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传序类

3个月前 作者: 刘一明
    1.金天观碧云孙真人像传


    孙真人,号碧云,不知原籍[1]何地,系明初之人。形象魁伟,面方色赤,目大准隆,燕颔虎须,貌类正阳子[2]。早得金丹[3]火符[4]之秘,精通阴阳造化之理。常游冯翊[5],入太华栖居,后游京都(指北京)。


    永乐皇帝重建武当山,重真人道德,旨诏金阶,钦命为武当山住持,总管道教事。时张三丰</a>真人在武当混俗和光,人莫能识,惟真人深知,朝夕亲近,多得利益。


    后辞职西游,至兰州。肃藩王[6]素闻其名,遂迎请之,以师礼相待,复于西郊外金天观[7],九阳山之西,为真人筑圜室[8]以养静。时有承奉阮黎[9]二人,少好道学,因而皈依,奉侍左右,卒[10]得实惠。真人于圜室造风火榻[11],冬暖夏凉,本朝尚存。乾隆</a></a>四十六年(1781年),番逆作乱[12],焚烧其观,遂灭其迹,不可复有。真人因观近市井,不乐久居,辞王离兰,复游少华,旋归武当。自武当去后,不知所终。有所著《修身正印》丹书[13]行世。王自真人去后,忆想不已,遂于观前当河建桥一通,名曰“望仙桥”,冀其复至;又刻真人像于石</a>碣,使其永远不灭,其意见像如见真人也。


    本朝康熙</a>十三年(1674年),中丞[14]巴公,出巡哈密,路经戈背[15],亢渴至极,求水不得。忽一道人,持二瓜上奉,不通姓名,袖出一函,托带金天观。巴公至兰,付函于观,拆函视之,内书真人道号,别无他说。及见真人像,始知进瓜道人,即真人也。因捐资重建其庵焉。


    噫,自明初至清初,三百余年矣,真人犹现形济渴,非性命皆了、形神俱妙者,焉能若是乎?年远日久,后人不知出处,直以碧云孙真人,误为思邈孙真人矣。今本仙传,录其始末,谨为之传,刊刻于石,以证相传之谬云。


    2.西宁睡仙张真人传


    吾闻之师曰:睡仙张真人,法讳清春,原籍山西汾州府人也。睡仙之名,人敬称之,非自称也。不知师事何人,真人不言,人亦不知。精明性命之理,深达造化之机,常来往于京都。


    康熙五十年(1711年)间,游甘肃湟中[16],见风俗淳朴,山水清秀,知其法缘在此,遂晦迹变形,不道不俗,苦炼身心。初在城南乱窟之中,日夜不寐,饥寒不顾,见者咸以颠汉目之。有人遗食[17]则食之,若无人遗食,虽数日不食,亦弗计也。曾有恶少,误认夜客,屡加鞭打,真人为道忘躯,犹如不知。久之,恶少惊异,而反敬信焉。三四年后,睡卧于古城之土洞,或三五日一起,或十数日一起,或一月一起,二三年后,遂长睡而永不起矣。湟中男妇皆知是异人,争供斋馔,缕续不断。忽一夜,潜睡于小泉儿旧纸槽中。其地潮湿,夏则出水,冬则凝冰,且河风暴烈,寒冷难当。然真人身如枯木,心若死灰,忘物忘形,致命遂志,风霜雨雪,皆所不顾。虽大小二便,亦睡不起。仅以破褐一片,遮蔽下体。好善者为之掤[18]小房以护之。曾有善人,因天气寒冷,以皮衣穿之,恐其贼人脱取,以线紧缝其衣衿。未数日,果有贼人夜半抬真人于大河滩,脱皮衣而去。真人任其所为,亦不张声。明晨,学人来看,不见真人,寻至河滩,见真人赤身长睡,喜笑自若。知其为贼人所欺,抬回掤房,于是人皆以睡仙呼之。常有群儿戏玩真人,手抹足蹈;绝无厌恶之意。儿笑亦笑,儿啼亦啼,无识无知,俨然混成之性。净倮倮,赤洒洒,赤子之本面也。


    四方好学修真之士,来往者如云之集,真人等闲不开口出言。即或出言,皆汾州土语,人莫能辨。有问难者,真人随手或画一图于地,或画一图于墙,内藏深意,使人于图中求意。所画之图,或山水,或鸟兽,或花卉,或人物,因问画图,人皆不能会意,惟游府静公[19]一见了然。盖静公昔年在京都曾亲近真人,早沾实惠也。或有人问吉凶,但指眼前一物动静示之,初虽难解,事过皆验。或人有疾病,取真人粪,烧灰服之,立愈。后真人羽化,病人求粪不得,挖取粪秽之土服之,亦无不效。久之,竟成坑窝,其神通感应,不可尽述。


    乾隆八年(1743年),忽一日起身端坐,谓在侧学人曰:“吾欲离尘脱世,凡有累者,一一告辞。”话毕,仍睡槽中,曲肱而逝。静公卜葬于城外东南郊,为之建塔立碑,置买常住田地,安住持道人焚修香火焉。


    予生也晚,未得亲睹真人之仙颜,未得亲聆真人之法范,其生平行藏虚实,皆吾师龛谷老人所说,故得知其详细。盖吾师已得白石镇梁真人之旨,曾赴湟中真人处印证[20],又蒙真人指点无为之道,系在法徒之列,传说最真。


    噫!真人在湟中三十余年,人皆知其为睡仙,而并不知其睡中不睡之仙。因其先能不睡,是以后能长睡。长睡之道,尽在不睡之中。不睡者,有为之功;长睡者,无为之道。《悟真》曰:“始于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真人寒暑不侵,极往知来[21],有为无为之功毕,了性了命之道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岂坐脱立亡者可比哉?予谨述始末,以为传云。


    3.谢瑞英传


    谢君名祥,字瑞英。昆玉四,曰祥,曰祯,曰禄,曰福,君其长也。幼而丧父,少读书,明礼义,奉母至孝,凡事不敢自专,必禀命而后行。伯母安人无出,孀居守节,较奉生母尤加诚心。尝谓人曰:“吾伯母幼年守节,有光谢门,攻苦最大,未可乏嗣。”遂以四弟福承继焉。其待弟甚友,幼年均教读书,及壮,量材受业,或农或商,以本分正直劝勉。诸弟亦皆遵奉无违。人皆以难兄难弟目之。生子二,长曰思孝,次曰思弟。君家教甚严,以义为训,皆称贤郎焉。君性爽畅,心仁慈,轻财重义,好善乐施,凡见人急难,无不周全而拯拔之。故亲朋族党,多受惠益。生平多病,中年以家事付诸弟经管,闲居静养,以身为重。无何,天不遂愿,二弟祯、三弟禄,相继而亡,四弟福,奉侍伯母,另居之。当斯时也,长子思</a>孝方二十,次子思弟方十七。在常人,必以家事为重,身病为轻,日夜谋虑,劳苦不堪矣,而君所见甚远,常谓人曰:“人若不轻事,终不知事。若非难心,终不留心。”遂以家事付二子,是非难易,任子料理,略不挂心。然乃郎善继父志,善述父事,勤俭为本,皆能克家昌业,以慰亲心。君嫌人事冗繁,离家避居,游心物外,尝养病于榆中栖云山,每年一省亲。如此者十余年,宿疾尽去,较之幼年,更加精神强壮。常谓栖云知己者曰:“若得此地久居,以乐天年,吾愿足矣。”因母年迈,还乡奉侍,不敢远离,遂家居之。然虽家居,一切人情事务,乃郎应酬,君不与焉。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母安人赴瑶,自以为一生大事已完,可以随心自在矣。至八月,忽谓二子曰:“吾欲辞世,急备后事。祖母茔葬大事,汝等善为办理,吾不能矣!”全家惊骇,不知所以。至三日,自取衣冠穿戴,精神不乱,谈笑自若,话毕而逝。


    予在榆中闻之,与众友曰:“瑞英君平日被褐怀玉[22],良贾深藏[23],善养身心,保惜精神,故得临时脱洒[24],飘然长往耳。”噫!想其初遇之时,不过一羸人耳。观其归结[25]之日,居然一高士也。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爰述其生平行藏以为传。


    4.谢母杨孺人传


    谢母,高阳[26]杨氏女也,自幼定聘于谢公敬文。未几,父母俱失,舅姑[27]以无所依,遂引而童养焉。不逾年,姑辞世。当此之时,母方数龄,眼不见闺范</a>妇规,耳不听训言诲语,且又家道贫寒,需用不周。值此境界,虽在童男,亦必束手无策,望天长号,而况幼弱之女,能不深闺凄惨、持家无聊[28]也?乃母聪明天生,秉性殊异,不施脂粉,安于朴素,妇道女仪,不学而自知。事舅如父,定省[29]不缺;敬伯若兄,饮食随时。至于门庭内事,亦料理井井有条,俨然大家举止,绝无儿女态。识者以为有素女自然之奇,而非胭粉场中物也。


    及笄[30],花烛合巹[31],夫妻相得,恭敬如宾。及舅翁辞世,哭泣尽哀;大伯物故,极力并葬;嫂氏守节,奉之如姑,不使劳力。每遇家事,必商议而行,小心顺意,弗敢稍懈。因本庄干沟店无业可营,夫妻移家于东山居之。良人外而经营,谋蝇[32]头之利,自己内而治家,磨针尖之铁,百般辛苦,克勤克俭,故衣食不缺,虽莱妇、孟光,何多让之?


    讵意[33]中途破镜[34],鸾凤两拆,所天永诀[35],长逝不返。遗四子,曰祥,曰祯,曰禄,曰福,又一女,俱皆童稚。当斯时也,男未婚,女未嫁,内无主,外无应,诸事冗杂。若在庸妇,实难处之,而母有女中丈夫气,具闺内杰士才,携子女西迁击壤村,出其积蓄,置买庄田,勤俭持家,一切农事家务,必亲自点检,遂得内外整肃,家门安静,比夫在日更加丰足。且也义方教子,闺范训女,日夜劳心,肋不沾席者,十有余年。及男女长成,或婚或嫁,俱皆得所。年过六十,家事方交诸郎料理。又念大嫂无出,于心不安,遂以四子福继之。母年愈老,心愈慈,乡邻亲族,贫寒者周之,危困者扶之。即如工人,亦必怜念思恤,不肯刻薄。常戒其诸子曰:“上天赐福,衣食不缺,须要饶人让人,广行方便。心田[36]即福田[37],善不亏尔。各宜勉之。”其居心也如此。


    噫!母乃奇女也,健妇也,淑人[38]也,亦贤母也,实金闺全人,绣幕英雄。宋公表女宗[39],程氏赞贤母[40],吾于今一经见之,敬仰其贤,备述其事,拈笔为传,以祝福寿云。


    5.节妇李孺人传


    李孺人,榆中赵氏女,久春李太翁之德配也。自幼聪明异众,姿格[41]非常;幽闲不待母训,温柔出于性成。其清心玉映[42],雅擅闺内之秀;良辅寡言[43],堪作女中之宗。


    及其御轮期逼[44],于飞叶吉[45],识者知其有宜家之咏[46]、中馈[47]之贤。果其于归[48]之后,事翁姑而承欢,斑衣舞彩[49],人皆称为莱妇;相夫子而顺志,举案齐眉</a>,众咸比以孟光;妯娌之行无嫉妒,不犯言辞;仲叔之际谙性情,时调饮食。大翁治外,孺人治内,衣禄丰足,满堂喜气,诸事顺序[50]。


    方将夫妇偕老,愿百岁以同心,无如中途破镜,痛九原[51]之分手。彼时翁虽黄金入柜[52],姑犹皓首在堂,诸子方在数龄,仲叔早已分爨[53]。家事繁琐,依靠无人。若在俗妇,恨天怨地,束手无策,生死不果矣。然而忠臣义士,辄遘途穷[54];孝子贤孙,未堪家难[55];花有血而偏晕[56],竹非泪以奚斑[57]?孺人城崩一恸[58],石化三生[59]。碧海苍天,视之梦梦[60];青春白昼,对此茫茫。始而自矢靡他[61],愿随地下,既而欲全大节,偷息人间。年方三旬,抱真金百炼之志;身备四德[62],经丹炉九转之功。奉姑尽孝,定省愈勤;教子义方,爱劳兼该。田园亲自照应,渡水登山,劳苦倍常;井臼自手动作,早起迟眠,辛勤无比。终年堆髻[63],厌看金玉之簪;常着浣衣[64],不爱锦绣之服,以故仓有余粮,箱有余布,堂上有可口之飧,膝下无冻馁之苦。及其姑已赴瑶,恸悲几绝,衣衾丰厚,丧葬尽礼,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虽鲍妇[65]之孝,不是过也。有子三,长曰地统,次曰贵统,季曰宁统,皆为佳儿。其奈造化无全功,人事无全吉,易路有险,平地多坡,仲也少亡,季亦继卒。孺人自知生辰不偶,难与天争,意冷心灰,志弱神怯,遂废远乡之庄田,仅守清水之家业,随时度日,不贪不图,淡泊充饥,无尤无怨[66]。迨至乃郎成人,娶妻赵氏,柔顺遂意。后因子嗣维艰,又娶沈氏,亦甚贤良,遂将家事尽交乃郎经管料理,自养余年。然虽乃郎经管,若遇大事,犹必检点指示。乃郎素性诚孝,亦能善体亲心,持身端正,贸易生理,克勤克俭,丰衣足食。孺人老年得以慰心悦口,安然以保天和者,皆自苦中生来、节内造出。可知天之所以困贤人,正其所以成贤人。假令当年安常处顺,莲理并蒂[67],同始同终,长乐无忧,何以见松柏之节操、金石之坚刚乎?


    噫!孺人七十余年,大半艰辛,行人之所不能行,苦人之所不能苦,弃小节而全大节,真是闺阁内杰士,妇女中丈夫,世固不可多见者。予与乃郎地统为方外交,素知孺人节操行为,因述其事,以为传云。


    6.常节妇祁孺人传


    常节妇,萧关[68]祁氏之女。自幼姿质秀丽,秉性聪明,最端庄,甚谨慎,寡言语,多识见。适[69]本州[70]常氏,夫讳福绥。十五岁于归,夫妇相得,敬如宾客。事翁姑至孝,朝夕定省,无敢懈怠。十八岁生一子,名明善。当此之时,上有翁姑,外有良人,料理诸务,孺人静守妇规,仅伺中馈而已。一家和乐,无忧无愁。方冀夫妇偕老,堂前尽孝,讵意红颜每多薄命,奇人常出困穷,遭逢不幸,拆凤破镜,良人长逝,一去不返。孺人恸伤,几乎殒命。此时孺人年方十九,遗子一岁,值此境遇,在寻常之妇处之,少年失偶,水性杨花,必生异念。乃孺人贞静出于天性,志气过人,节操出众,坚如铁石,清似冰雪,生平不饰粉脂,等闲不出大门,供奉翁姑,较夫在日,更加诚敬。又恐翁姑年迈劳心,凡事禀命,自己料理,日夜辛苦,人所不堪。其子明善方七岁,即教读书,不溺爱纵性,内宽而外严,有断机择邻之风[71]焉。及子稍长,取王氏女为媳,便教弃书就农,办理家务,常以正直义方指点。孺人三十五岁,其翁常基公寿终,丧事尽礼。三十八岁,其姑王安人病笃[72],日夜伺候,左右不离,衣不解带,身不着床。未几,王安人赴瑶,哭泣哀伤,不食者数日,葬姑亦如葬翁焉。此时乃郎明善已长成人,诸事自能料理,孺人稍得心宽,然遇大事犹代主张。六十岁,乃郎病故,遗子二,长曰浩,妻陈氏,次曰湛,妻孙氏,皆年幼,未曾经事。孺人又为代管指点。六十八岁,儿媳王氏病故,未几,孙媳陈氏亦病故,皆厚葬之。


    噫!孺人七十余岁,其间心闲身安者,十数年耳。而劳心劳力,处于忧患者,五十余年。以五十余年,养生送死者四辈人。常氏得以家业不废、子孙绵远者,皆孺人一人之功。若孺人者,可谓生死老少皆受其益者也。孺人,节妇也,孝妇也,贤妇也,奇妇也,慈母也,乃闺阁中之奇人,胭粉内之杰士,虽敬姜鲍妇,何多让之?因述终身本末,作传以祝寿云。


    7.代作谢母石孺人七秩寿序


    盖闻冰桃雪藕[73],无大德者不能尝;鹤算龟龄,有苦功者方足录。是以谌母抚孤[74],身登仙境;鲍姑济众,名列丹台[75]。古今如斯,贵贱一等。


    谢母石孺人者,前固原处士瑞英谢公之德配也。岁在戊辰,七月十六日,正值孺人七旬设帨[76]之辰,四世一堂,三多[77]并集,萃人伦之乐事,备天锡之纯嘏[78],亲友欣荣,制锦为寿。乃郎思孝思弟,不远千里,求序于余。余与瑞英翁早岁同师,忘形莫逆,把背[79]栖云之境,畅以襟期[80],联床风雨之晨,遡厥家世[81],以故孺人之淑,内助之贤,得饫闻而心瞩[82]焉。重以嗣君之孝,无容辞。窃以寿考[83]必征诸有德[84],而畸行[85]贵表其实迹,假借世家之谱系,失其过情,铺张烈</a>女之遗行,终属虚誉,名不当实,事不归真,率无取焉。忆昔瑞英翁,赋性真淳,结怀高尚,虽无春草之辞华[86],却有东山之雅抱[87],视富贵如浮云,身安恬淡,等荣名为秋水,志慕太虚</a>,脱洒出于性成,慷慨非由矫激,爱山林之乐趣,不觉忘年,喜泉石之清幽,独形啸傲,亦色亦空,能常能断,固余生平所钦重而幸为罕见者。


    乃闻孺人生于寒门,长于农族,早娴母训,矢志和柔。迨及于归,持身温惠,事翁姑而承欢,斑衣舞彩,人皆目为莱妇;相夫子而顺志,举案齐眉,众咸比以孟光。妯娌之行无嫉妒,未闻征色[88]而发声;仲叔之际谙性情,时则调羹以待馔;每恤亲族之艰难,常体佣工之饥渴,且也安不忘劳,富而守约;井臼操持,子妇率能勤之德;米盐检点,家人尊克俭之风;常堆髻而成性,厌看玳瑁为钗;服浣衣以终身,笑却葡萄增锦[89]。凡诸妇德,不愧女箴[90];其于母仪[91],更昭壸范[92]。义方教子,有陶孟[93]之贤名;经籍课孙,比郝钟之遗则[94]。长男慈惠过人,不为良相即良医[95],施药拯济乎苦厄;次子勤俭立业,得观国光[96]游国学[97],成名显耀其门庭;诸孙能文章,下笔成鹦鹉之赋[98];曾元绵瓜瓞[99],毓秀茁兰蕙之芽[100]。伫看褒纶宠锡,诰命荣加[101],可指而待,在人人意中事耳。


    盖由德之大者,必食其报;功之深者,自获其甘。兹孺人以古稀之年,享极备之征,千祥衍庆[102],五福骈臻[103],青鸟[104]翔舞于堂前,紫芝[105]荣发于阶下;坐拥鸾笙[106],共祝自然仙寿;盘行鹿脯[107],咸庆骊姥延年[108];期颐[109]非遥,重开南山之域[110];含章有美[111],决添东海之筹。遥瞻蓬岛[112],不获躬亲,敬缀芜词,奉扬彤管[113],庶几永传懿范[114],借称晋寿之杯,抒发芳徽[115],聊当祝厘[116]之句。谨序。


    8.开期放戒清规榜[117]


    尝思丛林[118]者,阐扬圣教之地;期场者[119],陶镕人才之所。若无清规以拘束,则贤愚不等,必将争长而论短;不有道律以警诫,则邪正相混,未免起是而惹非。故道祖有“上士不争”[120]之训,丘祖有“西州劝道”[121]之文,特欲人人成道,超出苦海;个个完真,脱离凡笼[122]。凡我后裔,俱当感古人提撕[123]之恩,日乾夕惕[124],以道德为实行,皆宜遵先觉[125]指示之法,静观密察,以性命为大事。况值此英才聚萃之地,必有高明深隐之士;当此道缘大开之日,岂无勇猛精进之贤?三人同行,必有我师[126];二人同志,其利断金[127]。正宜切错琢磨[128],煅炼身心而存诚去妄;且须戒慎恐惧,精研理路而离假归真。足色真金,要在大冶炉中炼出;无瑕美玉,还于乱石堆里寻来。历劫根尘,所结已久,渐修之功不可少[129];积习旧染,所种最深,匠手之削无容缺。日用常行,关乎举止,稍有放肆,则身心受累;应事接物,系乎操持,略有疏忽,则德业废弃。众善奉行,小善不可不作;诸恶莫为,微恶不可不去。且妙典灵文,藏超凡入圣之诀,得之者有醍醐灌顶[130]之乐;宝箓金经,开出死入生之门,知之者有甘露洒心之机;不下肯心,上上关棙[131]非荒唐而可悟;如无师指,密密天机岂揣摸而自明?见贤思齐者,上智之品;以友辅仁者,高明之梯。然慧器[132]难得,上智者有数,至宝少有,中材者维多,不假法以规范,则虽有骐骥[133]之力,而不能奔腾;不用药以治病,则虽有鲲鹏之志[134],而难以远图。是在执事者,发慈悲之心,大公为怀,利己益人,广行方便,始为承先启后,绍隆祖道[135];在学人者,去骄傲之气,谦虚为本,尊师敬友,常为请益,方能富有日新,渐入佳境。


    今立出摈罚法[136],开明贴示,使个个触目惊心,入于上乘;愿人人循规蹈矩,登乎彼岸,道法维严,无故犯而自取罪咎;清规甚谨,休轻视而误入网罗。须至榜者[137]。


    9.示赵涵宝语


    宣圣[138]常以谨言慎行二事教人,读者皆不着意,视为平常语,以故言多不谨,行多不慎,妄言妄行,到老一无所长也。殊不知,谨言慎行二事,乃希贤希圣之根本[139],进德居业之要道。盖言者心之声,行者身之律;谨于言则心正,有言皆为信言;慎于行则身修,所行皆为善行。心正身修,德业可成圣贤之功。《易》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140]特为此也。言行岂可忽乎哉?


    10.《固原谢氏家谱》序


    树有本,水有源,人有祖,一理也。树有本,千枝万叶,相继而生;水有源,千派万渠,流行不息;人有祖,千子万孙,绵远不绝。人若忘祖,如树之无本,水之无源,此亦妄人[141]也已矣,何以为人?是以王假有庙[142],使人皆知有本,不忘本耳。


    固镇谢氏,祖传原籍南京应天府人,明时祖上贸易西秦[143],因于固镇家焉。自明迄今,三百余年,世代枝叶,各处分居,均无可考。不特远祖坟茔名讳,久已埋没,即近而三代高曾祖数世,或失冢,或失讳,亦有求之不得者。此非忘本昧源,大抵无谱考查,口传不如笔书之有据也。


    瑞英谢君祥,固镇义士也,与予结方外友,常以不明世系告予。予曰:“何不作谱以为世世传?”瑞英于是切切在心,细查世系名讳,遍问亲族老人,究不得详,因而迟滞,终未了愿。嘉庆九年(1804年)冬月,予至固镇,此时瑞英君已辞世矣。乃弟天申公,与乃郎思孝、思弟,复以家谱事求予定规式,并作谱序。予曰:“此绍前启后之事,不但祖先名讳昭彰,而且世系宗派不乱,真大孝之事也。”


    其已往世代,年远日久,别支不明,未便冒载;仅以传闻本支所知之祖,列为一世,代代相续,分为丝绺[144],以便后人穷源知流,不至犯讳重名,紊乱宗派;复将新旧坟地来脉形势,绘图画像于各茔,记之以地名,于各冢注之以名讳,以便后人登茔辨认,不至失地失名,指此为彼;又将历来碑记,汇集录载,分作四册,集为一函。


    此谱一留,支支分明,派派了亮[145],若昭若穆[146],若男若女,尊卑等次,展卷判然,临地便晓,虽百世可知,岂仅数代而已哉。


    11.《芦塘吴国士家谱》序


    《易》曰:“王假有庙。”又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147]盖言报祖敬天,不忘其本耳。人若背祖,便是不孝,不孝便是无德,无德便是违天,违天背祖,非人矣。今世士庶有世系家谱者,百中无有一二,年远日久,分支叉叶,混乱宗派,或忘辈数,或犯祖讳,竟至不知何支苗裔者,比比皆然。念及于此,为子孙者,心何安哉?


    乌兰芦塘国士吴君,端方人也,幼而读书,求名不得,因家贫,身充营伍椽吏[148],虽与武夫日伴,依然文人行为。因无世系家谱,不明世辈为虑。经十余年之久,考证旧坟碑记,遍问族中老人。远祖名讳,皆无可考,就其察究所知之祖,列为一世始祖,分其次序,著为家谱,并新旧坟墓各冢之下,著其名讳,其分支别派,井井有条,了然在目。是谱也,不特前代若昭若穆,世次不乱,即后代若子若孙,辈辈相续,虽千百世,亦不至于混乱宗派,有失名犯讳之罪。


    噫!国士,文人也,奇人也,孝子也,贤孙也,诚知敬天报祖,不忘其本者,无怪乎绅衿[149]文士,多为之叙以标其孝。余,方外人,不长于学问,因见其谱,敬其人,爰书数语[150]于诸序之后,尤望吴氏后人,善体国士之心,永远不忘其本,可也。


    12.痴翁《道德经</a>解》跋


    痴翁先生,少年闻道,大隐[151]宦途五十余年,人无有识者,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也。辛酉岁(1801年)[152],相遇于兰泉之南郊,恍惚如素相识,一见如故。予恐其富贵而骄,且以山野鄙夫,来往于公侯之门,恐有旅琐琐[153]取灾之嫌。然先生巽在床下[154],不但不骄,而且忘其富贵。因先生忘其富贵,而予亦遂忘其贫贱,彼此以神契而不以形契也。久之,出以《烟霞箓》示之。其书则《清静》、《日用》、《定观》、《黄庭》、《道德》等经解释,并《烟霞问答》,或解或著,其书不一,总名《烟霞箓》[155]。是箓也,贯通三教一家之理,劈破千门万户之弊,乃穷理尽性至命之学,其有益于后学之功,大矣哉。由是知先生非尘世中人,系在尘而出尘,处世而离世者也。


    壬戌(1802年)冬,欲以《道德解》付梓流传,谋之于予,予曰:“道德五千余言,皆言道之一字,为万物母,为万物宗,能得其妙窍者,以之修身,则身无为而身修;以之齐家,则家无为而家齐;以之治国,则国无为而国治;以之平天下,则天下无为而天下平。道无物不包,无处不在,仁者见之以为仁,智者见之以为智,可大可小,可高可下,可此可彼。故或言王侯体道,或言圣人体道,或言为士者体道,始之终之,皆以道贯之。先生因大注大,因小注小,不落于一偏,深得太上之心法,不特修道者得以知其妙徼,即有家国天下者,亦将得以知其筌蹄。然先生书成之后,隐其姓名,仅书之以号,如无名氏注《参同契》,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也。先生隐名,名岂终隐乎?其实不名之名,胜于有名;无名之功,昺[156]如日月;其功不朽,其名不朽矣。


    13.痴翁《道德经解</a>》序


    《道德经》者,道门之祖书,修真之理窟[157],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158],旁通发挥,一字一句,皆落于实,从头至尾,一气贯穿。虽分道德二经,其实道之发挥即是德,德之归结即是道,道为体而德为用,体用不离,道德相需,真所谓“元之又元,众妙之门”也。自古及今,注疏者百有余家,或粗或细,或真或伪,邪正不一,是非相混,各出臆见。其间惟《河上公</a>章句》[159]为佳,然世传谬讹,多不得真本;其次紫清翁,道纯翁,上阳翁[160],为见真。然三解真则真矣,仅解其大略,而未抉其幽奥。在上智者,能以由粗入细,尝其滋味;至于中下之人,识微见浅,未免参悟犯难。予尝谓:“尽美而未尽善也。”


    壬戌(1802年)孟冬,痴翁先生遣人送所解《道德经》到山,命其校阅字句。捧而读之,其言“有、无”二字,肯綮[161]全现,写“道、德”二字,精髓俱出。章章分明,句句透彻,并无一字轻放,且有正注、有总注,其为后学之心,慈矣!苦矣!尽美而又尽善矣!吾知此书一传,后之学人,得其中正门户而入堂奥者,不可以数计,其有裨于圣道者,岂浅鲜哉?


    14.李某《树德堂》跋


    夫德者,天理也。是理秉受于天,出乎自然者,曰天德;躬行于人,为之当然者,曰心德。栽培心地以全天德,则天人合发,天即心,心即天,可以通上帝,可以格神明,可以感人物,可以致福,可以延祥,动与吉会,攸往攸利矣。


    媪园[162]李某者,秉性醇厚,居心仁慈,素行端庄,恒以存天良、积阴德为念,应事接物间,稍有于心不安者,未尝行之也。故以“树德”名其堂,其意在于触目惊心,日乾夕惕,立不易方[163],以自励也。如李君者,可谓栽培心地,以全天德,天必祐之,克昌厥后[164],理有可必。《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在斯乎?


    15.重建洮阳东山老君庵募疏序[165]


    宣圣云:“非其鬼而祭之,谄也。”[166]盖以非有功于世者而妄祭之,非是妄想求福,即是冀图消罪。凡此皆祭所不当祭,均谓之谄耳。如太上老君者,乃有功于世之圣人,人人所当祭之而弗替,不可谓之谄,所以报功[167]也。考之古帝王设立守藏史,择其有道德者,掌三皇五帝之书籍,其书即《三坟》、《五典》[168],乃帝王授受相传之道脉,秘藏内府,不流人间。老君为商武丁[169]时人,周西伯[170]时为守藏史,武王时为柱下史,至宣王时又为柱下史,周凡三就焉。因其屡为藏史,曾录其书,传与人间。及遭秦火之危,《三坟》《五典》,皆化灰尘。幸其人间,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古书道脉不绝于世者,皆赖老君当年录传流世之功焉。然则老君,道也,亦儒也,不得分儒分道,岐而视之。后世之人,不知源流本末,分儒分道,而以虚无之学妄评老君,则惑矣。窃思老君道德幽深,宣圣有犹龙之叹,明皇有圣人之称[171],载之书史,啧啧人口[172],可知非绝世忘情、独善其身之流。其有功于圣道者,大矣。


    洮阳东山有老君庵一楹,年远日久,土木朽败,破漏不堪,神像剥色,几于崩倾。某等登山来往,目睹心伤,不忍坐视,意欲开阔地基,重建增添,大其规模。但大厦非一木可支,高台非篑土[173]能起,敢祈十方仁人君子,义士丈夫,顿发善念,不惜锱铢之财,开囊捐资,将见积羽盈舟[174],滴水成渠,虽工程费大,指日可成。是举也,非图求福,聊以见像尽诚,报功以妥[175]神明耳。


    16.重建兰城西关礼拜寺募疏序[176]


    原人之生,本于真宰[177]造化。既得真宰造化,则人之一身即有真宰而须臾不可离者也。须臾不离,即有真宰而为圣;须臾有离,即失真宰而为凡。圣凡之分,即在真宰得失之间,所谓“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也。


    闻之西域有国,名曰天方[178]。其国有圣人焉,名曰穆罕默德,即今中华回教尊称马圣人者是也。圣人道成以后,称穵勒蠡鲁呼[179],即华言“奉真主钦差”。真主者,真宰也。既受主差,遂以“噫嘛呢”[180]设教。“噫嘛呢”,华言“归顺”之义,盖欲人归顺真主,须臾不离,超凡入圣,以脱樊笼苦恼耳。从其教化者数十国,非大圣人而能若是乎?其教自唐以来,始入中国,年远日久,裔繁嗣旺,凡住居之处,各建礼拜寺,向西朝礼,取其归顺圣人之义。盖欲归顺真主,必先归顺圣人;圣人,真主之接引。一动一静不忘圣人,即一动一静不忘真主。能学圣人,即为圣人;能顺真主,即有真主。此礼拜寺建造之由来也。且礼拜七日一大聚,即儒所谓“七日来复”,“天心复见”[181]之义。又以月出庚方[182]为月首,又为“天心复见”之征。天心者,真主之光辉,圣人取象明义,使以有形悟无形耳。但教内经典,皆系梵语[183],未经译释,在教内者执象昧文,在教外者惊疑为异。殊不知:五方之风气不齐,圣人随方设教,以西域之教,行于中国,风气不同,未免见之希乍[184]矣。然天地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不论东西南北之圣人,垂教化人,总以明善复初,归顺真主为要。礼拜寺即归顺圣人、归顺真主耳。


    金城[185]西关礼拜寺,不知创建于何时,重修于康熙初[186]年,至今百年有余,土木俱败,风雨不蔽。某等礼拜之际,见之惶悚不安,意欲重修鼎新,补砌缺落。但工程浩大,钱粮无出,敢祈十方同教仁人长者,各发诚心,乐输资财,共成善事。将见败者仍兴,旧者复新,礼拜得所,不失教中归顺之旨矣。


    17.新建凤凰岭东岳行宫募疏序[187]


    尝思神人分途,致祭可以感格[188];幽明[189]异路,立庙可以达诚。《诗》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190]《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191]良有以也。考之庙之立,始于尧舜,寺[192]之建,本于汉唐。是寺庙之设,由来已久,不从今然。推其古人修寺建庙之意,非图媚鬼神,要福祉[193],特以报天德,酬神恩耳,故帝王有山川社稷之神,大夫有城隍后土[194]之神,士庶有五谷水火之神,各神其所神,各祭其所祭,而无有或废者。


    金邑[195]西南十里许,兴龙山(即东山),旧有东岳大帝殿一楹,不知创于何代,败于何时,瓦木俱以灭踪,基址尚有遗迹。登其地者,观今慕古,往往大兴慨叹。夫大帝之为神为圣,乃群生所瞻仰,万物所凭赖,在五行则为木星,在八方则为生气,所以扶持造化,纲维天地者也。凡在宇内,蠢动含灵之物,均受其福而沾其恩,稍有仁心者,皆当推本穷源,以无形如有形,从无像作有像,诚敬顶礼,尤有不可怠慢者,又安忍见此消亡之殿基哉?前有善士,约聚众信,攒积钱谷</a>,欲兴复旧之举,然众心不一,忽合忽散,久未成工。某年某等复立社规,各输资财,以图举工,又因故基窄狭,不便修造,另卜西山凤凰岭之阳,意欲宽展地基,重建圣殿三楹,并厢房、山门、围墙,以壮其观。其如大工未举,又值连年岁歉,其所积聚之钱,仅办砖瓦而已,未得如愿。


    窃思大厦非一木可支,崇山非篑土可起,工程浩大,钱谷缺乏,敢祈十方贵官大人,长者义士,大发慈心,广舍资财,顿起善念,不吝粟粮,共结良缘,同成美事。将见无者复有,废者仍兴,庙貌威严,殿宇辉煌,则神妥人安,神人共庆,功德岂有量乎?


    18.重修栖云山朝元观山门募疏序[196]


    金城东百里,榆中西十里,有大峡口焉。峡中清溪长流,直达黄河。傍溪而入,石径层嵯。四五里许,有藏灵壁,当峡平列,塞满水口[197]。壁内对峙两山,东名兴龙,西名栖云。二山脉本马寒[198],向对剑山[199],峰峦叠翠,松柏参天,百鸟乱唱,四时长春。一岭一壑,俱有神殿;一弯一穾[200],皆修仙宫。为四方朝拜之地,众姓祈福之山,乃兰郡一大胜境也。二山形势起伏,逶迤活动者,惟栖云为最。无如山高林茂,地阴湿潮,殿宇不能耐久,土木不甚坚固。近来朝元观山门楼,台基走窜,砖石破裂,将有城复于隍[201]之患。某不忍坐视,意欲重为修整,以图久远。但工程甚大,钱谷无出,举工维艰,乞求十方善人,各发诚心,不惜锱铢,开囊捐资,共成美事。将见一倡百和,积小成多,败者可兴,旧者可新,则功德无量矣。


    19.挽由义杨公典章序[202]


    呜呼!人身如桎梏[203],可有可无;德行重璠玙[204],愈久愈贵。《易》曰:“介于石,君子有知几之明。”[205]《诗》云“尚”[206],古人示日章之美。所以王裒[207]诚孝,名流千秋;焦谋[208]廉洁,节高一世。


    恭惟太翁姓衍子云[209],脉本伯起[210],秉性直率,脱洒中而具忠厚之姿;持心和平,聪明内而带醇朴之气。慧悟倍常,智辩异众,读书乐业,方将学窥二酉[211];搜奇探妙,可拟笔吐五花[212]。不意鲲鱼未化,溟水已涸[213],蟾光新放[214],叆叇[215]重遮,恃怙[216]落空而精神缺少,手足各异而衷肠紊乱。功名之志已灰,势利之心遂没。乃翁别有心胸,自立柱杖,承四知[217]之清风,遵三畏[218]之圣训;躬耕力作,追谢端[219]之高踪;检身正心,访冀缺[220]之雅操;不忮不求[221],无谀无谄。其事兄也则恭,其持躬也则敬,其应物也则谦,其教子也则严,其治家也则俭,其处乡里也则和睦,其待亲族也则仁慈。其为善,愈难愈力;其立德,益老益勤。不以颠沛处堕志,常以安乐时留神。刚烈兮款冬之花[222],耿介乎萧丘之木[223]。世称隐君子、古丈夫,即其人也。所生三子,俱系佳儿,可比蜀川之三马[224];复得五孙,皆具灵根,堪同燕山之五桂[225]。吉人天相,理所必然;善家余庆,分乃应尔。正宜住世延年,享仙寿之八百;何其宾天不禄[226],顺度数之七三。


    今则音容虽寂,而典型犹存;形躯长眠,而灵魂不远。备述其行,爰为赞曰:寒山岑峩,峡水荡漾。诞生哲人,心灵智广。秉性正直,持身豪爽。北郭行藏[227],东莱涵养。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德重乡邻,心契善长。桂子堪嘉,兰孙可奖。脱焉厌世,翛然[228]长往。神其在兹,呜呼尚飨!


    20.重开栖云山朝元观募疏序


    兰郡之名山有四:一兰山,一抱龙,一栖云,一兴龙。其中峰峦秀丽,岭壑奇幻者,莫若栖云山。栖云山,即今普称兴龙西山也。昔人因其栖云神庙,明末流贼作乱,尽皆焚毁,复于东山改建殿宇,遂以东名兴龙,西名栖云矣。其实古来东西二山,皆以栖云名之。是山也,本马寒而分支,与兰山而并蒂;脉远气厚,形秀地灵;或起或伏,或急或缓;五峰罗列,一气联络;三峡水锁,四面山朝。不但此也,藏灵壁收龙脉之气,翻影庵留仙真之踪;宝珠现于偃月,觉路开诸天梯;风月岭头,起岚翠之光;脱洒台边,现烟霞之色。昔宋仙人秦李二翁,栖迟于此,因亦号为栖仙山。


    旧有朝元观,贼火灭迹,道场变为荒山,胜境改为废地矣。庚子岁(1780年)[229],悟元道人募化十方,钱谷艰难,为工拮据,仅修北峰诸殿,并山底客房、山桥,小就其事,未全诸峰大工。某等意欲复旧,重建南峰混元阁,中峰斗姥殿,东峰雷祖殿,西峰王母宫,兴旺香火,永祈皇图巩固,帝道遐昌,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但工程浩大,钱粮缺乏,不能应手举事。乞求十方善人,大发诚心,广舍资财,共成善工,神人共幸,功德无量矣。


    21.碧云孙真人《修身正印》序


    尝思,道非人不能传,人非书不能名;人传道,书传人也。


    明初有孙真人,号碧云者,冯翊人。少年慕道,得其真传,来往于天柱、太华、少华之间,穴居岩处,飧松咽柏,潜修大道。肃藩王[230]敦请,敬礼于金城金天观,筑圜室以居之。后数年,真人嫌其近于市井,仍归太华,不知所终。惜其仅有圜室遗迹,别无所留。相传圜室为真人养道之处,其实真人之有道无道,而人皆不知也。


    辛酉岁(1801年),余遇痴翁先生于兰泉,出示手录真人《修身正印》一书,内言还丹大丹,有为无为,火候工程,药物分数,无一不备,自炼己而至脱化,条条泄机,句句传神,始知真人茹黄芽而尝白雪,吞乌肝而服兔髓,深有得于大象大音[231]之妙,非等夫顽空寂灭之学、道气摇骨之类也。


    癸丑(1793年)姑苏陈松风,刊梓欲广其传。余以为,大道因真人而传,真人因《正印》而名,书不朽而真人之名亦不朽矣。


    22.创建栖云山三圣洞募疏序


    考之文字始于轩辕黄帝</a>[232],黄帝使史四目圣人苍颉[233]造字以治世。苍颉仰观奎星[234]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而为字;削木蘸煤,书于竹简以记事,即古之鸟迹云雯,蝌斗[235]大篆是也。后世小篆、隶书、楷书,皆从鸟迹等篆而分支,纸笺毛管,俱自竹简烟煤而生出。即后世斯文之兴,亦无非由字学而成就。其所以辅相天地[236],纲维造化[237],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者[238],莫过于字学。


    世人不知文字之源,以为文昌帝君司文事,仅供文昌,而不及于黄帝、苍圣,亦世俗之偏见也。殊不知:有字而始有文,无字而文于何有?可知文字之功,尤大于文星[239]矣。黄帝为文字之祖,苍帝为字学之宗,文昌掌阴骘[240]科第之籍。三圣人者,步骤有前后,而功德无高低,均有益于世道文教者也,世人皆当一例而尊奉弗替者。况吾等铁笔事业,刻字生涯,食其德而被其恩,更宜饮水思源,食谷追本,时刻顶礼,而不可稍有懈怠者也。爰于庚申岁(1800年),栖云山刻书之际,同发诚心,卜择于二仙洞之阳,意欲凿造窑洞,敬塑三圣金身,永供香火,聊表微忱。但工程甚大,钱钞惟艰,敢祈善人君子,不惜锱铢之财,善舍乐输,共成美事。将见香烟飘缈于云岭,文风吹扬于金川[241],神人胥庆[242],功德不可思议矣。


    23.重修玉皇行宫募疏序


    闻之宇中有四大[243],天居其一,至尊至上,无物不始,无物不覆,为万物主,为群生父。凡世间胎卵湿化,有情无情,无一不受其恩惠。


    昊天上帝玉皇大天尊,掌握阴阳,运行日月,主宰造化,斡旋星斗。帝即天,天即帝。人为万物之首,受五行之正气,非同一切无知之物,所当饮水思源,见像作福,朝夕顶礼,尊之敬之,而弗敢稍怠者。


    省城之东,百里许,有兴龙山,一名争秀山,峰峦叠翠,泉石秀丽,松柏参天,烟霞笼谷,三教神圣殿宇,无不俱备,为兰郡朝拜之名区,金城祈祷之福地。山上山下,大小殿宇,或重建,或重修,新旧不等,皆可观瞻。惟有大顶玉皇上帝殿三楹,考之碑记,创建于万历之时,不知重修何年,补砌几次,无记可察,年远日久,破漏不堪者已二十余年矣。今者土木败坏,风雨莫蔽,神像剥色。某等每登其地,目睹心伤,不忍坐观成败[244],意欲重为修补,上妥神明,下安人心。但工大费多,钱谷无出,敢祈十方善人,各发诚心,或捐或化,共成善事。败者可兴,旧者可新,人人敬天,人人致福,则功德无量矣!


    24.兴龙山灵官殿置买香火地募疏引[245]


    尝思修寺建观,所以报神明之德;指像作福,所以示人心之诚。古人立庙宇而焚香,设住持而洒扫,无非欲绵远香火,永妥神明耳。故庙宇之衰败,由于住持之无人,住持之无人,由于口粮之不足。大抵人以食为天,无食即无天,而殿宇亦因之废败矣。


    兴龙山之半,灵官殿,破漏歪斜已久。辛亥岁(1791年),赖有众信士募化重修,仅成其功,至于每年香火之费,住持养赡,无力置办。衲[246]充住持之任,分文无出;朝夕之香火不继,升合[247]莫来,早晚之口食维艰。虽曰淡泊家风,谋道不谋食;然无食,道于何养?即曰饥寒素志,随缘而度日;然无缘,日于何度?身犹在于尘寰,何能断绝烟火?神未游于清境,岂得离却谷粮?至于穴居岩处,乃上人之行藏,非等闲可到;茹柏飧松,系高真之节操,岂寻常所能?敢祈十方善人,大发慈心,不惜锱铢而开囊捐资,共成善事;顿起善念,不吝升合而揭囷[248]施粮。稍置十亩之田,以备香火之费;暂办数斗之粟,以为常住之用,则住持得以久留,而焚修不缺;神明得以安妥,而庙貌永新,功德无量矣!爰是为引。


    25.希夷陈真人传


    真人,后唐明宗[249]时人,姓陈,名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250]真源[251]人。生四五岁,不能言,戏涡水[252]滨,有青衣媪引置怀中乳之,即能言。自幼敏悟过人,及长,经史一览无遗。固志不干于禄,以山水为乐。常曰:“向所学[253],但是[254]记姓名而已。吾将游泰山,与安期[255]黄石[256]辈,论出世法[257],安能与世脂汩没,出入生死轮回之间哉?”父母没,乃尽散家财,惟携一石铛[258],入太华,遇海蟾子[259],授以道要;逢麻衣子[260],拥炉对坐,以铁箸画灰成字,点授元机,教以相法[261]。于此避谷[262]炼气,日饮数杯清泉,历三十年。忽夜见金人持剑呼曰:“子道成矣!”明日有五老人来听讲《易》,谓真人曰:“吾辈日月池中龙也。此非君所栖处。”令闭目,御风而行,顷至华山,各授以蛰法[263]而去。


    真人居山之云台观。梁、唐士大夫,挹其清风[264],得识其面,如睹景星</a>庆云[265],而真人皆莫与交。帝[266]以礼召至,长揖不拜。帝赐宫女三人,真人赋诗谢曰:“雪为肌体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得来。处士不兴巫峡梦,空烦云雨[267]下阳台。”帝深重之。循(寻)遁去。


    周主[268]遣使于华山礼征[269]真人。有樵者于山麓见遗骸生尘,近视之,乃图南也。良久起曰:“正睡酣,奚为扰我?必有远行之累。”使者果至。真人谒阙[270],周主问飞升黄白之术[271],真人对曰:“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周主善其言,赐号曰白云先生,留居京师。


    时二赵[272]与赵普[273]同游都市,入酒肆,普以年长坐于上。真人亦至,指赵普曰:“汝紫微垣[274]一小星耳,辄处上次,可乎?”普由是逊于二赵。


    真人在帝前请还山,诏使臣以时存问[275]。后游华阴,邑宰王睦问曰:“先生居溪岩,寝止何室?”真人笑吟曰:“华山深处是吾宫,出即凌空跨晓风。台榭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睦深服其高致。


    访道者甚众,值真人酣寝,往往不能待其寤而去。每寝处,恒百余日。一日有客过访,见睡旁有一异人,听其声息,以笔记之,满纸糊涂,莫能辨别。客怪问之,其人曰:“此先生胥华调[276],混沌谱[277]也。”


    一日乘驴游华阴,闻宋太祖登极,拍手大笑曰:“天下自此定矣。”帝[278]亲为诏书往召,辞曰:“九重仙诏,休教丹凤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帝咨嗟累日。后太宗召至都。帝欲官之,不受,惟求一静室。乃赐居建龙观。扃户[279]熟睡,月余方起。辞还山。


    秦时毛女[280]以诗赠曰:“药苗不满筐,又更上危巅。回指归去路,相将入翠烟。”河南穆修</a>[281]来从学《易》,真人悉授之。


    冬十月[282],真人入朝,帝待甚厚,谓宰相[283]曰:“抟独善其身[284],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遣中使送至寓处。中书宋琪[285]等从容问曰:“先生得元默[286]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真人曰:“山野[287]于时无用,不知黄白吐纳养生之事,非有方术可传。假使白日飞升,亦何益于世?今上深究治乱,极意伦常,真有道之王也。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以其语白帝,帝益重之,赐号“希夷先生”,放还,诏赦华山租[288]。


    方士丁少微[289]者,亦处华山,候起居,真人不之顾[290],每侍立卧榻旁,真人欠身而吟曰:“倏尔火轮煎地脉,愕然神瀵[291]湧山椒。”少微不喻其义。诏征少微,以金丹元芝献帝,帝知其文成、五利[292]之流,甚忽之。曰:“希夷有善卷巢由[293]之致,宜其同栖一山,不相往来也。”


    戊子(988年)春,改元端拱。真人遣门人凿石室于莲花峰之张超谷,既成,造视曰:“吾其归于此乎!”支颐[294]坐而形化,七日容色不变,肢体尚温,有五色云封谷口弥月。享年一百一十八岁。


    太华希夷峡,即是脱骨处。其上数穴,旧有垂索,道士常扳以上,见骨盛石函,色微红,香甚。后有人窃其趾骨去,道士断其铁索,人皆不能复上。真人以《易》学授穆修,修授李挺之[295],挺之授卲雍[296]而大显;相学授种放[297],放授许坚,坚授范谔[298],至今糟粕犹存。


    噫!真人摆脱世事,一心慕道,得遇仙传成真,直感的神龙暗扶,圣王尊重,不但道教诚服,而且儒家称扬,非道德高隆者,而能若是乎?谨按《仙鉴》[299],述其本末,以为传云。


    26.秦李二仙传


    秦李二仙,宋庆元[300]时人。李仙名元,曾为谏议大夫,隐居嵩山茅舍。冬月炽火[301],有大帽翁直入炙脚[302],良久问曰:“知君有志,能同去否?”因自言某系秦时阉人,避祸得道。乃去大帽,须髯伟甚,曰:“此皆山中所长也。”李沉思久之,答曰:“家事未了,更数日得否?”翁揭然而起[303],曰:“君意如此乎?”遂出门而去。李牵衣愧谢,不可暂止。后日遍访,悉无其踪。


    闻衡山有道人,秦保言者,勤于焚修,通乎神明,远赴问道。秦曰:“吾实无知,本山有隐者,不言姓名,卖药济人,往来城市,或四五日不食,或以金银赈贫,居处不定,人莫能迹,皆称有道。引君访之。”


    二人虔诚往谒,走入深山,见一老人坐林中,大笑曰:“故人来也!”李熟视之,即前所遇大帽翁。二人遂殷勤拜叩,求其度脱。翁引入深洞,谈论奥妙,指示秘密。二人一心在道,废寝忘飧,朝夕钻研,终得翁之心传。李改名致亨,秦改名致通,辞翁出山,云游江湖,混俗和光,到处安身。


    后至西秦[304]金城栖云山[305],结茅深隐,潜修大道。李仙曾有《写怀》诗云:“富贵功名久不题,心灰意冷学痴迷。迩来性懒无人事,好向云山[306]深处栖。”秦仙曾有《咏栖云》诗云:“依天危阁贴重冈,细路潆洄[307]玉磴长。曲涧碧流疏宿雨[308],夹山红叶映夕阳。”道成之后,去栖云远游,不知所至。


    * * *


    [1]原籍:《道教大辞典》谓:孙碧云“关西人,幼年出家,探究黄老经旨、《周易</a>》、《参同》,并熟读儒籍释典。曾入华山修道,后留居武当。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a>征召其入京师,赐纳衣斋供,馆于朝天宫。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a>召之,赐诗一章,敕授武当山南岩宫主持。十五年(1417年),告门人曰:“教门已兴,吾将往矣。”即逝。成祖赐赞曰:“大哉真仙,无极自然。函三为一,玄之又玄。”其门下形成武当“榔梅派”。


    [2]正阳子:钟离权</a>,字云房,京兆咸阳人,一说燕台人。后改名觉,字寂道,道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八仙之一。


    [3]金丹:刘一明</a>《象言破疑</a>》:“金者,坚刚永久不坏之物;丹者,圆满光净无亏之物。古仙借金丹之名,以喻本来圆明真灵之性也。释修之则为佛,道修之则为仙。三教圣人皆以本来真性为成道之本也。”


    [4]火符:即阳火阴符。《外金丹·黄白镜》:“坎中一画奇爻,名曰阳火;离中一画偶爻,名曰阴符。火者药也,符者合也。起初下手,阳火施而阴符受。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谓符合之道也,此内火符也;又有外火符者,每日加添之火符也。……阴阳消长于上下,周而复始,是谓火符也。”


    [5]冯翊:古县名,今陕西大荔。本篇谓:“常游冯翊入太华(华山)栖居”,似原籍未定,故曰“不知原籍何地”,但在本卷第二十一篇又说是冯翊人。可能是不同时期的不同判断。


    [6]肃藩王:明初朱元璋封其二十六个儿子中的二十四个(除懿文太子和最小的皇子朱楠)分封各地驻守为藩王,封在甘肃的肃藩,第一个为朱元璋的十四子肃庄王朱楧。


    [7]金天观:指兰州市金天观。位于西关华林山(旧名九阳山)麓雷坛河(又叫阿干河)边。唐为云峰寺,宋改九阳观,明建文二年(1400年)由肃庄王朱楧重建。因此地有仙人舞袖之形,又位于兰州城西,于是取西方庚辛金之意,取名金天观。明嘉靖,清雍正</a>、乾隆间三次葺修,均毁于战乱。嘉庆五年(1800年)署甘肃布政使蔡延衡重修。此观雷祖殿居中,南为太乙救苦殿,二殿四周环绕长廊,均绘有壁画,南部20间绘雷祖巡行图、回宫图等共计40幅,分布于救苦殿东西两侧,走廊北部40间,绘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81幅,列雷祖殿东西两侧。这些壁画很有艺术价值。


    [8]圜室:宫观坛(音扇,供祭祀用的洁净之地)。砖砌为室,方圆一丈,无门,只留一窍以通饮食,后留一穴,以便出秽。为道士修炼之处。


    [9]阮黎二人:阮指静庵道人阮无量,越南人,黎道人为其师弟。本书第三卷有《阮公墓志》。


    [10]卒:最后。


    [11]风火榻:指北方民间睡觉土炕,前有炕洞进草烧,后有烟囱通风。


    [12]番逆作乱:指伊斯兰教哲赫忍那派道祖马明心的门徒苏四十三,因宗教纠纷,官府处置不当而起事,杀官兵、攻兰州,大战华林山数月全部战死的事件。


    [13]丹书:即讲解内丹修炼之书。


    [14]中丞:官名。清代以右副都御使(督察院副职)为巡抚的兼衔,故用作对巡抚的称呼。


    [15]戈背:即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现指仅能生长稀疏的耐碱的草类的荒漠沙石地形。


    [16]湟中:指青海湟中地区,因其在湟水中部而得名,此地清代归甘肃管辖。


    [17]遗:给,赠送。


    [18]掤:古代箭筒的盖子。这里的用法似是“绷”字。牧区以竹竿架起毯子之类以遮阳避雨。


    [19]游府静公:据传文内容,此静公与张睡仙、刘一明都是山西汾州人、知道者,后在湟中地区干事。


    [20]印证:通过对照比较,证明与事实相符;认可。


    [21]极往知来:语出《易·系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此指张真人逆知过去和未来之事。


    [22]被褐怀玉:谓怀有美才,深藏若虚。《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褐,粗布衣。玉,比喻才德。刘一明《道德经会义》解曰:“被褐怀玉,外似不足,内常有余,真宝在手,而一切身外之假物,何足恋之乎?”


    [23]良贾深藏:谓最聪明的商人总是不急于把最好的东西外抛。比喻有学问有知识的人不爱外露自己的才能。《史记</a>·老子</a>韩非</a>列传第三》:“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4]脱洒:超脱,无所拘束。《朱子全书·论语</a>》:“看文字要脱洒,不要粘滞。”严羽</a>《沧浪诗话</a>·诗法》:“话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25]归结:归宿,最后的去处。谓行道之人去世,结束了一生。


    [26]高阳:此指河北省高阳县,不是秦末名人郦食其对刘邦自称的“高阳(河南杞县之高阳乡)酒徒”。


    [27]舅姑:旧指公公和婆婆。


    [28]无聊:无所依托,无助。聊:依靠,倚赖。


    [29]定省:《礼记</a>·曲礼》“昏定而晨省”,早晚问候老人。


    [30]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a>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


    [31]合巹:古代婚礼用的礼器。其制,破瓠为瓢名卺,新夫妇各执一瓢而饮,称合卺。《礼记·昏义》:“共牢而食,合卺而酳(食毕以酒漱口)。”


    [32]蝇头:苍蝇之头,比喻细小的事物,多指小字或小财利。苏轼</a>:“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33]讵意:怎料,不料。


    [34]中途破镜:比喻中年夫妻有一个去世。


    [35]所天永诀:与丈夫(古代以夫喻天、妇喻地)永别而逝。


    [36]心田:以心为田,加强善心培育。道教、佛教以为心能生善恶之苗,故名。邱祖《贺圣朝》:“道家门,别是一般清朗,开悟心田。”


    [37]福田:即行布施。佛道教谓积功修德如种田苗,而得福报,故称福田。


    [38]淑人:贤淑之人,非指对官员夫人的封赠。


    [39]女宗:旧指女性中的模范人物。《列女传</a>》:“女宗者,宋鲍苏之妻也。”故以鲍苏妻为女宗。


    [40]程氏赞贤母:指唐代名将程知节(程咬金),幼年家贫,而其母贤良教子而为人赞扬。


    [41]姿格:仪容,风度。《初刻拍案惊奇</a>》卷二十:“脂粉不施,有天然姿格;梳妆略试,无半点尘氛。”


    [42]清心:纯正之心。《晋书</a>·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43]良辅:贤良的辅弼,好的助手。


    [44]御轮:古代婚礼,婚姻之义,男先求女,亲迎之礼,新郎御轮三周,在门外等候新娘,迎入车中。


    [45]于飞叶吉:于,语助词。飞,偕飞。叶,谐。《诗经</a>·大雅·春阿》:“凤凰于飞”。《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郑玄笺:“飞集藂木,兴女有嫁于君子之道。”《左传</a>·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杜预</a>注:“雄曰凤,雌曰皇。雄雌俱飞,相和而鸣锵锵然。犹敬仲夫妻和睦,适齐有声誉。”后因以喻夫妻同行或恩爱和合。


    [46]宜家:《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朱熹</a>注:“宜者,和顺之意。室者,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后因以称家庭和睦。


    [47]中馈:指家中供膳诸事。《易·家人》:“(妻室)无攸遂,在中馈。”孔颖达</a>疏:“妇人之道……其所职,主在于家中馈食供祭而已。”引申为妻室。


    [48]于归:称女子出嫁。《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朱熹注:“妇人谓嫁曰归。”于,语助词。


    [49]斑衣舞彩:又作斑衣戏彩,谓身穿彩衣,作婴儿戏耍以娱父母。《北堂书钞</a>》卷129引《孝子传》言:老莱子</a>年七十,父母尚在,因常服斑衣,为婴儿戏以娱父母。谓身穿彩衣,作婴儿戏耍以娱父母。


    [50]顺序:以正常次序进行,非常顺利。


    [51]九原:此指人死后的埋葬处,即九泉、黄泉之谓。


    [52]黄金入柜:比喻贵人死了入墓埋葬。此指李翁逝世。


    [53]仲叔早已分爨:老二、老三两个小叔子早已分家另外起灶。


    [54]辄遘途穷:往往遭遇山穷水尽的处境。


    [55]未堪家难:堪,胜任,能承受。难,艰难,困境。


    [56]花有血而偏晕:蜀王望帝杜宇化为子规(杜鹃),夜啼达旦,血渍草木,诗云“杜鹃啼时花扑扑”,温庭筠</a>“花上千枝杜鹃血”。


    [57]竹非泪以奚斑:南朝梁任昉</a>《述异记</a>》谓:“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思帝不已,泪下沾竹,竹悉成斑。”


    [58]城崩一恸:秦始皇</a>时有孟姜女</a>,楚地澧人,范喜的妻子。结婚三日,范喜去筑长城。姜女做了冬衣,亲自去寻丈夫,没找到,就绕着长城哭,哭声震地,结果长城的一角为之崩坠。


    [59]石化三生:传说唐李源与僧圆观友善,同游三峡,见妇人引汲,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更约十二年后中秋月夜,相会于杭州天竺寺外。是夕观果殁,而孕妇产。及期,源赴约,闻牧童歌《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源因知牧童即圆观之后身。此指一死一生,当等死者托生后才能再见。


    [60]梦梦:《说文·夕部》:“梦,不明也。”《诗·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天梦梦。”陆德明</a>释文:“梦,莫红反,乱也。”朱熹集传:“梦梦,不明也。”茫茫:渺茫,模糊不清。


    [61]自矢靡他:对天发誓,虽至于死,誓无他心。语出《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他”。


    [62]四德:《周礼</a>》:“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郑玄注:“妇德为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娆(柔顺温和),妇功谓丝枲(缫丝织绸)。”


    [63]堆髻:当做“椎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后汉书</a>·梁鸿传》:梁鸿妻孟光“椎髻,着布衣”,愿与梁鸿俱隐。后遂以“椎髻”形容为妻贤良,衣饰简朴,与夫共志。


    [64]浣衣:谓多次洗过的衣服,指旧衣,亦指穿旧衣。《礼记·礼器》:“浣衣濯冠以朝。”郑玄注:“浣衣濯冠,俭不务新。”浣,洗濯。


    [65]鲍妇:宋代鲍苏之妻。《列女传》尊为“女宗”。


    [66]无尤无怨:尤,怨恨、归咎。《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这里是受什么苦都不怨不悔,不恨任何人。


    [67]莲理并蒂:莲理即连理,不同根的草木,其枝干连生在一起,旧时看作吉祥的征兆,喻结为夫妇或男女欢爱。并蒂,两朵花或两个果子共一蒂,比喻男女合欢或夫妇恩爱。


    [68]萧关:此指宁夏固原县。


    [69]适:古礼,嫁于大夫以上曰嫁,嫁于士庶之人曰适人,后统指女子出嫁。


    [70]本州:指固原州。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置。治今宁夏固原。1913年,改本州为县。


    [71]断机择邻:“断机”即断织。《列女传·邹孟轲</a>母》:“自孟子</a>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放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母以刀断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织也。’”择邻指孟母为教子成才,曾三次迁移住址,选择邻居。《列女传·母仪》:孟子幼年,因住处靠近墓地,嬉游时“为墓间之事”,孟母遂迁至街市附近,孟子又学“为贾人衒(炫耀)卖之事”,再迁至学宫旁,“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


    [72]病笃:病重。


    [73]冰桃雪藕:比喻稀世珍品,罕见之物。


    [74]谌母抚孤:谌母,西晋女仙。姓谌,字婴。曾于吴市逢有三岁孩子,悲啼呼叫。母哀而收育之,逾于所生。潜修至道,遇孝道明王授修真之诀,传道于许逊</a>、吴猛</a>,白日升天。


    [75]丹台:神仙的居处。李白</a>《题紫阳先生壁》:“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艺文类聚</a>》卷七八引《真人周君传》:“子名在丹台玉室之中,何忧不仙?”唐白居易</a>《酬赵秀才赠新登科诸先辈》诗:“君看名在丹台者,尽是人间修道人。”


    [76]设帨:指女人的生日寿辰。帨,佩巾。《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弓)于门左;子生女设帨于门右。”后因以男子生日为“设弧”,以女人生日为“设帨”。


    [77]三多:《庄子</a>·天地》谓尧巡视华州,守官对尧说:“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后为“多福、多寿、多子”的祝词。


    [78]天锡之纯嘏:锡即赐。嘏,福也。《诗·鲁颂·宫》:“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纯者大也,受福为嘏。后来称祝寿为祝嘏,取“上天赐予大福大寿”的意思。


    [79]把背:互相抚背,表示亲切。


    [80]畅以襟期:敞开心怀,互相述说生平抱负和志趣。襟期,心怀,胸襟,襟怀,志趣。


    [81]溯厥家世:溯,追溯、回忆。厥,其。句意:回忆叙述自家的世业和门阀。


    [82]饫闻而心瞩:饫,饱食。饫闻,所闻很多。瞩,同“属”,内心向往而彼此相通相知。


    [83]寿考:高寿,年高,长寿。考,老也。


    [84]征诸有德:征,证明、验证。诸,“之于”的合音。词意:验证于有德行的人。


    [85]畸行:即奇行,超俗的、非凡的行为。


    [86]春草:喻卑微。唐杜甫</a>《赠翰林张四学士垍》诗:“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仇兆鳌</a>注:“春草,叹卑微。”


    [87]东山: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早年曾辞官隐居会稽之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临安、金陵亦有东山,也曾是谢安的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为典,指谢安,或指隐居、游憩之地。


    [88]征色:因生气而脸有怒色的征兆。


    [89]“笑却”句:笑着拒绝有葡萄图案的华丽织锦衣服。


    [90]女箴:即《女史箴》、《女戒》、《女范》、《女训》之类,劝诫妇女恪守妇规女德的文辞和典籍。


    [91]母仪:为母者之典范、榜样。仪,容止仪表。


    [92]壸范:妇女的仪范、典式。同坤范。


    [93]陶孟:指陶母(陶侃之母)、孟母(孟子之母)。


    [94]郝钟:南朝宋刘义庆</a>《世说新语</a>·贤媛》:“王汝南少无婚,自求郝普女。司空以其痴,会无婚处,任其意,便许之。既婚,果有令姿淑德。生东海,遂为王氏母仪……王司徒妇,钟氏女,太傅曾孙,亦有俊才女德。钟郝为娣姒,雅相亲重。钟不以贵凌郝,郝亦不以贱下钟。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京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后世因以“郝钟”并称,用为妇德贤淑之典。


    [95]不为良相即良医:《史记·魏世家》:“魏文侯谓李克</a>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王充</a>《论衡</a>》:“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北宋范仲淹</a>曾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96]观国光:《易·观卦》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为:到京城观光,利于朝廷仕进。


    [97]游国学:即进入国子监学习。国子学,不同时期有国子监,太学之称,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其教育对象是高级官员子弟和全国各地选拔的贡生。


    [98]鹦鹉之赋:指汉末文学家祢衡所作《鹦鹉赋》,借以抒写才智之士生于乱世的不幸遭遇,辞气慷慨。


    [99]曾元绵瓜瓞:曾孙玄孙绵绵不绝。《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绵绵,连续不绝。瓞,小瓜。瓜瓞,瓜一代接一代生长,比喻子孙繁盛。


    [100]毓秀茁兰蕙之芽:毓,同“育”,养育,培育;秀,俊才;茁,茁壮成长;兰蕙,比喻人才辈出;芽,新芽新苗。句意:培育出的儿郎都是秀丽聪明的俊才。


    [101]诰命荣加:子孙荣升高官,其祖母母亲,皇帝可封诰命夫人。


    [102]千祥衍庆:千种吉祥都延伸到谢家。


    [103]五福骈臻:《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此好者德),五曰考终命(善终不横夭)。”汉桓谭</a>《新论</a>》:“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骈,二马</a>并驾,连骈而至;臻,集中。谓五种福德好运一齐集中到来。


    [104]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旧题汉班固</a>《汉武故事</a>》:“七月七日,上(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a>,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105]紫芝:也称木芝,似灵芝,盖半圆形,上面赤褐色,有光泽及云纹;下面淡黄色,有细孔。柄长,有光泽。生于山地枯树根上。可入药,性温味甘,能益精气,坚筋骨。古人以为瑞草。道教以为仙草。


    [106]鸾笙:笙的美称。宋张元干</a>《好事近》词:“瑶池清夜宴群仙,鸾笙未吹彻。”


    [107]鹿脯:鹿肉干。《礼记·内则》:“牛脩,鹿脯,田豕脯,麋脯,麕脯。”郑玄注:“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


    [108]骊姥:古代女仙,又称黎山老母或骊山姥,唐李筌</a>曾在骊山遇见。老母说自己受《阴符经</a>》“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甲子为180年,三元六周甲子为6×180=1080年。


    [109]期颐: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110]南山:《诗·小雅·无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不会亏损,不会崩塌)。”明康海</a>《一枝花·寿王渼陂》套曲:“寿比南山还草草,福如东海任朝朝。”


    [111]“含章有美”句:意谓妇德柔顺,行为有章,包含美质。语出《易·坤》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王弼</a>注:“含美而可正者也。”《坤·文言》曰:“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是说,女属坤阴,虽然含美可贞,然而为国之事,虽然做得很好,但不居功,这就是坤地柔顺之道,为妻之道,为臣之道。这样的福如东海之水,尽管增加而不可胜计的。


    [112]蓬岛:指蓬莱仙岛,道教谓神仙在东海中所居。《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巿(福)等上书言:(东)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113]彤管:杆身漆朱的笔。《诗·邺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指女子文墨之事。


    [114]懿范:美好的道德风范,专用以赞美妇女的好品德。


    [115]芳徽:芳,芳香;徽,美也。指美德,美善之行。


    [116]祝厘:祈求福祐,祝福。《汉书·文帝纪》:“今闻祠官祝厘,皆归福于朕躬,不为百姓”。


    [117]“清规榜”题解:是道教期场开始时公开发布的一种榜文。榜,原指官府张贴的告示。这里只是阐述制定这篇榜示的理由,强调设立道规法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8]丛林:亦称禅林,原指佛教之僧众聚居的寺院,因比丘和合一处,犹如众木相依的树林,故名。道教也借用此称,谓各地道中相聚之处为“十方丛林”。


    [119]期场:即科场,科举考试的场所,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以选拔贤能。期:约定日期曰期。


    [120]上士不争:《清静经</a>》:“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121]西州劝道之文:指邱长春《寄西州道友书》,内中说</a>:“大抵修真慕道,须凭积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难以超凡入圣。或于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或于心地下功,全抛世事,但克己存心于道,皆为致福之基。”


    [122]凡笼:尘世的樊笼。金马钰</a>《苏幕遮·别子》词:“出凡笼,无系绊。落魄婪耽,日作无常观。”元无名氏《挂金索》词:“跳出凡笼,一个长生路,免教阎王鬼使来勾取。”


    [123]提撕:扯拉提引。《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耳提面命)。汉郑玄注:“非但对面语之,亲提撕其耳。”引申为提醒振作。


    [124]日乾夕惕:语出《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要整日行健、自强不息,一直到傍晚,还要戒惕自己,战战兢兢,能够如此,虽有危险,甚至祸患,也没有什么过错)。《易·乾·文言》还引孔子</a>的话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乾乾因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乾乾,即健健,努力不懈也。惕,警惕。若,与然同。厉,严谨。咎,灾害。


    [125]先觉:对事理的认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语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126]“三人”句:语出《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7]“二人”句:古谣:“二人同心(又作同志),其利断金。”是说,只要两个人同心同德、志向一致,就会一往无前,其锐利能够斩金削铁。


    [128]切错琢磨:《诗·卫风·淇奥》:“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古时加工骨器称切,加工象牙称蹉,玉的加工为琢,石的加工为磨。后用以比喻相互间研讨。


    [129]根尘:谓眼耳鼻舌身意各有浊识所染为六尘,六根所生,即见为眼根,闻为耳根,臭为鼻根,言为舌根,触为身根,知为意根。


    [130]醍醐灌顶:醍醐制自牛乳,为乳酪之精品。刘一明《无根树</a>解》其五:“醍醐酒非世间糟汁,亦非身内精津血液有形之物,乃阴阳交感,氤氲冲和之气,含而为真一之精,通而为真一之水,滋味香甜,古人谓之玉液,谓琼浆、谓甘露,又谓醍醐。”


    [131]关棙:又作关捩,能转动的机械装置,比喻事物的紧要处。元耶律楚材</a>《和贾抟霄韵二绝》之一:“祖师点破新关捩,直指人心教外传。”


    [132]慧器:指先天有灵慧的人。


    [133]骐骥:良马。《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134]鲲鹏之志:有鲲鹏万里的远大志向。《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35]绍隆:绍,继承。隆,使之兴隆。


    [136]摈罚法:摈,同“摒”、“屏”,排斥、弃绝。罚,此指罪过。摈罚法,惩戒缺漏、过失和罪愆的戒律、道内法规。


    [137]须至榜者:希望大家(道众)达到榜示的要求。


    [138]宣圣:中国古代自汉以后独尊儒术,历代帝王都奉孔子为圣人。唐玄宗</a>谥为“文宣王”,宋元又在前面加谥“玄圣”、“至圣”、“大成至圣”,明清以“文宣王大成</a>至圣先师”于孔庙立牌位,简称为“宣圣”。


    [139]“谨言”句:意思是说,说话谨慎、行动小心这两件事,那是希望达到圣人境界的根本,道德发展、事业进步的要道。希圣,出自唐人欧阳询</a>等辑的《艺文类聚》引晋人夏侯湛</a>赞孝子闵子骞的话:“圣即拟天,贤亦希圣。”


    [140]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庸,平常。语意:平常讲话,也要重信,平常做事,也要谨慎。语出《易·乾·文言》九二:“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言之谨。’”


    [141]妄人:无知妄为的人。《荀子</a>·非相》:“妄人者,门庭之间,犹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


    [142]王假有庙:古人遇大事,必于庙中祭祀,不论帝王或者百姓均如此,取秉承先人或神祇意旨办事之意。语出《易·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易·涣》亦有此句)。王,君王;假,音格,至也;有,助词,无意义;庙,旧时奉祀神祇或祖宗,前代先贤的地方。


    [143]西秦:东晋十六国之一。淝水之战后,鲜卑贵族乞伏国仁(陇西高平,今宁夏固原人)于公元385年称大单于。其弟乾归称河南王,又改称秦王,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北部苑川河下游,离县城十五公里),史称西秦。地域最广时称十二郡,包括甘肃西南至陕西、宁夏的一些地区。传四王,431年为夏所灭。


    [144]丝绺:一丝一绺。《集韵</a>》:“丝十为纶,纶倍为绺。”古人称须、发、线、麻等的一股为一绺。


    [145]了亮:了,有眼珠明亮之意。《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了焉”。此处为宗支眉目清楚,非声音嘹亮,也与“明了”、“了解”含义不同。


    [146]若昭若穆:若,如;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谱牒排列的规矩: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此规定排列行礼。《礼记·祭统》:“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147]“先王”句:《易·豫》:“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乐,音乐;殷,盛;荐,进献;配,祭祀时的配享(也作配给);祖考,去世的爷爷、父亲。


    [148]充营伍椽吏:充当军营中的文书工作。由“椽笔”而来。《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后因以“椽笔”指大手笔,称誉他人文笔出众。


    [149]绅衿:绅,大带,士大夫所服用;衿,学中生员的服饰。旧时泛指地方绅士和在学的人。


    [150]爰书:爰,于是,就,乃。书,写。


    [151]大隐:大隐于朝廷,中隐于廛市,小隐于山林。宋周行巳《浮沚集</a>·朱廷隐字大隐序》:“所谓大隐者,非谓隐其身而弗见也,隐于朝,假其位,以行其道者也。”


    [152]辛酉岁:清嘉庆六年。是年刘一明68岁,遇苏宁阿。


    [153]旅琐琐:《易·旅》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初六,阴爻在下,位不当,卑贱而猥琐,这样就会招取灾患)。


    [154]巽在床下:《易·巽》:“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程传》说:“床,人之所安。巽在床下,是过于巽,过所安矣。人之过于卑巽,非恐怯则谄说(悦),皆非正也。(九)二实刚中,虽巽体而居柔,为过于巽,非有邪心也。恭巽之过,虽非正礼,可以远耻辱,绝怨咎,亦吉道也。史巫者,通诚意于神明者也。纷若,多也。”此句意在说明苏将军自己处下谦卑,不但没有什么坏处,而且显出他品德的高尚。


    [155]“《清静》、《日用》、《定观》、《黄庭》”句:“清静”,有《太上老君清静心经</a>》,约600字,其中有七言偈语。此书以清静为宗,谓人心不静,牵于嗜欲,无欲则心自静而神不扰,则常清静,体合于道。又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经文391字,经后有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篇赞语。是书盖出于唐代,五代杜光庭</a>注本最早。此书以清静为宗,以澄心遣欲为本。道教全真派以是经为日常持诵功课,在领受初真戒时必须诵习此经。上二书内容大体相同。《日用》,即《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a>》、《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a>》,合称《日用经》。前者主炼丹存神养气,主论修养;后者主论处世。此经为三字经</a>,凡47句,劝人敬天地日月,行忠孝仁义,温良恭俭让,行善积德。盖出宋元间。《定观》,即《洞玄灵宝定观经</a>》,出于唐代,述定观静坐之法。《黄庭经</a>》,专谈养生的早期道经之一,现传有西晋《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东晋《太上黄庭内景经</a>》,《黄庭经》为其总称。刘一明《黄庭经解》有文三千,图二幅,开卷曰:“《黄庭经》者,东华扶桑帝君之秘文也,一名《太帝金书》,以其刻于金简,故名金书,一名《东华玉篇</a>》,以其文刻于玉,亦名玉篇。其经有内外两篇,内篇者,太上玉晨道祖(全称为:上清高圣玉晨玄皇大道君)之所著,是谓正经,故名内篇;外篇者,太上老君道祖之所解,是谓辅经,故名外篇。虽分内外两篇,其会黄庭诸景之义一也。黄者,中央之象;庭者,人居之处,即神室之象。以其中虚,无物不包,无理不具,故以庭喻之;以其藏生机,万物皆从此中生,故以黄庭喻之。经者,经也,道也,《黄庭经》即演说‘中’之道也。”


    [156]昺:光明。《抱朴子</a>外篇·行品》:“文彪昺而备体,独澄见以入神者,圣人也。”


    [157]理窟:义理的渊薮。


    [158]“其旨远”句:《易·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这里是借用孔传</a>的话来说明《道德经》也是从旨意讲是高雅而深远的,其中好多话不是直接说出的,但是非常恰当、准确,包含的事情很丰富,不受拘束而隐会深意,并且还是能够触类旁通,洋洋发挥。


    [159]《河上公章句》:亦称《老子章句》、《道德经章句》或《道德真经</a>注》,为最早的《道德经》注本,分四卷,汉文帝时,陕州隐者河上公所注。此注始分《老子》为八十一章,而每章提名标目即今通行本所用。全书主旨以治国治身相结合的思想来阐述《老子》,谓“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此注本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知”字帙中。


    [160]“三翁”句:紫清翁指道教南宗五祖</a>白玉蟾</a>,原名葛长庚</a>,字如晦,号海琼子、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散人等。羽化后封紫清真人。著有《紫清真人道德宝章</a>》解注《道德经》。道纯翁指宋末元初全真道士李道纯</a>,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本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的门人。著有《道德会元</a>》、《中和集</a>》、《周易尚占</a>》、《清静经注》等。其书大抵以儒禅解老,注多儒文,颂近禅偈。上阳翁即元代道士陈致虚</a>,字观吾,号紫霄上阳子。与门人至阳子田琦炼丹于万圣山岩壁中,后皆仙去。著有《金丹大要</a>》十六卷、《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及《周易参同契</a>注》、《悟真篇</a>注》等。受业者甚众。


    [161]肯綮:指筋骨结合处。出《庄子·养生主》之“庖丁解牛”。喻最关紧要的地方、要害。肯,着骨之肉;綮,经络结节处。


    [162]媪园:辞书无载,疑为媪围,甘肃兰州附近的一个古地名。据兰州大学</a>刘光华教授考证,媪围是少数民族所称地名,谓之在榆中青城镇西南,白银市景泰县境内;《兰州市志》载:“媪围县,汉置,属武威郡,三国县废。辖地当在今兰州黄河以北皋兰、景泰二县境,故城当在今景泰县芦阳镇之吊沟古城。


    [163]立不易方:《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孔颖达疏:“君子立身得其恒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方犹道也。”


    [164]克昌厥后:(其德)能够使家族后代永远得其遗惠,繁荣昌盛。克,能够。昌,昌盛。厥,其。


    [165]洮阳:古县名。晋惠帝时所置,属狄道郡,北周改置洮州;因其位于黄河支流之洮河北岸,故称洮阳。现甘肃临潭县即其地。募疏序:募,募化;疏,为古书旧注所作的进一步阐释文字;序,表示写在前面的话。募疏序即介绍和说明为某寺庙的修建或某事的需要而募化钱粮缘起的文章。本卷有这样的八篇短文。


    [166]“非其鬼”句:语出《论语·为政》,大意说,不是应当祭祀的鬼神,如果去祭祀他,那就是谄媚啊。


    [167]报功:为报答恩德而进行祭祀。《国语</a>·鲁语上》:“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韦昭</a>注:“报,报德。”又谓“有施必报,有感必应,有功必酬,即报功。”


    [168]三坟五典:传说我国最古老的典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孔颖达疏:“孔安国</a>《尚书</a>序》云:‘伏羲</a>、神农</a>、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即三皇五帝之典籍为《三坟》《五典》。


    [169]武丁:商代国君,后被称为高宗,盘庚弟小乙之子。传说他少时生活在民间,即位后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力求巩固统治,向四方扩张用兵,在位近六十年,被称为圣主。


    [170]西伯:即周文王姬昌,原封西伯。


    [171]“明皇”句:唐玄宗(明皇)天德十三年(754年)为老子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固有圣人之称。


    [172]啧啧人口:人人赞叹称道。


    [173]篑土:一篮子土。篑,竹篮。


    [174]积羽盈舟:《战国策</a>·魏策》:“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此处取积轻成重之意。


    [175]妥:安也。使动用法,使(让)神明安稳妥善。


    [176]兰城西关礼拜寺:现名兰州西关清真大寺,据考,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原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数毁数建。100多年后相当于嘉庆初期,此时刘一明正在重修栖云山诸庙,撰著疏序作碑记,影响很大。当时兰州回民筹资拟建西关礼拜寺,请刘作募疏序,可能就在嘉庆九年(即1804年,本书卷三《重建迎善桥记》:“其桥创建于嘉庆九年”)前后。同治国民事变后,此寺又毁。新寺1983年所建,为阿拉伯式圆顶楼房,共四层:一楼接众会客,二、三楼为礼拜殿,可容三千多人,四楼经书馆。


    [177]真宰:《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真宰、真主多为伊斯兰教所用,又作“安拉”。


    [178]天方:中国古籍原指麦加,后泛指中东阿拉伯地区。


    [179]穵勒蠡鲁呼:“穵”,古“挖”字。《西游记</a>》第一回:猴王至南赡部洲界,上岸“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穵蛤淘盐”。该词系阿拉伯语译音,今译“窝勒苏鲁乎”,意译为“真主之使者”,或译“费勒实台”,意为“真主派遣的天使”。刘一明解释这个词说</a>:“即华言‘奉真主钦差’”,也很到位。还有一个阿语译音“哲布勒依来”,意思是“负责传达安拉启示的使者”,其音其义也很相近。


    [180]噫嘛呢:刘一明音译阿语之取字,今取此音为“伊玛尼”,意为“信仰”,伊斯兰教指教徒对安拉赐予穆罕默德(刘一明说“其国有圣人焉,名曰穆罕默德,即今中华回教尊称马圣人者是也,”译音与今译完全相同,真是难能可贵)的启示,及其基本信仰的确信。刘一明说是“华言‘归顺’之义”,也很不错。


    [181]七日来复:出自《周易·复》卦辞:“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里把民俗、《易》语、儒言</a>之“七”,与伊斯兰教七日礼拜巧妙联系起来,表示礼拜日有据可查。


    [182]庚方:天干化五行,庚属金,金又属西,故西方又称庚方。此指伊斯兰教用太阴历事。


    [183]梵语:古印度语。此处指阿拉伯语。


    [184]希乍:稀罕、少见之意。希,同“稀”;乍,突然,刚刚。


    [185]金城:借指兰州,因兰州城区曾为金城郡治。


    [186]康熙初:指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之前。刘一明以为是“重建”,经考应为“初建”。


    [187]凤凰岭东岳行宫:凤凰岭,原指栖云山东台之藏灵壁,后改名东岳台。台地主院为东岳大帝行宫。嘉庆初,刘一明于东山(兴龙山)移于此址,建大殿三楹,塑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金身、山门、围墙,毁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五年(1879年)建天曹殿六楹,山神、土地各一楹。十四年(1888年)始立大殿三楹,佛阁十间(楼上)、丹房十间(楼下),山门、牌坊各一座。1946年住庙道士募化补修(于本篇评述部分附《重修兴龙山东岳行宫募化疏引》摘录)。1968年为解放军通讯部队某部拆毁,建了雷达台。1980年该部迁于兰州,建筑设施出让于甘肃省林业厅所属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188]感格:感通,谓感于此而达于彼。宋李纲</a>《应诏条陈七事奏状》:“然臣闻应天以实不以文,天人一道,初无殊致,唯以至诚可相感格。”旧时以为心诚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


    [189]幽明:人与鬼神。人所不见曰幽冥,多指神鬼之界。明,相对于幽,指人间。《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韩康伯注:“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


    [190]“神之格思”句:《诗·大雅·抑》。格,来,至,通。度,测、猜、度量。思,语气词,无意义。句意:应当知道鬼神暗临,其神通之玄妙,真是不可测度啊!


    [191]“自天佑之”句:《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意思是:《易经</a>》是讲变化的,事物发展到尽头就会变,变化就能通达,畅通无阻就能持久,这样就有上天的护佑,当然就吉祥如意,无所不利。


    [192]庙、寺:庙,奉祀之地;寺,原为官署名,如大理寺(南北朝至清代的中央审判机关)、鸿胪寺(掌诸侯王及少数民族首领的迎送接待、封授等礼仪,以及赞导郊庙祭礼、管理郡国计吏等事)等。后又指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场所。传说东汉明帝时,有佛师应汉使之请,以白马驮经东来,初止鸿胪寺,遂以其住地为寺,敕立白马寺于都城洛阳雍门外。公元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把穆斯林(信徒)举行宗教活动、传授宗教知识的场所称为礼拜寺或清真寺。


    [193]要福祉:得到福报。要,通“邀”,希求得到。


    [194]城隍后土:城,都邑四周用以防御的墙垣;隍,城外的护城壕。此处为民间信仰的地方保护神,晋代以后地方多有奉祀,唐时封爵,五代封王,宋代将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府、州、县皆立庙,元明甚之,道教吸收其信仰后,将原来守城保安之职掌扩大为护国安邦、翦恶除凶、调和风雨,管理亡魂等事。后土,道教《太清玉册》谓:“山川海岳中有神以主之,不得其名,黄帝称为后土皇地只。”再后,民间墓地上方亦立“后土之神”以管坟茔之鬼魂。此处指地方神。


    [195]金邑:即金县,今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非1913年始由清代金州厅改置之辽宁大连金县。此金县有五百五十年历程。


    [196]朝元观:朝拜众神之庙观。栖云山朝元观为西山第一大观,祀孚祐帝君吕洞宾</a>,但刘一明将其作为十方丛林,为栖云各庙之总称,故以“栖云山仙阁”概之,详细记述见本书卷三之第十一篇《重修栖云山朝元观记》。


    [197]水口:旧以风水学说中阴宅(坟墓)和阳宅(住宅)来水之地。


    [198]马寒:即马衔山(衔土音读寒),海拔3670米。唐代称“热薄汗山”或“薄寒山”(见甘肃《社科纵横》1994年第6期陈守忠、孙永乐撰《榆中建代与高昌国》一文之考证),土人称为马寒山。马衔,《辞源》注:“海中神怪名。其状马首,一角而龙形。”


    [199]剑山:马衔山支脉之一,现名尖山子,在榆中马坡(上庄)乡境内。因其山高耸如剑而立,故文人书为剑山。


    [200]穾:又书为“窔”。谓山弯深远处。


    [201]城复于隍:语出《易·泰》上六,意思是城墙坍塌,倒在城壕里。


    [202]挽由义杨公典章序:挽,表示对死者之哀悼。有挽词(包括诗文词赋)、挽联(对联)、挽歌(送葬时的哀歌)等。死者姓杨名典章,字由义。此“序”实为祭文。


    [203]桎梏:即脚镣手铐,拘束手足之刑具。在手曰梏,在足曰桎,原为木制。后以喻束缚、压制。


    [204]璠玙:美玉,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


    [205]“介于石”句:语出《易·豫》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系辞》曰:“介于石,君子有知几之明。”“介于石”,即坚如石,程颐</a>《易传</a>》说:“当豫(安和乐悦)之时,二(六二)独能以中正自守,可谓特立之操,是其节介如石之坚也……处豫不可安且久也,久则溺矣,如二(六二)可谓见几而作者也。”意思是说,豫卦五阴一阳,六二爻属阴,静而中正得位,特立于众阴之中。方其静也则确然自守而介于石;方其动也则见几而作。这就是君子有知几之明。


    [206]“尚”,古人示日章之美:句出自《中庸</a>》:“《诗》曰:‘衣锦尚’,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衣锦,穿着锦织的衣服;尚,外面加麻布罩衣;恶,厌恶;文,花纹;著,鲜明;章,即彰,明也;的然,光鲜明亮的样子。意思是说,穿着织锦的衣服,再加上麻布,这是因为讨厌表面华丽而其实不美的做法,所以君子之道重视内在的真实的美,这种真实的美,看起来不怎么光亮,但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天比一天光彩;而小人之道,表面上光亮照人,而一天一天消亡。


    [207]王裒:字伟元,晋代城阳人。博学多才贤孝,痛父为司马昭所杀,誓不臣晋。母殁,读《诗经·小雅·蓼莪》:“哀之父母,生我劬劳”,流涕不已,门人为废《蓼莪》之篇。隐居教书,征辟皆不就。家贫躬耕,石勒攻陷洛阳,裒恋祖墓不离,被害。


    [208]焦谋:无考,疑为三国魏人,焦先,河东人,字孝然,汉末隐士,行不由邪径(小路),目不与女子逆视(相对而视),死时百余岁,时称高士。


    [209]姓衍子云:他的姓是汉代名儒杨雄(即扬雄</a>,字子云)传袭而来。衍,本义为水广布或长流,引申为展延、传袭。


    [210]脉本伯起:他的血统来自东汉杨震(字伯起)。震,少年好学,世称“关西孔子”。


    [211]二酉:传说湖南沅陵县有大酉、二酉两山,其石穴中有书千卷。故后称藏书丰富之地为“二酉”。


    [212]笔吐五花:由传说中诗仙李白梦笔生花而来。五代王仁裕</a>《开元天宝遗事</a>·梦笔头生花》:“李太白</a>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后因以“梦笔生花”喻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213]鲲鱼未化,溟水已涸:《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214]蟾光新放: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光比月亮。


    [215]叆叇:云雾很盛的样子。


    [216]恃怙:凭借、依靠。《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此“恃怙落空”即父母双亡。恃、怙就成了母与父的代称。


    [217]四知:《后汉书</a>·杨震传》:“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218]三畏:《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19]谢端:晋陶潜</a>《搜神后记</a>》卷五:晋安帝时,侯官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参见诗152“素女”注。


    [220]冀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往田野送饭)之,敬相待如宾。”宋张君房</a>《云笈七签</a>·七部语要·连珠》:“冀缺耕于垧野,夫妇之敬不亏。”


    [221]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郑玄笺(表明原意,记识其事,特称为笺)注:“不疾(忌)害,不求备于一人,其行何用为不善?”忮,忌恨、残害;求,求全责备;臧,善。


    [222]款冬之花:款冬花,中药名。多年生草本,冬季花茎先叶而出,顶生头状花序,周围舌状花,黄色,中央管状花。严寒开花,故视为刚烈之花。此处以款冬喻人。


    [223]萧丘之木:萧丘,海岛名,传说南海中之萧丘岛有木耿介,不畏水火。此喻耿介正直之人。


    [224]蜀川三马:或指三国时马超、马休、马铁兄弟,马腾之子;或为蜀汉“马氏五常”中的马良(字季常)、马谡(字幼常)等三位。不确,待考。


    [225]燕山五桂:燕山指窦禹钧。《宋史</a>·窦仪</a>传》,窦燕山少时行恶不规,三十而无子。其父托梦,让他速速悔过迁善。他便谨记在心,周济</a>贫寒,广行方便,大积阴德,曾建义塾,延请名儒以教贫士,家中藏书极富。后来以词学闻名,而且累官至右谏议大夫,生五子皆相继登科为官。其长子仪,为礼部尚书;次子俨,为礼部侍郎;三字侃,为补阙;四子偁(称的古字),为谏议大夫;五子僖,为起居郎,均著名于世,号称五桂、五龙、五子登科</a>。元曹之谦《赵吉甫种德园》诗:“从今不羡燕山窦,五桂联芳老一桩。”


    [226]宾天:委婉语。谓帝王之死,亦泛指尊者之死。尊者亡故而上天作宾,是谓宾天。不禄:不再享受人间俸禄。


    [227]北郭行藏:北郭,泛指城北之地。行藏,语出《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意思是,孔子对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如果能为君王所用就出仕为国效力,如果不为君王所用就退隐回乡。或用或舍,不在于自己;或行或藏,应安于所遇。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一点。”这里“北郭行藏”(指城北有学问而随遇而安的人)和“东莱涵养”(山东莱州一带有涵养的儒者)相对偶,比喻杨公在对待出仕与退隐问题上的洒脱与超逸。


    [228]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之貌。语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欣),其入不距(拒)。翛然而往,翛然而来。”意思是说:“古代的得道之人不以苟活而喜悦,也不厌恶死亡,不因为生而高兴,也不因为入死而抗拒,所以潇洒自如,自由自在地来,无拘无束地去。”


    [229]庚子岁: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一明留驻栖云山的第二年。基本建成了栖云仙阁道教建筑群的朝元观、灵官殿、三清殿、黑虎(玄坛)殿、七真殿,还有洗心亭、五图亭、均利桥、朝阳洞、牌坊、悬楼及道房等。重建工程于五年后的己巳年(1785年)全部竣工,写本篇募疏序应在此时。


    [230]肃藩王:指肃庄王朱楧,太祖庶十四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汉王于山东临清,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肃王于甘肃,建文元年(1399年)移建兰州,明成祖永乐十七年逝世。晚年曾召孙碧云住持兰州金天观。


    [231]大象大音:《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32]轩辕黄帝:道教神人。相传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a>》说:帝乃其母梦电光绕北斗枢星,孕二十四月而生。十五岁继王位,乃创八卦、律历、冠冕、宫室等。后取代炎帝</a>统一天下。又得西王母派九天玄女下凡,授黄帝灵符、道法,又制指南车、破迷雾、擒杀蚩尤</a>。后来又广游名山,向务光子、容成公、广成子等神仙访求修仙之道,在王屋山炼成金丹,于是弃王位、入青丘、青城、云台诸山,复得众仙秘传大法。后功成乘龙升天,称为五天帝之一。本文将黄帝作为制造文字的三圣之一。


    [233]苍颉:即仓颉,传说始创汉字的圣人,为黄帝史官。《韩非子</a>·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已知之矣。”道教和民俗皆以仓颉为神,称四目圣人塑像而祀之。


    [234]奎星:也叫魁星,原始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称为奎宿。后来为道教和民俗信仰,尊崇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建奎星阁以祀之。


    [235]蝌斗:即蝌蚪,原是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的幼虫,头大而尾小。因古代作书、刻或用黑漆书于木椟竹简,下笔时漆多、收尾时漆少,故笔画形如蝌蚪,故称为蝌蚪文。先秦书籍多为大篆,故又称蝌蚪大篆。


    [236]辅相天地:《易·泰》:“后(帝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辅助)天地之宜,以左右(辅佑佐助)民。”


    [237]纲维造化:纲维,维系,护持。造化,创造化育。


    [238]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语出《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包括、覆盖、笼罩)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谓《易经》开创一切,完成各项事务,这个事务包含了天之道(即自然规律)和民之故(即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道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了。所以说,圣人用这个道理来统一天下人的思想,成就天下人的事业,解决天下的问题。


    [239]文星:似当做“文昌”。


    [240]阴骘:《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上天默佑安定下民。骘,定也。后称阴德为阴骘,说暗中做害人的事为伤阴骘。


    [241]金川:指金县所属金川里,原包括今榆中城关镇(含兴隆山地区)、三角城乡和小康营(古小龛峪)乡一带,乃至全县。


    [242]胥庆:共庆、皆相庆贺。


    [243]四大:语出《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a>,天法道,道法自然。”


    [244]成败:似当做“其败”。


    [245]引:文体名。始于唐代,略似序而稍为短简。


    [246]衲:原为缝补之意,因衣常为碎布补缀而成,称百衲衣。僧徒自称为“衲子”、“老衲”。道徒因之,亦称“衲”、“道衲”。


    [247]升合:市制容量单位。1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10勺。


    [248]囷:贮谷之仓库。圆形为囷,方形为仓。


    [249]后唐明宗:即李嗣源,有天成、长兴两个年号,在位8年(926~933年)


    [250]亳州:古地名,春秋</a>时陈国地(今安徽省亳州市)。古亳州辖境相当今安徽亳县、涡阳及河南鹿邑、永城等县地。


    [251]真源:县名。战国楚苦县地。唐乾封元年(666年)高宗李治以其为老子生地,改为真源,武则天</a>载初元年(689年)又改仙源,后数名混用。地域在今安徽省涡阳县义门镇。


    [252]涡水:即涡河、淮河支流。原出河南开封县西,东南流至亳州纳入惠济河,于怀远</a>县入淮。


    [253]向所学:从前所学。


    [254]但是:只是。


    [255]安期:即安期生,道教神仙,曾卖药于东海,人称千岁翁。相传秦始皇东游时与其会见,赐金璧万数,出于阜乡(今山东地)亭皆置去,留书曰:“后千岁求我于蓬莱山下。”始皇遣使数辈入海求之,未至蓬莱辄遇风波而还,乃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余处。


    [256]黄石:即黄石公</a>,道教神仙。相传为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人,避秦乱,隐居民间。张良游下邳圮上(桥上)遇之,受《太公兵法</a>》,世传有《黄石公素书</a>》、《黄石公三略</a>》。一说为黄石君,古代仙人。尝学彭祖道术,数百岁犹如少年。又学地仙法,不求天仙,愿为地仙。


    [257]出世法:脱离尘世、学道成仙之法。


    [258]石铛:石锅。铛,平底锅。


    [259]海蟾子:即刘操,五代时道士。字昭远,又字宗成,燕山(今北京市宛平)人,在辽应举,中进士,事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好性命之理,崇黄老道术,后遇正阳子钟离权点化入道,号海蟾子,专心修道。元世祖封为“明悟弘道真君”。


    [260]麻衣子:指宋代相面术家麻衣道者</a>,有《麻衣神相》传世。


    [261]相法:即相面术、相骨术等。


    [262]避谷:即辟谷,炼养方术。分自然辟谷和人为辟谷。气足不思食为自然辟谷;人为辟谷是一种功夫,或不食烟火食物,而食山芋果实之类。还有绝谷、断谷、休粮、却粒等名称。


    [263]蛰法:模仿冬眠动物,伏处洞穴、不食不动的修炼方法。


    [264]挹其清风:敬重他的高风亮节,高洁的品格。挹,此处同“揖”,表示作揖为敬。


    [265]景星庆云:古代以为祥瑞的事物或征兆。景星,景霄</a>之星。庆云,五色云,祥瑞之云。


    [266]帝:指后唐明宗李嗣源。


    [267]巫峡梦、云雨:暗引战国楚之名士宋玉</a>《高唐赋</a>序》所记:楚襄王游云梦台馆,望高唐宫观,言先王梦与巫山神女相会。神女辞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山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云台之下。”后称男女幽会为“云雨”。巫山、云雨、高唐、阳台,皆本于此。


    [268]周主:五代后周世宗帝柴荣,年号显德,在位5年(954~959年)。


    [269]礼征:朝廷以礼征召聘问。


    [270]谒阙:觐见朝廷。


    [271]黄白之术:外丹名词。黄指黄金,白指白银。丹砂通过炼制可成药金(黄)、药银(白)。东晋葛洪</a>《抱朴子内篇》有“黄白”篇,专言之。


    [272]二赵:指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兄弟。


    [273]赵普:北宋初重臣,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后得高位,先任枢密使,后三任宰相,封魏国公。少时曾为吏,读书不多,但能学精,故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274]紫微垣:星官名,位北斗以北,有星十五,东八西七以成屏藩。此垣又称紫宫,传为天子所居,故以紫微称天子,位居中央而为群星拱卫。此处暗喻二赵虽然年龄小于赵普,但在以后的位置上却有君臣之分,所以陈抟</a>说赵普是紫微一小星。


    [275]诏使臣以时存问:皇帝发出诏令派使臣不时去慰问陈抟。


    [276]胥华调:胥华,疑为华胥。《冲虚真经</a>》(《列子</a>》)记述黄帝梦游华胥国无为而治之事说,(黄帝)昼寝而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其民无嗜欲,不知就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自然而已;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自然而已。此处暗喻陈抟鼻息鼾声犹如黄帝梦境中华胥仙国里的仙声乐调。


    [277]混沌谱:混沌,天地未开辟之前的元气状态,混沌谱与华胥调相对,暗喻陈抟打鼾发出之音是先天元气之仙曲。


    [278]帝:此指宋太祖赵匡胤。


    [279]扃户:关闭门户。


    [280]秦时毛女:古代女仙。事迹记载见本文评述部分。《列仙传</a>》载:毛女,字玉姜。居华阴山中修炼,形体生毛,故称毛女。自言本秦始皇宫人,秦亡,入山避难,遇道士谷春,教食松叶,遂不知饥寒,身轻如飞。居山百七十余年。又《投辖录</a>》载,蔡元长入华山,得见毛女,遍身皆毛,色如绀碧,发黑如漆,目光射人。


    [281]穆修(979~1032年):北宋散文家,易学家。字伯长,郓州汶(今山东汶上)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任颍州、蔡州文学参军。考《易·先天卦图》自陈抟始,传授种放,放授穆修,修授李之才,之才以授邵雍</a>。


    [282]冬十月:指宋太宗</a>太平兴国九年的十月。


    [283]宰相、中书:宰相,对君王负责,总揽政务者。宰,主持;相,辅佐。唐代以中书令(简称中书)执行宰相职责,唐玄宗开源后加衔称同中书下平章事;宋代直接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官称。此指宋仁宗在位时的宋琪。


    [284]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谓没有通达时就加强自我修养,保持自身之善美,通达时让天下人共至于善。


    [285]宋琪(917~996年):字叔宝,北宋幽州蓟人。少年好学,后晋天福元年进士,后周时曾任观城县令,后从军任从事多年。北宋初补开封府推官多年。太宗太平兴国间职务多变,八年(983年)春,自员外郎、谏议大夫,四迁至尚书,居相位。为朝廷进言、对人诙谐而又正直。至道二年(996年)拜右仆射,特给月俸十万,诏许五日一朝。九月病故,赠司空,谥惠安。


    [286]元默:即玄默(清代避康熙玄烨之讳为“元”),也作玄嘿(音默),谓沉静不语,清静无为之意。


    [287]山野:《宋史·列传·隐逸》:“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


    [288]诏赦华山租:下诏赦免了华山的税租。


    [289]丁少微,《宋史·列传·方技下》谓:“丁少微,亳州真源人,为道士,持斋戒,奉科仪尤为精至。尝隐华山潼谷,密迩陈抟所居,与抟齐名。少微尚清洁,抟嗜酒适性,其道不同,未尝相往还。少微善服气,多饵药,年百余岁,康健无疾。始,卜居山上,起坛场净室,通夕朝礼,五十余年,未尝稍懈。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召赴阙,以金丹、南芝、玄芝为献。留数月,遣还山。七年(982年)冬卒。”


    [290]不之顾:即不顾(向后看)之(他)。不看他一眼。宾语前置用法。


    [291]神瀵:山顶之泉叫瀵。神瀵即山顶神泉。语出《列子·汤问》:“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嗅其香,赛过兰椒),味过醪糟(口尝其味,赛过名酒)。”


    [292]文成、五利:文成,汉将军名号,汉武帝封齐方士少翁为文成将军,后来因为伪造帛书被诛(见《史记·封禅书》)。五利,汉武帝封方士栾大为五利将军,事败露被杀。


    [293]善卷巢由:善卷,传说中的上古隐士,他拒绝了大舜的禅让;巢由,隐逸高人巢父和许由的合称,他二人拒绝了尧的禅让,而逃隐。


    [294]支颐:用手撑着下巴。


    [295]李挺之:即李之才,字挺之。《宋史·儒林一》说他是青社(今山东地)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勉强克制情欲,以礼法约束自己)。师河南穆修受《易》,源流最远,其图、书、易、象,变通之妙,秦汉以来鲜有知者。曾在卫州获嘉(今河南省新乡市)主簿,权(暂代官职)共城(今河南省辉县市)令。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苏门山,在共城境内)百源之上,布裘疏食养父。之才叩门来谒,问:“好学笃志果何似?”(听说你好学有志,那么你究竟学了些什么?)雍曰:“简策之外,未有迹命之学。”(除了学习研读儒家经典册籍以外,并没有涉猎性命、易理之学)。于是邵雍再拜,表示原意受业学《易》。其后雍卒以《易》名世。李之才还担任过泽州(今山西晋城)签署判官,授泽州人刘义叟历法传世。再后又转任殿中丞。之才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去世。邵雍为撰墓表。


    [296]邵雍(1011~1077年):北宋哲学家,字尧夫。《宋史·道学一》说:其先范阳(今属河北省)人,父徙共城。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后周游南北,师事李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著十余万言于世。当时名贤富弼、司马光</a>、吕公著等雅敬邵雍,过从甚密。邵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而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屡授官不赴。《宋史》评价他“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博,绣着花纹的衣领),不设防畛(界限),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邵雍于神宗熙宁十年去世,赠秘书著作郎,哲宗元祐间(1086~1093年)赐谥康节。邵雍是陈抟《先天太极图》的重要传承者,著《皇极经世</a>》、《伊川击壤集</a>》传世。


    [297]种放(955~1015年):北宋洛阳人,字明逸。《宋史·隐逸》说,种放不应科举,隐终南山,结草为庐,以讲习为业,从学者众,自称退士。曾得辟谷术,性嗜酒,自号云溪醉侯,朝廷召而不赴,多赐嘉助。至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被召入京,授左司谏。此后屡隐屡仕。官至工部侍郎。所得禄赐甚多,广置良田,倚势强买,门人亲属也多行不法,为时论所鄙。著有《退士传》等。陈抟相学传种放之事,《宋史》未述。


    [298]许坚、范谔:传为陈抟相学传人,事迹不详。


    [299]仙鉴:即元赵道一</a>《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300]庆元:南宋宁宗(赵扩)的年号(1195~1200年)。


    [301]冬月炽火:冬季所生很旺的炭火。


    [302]炙脚:烤脚。


    [303]揭然而起:生气地提起衣裳要走。


    [304]西秦:此处西秦指苑川河西北的兰州。


    [305]栖云山:唐代叫薄寒山,又叫热薄汗山,康狼山,土人谐音马寒山,现书为马衔山。


    [306]云山:栖云山与云遮雾绕之山双关。


    [307]潆洄:水流回旋的样子。宋朱熹有歌曰:“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


    [308]疏宿雨:疏通旧时所积留的雨水。宿,旧时所存。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