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3个月前 作者: 戴丽三
童××,男,五岁。左耳流脓,且发高热,体温39.7℃,西医诊断为中耳炎,曾用青霉素等药,发热未减,流脓依然,延余诊治。症见:左耳中有清稀脓液渗出,精神萎顿,有“但欲寐”之势。二便通畅。舌质青滑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断为寒邪入子少阴肾经。肾开窍子耳,经气相通,今寒邪侵入肾经,滞子耳窍,故现上述诸症。治法先宜温经散寒,鼓邪外出。方用《伤寒论</a>》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
附片30克 麻黄6克 细辛3克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发热即退,体温正常。患儿面色唇口转红,脓液转稠,脉转弦数,舌质转红。病已由寒化热,所谓“阴证转阳”,其病易治。宜用清肝降火之剂。乃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
龙胆草5克 栀子3克 黄芩6克 车前子6克 柴胡6克
生地15克 泽泻6克
服三剂后,耳中流脓渐止而愈。
[按]:此症治愈之关健在于认清“阳气重于阴气”、“体功重于病邪”之理。凡遇寒邪抑遏,宜先予温经散寒,待阴证转阳,方施以清凉之剂,自易见效。若不知此理,初诊即以寒凉泻火,则寒邪凝滞,变生他证,病难速愈。
本例因系小儿,生机旺盛,易虚易实,故一剂温扶即见韩阳。若系成人或久病,虽数剂温扶,亦难有此明显转机。临证之际,宜注意患者年龄、体质、病程新、久及服药情况。证变药变,一切均从患者客观实际出发,力避主观武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