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服第四十八
3个月前 作者: 任应秋
(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a>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禁,秘密之谓,《史记</a>·扁鹊</a>仓公列传》云“我有禁方”,“禁方”即“秘方”也。服,服膺也。《礼记</a>·中庸</a>》云:“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朱熹</a>注云:“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禁服者,言篇中所论皆秘密而可贵,应服膺勿失,因以篇名。篇中首先提出,凡用刺法当先明经脉,而经脉之病变,莫如内关、外格也。全篇可分作五章。
【讲解】“服”,有些注家认为这个字是“脉”字之误,认为应该是“禁脉”,我不同意这个解释。“服”是什么意思呢?《中庸》云“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是说一件好事、一句好话,要记在心里永远都不要忘记。“禁服”的意思是说,这篇文献的内容就像秘密一样难得一见,十分宝贵,要把这些弥足珍贵的知识牢牢地记在心中,这是“禁服”的意思。况且这篇文献主要内容不在讲“脉”,改成“禁脉”就不好解释了。
“禁服”这个篇名是抽象的,“禁”是说这篇文献内容是十分宝贵的,“服”是说要把这些内容认真地记在心里不能忘记。究竟是什么内容呢?是讲“针刺”必须首先弄懂经脉的理论知识,“内关”“外格”是经脉严重的两种病变。
第一章 医道禁服宗旨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敢问约之奈何?黄帝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乃斋宿三日而请曰: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黄帝亲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提要】解释“禁服”。
第二章 刺法当明经脉
【原文】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
【提要】言刺法当明经脉以调虚实。
【讲解】首先要知道经脉是如何循行的?经脉之长短如何?五脏经脉怎样?六腑经脉又怎样?掌握经脉的知识,才能“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第三章 制方满约关系
【原文】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雷公曰:愿闻为工。
【提要】言制方“满”与“约”的辩证关系。
【讲解】所谓“满”与“约”即“博”与“约”。做学问、搞研究都讲究个博与约的关系,是“先博后约,由博返约”,还是“先约后博”。做学问要求知识面要宽,即要“博”,然后返“约”,即精专于某一两个领域,因此博而不约或约而不博都是不可取的。
文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是说只是博不约,不可取。例如处方记得非常多,而每个方子的精要之处却一点没有掌握,这就不知道该怎样用。可以说“博”是基础,“约”是提高。
文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是说如果没有“满”就“约”,应付一般的疾病还行,要想成为大师就不行了,要为“天下师”就还得提高一个境界。
文献在这里为什么要讨论“制方”呢?因为“针刺”选穴也是需要配伍的,穴位之间是有联系的,一定要先分辨病是在阴经还是在阳经,是属哪经的病,取本经的什么穴合适,选用他经的什么穴来配合,井荥输经合如何配合应用等,这些都是“制方”的概念,这其中既有“法”又有“理”。用这个认识来指导遣药组方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一个方子药物开得太多而不简约,那这个方子哪些药是主要的呢?所以制方、用方要讲究“博”与“约”的关系,既要“博”,更要在博的基础上会“约”,这两个关系要处理好。掌握知识也是这样,既要懂得多,又要在多之中有所专精,这才是最理想的。
第四章 寸口人迎脉辨
【原文】“黄帝曰:寸口主中”至“以验其脏腑之病”。
【提要】分析寸口、人迎的关格脉象。全章可分作三节。
第一节 寸口人迎常脉
【原文】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提要】寸口人迎的正常脉象。
【讲解】“人迎”主外“寸口”主中,两者虽有不同,但“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是说正常人的人迎、寸口脉象基本是一致的,可随四时变化,秋冬寸口微大,春夏人迎微大。
第二节 人迎之外格脉
【原文】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提要】人迎的“外格”脉象。
第三节 寸口之内关脉
【原文】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縻、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提要】寸口的“内关”脉象。
第五章 虚实补泻大则
【原文】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脉急则引,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提要】言补虚泻实是治法之大则。
【讲解】古人认识到无论何病,关键在辨别虚实,不是邪气盛就是正气虚,邪气盛则泄,正气虚就补,这是中医治疗学之大则。文献在这里指出,针刺明确了经脉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调其虚实,调虚实的前提是辨虚实,是属实证还是属虚证,是二分实一分虚,还是二分虚一分实,是邪在内还是邪在外,等等。不管疾病有多复杂,总之是个虚实问题,所以针法的原则还在于补泻之中,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灸法、推拿、药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