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非风证论
3个月前 作者: 廖诚庵
夫非风证者,世之谓中风也。此证多卒倒,不知人事。总属三阴,乃阳虚也。其症与痿证同,而治法不同。非风证,四时皆有,而痿证独秋天方有,发于燥金,由肺气弱,主一身痿软,四肢无力,不能行动,如秋天草木叶落之象,宜清凉补气之药主之,清燥汤、独参汤之类治之。然而非风证,四时皆有,乃脾肾二经之气弱,太少二阴合病,是阳虚火弱之证,宜四味回阳饮、桂附理中汤之类治之。凡厥逆证,亦属非风之类,亦宜回阳之剂投之,无不应效。世医见此,皆谓中风、中痰,以消风化痰之药治之,是无益于病也。医者不可不察焉。
按: 所谓“非风证”,即今西医所谓脑血管意外的一类疾病。起初,中医学将外感风邪、肝风内动和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病症都称为“中风”,其原因是这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都有“风证”或者“类风证”的表现,故而以“中风”统称。经过大量临床的检验才发现,这些“类风证”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与普通的“风证”相差极大,如果不进行区别,会导致失治、误治,因此才有了后世的“类风证”“非风证”的论述。“非风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因亦较为复杂,中医的辨证分型也较多,而廖氏仅将之归纳为阳虚火弱之证,则极为局限,与临床相差甚远。这也许就是中医弱于辨病的问题。脑梗死与脑溢血,起病急骤,其症多相类,发作期急则救其标,以醒脑开窍为主,缓解期的辨证,证型亦较为多样,不可以一证概之。
按世医谓肥人多痰、预防中风之说,殊不知肥人多属气虚,何也?盖人骨为阳,肉为阴,肥人者,柔胜于刚,阴胜于阳也。肉以血成,总属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若忽然卒倒,手足不仁者,非中风证,乃阳虚也,急宜回阳。古有赵吉者,见苏辙</a>曰:当君好道,而不知其要,阴不降,阳不升 ,故肉多而浮,面赤而病。遂教以汲水溉体,经数月宿病尽矣。
按1: 关于非风之证,世医所谓,亦极为是。脑梗之类病症,以西医之理,患者多高血脂、高血黏度,这个基本属于中医学“痰湿”的范畴,确实为非风证之主要病机之一。“肥人多气虚”,但非风证患者是否均为阳虚,则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危急之际,发病之时,其状如阳虚者,以回阳之法救急,则可为中医急救中风之法之选;在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辨证或者加减使用温阳之法,以取其温通之利。但不辨证而一以贯之,似不可取。
按2: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辙“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高安古称)盐酒税,五年不得调”,于高安遇乞者赵吉,有如上一段对话。关于赵吉,《栾城集</a>》中有《乞者赵生传》,曰:“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据传苏辙曾因病服某道士之偏方而愈,由此习金丹术,并自行炼丹,但是否服丹则不得而知。这段文字所载内容,则有可能是服丹的后遗症,文中所述“当君好道,而不知其要”,可能就是提醒苏辙方法不当,致成宿疾,故教之此法以退之。此案似与本段文字所述无非,廖氏录于此,可能认为苏辙所患者,不治而可能成非风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