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3个月前 作者: 张仲景
    漢 張仲景述 晉 王叔和</a>撰次


    宋 林 億校正


    明 趙開美校刻


    沈 琳仝校


    辨太陰病脉證并治第十合三法,方三首。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了太陰陽虚,中寒濕阻,升降失調之嘔吐下利、腹滿時痛的四逆輩證。兼述了太陰風淫末疾致四肢煩痛的桂枝湯證,以及脾家氣血不和引起的腹滿時痛的桂枝加芍藥湯證和大實痛的桂枝加大黄湯證。篇末“太陰爲病脉弱……設當行大黄芍藥者,宜减之”,反映了太陰病證多屬虚寒之情,故其治法當以温補爲要,對酸苦湧泄之品皆非太陰之所宜。並寓有治太陰病,尤當保胃氣之意。


    太陰病,脉浮,可發汗,宜桂枝湯。第一。五味。前有太陰病三證。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寒故也,宜服四逆輩。第二。下有利自止一證。


    本太陽病,反下之,因腹滿痛,屬太陰,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黄湯主之。第三。桂枝加芍藥湯,五味。加大黄湯,六味。减大黄、芍藥法附。


    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1〕益甚,時腹自痛。 若下之,必〔2〕胸下結鞕〔3〕。


    〔1〕自利 《脉經》卷七、《千金翼》卷十、《太平聖惠方》卷八作“下之”。


    〔2〕若下之,必 《脉經》卷七、《千金翼》卷十、《太平聖惠方》卷八無。


    〔3〕結鞕 《玉函》卷四作“痞堅”。


    按語


    本條爲太陰病提綱證。脾陽虚衰,寒濕中阻,是其病機之所在。“自利益甚”,既言其腹瀉之重,又言其腹滿痛等證每因下利而增劇,一語雙關,反映了太陰虚寒之本質。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1〕微陰濇而長者,爲欲愈。


    〔1〕陽 《太平聖惠方》卷八上有“其脉”。


    按語


    脾主四肢,風淫末疾,故太陰中風證見四肢煩疼。“陽微”主邪氣却,“陰濇而長”主正氣復,邪去正復,故病欲愈。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1〕。


    〔1〕至丑上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作“盡丑”。


    按語


    三陽病欲解時,在于經氣自旺,三陰病欲解時,在于陽氣來復。


    太陰病,脉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方一。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温覆取汗。


    按語


    本條可視爲太陰病表證,與上條有相承之義。因其“脉浮”,故可用桂枝湯發汗。桂枝湯外可以解肌,内能和脾胃,一方之中兩法備焉。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温之,宜服四逆輩〔1〕。 二。


    〔1〕四逆輩 四逆湯一類。《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注:“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湯而言也。”“輩”,《太平聖惠方》卷八作“湯”。


    按語


    太陰脾病見“自利益甚”,然必“自利不渴”,這是對太陰病提綱證的補述。與少陰病篇“自利而渴者,屬少陰”有相互鑑别之義。


    傷寒脉浮而緩,手足自温者,繫〔1〕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黄;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2〕,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1〕繫 《千金翼》卷十上有“是爲”。


    〔2〕止 《玉函》卷四下有“所以然者”。


    按語


    邪在陽,有“戰汗”作解之機;邪在陰,有“暴煩下利”却邪之路,二者均爲正氣驅邪外出之佳兆。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1〕實痛者,桂枝〔2〕加大黄湯主之。 三。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3〕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三兩,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4〕。


    桂枝加大黄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黄二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大 《千金翼》卷十作“其”。


    〔2〕桂枝 《千金翼》卷十無。


    〔3〕去皮 《千金翼》卷十無。


    〔4〕本云……今加芍藥 此九字《千金翼》卷十無。


    按語


    本條爲表病因誤下傷脾,致使太陰血脉不利之腹滿時痛證,其病在血。治用桂枝加芍藥湯,通經脉,利血氣,消滿止痛。若腹滿大實痛者,乃爲瘀滯之甚,故加大黄以開瘀破結。


    太陰爲病,脉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黄芍藥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二沸。


    按語


    太陰病以虚寒證爲主,治當温補。本條以“設當行大黄芍藥者,宜减之”爲訓,揭示出太陰病禁苦寒攻下之法。


    辨少陰病脉證并治第十一合二十三法,方一十九首。


    提要


    本篇論述了少陰病的脉證與治療。少陰病證可分爲少陰陽虚寒化證和在此基礎上的陽虚陰竭證,以及少陰陰虚熱化證三種。


    陽虚寒化證,是以“脉微細,但欲寐”統攝,包括四逆湯證、桃花湯證、真武湯證、附子湯證、白通湯證等。陽虚陰竭證則有白通加猪膽汁湯證。陰虚熱化證,包括心腎不交,水虚於下而火炎于上的黄連阿膠湯證;水熱互結於下的猪苓湯證;少陰陰虚而陽明燥結的之急下證。


    少陰與太陽爲表裏,因而有“太少兩感”之麻黄附子細辛湯證和麻黄附子甘草湯證。少陰之經上循咽喉,故又有少陰咽痛的猪膚湯、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半夏散等證。縱觀本篇,體現了少陰病證亦有陰陽表裏寒熱虚實辨證之法。


    少陰病,始得之,發熱脉沉者,麻黄細辛附子湯主之。第一。三味,前有少陰病二十證。


    少陰病,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湯微發汗。第二。三味。


    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煩不得卧,黄連阿膠湯主之。第三。五味。


    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附子湯主之。第四。五味。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脉沉者,附子湯主之。第五。用前第四方。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第六。三味。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第七。用前第六方,下有少陰病一證。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吴茱萸湯主之。第八。四味。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猪膚湯主之。第九。三味。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第十。甘草湯,一味。桔梗湯,二味。


    少陰病,咽中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第十一。三味。


    少陰病,咽痛,半夏散及湯主之。第十二。三味。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第十三。三味。


    少陰病,下利脉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脉,乾嘔者,白通加猪膽汁湯主之。第十四。白通湯用前第十三方。加猪膽汁湯,五味。


    少陰病,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真武湯主之。第十五。五味,加减法附。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絶,惡寒,或利止脉不出,通脉四逆湯主之。第十六。三味,加减法附。


    少陰病,四逆,或欬,或悸,四逆散主之。第十七。四味,加减法附。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煩不得眠,猪苓湯主之。第十八。五味。


    少陰病,二三日,口燥咽乾者,宜大承氣湯。第十九。四味。


    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痛,口乾者,宜大承氣湯。第二十。用前第十九方。


    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宜大承氣湯。第二十一。用前第十九方。


    少陰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湯。第二十二。三味。


    少陰病,食入則吐,心中温温欲吐,手足寒,脉弦遲,當温之,宜四逆湯。第二十三。用前第二十二方,下有少陰病一證。


    少陰之爲病,脉微細,但欲寐也。


    按語


    本條爲少陰病提綱。脉微主陽虚,脉細主陰弱,先言微而後言細,提示少陰病雖具陰陽兩虚之情,但以陽虚爲重。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1〕,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2〕,故令色白也。


    〔1〕小便白者 《玉函》卷四作“所以然者”。


    〔2〕水 《千金翼》卷十作“溲”。


    病人脉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按語


    據“此屬少陰”推斷,本證當是脉陰陽俱沉緊,與太陽傷寒證之脉陰陽俱浮緊,恰是表裏相對之比。


    少陰病,欬而下利讝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强責〔1〕少陰汗也。


    〔1〕責 《説文?貝部》:“責,求也。”


    按語


    上條論寒盛亡陽,本條論火邪傷陰,兩條相對,突出辨證。


    少陰病,脉細沉數,病爲在裏,不可發汗。


    少陰病,脉微,不可發汗,亡〔1〕陽故也;陽已虚,尺脉弱濇者,復不可下之。


    〔1〕亡 《脉經》卷七、《千金翼》卷十作“無”。


    按語


    以上兩條,論少陰陽虚和陰虚均禁汗下之法。凡用汗下法之時,當據脉證爲要。


    少陰病,脉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脉〔1〕暴微,手足反温,脉緊反去者,爲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1〕脉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作“其脉”。


    按語


    “脉暴微”非指微脉,乃緊脉變緩,故下言“脉緊反去”,是寒去邪却,故爲欲解。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按語


    少陰病以陽虚寒化證爲主體,其轉歸及可治與否,當以陽復陰消爲要。證見手足温,利自止,乃陽氣來復,故有可治之機。


    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按語


    “時自煩,欲去衣被”,乃陽氣來復的又一徵象。


    少陰中風,脉陽微陰浮者,爲欲愈。


    按語


    “陽微”者,爲風邪减緩;“陰浮”者,爲邪氣外出而不入裏,故其病欲愈。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1〕。


    〔1〕至寅上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作“盡寅”。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脉不至〔1〕者,至一作足。 灸少陰七壯。


    〔1〕至 《千金翼》卷十作“足”。


    按語


    少陰病見手足不逆冷,反發熱,乃是陽氣猶存之佳兆。少陰虚寒證,存得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故謂不死。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按語


    少陰病陰盛格陽證,也可見身熱,但手足必逆冷。此證“一身手足盡熱”,知非假熱,乃少陰病由陰轉陽之證。少陰病由陰轉陽而移熱於太陽膀胱,乃因太陽與少陰爲表裏之故。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强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1〕,爲難治。


    〔1〕下厥上竭 陽氣亡於下而厥,陰血脱於上而竭,故謂下厥上竭。


    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煩而躁者死。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1〕者死。


    〔1〕息高 指呼吸表淺,出多入少之喘息。


    少陰病,脉微細沉,但欲卧,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卧寐者死。


    按語


    以上諸條,辨析少陰病死證。其死之因,總不外亡陽、竭陰,或元氣上脱。從而提示醫者,在救治少陰病時,不僅要注重固護陽氣,同時也要保存陰液。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脉沉者,麻黄細辛附子湯〔1〕主之。 方一。


    麻黄二兩,去節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麻黄細辛附子湯 《玉函》卷四、《註解傷寒論》卷六作“麻黄附子細辛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1〕證,故微發汗也。方二。


    麻黄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無 《玉函》卷四、《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裏”字。


    按語


    以上兩條,爲太陽少陰兩感證,治以温經發表之法。然同中有異:麻黄細辛附子湯證因爲“始得之”,比麻黄附子甘草湯證之“得之二三日”,其陽虚程度較輕,故前者用細辛辛温發散,後者用炙甘草和中護正。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1〕,黄連阿膠湯主之。方三。


    黄連四兩 黄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黄二枚 阿膠三兩。 一云三挺〔2〕。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膠烊盡,小冷,内雞子黄,攪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1〕卧 《千金翼》卷十下有“者”。


    〔2〕阿膠三兩。一云三挺 《千金翼》卷十作“阿膠三挺”。


    按語


    此爲腎水虧於下而心火亢於上的少陰陰虚熱化證。臨牀所見,尚有脉細數,舌紅苔净,或舌尖如草莓狀。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方四。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术四兩 芍藥三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脉沉者〔1〕,附子湯主之。五。用前第四方。


    〔1〕沉者 《玉函》卷四下有“一作微”。


    按語


    太陽傷寒麻黄湯證,寒居於表,其脉見浮;少陰陽虚附子湯證,寒盛於裏,其脉見沉。兩證之間有表裏虚實之異,但同屬寒證則一,故其證情均以疼痛爲主。《素問?痹論》云:“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方六。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1〕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1〕温服 《千金翼》卷十作“温取”、《金匱要略》卷中無“服”。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七。用前第六方。


    按語


    上一條與本條論少陰陽虚不固致下利便膿血證。證屬虚寒,所便膿血必赤暗不澤,味腥而不臭。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按語


    上兩條論陽虚不固之便膿血證,治以温濇之法,用桃花湯。本條爲熱傷陰絡之便膿血證,故以針刺法,瀉其陰中之伏熱。可見少陰下利便膿血亦有寒熱之分。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1〕冷,煩躁欲死者,吴茱萸湯主之。方八。


    吴茱萸一升 人參二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1〕逆 《註解傷寒論》卷六作“厥”。


    按語


    前言“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爲陽亡之危候。此證見“煩躁欲死”,乃陰寒之邪内擾於胃,正邪交争所致,故治以吴茱萸湯扶正祛邪,温胃散寒。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1〕,猪膚湯主之。方九。


    猪膚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2〕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1〕煩 《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者”。


    〔2〕白粉 白米粉。


    按語


    下利傷陰,浮火上炎而致咽痛,故治用猪膚湯,滋陰養液,以清浮火。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1〕,與桔梗湯。十。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2〕再服。


    〔1〕差 《玉函》卷八、《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者”。


    〔2〕温分 《玉函》卷八、《千金翼》卷十、《註解傷寒論》卷六作“分温”。


    按語


    本證爲少陰邪熱循經上犯所致之咽痛,輕者用一味生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重者,經中之邪閉鬱爲甚,則加桔梗以開喉痺。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方十一。


    半夏洗,破如棗核〔1〕十四枚 雞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2〕,着雞子殼中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嚥之,不差,更作三劑。


    〔1〕核 《玉函》卷八、《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大”。


    〔2〕苦酒 米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八有做酢法,所列做“苦酒”法數種,皆指醋言。


    按語


    苦酒湯可消腫止痛,清利咽喉。服用時取少少含嚥之法,既是内服,又寓外敷之義,以療咽瘡。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方十二。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擣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嚥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1〕。


    〔1〕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玉函》卷八、《註解傷寒論》卷六無。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方十三。


    葱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1〕,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1〕生 《玉函》卷八、《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用”。是。


    少陰病,下利脉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脉,乾嘔煩者,白通加猪膽汁湯主之。服湯脉暴出者死,微續者生。白通加猪膽湯。方十四。白通湯用上方。


    葱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膽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按語


    觀以上兩條,可知白通湯證以下利爲主要見症。少陰陽虚且爲陰寒所抑,故用此方破陰通陽以止利。服藥後其證反劇,乃爲陰寒格拒之象,故於白通湯中加人尿、猪膽汁,“治寒以熱,凉而行之”,既可引陽入陰,又可滋陰和陽以免陰竭之危。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1〕武湯主之。方十五。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术二兩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欬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爲半斤。


    〔1〕真 《千金翼》卷十作“玄”。


    按語


    本條見證雖多,總因陽虚水泛,用真武湯以温陽化氣利水,諸證自解。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絶,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湯主之。方十六。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莖;腹中痛者,去葱〔1〕,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2〕,加桔梗一兩;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3〕,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4〕。


    〔1〕去葱 《玉函》卷八無。


    〔2〕去芍藥 《玉函》卷八無。


    〔3〕去桔梗 《玉函》卷八無。


    〔4〕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玉函》卷八、《註解傷寒論》卷六無。


    按語


    本證爲少陰病而具戴陽或格陽之勢,陽氣離根而浮散於外,實有亡陽之危。喻嘉言</a>謂“面赤加葱入四逆湯中,以入陰迎陽而復其脉”。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十七。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乾 柴胡 芍藥


    右四味,各十分,擣篩〔1〕,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欬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2〕;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擣篩 《玉函》卷八作“爲散”。


    〔2〕令坼 《玉函》卷八、《千金翼》卷十無。 “坼”(chè 徹),裂開。《説文?土部》:“坼,裂也。”


    按語


    本條論少陰陽氣鬱閉不伸之證治。因乙癸同源,故用四逆散疏暢少陰陽氣,則諸證悉除。此法臨證用於陽鬱所致男子陽萎和婦人陰冷等證,頗具效驗。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猪苓湯主之。方十八。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澤瀉 滑石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膠烊盡,温服七合,日三服。


    按語


    本證與陽明病篇的猪苓湯證相比,兩證雖同具水熱互結於下兼有陰傷之情,但其邪熱來路不一。彼之邪熱來自陽明,此之邪熱來自少陰。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十九。


    枳實五枚,炙 厚朴半斤,去皮,炙 大黄四兩,酒洗 芒消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令一兩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後服。


    少陰病,自〔1〕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2〕下之,宜大承氣湯〔3〕。 二十。 用前第十九方,一法用大柴胡湯。


    〔1〕自 《玉函》卷四、《脉經》卷七作“下”。


    〔2〕可 《玉函》卷四、《註解傷寒論》卷六作“急”。


    〔3〕宜大承氣湯 《脉經》卷七作“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1〕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2〕承氣湯。二十一。用前第十九方。


    〔1〕脹 《脉經》卷七、《千金翼》卷十作“滿”。


    〔2〕大 《千金翼》卷十無。


    按語


    陽明三急下證,是從邪氣角度而言,陽明府實於前而少陰受傷於後;少陰三急下證,乃從正氣角度而論,少陰傷於前而陽明府實成於後。


    少陰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湯。方二十二。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按語


    前論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此論用四逆湯急温回陽,可見少陰之陰陽爲人之根本,所當急固。然少陰脉沉而急温之,乃治中有防,防微杜漸之法。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温温〔1〕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温之,宜四逆湯。二十三。方依上法。


    〔1〕温温 《玉函》卷四作“嗢嗢”,《千金要方</a>》卷九作“愠愠”。


    按語


    本證用四逆湯,旨在温陽行飲、氣化津液。


    少陰病,下利,脉微濇,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温其上,灸之。《脉經》云,灸厥陰可五十壯。


    辨厥陰病脉證并治第十二厥利嘔噦附,合一十九法,方一十六首。


    提要


    兩陰交盡,謂之厥陰。厥陰爲“一陰”,“一陰至絶作晦朔”,陰盡爲“晦”,陽生爲“朔”,其中見少陽之氣,所以厥陰之中,陰中有陽,這就决定了厥陰病的主要證候表現爲寒熱錯雜證。篇中烏梅丸證、麻黄升麻湯證、乾薑黄芩黄連人參湯證,反映了厥陰病這一特點。然而,由于病機中的來復之陽氣有強弱之分,已病之寒邪有盛衰之别,所以厥陰爲病乃有陰陽消長,厥熱勝復之表現,例如:吳茱萸湯證、當歸四逆湯證的厥陰寒證,以及白頭翁湯證的厥陰熱證等。


    厥陰屬肝,病則疏泄不利,而影響胃腸氣機不和,故厥陰病可發生嘔吐、噦、下利諸證。


    厥陰病的治法:寒證宜温、熱證宜清、寒熱錯雜者,則應寒温并用而調其陰陽。


    傷寒病,蚘厥,静而時煩,爲藏寒。蚘上入膈,故煩。得食而嘔吐蚘者,烏梅丸主之。第一。十味。前後有厥陰病四證,噦逆。一十九法。


    傷寒,脉滑而厥,裏有熱,白虎湯主之。第二。四味。


    手足厥寒,脉細欲絶者,當歸四逆湯主之。第三。七味。


    若内有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吴茱萸生薑湯。第四。九味。


    大汗出,熱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者,四逆湯主之。第五。三味。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第六。用前第五方。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緊,心下滿而煩,宜瓜蒂散。第七。三味。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第八。四味。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脉沉遲,手足厥逆,麻黄升麻湯主之。第九。十四味。下有欲自利一證。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黄芩黄連人參湯主之。第十。四味。下有下利一十病證。


    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湯主之。第十一。三味。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第十二。四味。


    下利腹脹滿,身疼痛者,先温裏,乃攻表。温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第十三。四逆湯用前第五方。桂枝湯,五味。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第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第十五。三味。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虚煩也,宜梔子豉湯。第十六。二味。


    嘔而脉弱,小便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第十七。用前第五方。前有嘔膿一證。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吴茱萸湯主之。第十八。四味。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第十九。七味。下有噦二證。


    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1〕,下之利不止。


    〔1〕食則吐蚘 《玉函》卷四上有“甚者”。《脉經》卷七“食”、“蚘”無。 《千金翼》卷十“食”無,“則”上有“甚者”,“則”下有“欲”。


    按語


    本條爲厥陰病的提綱證。此證反映了厥陰病情的寒熱雜糅,陰陽相錯之特點。


    厥陰中風,脉微浮爲欲愈,不浮爲未愈。


    按語


    厥陰病而見脉微浮,是爲“陰病見陽脉”,主正勝邪却,故爲欲愈。


    厥陰病欲觧時,從丑至卯上〔1〕。


    〔1〕至卯上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作“盡卯”。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按語


    “渴欲飲水”與厥陰病提綱證之“消渴”不同,彼爲邪熱灼津而陰傷,此示陽氣來復而能消水,故主病愈。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按語


    厥,分寒熱虚實。本條所言“諸四逆厥者”,系指諸虚寒厥證,故不可下。“不可下”之意,非專指硝黄而言,凡苦寒湧泄之品皆在其列。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按語


    先厥後發熱,爲陽氣來復。陽氣來復有三種情況:一、陽氣來復冲和適中,其病則愈,即文中所言“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二、陽氣來而復退,陰寒再現,即文中所言“見厥復利”。三、陽氣來復太過,使病由陰轉陽,由寒變熱,則可出現便膿血等證。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爲除中〔1〕。 一云消中。 食以索餅〔2〕,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3〕脉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爲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4〕。後三日脉之,而脉數,其熱不罷者,此爲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1〕除中 證候名,爲中氣敗絶之危候。表現爲證情日危而飲食突然增加,食後暴熱來而復去。


    〔2〕食以索餅 《千金翼》卷十作“食之黍餅”。“索餅”即面條,“索”,繩索也,引申作條。“餅”,泛指面食。《釋名?釋飲食》:“餅,并也,溲麪使合并也。”


    〔3〕後日 《玉函》卷四、《註解傷寒論》卷六作“後三日”。


    〔4〕所以然……夜半愈 此三十八字《玉函》卷四無。


    按語


    本條討論了兩個問題:一、通過厥熱勝復中的厥與熱往來時間的長短,以測邪正進退之勢。二、辨别“除中”證的暴熱來而復去與厥陰病的厥熱勝復之别。


    傷寒脉遲六七日,而反與黄芩湯徹〔1〕其熱。脉遲爲寒,今與黄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1〕徹 除也。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爲痺。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痺。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按語


    本條爲熱厥證治。“厥應下之”,是針對熱厥而言。所謂“下之”,亦賅清法於内,後面的白虎湯證即是。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按語


    厥熱相等,乃陰陽調和之兆,故主病愈。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按語


    本條概括了厥證的共同病機及其症狀表現,可謂要言不繁。


    傷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爲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静,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1〕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一。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黄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四兩,出汗 桂枝去皮,六兩 人參六兩 黄蘗六兩


    右十味,異擣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2〕米下,飯熟擣成泥,和藥令相得,内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3〕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4〕等。


    〔1〕食臭 飲食的香味。


    〔2〕斗 《玉函》卷八、《註解傷寒論》卷六作“升”。


    〔3〕稍加 漸加。《説文?禾部》:“稍,出物有漸也。”


    〔4〕臭食 此指香味濃烈的食品。


    按語


    此條辨“蚘厥”證與“藏厥”證。烏梅丸不僅治蚘厥,尚可和胃疏肝,調理藏府陰陽,因此又可用治厥陰病的寒熱錯雜之利。


    傷寒熱少微厥〔1〕,指〔2〕一作稍。 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爲愈。若厥而嘔,胸脇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1〕微厥 《玉函》卷四、《註解傷寒論》卷六作“厥微”。


    〔2〕指 《千金翼》卷十作“稍”。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1〕便膿血。


    〔1〕必 《註解傷寒論》卷六上有“其後”。是。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爲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爲進也。


    傷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發熱〔1〕,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1〕發熱 《千金翼》卷十無。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1〕,厥不止者,死。


    〔1〕甚 《千金翼》卷十無。


    傷寒六七日不利〔1〕,便〔2〕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1〕不利 《玉函》卷四作“不便利”。


    〔2〕便 《玉函》卷四作“忽”。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脉虚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1〕。


    〔1〕此亡血,下之死 《脉經》卷七、《千金翼》卷十作“下之,亡血死”。《註解傷寒論》卷六“此”下有“爲”。


    發〔1〕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爲難治。


    〔1〕發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上有“傷寒”。


    按語


    以上六條,皆論厥陰病的生死預後問題。要之,有陽者生,無陽者死。


    傷寒脉促,手足厥逆〔1〕,可灸之。 促,一作縱。


    〔1〕逆 《玉函》卷四、《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者”。


    按語


    “脉促”而手足厥逆,有人釋爲陽氣爲邪所鬱,灸之亦通經絡,氣暢則厥愈。然在《内經》中,針以瀉實,灸以補虚。統觀大論,灸法所治,皆屬虚寒而無一熱證,故斷本證爲陽虚,似合醫理。


    傷寒脉滑而厥者,裏有熱〔1〕,白虎湯主之。方二。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熱 《玉函》卷四、《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也”。


    按語


    本條爲“熱厥”證治之一。裏熱雖盛,但内無腹滿疼痛及不大便等證,是熱雖盛而未成實,故不可下。治以白虎湯者,清裏熱則厥自愈也。


    手足厥寒,脉細欲絶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方三。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吴茱萸生薑湯。方四。


    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薑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1〕 大棗二十五枚,擘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2〕和,煮取五升〔3〕,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1〕吴茱萸二升 《玉函》卷八作“吴茱萸二兩”。


    〔2〕水六升,清酒六升 《千金翼》卷十作“水四升,清酒四升”。


    〔3〕五升 《千金翼》卷十作“三升”。


    按語


    以上兩條,論厥陰肝血虚而寒凝之證治,辨證要點在脉細欲絶。當歸四逆湯擅治厥陰經中之寒,當歸、芍藥補肝血。加吴茱萸、生薑者,取吴茱萸湯之義,以暖肝胃之寒。


    大汗出,熱不去,内〔1〕拘急,四肢疼,又〔2〕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方五。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強人可用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1〕内 《千金翼》卷十無。


    〔2〕又 《千金翼》卷十作“若”。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六。用前第五方。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緊〔1〕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方七。


    瓜蒂 赤小豆


    右二味,各等分,異擣篩,合内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錢匕,温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虚家,不可與瓜蒂散。


    〔1〕乍緊 本書卷八作“乍結”。


    按語


    本條辨痰鬱之證治,當參太陽病下篇“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此爲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條。


    傷寒厥而心下悸〔1〕,宜先治水,當服〔2〕茯苓甘草湯,却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湯。方八。


    茯苓二兩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切 桂枝二兩,去皮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悸 《玉函》卷四、《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者”。


    〔2〕服 《玉函》卷四作“與”。


    按語


    本條論“水厥”證治特點。水停於心下則悸,陽氣被遏則厥,下注於腸則利。先治其水,則突出了治病求本之義。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1〕脉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2〕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爲難治,麻黄升麻湯主之。方九。


    麻黄二兩半,去節 升麻一兩一分〔3〕 當歸一兩一分〔3〕 知母十八銖 黄芩十八銖 萎蕤十八銖一作菖蒲 芍藥六銖 天門冬〔4〕六銖,去心 桂枝六銖,去皮 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炙 石膏六銖,碎,綿裹 白术六銖 乾薑六銖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1〕寸 《千金翼》卷十,《脉經》卷七無。


    〔2〕喉咽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註解傷寒論》卷六作“咽喉”。


    〔3〕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 《玉函》卷七、《千金翼》卷十作“升麻一兩六銖”“當歸一兩六銖”。


    〔4〕天門冬 《玉函》卷七、《千金翼》卷十作“麥門冬”。


    按語


    誤下之後,表邪遏於胸中,陰寒逆於腹内,寒盛於中,乃是本證的病機特點。


    麻黄升麻湯,擅於發越胸中陽鬱之邪,此乃寒熱併用而又能透邪外出的一種治療方法。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黄芩黄連人參湯主之。方十。


    乾薑 黄芩 黄連 人參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熱而渴,脉弱者,今〔1〕自愈。


    〔1〕今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無。


    下利,脉數,有微熱汗出〔1〕,今〔2〕自愈,設復緊爲未解。一云,設脉浮復緊。


    〔1〕出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下有“者”。


    〔2〕今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無。


    下利,手足厥冷,無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爲順也。


    按語


    “少陰負趺陽者,爲順也”,因脾胃之氣不敗,則能制水消陰,故謂“順”也。


    下利,寸脉反浮數,尺中自濇者,必清膿血。


    按語


    寸脉浮數,爲陽熱有餘,尺脉自濇爲陰不足,陰不足則陽往乘之,邪熱下陷陰中,故必便膿血。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爲未止;脉微弱數者,爲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脉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虚故也。


    下利,脉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後脉絶,手足厥冷,晬時脉還,手足温者生,脉不還者死。


    按語


    下利後脉絶,有生死之辨,辨在陽氣之存亡與脉之有還無還。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脉反實者死。


    按語


    正虚而脉實,脉證不符,故主危。


    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湯主之。方十一。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方十二。


    白頭翁二兩〔1〕 黄蘗三兩 黄連三兩 秦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1〕白頭翁二兩 《玉函》卷八作“白頭翁三兩”。


    按語


    以上兩條論厥陰熱利證治特點。厥陰熱利必伴下重而欲飲水,所下之物亦必臭穢難聞。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温其裏,乃攻其表,温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十三。四逆湯,用前第五方。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1〕,白頭翁湯主之。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1〕故也 《玉函》卷四無“故”字,《千金翼》卷十無“故也”。


    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方十五。


    大黄四兩,酒洗 枳實三枚,炙 厚朴二兩,去皮,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二服。初一服讝語止,若更衣者,停後服。不爾盡服之。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爲虚煩也,宜梔子豉湯。方十六。


    肥梔子十四箇,擘 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一服得吐,止後服。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嘔而脉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十七。用前第五方。


    乾嘔吐涎沫〔1〕,頭痛者,吴茱萸湯主之。方十八。


    吴茱萸一升,湯洗七遍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六兩,切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1〕沫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下有“而復”。


    按語


    厥陰肝寒犯胃而上逆于顛,故見乾嘔,吐涎沫,頭痛等證。治以吴茱萸湯,温肝胃,散寒飲。陽明病篇與少陰病篇各有一吴茱萸湯證,當與此合觀,以體察吴茱萸湯證之全貌。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方十九。


    柴胡八兩 黄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語


    本條當與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黄湯條,與“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畫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條合參,説明了三陰病皆有陰陽表裏之義,虚實轉化之機。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虚,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噦而腹滿,視〔1〕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2〕愈。


    〔1〕視 《玉函》卷四作“問”。


    〔2〕即 《千金翼》卷十、《註解傷寒論》作“則”。


    按語


    上條之噦屬虚,此條之噦爲實,故噦與腹滿並見。實噦治以通利之法,腑氣暢達,氣不逆則噦平。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