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畫
3个月前 作者: 水走平冈
五味子湯 治小兒傷寒病。久不除。瘥後復劇。瘦瘠骨立方。(千金)
五味子(十銖) 大黃 黃連 黃芩 麥門冬 前胡(各六銖) 芒硝(五銖) 石膏(一兩) 甘草 當歸(各十二銖)
上十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得下便止。計大小增損之。
五味子湯 肺氣不足。寒從背起。如含霜雪。語無聲音。劇者吐血方。(外臺)
五味子(三兩) 大棗(五十枚擘) 桑白根皮(一升) 藁本(二兩) 鍾乳(三兩) 款冬花(二兩) 雞蘇(二兩)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進一服。忌豬魚炙肉。熱面。陳臭等物。此方甚良。
五味子湯 小兒夜啼。此腹痛。故至夜輒劇。狀似鬼祟。(聖劑)
五味子 當歸 芍藥 白朮(各四分) 甘草(炙) 桂心(各二分)
上六味。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分服之。增減量之。
五味子湯 治唾中有膿血。胸脅痛方。(千金)
五味子 桔梗 紫菀 甘草 續斷(各二兩) 竹茹(三兩) 赤小豆(一升) 桑白 地黃(各五兩)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一升七合。分為三服。
五皮散 治脾受濕。面目四肢虛腫。通利小便。(百一選方)
大腹皮 茯苓皮 橘皮 生薑皮 桑白皮
上各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一日三四服。局方五皮散。有五加皮。地骨皮。無桑白皮。橘皮。又大全良方。有木香。俱六味。引指迷方。
五痹湯 治風寒濕邪。客留肌體。手足緩弱。痹麻不仁。或氣血失順。痹滯不仁。並皆治之。(局方)
羌活 白朮 防己(各一兩) 片子薑黃(一兩洗去灰土) 甘草(微炙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滓。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五靈湯 治膜外水氣。(聖劑)
木通(銼) 訶勒皮 防己(銼) 赤茯(去黑皮) 陳皮(一兩)
水煎五錢。覺熱吃好茶。
五瀉湯 治瞳人幹缺。肝火旺。及五藏虛火妄動。此藥能瀉火熱。甚加羚羊角。犀角。黃連。(銀海精微)
黃蘗 知母 木通 梔子 生地黃 甘草 玄參 桔梗 黃芩 防風
上?咀。每服六七錢。用水煎。食後服。
五積散 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氣血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勻。或閉不通。並宜服之。(局方)治傷寒。脾胃不和。嘔逆寒熱。(聖惠方無生薑)
橘皮(去白) 枳殼(去穰銼炒) 麻黃(去根節六兩) 白芍藥 當歸(去蘆洗) 川芎 甘草(炙銼) 茯苓(去皮) 半夏(洗七次) 肉桂(去粗皮) 白芷(各三分) 厚朴(去粗皮薑製) 乾薑(炮各三兩) 桔梗(去蘆皮十二兩) 蒼朮(米泔浸淨洗去皮十四兩)
上除肉桂。枳殼。外別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為粗末。熳火炒令色轉。攤冷。次入肉桂。枳殼末。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一中盞。去滓。稍熱服。如冷氣奔沖。心腹脹滿。刺痛。反胃嘔吐。瀉痢清穀。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腸氣痛。即入煨生薑三片。鹽少許同煎。如傷寒時疫。頭痛體疼。惡寒發熱。項背強痛。入蔥白三寸。豉七粒同煎。若但覺惡寒。或身不甚熱。肢體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鹽少許同煎。如寒熱不調咳嗽喘滿。入棗煎服。婦人難產。入醋一合。同煎服之。並不拘時候。活人濟生並同。得效方。除麻黃。名異功散。又易簡方。十五味。並不炒。入生薑蔥煎服。名生料五積散。
五苓散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方主之。(傷寒太陽)傷寒汗出而渴者主之。(同上)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主之。(同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主之。(同上)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同上)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同上)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慄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此湯。寒實結胸無熱者。與三物小陷胸湯。(同上)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主之。(同上)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此散。(同上陽明)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主之。(同上霍亂)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此水也主之。(金匱痰飲)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主之。(同上消渴)
豬苓(十八銖去黑皮) 澤瀉(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白朮(十八銖)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六成湯 瘟疫愈後。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症。是足三陰不足。以致大腸虛燥。此不可攻。飲食漸加。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覺穀道塞悶。宜作蜜煎導。甚則宜此湯方。(溫疫論)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藥(一錢) 地黃(五錢) 天門冬(一錢) 肉蓯蓉(三錢) 麥門冬(一錢)
照常煎服。日後更燥者。宜六味丸。少減澤瀉。
六君子湯 治胸膈痞塞。脾寒不嗜食。服燥藥不得者宜此。(楊氏方)
半夏 白朮 枳殼 人參 茯苓
上等分。每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一盞溫服。易簡方。濟生方無茯苓。有甘草。得效。方無枳殼。有甘草。今人多用此方。
六和湯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前產後。並宜服之。
縮砂仁 半夏(湯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赤茯苓(去皮) 藿香葉(拂去塵) 白扁豆(薑汁略炒) 木瓜(各二兩) 香薷 厚朴(薑汁製各四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服。(局方)
升麻和氣飲 治瘡疥發於四肢。臀脾痛癢不常。甚至憎寒發熱。攻刺疼痛。浸淫浮腫。及癩風入藏。陰下濕癢。耳鳴眼痛。並皆治之。(局方)
熟半夏 茯苓 白芷 當歸(各二錢) 熟蒼朮 乾葛 桔梗 升麻(各一兩) 熟枳殼 乾薑(各半錢) 大黃(蒸半兩) 芍藥(七錢半一本作六錢半) 陳橘皮 甘草(各一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燈心十五莖。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升麻葛根湯 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已發。及未發。疑似之間。並宜服之。(局方)治初熱壯盛。疑似未明。服此。或痘已出。而表熱甚者。(保赤全書)治傷寒頭痛。時疫。憎寒壯熱。肢體痛。惡寒。鼻乾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病疫。乍暖脫衣。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宜服之。(活幼)
升麻 乾葛(一本作一十五兩) 白芍 甘草(炙各一十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用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一本作一鍾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日二三服。以病氣去。身清涼為度。小兒量歲數加減服。
升麻鱉甲湯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湯主之。(金匱)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湯去雄黃。蜀椒。主之。(傷寒六書)
升麻(二兩) 當歸(一兩) 蜀椒(炒去汁一兩) 甘草(二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後千金方。陽毒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
升陽散火湯 傷寒叉手抹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俗醫不識。見病便呼為風症。用風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持自主。特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傷寒六書)
人參 當歸 柴胡 芍藥 黃芩 甘草 白朮 麥門冬 陳皮 茯苓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槌。法入金銀首飾。煎之熱服。有痰者加薑汁半夏。大便燥實譫語發渴。加大黃。泄漏。加升麻。炒白朮。
內疏黃連湯 癰疽腫硬。發熱作嘔。大便秘澀。煩躁飲冷。噦啘心煩。舌乾口苦。六脈沉實。有力。此邪毒在藏也。急宜服此。以內除之。使邪氣不得傳變經絡。(外科正宗</a>)
木香 黃連 山梔 當歸 黃芩 白芍 薄荷 檳榔 桔梗 連翹(各一錢) 甘草(五分) 大黃(二錢)
水二茶鍾。煎八分。食前服。臨服加蜜二匙亦可。
內托黃耆湯 治濕熱腿內近膝股患癰。或附骨癰。初起腫痛。此太陰厥陰之分也。脈細而弦。按之洪緩有力。(同上)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 柴胡 木瓜 連翹(各一錢) 羌活 肉桂 生地黃 黃蘗(各五分)
水酒各一鍾。煎一半。空心熱服。
內補黃耆湯 治婦人七傷。身體疼痛。小腹急滿。面目黃黑。不能食飲。並諸虛乏不足。少氣心悸。不安方。(千金方)
黃耆 當歸 芍藥 乾地黃 半夏(各三分) 茯苓 人參 桂心 遠志 麥門冬 甘草 五味子 白朮 澤瀉(各二兩) 乾薑(四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六味。?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三升。去滓。一服五合。日三夜一服。
牛膝湯 療筋虛極傷風。為風所傷。入筋縮攣。腰背不伸。強直。苦痛。或為腳氣方。(外臺)
牛膝 防風 甘李根皮 丹參 前胡(各四兩) 石斛(五兩) 杜仲 秦艽 續斷 鱉甲(炙各三兩) 陳橘皮(二兩) 大麻仁(二升熬研)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五升。去滓。下麻仁更煎。取二升。分三服。忌莧菜。
牛膝湯 治婦女逾年月水不通。臍下結塊方。(聖濟)
牛膝 牡丹皮 芍藥 當歸 川芎 鱉甲 羌活 薔薇 附子 三稜 桂枝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溫服。
牛蒡子散 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大便秘即作。(本事方)
牛蒡子(三兩) 黃耆(一兩半) 地黃(二兩半) 羌活(一兩) 豆豉(炒一兩)
細末。湯調二錢服。空心食前三服。此病多胸膈生痰。久則赤腫附著肢節。久不退。遂成厲風。此孫真人所預戒也。宜早治之。
牛蒡子湯 治風熱上壅。初發牙關緊急。已發咽喉腫痛。或生瘡癰。及愈後復攻胸脅。氣促身熱。不能言臥。(入門)
牛蒡子(二錢) 玄參 犀角 升麻 黃芩 木通 桔梗 甘草(各一錢)
食後水煎服。如有痰。加瓜蔞貝母。肝火加柴胡。吳茱。黃連。腎火加當歸。地黃。知母。倍玄參。畏下陷。加升麻。
牛蒡子湯 治乳癰。乳疽。結腫疼痛。無論新久。但未成膿服。(正宗)
陳皮 牛蒡子 山梔子 金銀花 甘草 黃芩 瓜蔞仁 天花粉 連翹 角針(各一錢) 柴胡 青皮(各五分)
上水二鍾。煎八分。入酒一杯。和勻食遠服。
木防己湯 胸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此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金匱)
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雞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木防己 桂枝(各二兩) 芒硝(三合) 人參 茯苓(各四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木香流氣飲 治流注瘰癧。及鬱結為腫。或血氣凝滯。遍身走注作痛。或心胸痞悶。嗌咽不利。脅腹膨脹。嘔吐不食。上氣喘急。咳嗽痰盛。或四肢面目浮腫者並服之。(正宗)
川芎 當歸 紫蘇 桔梗 青皮 烏藥 黃耆 枳實 茯苓 防風 半夏 白芍(各一錢) 甘草節 大腹皮 木香 檳榔 澤瀉 枳殼(各五分) 牛膝(下部加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文蛤散 渴欲飲水不止者主之。(金匱消渴)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慄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此方。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傷寒太陽)
文蛤(五兩金匱作四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和方寸匕。湯用五合。
文蛤湯 吐後渴欲得水。而食飲者。主之。兼微風脈緊頭痛。(金匱嘔吐)
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分心氣飲 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怒氣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隨意。使鬱抑之氣。留滯不散。停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因病之後。胸膈虛否。不思飲食。並皆治之。(局方)
木香(不見火) 丁香皮(一兩) 人參(去蘆銼) 厚朴(去粗皮薑汁製) 大腹子(炮) 大腹皮(炙) 桑白皮(炒) 草果仁 桔梗(去蘆炒) 麥門冬子(去心) 白朮(各半兩) 香附子(炒去毛) 紫蘇(去梗) 藿香(去土) 陳皮(去白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燈心十莖。棗子一個。擘破去核。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分心氣飲 治證與前方同。(同上)
大腹皮 赤芍藥 木通(去節) 半夏(湯洗七次) 桑白皮(微炒) 赤茯苓 肉桂(去粗皮) 甘草(炙) 陳橘皮(去穰) 青橘皮(去白) 羌活(各一兩) 紫蘇(去粗梗四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燈心五莖。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常服消化滯氣。升降陰陽。調順三焦。和脾進食。
不換金正氣散 治四時傷寒。瘴疫時氣。頭疼壯熱。腰背拘急。五勞七傷。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五膈氣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或霍亂吐瀉。藏腑虛寒。下利赤白。並宜服之。(同上)
厚朴(去皮) 藿香(去苗) 陳皮(去白) 半夏 蒼朮(米泔浸)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熱服。忌生冷。油膩。毒物。若四方人。不伏水土。宜服之。常服能闢嵐氣。調和脾胃進飲食。 王宇泰曰。風寒暑濕。皆能中人。惟濕氣積久。留滯關節。故能中。非如風寒暑之有暴中也。中濕之症。關節沉重。而痛。浮腫喘滿。腹脹煩悶。不知人。其脈必沉而緩。或沉而微細。宜除濕湯。於本方加白朮茯苓。
丹參煮散 治筋實極。則兩腳下滿而痛。不得遠行。腳心如割。筋斷折痛。不可忍方。(外臺)
丹參(十二分) 川芎 杜仲 續斷 地骨皮(各八分) 通草 當歸 乾地黃 麥門冬(去心)禹餘糧(煉) 麻黃(去節七分) 甘草(炙) 桂枝(各五分) 牛膝(九分) 生薑(薄切炒取焦燥) 牡蠣(各十分熬) 升麻(六分)
上十七味。搗下篩為散。以絹袋子盛散。二方寸匕。以井華水二升煮。數動絹囊子。煮取一升為一服。日再煮。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
勻氣散 此方前代曾服有效。風藥服之。十三日。安。可治腰腿疼。半身不遂。手足不能屈伸。口眼喎斜。風氣。中風。中氣。便用風藥治之。十無一愈。當以氣藥治之。氣順則風散。近有人。服之見效。(瑞竹堂方)
白朮(四兩) 沉香(五兩) 天麻(一兩) 烏藥(三兩) 青皮(五錢) 白芷 人參 甘草(各五錢)
上為?咀。每服三錢。水一錢半。生薑三片。紫蘇五葉。木瓜三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止熱極湯 療脈熱極。遇風為痹。痹感心。顏脫。面色白不澤。脈空虛。口唇色赤。乾燥。升麻潤色消痹方。(外臺)
升麻 射干 芎藭 人參(各三兩) 赤小豆(五合) 生薑 麥門冬(去心) 萎蕤(各四兩) 生地黃(切一升) 甘草(二兩炙) 竹葉(切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蕪荑。
心腹急滿湯 治妊娠體腫有水氣。(千金方)
茯苓 白朮(各四兩崔氏無) 黃芩 杏仁(各五兩) 旋覆花(二兩)
上五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
化斑解毒湯 治三焦風熱上攻。致生火丹。延及遍身。癢痛者。(正宗)
玄參 知母 石膏 人中黃 黃連 升麻 連翹 牛蒡子(等分) 甘草(五分)
上水二鍾。淡竹葉二十片。煎八分。不拘時候服。
王不留行散 病金瘡主之。(金匱浸淫)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 蒴藋細葉(十分七月十日採)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二月二日採) 甘草(十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去汗) 黃芩(二分) 乾薑(二分) 厚朴(二分) 芍藥(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七。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乾百日。
反胃大驗方。(外臺)
前胡 生薑(各四兩) 阿膠(一兩炙) 大麻子仁(熬) 吳茱萸(各五合)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炙) 大棗(十枚)
上八物。切。以酒二升。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忌生蔥。海藻。菘菜。酢物等。(一方用橘皮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