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畫
3个月前 作者: 水走平冈
胸中痰飲。腹中水鳴。食不消。嘔吐水湯方。(外臺)
大腹檳榔(四十枚) 生薑(八兩) 半夏(半升洗) 杏仁(四兩去皮尖) 橘皮(三兩) 茯苓(五兩) 白朮(切四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餳。大酢。桃李。雀肉等。古今錄驗同。
桂枝湯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主之。(傷寒太陽)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主之。(同上)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此湯。用前方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同上)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同上)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同上)若酒客病。不可與此湯。得之則嘔。酒客不喜甘故也。(同上)太陽病。初服此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此湯則愈。(同上)凡服此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同上)服此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此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同上)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此湯。(同上)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此湯。(同上)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此湯。(同上)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此湯。(同上)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此湯。(同上)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此湯。(同上)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此湯。(同上)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此湯。(同上)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此湯。(同上)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此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同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此湯。(同上陽明)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此湯。(同上)太陰者。脈浮者。可發汗。宜此湯。(同上太陰)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屬此湯症。(同上可發汗篇)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此湯發汗。(同上)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此湯。(同上厥陰)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此湯小和之。(同上霍亂)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塞熱。名妊娠。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症。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金匱妊娠) 產後中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陽旦湯。(同上雜篇)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
桂枝加桂枝湯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此湯。更加桂二兩也。(傷寒太陽)
本曰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桂枝加芍藥湯 本太陽病。醫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此湯主之。(同上太陰)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三沸。(同上)
本曰桂枝湯。今加芍藥三兩。
桂枝去芍藥湯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主之。(同上太陽)
本曰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服前方。若微惡寒者。宜此湯。(同上)
本曰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一枚。將息如前法。
桂枝加附子湯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主之。(同上)
本曰桂枝湯。今加附子一枚。將息如前法。
桂枝附子湯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主之。(金匱)
桂枝(二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三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枝加大黃湯 大實痛者主之。(傷寒太陽)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主之。(傷寒太陽)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同上)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朴(二兩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主之。(同上)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朮(四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遂水氣未得除。故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由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洪大者。與桂枝湯。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此湯主之。(同上)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曰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復發其汗。宜此湯。(同上)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薑(一兩三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曰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下。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此湯。(同上)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各一兩去節)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曰桂枝湯二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反汗出。惡風者主之。(同上)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云汗出也。第三卷有葛根湯。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證云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麻黃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桂枝甘草湯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主之。(同上)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主之。(同上)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讝語。甚者至噦。手足燥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傷寒太陽)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讝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同上)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同上)脈浮而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同上)微數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同上)脈浮宜似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同上)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卻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主之。(同上)火邪者。此湯主之。(金匱胸滿)
桂枝(三兩去皮金作二兩)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三兩切金作六兩) 甘草(二兩炙金作三兩) 蜀漆(三兩洗去腥) 牡蠣(五兩熬)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主之。(傷寒太陽)
本曰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各三兩。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主之。(同上)
本曰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桂枝去芍藥加黃辛附子湯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主之。(金匱水氣)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桂枝人參湯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主之。(傷寒太陽)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同上)
桂枝(四兩別切) 甘草(四兩炙) 白朮(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金匱肺痿)
桂枝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枚) 皂莢(二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主之。(金匱血痹)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按小品。曰虛弱浮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二分。
桂枝芍藥知母湯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屈伸。此皆飲灑。汗出當風所致。(金匱風濕) 諸肢節疼痛。身體尩羸。腳腫如脫。頭痃短氣。溫溫欲吐主之。(同上中風)
桂枝(四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朮(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兩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茯苓丸 婦人宿有症病。經斷不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金匱婦人) 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下血者。後斷二月不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下去故也。當下其症主之。(同上)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桂枝枳實湯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主之。(同上胸痹)
桂枝 生薑(各三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桂枝加黃耆湯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主之。(金匱水氣)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此湯。(同上黃疸)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黃耆(二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柴胡桂枝幹薑湯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主之。(傷寒論太陽下)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而不熱者。服一劑如神。(金匱瘧論)
柴胡(半斤) 桂技(三兩去皮) 乾薑(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柴胡桂枝湯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讝語。如見鬼神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同上太陽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主之。(同上)發汗多亡陽。讝語者。不可下。與此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同上)治寒疝腹中痛者。(外臺) 治心腹卒中痛者主之。(金匱寒疝)
桂枝(去皮) 黃芩(各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柴胡(四兩)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薑(一兩半切)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柴胡加芒硝湯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此湯下之。(傷寒太陽)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薑(二兩切) 半夏(二十銖一本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金匱瘧論)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生薑(二兩) 栝蔞根(四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主之。(傷寒太陽中)
半夏(二合半洗) 大棗(六枚擘) 柴胡(四兩) 生薑(一兩半) 桂技(去皮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龍骨(一兩半) 鉛丹(一兩半) 茯苓(一兩半) 大黃(三兩) 牡蠣(一兩半熬) 黃芩(一兩半)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
柴胡清燥湯 溫疫下後。或數下。膜原尚有餘邪未盡。傳胃。邪熱與衛氣相併。故熱不能頓除。當寬緩兩日。俟餘邪入胃。再下之。宜此湯。緩劑調理方。(溫疫)
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 花粉 知母
薑棗煎服。
柴胡養榮湯 表有餘熱。宜此湯。(同上)
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 當歸 白芍 生地黃 知母 天花粉
薑棗煎服。里證未盡。宜承氣養榮湯。
柴胡湯 溫疫下後。續得盜汗者。表有微邪也。若邪甚。竟作自汗。伏邪中潰。則作戰汗矣。凡人目張。則衛氣行於陽。目瞑則衛氣行於陰。行陽謂升發於表。行陰謂斂降於內。今內有伏熱。而又遇衛氣。兩陽相搏。熱蒸於外。腠理開而盜汗出矣。若內伏之邪。一盡則盜自止。設不止者。宜此湯。(同上)
柴胡(三錢) 黃芩(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古方用人參。半夏。今表裡實。故不用人參。無嘔吐。不加半夏。
柴胡丁香湯 治婦人年三十歲。臨經先腰臍痛甚。則腹中亦痛。經縮三兩日。(蘭室秘藏)
羌活 防風 當歸身(以上各一錢) 生地黃(二兩) 丁香(四兩) 柴胡(一錢五分) 全蠍(一個)
上件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稍熱服。
柴胡勝濕湯 治外腎冷。兩髀陰汗。前陰痿。陰囊濕癢臊氣。(蘭室秘藏)
柴胡 生甘草 酒黃蘗(以上各二錢) 升麻 澤瀉(以上各一錢五分) 當歸梢 羌活 麻黃根 漢防己 龍膽草 茯苓(以上各一錢) 紅花(少許) 五味子(二個)
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稍熱服。忌酒濕。面。房事。又名清魂湯。
柴胡通塞湯 治下焦熱。大小便不通方。(千金方)
柴胡 羚羊角 黃芩 橘皮 澤瀉(各三兩) 梔子仁(四兩) 石膏(六兩) 生地黃(一升) 芒硝(三兩) 香豉(一升)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九味。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
柴胡厚朴湯 療心腹脹滿。(外臺)
柴胡 厚朴(炙各十分) 茯苓 橘皮 紫蘇(八分) 生薑(十二分) 檳榔(五分末)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微利。忌醋物。生冷。油膩。黏食。
柴胡清肝湯 治鬢疽初起未成者。毋論陰陽表裡。俱可服之。(正宗)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黃 柴胡 黃芩 山梔子 天花粉 防風 牛蒡子 連翹 甘草節(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柴胡鱉甲湯 治虛勞。夜多盜汗。面色痿黃。四肢無力。不思飲食。咳嗽不止方。(聖濟)
柴胡(去苗) 鱉甲(去裙襴酢炙令熱各一兩) 地骨皮(一兩半) 知母(一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烏梅半個。青蒿少許。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服之。
柴胡抑肝湯 治寡居獨陰無陽。欲心萌。而多不遂。是以惡寒發熱。全類瘧者。(壽世)
柴胡 赤芍(各二錢半) 青皮(二錢) 牡丹皮(一錢半) 蒼朮 香附子 梔子 地骨皮(各一錢) 神麯 川芎(七分) 連翹 生地黃(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
柴胡湯 治產後往來寒熱。惡露不盡方。(千金方)
柴胡 生薑(各八分) 桃仁(五十枚) 當歸 黃耆 芍藥(各三兩) 吳茱萸(二錢)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去滓。先食服一升。日三。(千金翼以清酒一斗煮)
柴胡湯 治勞羸瘦。榮衛不順。體熱盜汗。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飲食進退方。(聖濟)
柴胡 鱉甲(去裙襴醋浸一宿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秦艽(一兩銼) 知母(焙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棗二枚擘。煎取六分。去滓熱服。
柴胡湯 療天行後。乍寒乍熱。昏昏不省覺。脅下痛。百節骨痛。咳不能下食。兼口舌乾生瘡。(外臺)
柴胡(八分) 升麻(六分) 芍藥(六分) 黃芩(六分) 甘草(五分) 石膏(十二分碎綿裹) 生麥門冬(六分去心) 蔥白(半分) 香豉(六分綿裹) 生薑(六分) 竹葉(切一升洗)
上十一味。切。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不利差。忌海藻。菘菜。熱面。油膩。
柴胡湯 療胸膈間伏氣。不下食。臍下滿。(同上)
柴胡 枳實 生薑 白朮(各三兩) 甘草(炙一兩) 檳榔(七個)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絞去滓。分溫二服。服別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小弱人微利。忌生冷。蒜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柴胡湯 療胸膈滿塞。心背撮痛。走注氣悶。宜此湯。(同上)
柴胡 當歸 青木香 犀角(屑各六分) 檳榔(十個) 甘草(二分)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內麝香末。分溫三服。服別如人行四五里。微利為度。忌海藻。菘菜。熱面。蕎麥。豬魚等。
柴胡湯 療兩脅下妨。吐逆不下食。(同上)
柴胡 茯苓 橘皮 人參(各六分) 厚朴(八分炙) 桔梗(六分) 紫蘇(五分) 生薑(十六分) 訶黎勒(七枚去核炙) 甘草(五分炙)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利。忌海藻。菘菜。醋物。豬肉等。
柴胡散 治骨蒸勞。肺痿咳嗽。唾涎。心神煩熱。不欲飲食。宜服此方。(事證方)
柴胡(一兩去苗)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黃芩(一兩) 陳皮(三分湯浸去白焙) 人參(一兩去蘆) 甘草(二分炙微赤銼) 半夏(半兩湯浸七遍去滑) 桔梗(半兩去蘆) 白茯苓(三分)
上件。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 治肝氣實熱。頭痛目眩。眼目赤痛。胸中煩悶。夢寐驚恐。肢節不利。(同上)
柴胡(去蘆) 地骨皮(去木) 玄參 羚羊角(鎊) 甘菊(去枝梗) 赤芍藥 黃芩(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柴葛解肌湯 治足陽明胃經受症。目痛鼻乾不眠。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諸病。別有治法。(傷寒六書)
柴胡 葛根 黃芩 羌活 芍藥 白芷 桔梗 石膏(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本經無汗惡寒。去黃芩。加麻黃。
茯苓甘草湯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湯主之。(傷寒太陽)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此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同上厥陰)
茯苓(二兩) 桂皮(二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湯主之。(同上太陽)
上於前方中。去生薑。加大棗。以甘爛水煎服。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主之。(同上)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者。用此方。(金匱痰飲)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此湯主之。腎氣丸主之。(同上)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朮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衛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此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金匱咳嗽)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衛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同上痰飲)
茯苓(四兩) 甘草 細辛 乾薑(各二兩) 五味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茯苓甘草五味辛夏仁湯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金匱咳嗽)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茯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同上痰飲)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斤) 乾薑(三兩) 半夏(半升) 細辛(三兩)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茯苓杏仁甘草湯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同上胸痹)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 杏仁(五十個)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茯苓四逆湯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主之。(傷寒太陽)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去皮用生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茯苓戎鹽湯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主之。此湯亦主之。(金匱消渴)
茯苓(半斤) 白朮(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朮煎成。入鹽再煎。分溫三服。
茯苓澤瀉湯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用此湯。(同上反胃)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一兩) 桂枝(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煎。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茯苓湯 胃腑實熱。引飲常渴。泄熱止渴方。(外臺)
茯苓(五兩一作茯神) 栝蔞(五兩) 知母(四兩) 小麥(二升) 麥門冬(五兩去皮) 大棗(二十枚去核) 生地黃(六兩) 淡竹葉(三升) 萎蕤(四兩)
上九味。切。以水三升。先煮小麥。竹葉。取九升。去滓內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不問早晚。隨渴隨進。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痛。熱即服之。忌蕪荑。酢物。
茯苓湯 心頭結氣。連胸背痛。及吐酸水。日夜不止。(同上)
茯苓(四兩) 厚朴(四兩炙) 橘皮(二兩) 白朮(二兩) 生薑(十兩)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服。須利加檳榔末一兩半。湯欲熟時內之。甚安穩。三日服一劑。頻服六七劑。可則停。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茯苓湯 療常吐酸水。脾胃中冷。(同上)
茯苓 橘皮 生薑(各十二兩) 白朮 甘草(各八分炙) 人參 桂心(各六分) 紫蘇(十分) 檳榔(七分)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人行七八里。未好差。三兩日更服一劑。老小取微利。忌生蔥酢物。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茯苓安心湯 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聲不出。(同上)
茯苓 人參 乾薑(各三兩) 桂心(一兩) 遠志皮(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如上法。
茯苓理中湯 療霍亂。臍上築而悸。(同上)
木瓜 人參 甘草(各三兩) 茯苓(二兩) 乾薑(一兩泡)
上五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分為四服。忌海藻。菘菜。酢物。
茯苓補心湯 治心肝症。(回春)
茯苓 人參 白朮 當歸 生地黃 白芍 酸棗仁 麥門冬 陳皮 黃連(炒各等分) 甘草(三分) 辰砂(研末臨服調入五分)
上銼一劑。棗二枚。烏梅一個。小麥一撮。水煎。食遠服。
茯苓補心湯 婦人以血旺。氣衰為本。心主血。肝藏血。今血衰而氣盛者。由心氣虛耗。不能主血。又不能制乎肺金。使肺氣得以乘乎肝木。肝之虧損。則血不能藏。漸致枯涸。不榮經絡。故月事不調矣。此方專補心元之虛。抑其肺氣之乘。調和榮衛。滋養血脈。其疾自然平復矣。(大全良方)
即於參蘇飲方內。除木香。與四物湯對分勻和。以薑棗煎。每服四錢。食前溫服。
茯神湯 療渴利虛熱。引飲不止。消熱止渴。(外臺)
茯神 萎蕤 宿姜 知母(四兩) 地骨皮 生地黃(各一升) 石膏(八兩碎) 竹葉(二升) 麥門冬(二升去心) 栝蔞(五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下大棗三十枚擘。並藥煮取四升。分為四服。忌蕪荑。
茯神散 治因驚語言顛錯。(本事方)
茯神(去木) 熟乾地黃(酒洗九蒸九曝焙乾秤) 白芍藥 川芎 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 白茯苓(去皮) 桔梗(炒) 遠志(去心洗銼炒令黃色) 人參(去蘆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燈心棗肉。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
烏藥順氣散 治男子婦人一切風氣。攻疰。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頭目旋暈。及療癱瘓。語言蹇澀。筋拘攣。又治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婦人血風。老人冷氣上攻。胸臆兩脅刺痛。心腹膨脹。吐瀉腸鳴。(局方)
麻黃(去根節) 陳皮(去白) 烏藥(去木各二兩) 川芎 甘草(炒) 白殭蠶(去絲觜炒) 枳殼(去穰麩炒) 白芷 桔梗(各一兩) 乾薑(炒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如四時傷寒。憎寒壯熱。頭痛。肢體倦怠。加蔥白三寸。同煎並服。出汗差。如閃挫身體頭痛。溫酒服。遍身瘙癢。抓之成瘡。用薄荷參葉。煎服。常服。疏風順氣。孕婦不可服。按三因方。直指方並同。得效方。無干姜。殭蠶。有人參。白朮。名通氣驅風湯。
烏頭湯 治歷節。不可屈伸。疼痛者主之。(金匱中風)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同上)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同上)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同上)
麻黃 芍藥 黃耆(各三兩) 甘草(三兩炙) 川烏(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烏頭桂枝湯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炙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用此湯。(金匱寒疝)
烏頭(五枚)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烏頭赤石脂丸 心頭徹背。背痛徹心。主之。(金匱胸痹)
蜀椒(一兩一法一分) 烏頭(一分炮) 附子(半兩炮一法二分) 乾薑(一兩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烏頭湯 治風冷腳痹。疼痛攣弱。不可屈伸方。(千金)
烏頭 細辛 蜀椒(各一兩) 甘草 秦艽 附子 桂心 芍藥(各二兩) 乾薑 茯苓 防風當歸(各三兩) 獨活(四兩) 大棗(二十枚)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若熱毒多服亦佳。
烏梅丸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胸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主之。又主久利方。(傷寒論厥陰篇)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四兩出汁) 桂枝(去皮六兩) 人參(六兩) 黃蘗(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服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烏沉湯 治一切氣。除一切冷。調中補五藏益精。壯陽道。暖腰膝。去邪氣。治吐瀉。轉筋。症癖疼痛。風水毒腫。冷風麻痹。又中惡。心腹痛。蟲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瘴疫。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俯仰不利。及婦人血氣攻擊。心腹刺痛。並宜服之。(局方)
天台烏藥(一百兩) 人參(去蘆頭三兩) 沉香(五十兩) 甘草(爁四兩半)
上為末。每服半錢。入生薑三片。鹽少許。沸湯點服。空心食前下。
烏苓通氣散 治一切疝氣。無問遠近寒熱風濕寒氣。(回春)
烏藥 當歸 芍藥 香附 糖球 陳皮(各一錢) 白朮(去蘆) 茯苓 檳榔 玄胡 澤瀉(各五分)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
秦艽扶羸湯 治膽肺二經虛熱。及肺痿骨蒸已成勞咳。或寒。或熱。聲嗄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入門)
柴胡(二錢) 人參 鱉甲(醋炙) 秦艽 當歸 紫菀 半夏(各一錢) 地骨皮(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用水二鍾。姜三片。烏梅。大棗。各一枚。煎七分。食後服。如熱甚者。加青蒿。汗多者。加黃耆。去半夏生薑二味。
秦艽蒼朮湯 治痔疾若破。謂之痔漏。大便秘澀。必作大痛。此由風熱乘襲。食飽不通。氣逼大腸而作也。受病者。燥氣也。為病者。胃濕也。胃與大腸則化燥火。以乘燥熱之實。勝風附熱而來。是濕熱風燥。四氣而合。故大腸頭成塊者。濕也。作大痛者。風也。若大便燥結者。主病兼受火邪。熱結不通也。去此四者。其西方肺。主諸氣。其體收下。亦助病為邪。須當破氣藥兼之。治方全矣。以銼湯與之。其效如神。(蘭室秘藏)
秦艽(去蘆) 桃仁(湯浸去皮另研) 皂角仁(燒存性另研各一錢) 蒼朮(制) 防風(以上七分) 黃蘗(去皮酒洗五分) 當歸梢(酒洗) 澤瀉(以上各三分) 梭身檳榔(一分另研) 大黃(少許雖大便過澀亦不可多用)
上除檳榔。桃仁。皂角仁三味外。余藥?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二分。去渣。入檳榔等三味末。再上火煎至一盞。空心熱服。待少時以進膳壓之。不犯胃氣也。服藥日。忌生冷。硬物。及酒濕面。大辛熱物乾姜之類。犯之。則其藥無效。如有白膿。加白葵花頭五朵。去萼心。青皮半錢。不去白。入正藥中。同煎。木香三分。為細末。同檳榔等三味。依前服餌。古人治此疾。多以歲月除之。此藥一服則愈。
秦艽防風湯 治痔漏。每日大便時。發疼痛。如無疼痛者。非痔漏也。此藥主之。(同上)
素艽 防風 當歸身 白朮(以上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 澤瀉(各六分) 黃蘗(五分) 大黃(煨) 橘皮(各五分) 柴胡 升麻(以上各二分) 桃仁(三十個) 紅花(少許)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空心服之。避風寒。忌房事。酒濕面。大辛熱物。
秦艽當歸湯 治痔漏。大便結燥疼痛。(同上)
大黃(煨四錢) 秦艽 枳實(以上各一錢) 澤瀉 當歸梢 皂角仁 白朮(以上各五分) 紅花(少許) 桃仁(二十個)
上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熱服。忌同前。
秦艽鱉甲飲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唇紅頰赤。氣粗四肢倦。夜有盜汗。(衛生寶鑑)
柴胡 鱉甲(去裙醋炙九肋者) 地骨皮(各一兩) 秦艽 當歸 知母(各半兩)
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青蒿五葉。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臨臥。各一服。
秦艽湯 治陰黃不欲聞人言。小便不利。(聖濟)
秦艽(去苗土一兩) 旋覆花(半兩) 赤茯苓(去赤皮半兩) 甘草(炙銼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以牛乳一盞。煎取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桃仁承氣湯 發黃一證。胃實失下。表裡壅閉。鬱而為黃。熱更不泄。搏血為瘀。凡熱經氣不郁。不致發黃。熱不幹血分。不致畜血。同受其邪。故發黃而兼畜血。非畜血而致發黃。但畜血一行。熱隨血泄。黃因隨減。嘗見發熱者。原無瘀血。有瘀血者。厚不發黃。所以發黃。當咎在經瘀熱。若專治瘀血誤也。胃移熱於下焦氣分。小便不利。熱結膀胱也。移熱於下焦血分。膀胱畜血也。小腹硬滿。疑其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者。責之畜血也。小便不利。亦有畜血者。非小便自利。便為畜血也。胃實失下。至夜發熱者。熱留血分。更加失下。必致瘀血。初則晝夜發熱。日晡益甚。既投承氣。晝日熱減。至夜獨熱者。瘀血未行也。宜此湯。(溫疫論)
大黃 芒硝 桃仁 當歸 芍藥 牡丹皮
照常煎服。
桃仁湯 熱到膀胱。小便赤色。邪到膀胱。干於氣分。小便膠濁。干於血分。溺血畜血。留邪欲出。小便急數。膀胱不約。小便自遺。膀胱熱結。小便閉塞。(溫疫)邪於血分者。宜之。熱到膀胱者。其邪在胃。胃熱灼於下焦。在膀胱。但有熱而無邪。惟令小便赤色而已。其治在胃。(同上)
桃仁(三錢研如泥) 丹皮(一錢) 當歸(一錢) 赤芍(一錢) 阿膠(二錢) 滑石(五錢)
照常煎服。小腹痛。按之硬痛。小便自調。有畜血也。加大黃三錢。甚則抵當湯。藥分三等。隨其病輕重而施治。
桃核承氣湯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此方。(傷寒論太陽中)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桂枝(二兩去皮) 大黃(四兩) 芒硝(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桃花湯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主之。(同上少陰)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主之。(同上)不利便膿血者。主之。(金匱下利)
赤石脂(一斤一半生用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桃花湯 療腳氣及腰腎膀胱。宿水。及痰飲。(外臺)
桃花(陰乾)
收量取一大升。但隨虛滿。不須按捺。搗為散。羅下之。溫清酒和一服。令盡通利為度。空腹服之。須臾當轉。可五六行。但宿食不消化等物。總瀉盡。若中間覺飢虛。進少許軟飯。及糜粥安穩。不似轉藥。虛人廢朝謁。但覺腰腳軟快。使人踴躍。食味倍佳。腳先腫者。一宿頓消。如囊中貯物傾卻相似。又無毒。易將息。唯忌胡蒜豬肉。三月內腹虛大。都消息。慎生冷。酸滑。五辛。酒面。及黏食。肥膩。四五日外。諸食復常。
茵陳蒿湯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主之。(傷寒陽明)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滿者主之。(同上)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主之。(金匱黃疸) 疫邪傳裡。遺熱下焦。小便不利。邪無輸泄。經氣鬱滯。其傳為疸。身目如金者。宜此湯。(溫疫論)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茵陳五苓散 黃疸病主之。(金匱黃疸) 治陰黃。身如橘色。小便不利。(聖濟) 又曰。陰黃者。面色黃。頭痛不發熱。黃如橘。故謂之陰黃也。(同上)陰黃。陽氣伏。陰氣盛。熱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黃。頭痛而不發熱。名陰黃也。(病源候論)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先食方寸匕。日三服。
茵陳湯及丸 療一切黃。蔣九處得。其父遠使得黃。服此極效方。(外臺)
茵陳(四兩) 大黃(三兩) 黃芩(三兩) 梔子(三兩擘)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空肚服之。不然搗篩蜜和為丸。飲服廿丸。加至稍稍二十五丸。量病與之。重者作湯勝丸。日一服。忌羊肉。酒。面。熱物等。以差為限。小便黃色及身黃者。並主之。
茵陳湯 治黃疸目黃。小便如血。心躁悶。口苦頭痛。(聖濟)
茵陳蒿 山梔子仁(各三分) 甘草(炙半兩) 木通(銼) 栝蔞根 柴胡(去苗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竹葉三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服。
茵陳散 治骨槽風。(醫通)
茵陳 連翹 荊芥 麻黃 升麻 羌活 薄荷 殭蠶(各五錢) 細辛(二錢半) 牽牛頭末(一兩)
為散。每服三錢。先以水一盞煎沸入藥攪之。急出。食後和滓熱服。
消風百解散 治四時傷寒。頭疼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四肢倦怠。行步喘乏。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涕唾稠黏。痰涎壅盛。氣急滿悶。並宜服之。(局方)
荊芥 陳皮(洗去白) 白芷 蒼朮 麻黃(去節各四兩) 甘草(炙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一大盞。姜三斤。烏梅一個。同煎七分。不拘時溫服。或用茶酒調下。仍欲發散風邪。入連發蔥白三寸同煎。
消風散 治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瘡疥。瘙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云片。斑點乍有乍無。並效。(正宗)
當歸 生地 防風 蟬蛻 知母 苦參 胡麻 荊芥 蒼朮 牛蒡子 石膏(各一錢) 甘草 木通(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消疳飲 治小兒疳疾。身熱面黃。肚大青筋。瘦弱者。通治諸疳。(濟生方)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連 胡黃連 神麯 青皮 砂仁 甘草(炙)
水煎。傷食加山楂。有蟲加使君子。
硝礬散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主之。(金匱)
硝石 礬石(燒等分)
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
消毒飲 治便毒。單生腫硬。大作痛者。服此方。(黴瘡)
歸尾 粉草 熟大黃 黑醜(搗研各三錢) 殭蠶 貝母(各二錢)
用水酒各一大鐘。煎八分。空腹。滓煎七分服。
消渴口苦舌乾方。(外臺)
麥門冬(五兩去心) 茅根(一升) 栝蔞(三兩切) 烏梅(十顆去核) 小麥(三合) 竹茹(一升切)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細細含咽。分為四五服。忌面炙肉。
桔梗白散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傷寒太陽)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金匱)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黑碎如脂) 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桔梗湯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膜如粥者。為肺癰主之。亦治血痹。(金匱)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此湯。(傷寒)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桔梗散 療心腹中氣。時時痛。食冷物則不安穩。及惡水。(外臺)
桔梗 茯苓(各八分) 枳實(炙) 人參 厚朴(炙) 芍藥 橘皮(各六分) 桂心(五分) 檳榔(八分) 麥門冬(去心八分)
上十味。搗篩為散。空肚。煮薑棗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漸加至一匕半。熱以茶飲不利。忌豬肉。酢物。生蔥。生冷。油膩。小豆。黏食。面。炙肉等物。
荊防敗毒散 治時毒初起。頭眩惡寒。腮項腫痛。脈浮者服之。(正宗)癰疔腫。發背乳癰。憎寒壯熱。甚者。頭痛拘急。狀似傷寒者方。(仁齋直指)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桔梗 荊芥 防風 茯苓 枳殼(各一錢) 甘草(五分) 人參(五分)
姜三片。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寒甚加蔥白三枝。直指方無人參。有薄荷。
荊芥連翹湯 兩耳腫痛者。腎經有風熱也。(回春)
荊芥 連翹 防風 當歸 川芎 白芍 柴胡 枳殼 黃芩 山梔子 白芷 桔梗(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服。兩耳出膿者。腎經亦風熱也。
荊芥湯 痧有鬱氣不通者。此方主之。(玉衡)
荊芥 防風(各一錢) 川芎(三分) 陳皮 青皮 連翹(各八分)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食不消。加山楂。卜子</a>。心煩熱去川芎。加黑山梔。有積。加檳榔。痰多。加貝母。白芥子。氣壅。加烏藥。香附。血壅。加桃仁。紅花。鬱悶不舒。加細辛。食積。加三稜。蓬朮。大便不通。加枳實大黃。暑熱。加香薷。紫樸。小便不通。加木通。澤瀉。喉痛。去川芎。加薄荷。射干。大力子。咳嗽。加桑白皮。兜鈴。
桑白皮湯 治舌苦頭痛。欲嘔心悶方。(千金)
桑根白皮(半兩) 乾薑(二兩) 桂心(五寸) 大棗(十枚)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適衣無令汗出。
桑白皮湯 治下痢後脾胃虛弱。不能制輸水氣。致身腫脹滿。(聖濟)
桑白皮 海藻 赤小豆 郁李仁 橘皮
上水煎。
射干麻黃湯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主之。(金匱肺痿)
射干(十三枚一日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斤) 大棗(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斤)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射干兜鈴湯 治痧似傷風咳嗽者。(玉衡)
射干 桑白皮 兜鈴 桔梗 薄荷 玄參 天花粉 貝母 枳殼 甘菊 金銀花(各等分)
水二鍾。煎七合。稍冷服。咳甚加童便。
射干湯 療喉痹閉不通利而痛。不得飲食者。若閉喉並諸疾方。(外臺)
當歸(二兩) 甘草(一兩炙) 白芷(三兩) 升麻(一兩) 射干 犀角(屑)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半。分服神良。忌海藻。菘菜。
益氣養榮湯 治抑鬱。或勞傷氣血。或四肢頸項筋縮結。成瘰瘰如貫珠者。謂之筋癧。此患皆繇思慮太過。神氣受傷。乃勞中所得者也。其患或軟。或硬。或赤不赤。或痛不痛。或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斂者是。(正宗)
人參 茯苓 陳皮 貝母 香附子 當歸 川芎 黃耆 熟地 白芍(各一錢) 甘草 桔梗(各五分) 白朮(二錢)
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益元散 治身熱吐痢。泄瀉腸癖。下利赤白。癃閉淋痛。利小便。偏生石淋。腸胃中積聚。寒熱積氣。通九竅六府。生津液。去留結。消畜水。止渴寬中。除煩熱。心躁腹脹痛悶。補益五藏。大養脾腎之氣。理內傷陰痿。安魂定魄。補五藏七傷。一切虛損。主癇痙。驚悸。健忘。止煩滿。短氣。藏傷咳嗽。飲食不下。肌肉疼痛。並口瘡。牙齒疳蝕。明耳目。壯筋骨。通經脈。和血氣。消水穀。保元真。解百藥。 食邪毒。耐勞役。飢渴。闢中外諸邪所傷。久服強志輕身。駐顏延壽。及解中暑。傷寒疫病。飢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驚恐。傳染。並汗後遺熱。勞復諸疾。並解兩感。傷寒。能令遍身結滯。通氣和而愈。及婦人下乳。催生。產後損血。血衰陰虛熱甚。一切熱證。兼吹奶。乳癰。此神驗之仙藥也。惟孕婦不宜服。滑胎也。(宣明論)
桂府膩白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調下。日三服。欲冷飲者。新汲水調下。解利傷寒發汗。煎湯調下四錢。並三服。效度。此藥是寒涼。解散鬱熱。若病甚不解。多服此藥。無害。但有益而無損。俗惡性寒兼易得之賤物。而不明素問造化之理。故不取本草神驗之言。而多不用焉。若以隨症驗之。此凡人之仙藥也。不可闕之。(又綱目附方名天水散。玉泉散。六一散。又救偏瑣言。加辰砂五錢。名硃砂六一散。治痘出炎天。煩渴不寧。或熾熱紫豔。心胸煩悶者。)
真武湯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中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嘔者主之。(傷寒少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主之。(同上太陽)
茯苓 芍藥(各三兩)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斤) 生薑(三兩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千金方作玄武湯)
真人養臟湯 治大人小兒腸胃虛弱。冷熱不調。藏府受寒。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痛。日夜無度。胸膈痞悶。脊肋脹滿。全不思食。及治脫肛墜下。酒毒便血。諸藥不效者。並皆治之。(局方)
白芍藥(一兩六錢) 當歸(去蘆洗焙) 人參(去蘆) 木香(不見火一兩四錢一本作一兩六錢) 白朮(焙各六錢) 肉豆蔻(麵裹煨半兩一本無肉豆蔻) 肉桂(去粗皮) 甘草(炙各三錢) 訶子皮(一兩二錢) 罌粟殼(去蒂蓋蜜炙三兩六錢)
上件銼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老人。孕婦。小見暴瀉。宜急服之立愈。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如腸肺滑泄。夜起久不差者。可加炮附子三四片。煎服。此藥的有神效。不可具述。
流氣飲 治肝經不足。內受風熱上攻。眼目昏暗。視物不明。常見黑花。當風多淚。怕日羞明。堆眵赤腫。隱澀難開。或生翳障。倒睫拳毛赤爛。及婦人血風眼。及時行暴赤腫。眼胞紫黑。應有眼疾。並宜服。(局方)
荊芥(去梗) 木賊(去根節) 牛蒡子(炒) 細辛(去苗) 玄參(去蘆) 大黃(炮) 蔓荊子(去白皮) 白蒺藜(去尖炒) 決明子(一兩半) 黃芩(一作二兩) 防風(去蘆) 山梔子(去皮) 川芎(各一兩) 蒼朮(二兩米湯浸洗一本作湯浸一宿炒十二兩) 菊花(去枝) 甘草(炙)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半。臨臥用冷酒調下。如牙兒(一作孩兒)有患。只令乳母服之。
流氣飲子 治臂痛。外連肌肉。牽引背胛。時發時止。此由榮衛之氣。循行失度。留滯經絡。與正氣相搏。其痛發則有癱瘓。(婦人大全良方)
紫蘇葉 青皮 桔梗 大黃(焙) 當歸 芍藥 烏藥 茯苓 川芎 黃耆 枳殼(去瓤麩炒)防風(各半兩) 甘草 橘皮(各三分) 木香 連翹 大腹(二兩銼薑汁炙)
上?咀。每服二錢。水二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一盞。去滓服。
高良薑湯 治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方。(千金方)
高良薑(五兩) 厚朴(二兩) 當歸 桂心(各三兩)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二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更服。強者為二服。劣者分三服。 仁齋直指。名當歸厚朴湯。治肝經受寒。面色青慘。厥而泄痢。
高良薑湯 療久心刺肋。冷氣結痛。不能食。(外臺)
高良薑(十分) 當歸(十分) 橘皮(八分) 厚朴(十分炙) 桔梗(八分) 桃仁(五十枚去尖皮) 吳茱萸(八分) 生薑(八分) 訶梨勒(五分)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再服。忌豬肉。生冷。油膩。黏食。小豆等。
痃癖氣壯熱。兼咳。久為骨蒸驗方。(外臺)
柴胡(四兩) 茯苓 白朮 枳實(炙各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積熱不歇。即加芒硝六分取利。熱除之後。每三日。服一劑瘥。後每日一劑。肥白。終身永除。忌桃李。雀肉。醋物。
痃癖胸背痛。時時咳嗽。不能食方。(同上)
桂心 細辛 鱉甲(炙各四分) 白朮(六分) 厚朴(三分炙) 附子 乾薑(各五分) 橘皮 防葵(三分炙) 吳茱萸(三分)
上十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服十五丸。酒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十丸。忌莧菜。醋物。生蔥等。
候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
菊花(四十分) 白朮 防風(各十分) 細辛 茯苓 牡蠣 人參 礬石 當歸 乾薑 芎藭 桂枝(各三分) 桔梗(八分) 黃芩(五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酒溫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指迷七氣湯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疼。(直指)
青皮 陳皮 桔梗 莪朮 辣桂 藿香 益智(各一兩) 香附子(一兩半) 甘草 半夏(各三分)
上銼細。每服三錢。水一盞。姜四片。棗一枚。煎至七分。不拘時候。
秘傳降氣湯 治男子婦人。上熱下虛之疾。飲食過度。致傷脾胃。酒色無節。耗損腎元。水土交攻。陰陽關隔。遂使氣不升降。上熱則頭目昏眩。痰實嘔逆。胸膈不快。咽喉乾燥。飲食無味。下弱則腰腳無力。大便秘澀。裡急後重。臍腹冷痛。治以涼。則脾氣怯弱。腸鳴下利。治以溫。則上焦壅熱。口舌生瘡。及腳氣上攻。與久利不差。宜先服此藥。劫以所主藥。治之。(局方)
桑白皮(二兩炒) 枳殼(湯浸去瓤麩炒) 柴胡(去毛蘆洗) 陳皮(炒黃色) 甘草(炒一兩) 五加皮(酒浸半日炒黃) 骨碎補(燎去毛銼炒半兩) 地骨皮(炒黃) 草果(去皮膜淨洗炒黃) 訶子(炮取肉) 半夏(生薑汁和餅再碎炒以上各半兩)
上銼散和勻。以碗盛。飯甑上蒸一伏時。傾出攤令冷收之。每服二錢。紫蘇三葉。生薑三片。水一盞。同煎七分。食後通口服。痰咳加半夏曲。心肺虛每料加人參茯苓各一兩。上膈熱加北黃芩五錢。下部大段虛。加少許炮附子煎。如使附子多加生薑。婦人血虛。加當歸一兩。
神授散 治大便下血不止。(魏氏家藏方)趙八節使傳。壽皇御前。見一藥人。黃瘦。一日忽肥壯。呼來問之。乃云久患失血。因得此方。遂獲安差。壽皇面賜此方。吳嗣秀王。傳於大父。(同上)
白雞冠花 生薑(去皮)
上等分。同於沙盆內。爛研捻作餅子。焙乾為細末。白湯調下。不拘時候服。
唐侍中。療苦腳氣攻心。此方消散腫氣。極驗。(外臺)
大檳榔(七枚合子碎) 生薑(各二兩) 橘皮 吳茱萸 紫蘇 木瓜(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分再服。忌如藥法。
夏月暴冷。忽壯熱。泄痢引飲。熱湯斷變。通身浮腫。或成冷下結。脈沉細。小數方。(千金方)
澤瀉(一兩半) 吳茱萸 茯苓 白朮 當歸 桔梗 犀角 青木香 海藻 芍藥 大黃(各二兩)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下後消息。五六日許。可與女曲散。
羌活湯 治白虎風。痛甚如齧。(聖濟)
羌活(去蘆頭一分) 防風(去叉一兩) 秦艽(去苗土) 芎藭 當歸(焙各一兩半) 牛膝(去苗酒浸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分) 大腹(連皮用三枚)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三十一枚)
上九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破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二夜一。
狼牙湯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此湯洗之。(金匱婦人雜病)
狼牙(三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箸如繭。浸湯瀝陰中。日四遍。
除熱清肺湯 治麻疹盡透而壯熱。咳嗽大便秘結。(醫通)
石膏(三錢) 黑玄參 生地黃 赤芍 栝蔞根 貝母(各二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水煎。溫服。
除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準繩)
半夏曲(炒) 厚朴(薑製) 蒼朮(米泔制各二兩) 藿香葉 陳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白朮(生用一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倉公當歸湯 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身強直痙方。(千金)
當歸 防風(各十八銖) 獨活(一兩半) 附子(一枚) 細辛(半兩) 麻黃(五銖)
上六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開者。格口內湯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