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3个月前 作者: 李翰卿
简介
眩晕四证 风火痰虚
风为病源 治从肝脾
眩是眼黑,晕是头旋,眩晕即古人所说的头旋眼黑,俗语所谓发“黑眼风”是也。此证轻者闭目定神则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不敢开目,自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虽众说纷纭,但明清以来,临床医家多宗汉代张仲景</a>及金元四大家</a>中刘河间、朱丹溪</a>的“无痰不作眩”理论,主张痰为病源,从痰论治。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说: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后世刘河间、朱丹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无痰不作眩”、“因痰致眩”的学说。如《丹溪心法</a>·头眩》曰:“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李老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眩晕总分四类证候,即风、火、痰、虚,其中风为病源,即痰、火皆因风起,在脏腑病机上,与肝、脾、.肾最为相关,且实证多起于肝,虚证多源于脾肾。
一、风火痰郁,起于肝风
眩晕本是风的症状,但这里的风,多属内风,正如《医学从众录</a>》言:“以为风者,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于是风升火动,风生必夹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开窍于目”。肝上连目系而应于风,肝气易郁,肝阳易亢,肝阴易虚,这些均易引致肝风内动,风动则火随风升,火升则痰因火动,风夹痰、火上冲于头目,则发为眩晕之症。因此,李老认为眩晕的主要原因就是肝风内动,故治眩之中,应时时不忘肝风,可随证加入天麻、钩藤、菊花、石决明等平肝熄风之品。
附案:
案一 侯某,女,69岁。门诊号:51458。
]962年2月23日初诊:主诉:头晕目眩,心悸,头目胀痛。面潮红。素有高血压病病史,舌苔薄白,脉弦。证属肝肾亏虚,肝阳上亢型。治宜补肝肾,潜肝阳,熄肝风。处方:
生石决明9克 杭菊花9克 天麻6克 橘红6克 生龙牡各9克 茯神4.5克 半夏4.5克 薄荷3克 生杜仲9克 牛膝9克
服上方3剂,头晕目眩明显减轻,但仍有头胀头痛感。原方加钩藤9克,继服1剂,诸症大都消失。
按:此患者年逾古稀,肝肾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故治宜补肝肾,潜肝阳,熄肝风。方中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益腰膝;天麻、钩藤、石决明、生龙牡等潜肝阳,熄肝风;橘红、半夏健脾化痰,和中降逆止呕;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薄荷散风热而清利头目;茯神安神定悸,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功。诸药配伍可补肝肾而潜肝阳,化痰浊而散风热,达到熄肝风而止眩晕的目的。
案二 王某,男,26岁。门诊号:79257。
1963年6月14日初诊: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直视,眼球不活动已半月余,经省城某医院眼科诊断为“内直肌麻痹”。舌苔薄白,脉滑。证属肝旺脾虚,风痰上扰型。治宜平肝熄风,燥湿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味:
橘红7。5克 半夏6克 南星4.5克 茯苓6克 杭菊花6克 枳壳4。5克 僵蚕6克 全蝎3克 甘草3克
服上方2剂后,头晕、头痛消失。上方去菊花继服2剂后,眼球稍能活动,嘱其守方继服10剂后眼球活动复常,视物渐清。
按:此案系肝旺脾虚,风痰上扰,蒙蔽清窍所致,故以二陈汤加平肝熄风之品治之。方中二陈汤健脾理气,燥湿化痰。南星助半夏以化痰,并善除经络中之风痰,主要用于由风痰上扰所致的头目眩晕。全蝎辛而善走,为熄风、祛风之要药,专能熄风解痉,祛风止痛,并能引诸熄风之药直达病所,以增强诸药熄风止痉定搐之作用。僵蚕善于疏散肝经风热,菊花则平肝明目而止眩。诸药配伍,健脾燥湿化痰,平肝熄风而解痉,达到风痰除而眩晕停、眼转动而视物清的效果。
二、痰浊致眩.脾虚湿盛
脾主运化升清,但在病理情况下又是“生痰之源”。脾之功能正常,则水谷得以运化,其中之精微物质赖脾气之升清上输于肺而营运全身,浊阴下降,使糟粕得以排泄。若嗜酒肥甘,饥饱无常,或思虑劳倦,伤及于脾,则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聚湿而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发为眩晕。若痰浊郁久,极易化火,痰火上犯清窍,亦可致眩晕加重。如《医灯续焰</a>》说:“胸中痰浊,随气上升,头目高而空明,清阳所注,淆浊之气扰乱其间,欲其不晕不眩,不再得矣。或兼见吐痰呕饮、胸痞肠鸣等症,脉左滑。”《丹溪心法.头眩)也说:“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同时,脾之运化升清有赖于肝气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木横肆,乘及脾土,则可致使脾虚,从而形成肝气犯脾、痰浊中阻的眩晕,甚至形成虚中</a>夹实、寒热错杂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应以健脾燥湿化痰为主,方用六君、二陈之类,根据具体证候不同,或加理气、平肝、祛风、熄风之品等。
附案:
案一 李某,女,47岁。门诊号:20244。
1959年10月7日初诊:头晕近2周,近日渐加重,伴有恶心、汗出、纳呆、乏力,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胃虚弱,痰浊中阻。治宜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为主,兼以镇肝熄风,收敛止汗。方用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9克 生白术9克 茯苓7.5克 半夏6克 陈皮4.5克 鸡内金4.5克 生龙骨9克 生牡蛎9克 远志4.5克 炙甘草3克
二诊:服上方2剂后,头晕恶心、纳呆、汗出、乏力均减轻,惟大便时有下坠感,同时白带较多。此中气虚也。上方加生黄芪15克,以补气升阳,治气虚下陷,大便下坠感。另加生山药9克,以健脾燥湿止带。2剂,水煎服。
三诊:服药后诸症均进一步减轻,但胁痛明显,系肝气横逆所致。二诊方加炒白芍9克,以养血敛阴,平肝止痛。2剂,水煎服。
四诊:服药后,诸症基本消失,但月经来潮时,又有反复,感到头晕,背冷,汗出多。此仍素体脾虚,阳气不达,卫气不固所致。继服上方2剂,以益气敛汗。并嘱其每遇月经来潮即服此药2剂。追访照此用药2月,以后停用,经期亦未再犯。
按:本案系脾虚湿盛,痰浊中阻,蒙蔽清窍而致眩晕,故以六君子汤健脾益气,祛除痰湿,加鸡内金以助消化,加生龙牡、远志以镇肝熄风。收敛止汗。二诊因脾虚湿盛,中气下陷而小腹下坠,白带增多,故加山药以健脾燥湿,加黄芪以补中益气,升阳固脱。三诊加炒白芍意在养血敛阴,柔肝而缓急止胁痛。
案二 王某,女,52岁。门诊号:83020。
1964年12月16日初诊:近1个月来自觉头晕目眩,身倦无力,胃脘痞满,口苦,恶心,不欲冷饮,大便溏泻,每日2~3次,尿黄,时有足肿,午后加重,苔薄白,脉虚而细。此乃脾阳不振,痰湿中阻,兼肝阳上亢之证。治宜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平肝熄风。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6克 生白术9克 茯苓6克 陈皮7.5克 半夏7。5克 泽泻6克 苍术6克 杭菊花9克 天麻6克 白蔻仁3克
二诊:服上方2剂后,头晕消失,仍有身倦,腹部有跳动感,口苦有所加重。因头晕、恶心等主症消失,故上方去天麻、半夏。口苦加重为肝经有热之象,故宜去辛燥之半夏,而加入酸微寒之生白芍,以养血敛阴而平肝,抑木扶土而止痛。服药2剂后,口苦顿失。
按:此例眩晕系由脾虚痰湿中阻,兼肝阳上亢所致,故用六君子汤加苍术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天麻、菊花平肝潜阳,泽泻利水,利小便而实大便,白蔻仁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共使痰湿除而呕恶止,肝阳平而眩晕停。二诊去辛燥之半夏及天麻,加白芍之酸寒养血柔肝,抑木扶土,以善其后。
案三 李某,女,36岁。门诊号:46905。
1961年9月18日初诊:近1周来头晕而胀,项强,关节疼痛,两足沉重,纳呆,恶心,喜热饮食,大便溏薄,小便黄,苔白腻,脉滑。此属风湿痹阻清窍之证。治宜健脾化痰,祛风胜湿。方用二陈汤加味:
陈皮7.5克 半夏9克 茯苓7.5克 羌活4。5克 独活4.5克 苍术6克 白术6克 生姜3片
服药2剂后,主症明显改善,再服2剂。头晕止而诸症除。
按:此案属脾虚痰湿中阻,兼外感风湿之眩晕。方中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燥湿健脾以化痰湿,羌活、独活祛周身上下之风湿而活络通窍,佐以生姜暖肠胃而助脾运以化痰湿。 治外感风热眩晕 用解表必兼活血 将活血化瘀疗法及活血化瘀药物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内伤杂证的治疗,是李老学术经验和用药方法的一大特色,并取得过重大成果,如活血化瘀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其中宫外孕工号方、宫外孕Ⅱ号方早已载入医学辞典和教科书中,为医学界所皆知。但将活血化瘀法用于外感病,特别是风热外感,如外感头痛、眩晕等,且一样取得神奇疗效的经验,则鲜为人知。在瘀血证方面,李老多主张“百病皆瘀”说,在瘀血成因上认为不但寒邪可以致瘀,热邪也同样可以致瘀。他说:《内经》多注重寒凝血瘀,而《伤寒论</a>》则多注重热邪郁滞而致瘀,如“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也”,“发热七八日……至六七日,不大便,有瘀血”,“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等。这里所说的蓄血证、瘀热在里证、热人血室证等,皆属于因热致瘀血。叶天士</a>说: “夏日热久入血,最多蓄血一证,谵语昏狂……”王清任</a>《医林改错</a>》更明确指出寒热均可致瘀,说: “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李老在挖掘继承前贤经验之基础上,将活血之法用于外感风热证上,每能获得奇效,可谓匠心独用。
附案:
案一 段某,女,45岁。门诊号:90727。
1965年5月31日初诊:头晕、头痛2日,颈部疼痛,转侧则更甚,自感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数。此系风热表证。治宜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兼以活血。处方:
杭菊花9克 连翘9克 薄荷4.5克 柴胡4.5克当归尾6克 赤芍6克 银花9克 蔓荆子6克 甘草3克
服上方1剂,主症明显减轻,2剂而愈。
按:本方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为主。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表,疏散温邪,薄荷、菊花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而治头痛头晕。柴胡透表解热,透达少阳之邪外出。在柴胡的用量上,李老颇多计较,发热重恶寒轻者用量轻,多为4.5克,恶寒重发热轻者用量重,多用9克。蔓荆子辛苦微寒,善治外感风热头痛,其辛能散风,苦微寒能清热,其药轻浮而易上行,可散头面之风邪。归尾、赤芍二味活血化瘀,针对风热致瘀而设,能使气血通而瘀滞除,头目清而眩晕止,妙用二味活血,可使疗效明显提高,疗程明显缩短,是为用药独特之处。
案二 屈某,女,30岁。门诊号:56999。
]962年11月26日初诊:头晕头痛2日,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腹痛,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此为少阳证。治宜和解少阳,疏风清热,兼以活血化瘀。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当归9克 生白芍9克 柴胡3克 茯苓3克 黄芩3克 杭菊花9克 半夏6克 五灵脂4.5克 生蒲黄4.5克
服药1剂而主症转轻,2剂而痊愈。
按:此案用小柴胡汤,主药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退热降逆;当归、白芍意在补血养阴以柔肝;五灵脂、生蒲黄为《局方》失笑散,功能活血化瘀,散结止痛。唐容川</a>《血证论</a>》言: “蒲生水中,花香行水,水即气也,水行则气行,气止则血止,故蒲黄能止刀伤之血。灵脂气味温以行血。二药合用,大能行血也。”李老常用此二味于内伤杂症之中,用其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每获良效,用于外感头晕头痛等证,同样神验。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证 辨治从心肾
神经衰弱是西医之病名,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在中医属于内伤杂证范畴,常见于失眠等证,在脏腑经络方面,多力心、肝、肾、脾、胃的病变。一度时期,神经衰弱从肝论治的观点十分盛行。秦氏从本病各种症状的主次和多少以及脏腑之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本病中,肝的病变占居重要位置。因肝同心、肾、脾、胃有着生克关系,肝有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各脏腑,而各脏腑有了病变也会影响到肝。但李老认为此说当属牵强。他认为,内伤脏腑类疾病的五行传变,生克乘侮,具有广泛的理论指导意义,所有的内伤杂证均可按五行传变模式传变转化,不独神经衰弱一病为然。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说,人体任何一部分都是互有关联的,而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本病肝脏的症状较多见。所以秦氏认为神经衰弱的机制首当责之于肝。而李老则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神经衰弱属于心肾方面病变的症状较多。因为患本病之人,不是由于劳心过度,便是由于房室过度,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而郁怒伤肝之人也必然兼有以上两种原因方能形成本病。当然,肝伤日久,亦会发展成为神经衰弱,但毕竟是少数的。
神经衰弱有关心肾的见症:
1.心血虚的症状:心慌,健忘,悸惕,思想不集中。
2.心火旺的症状:心烦闷乱,不易入睡。睡则易醒,多梦,多汗。
3.肾阴虚相火旺的症状:耳鸣,不寐,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咽喉干痛,手足心热,小便黄赤,脉象细数。
4.肾阳虚的症状:身体怕冷,手足不温,性欲减退,阳痿,小便频数、清长,脉沉迟无力。
5。心肾不交的症状:神思淡漠,困倦乏力,心悸,失眠,胸烦,悬饮。
神经衰弱临床上虽以心、肾方面的病变证候居多,但上述诸证,常非单独出现,而是多与其他脏腑的兼症同时出现,即是夹杂型者为多。如心脾两虚型,心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心胆气虚型,脾肾阳虚型等。
附案:
案一 王某,女,29岁。门诊号:46927。
1961年7月26日初诊:失眠,多梦,手足麻木,饮食减少,大便前腹痛。因流产后患病,已2月余。舌苔薄白,脉虚。证属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处方:
生白术7.5克 党参7.5克 炙黄芪6克 当归7。5克茯神7.5克 远志6克 炒枣仁15克 广木香3克 元肉6克 生白芍了。5克 桂枝4.5克 炙甘草3克
2剂,水煎服。
按: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脾为生化之源,化源不足,心失所养,故出现多梦易醒。脾虚不能统血,血不养心而不寐,血虚失养而见手足麻木。脾主运化,水谷运化失司而纳呆,流产失血过多而血虚,脾虚木克土故腹痛。选用归脾汤加味,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气旺则血生,血足心得其养,寐自安。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燥湿,益气补血;元肉、当归、茯神、远志养血补心而安神定志;炒枣仁养肝宁心,安神定志,对失血过多、忧思劳伤心脾所致之心烦不眠有特效;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白芍补血敛阴,平肝止痛,用于肝脾不和,腹中挛急作痛;桂枝通心脾之阳。《本经疏证</a>》云: “桂枝色赤,条理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色赤属心,纵横通脉络,能利关节,温通经脉,此其本也。”辛能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此外,还有助心阳、温化水饮的功能。李老根据多年来的临床实践,采用归脾汤酌加桂枝治疗心脾两虚之不寐,充分体现了李老辨证灵活,增减用药丝丝人扣的精湛医道。
二诊:服药后,失眠多梦、腹痛和手足麻木均减轻,夜间睡眠时间延长约1小时,但感胸中憋闷,恶寒。处方:
生白术7.5克 党参7.5克 当归7.5克 茯神7.5克远志6克 炒枣仁15克 广木香3克 元肉6克 生白芍7.5克 生龙骨7.5克 生牡蛎7.5克 荆芥穗4.5克 炙甘草3克
2剂,水煎服。
按:心脾两虚所致的不寐、多梦,经服用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归脾汤,已见成效。但因患者又患胸憋,故从一诊方中去黄芪。黄芪性微温,升清气,以其易助火,又可固表,所以凡外有表邪,内有积滞,以及气滞胸闷,阳盛阴虚,上热下寒,肝旺易怒,以及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均不宜用。加生龙牡有镇惊安神之功,治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心悸和失眠,具有养阴清热除烦的作用。加荆芥穗辛温,轻扬疏散,能散风寒而治恶寒。
案二 张某,男,27岁。门诊号:37204。
1961年1月¨日初诊:不寐,睡眠不实,多梦易醒,伴腰困,左胯疼痛。舌苔薄白,脉紧。证属心肾两虚,心肾不交。治宜补肾养心,交通心肾。处方:
生龙牡各9克 炒枣仁15克 远志7.5克 熟地9克生山药15克 杜仲9克 续断6克 川牛膝4.5克 炙甘草3克
2剂,水煎服。
按:不寐兼腰困,是为肾虚不寐。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髓不足,而出现腰困。生龙牡重镇安神作用较强而治失眠;炒枣仁补肝宁心,治虚烦不眠,易醒多梦;远志交通心肾,治惊悸失眠;熟地滋补肾阴,能填精髓;山药补脾益肾,强肾固精;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益腰膝,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续断补肝肾、续筋骨、通血脉,治肾虚腰酸痛;川牛膝逐瘀通经利关节而治腰痛。
案三 王某,男,46岁。门诊号:24132。
1959年12月22日初诊:不寐,头晕,耳鸣,腰困,手足心发烧,舌质红,脉虚数。证属肾阴虚。治宜滋补肾阴,宁心安神。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熟地9克 山萸肉9克 生山药15克 茯苓9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炒枣仁15克 远志7.5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头晕、耳鸣、手足心烧、不寐均减轻,但自觉失眠时心烦加剧。上方中加栀子4.5克,淡豆豉9克。2剂,水煎服。
按:此系肾阴虚引起的不寐。肾阴不足,心肝火旺,虚火上炎,故见头晕,耳鸣,手足心发烧,以至失眠。舌质红、脉虚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见腰困。方用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加炒枣仁补肝宁心,治虚火上炎引起的失眠;远志交通心肾,镇惊安神。该方有补有泻,寓泻于补,有合有开,三阴并治。二诊在上方中加栀子、豆豉清泻三焦之火,除烦治不眠。
案四 刘某,女,40岁。门诊号:81928。
1964年11月6日初诊:失眠,多梦,易惊易醒,心悸,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心胆气虚。治宜益气养心,安神定志。处方:
党参4.5克 炒枣仁15克 菖蒲4.5克 远志4.5克五味子4。5克 茯神4.5克 生龙骨4.5克 生牡蛎4。5克
2剂,水煎服。
按:此证系心胆气虚,心虚则神不安,胆虚则善惊多恐,故心悸多梦易醒。党参益气补血,补气健脾,以治气血两虚;生龙牡镇惊安神;炒枣仁养肝安神镇惊,肝与胆相表里,养肝可以补胆之不足;菖蒲、远志、茯神交通心肾而补心益肾,治惊悸失眠;五味子养心敛肺,益肾纳气,协助枣仁敛阴安神,治心气不足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