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癰疽門
3个月前 作者: 朱佐
(附:瘡癤 臁瘡 陰瘡 瘡腫)
癰腫脈證出林氏《類次脈經》
脈數,身無熱,內有癰也,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有膿也。薏苡附子漿湯主之。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反而灑淅惡寒,苦有痛處,當發癰毒或有赤腫,皆此證候。
脈微而遲,必發熱,弱而數,為振寒,當發癰腫。
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其形嘿嘿,胸中微躁(一作胃微躁,)不知痛之所在,此人當發癰腫。《經》云:脈浮而數,其人發熱而惡寒,或有痛處,是欲為癰癤。
脈滑而數,數則為熱,滑則為實。滑主榮,數主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則為膿也。
治癰疽方論
歙丞胡權在都下遇異人,授以治癰疽內托散方。曰:吾此藥能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自出,無用手捺,惡肉自去,不假刀砭,服之之後,痛苦頓減,其法用:
人參 當歸 黃耆(各二兩) 川芎 防風 厚朴 桔梗 白芷 甘草(各一兩)
皆細末,別入桂末一兩,令均。每服三五錢,熱酒調服,以多為妙,不能飲者,煎木香湯點,然不若酒為奇。
服石發疽論
齊王侍醫遂病,自煉五石服之。臣意往過之,遂請意曰:「不肖有病,幸診遂也。」臣意即診之,告曰:「公病中熱。論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為藥精悍。公服之不得數溲,亟勿服,色將變癰。」遂曰:「扁鵲曰:『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故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臣意曰:「公所論遠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處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裡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曰: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藥及鑱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闢矣,而宛氣愈深。診法曰:二陰應外一陽接內者不可以剛藥,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著,邪氣流行,重於俞(始喻反,)忿發為疽。」意告之後,百餘日果為疽。髮乳上,入缺盆死。此謂論之大體也,必有經紀。拙工有不習之文理,陰陽失矣。(《史記》)
療癰毒方論
向友正,元仲之子也。淳熙八年為江陵支攝公安令。癰發於胸臆間,極療半載弗愈。嘗浴罷甚委頓而臥,似夢非夢,見一丈夫微揖而坐,傳藥方與曰:用沒藥、乳香、瓜蔞三味,酒煎服之。且言桃源許軫知亦有此方,但不用瓜蔞。若用速效宜服此。友正敬謝即如所戒,不終劑而愈。後詣玉泉禱雨,瞻壽亭關王像,蓋所感夢者,因繪於家。(《類編》)
結癰說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預療背疽方論
揚州名醫楊吉老其術甚著。某郡一士人狀若有疾,厭厭不聊,莫能名其何等病,往謁之。楊曰:君熱證已極,氣血銷鑠且盡,自此三年當以背疽死,不可為已。士人不樂而退。聞茅山觀中一道士於醫術通神,但不肯以技自名,未必為人致力。士人心計交切,乃衣僮僕之服詣山拜之,願執薪水之役於席下,道士喜留,置弟子中誨以讀經。晝夜只事左右,頤旨如意。歷兩月久,覺其與常隸別,呼扣所從來,始再拜謝過,以實白之。道士笑曰:世間那有醫不得底病,汝試以脈示我,才診脈,又笑曰:汝便可下山,吾亦無藥與汝,但日日買好梨吃一顆,如生梨已盡,則收乾者泡湯飲之,仍食其滓,此疾自當愈。士人歸,謹如其戒,經一歲復往揚州,楊醫見之,驚其顏貌腴澤,脈息和平,謂之曰:君必遇異人,不然豈有安之理?士人以告,楊立具衣冠焚香望茅山設拜,蓋自咎其學未至也。《北瑣夢言》載:醫者趙那云:一朝士疾危,只有一法,請剩吃消梨,不限多少,如咀嚼不及,捩汁而飲,或希萬一,用其言遂愈。此意正同。(《類編方》)
雲母膏愈腸癰論(《王仲言余話》)
楊介,吉老者。泗洲人。以術聞四方。有儒生李氏子棄業,願娶其女,以授其學,執子婿禮甚恭,吉老盡以精微告之。一日,有靈壁縣富家婦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李初視,云:腸間有所苦耶?婦人曰: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中出。醫皆以無此證,不可治,故欲屈君子。李曰:試為籌之,若姑我之藥三日當有廖,不然非某所知也。下小丸子數十粒,煎黃耆服之。富家依其言,下膿血數升而愈。富家大喜,贈錢十萬,置酒而問之。曰:始切脈時,覺芤脈現於腸部。王叔和</a>《脈訣》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此癰生腸內所致然,所服者,乃雲母膏為丸。爾切脈致此,可以言之醫矣。李後以醫科及第至博士。李植元秀即其從子也。
發背無補法
諺云:背無好瘡。但生於正中者,為真發背。虞奕侍郎背中生小瘡,不誤,只以藥調補數日,不疼不癢又不滋蔓,疑之,呼外醫灸二百壯,已無及。此公平生不服藥,一年來惟覺時時手腳心熱,疾作既不早治,又服補藥,何可久也?(《泊宅編》)
《外科精要</a>》方說
夫癤者,節也。癰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為癤。二寸至五寸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一尺至二尺為竟體疽。大抵癰疽脈洪數甚者難治,脈微澀者易愈。
凡熱盛脈數,宜用漏蘆,並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湯,此第一隻。
初覺背疽之疾,便合服內托散,後來方免變證。此藥但可服十數服而止。即合繼服五香連翹湯,此第二隻。
如大便寬快,內熱既退,即合住服。若一二日大便再秘,須合服,取利毒氣,亦看病人虛實進藥。
又用沉麝湯,此第三隻。甚者神仙解毒丸(方見諸毒門)及拔毒之藥。
疽破後,多服洪氏排膿內補散。若無嘔逆之證,酒調。有嘔吐之證,香湯下。若癰疽破後當終始服餌。
癰疽初作,不問大小,便用艾灸,痛則灸至不痛止,不痛灸至痛止。此十全之功也。但是初發三日已前,十灸十愈,自然消散,此十全之效也,後李氏治疽法言</a>之詳矣。
癰疽初作之時,便無著艾,既灸之後,便宜用麥飯石膏四圍塗傅,以護其根腳,不可使開,中心卻要留癰口如錢大,使毒出。如癰漸小,隨其大小傅之,直候疽破膿潰之後,口收只有徑寸許,卻用神異膏貼傅,卻住用麥飯石膏。
癰疽才破有口,便合用豬蹄湯洗,其初連日洗,五日後間日洗,欲安之際三日洗。
癰疽既破,膿血潰多,五七日後方可用神異膏貼傅。若根腳小,五日後貼,如闊大,須七日、十日後方可貼。
癰口將收之際,最忌用急澀斂口之藥,只宜用神異膏貼。多見昧者破此一段,不過病者厭於將理,醫者急欲獲利,不思毒氣發泄未盡,其痰再來,人命自此不救。所要深思熟慮,以人命為重,陰功厚利,一舉兩全,豈不美哉。
疽疾將安之際,宜多服加味十全湯,以補其氣血,庶幾肉易生。
背疽之人,多是先發渴,而後背疽作,或有背疽安而後發渴疾,因此不救者甚多。若有渴疾之人,宜專服加減八味丸,能使渴疾安,疽疾不作。若驟得背疽之疾,既安之後,不問有無渴證,常服加減八味丸,滋益血氣,使精神強健。忍冬丸亦妙。
若是氣虛而嘔,其證心不煩熱,遇早便嘔,或聞穢氣而嘔,早晨宜服嘉禾散。如有寒熱,宜服家傳不換金正氣散。仍五更初兼服山藥丸,以補腎氣。
一應諸癰腫,欲知有膿與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藥方次序
內托散、五香連翹湯、沉麝湯、漏蘆湯已上四方,首宜相間多服,藥性平和,可謂穩重,自有宣熱拔毒之意,更諸香散氣行血,免生他證。次當便服已下活氣血,療癰毒,未成者即散,已成者速潰也。神仙黃礬丸、國老膏、萬金散、遠志酒、忍冬酒已上五方,不問是癰、是疽、是瘡、是癤,服之取效也。神仙解毒萬病丸、秘傳連翹湯、單煮大黃湯已上三方,是通行宣熱,拔毒之藥,可斟酌虛實用之,萬無失一也。豬蹄湯、神硝散已上二方,治癰疽破後,煮水洗淨,軟帛搵干,或用膏藥貼,去敗毒,生新肉,或末藥摻之。麥飯石膏、神異膏、血竭膏、牡蠣地黃膏已上四方,治癰未破腫痛,破後塗角四畔,余腫臨時詳酌,更換用之。服藥既退之後,合服驅除餘毒,治氣血,生肌肉。既破之後,合服內補十宣散,多服為妙也。家傳不換金正氣散、加減八味丸、忍冬丸、黃耆六一湯、五味子湯。論發背有熱,未有不因風而得之。疽疾將安,當補氣血,加味十全湯、神效瓜蔞散、立效散、塞里散、獨聖散、生肌散、綠雲散、宣毒散等輩主之。
炙癰疽法
李氏云:治疽之疾,灼艾之功勝於用藥。初發一日之內,尖頭如麻豆大時,便好措手。其法:用大獨頭蒜薄切如小錢大,亦如錢厚,以蒜錢則於疽頂尖上,以熟艾炷安於蒜錢上,灸之三壯,一易蒜錢。若灸時疼痛,要灸至不痛。初灸時不痛,然後止,以百壯為準。用大蒜取其毒有力,多用艾炷取其火力通透,如法灸之。瘡一發膿潰,繼以神異膏貼之,即日而安。一能使瘡不開大,二內肉不壞,三瘡口易合,一舉而三得之。然人未知之而多遲疑不決,至二日之後,疽大如指,毒氣開散,病者不能堪火,不可灼艾矣。可不預知之乎?但頭上見疽,或項以上見疽,則不可用此法灸,反增其疾,其餘皆可艾灸為上也。
內托散
真綠豆粉(一兩) 乳香(半兩)
上研勻。濃煎甘草湯調下。若毒氣衝心,有嘔逆證大宜服此。
五香連翹湯
木香 沉香(各三兩) 丁香(半兩) 連翹 射干 升麻 黃耆(生) 木通 桑寄生(最能療此疾,如無真者,只倍用升麻代之) 獨活(各三分)
上粗末。每服三錢重,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銀器煎藥尤佳。疑似之間多服,無效,二日後與漏蘆湯相間服之。
漏蘆湯 疽作後二日,服此退毒下膿,又與五香連翹湯間服。
生大黃(十三兩) 黃芩(去皮) 赤芍藥(生銼,去蘆) 甘草(生銼) 升麻 漏蘆(去蘆) 麻黃(去根) 白蘞(洗淨) 白及(去須) 枳殼(米泔浸一宿,去白。各四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煎一盞,紗帛濾去滓,空心,食前熱服。以快利為度,病人更自量增損服,立效。
沉麝湯
木香(麝香研) 沉香(乳香研) 藿香(葉) 連翹(各等分)
上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
加減八味丸
大地黃(先焙,用酒浸,飯上蒸七次,焙,秤二兩) 山藥(炒) 山茱萸(去核,焙。各一兩) 牡丹皮(去木) 肉桂(半兩) 澤瀉(水洗,切作塊,灑濕蒸五次,切,焙) 白茯苓(去皮。各八錢) 真北五味子(一兩)
上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日五更初,未言語前,溫酒或鹽湯吞下三四十丸。內用真北五味子最為得力,此味能生腎水,平補,降心氣,大有勸效。
黃耆六一湯 常服此藥,終身可免癰疽,仍大治渴。
黃耆(六兩半,用鹽水濕潤,飯上蒸三次,焙) 粉草(一兩,半生半炙)
上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白湯點,酒調尤好。一發背之人,雖云有熱,未有不自腎虛而得之者。若疽疾減過五分之後,便合如前法,五更服山藥丸或加減八味丸。
李氏云:疽疾將安及七八分,便當服加料十全大補湯,以補氣血。每日當與排膿內補十宣散,相間服之。
加味十全湯 治癰疽後,補氣血,進飲食。
黃耆(捶扁,令鹽湯濕潤,蒸三次,焙,銼) 大地黃(先洗,焙乾,以酒灑蒸七次,焙。各二兩) 大當歸(去蘆頭,酒洗,切,焙) 川芎 人參 白茯苓 甘草(炙) 白芍藥 桂心 烏藥(隆興者) 白朮(米汁浸半日,切,焙,麵炒) 陳皮 北五味子(微炒。各半兩)
上?咀。每服一兩,水一碗,生薑五片,棗子二個。同煎至八分碗,作兩服。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
蒼朮(米泔水浸,削去發,炒,四兩) 紫色大厚朴(薑製,四兩) 甘草(炙,二兩) 陳皮(三兩,去白) 半夏(湯泡七次,仍用制二兩) 藿香葉(二兩) 人參 木香 白茯苓(各一兩)
上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煎八分,入鹽少許,溫服,無時。
排膿內補十宣散 治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
人參 當歸 生甘草 防風 黃耆(捶扁,令鹽湯浸透,瓷器盛蓋,飯上蒸三五次,焙乾。各二兩) 厚朴 苦梗 白芷 薄桂 川芎(各一兩)
上細末。酒調下。
神效散 治癰疽、發背、腸癰、奶癰。
黃耆(用鹽水炙) 忍冬葉(各五兩) 當歸(一兩八錢) 甘草(炙,八錢)
上細末。每服二錢。以酒一盞半,煎至一盞,不問老少,皆可服之,留滓傅瘡。
孫真人單煮大黃湯 宣熱拔毒。
錦紋大黃(酒浸,去皮)
上一味,不以多少,銼如麻豆大。水煮服,即快利,此要法也。
豬蹄湯 治一切癰疽腫壞,消毒氣,去惡肉。凡瘡有口,便要用此湯先濯。
香白芷(不見火) 生甘草 老羌活 露蜂房(有蜂兒者) 黃芩(去心) 赤芍藥 當歸(各等分)
上粗末。看疽大小用藥,如疽大加料。用時先將豶豬前蹄二隻一斤,只用白水三升,煮軟,將汁分為兩次,澄去面上油花,並下面滓肉,每服用藥粗末一兩,投於汁中,再用文武火煮數沸,去滓,以故帛蘸藥湯溫溫徐徐薄揩瘡上,死肉惡血隨洗而下,淨洗訖,以故帛搵干,仍避風。此一方極神效。所用露蜂房最有理,謂其以毒驅毒也。
洗藥豬蹄湯
藁本 當歸 柱獨活 茴香 黃連 薔薇根 狼牙草 甘草 大黃 芍藥(各二兩)
上粗末。先用豶豬前蹄一隻,煮濃汁,澄去滓肉並面上油花,每用藥末半兩,蹄汁一碗,蔥白一根,漢椒二十餘粒,同煎三五沸去滓,通手洗。此二方,治癰疽破後,先用洗淨軟帛搵干,貼膏藥,去毒生新肉也。
神硝散
蛇床子(二兩,為粗末) 朴硝(一兩,研)
上勻和,每三錢重,水一盞,煎沸去滓。通手洗,摻後末,合瘡口。
五味子湯 大治口燥舌乾,此腎水竭也。
北五味子 黃耆(生) 人參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上?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無時。一日一夜五七服妙。
牡蠣地黃膏 治癰未破,腫痛。
大黃(一兩) 牡蠣(鹽泥固濟,煅,出火毒一宿,研極細,二兩)
上生地黃研取汁,調塗腫上,干時用地黃汁刷濕。
毛疊菜,又名驅風草,治諸般癰、癤、惡瘡、聤耳。其草葉梗皆有白毛,開白花。子先綠而後紅,顆中有穰子。更治風毒腳氣,先煮沸水一盆,盛出入藥,候冷淋洗腳,腫消痛住,大有功效。
國老膏
大橫紋粉草(二斤)
上捶碎,河水浸一宿,揉令漿汁濃,去盡筋滓,用密絹濾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一二匙,無灰酒浸起服,或白湯亦可。曾服燥藥丹劑亦解之,或微利無妨。
萬金散 治癰疽惡核,腫痛發腦背等,已潰未潰,便宜服此,排膿托裡。
瓜蔞(一個,去皮取子) 大甘草節(二分) 沒藥(一分,研細旋入)
上除沒藥,無灰酒三升,銀石器內煮至一碗許,去滓,卻入沒藥。每服半錢許,浸無灰酒服,無時候。
遠志酒 治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候浸大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傅之即痛。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可忍,傅之即不痛。或蘊熱在內,熱迫人手不可近,傅之清涼。或氣虛血冷,潰而不斂,傅之即斂。此本韓大夫宅用以救人,極驗。若七情內郁,不問虛、實、寒、熱,治之必愈。
遠志(不以多少,米泔浸洗,去土,去心)
上細末。酒一盞,調藥末三錢,遲頃澄清,飲之。以滓傅病處。
忍冬酒 治癰、發背,初發時便當服此藥。不問疽發何處,發眉,發頤,或頭,或頸,或背,或腰,或脅,婦人乳癰,或在手足,服之皆效。如或居於鄉落之間,僻陋之所,城市藥肆又遠,或居貧乏之中,無得藥材,但虔心服此,亦能取效。仍兼以麥飯石膏及神異膏塗傅,其效甚奇。
忍冬藤(五兩,木捶微微捶損,不可犯鐵) 大甘草節(一兩,生用)
上二味入沙瓶內,以水二碗,用文武火慢慢煎至一碗。入無灰好酒一大碗,再煎數沸,去滓,分為三次,溫服。一日一夜連進吃盡。如病勢重,一日一夜要兩劑,服至小大腸通利,則藥力到。沈內翰云:如無生者,只用乾者,終不及生者力大而效速。忍冬葉入沙盆內爛研,入餅子酒少許,生餅酒尤佳,調和稀稠得所,塗傅四圍,中心大留一口,泄其毒氣。
此藤凌冬不調,故名忍冬草。其藤左繞附樹延蔓,或在園圃牆籬之上。藤方而紫,葉似薜荔而青,故又名左纏藤。二月開花,五出微香,蒂帶紅色,花初開則色白,經一二日則色黃,故又名之金銀花,又名鷺鷥藤,又名金釵股,又名老翁須。在處有之。近代名人用之奇效,其藤尤效於紅內消。如洪內翰邁、沈內翰存中《良方》中所載甚詳。療癰疽、發背經效奇方皆是此物,忍冬之藤形並開於後。(原書此處有一幅忍冬藤形圖,今刪)
麥飯石膏 治發背,諸般癰疽,神效。
白麥飯石(其石顏色黃白,類麥飯糰者是。如無此石,只尋舊面磨近齒處石,不限多少,用炭火煅全紅,以好釅米醋淬之,如此煅碎十次方得,卻碾為末,重羅去粗者,取細末入乳缽內,用數人更迭研五七日,要如面樣極細為妙) 白蘞(碾為細末) 鹿角(不用自脫者,須揀帶腦頂骨全者,即是生取之角方可用,截作二三長,炭火內燒,令煙盡為度,碾羅為末,再入乳缽內更迭研,令極細用)
上煅成麥飯石細末二兩,白蘞末二兩,鹿角灰細末四兩,最要研得極細,方有效驗。若研得不細,塗得極痛。若細而嫩,大能止痛、收口、排膿。
合和時,量藥末多少,用經年好米醋,入銀、石器內合,魚眼沸,卻旋漸入前三味藥一末在內,用竹篦子不住手攪,熬一二時久,令稀稠得所,取出。傾在甕盆內候冷。以紙蓋其上,勿令著塵埃。每用時先用豬蹄湯洗出癰疽上膿血至淨,以故帛搵干,以鵝翎拂藥膏塗傅四圍。凡有赤處盡塗之,但留中心一口如錢大,以出膿血,使熱毒之氣隨出。如膿未潰,能令內潰。如已潰,則排膿如湍水。逐日見瘡口收斂。如患瘡久,肌肉腐爛,筋骨出露,用舊布片塗藥以貼瘡上,但內膜不穴,亦能取安。洗瘡勿以手觸動嫩肉,仍不可以口氣吹著瘡。更忌有腋氣之人及月經見行婦人,或有孕人見合藥亦忌此等。合此藥時,須要麥飯石,好鹿角要生取帶腦骨者,燒灰時卻不使腦骨,但辨其生取與自退爾。若能精擇藥材,精虔修制,勝用他藥,收功多矣。仍可熬取好米醋一大碗,收甕器內,候逐日用藥於瘡上,久則其藥干,常用鵝翎點醋拂濕其藥,勿令繃也。初使須一日一洗一換藥,十日後兩日一換。古方云:白麥飯石顏色黃白,類麥飯,曾作磨者尤佳。愚謂麥飯石不可作磨,如古人云,曾作磨者尤佳,則惑人矣。麥飯石其狀如飯糰生粒點,若無此石,當以舊面磨近齒處石代,取其有麥性故也。屢試得效。此石鋪家有時無賣,念欲用之,於溪中尋磨石中有白石粒如豆、如米大者即是也。但其石大小不同,或如拳、或如鵝卵、或如盞大,略如握聚一團麥飯焉古方有序字多。古之呂西華秘方傳以外舅之親,計其不可得,裴員外?之以名第,河南尹脅之以重刑,呂寧絕榮望守死不傳,君子責之,以存心隘,是方之得不易如此。
神異膏 治疽疾。
先以麥飯石膏塗傅,俟其瘡根腳漸收止於寸徑大,卻用神異膏貼之收口。此藥隨其人病深淺取效。合時不可與婦人、雞、犬、貓,厭穢物見之。
露蜂房(要用蜂兒多者,細剪,事制極淨,一兩) 全蛇蛻(以鹽水洗淨者,焙乾秤半兩,細剪) 元參(半兩) 黃耆(三分) 黃丹(五兩,羅取細者,後入) 杏仁(去皮,切片,一兩) 真麻油(一斤) 男子亂髮(淨洗,焙乾,如雞子大)
上藥先將麻油入銀銚中,同亂髮於風爐上慢火熬。候發焦熔盡,以杏仁投入,候杏仁變黑色,用好綿濾去滓,再將所熬清麻油入銀銚內,然後入黃耆、元參二味,慢火熬一二時久,出銚子,安一冷風爐上,候半時久,火力稍息,旋旋入露蜂房、蛇蛻二味。先準備柳枝杖子,才入二味,便惡急攪下了,卻移銚子於火上,不住手攪,慢火熬至黃紫色。又再用綿濾過,復入清油在銚子內,乘冷投黃丹,急攪片時,又移銚子於火上,以文武火慢慢熬,不住手用柳枝杖攪十餘轉,候藥油變黑色,滴一二滴於淨水中,見得凝結成珠子,則是膏成就。若珠子稀再熬少時,必候得所,然後瓷器內封收用。或恐偶然熬得火太過,稍硬,難於用,卻量度將少蠟熬麻油添在內,用瓷器盛封,蓋於甑上蒸,乘熟攪勻,收而用之。膏藥熬成了,須用連所盛瓷器置淨水盆中,出火毒一晝一夜,歇三日方可用。熬此膏藥極難於火候,須耐煩看緊慢,火猛即藥中火發,不特失藥性,又傷人面目,救助不及,千萬謹戒。膏藥方甚多,不下數十,治持疽之神效無出於此。
家藏神驗血竭膏(伍氏方)
川當歸(去蘆頭,酒洗) 白芷 大黃 黃連(去須) 黃柏 木鱉子 皂角(去皮子) 杏仁 漢椒(去梗、目、閉口者) 苦參(去蘆) 露蜂房(各一兩) 男子亂髮(一兩半) 乳香 沒藥 血竭(別研。各二兩) 國丹(羅過,六兩)
上除乳香、沒藥、血竭外,余藥銼碎令勻,用真麻油八兩浸一宿,入鐵銚內,文武火煎,令發焦為度,綿濾去滓,取清油秤過多少,再入銚內煎令沸,每兩清油入國丹一兩,柳杖攪不住,候加減軟硬得所,就水中試之,不黏手為度,再入乳香、沒藥、血竭三味攪勻,候冷取出,用白皮紙就熱火上,隨瘡口大小熨開,剪去四邊白紙,貼瘡口上。合藥用辰日及天德、月德、天醫、吉日為佳。
綠雲散 治毒發,瘡生於背腦。
金雞鳳尾草(干秤,八兩) 生粉草(一分,切)
上慢火焙,為細末。分作四服,每用酒一升煎沸入冷酒二升和勻,以醉為度,立效。若曾服金石重藥反者,此藥最妙。
宣毒散 初發或灸後,用傅貼消腫,收赤暈圍聚。
露蜂房(三兩,炒略微焦) 南星 赤小豆(各一兩) 小米(一合) 生草烏(一分) 生白礬(半錢重)
上細末。淡醋調塗四畔,干即再上。
塞里散 止痛消腫。初發則消,已成則潰,既潰則生肉。常服活血補虛,不患瘡痍。
黃瓜蔞(三個,去皮、取穰子,炒) 忍冬藤(三兩) 乳香(一兩) 蘇木(二兩) 沒藥(一兩) 甘草節(炙,半兩)
上粗末。每用藥一兩半,無灰酒三碗,藥入瓶內煮至一碗半,去滓,分作三服,空心,日午、臨臥服。如要常服,即為細末,酒糊為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細嚼,當歸酒下。打、撲、傷、損患,服至五丸,即安。
神效瓜蔞散 治婦人乳癰。
黃瓜蔞(子多者一個,去皮,焙乾) 川當歸 生甘草(各半兩) 沒藥 乳香(一錢,各別研)
上用酒三升。同於銀石器中慢火熬,取一升清汁,分為三次、食後。乳疽之方甚多,獨此一方,神效無比。
立效散 治發背及諸癰癤並瘰癧,有效。或婦人乳癰,神妙。
紫色皂角刺(半斤,不用枯者,細銼,炒赤) 生甘草(二兩) 乳香(別研,半兩) 沒藥(別研,一兩) 瓜蔞(五個,去皮取肉並仁搗碎,炒黃)
上細末。每服二錢,溫好酒調下。無時候。
生肌散 斂瘡口。
木香 檳榔 黃連(洗,去須)
上等分,淨器中研,羅為細末。時以傅瘡。若瘡口猶未斂,白及末、輕粉各少許和勻,即效。
獨勝散 凡癰疽皆緣氣滯血凝而致,宜服諸香,能行氣通也。如瘡初作,便服此代茶,每食後半盞許。
香附子(去皮毛,以生薑汁淹一宿,焙乾,研令極細)
上無時白湯調二錢服。瘡潰後只以局方中小烏沉湯內甘草,但用五分之一,瘡愈後常服半年,尤妙。臨安陳正節公上元下桂云:大凡疽疾,多因怒氣而得之,若有此疾必多怒,但服香附子藥,進食寬氣。
神仙解毒萬病丸 治一切癰疽發背及療魚臍瘡,人不識者。(方附諸毒門)
上《外科精要》乃臨川醫士陳自明所編,廣東帥趙平齋番隅郡,齋今擇其最者,以衍其傳。
治癰疽發背三法
第一法:如上藥後覺冷如水,萬不失一,或不覺冷則難治。
蓮花蕊(黃鬚者三錢,生用) 雄黃(半兩,生) 天南星(半兩,生) 川當歸(去蘆,二錢) 蜈蚣(赤腳者,一條,生) 飛羅面(二錢,生) 苣霜(二錢,生)
上七味,不見火,曬乾為細末,釅米醋調成,用紙花大於患處紅暈上半寸許,傅藥於紙花上,貼於患處,用篦子重疊?紙令著實,紙花留眼子在瘡口上,放近下令出膿水,一日一換,臨換藥時用煎熟溫湯,以軟帛子蘸湯洗去舊藥,候乾再上新藥,其藥不可久留,久留則無力。旋合,不可過三日。如瘡大用藥多,則以此料劑添合之。如發渴,一面服第二藥,或不渴亦多服之。候膿水盡,始用第三藥斂瘡口。忌一切毒食,患者不可令聞穢氣,其藥功效,不可盡述。
第二法:治瘡正發時作渴,雖不渴,亦多服之一
瓜蔞(一個) 綿耆(一兩) 粉草(半兩) 乳香 綠豆粉(各二錢)
上五味,?咀。水二碗,煎至一碗,溫服,一日三服。頻多煎如熟水,時時呷之,尤妙。
第三法:
赤蘞(生用) 白蘞(生用) 寒水石(飛過。以上各半兩) 龍骨(半兩) 輕粉(一錢) 黃丹(二錢,飛過)
上為細末。干撒於瘡口上,不可犯生水。如瘡口將斂,切戒近色欲。
內托散 治癰疽發背。
瓜蔞(二枚,去皮留穰,加倍用) 沒藥(二錢半,別研) 甘草(半兩,生用)
上用白酒四碗,煮甘草、瓜蔞煎減一半,去滓,入沒藥末,放溫,緩緩飲盡。服此必膿多痛止。如痛未上,膿來多,更依前作一劑服,膿流三五日方洗。
洗方 豬懸蹄淨洗,不拘多少,煎沸湯,放溫,淋洗拭乾。
又方 臘茶末,白湯調,放冷洗。
豆粉膏 治發背。
綠豆粉(炒赤,放下出火毒)
上井水調傅四圍。大凡用藥塗瘡,不可當心塗,當心則瘡便走散。只當在四圍塗住,不可使之散去。
甘草膏 治發背。
甘草(三大兩,生,為末) 大麥面(九兩)
上用一大盤中攪和令勻。取上等好醋少許,別捻入藥令勻。百沸水梭和如餅劑,方圓大於瘡一分,熱傅腫上。以紬片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膿自出,未成膿便內消。(《崔元亮海上秘方》。李北海云:此方神授極奇。)
鹿角膏 治一切癰癤方。治未成不可用膏藥貼,宜此藥塗。
鹿角尖(用砂缽內同老米醋濃磨)
上時以鵝翎塗拂四圍,當中留一口,遇干再塗,一二日即內消。
牡蠣膏 治癰腫未成膿者。拔毒。
白牡蠣(為末,以水調塗。干,更塗)
神效膏 治癰疽,一切毒瘡。
灶灰汁(即是餅藥) 蠣殼灰(篩細) 糯米(舂白)
上先將瓦盆載餅藥在日裡曝,要得稍溫,仍將一把灰、一把米,層層撒在瓦盆內,其灰、米上約留半寸餅藥,就把在日裡曝。灰、米發變如角黍然時,或添餅藥在日裡曝。如用藥時,取出上件藥以淡餅藥調之,入缽中研成膏,用手傅在瘡上,以早為上。如瘡方發腫時,便可傅藥,才幹便傅,以消散為效,不可中輟。其腫又移在別處,再以藥仍前傅之,才移便是作效。如瘡已聚膿血,則以藥傅四畔,只留其頭,使之血出,亦以血盡瘡口合為度。其瘡口或皮膚有破損處,千萬不可傅藥,痛不可忍。如婦人、小兒只宜用清水或十分淡餅藥調之。或以信紙先安在瘡上,然後以藥傅紙上,更宜斟酌。無日則以火代之,先用餅藥在溫火上熏熱,既入米灰,則不可用火煮。
療蜂窠癰
黑蜂巢泥調法醋傅之,才幹又傅藥,癢而不痛,立效。
上二方得之循州謝推宮雷仲,渠家三世施此二藥,鄉人言以是獲登第之報。
治腦疽 用松節細研,用豶豬膽汁和合麻油傅瘡,親見效。
治瘰癧玉屑妙靈散
滑石(二兩,用靜江者)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若有琥珀研細,濃燈心湯服之,尤佳。良久旋下其物,正如剝皮子葡萄肉,而瘡盡平復。此方載之陳氏方中,余親見其效。
一醉散 治疸??。
貝母 香白芷
上等分,為末。酒服,次飲酒,醉為妙。酒醒而病去矣。
又方 煎犀角飲子,調五苓散服。
單方 治瘰癧破與未破及膿血淋漓。其效如神。
牡蠣(不以多少,用灰深??上,以三斤火炭煅,候炭盡,取八兩,為細末) 甘草(二兩)
上件二味勻拌。每服二錢,食後以建茗同點,日二服。忌魚、酒、酢醬、油、鹽、海昧等。此病多有人父子相傳至死,如服此藥定,並不疼痛,亦無吐痢。
又方 牡蠣用火煅為末,以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連翹煎湯吞下。
生肉方
臘月豬脂 松脂(煮過,收水上白者) 黃蠟(煮過,收淨潔者)
上各二兩,用清麻油五六兩,慢火熬成膏,先將溫水洗去舊藥,拭乾,用紙剪一大圍子,塗藥在上,蓋瘡上,如癢不得動,此生肉故也。一日一次換藥,切戒毒物。
瘡癤
治疔瘡腫 《外臺秘要方》云:疔腫方甚多,皆不及此。
蒼耳莖、子等(燒灰)
上以酢泔澱和泥塗上,干即易,不過十餘度,即拔根出。
國丹膏 治一切瘡癤。
國丹(五兩) 巴豆(十粒) 麻黃(八兩) 方竹 柳條(各五十寸)
上件,油焦下竹、柳、巴三味,煎焦黑色,卻入國丹打勻,黑為度,令自然成膏。如瘡未破用巴豆,如已破則去巴豆。
羚羊角散 治一切膿泡、熱瘡及發背。
羚羊角 黃耆 生熟地黃 川芎 當歸 芍藥
上等分。?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空心服。
鹿角丸 治療同前。
鹿角(銼) 黃耆(炙)
上等分。卻入羚羊角一半,蜜丸。地黃溫酒下。趙龍學病虛,服之剛劑過多。劉立之云:必有瘡疾,服此藥後不發,止遍身發細瘡,用生地黃汁解白餅酒常服,兼進前方,服之遂無事。蓋鹿角散血,羚羊角消膿,兼用鍾乳粉、鹿茸為丸,服之。
加減五苓散 治療同前。
沉香 檀香 生熟地黃 升麻 乾葛 芍藥 黃耆 黃芩 羚羊角 犀角 連翹 甘草 防風
上等分。?咀。每服三錢,白水煎服,仍煎何首烏散服。
增益四物湯 治一切瘡。
川芎 當歸 地黃 甘草 芍藥 防風 荊芥 金雞鳳尾草
上?咀。等分。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煎八分服。有驗。
百花散 治一切瘡。
鬱金 黃連 黃柏 梔子仁 葵花
上細末,冷水調成膏。貼瘡痛處,其效如神。
土朱散 治一切瘡。
土朱 國丹 牛皮膠
上細末,用好酒一碗,溶牛皮膠,入此二味,和勻澄清,吃清藥酒,留腳傅之瘡上,干又再貼。
驅風散 治瘡。
紅椒(開口者,七粒) 連根蔥頭(七個)
上同煮水淨洗,用絹衣掩干。余甲子夏</a>,自八桂歸,途中為瘡瘍所苦,暫憩湘山寺,遇長老寂翁,授此三方,數日而愈。
平胃散 治一切瘡,用麻油傅之。立效。
獨珍膏 治軟硬癤,諸熱毒、疱瘡。
五倍子(不以多少,瓦上焙乾)
上細末。冷水調塗,仍入數點麻油。廬陵一士人傳。曾效。
赤小豆 治善惡瘡並赤腫及痄腮,無不愈者。
仁宗在東宮時,常患痄腮,命道士贊能治療,取赤小豆七七粒為末,傅之而愈。中貴任承亮在旁知狀,後自患惡瘡瀕死,尚書郎傅求授以藥,立愈。問其方,赤小豆也。久之訟官過豫章,或苦脅疽,幾至五臟,醫者治之甚捷。承亮曰:君得非用赤小豆耶?醫驚拜曰:某用此活三十口,願勿復言。有僧發背如爛瓜,周鄰家乳婢後疽作,用之皆如神。其法:細末,水調傅瘡及四傍赤腫,藥落再傅之。又一本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仍用新汲水調藥傅之。緣赤豆粉黏物既干難揭。則用苧麻根為末和之,便不黏也。此法尤佳。
殺蟲方
雞心檳榔(一兩) 黃連(一兩,炒,去須) 穿山甲(十個,燒存性) 麝香(半錢)
上為細末。用臘茶末調塗,隔日一洗,一日三五次用藥。如此三五日後,用收暈、暖肌膚、生新肉藥。
黃連散 治疥瘡,萬不失一。
大椒 黃柏皮 黃連(各半兩) 檳榔(一兩)
上為細末。用巴豆二十粒,煎麻油塗之,巴豆煎至黑為度。
治癩頭瘡方 先用本人小便,燒秤錘令紅,投於小便中,方與洗頭瘡,都無皮了,然後以帛拭乾。卻以:歷青五文,細研。
上用油魚三個,以盞熬成油,調歷青,塗三日,效。
火氣入瘡方
黃柏皮(為末,摻之,立愈)
有婦人因冬間向火,兩股上遂成瘡,其汁淋漓,人無識者。後見一道人云:此皆火氣入內而生。用此方果如其言,後又再作,適無黃柏,用薄荷煎塗之,立愈。
治漆毒成瘡方
磨鐵槽中泥塗之,即愈。
往年蕪湖二漆牙相爭,其人以漆一桶,自頭澆其人,患瘡幾死,有人教以此方治之而愈,又蟹黃塗之,亦愈。
二草散 治諸般瘡。
金雞鳳尾草(四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酒調下。生用者擂爛酒服,不拘時候。
神效餅子 治一切毒瘡。
山慈姑 五倍子 草烏(燒存性) 木鱉子(焙乾。以上各半兩) 國丹(二錢)
上為細末。先用雞子作餅,熱傅瘡上,候冷取出,傅藥其上。數日間瘡干連皮脫去,瘡干即用麻油調。德安寺有僧面上生遍幾死,一用即安。
藜蘆散 治疥瘡已效。
藜蘆(一味,不拘多少,用鹽少許,以卿魚煎油塗)
五香連翹散 治風氣瘡自上而下調之,風瀝自下而上。
雞嘴連翹 丁香 沉香 藿香 南木香 桑寄生 甘草 射干(一兩)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白水煎服,食後服。又用牛尾蕨根、謝婆根(又名赤葛子根)二味捶碎,酒三碗渾服。並用洗瘡口,潰爛之後亦用此藥洗,直要潔淨。大惡忌白物:豆腐、面、白羊、白雞、白豬,一切白物皆忌之。如服藥後小便淋瀝,用五苓散加葵、麥、木通煎吃。此方得之艱,用之收效。
又方
藜蘆(羅過三碗,生用,每以三碗曬將二碗入) 硫黃(一兩) 蛇床子(三錢) 輕粉(少許) 斑蝥 荊芥(各五錢) 大椒(三錢)
上同為末。熬麻油乘熱清調,臨臥塗疥瘡上。次以前藜蘆一味,入甘草三五十錢,同為末。每服半錢,酒調,酉時服,名涼肺散。大忌炒豆、黃菜。用之果效。
治小兒頭瘡及一切疥瘡
烏桕樹(粗皮向東者) 大椒 五倍子 苦楝樹根皮(焙乾) 白礬
上研為細末。用麻油調塗。有膿水,干傅亦可。
萬金膏 敗毒生肌,諸毒瘡皆可用。
黃耆(半兩) 當歸(半兩) 白芷(三錢) 杏仁(三錢) 防風(三錢) 羌活(二錢) 獨活(二錢) 官桂(二錢) 白蘞(二錢) 狼毒(二錢) 乳香(三錢) 沒藥(三錢) 黃連(一錢) 黃丹(四兩) 清油(一斤) 桑白皮(二錢)
上除黃丹一味,以文武火於銀器內煉,不住手攪千餘下,後入黃丹,次用柳枝攪,滴水上如珠為度。陰天煉,春冬軟收,夏月蒼收,用新瓷器盛,以竹篦子攤用,勿使沾塵,常好好蓋覆,愈久愈好,艾瘡尤佳。貼上不痛。(古藤吳僉判元益授此方,用之效)
治臁瘡諸方
花乳石散 復元通氣散 追風獨活散
上各一貼合和,酒調,空心服。
洗藥
海桐皮 石榴皮
上等分。煎湯,淋洗令淨,然後用熏藥。
熏藥
牛蒡子(一字,研為細末)
上用紙捻子將藥在內,燒熏之,然後塗藥。
檳榔散 塗瘡。
全蠍(七個) 斑蝥(十四個) 巴豆(十四粒) 檳榔(一個) 麻油(十五錢重)
上用麻油慢火煎,先入全蠍,次入斑蝥,次人巴豆。隨巴豆下檳榔,見巴豆黑色,方入黃蠟一兩,侯熔。去前四味藥滓不用,只用蠟油,入後藥:
黃柏皮(二錢,炙) 雄黃(一錢,研) 生硫黃(一錢,研) 蛇床子(二錢,研) 國丹(一錢,水飛) 海螵蛸(一錢) 白膠香 黃連 杏仁 輕粉 麻油(膠香與油先溶)
上細末。同入麻油中調傅瘡。(下攝高客傳,見效)
單方 治外臁瘡,臭爛數十年不愈者。
生烏龜(一個,打死,去肉取殼,酸醋一碗,炙數次,醋盡為度,仍煅令白煙,存性,用碗蓋地出火毒)
上為細末。入輕粉、麝香拌勻,臨用先用蔥水洗干,方用藥。(胡師賢親見效)
檳榔散 治遠年內外臁瘡。
檳榔 干豬糞(燒存性) 龍骨(一錢) 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麻油調塗,三日一次換,不過三服愈。忌無鱗魚、濕面、雞肉、動風毒物。此方乃建安軍人犯法,傳與司理官楊炳之,極妙。
收斂瘡口令乾方
牡蠣(一塊,用草鞋包縛,入火內煅令通紅,去火,候冷取出,細研)
上隨用時,旋入枯飛過白礬些小拌和,傅瘡口上。
治陰莖瘡
豆粉(一分) 蚯蚓(二分)
上水研塗上,干又傅之。
治妒精經效單方
大田螺(二個,和殼煅過,存性)
上碾為末,以輕粉搽於所患處,便安。
陰腫方 治男子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
馬鞭草搗爛塗之。
小兒陰腫方 治小兒陰囊忽虛腫痛者。
生甘草汁調地龍糞,輕輕塗之。
治小兒熱毒遊腫方
破草鞋 人亂髮
燒灰,醋和傅。(《本草》)
治婦人陰腫堅硬方
枳實(半斤,碎,炒令熟)
故帛裹熨,冷即易之。(《本草》)
治腳腫方 男子六十一歲腫生瘡,忽食豬肉不安,醫以藥利之稍愈,時出外中風,汗出後頭暴腫起紫黑色,多唾,耳輪上有浮泡、小瘡、黃汁出,乃與小續命湯加羌活一倍煎服之,遂愈。
背腫方 楊愔患背腫,馬嗣明以煉石塗之,便差。
粗黃色石如鵝鴨卵大,猛火燒令赤,內醇醋中,自有石屑落,頻燒石盡屑,暴乾,搗篩,醋和,塗腫上。無有不愈,神妙。