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卷第十八

3个月前 作者: 孙思邈
    杂病上


    霍乱第一方二十七首


    理中丸


    主霍乱〔1〕临时方。


    〔1〕霍乱 病名。因饮食生冷不洁,或感受寒邪暑湿或疫疠之气而致,以起病突然,大吐大泻,烦闷不舒为特征。以其“挥霍之间,便致缭乱”,故名。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病诸候。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炙,各一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弹丸。取汤和一丸服之,日十服。吐多痢少者,取枳实三枚炙,四破,水三升煮取一升,和一丸服之;吐少痢多者,加干姜一累;吐痢干呕者,取半夏半两洗去滑,水二升煮取一升,和一丸服之;若体疼痛不可堪者,水三升煮枣三枚,取一升,和一丸服之;若吐痢大极转筋者,以韭汁洗腹肾,从胸至足踝勿逆,即止;若体冷微汗,腹中寒,取附子一枚炮,去皮四破,以水二升煮一升,和一丸服。吐痢悉止,脉不出,体犹冷者,可服诸汤补之。


    厚朴汤


    主霍乱面烦方。


    厚朴炙 高良姜 桂心各三两


    上三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四顺汤


    主霍乱吐下腹痛,手足逆冷方。


    大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


    上四味咀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霍乱吐痢呕逆,龙骨汤方


    龙骨 黄连 干姜 赤石脂 当归各三两 枳实五枚,炙 半夏一升,洗 附子炮,去皮 人参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霍乱困笃〔1〕,不识人方


    〔1〕困笃 谓病情深重。按“困”,尽,极。《广雅</a>?释诂一》:“困,极也。”“笃”,病势深重。《史记</a>?范睢蔡泽列传》:“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


    鸡苏一大把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再服。


    治霍乱转筋〔2〕,两臂及脚胸胁诸转筋,并主之方 盐一升五合煮作汤,渍洗转筋上,按炙,良。


    〔2〕霍乱转筋 病证名,俗称吊脚痧。因霍乱吐泻之后,津液大耗,筋失濡养,加之风冷寒湿之邪中于筋脉而致,症见两腿筋转拘急,腹中挛痛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转筋候。


    又方 大麻子一升捣,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之。


    又方 香薷一把水煮令极浓,服二三升,即瘥。青木香亦佳。


    治霍乱,止吐方 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


    治霍乱吐痢,心烦不止方 猪粪如鸡子大一枚为末,以沸汤一升和之,顿服良,不瘥更作。


    又方 粱米〔3〕粉五合水一升半和之如粥,顿服,须臾即止。


    〔3〕粱米 禾本科植物粟的种仁。按粱米有青黄白三种,效用稍异。《证类本草</a>》卷二十五?米谷部中品引陶隐居云:“凡云粱米,皆是粟类,惟其牙头色异为分别耳。”


    治霍乱转筋入腹方 鸡屎白末,以水六合煮取汤,服方寸匕。


    治大便不通,哕数口,谵语方


    厚朴二两,炙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炙


    上三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再服,当通,不通尽服之。


    竹茹汤


    主哕方。


    竹茹一升 橘皮 半夏洗,各三两 生姜四两,切 紫苏一两甘草一两,炙


    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中风客热〔1〕,哕方


    〔1〕客热 外入之邪热。按“客”,外来之敌。《国语</a>?越语下》:“天时不作,弗为人客。”韦昭</a>注:“攻者为客。”此谓外入之邪。


    竹茹四两 生米五合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米熟服之。


    治呕哕方


    芦根五两


    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兼服小儿尿三合,良。


    又方 饮大豆汁一升止。


    又方 常服白羊乳一升。


    治气厥呕哕不得息,又主霍乱,大豉汤方


    香豉一升 半夏洗 生姜各二两,切 前胡 桂心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七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勿使冷。


    伤寒哕而满者,宜视其前后,知在何部,不利利之愈,哕而不利,此汤主之方


    橘皮一升 甘草一尺


    上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哕,橘皮汤主之方


    橘皮 通草 干姜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人参一两


    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小半夏汤


    主心下痞坚,不能饮食,胸中喘而呕哕,微寒热方。


    生姜八两,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半夏五合,洗,以水五升煮取一升


    上二味合煎取一升半,稍稍服之,即止。


    又方 橘皮四两 生姜八两


    上二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下喉即瘥,不瘥更合〔2〕。


    〔2〕不瘥更合 “不”原作“方”,据文义改。


    又方 羚羊角屑 前胡 人参 橘皮 甘草炙,各一两


    上五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卒哕 爪〔1〕眉头,亦可针,此主实哕。实哕者醉饱得之,虚哕者吐下得之。


    〔1〕爪 掐。《说文解字</a>?爪部》:“爪,也。”段玉裁</a>注:“,持也。”王筠</a>释例:“而以爪为持则似误。爪俗作抓,把搔其义也。”


    又失血虚后亦得之方 炭末蜜和,细细咽少许,即瘥。


    又方 男哕,女人丁壮〔2〕气盛者嘘〔3〕其肺俞。女子,男子嘘之。


    〔2〕丁壮 强壮。按“丁”,强壮。《玉篇</a>?丁部》:“丁,强也,壮也。”


    〔3〕嘘 慢慢地呼气。《说文解字?口部》:“嘘,吹也。”《玉篇?口部》:“嘘,吹嘘。《声类》曰:出气急曰吹,缓曰嘘。”


    痎疟第二方二首 禳法十二首 针灸法七首


    蜀漆丸


    主痎疟〔4〕连年不瘥,服三七日定瘥方〔5〕。


    〔4〕痎疟 病名,疟疾的总称。《集韵</a>?哈韵》:“痎,疟疾。”《类经</a>》卷十六第四十八:“痎,皆也;疟,残虐之谓。疟症虽多,皆谓之疟,故曰痎疟。”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一?痎疟候。


    〔5〕主痎疟连年不瘥,服三七日定瘥方 《外台秘要</a>》卷五?山瘴疟方同,《备急千金要方</a>》卷十?温疟作“治劳疟,并治积劳寒热,发作有时,似疟者方”一十七字。


    蜀漆 知母 白薇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 升麻各五分 恒山一两半 石膏二两,研 香豉一合 萎蕤 乌梅肉 鳖甲各一两,炙 甘草炙,三分


    上一十三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饮服十丸,日再,加至二三十丸。


    鲮鲤汤〔1〕


    主疟疾,江南瘴疟〔2〕方〔3〕。


    〔1〕鲮鲤汤 “鲮鲤”原作“陵鲤”,据《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温疟改。


    〔2〕瘴疟 病证名。因感受南方山林溪源间湿毒之气而致的一种危重疟疾,临证以高热,昏沉不语,或狂言谵语为特点。详参《肘后备急方</a>》卷二、《诸病源候论》卷十一?山瘴疟候。按“瘴”,瘴气。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毒气。《正字通?疒部》;“瘴,中山川厉气成疾也。”


    〔3〕主疟疾,江南瘴疟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温疟作“治乍寒乍热,乍有乍无,山瘴疟方”一十三字。


    鲮鲤甲〔4〕十四枚,炙 鳖甲一枚,炙 乌贼鱼骨 附子炮,各一两,去皮 恒山三两


    〔4〕鲮鲤甲 原作“陵鲤甲”,据《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温疟改。


    上五味咀,以酒三升渍一宿,未发前稍稍啜之勿绝,吐之,并涂五心,一日断食,过时久乃食。


    肝疟,令人色苍苍然〔5〕,太息,其状若死 刺足厥阴见血。


    〔5〕苍苍然 色青貌。《素问</a>?刺疟》:“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


    心疟,令人心烦甚,欲得清水,寒多不甚热 刺足少阴,是谓神门。


    脾疟,令人病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 刺足太阴。


    肺疟,令人心寒甚热,间善惊如有见者 刺手太阴阳明。


    肾疟,令人凄凄〔6〕,腰脊痛宛转〔7〕,大便难,目眴眴然〔8〕,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6〕凄凄 寒冷貌。按“凄”,寒冷。《汉书</a>?王褒传》:“袭貂狐之煗,不忧至寒之凄怆。”颜师古</a>注:“凄怆,寒冷也。”


    〔7〕宛转 屈曲。《庄子</a>?天下》:“椎拍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成玄英</a>疏:“宛转,变化也。”


    〔8〕目眴眴然 双目昏眩貌。按“眴”,目眩。《集韵?谆韵》:“眴,目眩也。”班固</a>《西都赋》:“攀井干而未半,目眴转而意迷。”


    胃疟,令人旦病寒,善饥而不能食,支满腹大 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黄帝</a>问岐伯</a>曰:疟多方少愈者何。岐伯对曰:疟有十二种。黄帝曰:疟鬼字何,可得闻乎。岐伯对曰:但得疟鬼字〔9〕便愈,不得其字,百方不愈。黄帝曰:疟鬼十二时愿闻之。岐伯对曰:


    〔9〕疟鬼字 “鬼”字原脱,据《外台秘要》卷五?十二时疟方补。


    寅时发者,狱死鬼所为 治之以疟人著窑上,灰火一周,不令火灭,即瘥。


    卯时发者,鞭死鬼所为 治之用五白衣〔1〕烧作灰,三指撮著酒中,无酒清水服之。


    〔1〕五白衣 《外台秘要》卷五?十二时疟方作“五色衣”。


    辰时发者,堕木死鬼所为 治之令疟人上木高危处,以棘塞木奇间,即瘥。


    巳时发者,烧死鬼所为 治之令疟人坐,师以周匝〔2〕燃火,即瘥。


    〔2〕周匝 周围,四周。按“匝”,环绕一周。《史记?高祖本记》:“围宛城三匝。”


    午时发者,饿死鬼所为 治之令疟人持脂火于田中无人处,以火烧脂令香,假拾薪去,即瘥。


    未时发者,溺死鬼所为 治之令疟人临发时三渡东流水,即瘥。


    申时发者,自刺死鬼所为 治之令疟人欲发时以刀刺冢上,使得姓字,咒曰:若瘥我,与汝拔却。即瘥。


    酉时发者,奴婢死鬼所为 治之令疟人碓〔3〕梢上捧上卧,莫令人道姓字,即瘥。


    〔3〕碓(duì 兑) 舂米的工具。《说文解字?石部》:“碓,舂也。”王筠句读:“杵臼任手,碓则任足。又有水碓,不劳人力。”


    戍时发者,自绞死鬼所为 治之令索绳系其手脚腰头〔4〕,即瘥。


    〔4〕令索绳系其手脚腰头 “令”原作“左”,据《外台秘要》卷五?十二时疟方改。


    亥时发者,盗死鬼所为 治之以刀子一口、箭一只、灰一周,刀安疟人腹上,其箭横著底下,即瘥。


    子时发者,寡妇死鬼所为 治之令疟人脱衣,东厢床上卧,左手持刀,右手持杖,打令声不绝,瓦盆盛水著路边,即瘥。


    丑时发者,斩死鬼所为 治之令疟人当户前卧,头东向,血流头下,即瘥。


    疟,医并不能救者方 以绳量病人脚,围绕足跟及五指一匝讫,截断绳,取所量得绳置项上,著反向背上,当绳头处中脊骨上灸三十壮,即定。候看复恶寒,急灸三十壮,即定。比至过发一炊久,候之,虽饥勿与食尽日,此法神验,男左女右。


    黄疸第三论三首 方二十八首 针灸一十法


    论曰: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瘀著黄,但用瓜丁散纳鼻中,令黄汁出乃愈,即于后不复病黄矣。常须用心警候〔1〕,病人四肢身面微似有黄气,须用瓜丁散,不得令散漫失候〔2〕,必大危矣。特忌酒面,犯者死。


    〔1〕警候 诊候,诊察。按“警”,戒备。《左传</a>?宣公十二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


    〔2〕散漫失候 谓散漫不专而失于诊候。


    黄疸目黄不除,瓜丁散方 瓜丁细末如一大豆许,纳鼻中,令病人深吸取入,鼻中黄水出,瘥。


    凡人无故忽然振寒,便发黄,皮肤黄曲尘〔3〕出,小便赤少,大便时闭,气力无异,食饮不妨,已服诸汤,余热不除,久黄者,苦参散主之方〔4〕


    〔3〕曲尘 浅黄色的帛。《广雅?释器》:“曲尘,彩也。”王念孙</a>疏证:“曲尘,亦染黄也。”《周礼</a>?天官?内司服》郑玄</a>注:“鞠衣,黄桑服也,色如曲尘,象桑叶始生。”因喻肤色之黄染。


    〔4〕苦参散主之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伤寒发黄无黄芩,为六味。


    苦参 黄连 黄檗 黄芩 大黄 瓜丁 葶苈熬,各一两


    上七味捣筛为散,饮服方寸匕,当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者日再,亦得下,服药五日知,可消息,不知可更服之。


    小半夏汤


    治黄疸小便色不异,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


    半夏一升,洗去滑 生姜半斤


    上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法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


    黄疸身目皆黄,皮肉麴尘出方


    茵陈一把,切 栀子仁二十四枚 石膏一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二味,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烧石膏令赤,投汤中,沸定服一升,覆取汗,周身以粉粉之,不汗更服。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汤方〔1〕


    〔1〕大黄汤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伤寒发黄“消石”作“芒消”,名“大黄黄檗栀子芒消汤方”。


    大黄 黄檗 消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擘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消石煮取一升,先食顿服之。


    茵陈汤


    主时行黄疸结热,面目四肢通黄,干呕,大便不通,小便赤黄似檗汁〔2〕,腹痛心烦方。


    〔2〕檗汁 “檗”原作“蘖”,据文义改。


    茵陈 半夏洗,各二两 生姜四两,切 大黄二两半 芍药 白术各一两半 栀子擘 前胡各三两 枳实炙 厚朴炙 黄芩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四斗煮取九升七合,分十服。


    又方 黄蒸汁三升顿服,即瘥。


    又方 蔓菁子五升末,服方寸匕,日三,数日验。


    又方 黄蒸 麦面 猪矢各一升


    上三味以水五升渍一宿,旦绞去滓,服一升,覆取汗出。


    大茵陈汤


    主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夫发黄者多是酒客劳热,食少,胃中热,或湿毒内热者,故黄如金色方。


    茵陈一两半 大黄 茯苓 前胡 白术各三两 黄檗一两半 栀子仁二十枚 黄芩 栝楼 枳实炙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得快下,三四日愈。


    治黄疸病五年以上不瘥,但是汤药服之即瘥,瘥已还发者


    茵陈二斤,净择,去恶草,切之


    上一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空腹一服二升,日三夜一,隔日更服之,取瘥止,神验。


    黄疸变成黑疸〔1〕,医所不能治方


    〔1〕黑疸 病证名。因疸证经久不愈,肝肾虚衰,瘀浊内阻而致,症见身黄不泽,面额色黑,足下热,大便黑等。详参《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黑疸候。


    土瓜根捣取汁,一升


    上一味顿服之,病当从小便出。


    黄黑等疸方


    当归三两 桂心六两 干枣一十七枚,去核 麦门冬一升,去心 大黄一两 茵陈 黄芩 黄芪一本无 干姜 茯苓 芍药 黄连 石膏碎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四服。


    赤苓散


    主黑疸,身皮大便皆黑方。


    赤小豆三十枚 茯苓六铢,切 雄黄一铢 瓜丁四铢 女萎六铢 甘草二铢,炙


    上六味,以水三升煮豆茯苓,取八合,捣四味为散,和半钱匕服之,须臾当吐,吐则愈。亦主一切黄。


    茵陈丸


    主黑疸身体暗黑,小便涩,体重方。


    茵陈一两 甘遂一分 当归 蜀椒汗,各半两,去目闭口 杏仁去皮尖双仁,熬 大黄 半夏洗,各三分 葶苈熬 茯苓 干姜各一两 枳实咀,熬黄 白术熬黄,各五分


    上一十二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以饮服三丸,日三。


    湿疸〔2〕之为病,始得之一身尽疼,发热,面色黑黄,七八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当下,去之如豚肝状,其少腹满者急下之,亦一身尽黄,目黄,腹满,小便不利方


    〔2〕湿疸 病证名。因脾胃湿热郁蒸而致,症见身体疼烦,面目色黄,小便不利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二?湿疸候。


    矾石五两,烧 滑石五两,研如粉


    上二味捣筛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先食服之,便利如血已,当汗出愈。《千金》以麦粥汁服。


    风疸〔1〕,小便数,或黄或白,洒洒恶寒,壮热,好睡不欲动方


    〔1〕风疸 病证名,即风黄疸。因风湿与热相搏于脏腑而致,症见小便或赤或黄,好卧而心振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风黄疸候。


    生艾三月三日取一束,捣取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勿令泄 大黄 黄连 凝水石 苦参 葶苈子 栝楼各等分,熬


    上六味捣筛为散,以艾煎和,为丸如梧子。先食饮服五丸,日三,可至二十丸。有热,加苦参;渴,加栝楼;小便涩,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黄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


    秦椒散


    主膏疸,饮少溺多方。


    秦椒一分,汗 瓜丁半两


    上二味捣筛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


    秦王九疸散方


    胃疸,食多喜饮,栀子仁主之。


    心疸,烦心,心中热,茜根主之。


    肾疸,唇干,葶苈子主之熬。


    脾疸,尿赤出少,惕惕〔2〕恐,栝楼主之。


    〔2〕惕惕 恐惧貌。《国语?晋语四》:“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


    膏疸,饮少尿多,秦椒瓜蒂主之。椒汗。膏一作肺。


    舌疸,渴而数便,钟乳主之。


    肉疸,小便白,凝水石主之。研。


    髓疸,目眶深,多嗜卧,牡蛎泽泻主之。


    肝疸,胃热,饮多水激肝,白术主之。


    上一十一味等分,随病所在加半两,捣筛为散,饮服五分匕,日三,稍稍加至方寸匕。


    论曰:夫酒疸,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疸者或无热,静言了了〔1〕,腹满欲吐者,宜吐之。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宜吐之。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当心中热,足下热,是其候也。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大便正黑,皮革〔2〕搔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也。


    〔1〕静言了了 “静”原作“靖”,据《外台秘要》卷四?酒疸方改。按“靖”,通“静”。《管子</a>?白心》:“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王念孙杂志:“靖与静同。”


    〔2〕皮革 《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作“皮肤”。按“革”,人的皮肤。《正字通?革部》:“革,人与兽皆曰革。”《管子?水地》:“脾生膈,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尹知章注:“革,皮肤也。”


    寒水石散


    主肉疸饮少,小便多,白如泔色,此病得之从酒方。


    寒水石 白石脂 栝楼各五分 知母 菟丝子 桂心各三分


    上六味捣筛为散,麦粥服五分匕,日三,五日知,十日瘥。酒疸,身黄曲尘出,牛胆煎方


    牛胆一枚 大黄八两 芫花一升,熬 荛花〔3〕半升,熬 瓜丁三两


    〔3〕荛花 为瑞香科植物荛花的花朵。性味辛苦寒,有毒,能泻水饮,破积聚,主治留饮,咳逆上气,水肿,癥瘕痃癖等。


    上五味切四味〔4〕,以酒一升渍之一宿,煮减半,去滓纳牛胆,微火煎令可丸,丸如大豆。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更服一丸,膈上吐,膈下利,或不吐利而痊。


    〔4〕切四味 此三字原在“渍”字上,据文义移此。


    酒疸,心中懊或痛,栀子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 枳实三枚,炙 大黄二两 豉半升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


    茵陈汤


    主黄疸酒疸,身目悉黄方。


    茵陈三两 大黄 黄芩 黄连各二两 人参半两 栀子仁三七枚 甘草一两,炙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


    半夏汤


    主酒癖〔1〕癊〔2〕,胸心胀满,肌肉沉重,逆害饮食,小便赤黄,此根本虚劳风冷,饮食冲心,由脾胃客痰〔3〕所致方。


    半夏一升,洗 生姜十两,切 黄芩一两 前胡 茯苓各三两 当归 茵陈各一两 枳实炙 大戟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1〕酒癖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伤寒发黄作“酒澼”。


    〔2〕癊(yìn 印) 心病。《集韵?沁韵》:“癊,《字林》:心病。”义净</a>《南海寄归内法传</a>》卷一:“槟榔、豆蔻糅以丁香、龙脑,咀嚼能令口香,亦乃消食去癊。”


    〔3〕脾胃客痰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伤寒发黄作“脾胃内痰”。


    宛转丸


    凡患黄疸,足肿,小便赤,食少羸瘦方。


    干地黄 石斛 白术各二两 牡蛎熬 芍药 芎 大黄小草 甘草炙,各三两


    上九味捣筛为散,炼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四丸,日三。


    茯苓丸


    主患黄,心下纵横结坚,小便赤,是酒疸方。


    茯苓 茵陈 干姜各一两 半夏洗 杏仁去皮尖双仁,熬,各三分 商陆〔4〕半两 甘遂一分 枳实五分,炙 蜀椒二合,汗,去目闭口 白术五分,切,熬令变色


    〔4〕商陆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伤寒发黄作“当归”。


    上一十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蜱豆,三丸以枣汤下之。夫患黄疸,常须服此。若渴欲饮水,即服五苓散;若妨满〔5〕,宛转丸治之。五苓散见伤寒中。


    〔5〕妨满 谓郁阻胀满。按“妨”,阻,阻碍。《广韵?漾韵》:“妨,妨碍。”


    治黄疸,小便赤黄方


    前胡 茯苓各一两半 椒目一两,熬 附子半分,炮,去皮 茵陈二两半 昌蒲二两半


    上六味捣筛为散,食以前服一钱匕,日三服,此剂更参服上二药。


    黄疸之为病,日晡所发热恶寒,少腹急,体黄额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热,此为女劳〔1〕也,腹满者难疗方


    〔1〕女劳 病证名,即女劳疸。因劳累或房劳过度而致,症见身目发黄,傍晚手足心热而恶寒,额上黑,少腹满急,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等。详参《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


    滑石研 石膏研,各五两


    上二味为散,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瘥。灸黄法二十穴


    第十一椎下夹〔2〕脊两边各一寸半 灸脾俞百壮。


    〔2〕夹 原作“侠”,今改。按“侠”,通“夹”。《正字通?人部》:“侠,傍也,并也。与夹通。”


    两手小指端 灸手少阴,随年壮。


    手心中 灸七壮。


    胃脘 主身体痿黄,灸百壮,治十瘥,忌针。


    耳中 在耳门孔上横梁,主黄疸。


    上腭 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上是,针三。


    舌下夹舌两边 针。


    颊里 从口吻边入,往对颊里去口一寸,。


    上腭里正当人中及唇 针三分。


    巨阙、上脘 上二穴并七壮,狂言浪走者灸之,瘥。


    寅门〔3〕 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4〕。字未详,不敢刊正。


    〔3〕寅门 经外奇穴。位于额部正中线,入前发际一寸八分处。主治马黄黄疸。


    〔4〕当绳头《千金要方》卷十?伤寒发黄”作“针”。


    脊中椎上 七壮。


    屈手大指节理 各七壮。


    中脘、大陵、劳宫、三里、然谷、大溪 上八穴皆主黄疸。


    论曰:黄疸之为病,若不急救,多致于死。所以具述古今汤药,灸方法,按据此无不瘥也。有人患之,皆昏昧不识好恶,与茵陈汤一剂不解,亦有惺惺〔1〕如常,身形似金色,再服亦然,隔两日一剂,其黄不变,于后与灸诸穴乃瘥,疮上皆黄水出,然此大慎面肉醋鱼蒜韭热食,犯之即死。


    〔1〕惺惺 清醒,机灵。曾布</a>《曾公遗录</a>》八:“上谕,皇子……虽三岁未能行,然能语言,极惺惺。”此谓神志清晰。


    吐血第四论三首 方三十首


    论曰:凡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有伤胃。内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是近心肺间津液出,还流入胃中,或如豆汁,或如血〔2〕,凝停胃中,满闷便吐,或去数升乃至一斗,得之于劳倦饮食过常所为也。肺疽者,或饮酒之后闷吐〔3〕,血从吐出,或一合半升。伤胃者,因饮食大饱之后,胃中冷则不能消化,便烦闷强呕,吐之物与气共上冲蹙,伤裂胃口,血色鲜赤〔4〕,腹中绞痛,自汗出,其脉紧而数者,为难治也。吐之后,体中但奄奄然〔5〕,心中不闷者,辄自愈。假令烦躁,心中闷乱,纷纷欲吐,颠倒不安,医者又与黄土汤阿胶散,益使闷乱,卒至不救。如此闷者当急吐之。


    吐方


    〔2〕(kàn)血 血羹,凝血。《说文解字?血部》:,羊凝血也。”


    〔3〕闷吐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吐血候作“毒满便吐”四字。


    〔4〕伤裂胃口,血色鲜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作“因伤裂胃,口吐血,色鲜正赤”一十一字。


    〔5〕奄奄然 气息微弱貌。《文选</a>?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善</a>注:“《广雅》曰:奄,困迫也。”


    瓜蒂半两 杜蘅 人参各一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服一钱匕,水浆无在,得下而已,羸者小减之,吐去青黄或血二三升,无苦。


    生地黄汤


    主忧恚呕血,烦懑少气,胸中痛方。


    生地黄二斤 大枣五十枚,擘 阿胶炙 甘草炙,各三两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四升,分为四服,日三夜一。


    坚中汤


    主虚劳内伤寒热,频连吐血方。


    糖三斤 芍药 半夏洗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五十枚,擘 生地黄一斤


    上六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三夜一。《千金》有甘草桂心,无地黄。


    治噫止唾血方


    石膏四两,碎 生姜切 麻黄去节 五味子各二两 小麦一升 厚朴炙 半夏洗 杏仁去皮尖双仁,各三两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五合,分再服。


    又方 伏龙肝如鸡子大,两枚 干姜 当归 桂心 芍药 白芷 阿胶预渍之 甘草炙,各二两 细辛半两 芎一两 生地黄八两 吴茱萸二升


    上一十二味咀,以清酒七升、水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去滓纳胶,煎取三升,分三服。亦治衄血。《千金》名黄土汤,主吐血。


    当归汤


    主吐血方。


    当归 黄芩各三两 干姜 芍药 阿胶炙,各二两


    上五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二夜一。


    伏龙肝汤


    主吐血并衄血方。


    伏龙肝半升 干地黄 干姜 牛膝各二两 阿胶炙 甘草炙,各三两


    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胶,分三服。


    泽兰汤


    主伤中里急,胸胁挛痛,频呕血,时寒时热,小便赤黄,此伤于房者方。


    泽兰 糖各一斤 桑白皮三斤,根者 生姜五两,切 麻仁一升人参 桂心各三两 远志二两,去心


    上八味咀,以淳酒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纳糖,未食服一升,日三夜一。勿劳动。


    竹茹汤


    主吐血汗血,大小便出血方。


    淡竹茹二升 当归 黄芩 芎 甘草炙,各两半 人参 芍药 桂心 白术各一两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吐血唾血,或劳发,或因酒发方


    当归 羚羊角屑 干地黄 小蓟根 柏枝炙 阿胶炙 干姜各三两 白芍药 白术各四两 伏龙肝如鸡子,研 乱发如鹅卵,烧 竹茹一升 蒲黄五合 甘草二两,炙


    上一十四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五合,去滓,下胶消尽,下发灰蒲黄,分五服。


    吐血百治不瘥,疗十十瘥,神验不传方


    地黄汁半升 大黄生</a>末一方寸匕


    上二味,煎地黄汁三沸,纳大黄末调和,空腹服之,日三,血即止,神良。


    治吐血方 服桂心末方寸匕,日夜可二十服。


    治身体暴血,鼻口耳目九孔皮肤中皆漏血方 取新生犊子未食草者,有屎曝干烧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服,立瘥。


    生地黄汤


    主衄血方。


    生地黄 黄芩各一两 柏叶一把 阿胶炙 甘草炙,各二两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煎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又方 生地黄三斤,切 阿胶二两,炙 蒲黄六合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鼻口沥血〔1〕三升,气欲绝方 龙骨细筛一枣核许,微以气吹入鼻中,即断,更出者再吹之,取瘥止。


    〔1〕沥血 滴血。按“沥”,滴落。《说文解字?水部》:“沥,水下滴沥。”


    又方 细切葱白,捣绞取汁,沥鼻中一枣许,即断。慎酒肉五辛热面生冷等。


    阿胶散


    主衄血不止方。


    阿胶炙 龙骨 当归 细辛 桂心各一两 蒲黄五合 乱发三两,烧灰


    上七味捣筛为散,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剂瘥,亦可蜜丸,酒服。


    伏龙肝汤


    主鼻衄,五脏热结,或吐血衄血方。


    伏龙肝鸡子大,一枚 生地黄一斤,切 生竹茹一升 芍药 当归 黄芩 芎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竹茹,减三开,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无桂心。


    干地黄丸


    主失血虚劳,胸腹烦满痛,血来〔1〕脏虚,不受谷,呕逆不用食,补中治血方。


    〔1〕血来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作“瘀血往来”四字。


    干地黄三两 厚朴炙 干漆熬 枳实炙 干姜 防风 大黄 细辛 白术各一两 前胡一两半 人参 茯苓各五分 虻虫去翅足,熬 ?虫熬,各十五枚 当归 黄芩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先食酒服五丸,日三。


    论曰:凡下血者,先见血后见便,此为远血,宜服黄土汤;先见便后见血,此为近血,宜服赤小豆当归散。人病虽一,得病之始不同,血气强弱堪否〔2〕次第,是以用药制方,随其浅深,取其能堪,为方不一,各取所宜也。


    〔2〕血气强弱堪否 谓病者血气之强弱能否胜承药力。按“堪”,胜任,能承担。《玉篇?土部》:“堪,任也。”


    黄土汤方


    灶中黄土半升 甘草炙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去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亦主吐血。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


    上二味捣筛为散,浆服一方寸匕,日三。


    续断止血汤


    主先便后血,此为近血方。


    续断 当归 阿胶炙 桔梗 桂心各三两 芎 干姜 干地黄各四两 蒲黄一升 甘草一两炙


    上一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五合,去滓下胶,消尽入蒲黄,分为三服。


    伏龙肝汤


    主先见血后便,转此为远血方。


    伏龙肝五合,研 干地黄五两 发烧屑,二合 阿胶三两,炙 黄芩 干姜 牛膝 槲脉〔1〕炙 甘草各二两,炙


    〔1〕槲脉 即槲叶的叶脉。《证类本草》卷十四?木部下品:“槲若,味甘苦平,无毒,主痔,止血,疗血痢,止渴。取脉炙用之。”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胶及发屑,消尽,分三服。


    下血方


    牛角炙 当归 龙骨 干姜 熟艾各三两 蜀椒一两,去目闭口者,汗 黄连五合 升麻一两半 大枣二十枚,擘 附子炮,去皮,一枚 黄檗 芎 阿胶炙 厚朴炙 赤石脂 芍药 石榴皮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八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去滓,纳牛角末阿胶,消,以绵绞去滓,分七服,日四夜三。《千金》有橘皮。


    治小便出血方 龙骨细粉末之,温汤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又方 以酒三升煮当归四两,取一升,顿服之。


    治尿血方 车前叶切五升,水一斗煮百沸,去滓,纳米煮为粥,服之。


    凡忧恚绝伤,吐血胸痛,虚劳,地黄煎方


    生地黄五斤,捣绞取汁


    上一味微火煎三沸,纳白蜜一升,又煎三沸,服之,日三。


    治亡血脱血,鼻头白色,唇白,去血无力者方


    生地黄十斤


    上一味捣,以酒一斗绞取汁令极尽,去滓,微火煎减半,纳白蜜五升、枣膏一升,以搅之勿止,令可丸下之,酒服如鸡子一丸,日三,久服不已,老而更少,万病除愈。


    论曰:凡亡血吐血衄血愈后,必须用此二方补服三四剂,乃可平复,不尔恐有大虚,及妇人崩中血,亦同此方。


    胸中热第五方二十七首


    寒水石汤


    主身中大热,胸心烦懑,毒热方。


    寒水石五两 泽泻 茯苓 前胡 黄芩各三两 柴胡 牛膝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杏仁二十粒,去皮尖双仁


    上一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热气上冲不得息,欲死不得眠方


    白薇 槟榔 白石英研 枳实炙 白鲜皮 麦门冬去心 郁李仁去皮 贝母各二两 天门冬去心 桃仁五分,去皮尖双仁,熬 车前子 茯神各二两 人参 前胡 杏仁去皮尖双仁,熬 橘皮各一两半 桂心半两


    上一十七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竹叶饮下十丸,日二服,加至三十丸。


    竹叶饮子方


    竹叶切 紫苏各一升 紫菀 白前 甘草炙,各二两 百部二两 生姜三两,切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以下丸,尽更合。


    龙胆丸


    主身体有热,羸瘦不能食方。


    龙胆 苦参 黄连 黄芩各二两 大黄三两 黄檗 李子仁去皮 栝楼 青葙子各一两


    上九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七丸,日二,不知增之。


    升麻汤


    主强壮身有大热,热毒流四肢,骨节急痛不可忍,腹中烦满,大便秘涩,无聊赖方。


    升麻 枳实炙 栀子仁 黄芩各三两 香豉一升 大黄四两 杏仁一升,去皮尖双仁 生姜四两,切 生地黄十两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豉三沸,去豉纳药,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又主历节肿。


    又方 升麻 大黄各四两 前胡 栀子各三两,擘


    上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含消丸


    主胸中热,口干方。


    茯苓 五味子 甘草炙,各一两 乌梅去核 大枣去核,各二七枚


    上五味捣筛为散,别捣梅枣令熟,乃合余药,更和捣五百杵,丸如弹子大。含之咽汁,日三夜二,任性分作小丸。


    半夏汤


    主胸中客热,心下烦懑,气上,大小便难方。


    半夏洗 生姜各八两,切 前胡 茯苓各四两 白术五两 黄芩一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熬 枳实炙,各三两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旦服。若胸中大烦热者,冷服;大便难涩者,加大黄三两。


    前胡汤


    主胸中逆气痛彻背,少气不食方。


    前胡 半夏洗 芍药 甘草炙,各二两 桂心各一两 生姜三两,切 黄芩 人参 当归各一两 大枣三十枚,去核 竹叶一升,切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前胡 人参 生姜切 麦门冬去心 饧各三两 桂心 黄芩 当归各一两 大枣三十枚,去核 半夏洗 茯苓 芍药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三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前胡汤


    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坚,彭亨〔1〕满,不得食,寒热,消渴,补不足方。


    〔1〕彭亨 胀满貌。《太平御览</a>?高湛?养生论》:“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飡令人彭亨短气,或致暴疾。”


    前胡 朴消 大黄 黄芩 甘草炙,各二两 茯苓 当归 半夏洗 芍药 滑石 石膏碎 栝楼 附子炮,去皮 麦门冬去心 人参各一两 生姜二两,切


    上一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六服。


    前胡建中汤


    主大劳虚劣,寒热呕逆,下焦虚热,小便赤痛,客热上熏,头痛目赤,骨内痛及口干,皆悉主之方。


    前胡三两 芍药 当归 茯苓 桂心各四两 人参 生姜切 白糖 半夏洗 黄芪各六两 甘草一两,炙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纳糖,分为四服。


    厚朴汤


    主腹满发热数十日方。


    厚朴八两,炙 枳实五枚,炙 大黄四两


    上三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纳大黄煮取三升,分三服。主腹中热,大便不利。


    五石汤


    主骨间热,热痛间不除,烦闷,口中干渴方。


    寒水石 滑石 龙骨 牡蛎熬 栝楼 赤石脂 黄芩 甘草炙,各五分 知母 桂心 石膏 大黄各三分


    上一十二味捣,粗筛之,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竹叶汤


    主五心热,手足烦疼,口干唇干,胸中热方。


    竹叶切 小麦各一升 人参一两半 石膏三两,碎 生姜五两,切 知母 黄芩 茯苓 麦门冬各二两,去心 栝楼 半夏洗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小麦,取八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犀角汤


    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方。


    犀角二两,屑 羚羊角一两,屑 豉一升 前胡 栀子擘 黄芩 射干各三两 大黄 升麻各四两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承气汤


    主气结胸中,热在胃脘,饮食呕逆方。


    前胡 栀子炙 桂心 寒水石 大黄 知母 甘草炙,各一两 消石 石膏 栝楼各二两


    上一十味捣筛为散,以水二升煮药五方寸匕,取一升五合,分二服。


    半夏汤


    主逆气心烦懑,呕吐气方。


    半夏洗 生姜各一斤,切 茯苓 桂心各五两


    上四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服。若少气,加甘草二两。一名小茯苓汤。


    疗热骨蒸羸瘦,烦闷,短气喘息,两鼻孔张,日西即发方


    龙胆 黄连 栝楼各一两 栀子二十枚 青葙子〔1〕 苦参 大黄 黄芩 芍药 芒消各半两


    〔1〕青葙子 原作“青箱子”,据文义改。


    上一十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二,以知为度。


    疗积年久患热风方


    地骨皮 萎蕤 丹参 黄芪 泽泻 麦门冬各三两,去心 清蜜 姜汁各一合 生地黄汁二升


    上九味咀,以水六升煮药减一升,纳蜜姜汁煮两沸,一服三合,日再,大验。


    又方 羚羊角五两,屑 生葛 栀子各六两 豉一升,绵裹 黄芩 干姜 芍药各三两 鼠尾草〔2〕二两


    〔2〕鼠尾草 又名,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花叶均入药用。性味苦微寒,无毒,主治鼠瘘寒热,下痢脓血不止等。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 枳实三两,炙 黄连二两 黄芩 芒消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三,稍加至四十丸。


    生地黄煎


    主热方。


    生地黄汁四升 生地骨皮 生天门冬去心 生麦门冬汁 白蜜各一升 竹叶切 生姜汁各三合 石膏八两,碎 栝楼五两 茯神 萎蕤 知母各四两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药,取三升,去滓,纳地黄麦门冬汁,微火煎五沸,次纳蜜姜汁,煎取六升,下之,服四合,日二夜一,稍加至五六合。


    治膈上热方


    茯苓 麦门冬去心 甘草各一斤,炙 生地黄六十斤,切


    上四味,捣三味为散,纳地黄合捣,曝干,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候食了服之,久服补益,明目。


    治腹中虚热,舌本强直,颈两边痛,舌上有疮,不得咽食方


    柴胡 升麻 栀子仁 芍药 通草各四两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三两 生姜切 石膏各八两,碎


    上一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六服。


    头痛身热及热风方


    竹沥 升麻各三升 防风 生姜切 杏仁去皮尖双仁,各三两 芍药 柴胡各四两 石膏碎 生葛各八两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以瘥为度。


    治膈上热方


    苦参十两 玄参三两 麦门冬去心 车前子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以饮服十五丸,日二,食后服。


    压热第六方一十三首 论一首


    金石凌


    主服金石热发,医所不制,服之立愈方。


    上朴消一斤 上芒消一斤 石膏四两 凝水石二两


    上四味,熟沸水五升渍朴消芒消令消,澄一宿,旦取澄消安铜器中,粗捣寒水石石膏,纳其中,仍纳金五两,微火煎之,频以箸〔1〕头柱看,著箸成凌云,泻置铜器中,留著水盆中凝一宿,皆成凌,停三日以上,皆干也。若热病及石发,皆以蜜水和服半鸡子大。


    〔1〕箸(zhù 柱) 原作“筋”,据文义改。


    七水凌


    主大热及金石发动,金石凌不制者,服之方。


    朴消五斤 芒消三斤,如雪者佳 滑石一斤半 玉泉石一斤 石膏一斤 卤碱五斤,如凌者 凝水石一斤,如雪者


    上七味各别捣,粗筛。


    冻凌水五升 霜水一升 雪水一升 露水五升半 寒泉水五升 雨水一升 东流水五升半


    上七味澄令清,铜器中纳上件七味散,极微火煎取七升,一宿澄清,纳瓷坩〔2〕中,净处贮之,以重帛系口,一百二十日皆如冻凌状,成如白石英,有八棱成就,或大如箸〔3〕,有长一尺者,名曰七水凌。有人服金石发热者,以井华水和五分匕服之,一服极热即定。伤寒发热服一刀圭,小儿发热与麻子许,不可多用,神验。买药不得争价,皆上好者,合药以腊月腊日〔4〕为上,合时以清净处,先斋七日,不履秽污丧孝产妇之家,及不得令鸡犬六畜生妇六根〔5〕不完具及多口饶言人见之,不信敬人勿与服之,服药得热退之后七日,乃慎酒肉五辛等物,勿复喜恶口刑罚,仍七日斋戒,持心清净。


    〔2〕坩(gān 甘) 陶器名。《集韵?谈韵》:“坩,土器也。”


    〔3〕箸 原作“筋”,据文义改。


    〔4〕腊日 古时岁终祭祀百神之日。按周以今农历十月为岁终之月,故腊日在孟冬。汉后行夏历,以十二月为岁终之月,故腊日在十二月。


    〔5〕六根 谓眼、耳、鼻、舌、身、意。佛教以之为罪孽根源,故名。详见《法门名义集</a>?身心品》。


    紫雪


    主脚气毒遍内外,烦热,口生疮,狂叫走,及解诸石草热药毒发,卒热黄等瘴疫毒,最良方。


    金一斤 寒水石 石膏 磁石各三斤,并碎


    上四味以水一石煮取四斗,去滓,纳后药


    升麻一升 玄参一斤 羚羊角屑 青木香 犀角屑 沉香各五两 丁香四两 甘草八两,炙


    上八味咀,于汁中煮取一斗,去滓,纳消石四升、朴消精者四升于汁中,煎取七升,投木器中,朱砂粉三两、麝香粉半两搅令相得,寒之二日,成于霜雪紫色。强人服三分匕,服之当利热毒,老小以意增减用之,一剂可十年用之。


    玄霜


    主诸热风热气〔1〕,热瘴热癃,恶疮毒内入攻心,热闷,服诸石药发动,天行时气温疫,热入腑脏,变成黄疸,蛇螫虎啮,狐狼毒所咬,毒气入腹,内攻心热,须利病出,用水三四合和一小两,搅令消服之,两炊久当快利两行,即瘥,小儿热病,服枣许大即瘥方。


    〔1〕热气 即热邪。《素问?疟论》:“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


    金五十两 寒水石六斤,研如粉 磁石三斤,碎 石膏五斤,碎


    上四味以两斛水煮取六斗,澄清。


    升麻 玄参各一斤 羚羊角八两 犀角四两 青木香四两 沉香五两


    上六味切,纳上件汁中煮取二斗,澄清。


    朴消末 芒消各六升 麝香当门子一两,后入。


    上三味纳汁中渍一宿,澄取清,铜器中微微火煎取一斗二升,以匙抄看,凝〔2〕即成下,经一宿当凝为雪,色黑耳,若犹湿者,安布上日干之,其下水更煎,水凝即可停之如初,毕,密器贮之。此药无毒,又主毒风,脚气热闷,赤热肿,身上热疮,水渍少许,绵贴取点上,即瘥。频与两服。病膈上热食后服,膈下热空腹服之。卒热淋,大小便不通,服一两,原〔3〕有患热者,皆宜服之。


    〔2〕凝 原作“疑”,今改。按“疑”,同“凝”。凝聚。《荀子</a>?解蔽》:“以可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杨倞</a>注:“疑,或为凝。”


    〔3〕原 原作“元”,今改。按“元”,与“原”同。顾炎武</a>《日知录</a>》卷三十二:“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后人以原代之。”


    论曰:凡诸霜雪等方,皆据曾服金石大药,药发猛热,非诸草药所能制者则用之,若非金石发者,则用草药等汤散方制之,不得雷同用霜雪方,若用之则伤于太冷,于后腰脚疼痛,乃更后为所患,宜消息之。


    虚烦心闷方


    竹叶汤


    主胃虚,阳气外蒸泄津液,口干,体吸吸〔1〕,苦渴,气喘,呕逆涎沫相连方。


    〔1〕吸吸 虚乏少气貌。《灵枢</a>经</a>?癫狂》:“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杨上善</a>注:“吸吸,虚乏状也。”


    竹叶切,五升 小麦一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知母 茯苓各三两 石膏四两,碎 芍药 栝楼 泽泻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纳药煮取四升,分四服。


    厚朴汤


    主久积痰冷,胸胁痞满,不受食饮,浑浑〔2〕欲吐,血室空虚,客阳通之,令脉紧数,重热水蒸,汗漏如珠,四肢烦痛,唇口干燥,渴,升水浆方。


    〔2〕浑浑 水涌声。《山海经</a>?西山经》:“(不周之山)河水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郭璞</a>注:“浑浑泡泡,水渍涌之声也。”此谓胃中物欲上涌出貌。


    厚朴炙 半夏洗 茯苓 白术各四两 枳实四枚,炙 芍药 黄芪各二两 生姜八两,切 麦门冬一升,去心 桂心五合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四服。


    竹叶汤


    主下气,胸中烦闷,闷乱气逆,补不足方。


    竹叶一把 粳米 麦门冬去心 半夏洗,各一升 人参 当归各二两 生姜一斤,切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竹叶生姜,取一斗,纳诸药煮取八升,分十服,日三夜二。一云水八升煮取二升半,服八合。


    乌梅汤


    主下气,消渴,止闷方。


    乌梅二七枚,大者 香豉一升


    上二味,以水一斗煮乌梅,取五升,去滓,纳豉煮取三升,分三服,可常用之。


    大酸枣汤


    主虚劳烦悸,奔气〔1〕在胸中,不得眠方。


    〔1〕奔气 病证名。因肺脏受邪,气道不利而致,以呼吸急促为特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三?奔气候。


    酸枣仁五升 人参 茯苓 生姜切 芎 桂心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枣仁,取七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枣汤


    主虚烦,短气气逆,上热下冷,胸满方。


    大枣三十枚,擘 石膏三两,辟 白薇 前胡 人参 防风各二两 桂心 甘草各一尺,炙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竹根汤


    主短气欲绝,不足以息,烦挠〔2〕,益气止烦方。


    〔2〕烦挠 烦扰。按“挠”,扰,扰乱。《说文解字?手部》:“挠,扰也。”《广雅?释诂三》:“挠,乱也。”


    竹根一斤 小麦 粳米 麦门冬各一升,去心 大枣十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米麦令熟,去之,纳诸药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三,不能服者,以绵沥口中。


    酸枣汤


    主伤寒及吐下后心烦乏气,不得眠方。


    酸枣仁四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干姜 芎 茯苓 知母 甘草各二两,炙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枣仁,取一斗,去之,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薇散


    主虚烦方。


    白薇 干姜 甘草各一两 栝楼二两 消石三两


    上五味各别捣,先纳甘草臼中,次纳白薇,次纳干姜,次纳栝楼,次纳消石,捣三千杵,筛和,冷水服方寸匕,日三。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