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方~一百一十三方
3个月前 作者: 李翰卿
理中丸及理中汤方第一百零一
[方义]
此治太阴病肠胃虚寒之方。
[主治]
太阴病,吐利,腹满而痛。但必须具有腹不拒按、脉沉迟无力、口不干不苦、小便清长、不喜冷性饮食等现象。
[药品]
人参二至三钱 炙草二至三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干姜二至三钱
[加减法]
(1)脐上筑筑者,去术,加桂。脐上筑筑是脐上跳动,乃肾阳虚,水气不化而上逆之故。去白术,恶其补脾阳;加肉桂,取其温肾阳兼能降逆也。
(2)吐多者,去术,加生姜。呕吐多由于胃气上逆,故去升补脾阳之白术,加温胃降逆之生姜。实践证明,如再加半夏,更有助于降逆止呕之作用。
(3)下多者,还用白术。下多,是由于脾胃虚而兼湿,用白术升补脾阳以止利。实践证明,如下多而兼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更效。
(4)悸者,加茯苓。心下悸,是水气凌心,加茯苓以利水,水行则悸愈。
(5)渴欲饮水者,加白术。脾阳虚,则水不能吸收上输于肺,故渴欲饮水,加白术者,补脾阳以助其吸收也:、
(6)腹中痛者,加人参。腹中痛而喜按,是里气虚,故加人参以补之。
(7)寒者,加干姜,因干姜善治肠胃之寒。但寒甚者,桂、附也宜加入。
(8)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腹满宜宽中理气,白术甘能令中满,故去之。
整理者按:理中去术加附子,有四逆加人参汤意。
[制服法]
丸剂倍加约量。共研细末,蜜丸三钱重,早晚米汤送下;汤剂按照现拟的分量,用水二至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人参、白术、炙单补肠胃之虚,干姜去肠胃之寒。
[禁忌证]
喜冷者忌之(此系热证);腹拒按者也忌之(此系实证)。
[类似方剂参考]
(1)小建中汤:此治肠胃虚寒,补力较少之方。
(2)附子理中丸:此治肠胃虚寒,热力较胜之方。
四逆散方第一百零二
[方义]
此宣达阳气、解除肝郁之方。
[主治]
阳气被寒邪所郁,形成热厥,四肢厥逆,兼寒热往来。但必须具有胸胁满痛,心下拒按,或肝气郁滞,脉沉等。此方治肝气郁滞、寒热、腹痛拒按、脉沉者有效.痢疾兼有寒热证者也有效。
按:仲景原文有“少阴病”三字,根据实践认为,绝不是真正阳虚的少阴病,乃貌似神非的证候。所以《医宗金鉴</a>》云:“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正说明这一点。
[药品]
炙草一至三钱 柴胡一至二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枳实一至二钱
[加减法]
咳及下利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制服法]
将以上四味药共为细末,作为散剂,每服一钱,每日服二至三次,开水送下。或以所加之药煎水送服。
也可煎汤服: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升达阳气,故能治寒热往来,胸胁痛满,及由闭郁形成的厥逆证;芍药和肝,疏通血脉,故能治腹痛痢疾;枳实导滞,治心下拒按;甘草和中,以补正祛邪。
[禁忌证]
恶寒蜷卧、腹痛下利之四逆证忌之。因为这是四逆汤的症状。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亡阳寒证、四肢厥逆之方。
(2)治痢疾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泄利下重有互相启发之作用。
四逆汤方第一百零三
[方义]
此温中回阳之方,专治阳虚内虚之证。所谓阳虚者,即体温低落、机能沉衰是也。
[主治]
(1)太阴病,肠胃虚寒,寒邪较重,下利清谷等证。
(2)少阴病,亡阳,四肢厥逆。
按:以上二病都必须具有脉沉而微、舌无苔而润、不喜冷性饮食等表现。
.
[药品]
炙草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三钱 生附子一至五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附子回阳,以恢复其体温;干姜温中,以疗治其厥逆;炙草补中气,兼调和诸药。
[禁忌证]
(1)外感风寒开始,手足厥冷者,不可用。此阳气被外邪所郁,不得外达之证,脉必见浮紧。
(2)麻疹初起,手足厥冷者,不可用。因阳气内郁,尚未达外。必见发热、咳嗽、喷嚏等症。
(3)热性病,神识昏迷,手足厥逆,舌苔干燥,身冷脉微的手足厥冷证,更不可用。因为这是阳极似阴、真热假寒的证候,误用之祸不旋踵。
[类似方剂参考]
(1)通脉四逆汤:此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方。
(2)白通汤:此温中回阳兼治头痛之方。
(3)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兼气虚之方。
(4)真武汤:此回阳兼镇水之方。
通脉四逆汤方第一百零四
[方义]
此回阳之方,治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或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即古人所谓“真寒假热”证,或“阴极似阳”证。
[主治]
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或兼面赤(这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症状),或兼身热,不恶寒(这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症状)。但必须具有脉微欲绝、舌润无苔、不喜冷性饮食或索冷水而不欲咽等表现。
[药品]
干姜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附子三至五钱
[加减法]
面赤者,加葱白一至二钱;腹痛者,去葱白加生杭芍一至三钱;干呕者,加生姜一至二钱;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至二钱;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三至五钱。
按:本方根据柯氏之意加葱白、人参二味,不但符合方义,实际上比原方只加重干姜有效。我的看法认为,如果不是寒邪直中证,葱白也须慎用,因为葱白或多或少总是散药,对于阴极似阳一证,千钧一发,纯粹温补尚恐不及,岂可使用散药乎!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用四逆汤以回阳,加葱白、人参以通脉。面赤者,阳郁于上也,故加葱白以通之;腹痛者,寒痹于中也,故加芍药以行之;干呕者,胃寒上逆也,故加生姜以散之;咽痛者,寒痰结于上也,故加桔梗以开之;利止脉不出者,津液将绝也。故加人参以补之。
[禁忌证]
无外热现象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没有面赤身热等假热证之方。
(2)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气虚下利之方。
(3)白通汤:此治寒邪直中下利之方。
(4)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此治阴阳两虚证,寒热并用之方。
人参四逆汤方第一百零五
[方义]
此回阳固脱、生津益血补气之方。
按:此证较四逆汤证险恶。
[主治]
霍乱吐利,或利已止,而恶寒脉微、手足厥逆之症未罢,或吐利未止而身体素弱,或吐利时间较长,或吐泻次数较多。只要恶寒脉微肢厥、不喜冷性饮食等虚而兼寒之证俱见,便可使用本方。
[药品]
人参三至五钱 炙草一至三钱 干姜一至二钱 附子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四逆汤回阳,人参大补元气。
[禁忌证]
凡单纯阳虚气不虚,或单纯气虚阳不虚者,均不可服。因用药上不够完全吻合。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单纯阳虚里寒下利之方。
(2)理中汤:此治肠胃虚寒下利之方。
(3)白通汤:此治寒邪直中下利之方。
(4)补中益气汤:此治单纯气虚下利之方。
茯苓四逆汤方第一百零六
[方义]
此回阳、补气、利水,治烦躁之方。
[主治]
伤寒汗下后,阳虚气虚,水邪不化形成的烦躁之证。但必须具有脉微无力、四肢厥逆及小便不利等蓄水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二钱 附子二至三钱 人参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四逆汤回阳,人参补气,茯苓利水。
[禁忌证]
凡未经汙下,及喜冷性饮食、小便通利之烦躁证,绝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真武汤:此回阳利水,但补气之力不甚之方。
(2)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气虚但无停水之方.
(3)吴茱萸汤:此治厥阴寒证烦躁之方.
(4)大青龙汤:此治太阳病表寒兼里热烦躁之方。
(5)干姜附子汤:此阳虚烦躁之方。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第一百零七
[方义]
此治少阴病,阴胜格阳,热因寒用之方。或治阴阳俱虚,寒热并用之方。
[主治]
少阴病,吐下已止,汗出手足厥冷,四肢拘急,脉微欲绝。但必须兼有烦躁,或面赤身热,或有对热性药格拒不受等现象。
按:此证兼有烦躁现象,用本方相当有效,但在时间上多有缓不济急的情况,必须注意。
[药品]
干姜二至四钱 炙草一至三钱 附子三至五钱 猪胆汁半枚至一枚
按:本方根据实践,当加人参三至五钱更有效,不当加葱白,盖恶其散也。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调胆汁,温服。
[用药大意]
四逆加人参汤回阳补气以通脉,加猪胆汁或益将绝之阴,或引阳药深入阴分,以通其拒格也。
[禁忌证]
.
单纯亡阳而见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之症者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通脉四逆汤:此治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之方。
(2)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兼气虚之方。
(3)四逆汤:此治亡阳虚寒之方。
当归四逆汤方第一百零八
[方义]
此温经散寒兼理血络,保护脾胃,助正祛邪,治寒邪直中厥阴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厥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但必须具有猝被寒邪侵袭厥阴的具体症状。
按:本证曾见有冬季在室外劳动,被寒邪侵袭,猝然少腹疼痛,牵引睾丸,四肢抽搐厥冷,脉微欲绝者。
[药品]
当归二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细辛八分至一钱 大枣二至四枚 炙草一至二钱 通草一钱至钱半(陈氏主用木通)
[加减法]
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钱半至三钱,生姜一至二钱,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细辛以散外寒;当归、芍药、木通以疏通血络;大枣、炙草以保护脾胃。
[禁忌证]
(1)兼内寒或久寒者不宜用。因内寒久寒宜加温里药,不宜单用温散也。
(2)单纯内寒或亡阳之手足厥逆证不可用。因此证宜温不宜散,恐阳气被散而虚脱也。
(3)阳气闭郁之四肢厥逆证不可用。因此证宜宣达阳气,不宜温经散寒。
(4)阳极似阴或热深厥深之四肢厥逆证更不可服。因此证宜寒不宜温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此治外寒兼有内寒之方。
(2)四逆汤:此治内寒阳亡手足厥逆之方。
(3)四逆散:此治阳气闭郁四肢厥逆之方。
(4)白虎汤或大承气汤:此治热深厥深或阳极似阴之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第一百零九
[方义]
此散寒温里,疏通血络,助正祛邪,治寒邪直中厥阴兼有久寒证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厥阴兼有久寒,其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但必须具有猝被外寒侵袭厥阴和久寒的具体症状,如少腹猝痛,阴缩,手足抽搐(这是外寒侵袭厥阴的主要症状),平素不敢服冷性饮食,偶服之或腹痛或吐泻,或喜温恶寒(这是久寒的主要症状)。
[药品]
当归二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细辛八分至一钱 炙草一至二钱 通草一至二钱(陈氏主用木通) 大枣二至四枚 吴茱萸二钱至二钱半 生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兑白酒半杯至一小酒杯,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细卒以散外寒;吴萸、生姜以温内寒;当归、芍药、木通以疏通血脉;大枣、炙草以补正祛邪。用白酒作引者,欲其通经活血,助药之力速行也。
[禁忌证]
凡单纯外寒或单纯内寒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类似方剂参考]
(1)当归四逆汤:此治厥阴经单纯直中外寒之方。
(2)四逆汤:此治单纯阳虚内寒之方。
烧挥散方第一百一十
[方义]
此治阴阳易的通用方。
[主治]
热性病后,房事过早,症见头重不欲举,热上冲胸,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
[药品]
裈裆一块,约四五寸(近阴处的裤裆布,旧者良。男病用女裆,女病用男裆)。
[制服法]
把挥裆布烧灰存性,每服一钱,日三服,开水送服。或用青竹茹煎汤送下,或用其他适应证的药品煎汤送下。服后小便利,阴头肿则愈。
[禁忌证]
本方并无禁忌证。若无男女劳复的事实,虽有类似症状,也没有使用本方的必要。
[用药大意]
取彼之余气,祛彼之余邪。邪毒从阴部入者,复使从阴部出也。
整理者按:由刘渡舟先生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的《伤寒论</a>讲解》第461页有这样一段记述,值得参考: “关于阴阳易之病是否存在,烧裈散是否有效,历代医家都有所探讨,至今也未成定论。据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已故名医李翰</a>卿先生1963年介绍,此病确有,用本方也确有疗效。李老以典型病例六七例,说明本病临证特点有三:一是头抬不起来,即‘头重不欲举’;二是少腹拘挛疼痛并牵引外阴拘挛;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气。治疗使用烧桿散, 皆已获效。李老的经验之谈,很值得重视。”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一十一
[方义]
此导滞清热,治劳复、食复之方。
[主治]
伤寒大病瘥后,因过劳或伤食致身热,心烦不眠,心下拒按。但必须根据过劳或伤食的事实,以定劳复、食复或劳而兼食之名称,根据脉象的浮、沉、虚、实决定诸药的运用轻重或取弃标准。因为单纯劳复没有心下拒按之证,即没有使用枳实的必要。
[药品]
枳实钱半至二钱半 栀子二至三钱 豆豉二至三钱
[加减法]
宿食较重者,如脐部拒按、大便不利,加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豆豉清表里之虚热;枳实导肠胃之积滞;大黄推陈致新,通利大便。
[禁忌证]
身热、心烦、腹拒按三种症状缺一则不可使用本方。脉较弱者枳实、大黄宜慎用。
[类似方剂参考]
小柴胡汤:此治病后更发热之方。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一十二
[方义]
此滋阴清热、逐水消肿之峻剂。
[主治]
热性病后,腰以下发肿。但必须具有大小便不利、形气较实、脉象有力,喜冷性饮食等现象,方宜用之,否则即会犯虚虚之戒。慎之,慎之!
[药品]
牡蛎 泽泻 蒌根 蜀漆(暖水洗去腥) 炒葶苈子炒商陆根 海藻(洗)各等份
[制服法]
共研细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小便利者止后服.
[用药大意]
牡蛎、蒌根滋阴清热,其余诸药逐水消肿。
[禁忌证]
病后饮食减少,大便溏泻,腰困腿酸,脉象无力,喜温恶寒,为脾肾虚寒之证,虽同样的发肿,绝不可服。不可与有甘草的药同服,因甘草与海藻相反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金匮肾气丸:此治腰酸腿困、喜温恶寒、肾阳虚发肿之方。
(2)四君子汤加减:此治饮食减少、大便溏稀、脾虚发肿之方。
竹叶石膏汤第一百一十三
[方义]
此治病后热邪未尽,津液已伤,气逆欲吐,补虚降逆、清热生滓之方。
[主治]
热性病后,身热不退,欲呕。但必须具有口渴、喜冷、脉虚等症状。
按:此证之身热,与使用小柴胡汤及枳实栀子豉汤之身热完全不同。后二方之身热,都是热止后复发之证,此证之身热,系病虽减轻但身热绵绵不休。
[药品]
竹叶二至三钱 生石膏二至三钱 半夏钱半至二钱半人參一至二钱 甘草五分至一钱 粳米一至三钱 麦门冬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约大意]
竹叶、石膏、麦冬清热生津;半夏降逆止吐;人参、粳米、炙草补中气之虚。
[禁忌]
凡没有身热、口渴、喜冷、脉虚、呕吐等任何一症者不可使用原方,应随症加减。
[类似方刑参考]
(1)小柴胡汤:此治热病后身热欲呕,偏于和解外邪之方。
(2)六君子汤:此治没有热证而虚羸少气、欲吐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