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卦第六十三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济事即成事
既济卦寓意要察机识变,用人修德,取得胜利。
【题解】
古易家认为,小过善补就能成功过渡彼岸,所以紧接小过卦之后的,是象征事物圆满成功的既济卦。“既”是完成、已经的意思。“济”也就是如何渡过象征困难和障碍的大江,去济困救穷,拨乱反正,顺应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促成其发展而完成大业的意思。“既济”可以理解为事业的成功和终止,与汉语中的济事即成事的意义相近。可以说,既济这一哲学概念的提出,是易理历史演化论的必然结果。凡事有始必有终,有涉必有济,有事必有果。这正是既济一卦所代表的宇宙哲理。从“既济”一卦离下坎上的结构看,其六爻的排列次序,完全符合先阳后阴,阳阴交配的爻位次序,三阳三阴六爻全部归班就位,也正是一种卦变结束,完事成功的象征。这在《易经</a>》里是绝无仅有的,易家把它作为“既济”的卦象确实用心良苦。它象征易理最后一个也就是第九个美满理想时代的到来。
从既济卦的爻辞看,其中如何察机识变,用人修德,取得胜利的哲理,是发人深省的。
【原文】
既济①,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注释】
①既济:卦名。卦义:既定,既成,事已成,既渡,既通,到达彼岸等。
【译文】
既济卦象征完成,柔小者亦亨通顺利,利于坚守正道。若不慎守成功,起初吉利,最终还会混乱。
【解说】
本卦六爻三阴都居阴位得正,三阳都居阳位得正,三阴三阳都两两相应,形象最完整,象征成功,因此称作既济卦。然而,造物的微妙,正在于此,阴阳错综复杂,才能产生变化,生生不息,过于完整,反而僵化,以致丧失积极奋发的活力,不能再有大的作为。只有小事,勉强还能亨通(亨小)。凡事在成功之后,跟着来的,必然是颓废松懈,趋向没落,因而,必须坚守正道,继续奋发努力,才能有利(利贞)。成功不易,守成更难,成功之后的吉祥终会消失,又陷入到混乱中(初吉,终乱)。
这一卦的卦辞并不吉祥,以下六爻的占断,也都有警惕的语气。宇宙间一切最美满的事物,都隐藏着危机。由这一卦,就可以看出《易经》意蕴的深长。
【原文】
《彖》曰:既济,亨①,小者亨也。[王弼</a>注:“既济者,以皆济为义者也。小者不遗,乃为皆济,故举小者以明既济也。”]“利贞②”,刚柔正而位当也③。“初吉”,柔得中也④。终止则乱,其道穷也⑤。[王弼注:“柔得中,则小者亨也。柔不得中,则小者未亨。小者未亨,虽刚得正,则为未既济也。故既济之要,在柔得中也。”]
【注释】
①亨:通达。
②贞:即纯正。
③刚柔正而位当也:这是以既济卦的卦象和各爻的爻位爻象为说的。既济卦是下离上坎,离为阴卦,表柔,坎为阳卦,表刚,刚上柔下,柔从于刚,这就是所说的“刚柔正”。同时,既济卦的三个阳爻初九、九三、九五都居于阳位,三个阴爻六二、六四、上六都居于阴位,即是刚柔皆“位当”,所以说“刚柔正而位当也”。
④柔得中也:这是以六二的爻位爻象为说的。六二以阴爻居于下卦之中位,所以说是“柔得中也”。
⑤终止则乱,其道穷也:这是以上六的爻位爻象为说的。上六是最后一爻,没有再发展的余地,可却是以阴爻居于阳爻之上,是“乱”的象征,所以说“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译文】
《彖传》说:完成,亨通顺利,是指柔小者亦能亨通顺利。“利于贞固坚守”,说明阳刚阴柔都行正道居位妥当。“起初吉利”,因为阴柔得居中正之位。最终停滞则将陷入危乱,说明成功之道过久的停止导致道路困堵。
【解说】
既济卦六爻三阴三阳都当位(位当),三阴三阳都相应(刚柔正),下卦的中爻是阴爻,即柔得中,三阴爻得正皆在阳爻之上,柔为小,所以是“小者亨也”。既济意为已经完成,有止之义,外卦为坎,坎为乱,所以“终止则乱”。“其道穷也”,是说物极必反,太完美必将会被破坏。
【原文】
《象》曰:水在火上①,既济。君子以思患②而豫③防之。[李鼎</a>祚</a>《周易</a>集解</a>》引荀爽曰:“六爻既正,必当复乱,故君子象之。思患而豫防之,治不忘乱也。”孔颖达</a>《周易正义</a>》曰:“水在火上,炊爨之象,饮食以之而成,性命以之而济,故曰‘水在火上,既济’也。”]
【注释】
①水在火上:既济卦,下离为火,上坎为水,因而说“水在火上”。
②患:灾难。
③豫:通“预”,预备。
【译文】
《象传》说:水位于火的上面,象征事业成功。君子体察此现象,在事成之初就考虑可能出现的祸患,事先加以预防。
【解说】
既济卦上坎水,下离火,是水在火上之象,称为水火既济。水与火相处,水的寒润与火的燥热可以彼此补益相济,但也存在着水火不容及相灭的危险。所以君子对此感到,人们在安平和乐的时候,容易忘记忧患,要有远虑,早作预防。
【原文】
初九,曳①其轮,濡②其尾③,无咎。[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盖以丝作绳,用以配玉配印,曰绶曰纶,而带之垂穗亦曰纶。”]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注释】
①曳:拉,拖。
②濡:沾湿,浸渍。
③尾:指车的尾部。
【译文】
初九,渡河时往后拖拉车轮,车尾虽被河水沾湿,没有过错。
《象传》说:“往后拖拉车轮”,从其道理上说这一做法是没有过错的。
【解说】
濡即湿,曳是拉,“曳其轮”,是捆紧车轮为防止渡河时脱落。“濡其尾”,是说狐狸渡河,翘起尾巴,也会打湿,必须当心。
清代大兴“文字狱”,官员们虽然小心翼翼,但还免不了遭祸患。
雍正</a>八年(1730),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的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帝认为他有反清复明的意图,于是将其斩立决。
初九与九四都得正而应,初九过河之初就有意识提防,应该“无咎”(义无咎也)。
【原文】
六二,妇丧①其茀②,勿逐③,七日得。[陆德明</a>《经典释文</a>》:“茀,首饰也。”]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注释】
①丧:失。
②茀:妇女的首饰。
③逐:追寻。
【译文】
六二,妇人丢失头上的首饰,不用追寻,七日后可以失而复得。
《象传》说:“七日后可以失而复得”,是因为得守中道的缘故。
【解说】
茀,假发,也说是古代妇女掩饰性的装饰。六二在离中,前临互坎(二三四爻)和上坎。古人常将坎离水火比作夫妇,离为坎妇,坎为险,互坎在外意即丢失,就是“妇丧其茀”。但六二柔顺中正,与九五正应,九五在上坎险中,在互坎险上,能行险而安,象征九五帮助六二找回失物。卦有六个爻位,重新回到原位,恰是第七个次序,所以得而复失都是经过七日。“勿逐”,说明不是六二自己找回,而是以中道德行感应九五找回。
“完璧归赵”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修书一封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了信非常不安,于是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都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千万不能上他的当。可是如果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当大家左右为难之时,蔺相说:“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见秦王。如果他真的拿十五座城来交换,我就把璧给他。如果他不肯给我们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损地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对我们动武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派他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着璧,爱不释手,但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说:“这块璧有一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连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现在璧在我手上,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这块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撞碎了,连忙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应当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住处,就叫手下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赵国了。等到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我已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真有诚意的话,就先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取来,决不食言。不然的话,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你们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无奈,只好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原文】
九三,高宗①伐鬼方②,三年克③之。小人勿用。[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高宗,殷王武丁。鬼方,国名。乾为高宗,坤为鬼方;乾二之坤五。故‘高宗伐鬼方’。坤为年,位在三,故‘三年’。坤为小人,二上克五,故‘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④也。
【注释】
①高宗:殷高宗,名武丁,殷代最著名的帝王之一。
②鬼方:殷代边境民族建立的方国。
③克:战胜。
④惫:极度疲乏。
【译文】
九三,殷高宗征伐鬼方,经三年苦战获胜利。莫任用小人。
《象传》说:“经三年苦战获得胜利”,说明已是疲惫不堪。
【解说】
高宗是殷代中兴的英明帝王,名武丁。鬼方是殷代边疆的异民族。从前殷高宗讨伐鬼方,经过三年的苦战,才得以战胜,但对有战功的小人,只给以重赏,不予重用。
克之,就是既济、完成,不用小人是有防患。九三在互坎中,坎为劳,故“惫也”。九三刚而不中,与上六小人有应,所以不用。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坐在夫差原来坐过的朝堂里。范蠡</a>、文种和其他官员都来朝见他。吴国的太宰伯嚭也站在一旁等着受封,他认为自己曾给夫差进谗言,除掉了伍子胥</a>,帮助了勾践,应该得到封赏。
勾践对伯嚭说:“你过去是吴国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我的臣子,你还是去陪伴你的国君吧。”伯嚭垂头丧气地退了出去。勾践派人追上去,把他杀了
像伯嚭这样的小人,只会见风使舵,不可能对君主忠诚,因此,勾践杀了他,实为明智之举。
既济一卦贯天地四时图
既济一卦中,六二为阴爻,其爻位也为阴,又处于下卦之中,因此象征地;九五为阳爻,其爻位为阳,因此象征天。其余四爻中初六象春,九三象夏,六四象秋,上六象冬。所以既济一卦含天地四时之象。
【原文】
六四,繻①有衣袽②,终日戒。[王弼注:“繻,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履得其正,而近不与三五相得。夫有隙之弃舟,而得济者,有衣袽也。邻于不亲而得全者,终日戒也。”]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孔颖达《周易正义》曰:“‘有所疑’者,释所以‘终日戒’。”]
【注释】
①繻:通“襦”,短袄。
②袽:破衣败絮。
【译文】
六四,华美的衣服变成破烂衣服,应当整天警惕戒备灾祸。
《象传》说:“应当整天警惕戒备灾祸”,说明有所疑惧。
【解说】
繻是棉衣,在此当作濡讲。袽是破衣。“繻有衣袽”,是如舟有濡,用衣袽填塞。六四居于互坎之上,上坎之下,险之又险,坎为忧,所以终日戒备疑虑。六四柔顺中正有应,既济时防备着不济。
晋武帝司马炎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在位之时,反对奢侈,厉行节俭。有一次,太医院的一位医官献给晋武帝一件色彩绚丽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这确实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华贵服饰。晋武帝把这件雉头裘带到朝堂之上,让大臣们欣赏。大家见了这件稀世珍宝,个个惊叹不已。不料,晋武帝却下令一把火将这件雉头裘烧成了灰烬。他认为,这件衣服触犯了他不准奢侈浪费的禁令,因此要当众焚毁,以儆效尤。他还下诏说,今后谁敢再违犯这个规定,必须判罪。这对纠正当时社会奢侈之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原文】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①,实受其福。[王弼注:“牛,祭之盛者也。禴,祭之薄者也。”]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②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注释】
①禴祭:古代一种比较简单的祭祀活动。
②时:适时、及时。
【译文】
九五,东边的邻国杀牛举行大祭,不如西边的邻国举行简朴的祭礼诚敬,更能实在地承受神灵施降的福泽。
《象传》说:“东边的邻国杀牛举行大祭”,是说不如西边邻国简朴的祭礼诚敬合于时宜。“更能实在地承受神灵施降的福泽”,说明吉祥将滚滚涌来。
【解说】
禴祭是夏祭,此时五谷还没有丰收,祭祀简单。东是阳的方位,九五在东方,西是阴的方位,六二在西方。东邻(九五)杀牛举行大的祭祀不如西邻(六二)的薄祭受福,是因为九五居上中得正,但陷入坎险之中,六二虽居下,但处离明之中,有上升之势,故九五虽有中正之德,但已过,不如六二所处之时。九五为阳,阳为大,“吉大来也”,是说六二之吉自九五而来。九五处于既济的盛事中,祭祀礼重,而心不如六二薄祭的心诚,所以实际承受上天福分的是六二(实受其福)。
孔子</a>周游列国期间到了陈国。当时陈侯正命人建造陵阳之台,由于工程逾期,他下令把数十位工匠处死。孔子见到这种情形,便与陈侯一起登上陵阳之台,并告诉他,过去周文王建</a></a>造灵台之时,百姓都是自愿来参加建设的,从来没有听说周文王杀过造台的民众。陈侯听罢,自惭形秽,于是下令放人。因为造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恩泽百姓,如果因此杀人,则说明君王只是注重形式,而背离了初衷。
【原文】
上六,濡①其首,厉②。[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乾为首,五从二上在坎中,故‘濡其首,厉’。位极乘阳,故‘何可久’。”]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注释】
①濡:沾湿。
②厉:危险。
【译文】
上六,渡河被水淹没了头,有危险。
《象传》说:“渡河淹没了头,有危险”,这样怎么能够长久呢?
【解说】
濡,沾湿。上位为首,所以说“濡其首”,也就是全身失陷,故“厉”。上位是既济之终,居高处盛的顶端,而上六以阴柔不正居之,当之、受之,肯定不会长久,而有覆没的危险。
杨广之死,就是一个例子。
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见天下大乱,局势已无法挽回,便准备迁居到丹阳宫(今南京)。随驾的都是从关中出来的卫士,他们思念家乡,纷纷逃归。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人,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举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宇文化及逼迫隋炀帝自尽。这个奢侈腐化一生的帝王,死后竟然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后来由萧后和宫人拆卸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把他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