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3个月前 作者: 黄元御
系辞传上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上传·第十章
以言者尚其辞,圣人系辞以尽言也,君子动则观其变也。以制器者尚其象,观象而制器也。以卜筮者尚其占,蓍龟以知来也。
是故,变化云为,言(1)[1]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以动者尚其变,故变化见于云为行也。以言者尚其辞,故言事有其灾祥。以制器者尚其象,故象事而制器。以卜筮者尚其占,故占事而知来。盖天地设位而见乾坤,圣人成能而衍易象。人谋鬼谋,皆见符合,非第贤智能之,百姓之愚亦可与能者也。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系辞上传·第十章。
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即以言告,其受命也如响(2)[2],无有远近幽深之隔,遂知将来之事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是尚其辞与尚其占也。
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系辞上传·第十章。
叁伍以尽其变,错综以尽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观变而动,咸宜矣。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观象而器可制矣。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于此?是尚其变与尚其象也。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系辞上传·第十章。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若辞若变,若象若占,莫不洞彻,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上传·第九章。
《易》本易简,是显道也。以至显之道,神而明之,见诸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助神人佑。而神即在于变化之中,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知神之所为,则通天下之故矣。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诸物之始,成诸务之终,覆冒天下之道,无所遗漏,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开之于始,以通天下之志。成之于终,以定天下之业。开先成后,彰往察来,以断天下之疑。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系辞上传·第十章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其机也。唯深也,故尚辞尚占,能通天下之志,志通而天下之物无不开矣。唯机也,故尚变尚象,能成天下之务,务成而天下之业无不定矣。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神而明之,而若辞若变若象若占,天下之故感而遂通矣。《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以上八章系辞之纲领也。下分承尚辞尚变,尚象尚占而发明之。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系辞上传·第一章
天尊地卑,而乾上坤下,其方定矣。卑高以陈,而阳贵阴贱,其品位矣。动静有常,而阳刚阴柔,其体断矣。或贵或贱,方以类聚;若刚若柔,物以群分;方物有善恶;分聚有灾祥,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有兆,形象迭呈,变化见矣。
以下言以言尚辞之事。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阴阳未判,是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之母也。太极判剖,分而为二,是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两仪升降,是生四象。阳升而化木火,阴降而化金水也。四象分列,而生八卦,坎为水,离为火,震巽为木,乾兑为金,坤艮为土也。八卦以定吉凶,吉凶以生大业,断天下之疑,而后定天下之业也。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系辞上传·第一章
乾刚坤柔,刚柔相摩则生八卦。八卦相荡,诸象皆成。鼓之以雷霆,震艮之象也。润之以风雨,巽兑之象也。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坎离之象也。而虽皆乾坤所化,坤得乾道,则成男;乾得坤道,则成女。是六子之父母,而即六十四卦之父母也。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天主生,地主成。至盛也,至大也,而实易至也,至简也。乾之大始,则以易知。坤之成物,则以简能。以其易也则易知,以其简也则易从。易知则人不畏难而有亲,易从则事不烦琐而有功。有亲则其势可久,有功则其事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盛德大业,成于易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说卦传》:“乾,健也,坤,顺也。”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健则不陷于险,而其德行恒易,又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顺则攸往无阻,而其德行恒简,又以知阻。以易简而知险阻,则动无败事。审能悦诸心,能研诸虑,是真可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3)[3]亹者。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系辞上传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无往而不御,以言乎迩则至静而不偏,以言乎天地之间则万事万物皆备矣。而总不外乎乾坤,夫乾,其静也专而不二,其动也直而不枉,此其易也,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而不泄,其动也辟而不藏,此其简也,是以广生焉。以易简而成广大,皆阴阳变通之所为也。广大配乎天地,变通配乎四时,阴阳之义配乎日月,易简之善,配乎至德。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系辞下传·第一章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确然不爽者,是其健也。夫坤,隤(4)[4]然示人简矣,隤然无阻者,是其顺也隤、颓通。爻也者,效此义者也。象也者,像此几者也。效像而形容之,故立爻而设象,爻象动乎卦内,吉凶见乎卦外,知其吉凶而有趋避,是谓之变。功业见乎变,故以动者尚其变也,知其吉凶而示咎祥,是谓之辞。圣人之情见乎辞,故以言者尚其辞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系辞上传·第八章
夫爻象何以为设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繁赜(5)[5],而拟其形容,以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纷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憎恶也,故象必设。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紊乱也,故爻必设。摹拟之而后言,论议之而后动,拟议详审以成其变化,是变化见于云为者也。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卦有象也。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有爻也。鼓,励也。化而裁之存乎变,变者化裁之宜也。推而行之存乎通,通者推行之准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其人不明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非德行不诚也德即盛德,行即大业。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系辞下传·第一章
孟喜本“命”作“明”。八卦成列各有象,象在其中矣。三画之卦因而重之,是为六爻,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生六十四卦,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占者得其动爻,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系辞下传·第一章
吉凶悔吝生乎爻,象之动者也如征吉,征凶,动悔,往吝,是也。刚柔者,立其本者也吉凶之本。变通者,趣乎时者也。吉凶者,以贞胜者也所谓征吉是也天地之道,贞以为观者也垂象示人。日月之道,贞以著明者也。天下之动,征夫一者也,不一则二,二则非贞。凶悔吝之生乎动者,动而不贞夫一也。贞,正也。
是故,《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彖者,材也。爻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系辞下传·第三章
易者,取其象也。象者,拟其像也。彖者,言其材也。爻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合彖象、爻辞而观之,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系辞上传第三章
彖者,言乎一卦之象者也。爻者,言乎一时之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事之得失也。悔吝者,言乎其事之小疵也。无咎者,爻象非吉,而善补过也。是故阳贵阴贱,其位不同。分列贵贱者,存乎其位。阴小阳大,其卦不一。等齐小大者,存乎其卦。或吉或凶,其辞攸判。辨别吉凶者,存乎其辞。忧其悔吝者,存乎动静之介。震而无咎者,存乎中心之悔震,惧也。是故卦有小大,殊其阴阳。辞有险易,别其吉凶。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而为之立言也。之,往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书不尽言,书少而言多也。言不尽意,言短而意长也。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圣人立八卦之象,以尽其意;设六十四卦,以尽情伪;卦彖、爻象,系辞焉以尽其言;化裁推行,变而通之以尽其利;利用出入,鼓之舞之,以尽其神。通其变,使民不倦,故生鼓舞。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上传·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以辞焉而明其吉凶。刚柔相推,往来进退,而生其变化。是故吉凶者,大有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小有忧虞之象也。变化者,往来进退之象也。刚柔者,阴阳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才立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大象之传是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六爻之辞是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无事之日也。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有事之秋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系辞上传·第四章
《易》与天地相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而无所遗。弥纶,包络也。天明而地幽,皆备于《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始生而终死,皆统于《易》,原始于未生,反终于既死,故知死生之说。神阳而鬼阴,皆具于《易》,精气为物而成阳神,游魂为变即成阴鬼,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a>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上传·第四章
易与天地相似,故符合而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适当而不过。旁行远逮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其土而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之类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有智,是皆易理之神化也。故神无方所,而《易》无形体。
此上十六章以言者尚其辞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上传·第五章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分判,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秉天道而为善,继之者人之善也。率其天真而为性,成之者人之性也。阳之德曰仁,阴之灵曰智。仁者见其阳德而谓之仁,智者见其阴灵而谓之智。至于百姓则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各见其所见,何况百姓之愚,是皆具善性而继成者少也。仁藏于秋冬,至春夏而显;用显于春夏,及秋冬而藏。春夏发生,显之于仁;秋冬收闭,藏之于用。但鼓动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忧劳天下者圣人之事,天地无心也,其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皆一阴一阳所变化耳。圣人观天之道,尽于阴阳,阴阳生生之谓《易》坤阴乾阳,生生不穷,遂成六十四卦。《易》首乾坤,以健成象之谓乾,以顺效法之谓坤,极其数以知将来之谓占,通其变以定大业之谓事,洞悉阴阳玄妙不测之谓神。
以下言以变尚动之事。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传·第七章
《易》其至矣乎!天之盛德富有而大业日新,人列三才之内,何独不然。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智高则崇,礼下则卑。崇以效天,卑以法地。天地设位,乾坤成象,而《易》行乎其中矣。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以成于性者,存存而又存存,德以渐充,业以渐广,久之自致于盛大。乃为善于效法者,则成性存存,是为道义之门户也。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天地设位则有乾坤。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盖六十四卦皆乾坤所生,一有乾坤而《易》象皆备,不过自此错综变化耳。使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传·第六章
六十四卦皆自乾坤往来错综而成。乾坤其《易》之门户耶?天地之间,莫非物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为刚为柔,各有其体,化生诸卦,以体天地之撰。无象不备,以通神明之德,无微不章也。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阴主阖,阳主辟,乾坤为《易》门户,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动静适可,谓之变。往来不穷,数极则反,谓之通。见其兆者,乃谓之象。著其形者,乃谓之器。通变宜民(6)[6],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出入必由门户,利用出入,则一阖一辟,往来不穷,变通之用神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形乃谓之器,有有形者,有无形者。形而上者谓之道,无形者也;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形者也。化而裁之谓之变,变则阖辟皆当矣。推而行(7)[7]之谓之通,通则往来不穷矣。以变通之宜,举而措之天下,谓之事业,是亦人之大业也。业之大者,德之盛也。
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系辞下传·第二章
此段旧本误在“黄帝</a>尧舜氏作”下。所谓变通者,本以为举而措之天下耳。措之天下,凡以为民也。通其变,使民阖辟往来而不倦。神而明之,使民利用出入而宜之。盖《易》穷则必变,变则能通,通则可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以上七章,言以动者尚其变也。
系辞传下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下传·第一章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旧本作“仁”。仁、人通。守(8)[8]得人则位可保也。何以聚人曰财,有财则人可来也。凡理民之财,正民之业,禁民之为非,一切因时制宜之事,曰义。以义理财,以财聚人,以人守位,圣人而登大宝,然后辅相裁成,佐天地以普大德,而生道畅矣。
以下言制器尚象之事。
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系辞下传·第二章
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即伏羲</a>氏,仰则观象于天文,俯则观法于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则有乾首坤腹之象;远取诸物,则有乾马坤牛之象。于是始作八卦,幽以通神明之德,明以类万物之情。八卦既设,由此尚象以制器,作结绳而为网罟(9)[9]。以佃以渔,盖取诸离,离为目,巽为绳,以互巽之绳结,重离之目,目目相承,网罟之象也。离为鸟,兑为羊。巽为鱼,离为鳖,鸟兽鱼鳖之类。取之网罟,以充庖厨,此包犠所由名也。
包犠氏没,神农</a>氏</a>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10)[10]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系辞下传·第二章
包犠氏没,神农氏作,斵(11)[11]木为耜(12)[12],揉木为耒(13)[13]耒即耜柄,曲木为之。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以巽木入坤土。坤牛震足,进退田中,耒耜耕植之象也。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离为目,艮为径路,震为大途。途路熙攘,日中而止,陈列水陆诸货艮坎市廛(14)[14]交易之象也。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15)[15]木为舟,剡(16)[16]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系辞下传·第二章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为衣,坤为裳也。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刳木令虚以为舟,剡木使锐以为楫楫,篙也。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盖取诸涣。以巽木乘坎水,得风而动,舟楫利济之象也。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乾为人,坤为牛,兑以两奇,而驾坤阴,服牛之象也。坤为民,乾为马,震以二偶,而履乾阳,乘平声马之象也。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震木上动,艮石下止,杵臼之象也。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离矢兑金,坎弓发之,弧矢之象也。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坎盗艮门,震木发声,重门击柝之象也。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系辞下传·第二章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黄帝作宫室,上栋下宇栋,脊上檩也。宇,屋下檐者。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震为木,乾为户,震木上架,乾户下辟,栋宇以成,风雨可蔽,宫室之象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土,不树木丧朋无数无日月之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巽为木,乾为人,兑为孔穴,以乾人入巽木,葬于孔穴之中,棺椁之象也。上古结绳而治结绳两,中而断之,各执一端,以为他日考信。见《史记</a>》。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司马贞</a>(17)[17]《史记·补三皇本纪》:“大嗥,庖犠,造书契,以代结绳之。以刀笔画木简,为文字之书。凡言有不能记者,并书志之,中分其半,者执左,取者执右,以为异日合契之信。所谓执左券是也,是为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兑为口,为决。乾为言,为金。以乾金刻言语,代口舌决万事,书契之象也。
此上五章,以制器者尚其象也。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说卦·第二章
此段旧本误在《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天人性命之理性,人理,命,天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五上为天,五阳上阴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初二为地,初刚二柔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四为仁,三仁四义也。卦以三画为三才,初地二人三天也。兼三才而两之,重而为六。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各异其位初三五为阳,二四六为阴。迭用柔刚之爻,以居之,故《易》六位而成章六爻,六位。
以下言卜筮尚占之事。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系辞下传·第十章
天地人曰三才,宇宙之大,天地人尽之矣。《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三也;有人道焉,二也;有地道焉,初也,是为三才。兼三才而两之,故成六位。六者非他,依旧三才之道也。上五为天,三四(18)[18]为人,初二为地也。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叁天两地而倚数,幽赞于神明而生蓍(19)[19]。说卦·第一章
旧本此段误在《说卦》。“叁天两地”句误在“幽赞神明”句下。“幽赞神明”句误在“圣人作易”句下。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乃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卦自天生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乃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爻自地起也。立仁之道,曰仁与义,仁义者,人之道德性命也。乃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理,条理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以顺性命之理也。穷理尽性至命,洞究天人,故叁天两地,而倚以立数叁天为三,两地为两,乾策二百一十六,坤策一百四十四,是乾得七十二者三,坤得七十二者两。幽赞于神明,而生其蓍法蓍,筮也;生蓍,作筮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系辞上传·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一三五七九者,天数也,故天数五。二四六八十者,地数也,故地数五。天地之数,分布五方之位,而一生一成,各有所合。一六合于水,二七合于火,三八合于木,四九合于金,五十合于土也。郑康成曰:“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此五生数也。”然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也。于是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而后五位已成。盖天地之数有五,即五行之数。一水天数,合地六为一匹;二火地数,合天七而为二耦;三木天数,合地八为三匹;四金地数,合天九为四耦;五土天数,合地十为五匹。故二五阴阳,各有合焉此即大衍之数,而陈希逸假之以为河图之数者,毛奇龄</a>仲氏《易》辟之,其辞正辩。天数五,而一三五七九,其数二十五。地数五,而二四六八十,其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又也五,即大衍之数五十也。本其数为揲筮之法,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成变化则不测,故行侔(20)[20]鬼神。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21)[21]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22)[22]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系辞上传·第九章
衍,推衍也。大衍者,大衍天地之数,以为揲蓍(23)[23]之法也。大衍之数五十,即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曰五十者,蓍数五十也。蓍草五十茎,而其用止四十有九,揲蓍之法,先舍其一也。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四十九数为揲蓍之用,而虚其六数以备卦之六位,所谓蓍圆而卦方也。分而为二以相两,以四十九蓍两分左右,以象两仪。未分为太极,已分为两仪。舍一而分二者,老子</a>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也。挂一以象三,任取两中一蓍,挂于左手小指四指之间,与两分之蓍,配而为三,以象三才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左手取左半之策,右手四四数而置之,右手取右半之策,左手四四数而置之,以象四时也。归奇于扐以象闰,四数之余,必有奇(24)[24]分零数,归其所揲,四四之余数于勒,左手之策勒于三四两指之间,右手之策勒于二三两指之间,以象闰月也。闰,余也。每岁三百六十六日,气盈六日,朔虚六日,余十二日。一岁止得三百五十四日,积三岁卅六日,以一月为闰,尚余六日,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五岁之中,凡余六十日,再置闰月,三岁一闰,尚余六日。益以二岁二十四日,合前六日,正一月,故再闰,故再扐,以象再闰。揲蓍之法,左右二策,各一揲一勒同扐,合计两手之策,凡二揲二扐,两分一挂,再扐,是为五节。以应五岁再闰,乃取奇扐所合而并数之统左右所余,合之挂一。或五或九,奇偶之数见焉四五为奇,八九为偶,以五止一四,九有二四也。此一变也。而后再挂以为再变,再变分挂揲扐,一如初法。但曰挂者,以挂一而概余法也。三变成而一爻定焉。合三变所余观之,三奇为老阳,三偶为老阴。老则当变,二奇一偶为少阴,二偶一奇为少阳。此即一阳为男,一阴为女之例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系辞上传·第九章
揲之以四,是为四营,是故以四数营之营,经营也。变生奇偶而成《易》象,一爻三变,一卦六爻。三六十有八变,而成一卦。凡成八卦,是为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六十四卦皆成,天下之能事毕矣。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系辞上传·第九章
乾阳数九,以揲四之数乘之,四九三十六,此乾爻之策也,策蓍也。乾有六爻,三六一百八十,六六三十六,合得二百一十六策。坤阴数六,以揲四之数乘之,四六二十四,此坤爻之策也。坤有六爻,二六一百二十,四六二十四,合得一百四十四策。计乾坤所得之数,凡三百有六十,以当一期之日数一岁日数三百六十。合上下二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相半,阳爻一百九十二,每爻三十六,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阴爻一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得四千六百八策,共计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策,以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象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荀悦</a>(25)[25]《汉纪》:“立象成器。”今本脱“象”字。法象照垂,莫大乎天地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变通环转,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品位崇高,莫大乎富贵。物备致用,立象成器,以为天下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26)[26]者,莫大乎蓍龟。蓍龟者,备物致用,立象成器之大者,而得之大衍之数,此大衍之所以为大者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定天下之吉凶,莫大乎蓍龟。蓍龟者,天生神物也,而圣人则之。天地变化,而圣人效之。天垂象吉凶之象垂之于天,见吉凶,而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河出龙图,洛出龟书,而圣人则之以蓍龟则之所谓莫大乎圣人也。《易》有四象吉凶悔吝所以示吉凶之几也,系之辞焉,所以告吉凶之兆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天下之疑也。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说卦·第三章》
旧本“数往者顺”三句误在《说卦》。“其孰能与于此哉”三句误在“知以藏往”下。蓍之法圆而神,蓍以七为数,七七四十九,其数奇,奇则圆(27)[27],圆乃神也。卦之德方以智</a>,卦以八为数,八八六十四,其数偶,偶则方,方乃智也。以圆蓍成方卦,六爻之义。变易以贡告也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洞其吉凶,与民同患,非有私也。蓍圆而神,神以知来,卦方以智,智以藏往,数往者顺以推之,知来者逆以测之,是故易逆数也。得其逆数,精于知来。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民用在后,而蓍龟前之,前之者逆也。圣人以此,但事斋戒以神明其德,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蓍德卦德,皆归于圣人,其德普天,其孰能与于此哉。惟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盖民知吉凶,不罹刑罪,无可杀者,是以不杀。夫武以止乱,今乱止而不用杀,是谓神武,是谓神明其德也。
此上十章言以卜筮者尚其占也。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惟其时物也。系辞下传·第九章
卦有初上,初为始,上为终。《易》之为书,原始要终,备究六爻以为质也质证。六爻相杂,一爻有一爻之时,一爻之物。如乾之潜见飞跃,是其时也;龙马金玉,是其物也。吉凶相悬者,惟其时物之不一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系辞下传·第十章
道有变动故曰爻刚柔相易而六爻见也爻有等故曰物。其时不同,其物非一也。物相杂,故曰文。贵贱小大,相错而成文也。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居非其位,故生吉凶也。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系辞下传·第九章
凡卦其初难知,其上易知,以初为本,上为末,本隐而末显也。盖初辞拟之,揆度吉凶,几兆未显。及其卒也,则成之终爻,其象显矣。若夫杂物象以撰卦德撰,著述也,辨其是之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中爻,互卦之象也。上下六爻,但具两正。其中四爻,又以两互而成两卦,不可不察也。王弼</a>背经,不用互卦,后世陋儒遂谓《易》无互体,妄矣。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系辞下传·第九章
二与四,所谓中爻之互卦也。若以正卦论之,则同功而异位。二四皆阴,故同功。二得中,三失中,故异位。位殊则其善恶不同。二多誉,得中也。四多惧,近五也。五为得位,柔之为道,宜比附尊位。不利远者,其有地远而其要无咎者要终,其用柔中也,六二诸爻是矣(28)[28]。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也。系辞下传·第九章
三与五,亦中爻之互卦也。若以正卦论之,亦同功而异位。三五皆阳,故同功。三失中,五得中,故异位。三多凶,失中也。五多功,得中也。是其贵贱之等也。多凶之位,柔则益危,其刚爻稍盛耳。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系辞下传·第九章
《易》者,原始要终,以为质也。要而观之,正互之爻,推其存亡吉凶,则居然可知矣。若夫智者殊不事此,但观其彖辞,知一卦之大义,则思过半矣。
此上六章,言六爻正互之义。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传·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也不可求之于远其为道也,屡迁变动而不居,周流于六虚六爻之位,奇偶无定,故曰六虚。上下每无常,刚柔恒相易,不可以为典要,惟变通所适耳。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即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系辞下传·第八章
六爻之位,其初难知,其上易知。当其初也,率其辞而揆其方揆方,所问之方变化无常,未易测也。至其既也,六位已定,则有典常。大略相似,可以尽知矣。如上九上六,位穷致灾,此征兆之显明者也。所谓不可为典要,亦可为典常,但苟非其人,则道不虚行,非聪明睿,莫究其义也。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厉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八卦以其象告,爻彖以其情言。刚柔杂居,善恶分呈,而吉凶可见矣。卦之变动以利言,变有厉害,随爻而言也。爻之吉凶以情迁,情有吉凶,逐位而迁也。是故六爻加临,爱则情合,恶则情违。爱恶相攻,故生吉凶。近有相得不相得,远有相应不相应。远近相取故生悔吝。情实也则有孚,伪则不位。情伪相感,故生厉害凡易之情,近易相得,近而不相得,则凶。若或害之,则害且吝矣。
此上三章,言刚柔变动之义。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系辞下传·第四章
阳为君,阴为民。一君而二民,震坎艮是也。阴二君而一民,巽离兑是也。阳为君子,阴为小人。阳以一君统二民,君子得志,是君子之道也。阴以一民承二君,小人得志,是小人之道也。
此一章,言阴阳贵贱之义。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下传·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商周之际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之心乎?文王囚于羑里,躬蒙大难,忧患之极,而衍周《易》也。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耶。系辞下传·第七章
其称名也,托物以寄言,杂矣而不越乎义。于以考稽其类,其衰世之意耶?盖所称述援引之类,多隐讳故也。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系辞下传·第六章
其称名也虽小,取类也则大,其旨正远,其辞至文,其言委曲而深中,其事宏肆而幽隐,因其疑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应也《易》可以决疑,贰而定吉凶,吉凶即得失也。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系辞下传·第七章
履则有礼,德之基也。谦则不应,德之柄也。复则不迷,德之本也。恒则可久,德之固也。损则必益,德之修也。益则日进,德之裕也。困则必反,德之辨也,井则善养,德之地也。巽则志行,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系辞下传·第七章
履,和而至,礼以和贵,而实至其极。谦尊而光,卑以自牧,而愈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虽一阳初来,而适当物宜。恒杂而不厌,境虽烦杂,而不改其初。损先难而后易。益长充裕,而不设施。困以穷而致通。井居其所而迁善。巽称扬而善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系辞下传·第七章
履以有礼而和行,谦以不盈而制礼。复以不迷而自知,恒以可久而一德。损以得益而远害,益以日进而兴利。困以自反而寡怨,井以通达而辨义。巽以柔顺而行权。
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当名而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系辞下传·第六章
旧本“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文皆错误。开乃阐字之讹衍,此为正之。夫《易》彰既往而察将来,显微渺而阐幽隐,当其名而辨物类,其所寄托者不必论,即其正言以断辞者观之,则义已备矣。
以上七章,言作《易》称名之义。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系辞下传·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柔顺文明,以蒙大难,是故其辞危,危者使之平。其辞易,易者使之倾。虑祸深远,不敢直言,故言曲而旨远也。其道甚大,百物皆备而不废,而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要终,此之谓《易》之道也。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系辞下传·第八章
此段旧本误在“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下。其往来出入,必以法度,外卦内卦,使知恐惧,如乾卦九三之惕,九四之疑是也。又明于忧患,戒惧靡宁,故无有师保当前,而如临父母在上,非事暴君,而遭拘囚,何以至此。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将叛者其辞惭恧(29)[29],中心疑者其辞枝蔓。吉人之辞寡少,躁人之辞繁多,诬善之人其辞游移,失其守者其辞挠掘。言为心声,观人者必以其辞。今系易之辞,危者平之,易者倾之,此岂无故而云然乎,盖其忧患深矣。
此上三章,言系辞危惧之心。
卷之七终
【注释】
(1)[1]言:《周易</a>正义</a>》作“吉”。
(2)[2]响:原误作“向”,据文义改。
(3)[3]亹,音wěi。
(4)[4]隤,音tuí。
(5)[5]赜,音zé。
(6)[6]民:原误作“氏”,据文义改。
(7)[7]原作“形”,据原文改。
(8)[8]守:原误作“字”,据文义改。
(9)[9]罟:音gǔ,渔网。
(10)[10]耨:音nòu。
(11)[11]斵:音zhuó。
(12)[12]耜:音sì。
(13)[13]耒:音lěi。
(14)[14]廛:音chán,集市。
(15)[15]刳:音kū。
(16)[16]剡:音yǎn。
(17)[17]司马贞:唐代著名史学家,代表作为《史记索引》,下文所引,即出此书。
(18)[18]三四:原误作“三五”,据文义改。
(19)[19]蓍:音shī。
(20)[20]侔,音móu。
(21)[21]揲,音shé。
(22)[22]扐,音lè。
(23)[23]蓍:即蓍草。按,原书作“耆”,为通假字,今改为本字。下文诸“蓍”字同。
(24)[24]奇:原误作“寄”,据文义改。
(25)[25]荀悦:“荀”,原误作“苟”,据《汉纪》改。
(26)[26]亹:音wěi。
(27)[27]奇则圆:原脱“奇”字。据下文“偶则方”,当有“奇”字,今补入。
(28)[28]矣:原误作“已”,据本卷文例改。
(29)[29]恧,音nǜ,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