《類篇》:晬,時者。周時也。


    官針第七


    支為大膿:支,亦作「榰」、「搘」。《爾雅·釋言》:榰,柱也。《釋文》作「搘拄」。《國語·周語》:天之所支不可廢也。注:支,拄也。《甲乙經》作「反為大膿」。


    本神第八


    淫泆:泆,夷質切。《說文》:泆,水與蕩泆也。《書·多士》:誕淫厥泆。


    悗:母本切。《莊子·大宗師篇》:悗乎忘其言也。《釋文》引李注:悗,廢忘也。又,與「懣」通。《說文》:懣,煩也。《甲乙經》作「悶」。


    攣:呂員切。《說文》:攣,系也。《素問·皮部論》:寒多則筋攣。注:攣,急也。


    涇溲不利:《素問·調經論》: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注:涇,大便。溲,小便也。林校據楊上善云:涇作「經」,婦人月經也。


    喘喝:喘,昌兗切。《說文》:喘,疾息也。喝,於犗切。《玉篇》:嘶聲。《後漢書·張酺傳》:聲音流喝。注引《廣蒼》:喝,聲之幽也。本經「經脈篇」:喝喝而喘。《金匱方論》:蝕於上部則聲喝。


    終始第九


    將以甘藥:《詩·周頌》:我將我享。箋:將,猶奉也。


    膊:補各切。本作「髆」。《儀禮·少牢》「饋食禮」:不升肩臂臑膊骼。


    為齊:《易·繫辭》:齊大小者存乎卦。注:齊,猶言變也。


    繆刺:繆,靡幼切。《素問·繆刺論》: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按:謂左刺右,右刺左也。


    反折:折,食列切。《廣韻》:斷而猶連也。《禮·月令》:視折審斷。蔡邕</a>《章句》:骨曰折。


    舌卷:卷,巨員切。《莊子·徐無鬼篇》:有卷婁者。《釋文》:卷婁,猶拘攣也。


    噫:烏介切。《說文》:噫,飽食息也。《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心憑噫而不舒兮。注引《字林》:噫,飽出息也。


    燋:即消切。與「焦」通。《漢書·霍光傳》:燋頭爛額為上客。


    經脈第十


    臑:那到切。《廣韻》:臂節。《儀禮·少牢》「饋食禮」:肩臂臑。注:臑,肱骨。


    膨膨:膨,薄庚切。亦作「彭」。《玉篇》:膨,朜脹貌。《甲乙經》:心膨膨痛,尺澤主之。胸中膨膨然,邱墟主之。《脈經》:肺實胸中滿,膨膨與肩相引。


    瞀:莫候切。《楚辭》屈原</a>「九章」:中悶瞀之忳忳。注:瞀,亂也。《莊子·徐無鬼篇》:予適有瞀病。《釋文》引李注:瞀,風眩貌。


    髃:過俱切。又,五口切。亦作「腢」。《說文》:髃,肩前也。《六書故》引《字林》:髃,肩前兩乳間骨也。《急就篇》:胂腴胸肋喉咽髃。注:髃,肩前也。


    鼽:巨鳩切。《說文》:鼽,病寒鼻窒也。《禮·月令》:民多鼽嚏。《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鼽鼻曰齆。


    ?安真:烏葛切。《說文》:?安真,鼻莖也。《孟子</a>》:疾首蹙?安真。


    客主人:穴名。《甲乙經》:上關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端。


    顱:落胡切。亦作「盧」。《說文》:??顱,首骨也。《廣雅·釋親》:??顱謂之髑髏。《漢書·武五子傳》「贊」:頭盧相屬於道。注:盧,額骨也。


    髀:並弭切。《說文》:髀,股也。《春秋·元命苞》:髀之為言跂也。陰二,故人兩髀。《漢書·賈誼傳》:至於髖髀之所。注:髀,股骨也。


    臏:毗忍切。亦作「髕」。《說文》:臏,膝耑也。《文選》潘岳</a>「西征賦」:狙潛鈆以脫臏。注引敦璞《三蒼解詁》:臏,膝蓋也。


    骭:古案切。《說文》:骭,骹也。《爾雅·釋訓》:骭瘍為微。注:骭,腳脛。《淮南子·俶真訓》:易骭之一毛。注:自膝以下脛以上也。


    喎:苦緺切。亦作「咼」。《說文》:喎,戾不正也。《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斜戾曰喎。


    胗:章忍切。籀文作「疹」。《說文》:胗,唇瘍也。《廣雅·釋詁》:胗,腫也。宋玉「風賦」:中唇為胗。《一切經音義》引「三蒼」:胗,腫也。


    得後與氣:按:得後,謂得有屎也。與「不得前後」句義同。氣,謂失氣。《廣韻》:?失氣,即此今俗作屁。


    溏:徒郎切。《廣雅》言溏淖也。《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和溏曰淖。


    肩解:解,古隘切。《漢書·賈誼傳》:所排擊割剝,皆眾理解也。注:解,支節也。《素問·氣穴論》:內解寫於中者十脈。注:解,謂骨解之中經絡也。


    胛:古狎切。《後漢書·張宗傳》:中予貫胛。注:胛,背上兩膊間。


    ?出真:職悅切。《廣韻》:面秀骨。《急就篇》:頭?各真?安真?出真眉目耳。注:?出真,兩頰之權也。《素問·至真要大論》:齒痛?出真腫。又,與「准」通。《玉篇》:漢高隆?出真龍顏史漢皆作準。注:鼻也。義微別。


    頷:胡感切。《方言》:頷,頤領也。南楚謂之頷。《釋名》:頤或曰頷車。頷,含也。口含物之車也。


    髆:補各切。亦作「膊」。《說文》:膊,肩甲也。《漢書·武帝紀》:立皇子髆為昌邑王。注:許慎以為肩髆字。


    踹:市兗切。《玉篇》:足跟也。《淮南子·人間訓》:追者至踹足而怒。注:踹足,躍足也。


    ?:足晉切。亦作「囟」、「顖」。《說文》:囟,頭會腦蓋也。《玉篇》:頂門也。《孔子</a>家語·本命解》:三年顖合,然後能口。


    尻:苦刀切。《廣雅·釋親》:尻,臀也。《一切經音義》引「三蒼」:尻,髖也。《禮·內則》:兔去尻。


    邪走:邪與「斜」通。《甲乙經》作「斜趨」。


    ??:?,呼光切。《玉篇》:目不明。《脈經》:腎實目視??,瞻虛目黃,失睛??。


    腸澼:澼,普擊切。亦作「闢」。《素問·太陰陽明論》:賊風虛邪入五臟久為腸澼。「陰陽別論」:陰陽虛,腸闢死。注:闢,陰也。林校據全元起本作「澼」。


    憺憺:憺,徒濫切。《漢書·李廣傳》:威稜憺乎鄰國。注引李奇曰:憺,猶動也。


    銳眥:眥,在詣切。《說文》:眥,目厓也。《列子</a>·湯問篇》:拭眥揚眉而望之。《釋文》:目際也。本經「癲狂篇」: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


    髀厭:厭,於葉切。與「壓」通。《說文》:厭,笮也。按:笮義同窄,謂狡窄處也。《素問·氣穴論》:兩髀厭分中二穴。注:謂環跳穴也。本經「腸胃篇」:會厭。《素問·氣穴論》:兩骸厭。《甲乙經》:頷厭穴。又,瘖門穴,一名舌厭。義並同。


    馬刁俠癭:本經「癰疽篇」: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刁俠癭。《甲乙經》作「馬刀」。《金匱方論》: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甲乙經》:胸滿馬刀臂不得舉,淵腋主之。馬刀腫瘻,章門、支溝主之。俠與「挾」通。癭,於郢切。《說文》:癭,項瘤也。《博物志</a>》:山居之人多癭腫疾。《釋名》:癭,嬰也。在項嬰喉下也。


    頏:胡郎切。亦作「骯」、「亢」。《史記·陳余傳》:乃仰絕骯。《索隱》引蘇林雲:骯,頸大脈也。《漢書·婁敬傳》:不搤其亢。注引張晏曰:亢,喉嚨也。


    狐疝:《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厥陰滑則病狐疝風。林校據楊上善云: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與狐同,故曰狐疝。《金匱方論》:陰狐疝氣者,偏有大小,時時上下。


    卒然:卒,倉沒切。《廣韻》:急也,遽也。《孟子》:卒然問曰。《史記·倉公傳》:其卒然合。


    肬:羽求切。亦作「疣」。《說文》:肬,贅也。《釋名》:肬,邱也。出皮上聚高,如地之有邱也。《荀子·宥坐篇》:曾未如肬贅。注:肬贅,結肉。


    痂疥:痂,古牙切。疥,古拜切。《急就篇》:痂疕疥癘癡聾盲。注:痂,創上甲也。疥,小蟲攻齧皮膚,漼錯如鱗介也。


    齲:驅雨切。亦作「??」。《釋名》:齲,齒朽也。蟲齧之齒缺朽也。《說文》:齲,齒蠹也。《史記·倉公傳》:齊中大夫病齲齒。《淮南子·說山訓》:斬木愈齲。


    經別第十一


    肛:古雙切。《史記·倉公傳》:肛門重十二兩。即廣腸之門。


    顀:直追切。《甲乙經》作「椎」。《素問·刺熱論》:三椎下間主胸中熱。注:脊節之謂椎。又,《說文》:顀,出額也。義別。


    經水第十二


    壯數:《魏志·華佗傳》:若當炙不過一兩處,每處七八壯。按:艾炙一灼謂之壯。其數以壯人為則,羸者減之。《素問·骨空論》:炙法以年為壯數。


    澠:余陵切。亦作「繩」。《春秋釋例》:澠水出齊國臨淄縣北,入時水。《水經注》引《左傳》作「繩」。


    漯:他合切。亦作「濕」。《說文》: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書·禹貢》作「漯」。


    痟:相邀切。與「消」通。《周禮》「疾醫」:春時有痟首疾。注:痟,酸削也。


    經筋第十三


    頄:巨鳩切。《廣韻》:頰間骨也。《易·夬卦》:壯於頄。注:頄,面權也。


    ?:弭沼切。《素問·骨空論》:?絡季脅,引少腹而痛。注:?謂俠脅兩旁空軟處也。


    蹻:其虐切。脈名。本經「脈度篇」:蹻脈有陰陽。按:《難經》:奇經八脈有陽蹻、陰蹻。


    以馬膏膏其急者:上膏如字。下膏,古到切。用以潤物也。《禮·內則》:脂膏以膏之。《左·襄十九年傳》:如百穀之仰膏雨,焉若嘗膏之。


    結於齊:齊與「臍」通。《甲乙經》作「臍」。《釋名》:齊,劑也。腸端之所限劑也。


    癎:戶間切。《一切經音義》引《說文》:癎,風病也。又,引《聲類》:小兒瘨曰癎。《後漢書·王符</a>傳》:「潛夫論」:哺乳多則生癎病。


    痙:巨郢切。《說文》:痙,強急也。《玉篇》:風強病也。


    目瞑:瞑,莫經切。《說文》:瞑,翕目也。《廣韻》:合目瞑瞑。《後漢書·馬援傳》:甘心瞑目。


    貫賁:賁,博昆切。《素問·脈要精微論》:內以候鬲。注:肝主賁。賁,鬲也。《難經·四十四難》:胃為賁門。


    噼:普擊切。按:字書無「噼」字。《莊子·田子</a>方篇》:口闢焉而不能言。《釋文》引司馬注:闢卷不開也。義相近。《甲乙經》作「僻」。


    骨度第十四


    ????:??,胡葛切。??,羽俱切。《廣雅·釋親》:????,缺盆?弋肉也。《玉篇》、《廣韻》俱訓肩骨。按:據此經文「缺盆以下至????長九寸」,則當在胸前。《甲乙經》:鳩尾穴一名????,在臆前蔽骨下五分是也。


    骶:都計切。《廣雅·釋親》:背謂之骶。《玉篇》:臀也。《素問·刺熱論》:榮在骶也。注:脊竅之謂骶。


    營氣第十六


    經隧:經與「徑」通。《廣雅·釋言》:經,徑也。隧,徐醉切。與「遂」通。《素問·調經論》: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注:隧,潛道也。


    營衛生會第十八


    陽隴:隴與「隆」通。《素問·生氣通天論》:日中而陽氣隆。注:隆猶盛也。高也。《史記·禮志》:是為大隆。《索隱》:隆者,盛也,高也。


    夜瞑:瞑,莫賢切。與「眠」通。


    泌:鄙密切。《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偪側泌瀄。《索隱》引司馬彪曰:泌瀄,相楔也。又,引郭璞</a>:泌音筆。按:此經文「泌糟粕」、下文「濟泌別汁」,泌義當與「潷」通。《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去汁曰潷。


    濟:濟與「擠」通。《國語·晉語》:二帝用師以相濟也。注:濟,讀若擠。《甲乙經》「濟泌」作「滲泄」。


    四時氣第十九


    ?:釋類切。《集韻》:腫病。《甲乙經》作「水」。


    筩:徒紅切。《廣雅·釋詁》:筩,長也。


    癘風:癘,力制切。亦作「癩」。《說文》:癘,惡疾也。《山海經·西山經》:英山有鳥,名曰肥遺,食之已癘。注:癘,疫病也。或曰惡創。《素問·風論》:風之傷人也,或為癘風。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燻:許云切。亦作「熏」。《列子·湯問篇》:燻則煙上。


    五邪第二十


    行善掣:掣,昌列切。亦作「??」。《爾雅·釋訓》:掣,曳也。《釋文》本或作「??」。《甲乙經》掣作「瘈」。《素問·氣交變大論》:行善瘈,腳下痛。


    寒熱病第二十一


    臘:思責切。亦作「昔」、「焟」。《說文》:昔,乾肉也。《釋名》:臘言干昔也。《廣雅·釋詁》:焟,干也。《易·噬嗑卦》:噬臘肉。


    鞕:五爭切。亦作「硬」。《玉篇》:堅也。《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物堅硬謂之磽确。又,引《字略》:強物堅曰硬。


    瞋:昌真切。《說文》:瞋,張目也。《廣雅·釋詁》:瞋,張也。《莊子·秋水篇》:瞋目而不見邱山。又,與「嗔」通。怒也。義別。


    腓:符非切。《說文》:腓,脛腨也。《易·艮卦》:艮其腓。疏:腓腸也。本文「腓者,腨也。」互詳前「腨」字條。


    癲狂第二十二


    悸:其季切。亦作「痵」。《說文》:悸,心動也。


    顑:玉陷切。《廣韻》:長面也。本篇「狂耳妄聞,治之取兩顑」。《甲乙經》「顑」字皆作「頷」。《史氏音釋》作「口感切。飢黃起行。」失之。


    漯漯:漯,他合切。《文選》木華「海賦」:??濆淪而滀漯。注:滀漯,攢聚也。


    唏:許即切。嘆聲。《史記·十二諸候年表》:紂為象箸,而箕子唏。《索隱》:唏,嘆聲也。


    清:《莊子·人間世篇》:爨無欲清之人。《釋文》:清涼也。《素問·五臟生成論》:腰痛足清。注:清亦冷也。「五常政大論」:其候清切。注:大涼也。


    熱病第二十三


    痱:符非切。《說文》:痱,風病也。《漢書·賈誼傳》:又類闢且病痱灌夫。傳:即陽病痱。又,《一切經音義》引《字略》:痱癗,小種也。義別。


    苛軫鼻:《甲乙經》作「苛鼻乾」。《脈經》作「苛菌為軫鼻」。其義未詳。


    顳顬:顳,而涉切。顬,人朱切。《玉篇》:在耳前曰顳。顳顬,耳前動也。《甲乙經》:腦空穴一名顳顬。耳聾兩顳顬痛,中渚主之。《脈經》作「攝顬」。


    ??:尺制切。亦作「掣」。《說文》:引縱曰??。


    胳:古落切。《說文》:胳,腋下也。《廣雅·釋親》:胳謂之腋。《一切經音義》引《埤蒼》:胳,肘後也。《甲乙經》《脈經》俱作「絡」。


    噤齘:噤,渠飲切。《說文》:噤,口閉也。《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口不閉曰噤。《楚辭》劉向「九嘆」:口噤閉而不言。注:閉口為噤。齘,胡介切。《說文》:齘,齒相切也。《一切經音義》引「三蒼」:齘齘,鳴齒也。《釋名》:疥,齘也。癢搔之齒噤齘也。《玉篇》:噤齘,切齒怒也。


    怚:將預切。《說文》:怚,驕也。《甲乙經》作「阻」。按:《方言》:金怚,劇也。即「險阻」之假借字。


    厥病第二十四


    手足清至節:清,涼也。詳前「清」字條。一本作「青」。按:「青」、「清」古字相通。《釋名》:清,青也。《呂氏春秋·季冬紀》:使青荓進視。《水經注》引作「清洴」。此篇上文有「手足寒至節」句,可互證。俗解謂手足色青,失之。


    憹:奴皓切。與「?」通。《說文》:?,有所恨也。


    ?:撫庚切。亦作「恲」。《玉篇》:滿也。


    耵聹:耵,都挺切。聹,乃挺切。《一切經音義》引《埤蒼》:耵聹,耳中垢也。甲乙經作「摘抵」。


    淫濼:濼,匹各切。《素問·骨空論》:淫濼脛痠,不能久立。注:淫濼,謂似痠痛而無力也。


    雜病第二十六


    ????:??,胡谷切。亦作「瀫」。《廣韻》:水聲。《甲乙經》作「??????」。


    衃:芳杯切。《說文》:衃,凝血也。《素問·五臟生成篇》:赤如衃血者死。注:衃,謂敗惡凝聚之血色,赤黑也。


    嚏:都計切。《一切經音義》引《蒼頡篇》嚏,噴鼻也。《詩·邶風》:願言則嚏。箋:汝思我心如是,我則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遺語也。


    周痹第二十七


    慉:許竹切。與「畜」、「蓄」通。《說文》:慉,起也。《後漢書·馬融傳》「廣成頌」:疏越蘊慉。注:蘊慉,猶積聚。《甲乙經》作「蓄」。《素問·生氣通天論》:陽畜積。又,《詩·邶風》:不我能慉。傳:慉,養也。義別。


    口問第二十八


    穀氣:谷與「穀」通。《甲乙經》作「穀」。《書·堯典》:昧谷。《周禮·縫人》注引作「柳穀」。《詩·邶風》:習習穀風。疏引孫炎《爾雅注》:谷之言穀。穀,生也。穀風者,生長之風。《漢書·王莽傳》:其夕穀風迅疾。注:穀風謂穀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穀氣通於肝。本經「決氣篇」:五穀與胃為大海也。《甲乙經》並作「穀」。


    嚲:丁可切。《廣韻》:垂下貌。


    師傳第二十九


    滄滄:《說文》:滄,寒也。《列子·湯問篇》:日初出,滄滄涼涼。《逸周書·周祝篇》:天地之間有滄熱。注並同。


    ?:古活切。《說文》:?,骨端也。


    腸胃第三十一


    會厭:本經「憂恚無言篇」:會厭者,音聲之戶也。《難經·四十四難》:會厭為吸門。


    上下闢:《文選》張協「七命」:萬闢千灌。注:闢,謂曡之。又,引《典論》云:魏太子丕作百辟寶劍,長四尺。《素問·調經論》:聶闢氣不足。注:闢,謂闢曡也。


    五亂第三十四


    嘿:莫北切。本作「默」。《左·昭十五年傳》注:釋文靜嘿。本或作「默」。《晏子</a>春秋</a>·內篇》:諫上,近臣嘿,遠臣瘖。《太平御覽》引作「默」。


    脹論第三十五


    ??:章忍切。亦作「胗」。《素問·奇病論》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艾胗。注:謂久病。《甲乙經》作「診」。又,唇瘍曰胗。見前。義別。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緻:直利切。《說文》徐鉉曰:緻,密也。《大藏音義》引《古今正字》,緻者,精微密緻也。


    埤:符支切。《說文》:埤,增也。《廣雅·釋詁》:埤,益也。《詩·邶風》:政事一埤益我。傳:厚也。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法式撿押:撿,居奄切。與「檢」通。《漢書·黃霸傳》:郡事皆以義法令撿式。注:撿,局也。押,胡甲切。與「柙」通。《揚子法言</a>》:蠢迪檢押。注:檢押,猶隱括也。《後漢書·仲長統傳》昌言</a>法誡篇:是婦女之檢柙。注:檢柙,猶規矩也。


    臨臨:臨與「隆」通。《易·序卦》傳:臨者,大也。《詩·大雅》:與爾臨沖。《釋文》引韓詩作「隆沖」。《荀子·強國篇》:乃有臨慮。《漢書·地理志》作「隆慮」。本經「通天篇」:太陰之人,其狀臨臨然長大。


    病傳第四十二


    喬:與「蹻」通。《素問·異法方宜論》:其治宜導引按蹻。注:蹻,謂捷舉手足。


    焫:如劣切。與「爇」通。《甲乙經》作「爇」。《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然火曰焫。《禮·郊特》:牲焫蕭。《釋文》:焫同「爇」。《素問·異法方宜論》:其治宜灸焫。注:火艾燒灼謂之灸焫。


    日昳:昳,徒結切。《周禮·司市》:日昃而市。注:日昃,昳中也。《初學記》引《纂要》:在未日昳。《素問·標本病傳論》:冬日昳。注:日昳,謂午後八刻,未正時也。


    早晡下晡:晡,博孤切。與「餔」通。《玉篇》:申時也。《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悲谷,是謂餔時。《素問·標本病傳論》:夏下晡。注:下晡,謂日下,於晡時申之後五刻也。夏晏晡注:晏晡謂,申後九刻向昏之時也。《甲乙經》「早晡」作「晏晡」。


    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刳:苦胡切。《說文》:刳,判也。《易·繫辭》傳:刳木為舟。


    窌:居效切。與「窖」通。《廣雅·釋詁》:窌,藏也。《考工記·匠人》:囷窌倉城。注:穿地曰窌。《文選》馬融「長笛賦」:庨窌巧老。注:深空之貌。


    ?:除力切。《廣韻》:肥腸。《考工記·弓人》:相膠。注:?,黏也。


    五變第四十六


    漉:盧谷切。《說文系傳》:漉水下兒。司馬相如「封禪文」:滋液滲漉。


    杌:五忽切。《玉篇》:樹無枝也。又,《書·秦誓》:杌隉。注:杌隉,不安也。義別。


    臗:苦官切。亦作「髖」。《廣雅·釋親》:髖尻,臀也。《說文》:髖,髀上也。《釋名》:髖,緩也。其腋皮厚而緩也。


    稸:醜六切。與「蓄」通。《說文》:蓄,積也。《漢書·貨殖傳》:稸足功用。注:稸與「蓄」同。


    本臟第四十七


    骹:口交切。《說文》:骹,脛也。


    麼:亡果切。《廣雅·釋詁》:麼,小也,微也。《文選》班彪「王命論」:又況麼麼不及數子。注引《通俗文》:不長曰幺,細小曰麼。


    禁服第四十八


    歃:山洽切。《左·隱七年傳》:歃如忘。疏:歃,謂口含血也。


    出縻:縻與「靡」、「麋」、「糜」並通。《易·中孚卦》:吾與爾靡之。《釋文》引《埤蒼》作「縻」。散也。《甲乙經》作「麋」。本經「百病始生篇」:多熱則溏出麋。《甲乙經》又作「糜」。按:出縻,為大便不實之義。


    五色第四十九


    面王:《甲乙經》:素窌穴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


    膀胱子處:《甲乙經》作「膀胱字子處」。膀,步光切。胱,古黃切。亦作「旁光」。《釋名》:胞一曰膀胱,言其體短而橫廣也。《史記·扁鵲傳》:別下於三焦膀胱。《正義》:膀胱者,津液之府也。《淮南子·說林訓》:旁光不升俎。注:旁光,胞也。


    胝:都計切。與「骶」通。又,丁尼切。胼胝,皮厚也。義別。


    論勇第五十


    橫:戶孟切。本作「撗」。《大藏音義》引《考聲》:撗,不順理也。干祿《字書》:撗通「橫」,正。《說文》:從木。《漢書·田蚡傳》:蚡日益橫。注:橫,恣也。


    天年第五十四


    楯:食尹切。《說文》:楯,闌欄也。


    逆順第五十五


    逢逢:逢,薄紅切。與「蓬」通。《孟子》:逄蒙。《漢書·藝文志》作「逢門」。《莊子·山木篇》作「蓬蒙」。《詩·大雅》:龜鼓逢逢。《太平御覽》作「蓬蓬」。《墨子</a>·耕柱篇》:逢逢白雲。


    熇熇:熇,火酷切。《詩·大雅》:多將熇熇。傳:熇熇,熾盛也。《素問·刺瘧篇》: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注:熇熇,甚熱狀。


    五味第五十六


    薤:胡介切。亦作「?」。《說文》:?,菜也。葉似韭。《禮·內則》:膏用?。《釋文》:俗本多作薤。


    水脹第五十七


    腸覃:覃,慈荏切。與「蕈」通。《玉篇》:地菌也。《詩·周南》:葛覃序。《釋文》:覃亦作「蕈」。


    窠:苦條切。《說文》:窠,空也。穴中曰窠,樹上曰巢。《廣雅·釋宮》:窠,巢也。


    瘇:時冗切。與「腫」、「尰」通。《漢書·賈誼傳》:天下之執方病大瘇。注引如湻:腫足曰瘇。《詩·小雅》:既微且尰。《說文》引作「瘇」。


    ????:??,枯公切。《甲乙經》作「殼殼」。


    賊風第五十八


    祝:職救切。亦作「咒」。《書·無逸》,厥口詛祝。《詩·大雅》:侯作侯祝。傳:作祝,詛也。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苑:紆勿切。與「郁」、「宛」、「菀」通。《詩·小雅》:我心苑結。《釋文》:音郁。《淮南子·本經訓》:百節莫苑。注:苑,病也。


    玉版第六十


    嘶:先稽切。《一切經音義》引《埤蒼》:嘶,聲散也。《漢書·王莽傳》:大聲而嘶。注:嘶,聲破也。


    駿:《爾雅·釋詁》:駿,大也,長也。


    五味論第六十三


    綣:去阮切。與「卷」通。《釋名》:卷,綣也。相約束繾綣以為限也。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能春夏不能秋冬:能,奴代切。與「耐」通。《甲乙經》作「奈」。《漢書·食貨志》:能風與旱。「龜錯傳」:其性能寒,其性能暑。「趙充國傳」:漢馬不能冬。注:皆云能。讀曰耐。


    ??:《甲乙經》作「鈦」。音太。字書無「鈦」字。《韻略》:釱,大計切。《漢書·食貨志》:??左趾。注:??,足鉗也。《史記》作「釱」。


    判:《素問·五常政大論》:少角與判商同。注:判,半也。


    ?:以忍切。《類篇》:當脊肉。


    質:《廣雅·釋詁》:質,正也。《小爾雅》、《廣言》同。


    桎:之日切。《說文》:桎,械也。《一切經音義》引《蒼頡篇》:偏著曰桎。


    髯:汝監切。亦作「?須丹」。《說文》:?須丹,頰鬚也。《釋名》:在頰耳旁曰髯。


    吻:武粉切。《說文》:吻,口邊也。《廣雅·釋親》:咡,謂之吻。《文選》陸機「文賦」:始躑躅於燥吻。注引《蒼頡篇》:吻,唇兩邊也。


    畫:胡麥切。《說文》:畫,界也。


    瘃:陟玉切。《說文》:瘃,中寒腫覈。《漢書·趙充國傳》:手足皸瘃。注引文穎曰:瘃,寒創也。


    髭:即移切。本作「頾」。《說文》:頾,口上毛也。《釋名》:口上曰頾。頾,姿也。為姿容之美也。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募原:募,慕各切。與「膜」通。《素問·奇病論》:膽募俞。注:胸腹曰募。「舉痛論」:膜原之下。注:膜謂鬲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恚:於避切。《說文》:恚,恨也。《史記·絳侯世家》:冒絮提文帝。《索隱》:恚者,嗔也。


    寒熱第七十


    瘰癧:瘰,郎果切。癧,郎擊切。《廣韻》:病筋結也。巢氏《病源候論》:風邪毒氣客於肌肉,結為瘰癧。


    鼠瘻:鼠,舒呂切。亦作「癙」。《爾雅·釋詁》:癙,病也。《淮南子·說山訓》:貍頭愈鼠。


    邪客第七十一


    秫:食聿切。《說文》:秫,稷之黏者也。《急就篇》:稻黍秫稷粟麻秔。注:秫,似粟而黏,亦可為酒。按:即今糯稻。


    通天第七十二


    下齊湛湛:《左·襄二十二年傳》:以受齊盟。注:齊,同也。湛,都含切。《說文》作「媅」,樂也。《詩·小雅》:和樂且湛。傳:樂之久也。按:此言太陰之人,下同於湛樂者流也。《甲乙經》齊作「濟」。


    諟諦:諦,亦作「??」。《說文》:諟,理也。諦諟審也。《廣雅·釋詁》:諟,是也。??,諟也。關尹子「九藥篇」: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


    譚:徒含切。《玉篇》:大也。


    黮黮:黮,徒感切。《文選》左思</a>「魏都賦」:榱題黮??。注引《聲類》:黮,深黑色也。束皙「補亡詩」:黮黮重云。注:黮黮,云色不明貌。


    ??:?,似宣切。《玉篇》:好貌。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解?:解,胡懈切。與「懈」通。?,羊益切。《素問·平人氣象論》:尺脈緩澀謂之解?。「玉機真臟論」:冬脈太過,則令人解?。「刺瘧論」:足少陽之瘧,令人解?。「刺要論」: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然不去矣。注:解?,謂強不強,弱不弱,熱不熱,寒不寒。解解??然,不可名之也。


    辦:當與「瓣」通。薄莧切。《說文》:瓣,瓜中實也。


    痎:古諧切。《說文》:痎,二日一發瘧也。《素問·瘧論》:瘧皆生於風。注:痎,猶老也。亦瘦也。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一結切。與「噎」通。《說文》:噎,飯窒也。《漢書·賈山傳》:祝??在前。注:??,古「噎」字。謂食不下也。


    口說書卷:卷,居倦切。亦作「弮」。與「券」通。《說文》:券,契也。按:此謂口說而書之於卷也。《史記·高祖紀》:常析券棄負。《索隱》:古用簡札,書故可析。


    脆道:《甲乙經》作「越道」。


    剽:匹妙切。《說文》:剽,砭刺也。


    漸洳:漸,子廉切。洳,人恕切。亦作「洳」。《廣雅·釋詁》:漸,濕也。《說文》:洳,漸濕也。《漢書·東方朔傳》:塗者漸洳徑也。注:漸洳,浸濕也。


    癢:余兩切。與「癢」通。《玉篇》:痛,癢也。《抱朴子</a>·塞難篇》:人不能自知其體老少痛癢之何故。


    疼:徒冬切。《廣雅·釋詁》:疼,痛也。《釋名》:疼痹,痹氣疼疼然煩也。《一切經音義》:疼下里間。音騰。


    衛氣行第七十六


    ????:??,普巴切。分明之貌。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葉蟄:葉,胡頰切。《玉篇》:古文「協」字。《書·堯典》:協和萬邦。傳:協,合也。蟄,直立切。《說文》:蟄,藏也。


    九針第七十八


    寤:五故切。與「悟」通。《文選》張衡「東京賦」:盍亦覽東京之事以自寤乎。薛注:自寤,自覺悟也。《爾雅》序:別為音圖,用祛未寤。


    歲露論第七十九


    郄:去約切。與「郤」、「卻」通。《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氣血內卻。注:卻,閉也。


    ?血戔:字書無?血戔字,當與「殘」通。


    大惑論第八十


    擷:胡結切。亦作「襭」。《說文》:以衣衽扱物謂之襭。或從手,扱收也。《爾雅·釋器》:襭衽謂之襭。


    癰疽第八十一


    癕:與「癰」通。《史記·穰侯傳》:如以千鈞之弩決潰癕也。


    草萓:萓,魚羈切。《玉篇》:萓,莮草。《甲乙經》作「草蓂」。


    血泣:泣,色力切。與「歰」、「澀」、「濇」通。《素問·六節臟象論》: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又,凝於脈者為泣。注:謂血利不行。「調經論」:寒則泣不能流。注:泣,謂如雪在水中凝住而不行去也。


    ????:??,古活切。??,落侯切。《玉篇》:????,土瓜也。《廣韻》:同?蔞,果臝也。《玉篇》:?蔞,齊人謂之瓜蔞。


    ???草:?,力膺切。與「菱」、「蔆」通。《說文》:蔆,芰也。《漢書·司馬相如傳》「子虛賦」:外發夫容?華。《史記》作「蔆」。《文選》作「菱」。??,渠遙切,與「翹」通。《玉篇》:連翹草也。《爾雅·釋草》:連異翹。《釋文》:翹字亦作??。


    《素問》


    上古天真論第一


    徇齊:徇,辭閏切。齊,側皆切。《史記·五帝紀》索隱:徇齊,皆德也。《孔子家語》及《大戴禮》並作「睿齊」。《史記》舊本亦有作「濬齊」,蓋古字假借徇為濬。濬,深也。王注:徇,疾也。與《史記集解》同失之。


    迺:奴亥切。古文「乃」字。《爾雅·釋詁》:迺,乃也。


    耗:呼到切。亦作「秏」。《文選》曹植</a>「七啟」:耗精神於虛廓。注引《蒼頡篇》:耗,消也。


    惔:惔,徒濫切。與「憺」通。本經「陰陽應象論」、「移精變氣論」皆作憺。


    解墮:解,古隘切。與「懈」通。《釋名》:懈,解也,骨節解緩也。墮與「惰」通。《大戴禮·盛德篇》:小者偷墮。注:墮,解墮也。《禮·月令》:季秋行春令,則民解惰。


    壽敝:敝,王注:盡也。《漢書·枚乘</a>傳》:敝無窮之樂。注:敝,盡也。《靈樞·五十營篇》:故五十營備,得天地之壽矣。


    嗔:昌真切。《說文》:嗔,盛氣也。《廣韻》:怒也。與「瞋」通。


    四氣調神大論第二


    亟奪:亟,去吏切。王注:數也。《禮·少儀》:亟見日朝夕。《左·成十年傳》: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


    名木:按此當作大木解。《禮·禮器》:因名山升中於天。注:名,猶大也。《國策·秦策》:王不如因而賂一名都。注:名,大也。王注謂:名木珍果,失之。


    菀藁:菀,與「苑」、「宛」、「郁」通。本經「生氣通天論」:大怒則行氣絕,而血菀於上。藁,苦浩切。《說文》:藁,木枯也。《易》「說卦」傳:離為枯上槁。


    焦滿:按:此謂肺氣焦枯,煩滿也。本經「痿論」:肺熱葉焦。「痹論」:肺痹者,煩滿喘而嘔。王注:焦,謂上焦也。林校:據全元起本作「進滿」,皆失之。


    獨沉:《甲乙經》作「濁沉」。林校:據《太素》作:沉濁。按:獨、濁古字相通。《周禮》壺涿氏鄭司農注:獨,讀為濁。沉,直深切。《周禮》:酒正三日沉齊。《釋名》:沉齊,濁滓沉下,汁清在上也。


    生氣通天論第三


    喘喝:二字已見《靈樞·本神篇》:喝,嘶聲,聲之幽也。王注謂:大呵出聲則近呼喝之義,非暑病所有。


    緛:而兗切。王注:縮也。《太元》:耎,雲陽氣能剛、能柔、能作、能休,見難而縮。範注:耎而自縮,故謂之耎。耎,與緛通。《廣雅·釋詁》:緛,縮也。


    則張:張,知亮切。《廣雅·釋詁》:張,大也。


    闢積:闢,當讀若「襞積」之襞。《靈樞·根結篇》:?闢。「腸胃篇」:上下闢。意同。


    痤疿:痤,昨禾切。《說文》:痤,小腫也。《廣雅·釋詁》:痤,癰也。《淮南子·說林訓》:潰小疱而發痤疽。注:痤疽,癰也。《管子</a>·法法篇》:痤睢子礦石也。注:痤,癰也。疿,方味切。《玉篇》:熱生小瘡。王注以為風癮,失之。


    高梁:與「膏粱」通。《靈樞·根結篇》:膏梁。義同。


    足生大丁:丁,本作「疔」。《集韻》:疔,當經切。音丁。病創也。按:足生大丁,謂高梁厚味足以致疔毒之大。王注謂:丁生於足。林校謂:饒生大丁。皆失之。


    皶:側加切。亦作皻。王注:皶,刺長於皮中,形如米,或如針。俗曰粉刺。又《類篇》:鼻上疱也。義別。


    俞氣:俞,傷遇切。與「腧」、「輸」通。詳《靈樞》「腧」字條。


    魄汗:王氏無訓。按《靈樞·本神篇》: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本經「宣明五氣論」:肺藏魄。「六節臟象論」: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汗出於皮毛故曰魄汗。


    沮?:沮,慈呂切。?,本作弛。言壞廢也。《詩·小雅》:何日斯沮。傳:沮,壞也。《穀梁·襄二十四年傳》:弛候。注:弛,廢也。本經「五臟生成篇」: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可以互證。王注訓沮為潤,訓弛為緩,失之。


    乃央:《廣雅·釋詁》:央,盡也。《夢辭》屈原「離騷」:時亦猶其未央。注:央,盡也。王注央為久,失之。林校謂:央,乃殃也。古文通用亦強解。


    陰陽應象大論第五


    病之形能:王氏音義於上文「能冬」云:奴代切。下「形能」同。按:此當讀本音,謂病之所能也。本經「陽明脈解篇」云: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可以互證。


    ??:時制切。《甲乙經》作「掣」。《集韻》本作「觢」,或作「挈」。《玉篇》作「??」。《易·暌卦》:其牛掣。鄭本作「??」。《說文》引作「觢」。


    陰陽離合論第六


    ????:《篇海》有此字,音中。明·熊宗立本亦音中。林校云:別本????作「沖沖。」王氏:??字無音,注:言氣之往來也。蓋即《易·咸卦》憧憧往來為訓。憧、沖古字相通,則亦以??為沖矣。按:《集韻》:憧,有冒容、諸容二切。諸容切,音鍾,與中字音近。


    陰陽別論第七


    ?:烏懸切。王注:?,痠痛也。《文選》謝靈運「登臨海嶠與從弟惠連詩」注引《說文》曰:?,疲也。《列子·楊朱篇》:心?體煩,內熱生病矣。殷敬順《釋文》:音一錯反。


    索澤:索,蘇各切。王注:皮膚潤澤之氣皆散盡也。《禮·檀弓》吾離群而索居。注:索,猶散也。《說苑·權謀篇》:索也者,盡也。


    靈蘭秘典論第八


    氂:里之切。亦作釐。《漢書·律曆志》:不失毫氂。注引孟康曰:十豪曰氂。


    六節臟象論第九


    罷極:罷,符羈切。《史記·平原君傳》:臣不幸有罷癃之疾。索隱:罷癃為背疾,言腰曲而背隆高極。《呂氏春秋·仲夏紀》:耳谿極。注:極,病也。


    五臟生成篇第十


    胝?:胝,丁尼切。?,側救切。《漢書·貢禹傳》:手足胼胝。注:胝,繭也。?與「皺」通。《集韻》:?,皺也。


    草茲:王注:茲,滋也。言如草初生之青色也。《說文》:茲,草木多益也。《爾雅·釋器》:蓐謂之茲。


    炲:徒哀切。亦作「炱」。王注謂:炲,煤也。《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積煙以為炱煤。


    紺:古暗切。《說文》紺,帛深青揚赤色。《釋名》:紺,含也。青而含赤色也。王注:薄,青色。失之。


    朝夕:與「潮汐」通。《文選》郭璞「江賦」:或夕或朝。注引《抱朴子》曰:麋氏云朝者,據朝來也;言夕者,據夕至也。


    鬲:古核切。亦作「膈」。《玉篇》:胸膈也。《釋名》:膈,隔也。隔塞上下,使氣與隔不相亂也。《甲乙經》作「膈」。


    胠:去魚切。王注:脅上也。《說文》:胠,腋下也。


    異方法宜論第十二


    食胕:王注:言其所食不芬香。林校據全元起云:食魚也。按:胕,符遇切。與「腑」通。又馮無切。膚腫也。俱與本文義不合。全、王二注均失之。當依《甲乙經》作「臊」。


    移精變氣論第十三


    僦貨季:人名。王注:謂岐伯</a>祖世之師。僦,即就切。《廣雅·釋言》:僦,賃也。僦與貸義相類。


    湯液醪醴論第十四


    莝:粗臥切。《說文》莝,斬芻也。


    診要經終論第十六


    憿著:林校云:別本「憿」作「憿」。又作「撽」。按:憿,古堯切。《說文》:幸也。憿,古了切。《玉篇》:脛行縢也。撽,古歷切。與「系」通。合之本文之義,??字稍近。又《廣雅·釋詁》:繳,纏也。《漢書·司馬相如傳》:苛察繳繞。注:猶纏繞也。當亦通。


    目睘:睘,渠營切。王注:睘,謂直視如驚貌。《說文》:睘,目驚視也。


    脈要精微論第十七


    眴僕:眴,許縣、黃練二切。《文選》揚雄「劇秦」美新臣嘗有顛眴病。注:眴與「眩」古字通。又舒閏切。與「瞬」。「瞚」通。義別。


    平人氣象論第十八


    姙:汝鴆切。亦作「妊」。《說文》:妊,孕也。《廣雅·釋詁》:妊,?也。「釋言」:妊娠也。《後漢書·章帝紀》:今諸懷??者,賜胎養。谷注引《說文》亦作??。


    前曲後居:曲,《甲乙經》作「鉤」。居,居御切。與「倨」通。《考工紀》:冶氏已倨則不入,已句則不決。注:已倨,謂微直而邪多也。《禮·樂紀》:倨中矩,句中鉤。《漢書·酷吏郅都傳》「丞相條」:侯至貴居也。注:居與「倨」同。


    玉機真臟論第十九


    目匡:匡與「眶」通。《史記·淮南王安傳》:涕滿匡而橫流。本經「刺禁篇」:刺匡上陷骨中脈。注:匡,目匡也。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


    參伍不調:《易·繫辭》:參伍變。疏:參,三也。伍,五也。「說卦」傳:參天兩地而倚數。虞注:參,三也。《周禮·小司徒》:五人為伍。《說文》:伍,相參五也。本文蓋謂或三或五,其數不調。王氏以參校類伍為訓,失之。


    蠕蠕:蠕,而充切。亦作「蝡」。《說文》:蠕,動也。《史記·匈奴傳》:跂年行喙息蠕動之類。索隱引「三蒼」:蠕,蠕動貌。音軟。


    臟氣法時論第二十二


    焠?:?,烏開切。《廣雅·釋詁》:?,爇也。《玉篇》:炫也,熱也。


    郄:綺戟切。與「卻」、「隙」通。《玉篇》:穿穴也。《史記·張釋之傳》:雖錮南山,猶有郄。《漢書》作「隙」。《莊子·知北遊》:若白駒之過卻。《釋文》本亦作「隙」,孔也。又《靈樞·歲露篇》:腠理,郄。義別。


    保命全形論第二十五


    黔首:黔,巨淹切。《說文》:黔,黎也。秦謂民為黔首,謂黑色也。


    瞚:舒閏切。亦作「瞬」。與「眴」通。《說文》:瞚,開闔目動搖也。《莊子·庚桑楚</a>篇》:終日視而目不瞚。《釋文》:瞚,動也。


    離合真邪論第二十七


    抓:側絞切。《廣雅·釋詁》:抓,搔也。《莊子·徐無鬼篇》:有一狙焉,委蛇攫??見巧乎王。??,即抓字。《文選·枚乘諫吳王書》:手可擢而抓。注引《莊子》曰:橡樟所生,可抓而絕。


    通評虛實論第二十八


    纓脈各二:王注:足陽明脈也。近纓之脈,故曰纓脈。纓謂冠帶也,以有左右,故曰各二。按:《說文》:癭,頸瘤也。《靈樞·寒熱病篇》:頸側之動脈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此纓字當與「癭」、「嬰」義通。


    蹠跛:蹠,之石切。亦作「趾」。《說文》:蹠,足下也。跛,布火切。《說文》跛,行不正也。《禮·問喪》:跛者不踴。《釋文》:跛,足廢也。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惋:烏貫切。《廣韻》:驚歎也。


    罵詈:詈,力智切。《說文》:罵也。《釋名》:罵,迫也。以惡言被迫人也。詈,歷也。惡言相彌歷也。亦言離也,以次卦離之也。


    熱論第三十一


    譫言:譫,之廉切。《甲乙經》作「讝」。王注:謂妄謬而不次也。《一切經音義》引《埤蒼》:譫,多言也。本經「厥論」林校據全元起云:譫言者,氣虛獨言也。


    評熱病篇第三十三


    痝然:痝,莫江切。與「厖」通。《爾雅·釋詁》:厖,大也。本經「風論」:面痝然浮腫。


    可刺不:不,甫鳩、方九二切。《說文》:否,不也。《書·堯典》:否德。疏:否,古今「不」字。


    刺瘧篇第三十六


    暍暍:暍,於歇切。亦作「??」、「?」。王注:暍暍,熱盛也。《說文》:暍,傷暑也。《廣雅·釋詁》:暍,暖也。《淮南子·人間訓》:武王蔭暍人於樾下。注:武王哀暍人之熱,故蔭之於樾下。


    氣厥論第三十七


    柔痓:痓,充子切。《說文》無此字。《廣雅·釋詁》:痓,惡也。王注:痓,強而不舉。按本經「厥論」:痓治主病者。林校據全元起本,痓作痙。《說文》:痙,強急也。痓但訓「惡」,無強意,當定為「痙」字之訛。


    虙瘕:虙,房六切。古「伏」字。伏羲</a>氏。《漢書·五行志》:作虙義。


    食亦:《甲乙經》亦作「?」。王注:食亦者,謂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也。亦,易也。


    衊:莫結切。《說文》:衊,汙血也。王注同。


    舉痛論第三十九


    炅:古迥切。王注:熱也。又《說文》:炅,見也。《廣韻》:光也。義別。


    腹中論第四十


    烏鰂魚骨:鰂,昨則切。亦作「?魚??」。《甲乙經》作「賊」。《說文》:鰂,烏鰂魚也。《一切經音義》引《埤蒼》:鰞鰂魚,腹中有骨,出南郡。背有一骨,闊二寸許。有鬈甚長,口中有墨,瞋則潠人。《古今注</a>》:烏鰂一名河伯。《度事小史·臨海紀》:烏鰂以其懷板含墨,故號小史魚也。《爾雅翼》:鰞鰂,狀如革囊,背上獨一骨,形如樗蒲子而長,名海螵蛸。王注引古《本草經》:烏鰂魚骨,主治女子血閉。


    藘茹:藘,力居切。《甲乙經》作「閭」。王注引古《本草經》:藘茹,主散惡血。《太平御覽》引範子計然曰:閭茹,出武都。黃色者善。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錘:馳偽切。《廣雅·釋器》:權謂之錘。《漢書·律曆志》:五權之制。注:錘者,稱之權也。


    ????:??,市朱切。《說文》:??,鳥之短羽。飛????也,象形。讀若「殊」。《傷寒論》:太陽病,項背強????。


    胂:失人切。《說文》:胂,夾脊肉也。《廣雅·釋親》:胂謂之脢。《急就篇》:胂腴胸脅喉咽髃。注:胂,夾脊肉也。王注:兩髁胂,謂兩髁骨下堅起肉也。


    風論第四十二


    怢慄:怢,他骨切。《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凡人視之怢焉。注引《廣蒼》:怢,忽忘也。慄,力質切。《廣雅·釋言》:慄,戰也。《詩·秦風》:惴惴其慄。傳:慄,懼也。王注:怢慄,卒振寒貌。《甲乙經》作「解?」。林校據全元起本作「失味」。


    皏:普辛切。《廣雅·釋器》:皏,白也。王注:皏,謂薄白色也。


    嚇:呼格切。與「赫」通。《詩·大雅》反予來赫。箋:口拒人謂之赫。《釋文》:赫,亦作「嚇」。《莊子·秋水篇》鴟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釋文》引司馬注:嚇,怒其聲,恐其奪己也。


    痿論第四十四


    有漸於濕:漸,子廉切。《廣雅·釋詁》:漸,漬也。《荀子·大略篇》:蘭茞、藁本,漸於蜜醴。注:漸,浸也。《漢書·董仲舒</a>傳》:贊然考其師友,淵原所漸。注:漸,浸潤也。《莊子·胠篋篇》:知詐漸毒。《釋文》引崔注:漸毒,猶深害也。按以上數解,與本文均合。


    閏宗筋:《說文系傳》曰:閏之言撋也。儒均反。若今俗縫衣,一長一短者,則蹙其長以就短,謂之撋。《集韻》:撋,而宣切。《考工記》:鮑人。注:親手煩撋之。《詩·葛覃》箋:煩撋之。《釋文》引《字略》:煩撋,猶捼挲。按:閏字王氏無注。《系傳》云云與本文義合,特取證之。他本訛作「潤」,或曰閏與「潤」同,亦非。


    病能論第四十六


    生鐵洛:洛,《甲乙經》作「落」。按:「洛」、「落」古字相通。《春秋·閔元年》:公及齊侯盟於落姑。《左》作「落」。《公羊》、《穀梁》皆作「洛」。王注:鐵洛,主之下氣。


    麋銜:麋,武悲切。《說文》:麋,鹿屬。又與「蘪」通。《爾雅·釋草》:蘪蕪。注:蘪,香草。又,蘪從水生。疏:草從水生曰蘪。王注:麋銜主治風濕筋痿,本草一名薇銜,一名鹿銜。《水經注》:魏興,錫義山多生薇銜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


    大奇論第四十八


    雍:本文肺雍、肝雍、腎雍三「雍」字,《甲乙經》皆作「癰」。按:雍亦作「雝」。「雍」、「癰」古字通用。孟子於衛主癰疽。《史記》作「雍渠」。《韓非子》作「雍鉏」。《說苑》作「雍睢」。又與「壅」通。《釋名》:癰,壅也。氣壅否結,裹而潰也。


    菀熟:王注:菀,積也。熟,熱也。本經「疏五過論」注同。《脈經》作「菀熱」。《甲乙經》作「寒熱」。


    脈解篇第四十九


    脽:視佳切。《說文》:脽,尻也。《廣雅·釋親》:臀謂之脽。《漢書·東方朔傳》:連脽尻。注:脽,臀也。


    瘖俳:瘖,於金切。《說文》:瘖,不能言也。俳,蒲皆切。王注:廢也。又,《說文》:俳,戲也。義別。


    刺要論第五十


    泝泝:泝,桑故切。本經「皮部論」:泝然起毫毛。注:泝然,惡寒也。《甲乙經》作「淅」。


    刺禁論第五十二


    鼠僕:僕,蒲木切。王注:內結為腫,如伏鼠之形也。《詩·大雅》:景命有僕。傳:僕,附也。《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僕樂齊王。注引《廣雅》曰:僕,謂附著於人。《甲乙經》作「?鼠僕」,音卜。《字書》無「?鼠僕」字。《廣雅·釋獸》:?鼠僕??,鼠屬。林校據別本:僕一作「鼷」。「氣府論」注:氣街在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也。則是穴名,非病名矣。失之。


    長刺節論第五十五


    皮??:王注:皮??,謂臍下五寸橫約文。《字書》無「??」字。王氏釋音作「皮?」,古活切。《說文》:?,骨耑也。林校據全元起本作「皮髓」。


    髂髎:髂,枯駕切。《文選》揚雄「解嘲</a>」:折脅摺髂。注引《埤蒼》:髂,腰骨也。髎,落蕭切。《玉篇》:髖也。《史記·貨殖傳》:馬蹄躈千。集解:躈,馬八髎也。《索隱》引《埤蒼》:尻骨,謂八髎。王注髂為腰骨,髎為居髎,腰側穴也。《甲乙經》髎字皆作「窌」。


    皮部論第五十六


    害蜚:蜚,府尾、扶沸二切。王注:蜚,生化也。害,殺氣也。殺氣行則生化弭,故曰害蜚。


    廩:力念切。王注:廩,積也,聚也。《國語·周語》:廩於籍東南鍾而藏之。《管子·山國軌篇》:泰春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廩之矣。注:廩,藏也。


    氣穴論第五十八


    中??:??,兩舉切。亦作「呂」。《甲乙經》作「膂」。《說文》:呂,篆文作「膂」,脊骨也。《國語·周語》:氏曰有呂。注:呂之為言膂也。《急就篇》:尻髖脊膂腰背呂。注:膂,夾脊內肉也。呂,脊背也。王注:五臟腧穴皆在??之兩傍一寸五分。


    兩骸厭:王注:骸厭,謂膝外俠膝之骨厭中也。《說文》:骸,脛骨也。本經「骨空論」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


    氣府論第五十九


    伏菟:穴名。菟,湯故切。《靈樞》作「伏兔」。《甲乙經》:伏兔穴在膝上。菟與「兔」通。《史記·六國表》:安王十九年,魏敗趙兔臺。《索隱》:兔字亦作「菟」。《漢書·鄒陽傳》:上覆飛鳥,下不見伏菟。《楚辭》屈原「天問」:顧菟在腹並從草。


    骨空論第六十


    譩譆:譩,於其切。譆,許其切。與「噫嘻」通。穴名。王注:以手壓之,令病人呼譩譆之聲,則指下動矣。《玉篇》:譩,不平之聲也。嘻,悲恨之聲也。《說文》:譆,痛也。《系傳》:痛而呼之言也。《文選》曹植「七啟」:俯而應之曰譆。注:愁恨之聲也。


    揄臂:揄,余招切。王注:揄,讀為「搖」,謂搖動也。《莊子·漁父篇》:被髮揄袂。《釋文》:音遙。《禮·玉藻》:夫人揄狄。疏:揄,讀如「搖」。狄,讀如「翟」。謂書搖翟之雉於衣也。


    篡間:《甲乙經》作「纂間」。王注:謂在前陰後陰之兩間也。


    蹇膝:蹇,居偃切。《說文》:蹇,?也。《釋名》:蹇跛,蹇病不能作事也。《方言》:??,蹇也。注:跛者行??踔也。《廣雅·釋詁》:???,蹇也。《史記·晉世家》:郤克僂而魯使蹇。《莊子·達生篇》:聾盲跛蹇皆訓跛。王注:蹇,難也。失之。


    楗:其偃切。《廣雅》:關,楗也。本篇輔骨上橫骨下為楗。


    機:本篇俠髖為機。《釋名》:尻又謂之機要,脾股動搖如樞機也。《說文》:主發謂之機。


    拇指:拇,莫厚切。《說文》:拇,將指也。《易·咸卦》:咸其拇。注:拇,足大指也。《國語·楚語》:至於手拇。毛脈注:拇,大指也。《莊子·駢拇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釋文》引司馬注:駢拇,足拇指連第二指也。


    齗:語斤切,與「齦」通。《說文》:齗,齒本也。《玉篇》:齒根肉也。


    橛骨:其月切。與「??」通。王注:尾窮謂之橛骨。《廣雅·釋親》:臎髁,??也。


    調經論第六十二


    深斥:斥,昌石切。王注:斥,推也。《廣雅·釋詁》:斥,推也。《一切經音義》引「三蒼」同。


    繆刺論第六十三


    賁上:賁,博昆切。《難經·四十四難》:胃為賁門。林校引楊元操云:賁,鬲也。王注:謂氣賁。失之。


    鬄:他計切。亦作「??」、「剔」、『鬀」、「剃」。《甲乙經》作「剔」。《說文》:鬀,??發也。《廣雅·釋詁》:剃,剔也。《儀禮·士喪禮》:四鬄。注:鬄,解也。今文鬄為「剔」。《漢書·司馬遷傳》:其次鬄毛髮。《後漢書·馮魴傳》:皆自鬄剔。注引《聲類》:剔,亦「鬄」字。謂剃去發也。


    四時刺逆從論第六十四


    隱軫:《甲乙經》作「??疹」。??,於謹切。亦作「癮」。疹,章忍切。與「胗」通。亦作「??」。《玉篇》:??疹,皮外小起也。《釋名》:胗,展也。癢搔之捷展起也。《傷寒論》:風氣相搏,必成癮??。


    天元大論第六十六


    鬼臾區:《史記·孝武帝紀》: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索隱》:黃帝佐也。《封禪書》: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塚是也。《漢書·藝文志》:陰陽家鬼容區,三篇圖一卷,古今人表鬼臾區。注:即鬼容區也。《亢倉子》作「鬼容邱」。《晉書·律曆志》作「車區」。


    廖廓:廖,落蕭切。亦作「寥」。《說文》作「廫」,空虛也。《新附》作「寥」。《廣雅·釋詁》:寥,深也。《莊子·大宗師篇》:乃八於寥天一。《釋文》亦作「廖」。


    迫迮:迮,側伯切。《後漢書·竇融傳》:囂勢排迮。注:排迮,謂蹙迫也。「陳忠傳」:共相壓迮。注:迮,迫也。《文選》陸機「嘆逝賦」:塗薄莫而意迮。注引《聲類》:迮,迫也。


    五運行大論第六十七</a>


    黅:居吟切。《玉篇》:黃色也。《廣雅·釋器》:黅,黃也。本經「五常政大論」:敦阜之紀,其色黅元蒼。


    馮乎:馮,扶冰切。亦作「憑」。《小爾雅·釋言》:憑,依也。《文選》張衡「西京賦」有憑虛公子者。薛注:憑,依託也。


    摧拉:盧合切。《說文》:拉,摧也。摧,折也。《文選》左思「吳都賦」:拉捭摧藏。注:拉,頓折也。


    眚:所景切。《易·訟卦》:旡眚。《釋文》引「子夏</a>傳」云:妖祥曰眚。《左·莊二十五年傳》:非日月之眚。注:眚,猶災也。月侵日為眚。


    倮:郎果切。亦作「??」、「臝」。《說文》:??,袒也。《禮·月令》:中央土,其蟲倮。《周禮·大司徒》:其動物宜臝物。《大戴禮·天圓篇》:唯人為倮匈而後生也。注:倮匈,謂無毛羽無鱗介也。


    謐:彌畢切。《說文》:謐,靜語也。《爾雅·釋詁》:謐,靜也。本經「氣交變大論」:其化清謐。


    氣交變大論第六十九


    鶩溏:鶩,莫卜切。《說文》:鶩,舒鳧也。王注:鴨也。本經「至真要大論」:下為鶩溏。注:言如鴨之後也。《金匱方論》:大腸有寒者多鶩溏。肺水者,其身腫,時時鴨溏。


    瞤:如均切。《說文》:瞤,目動也。《西京雜記》:陸賈曰:目瞤得酒食。《傷寒論》:則厥逆筋惕肉瞤。


    璺:亡連切。《廣雅·釋詁》:璺,裂也。《方言》:器破而未離謂之璺。本經「六元正紀大論」:為璺啟。注:璺,微裂也。


    霖霪:霪,余針切。與「淫」通。《玉篇》:霪,久雨也。《淮南子·修務訓》:沐浴霪雨櫛風。《禮·月令》:淫雨早降。《左·隱九年傳》: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雨。《爾雅·釋天》:淫謂之霖。


    五常政大論第七十


    其病否:否,符鄙切。與「痞」、「脴」通。《說文》:痞,痛也。《釋名》:脴,否也。氣否結也。


    殼:苦角切。亦作「??」。《文選》張協「七命」:剖椰子之殼。注:凡物內盛者皆謂之殼。


    飋:所櫛切。與「瑟」通。《玉篇》:飋,秋風也。《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飋蕭條而清冷。注:飋,蕭條清涼之貌。


    蛆:七餘切。 《說文》作「?」、「蠅」,乳肉中蟲也。


    霒:於金切。《說文》:霒,云覆日也。《玉篇》:霒,今作「陰」。《大戴禮·官人篇》:生民有霒陽。


    粃:卑覆切。亦作「粊」、「秕」。《說文》:粊,惡米也。秕不成粟也。《家語·相魯篇》:是用粃糠。


    閟:兵媚切。與「閉」通。王注:閟,大便乾澀不利也。《詩·鄘風》:我思不閟。傳:閟,閉也。


    狢:下各切。亦作「貉」。「穆天子傳」:白狐元狢。《文選》謝惠連「雪賦」:狐狢之兼衣。注引《論語》「狐貉之厚以居」作「狢」。


    ?東攴:王注:古「陳」字。《集韻》作「?東攴」。


    疰:之戌切。與「住」通。《廣雅·釋詁》:疰,病也。《釋名》:疰病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說文》:「上」部。《系傳》曰:又若醫家之言病疰,故有鬼疰,言鬼氣轉相染箸注也。


    雰:府文切。與「氛」通。《文選》張衡「西京賦」:消雰埃於中宸。薛注:雰,埃塵穢也。本經「六元正紀大論」:寒雰結為霜雪。注:寒雰,白氣也。狀如霧而不流。


    脘:古滿切。《說文》:脘,胃府也。本經「通評虛實論」:胃之募也。注引《中誥》:中脘,胃募也。按《甲乙經》有上脘、中脘、下脘三穴,俱在臍上。


    皮??:??,五還切。《廣雅·釋言》:??,痹也。


    六元正紀大論第七十一


    霿霧:霿,莫紅切。亦作「雺」。《說文》:天氣下地不應曰霿,地氣發天不應曰霧。《爾雅》:「霿」作「雺」。《易稽覽圖》:雺者,霿也。


    退闢:闢,毗義切。與「避」通。經傳多作「闢」。


    臚脹:臚,力居切。《藝文類聚》引韋昭《辯釋名》云:腹前肥者曰臚。《急救篇》:寒氣泄注腹臚脹。注:腹前曰臚。又,甫無切。與「膚」通。《說文》:臚,皮也。義微別。


    雷殷:殷,於謹切,亦作「磤」。《廣雅·釋詁》:磤,聲也。《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雷聲曰磤。《詩·召南》:殷其靁。傳:殷靁,聲也。《史記·封禪書》:其聲殷云。《集解》引瓚曰:聲也。又曰:神來時,天為之殷殷雷鳴。《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林賦」:殷天動地。注引郭璞曰:殷猶震也。何晏</a>「景福殿賦」:聲訇磤其若震。注引「毛萇傳」曰:磤,雷聲也。


    滷:郎古切。西方咸地也。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滷。《易·說卦》:其於地也為剛滷。《釋文》:滷,土也。《春秋說題辭》:廣延曰大滷。


    翳:於計切。《方言》:翳,掩也。《廣雅·釋詁》:翳,障也。《楚辭》王逸</a>「九嘆」:舉霓旌之墆翳兮。注:墆翳,隱蔽貌。又作「瞖」,目病也。義別。


    焰:以譫切。亦作「爓」、「燄」。王注:焰,陽焰也。


    皴揭:皴,七倫切。《王篇》:皴,??也。《一切經音義》引《埤蒼》:皴,皮皴??也。樹皮甲錯粗厚亦曰皴。揭,居竭切。《說文》:揭,高舉也。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


    目昧:昧,莫佩切。亦作「眛」。《說文》:目不明也。《左·僖二十四年傳》:目不別五色之章為眛。


    熛:甫遙切。《說文》:熛,火飛也。《春秋文耀鉤》:赤帝其名赤熛怒。《一切經音義》引「三蒼」:迸火曰熛。


    膹:房吻切。王注:膹,謂膹滿。


    至教論第七十五


    礔礰:礔,普系切。礰,郎系切。與「闢歷」通。亦作「劈歷」、「霹靂」。《說文》:震,劈歷振物也。《釋名》:闢歷,闢析也。所歷者皆破析也。《爾雅·釋天》:疾雷為霆霓。注:雷之急擊者為霹靂。《一切經音義》引《蒼頡篇》:霆礔礰也。張衡「四京賦」:礔礰激而增響。


    陰陽類論第七十九


    溓水:溓,良冉切。王氏無注。林校據全元起云:溓水者,七月也。楊上善云:溓水靜也,七月水時也。《說文》:溓,薄冰也。


    方盛衰論第八十


    菌香:菌,渠殞切。王注:菌,香草。林校據全元起云:菌香是桂。《楚辭》屈原「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注:椒、菌、桂,皆香木。《文選》左思「蜀都賦」:菌桂臨崖。劉注引《神農本草經》曰:菌桂出交趾,圓如竹,為眾藥通使。按:即今肉桂也。又,或作「蕈」。《說文》:地蕈也。義別。


    解精微論第八十一


    有毚愚僕漏之問:毚,士咸切。《說文》:毚,狡兔也。《廣雅·釋詁》:毚,獪也。王注:毚,狡也。愚不智見也。僕,頓也。漏,脫漏也。按:此四字文義不類。林校據全元起本「僕」作「樸」,則此「毚」字當與「儳」通。《禮·表記》:儳焉如不終日。注:儳焉,可輕賤之貌也。《一切經音義》:儳速。注:儳,倉陷反。非次而言也。《禮記》:長者不及無儳言是也。二義皆可通。


    附:《靈樞略》道藏本


    爪肉:《靈》、《素》二書中屢言分肉。按:「分」與「爪」形相近,當是傳寫之誤。


    漽:杜溪切。《靈樞》作「淅」。


    ?:皮變切。《靈樞》上下兩句皆作「頏」。


    附:《素問·遺篇》道藏本


    天內:星名。別本內皆作「芮」。按:《詩·大雅》:芮鞠之即。箋:芮之言內也。芮與「內」本通。


    地皛:星名。別本皛皆作「晶」。按:皛,胡了切。《說文》:皛,顯也。《文選》潘岳「關中詩」:虛皛楠德。注引「蒼頡」:皛,明也。亦與「晶」義相近。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