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3个月前 作者: 张仲景
汉 张仲景</a>述
晋 王叔和</a>撰次
宋 林 亿校正
明 赵开美校刻
沈 琳同校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合六法,方六首。
【提要】
本篇主要论述了以吐利并作为主证的霍乱病证治。内容包括中焦阳虚,寒湿内扰的理中丸证;外有表邪,内兼饮停的五苓散证。同时还简述了霍乱病吐利日久所引起的亡阳之四逆汤证,以及亡阳兼阴竭的通脉四逆加猪胆汤证。
恶寒脉微而利,利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第一。四味,前有吐利三证。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第二。五苓散,五味。理中丸,四味。作加减法附。
吐利止,身痛不休,宜桂枝汤,小和之。第三。五味。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第四。三味。
吐利,小便利,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四逆汤主之。第五。用前第四方。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不解,脉微绝,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第六。四味。下有不胜谷气一证。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语译】
问:有霍乱这种病,它的表现是什么?答:呕吐而且下利,这就叫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语译】
问:病人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而怕冷,呕吐下利的,这是什么病?答:这叫霍乱,霍乱病自当有呕吐下利,或者下利停止以后,又再次出现发热。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1]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注[1]颇:此指稍微、略微。
【语译】
伤寒,病人脉微而涩的,本来是霍乱,现在又患伤寒,后四五天,到病邪入阴经的日期,邪转入阴经就必然发生下利。本来就有呕吐下利,是不好治的。好像要大便,反而只是矢气,仍然不下利的,这是转属阳明,大便必然结硬,十三天可以病愈,所以这样的原因,是邪气已在本经行尽的缘故。下利后大便应当硬,大便硬而能进饮食的病会痊愈,现在反而不能进食,到第二个六天中,稍微能食,又过第二个六天才能正常进食,再过一日就能痊愈,不痊愈的,就不属于阳明病。
恶寒脉微一作缓。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方一。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语译】
怕冷脉微而又下利,下利停止的是亡失了津液,应当用四逆加人参汤治疗。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二。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上五味,为散,更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1]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注[1]脐上筑:指脐上跳动如有物捣。筑,捣的意思。
【语译】
霍乱,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想饮水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寒多不想饮水的,应当用理中丸治疗。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1]之。方三。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1]小和:微和。此指少少服用,不可过多。
【语译】
呕吐下利停止,但身体疼痛不止的,应当斟酌情况和解外表的余邪,宜用桂枝汤轻微地进行调和。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方四。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语译】
吐利汗出,发热怕冷,四肢拘紧挛急,手足发凉的,应当用四逆汤治疗。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五。用前第四方。
【语译】
既呕吐又下利,小便又多,而且大汗出,下利而食物不化,里寒外热,脉微好像要断绝的,应当用四逆汤治疗。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方六。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语译】
呕吐下利已停止,汗出而且手足发凉,四肢挛急不解,脉微好像要断绝的,应当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汤治疗。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语译】
呕吐下利而又发汗,脉象平和,微烦的,这是因为病刚好而胃气虚弱,不能消化食物的缘故。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合六法,方六首。
【提要】
本篇继六经病脉证治之后,论述了病后诸证:阴阳易之烧裈散证,大病差后劳复之枳实栀子豉汤证、伤寒差后发热的小柴胡汤证、大病差后病腰以下有水气的牡蛎泽泻散证、大病差后喜唾的理中丸证,以及伤寒解后形气内耗,气阴两伤兼有邪热的竹叶石膏汤证。并简述病后,要节饮食,以保胃气之法。
伤寒阴易病,身重,少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烧裈散主之。第一。一味。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第二。三味。下有宿食,加大黄法附。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第三。七味。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第四。七味。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第五。四味。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第六。七味。下有病新差一证。
伤寒阴易[1]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方一。
妇人中裈[2]近隐处[3],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注[1]阴易:《注解伤寒论</a>》作“阴阳易”。“阴阳易”指患病初愈男女交接后引起的病证。
[2]中裈(kūn坤):古时称裤子为“裈”。“中裈”即是内裤。
[3]近隐处:即裤裆处。
【语译】
伤寒病愈后,阴阳易病的症状,是病人身体沉重,气短,少腹部拘急,或者牵引到阴部拘挛,觉得有热气上冲到胸,头部沉重不想抬起,眼睛发花,两膝和小腿感到拘挛不舒,应当用烧裈散治疗。
大病差后劳复[1]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方二。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2]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搏棋子[3]五六枚,服之愈。
注[1]劳复:大病新愈,正气没有恢复,因劳作过早而使病证复发,叫劳复。
[2]清浆水,又名酸浆水。取熟米饭用清凉水浸泡五六日,待味变酸,水面起白花即成;另一说法,指淘米泔水,久放待味酸即成。但二者皆不可久放,久放水变败腐即不可再用。
[3]搏棋子:《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方寸匕。
【语译】
重病痊愈以后而因劳复使病复发的,应当用枳实栀子豉汤治疗。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方三。
柴胡八两 人参二两 黄芩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伤寒病愈以后,又出现发热,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脉浮的,用发汗法治疗;脉沉实的,用攻下法治疗。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方四。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语译】
重病痊愈以后,自腰以下有水肿的,应当用牡蛎泽泻散治疗。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方五。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
【语译】
重病痊愈后,口中频频吐唾沫,多日不能痊愈,这是胸膈上有寒饮,适合用丸药温化,宜用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六。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伤寒病愈后,身体虚弱消瘦而气短,气上逆而想呕吐的,应当用竹叶石膏汤治疗。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1]则愈。
注[1]损谷:减少饮食。
【语译】
病人脉已平和,然而傍晚出现轻微的心烦,这是因为疾病刚好,人们过多地让病人进食,脾胃气还虚弱,不能消化食物,所以引起轻微的心烦,减少饮食就会痊愈。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一法,方本阙。
【提要】
本篇重集六经病篇有关不可发汗之病证。并阐述了误汗后的各种变证,从而重申了汗法的正确运用。
汗家不可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第一。方本阙,前后有十九病证。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语译】
一般说病都是很急的,在匆促间寻找治法,要领是很难得到的,所以又重新收集了这些汗、吐、下可与不可的方药和治法,比放在三阴三阳篇中,更容易查阅。还有不见于三阴三阳篇中的内容,也出现在这些可与不可的各篇中。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语译】
见少阴病篇。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语译】
见少阴病篇。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1],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注[1]巅:高处叫巅,此指寸口高骨处的关脉。
【语译】
脉濡而弱,弱脉只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只在关部浮取而得,微脉只见于寸部,涩脉只见于尺部。寸脉微是阳气不足,尺脉涩是阴虚血虚少,阳气微弱,就会中风汗出,而且会躁烦,尺脉涩是阴血不足,就会四肢发凉而且怕冷。如果阳气衰而发汗,就会躁动不能安眠。
动气在右[1],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注[1]动气在右:脐右有气筑筑然跳动,为肺气虚的表现。另外,脐左有动气为肝虚,脐上有动气为心虚,脐有动气为脾虚,脐下有动气为肾虚。详见《难经</a>·十六难》。
【语译】
动气在脐右侧,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出现鼻衄和口渴,心里感到烦闷,饮水就立即吐出。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语译】
动气在脐左侧,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出现头目眩晕,汗出不止,筋肉跳动。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语译】
动气在脐上面,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出现气向上攻冲,直达心头。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1]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注[1]目运:此指头眩目晕。“运”通“晕”。
【语译】
动气在脐下面,不可发汗。发汗也无汗,心中会很烦闷,骨节疼痛,头目眩晕而怕冷,进食就呕吐,食物不能下行。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语译】
咽喉闭塞的病证,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吐血,阳气衰微,手足发冷,想要蜷曲而卧,不能自己恢复温暖。
诸脉得数,动微弱[1]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躁[躁通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注[1]动微弱:指脉搏动微而弱。
【语译】
各脉出现数象,搏动微弱的,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大便困难,腹中干,胃中燥而烦,病形与阳明腑实很相像,但病源是根本不同的。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1],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注[1]阳运:阳气运动。
【语译】
脉濡而弱,弱脉只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只在关部浮取而得,弦脉只在寸部,微脉只在尺部。弦脉主阳气动于上,微脉主阴寒盛于下,上实下虚,病人想要得到温暖。微弦脉主虚,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导致寒栗,并且不能自己恢复温暖。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语译】
咳嗽发作就很剧烈,频吐涎沫,咽喉必然干燥,小便不利,心中感到饥饿而烦,每满一昼夜就定时发作,病情很像疟疾,有寒无热,因虚而怕冷发抖。因咳嗽发汗,就会蜷卧而胸膈满闷,腹内又有坚硬之感。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1]。
注[1]声不得前:即不能发出声音。
【语译】
手足厥冷,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出现声音改变,咽喉嘶哑而舌萎不用,语声不能发出。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一云谵言目眩睛乱者死。命将难全。
【语译】
对四肢逆冷证进行发汗,病轻的难愈,病重的就语言错乱,目眩昏暗的就会死,性命将难以保全。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续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也。
【语译】
参见太阳病上篇。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
【语译】
见太阳病上篇。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亡血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眗,不得眠。音见上。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汗家不可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一。方本阙。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下利不可发汗,汗出必胀满。
【语译】
见厥阴病篇。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语译】
咳嗽而小便清长,或小便失禁的,不可发汗,汗出就会引起四肢厥逆发凉。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语译】
参见厥阴病篇。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
【语译】
参见少阳病篇。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如饥;发汗则致痓,身强难以伸屈;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久则发咳唾。
【语译】
伤寒头痛,轻微发热,像太阳中风,常有微汗出,自己呕吐的,用攻下法治疗就更觉得发烦,心里烦乱如同饥饿一样;发汗就会引起痉证,身体强劲难以屈伸;用火熏就会引起身体发黄,不得小便,病久就要咳嗽唾脓。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不可发汗。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太阳病发汗因致痓。
【语译】
见痉湿暍篇。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此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语译】
见少阴病篇。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语译】
见少阴病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合四十一法,方一十四首。
【提要】
本篇在中医理论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首揭“春夏宜发汗”以随顺升发之气这一治疗大法。继而论述了汗法在应用时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并重集六经病篇中诸可汗之病脉证治内容: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葛根汤证及其加减证、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五苓散证等。通览本篇,可晓汗法之大局。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第一。五味前有四法。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第二。用前第一方。一法用麻黄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解也,属桂枝汤证。第三。用前第一方。下有可汗二证。
病人烦热,汗出解,又如疟状,脉浮虚者,当发汗,属桂枝汤证。第四。用前第一方。
病常自汗出,此荣卫不和也,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第五。用前第一方。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汗出,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第六。用前第一方。
脉浮紧,浮为风,紧为寒,风伤卫,寒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汗,宜麻黄汤。第七。四味。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愈,外未解者,属桂枝汤证。第八。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第九。七味。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衄者,属麻黄汤证。第十。用前第七方。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愈,属麻黄汤证。第十一。用前第七方。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第十二。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表证在,当发汗,属麻黄汤证。第十三。用前第七方。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属麻黄汤证。第十四。用前第七方。一法用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续在表,属桂枝汤证。第十五。用前第一方。
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里,乃攻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第十六。四逆汤三味。桂枝汤用前第一方。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第十七。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属桂枝汤证。第十八。用前第一方。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热发汗出,恶寒恶风,鼻鸣干呕者,属桂枝汤证。第十九。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属桂枝汤证。第二十。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下之,气上冲者,属桂枝汤证。第二十一。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服桂枝汤反烦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愈。第二十二。用前第一方。
烧针被寒,针处核起者,必发奔豚气,与桂枝加桂汤。第二十三。五味。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宜桂枝加葛根汤。第二十四。七味。注见第二卷中。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属葛根汤证。第二十五。用前方。
太阳阳明合病,自利,属葛根汤证。第二十六。用前方。一云,用后第二十八方。
太阳阳明合病,不利,但呕者,属葛根加半夏汤。第二十七。八味。
太阳病,桂枝证,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属葛根黄芩黄连汤。第二十八。四味。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恶风无汗,属麻黄汤证。第二十九。用前第七方。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属麻黄汤证。第三十。用前第七方。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不汗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三十一。七味。下有一病证。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嗜卧,身黄,小便难,潮热,外不解,过十日,脉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第三十二。小柴胡汤七味。麻黄汤用前第七方。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嗜卧者,外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与麻黄汤。第三十三。并用前方。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可与大青龙汤发之。第三十四。用前第三十一方。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或喘,小青龙汤主之。第三十五。八味。加减法附。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属小青龙汤证。第三十六。用前方。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者,属小柴胡汤证。第三十七。用前第三十二方。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属小柴胡汤证。第三十八。用前第三十二方。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第三十九。九味。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第四十。三味。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第四十一。五味。
大法[1],春夏宜发汗。
注[1]大法:基本规则。
【语译】
治疗的基本法则,在春夏季宜用发汗法。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然,一时[通间]许[1]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2]。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注[1]一时许:一个时辰左右,即今之两小时左右。
[2]离:“离”同“漓”。即汗多如水流淌一样。
【语译】
凡发汗,应使全身手足汗出周遍,并使微汗出不断,大约经过一个时辰左右最好。但不可使汗出太多,像水流淌那样。如果病不能解除,应当再次发汗。汗出太多,一定会损伤阳气,阳气虚就不能再发汗了。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语译】
凡是服汤药发汗,汗出病解即应停服,不必服完全剂。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语译】
凡是说要发汗,没有汤药时,丸药、散药也可服用,应发出汗病才会好,但都不如汤剂可随证用药效果良验。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啜粥,将息如初法。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二。用前第一方,一法用麻黄汤。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属桂枝汤证。三。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鞕耳。设利者,为大逆。鞕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语译】
病见浮大脉,询问病人,他只是说大便硬结。假如进行攻下,就是大的错误。大便硬虽然为里实证,但汗出表解后病就会好。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脉浮是邪气在表,所以应当用发汗法来解除病邪。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病人烦热,汗出即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潮热者,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当发汗,属桂枝汤证。四。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五。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六。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方七。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温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将息。
【语译】
参见辨脉法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八。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九。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属麻黄汤证。十。用前第七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属麻黄汤证。十一。用前第七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十二。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阴病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证。十三。用前第七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属麻黄汤证。十四。用前第七方。一法用桂枝汤。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续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证。十五。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十六。用前第一方。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语译】
见厥阴病篇。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十七。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属桂枝汤证。十八。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上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属桂枝汤证。十九。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上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二十。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属桂枝汤证。二十一。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上篇。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二十二。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上篇。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方二十三。
桂枝五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宜桂枝加葛根汤。方二十四。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三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助药力,余将息依桂枝法。注见第二卷中。
【语译】
见太阳病上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属葛根汤证。二十五。用前第二十四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不呕者,属葛根汤证。二十六。用前方。一云,用后第二十八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宜葛根加半夏汤。方二十七。
葛根四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去皮,二两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麻黄三两,去节 生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二十八。促作纵。
葛根八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属麻黄汤证。二十九。用前第七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属麻黄汤证。三十。用前第七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三十一。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勿更服。若复服,汗出多者,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用前第七方。不溺,腹满加哕者,不治。三十二。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见阳明病篇。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而细,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三十三。并用前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可与大青龙汤发之。三十四。用前第三十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宜小青龙汤。方三十五。
麻黄二两,去节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注见第三卷中。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属小青龙汤证。三十六。用前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证。三十七。用前第三十二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属小柴胡汤证。三十八。用前第三十二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三十九。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生姜一两半,切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甘草一两,炙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如柴胡法,今著人参作半剂。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四十。
麻黄二两,去根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语译】
见少阴病篇。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四十一。
猪苓十八铢,去皮 茯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