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杂病脉象
3个月前 作者: 李时珍
脉之主病,有宜①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②,沉迟中气③。
尸厥④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⑤则安。汗后脉躁⑥,热甚必难。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饮食内伤,气口⑦急滑⑧。劳倦内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
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濡细。疟⑨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⑩。
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咳嗽多浮,聚肺关胃。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证。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濡洪数。
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秘,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
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数而实,阴迟而涩。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
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痰滑数热。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
头痛多眩,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软弦,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从速,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软细肾着。大乃肾虚,沉实闪肭。
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濡。
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
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虚小可惊。
胀满脉弦,土制于木。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痈疽浮数,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
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
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提要】
本段详细论述了各种病证的脉象。
【注释】
①宜:适合,应当。此处指脉与症的属性表现相一致,也称脉症相应。如阴脉阴症。假若阴脉反见阳症,则为不宜,也称脉症相失。
②中痰:中医病名。类中风类型之一。又名湿中,痰中。多由湿盛生痰,痰生风,热而致病。症见猝然眩晕,发麻,昏倒不省人事,舌本强直,喉中痰声,四肢不举等症。
③中气:中医病名。亦称气中。属类中风类型之一。多内情志郁结,或怒动肝气,气逆上行所致。症见突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手足拘挛等,其状极似中风,但身凉不温,口内无痰声 (或有痰涎也不多 ),与中风有别。
④尸厥:中医古病名。为厥证之一。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恶候。或兼见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恍惚不宁,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头旋晕倒,呼吸低微而不连续等表现。
⑤身凉:热势退后身体凉爽。
⑥脉躁:指脉来去迅速,指下有一种急数躁动之感。
⑦气口:指寸口脉。
⑧急滑:急,即紧之意。急滑即紧滑。
⑨疟:指病名。即疟疾。临床以间歇性寒战、高热、汗出为特征的一种病。《内经》将疟疾也称“疟”。
⑩折:折寿。生命不能长久之意。
下痢:病证名。解释有二:一指对泄泻与痢疾的通称;二指痢疾。
恶:讨厌,厌恶。此处指疾病恶化,后果严重。
昌:昌盛,兴旺。此处指疾病轻,预后好,为吉兆。
结肠:病证名。精血两伤,大便秘结。
讶:惊讶。
厥逆:详见七言脉诀</a>中涩脉主病条文。
息肩:喘息急迫,呼吸困难,需抬举两肩来帮助呼吸。通常称张口抬肩。
根:根,指根本,是平脉的特点之一。指尺脉沉取有力。
骨蒸:也称骨蒸热。指自觉发热,热势好像从骨内向外蒸发,多属阴虚内热所致。
殒: (yǔ n)死亡。
土败:指脾气衰败。
双弦:指左右两手关部脉俱弦。
白浊:病证名。指小便色白浑浊。溺时并无尿道涩痛。多因脾胃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另外,也有认为白浊指尿道口常滴出白色浊物,小便涩痛明显,但尿不浑浊。此多因酒色无度,败精瘀阻,或肾精亏损,相火妄动,败精挟火而出。或由于湿热流注精室而发病。
三消:即指消渴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癫:属病名。为精神病的一种类型。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幻想幻觉,言语错乱,不知秽洁,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滑等。多因情志不遂,气机郁滞,痰气交结,蒙闭心神所致。
重( chó ng)阴:解释有三:一指阴之极。二指两种属阴的事物或现象重叠出现。如癫疾之发,多因情志郁结,内伤五脏,故属阴,又加之痰浊阻滞,蒙闭心窍也属阴。三指寸口部的脉与尺部的脉均出现阴脉者为重阴。
狂:属病名。为精神病的一种类型。症见狂躁易怒,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不避亲疏,力逾常人等。多因大怒伤肝,气郁化火,痰火互结,扰乱心神所致。也可因饮食失节或先天遗传所致。
重阳:解释有三:一指阳之极;二指两种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重叠出现,如狂症为阳邪(火热或痰火)内扰阳明(阳邪加于阳经)为重阳;三指寸口部的脉与尺部的脉都出现阳脉者为重阳。
喉痹:病名。一指咽喉肿痛病证的统称;二指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咽喉红肿疼痛较轻,并有轻度吞咽不顺或声音低哑、寒热等证。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外感以风热居多,内伤以阴虚为常见。
缠喉:病名。又称缠喉风。症见喉关内外红肿疼痛,红丝缠绕,局部麻痒甚者连及胸前,项强如蛇缠绕;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牙关拘急,类似咽旁脓肿及脓肿颌下炎等。
走马:病名。走马者言其迅速之至。症见头痛身疼,面赤唇红,颈项肿痛,牙关紧闭,痰声如拽锯,声音嘶哑 ,饮食汤药阻隔不下。又名急喉风、走马喉风。
厥痰:即痰厥。属厥证之一。因痰盛气闭,而引起的四肢厥冷,甚至昏厥的病证。
肾厥:指肾中阴寒之气上逆。
真痛:病证名。属头痛证之一。主要症状为头痛剧烈难忍,连脑颅尽痛,手足厥冷至肘膝关节以上。古人认为其病因多由邪入脑颅所致。脑为髓海,真气所聚,受邪则痛不可忍,为头痛中之危重病证。其中有些可能和颅内疾患 (如颅内肿瘤等 )有关。又名真头痛。
肾着:病名。多由肾虚寒湿内著所致。症见腰部冷病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也不减,遇阴雨则加重。
痿病:病名。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严重的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肘、腕、膝、踝等关节如觉脱失,渐至肌肉萎缩而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种病证。
痹:病名。指风寒湿邪侵袭肢体凝滞关节,而致肢节疼痛、沉重、屈伸不利的病证。
疸:病名。指全身发黄的病。俗称“黄疸”。
厄:困苦灾难,危险境地。
痈:属外科疮疡一类病变的范畴。症见红肿高起,根盘紧束,灼热疼痛。多因湿热火毒内蕴,气血壅滞,热盛肉腐而成。
疽:属外科疮疡一类病变的范畴。症见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多由气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积热,攻注于肌肉、内脏筋骨所致。
肺痈:病名。肺部生痈疡而咳吐脓血的病证。多由外感风热邪毒,壅阻于肺,热壅血瘀,郁结成痈,久则化脓所致。临床表现有发热寒战,咳嗽胸痛,气急,吐出腥臭脓性黏痰,甚则咳吐脓血。可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疾患。
肺痿:病名。指肺叶枯萎,而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慢性虚弱疾患。多因燥热熏灼,久咳伤肺,或其他疾病误治之后,重伤津液,肺失濡润,渐致枯萎不荣所致。临床表现有咳嗽,吐黏稠涎沫,咳声不扬,动则气喘,口干咽燥,形体消瘦,或见潮热,甚则皮毛干枯,舌干红,脉虚数等症。
肠痈:病名。类似于现代医学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
【白话解】
脉象主病,应与症合参。脉症相合为宜,脉症不符为不宜。阴证阳证,吉凶顺逆,由脉症变化可进行推测。中风患者,脉应浮缓,若见坚实急数之脉,则为所忌。脉象浮滑,则为中痰。脉象沉迟,则为中气。尸厥病变,脉象沉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邪中五脏,身凉肢冷。邪中六腑,则身体尚温。风邪伤及卫分,则脉象浮缓,身有汗出。寒邪伤及营分,则脉象浮紧,腠理致密无汗。暑邪伤人,直入气分,脉见虚象,身体有热。湿邪伤及血分,脉缓而细涩。伤于寒邪,入里化热,脉当出现浮洪,若见沉微涩小之象,则疾病反见凶象。汗出之后,脉来平静,热退身凉,则病趋痊愈。若汗出之后,脉来躁急,则热势加重,治疗尚难。散脉散漫,无根可寻,说明形体衰竭,难以医治。阳病见阴脉,病变必定转危。阴病见阳脉,虽一时病重,但尚无大碍。脉跳仅见于尺而上不及关部者,说明阴气衰绝于下。脉跳仅见于寸而下不及关者,说明阳气竭绝于上。代脉有歇止,说明脏气衰绝,生命将危。散脉散漫,无根可寻,说明形体衰损,难以医治。饮食失宜所致的内伤疾患,气口多见急滑之象。劳倦太过所致的内伤疾患,脾脉大而无力。若是伤及于气,则脉见沉象。沉脉进一步发展,则见伏象,若兼涩弱,则表明病久而深。火郁于内不能外达,脉也可出现沉象。滑脉主痰,紧脉为伤食。涩脉主气滞,芤脉为失血。数脉为有火,细脉为兼湿。滑脉痰饮内盛,弦脉是留饮不去。兼热则脉滑而数,兼寒则脉弦而紧。脉象浮滑为兼有风邪,脉象沉滑为兼有气滞。伤于饮食,则脉来短而疾,湿浊内阻,则脉来软而细。 弦脉主疟,为疟病应见之脉。弦而兼数为有热,弦而兼迟为有寒,若见代、散,则表明正气大亏,病见危象。腹泻痢疾患者,脉象应见沉小滑弱。若见实大浮洪之象,并有身热之症,则为病重。呕吐反胃患者,得浮滑之脉为佳,表明病情尚轻。若见弦数紧涩,肠结便秘,则为正气大亏,预后不良。霍乱的病变,若见代脉不必惊讶。若见四肢厥冷,脉象迟微,则是最为可怕的。咳嗽病变,病位在肺,脉多见浮象。是病邪聚于胃上犯于肺所致。若见沉紧之象,为病危之兆,若见浮软之象,则病轻易治。喘息急促,张口抬肩,脉见浮滑之象的,为病顺症轻之兆。若脉见沉涩之象而四肢寒冷的,若兼见散脉的,为病逆难治之象。火热咳嗽,若脉来散漫,无根可寻,则为病危之象。骨蒸发热,脉数而虚。若发热而见涩小之脉,则为生命危险之兆。五劳六极诸种虚损,脉象应见浮软微弱。若双手关脉均见弦象,则为脾气衰败的表现。若见急数之脉,则为火热内炎的表现。诸种失血病证,必会出现芤脉。若脉来缓小,是一种较好的现象。若脉来数大,则为病情发展加重,令人忧虑之象。瘀血停于内,脉象宜见牢大。若是沉小涩微,则是病情较重的表现。遗精白浊之病,脉应微涩而弱。若是火盛伤阴,阴液亏虚,则脉必芤软洪数,三消病变,脉象浮大,为脉证相应,尚可救治。若脉见细小微涩,形体消瘦,则为病重的现象。淋闭的病证,鼻头颜色发黄,脉来涩小,为精血大伤。脉来数大,为脉证相应,妨碍不大。大便干燥秘结,要辨别属气属血。在气属阳,脉微而实;在血属阴,脉迟而涩。癫病为阴邪太盛所致,狂病为阳邪盛极引起。脉象浮洪为脉症相应,是病顺的表现。脉象沉急为脉症不合,是病逆的表现。痫病患者脉象宜虚,若见实脉则为凶象。脉浮为阳证,脉沉为阴证;脉滑为痰证,脉数为热证。喉痹的脉象,数为有热,迟为有寒。缠喉风、走马喉痹,均为喉痹重证,若脉来微伏,则为难治之病。诸种内风眩晕,病因有火有痰。左脉见涩,多为瘀血,右脉见大,多为虚损。头痛之脉,多见弦象。浮脉为风,紧脉为寒。有热则脉洪,湿阻则脉细,暑伤则脉缓,痰停则脉滑,气虚则脉弦而软,血亏则脉微而涩。肾气厥逆,脉来弦坚;真头痛发作,则脉来短涩。心腹疼痛,共有九种。脉来细迟的,可望速愈。脉来浮大的,将迁延难愈。疝气之脉,弦急有力,为积聚在内所致。脉见牢急者,尚有生机。脉见弱急者,则为难医。腰痛的脉象,多见沉弦。若兼浮者,为有风邪。兼紧者,为有寒邪。脉弦滑者,为有痰饮。脉象软细者,是为肾着。脉大为肾虚,沉实为闪挫外伤。脚气病变,分为四种。迟脉为寒,数脉为热。浮而滑者为有风邪,软而细者为有湿阻。痿证患者,为肺虚所致,脉象多见微缓,或兼见有涩、紧、细、软。风寒湿三邪侵犯人体,留著关节不去,就会引起痹证。痹证的脉象,为浮、涩、紧三脉并见。疸病有五,为实热所致,所以脉象必见洪数。若兼涩微,则为虚热,若又见口渴,则为热盛液亏之象,病变恶化,最忌出现。水肿病变,脉见沉象。得浮则为风水或气水,得沉则为石水或里水。沉而数者为阳水,沉而迟者为阴水。脉象浮大则为向愈征兆。脉象虚小,为病重表现。胀满的病变,脉见弦象,为脾受肝乘所致。若由湿热所致,则脉象洪数。若由阴寒引起,则脉象迟弱。脉浮为虚胀,脉紧为实胀。胀满脉见浮大者为可治之脉,脉见虚小的则为病危之脉。积病在五脏,聚病后六腑。脉见实强者,病情较轻;脉见沉细者,病变极重。中恶出现腹胀,脉象紧而细者,脉轻尚有生机。脉象若见浮大,则说明邪气入里已深。痈疽脉象,多为浮散,并兼见恶寒发热。若局部出现疼痛,就是痈疽所发的部位。脉数兼见发热疼痛的,为阳证。脉象不数,不兼发热疼痛的,为阴证。痈疽未溃之时,脉象洪大为脉证相符,并不可怕。但已溃破的痈疽患者出现洪大之脉,说明毒热未尽而气血已伤,要引起重视。肺痈病变发生后,寸脉数而实。肺痿的脉象,数而无力。肺痈患者,面色发白,脉象宜见短涩,不宜出现浮大。若见浮大之脉,还会出现咳唾浊痰、脓血。肠痈为实热病变,脉象应见滑数。若数而无力,则非实热,关脉芤而虚。若脉象微涩而紧,则是尚未成脓,应当用下法治疗。脉见紧数,则是已经成脓,切不可用下法治疗。
【解析】
此段论述颇为详具,涉及到的病种有霍乱、疟疾、泄泻、反胃、痉证、厥证、眩晕、心痛、喉痹、喘证、呕吐、咳嗽、肺痿、肺痈、痈、疽、遗精、淋证、癃闭、腰痛、消渴、疝气、积聚、黄疸、癫、狂、痫等。
此段明确地提出了根据脉症的宜与不宜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预后方法,即当分清脉症相合,还是脉症相逆最为关键。试图强调切脉的精确性,突出“诀”的特点。这对于临床诊断有一定意义,但要灵活运用,综合其他症状考虑。
本段中论</a>述了诸般病证的脉象,有些内容与现代临床表现颇为一致,如大失血早期常见芤脉,这是由于大量而急骤的失血,机体代偿功能尚未产生,脉道呈现空虚状态所致。但当机体代偿功能产生,周围血管收缩,这种中空的芤脉便会消失,而出现细脉 (小脉 )等,这些与临床实际是十分切合的。然而有些内容的提法也颇为费解,如遗精、白浊的病证无论是由于阴精亏虚,虚火内盛所致,还是因遗精、白浊而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盛,一般都应以脉细数为常见。而芤脉,一般出现多为大量而急剧的失血伤阴早期,体内血液或阴精暴伤,代偿功能尚未产生而形成。然而,若由遗精或白浊这种每次少量的伤及阴精,就从其量上来看恐怕难以达到形成芤脉的程度。假使由于久病遗精或白浊,使阴精耗伤的程度不断加重,这种情况下,机体的代偿功能也早已形成,恐怕也难见到芤脉。所以类似这些内容有待今后临床进一步验证。
此段所述不同的病证,由于其产生的具体致病因素不同,所以,同—疾病可表现为不同的脉象。临证诊治时可根据其不同的脉象,推断其不同病因而审因论治。对“癫乃重阴,狂乃重阳”的不同理解:“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来自于《难经</a>》二十难。二十难中指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由此可见,狂的产生以重阳为基础,癫的形成是以重阴为基础。然而,到底何谓“重阴”、“重阳” ,历来有不同解释。归纳之有以下几种:其一,“重”作极讲。“重阴”当指阴之极;“重阳”应为阳之极。其二,“重”指两种事物或现象的重叠出现。“重阴”当指属阴的两种事物或现象重叠出现;“重阳”则为属阳的两种事物或现象重叠出现。在对第二种解释中,就其重叠出现属性相同的两种事物或现象的认识也不一致。一种认为指病因病机。癫疾之发,多为情志郁结,内伤五脏。故属阴,又加之痰浊阻滞,蒙闭心窍亦属阴,二阴交结而成重阴。狂证多用火热之邪内扰阳明。逆乱神明为临床多见。这种阳邪加于阳脉则为重阳而发狂。另一种认为指脉象。认为寸口部的寸脉与尺脉均呈现阳脉者为重阳 ;寸脉与尺脉均呈现阴脉者为重阴。其三,认为“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是对癫与狂两种病证的相互鉴别,综合癫与狂两病的临床实际来看,上述各种不同的解释,似乎以病因病机来讲较为恰当。癫、狂、痫三病的鉴别:癫病是一种精神失常的疾病。病位在神机,与肝、胆、心、脾有关。而情志所伤,痰气郁结与先天性遗传为主要致病因素。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机逆乱是其病机所在。临床上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喃喃自语,语无伦次,喜静而少动为其特征。治以理气解郁,畅达神机为其大法。同时,还应配合心理疗法,移情易性,宽慰开导,消除抑郁,这也是治疗癫病的基本原则之一。狂病也是精神失常的一种病变。病因上多系七情内伤或先天因素而致使痰火暴亢,扰乱心神,使神机失司。其病位在神机,与心、肝、胆、脾关系密切。临床上以精神亢奋、躁扰不宁、骂詈毁物、狂躁动而多怒,甚至伤害他人为特征。治疗本病,常以降火 (泄火 )豁痰治其标,调整阴阳,恢复神机以治其本作为治疗大法。同时心理疏导,移情易性也是除药物治疗外不可缺少的。癫与狂二病虽然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变性质等方面有所不同,但若反复发作,治之不当或久治不愈,二者之间也可互相转化,癫病可以转化为狂,狂病也可转化为癫病。无论癫病转为狂病,或狂病转为癫病,均预后较差。所以临床贵在早期诊治。痫病系指脏腑受伤,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所致的,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a>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其病因多因突然受到惊恐,饮食所伤,先天遗传 (或畸形或不足 )以及外伤等因素所致。其病位在头脑,与心、肝、脾、肾有关。治疗时当以急则开窍醒神以治其标,控制其发作;缓则祛邪补虚以治其本,多以调气豁痰,平肝息风,通络解痉,清泻肝火,补益心脾肝肾等法治之。该病病程一般较长,应坚持长期调理与正确的用药。尤其应重视休止期的治疗和精神、饮食调理,防止频繁发作,将对疾病的发展预后有重要意义。
总之,此段对内伤外感杂病脉象做了较全面的总结,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我们也应该注意,由于作者编写体例的原因,文字运用的局限,以四言诀的文字表述为形式,又以脉象为着重点,定有表述不详之处,这一点,读者学习时,一定要注意。所以,重要的是,在临床实践中亲身总结,才能理解透彻,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